田家炳实验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1页
田家炳实验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2页
田家炳实验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3页
田家炳实验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4页
田家炳实验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田家炳实验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实验高中2024年秋季学期高三9月月考

语文答案

1.D

2.A

3.C

4.含义:“圈层化"指的是网络文化群体化现象。“信息茧房”指的是在特定的网络空间进行信息与观点的分享,从而形成笼罩整个群体的价值观念。

作用:“圈层化"和“信息茧房”等词语使论述更具形象性,增强了说服力。

5.材料一侧重分析粉丝批评存在的问题,从而论述数字时代文艺批评的“圈层化"现实。材料二侧重分析粉丝批评与学院派批评的矛盾对立关系,从而论述粉丝群体的弱势地位。

6.B

7.A

8.①对胜利的坚定信念,对死亡的无所畏惧,对敌人的极度蔑视。②对组织的无限忠诚,对敌人的无情嘲弄,对个人遭遇的自嘲调侃。

9.①文本一通过讲述赵一曼少女时代的生活故事,重点刻画了她的美丽、知性、洒脱,既展现了她蓬勃内敛的青春状态,也交代了她革命思想日趋进步的缘起;②结尾部分简要叙述了赵一曼抗日斗争的历史事实,突出表现了她惨烈的人生结局和无畏的牺牲精神;③作品将文学性的描摹和冷峻的历史结合起来,真实塑造了赵一曼立体、饱满的英雄形象,取得了更加震撼人心的文学效果。

10.AEG

11.A

12.D

13.(1)委婉规劝他们读书,不只是开启他们的认知和感觉罢了,也是用来沉下心来反复思考保存本心,用抑扬顿挫的诵读来宣扬他们的志向的方法。(2)要求他们约束自己却不知道用礼仪来引导他们,要求他们聪明却不知道用善念培养他们。

14.①厌恶上学;②仇视老师;③偷偷玩耍;④爱说谎话;⑤庸俗低劣,走向下等。

【参考译文】

古代的教育,用人伦道德来教导学生。后来兴起了记诵辞章的风气,先王的教育之义就消失了。现在教育儿童,只应把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作为专门的功课。培养的具体方法,则应当引导他们吟唱诗歌来激发他们的志趣;引导他们学习礼仪,以严肃他们的仪容;劝导他们读书,以开启他们的认知和感觉。现在的人们常常认为吟唱诗歌、学习礼仪不切合时务,这都是庸俗鄙薄的见识,(他们这些人)怎么知道古人立教的本意呢!

大抵儿童的性情,是喜欢嬉戏玩耍而害怕拘管约束,就像草木刚开始发芽时,如果让它舒展畅快地生长,就能迅速发育繁茂,如果摧残它就会很快枯萎。现在教育孩子,一定要使他们顺着自己的兴趣并多加鼓励,使他们内心喜悦,那么他们自然就能不断进步。譬如春天的和风细雨,滋润了花草树木,花木没有不萌芽发育的,自然能一天天地茁壮生长;如果遇到冰霜的侵袭,那么它们就会萧条破败,一天天地枯萎。所以凡是通过吟唱诗歌来引导孩子们,不只是为了激发他们的志趣罢了,也是用来在吟唱诗歌中发泄他们蹦跳呼喊的欲望,在音律中宣泄他们心中的郁结和不快的方法。引导他们学习礼仪,不仅是为了严肃他们的仪容罢了,也是用来让他们在揖让叩拜中活动血脉,在起跪屈伸中强健筋骨的方法。委婉规劝他们读书,不只是开启他们的认知和感觉罢了,也是用来沉下心反复思考保存本心,用抑扬顿挫的诵读来宣扬他们的志向的方法。所有这些都是用来顺应他们的天性,引导他们的志向,调理他们的性情,暗中消除他们的鄙俗吝啬(的性情),默化他们的粗俗愚顽(的秉性),这样使他们逐渐接近礼义而不感到艰难,性情达到了中正平和而不知原因。这才是先王立教的隐藏之意。

像现在的人教育儿童,每天只是用标点断句、课业练习督促他们,要求他们约束自己却不知道用礼仪来引导他们,要求他们聪明却不知道用善念培养他们,只知道鞭挞束缚他们,像对待囚犯一样。于是他们把学校看作监狱而不愿去,把老师看作强盗和仇人而不愿见,伺机逃避、掩饰遮盖来达到他们嬉戏玩耍的目的,作假撒谎来放纵他们的顽劣鄙陋的本性。(结果是他们)怠惰浅薄,庸俗卑劣,日益堕落。这是驱使他们作恶却又要求他们向善,这怎么可能呢?

凡是我用来教育人的,大意就在这里。我恐怕世人不能体察,认为我很迂腐,况且我就要离开了,所以特别加以叮咛嘱咐。你们这些教师,一定要体察我的用意,永远将其作为训诫,不要因为世俗言论就更改废弃我的规矩,也许可以成就“蒙以养正”的功效。切记切记!

15.D

16.①颈联运用虚笔,想象与当时的“片月"时分并不相符的拂晓炊烟、清晨白露之景,与颔联的眼前之景形成呼应。②同时合写本应分别采食于仲春时节、秋冬之际的紫蕨、黄柑,概括性地展现出西塞山一带的丰富物产。③表达出诗人对西塞山一带景与物的赞美和喜爱之情,为尾联有朝一日归来定居的期待做铺垫。

17.(1)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

(2)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3)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18.①口干舌燥②锲而不舍

19.①“后来,后来”运用反复手法,更强调爬山时间之长,为后文表现突然看见黄河的惊喜蓄势。②“你看见了黄河"与前文陈述主体一致,强调的是“你”在努力之下看见了黄河,让读者更有代入感。

20.B

21.①月亮的神圣色彩明显消退②但唐宋两代人赏月的情趣大不一样(或:都借月寄寓情思)③中秋节俗发生了重大变化

22.即使在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盖不住宋人的伤感,他们常常发出“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的浩叹。

23.【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第1段从大数据推送同类内容的角度提醒我们,这类推送是投其所好,固然令我们感到贴心、便捷,但长此以往,难免让我们陷入“信息茧房”。这种现象可能导致人们忽视或排斥不同或相反的信息,进而导致思维定式和心理惯性,限制了批判性思维和多元化思考的能力。这种现象可能会加剧社会的分化和对立,导致群体极化和冲突。第2,3段从日常人际交往角度提醒我们,“志同道合"趣味相投”固然舒服、自在,但容易形成认知闭合圈,同大数据对人的“囚禁"一样,可能会造成很多问题。与那些和我们有着相似思想、价值观和兴趣的人相处,会让我们感到舒适和自在。这种相似性可能来自背景、教育、经验或者只是简单的个性特征。相似的人似乎更能理解我们,与我们产生共鸣,这种共鸣往往能激发出深深的吸引。然而,我们必须警惕,过于追求与相似的人交往可能会阻碍我们的成长和视野的拓宽。

由此可知,本次作文意在提醒我们,无论是在网络上还是日常交往中,都不要仅仅为了喜欢、舒服而让自己陷入牢笼,限制自身认知和发展。应该多倾听不同意见,多接触不同事物,拓宽我们的眼界,提升我们的思维品质,这样才有利于青年发展。

写作时应该结合材料内容分析,提出观点。论证时可以先分析大数据推送、与相似的人交往的好处,但重点应分析这样做的弊端,要把问题说得透彻一些,尤其是对青年的影响,如会影响正确判断,甚至对三观产生影响。接着再说应该怎么避免这样的情况,即如何做,比如浏览信息时尽量不要只选同质内容,多搜索不同信息;与人交往多接触不同的类型,尤其是与自己性格、观点不同的人,虽然有时候跟这样的人相处不舒服,但可以从对方那里学到自己所缺乏的东西。

【立意】①警惕同质束缚,跳出交往茧房;②走出认知闭合圈,让天地更加广阔;③接触不同类型的人,有助青年成长。实验高中2024年秋季学期高三9月月考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大量新媒体微平台和互联网群组的建立,拉开了数字时代文艺批评的序幕。海量微信群和朋友圈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一种理论话语上的“去中心化”和对话语霸权的消解。但是,“狂欢式"的批评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圈层化”与“分流化"现实。

以趣缘为纽带的同质化个体借助数字技术的东风,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网络文化“群体”,并成为今天人们网络化生存的真实写照。“圈层化"批评成为很多人在网络空间中探寻人类联系的新机制。“隔圈如隔山”“说了你也不懂"懂了你也不听”“听了你也不做"成为很多网络批评群体“圈层化”的形象表述。当我们将“不懂勿犯"视为网络时代“圈层化”交往的基本礼仪时,也就不难理解为何网络评论经常出现“非黑即白"的对立与争吵了。更重要的是,数字媒介技术不仅改变了社会关系的生态圈,也改变了当前文艺批评的生态场域。在数字“圈层化”背后的生成机制中,商品、资本、消费以及流量等因素其实发挥着比批评话语本身更加重要的作用。

数字技术应用的多元化,使得个体在网络空间中的交往更加频繁,同时由于个体多重身份的叠加,网络空间中的评论话题更加多样化,程度也日益深化,并呈现出越来越细碎化和“蜂群化"的发展趋势。每个“蜂群”通过划定特定的网络空间进行信息与观点的分享,在信息交流的过程中吸引更多人加入群体,并形成笼罩整个群体的价值观念。这就是桑斯坦所谓的“信息茧房"效应,即在看似海量的网络信息中,我们往往“只听我们选择的东西和愉悦我们的东西”。个体会在“茧房"效应的作用下不知不觉地建构起一种信息的自我过滤和自我保护屏障,并在延绵不绝的同质化信息流的轰炸下,形成一种特定的圈层化的认知偏见。

提起“圈层”,公众的第一反应可能是“饭圈"。如果说粉丝们将大量时间、金钱投入追星活动是个人行为的话,那么“饭圈”则是追星模式的团队化和体系化。因此可以将“饭圈"视为粉丝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饭圈”批评从语言上来说,多采用“圈地自萌"和“造梗”的方式,创造独属于自己的行业“黑话"。“饭圈”批评常常由挪用的语言符号构成,借用了很多二次元的语言符号,又夹杂着英文缩写、拼音缩写等形式。“饭圈"批评的圈内话语还带有明显的口语化、情绪化和排他性。“饭圈”批评常常是在固定的贴吧或者线上群体中产生的即时性互动,强调交流的具身化和情境化。与学院派的严谨逻辑相比,“饭圈"批评不仅缺乏必要的学理性,而且很多语言组织都违背了拼写的规则或者语法规范,圈外人很难“解码”。“饭圈"批评中还存在一定的语言暴力和排他性。粉丝们对某些明星偶像往往投入过多的情感,他们的很多批评都具有一定的情绪化特征。“饭圈”的圈层内部也存在着一定的壁垒,交织着潜在的话语斗争与权力的博弈。粉丝们话语权的大小往往与他们的活跃度、发帖数、贡献值等密切相关。有的“饭圈"内部还出现派系斗争,于是控评、互撕、屠版、人肉甚至直接拉黑某些异见者变成了他们的惯用策略。

(摘自王亚芹《数字时代文艺批评的“圈层化”与“破圈"之道》)

材料二

在印刷媒介与电子媒介时代,文艺批评的权力主要由学院派批评家掌控,普通受众多处于文艺批评权力结构的底层。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媒介技术的多元融合及其重新赋权,无疑为包括粉丝群体在内的广大普通受众参与文艺批评、发表个人文艺观点创造了机会与可能。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粉丝群体便能够在文艺批评场域之中占据一席之地。尽管粉丝批评中不乏真知灼见,不过更多的时候,学院派批评家为了维护其专家身份与权威形象,会主动疏离网络社区,并对粉丝批评采取漠视态度,即便有所关注也很难完全认同。粉丝群体则出于对文本单一化解读的反感和对文艺批评权威的反叛,而往往提供各种区别于学院派批评的另类阐释。所以,二者基本处于声音对抗或权力话语博弈的矛盾关系之中。在此关系中,身处弱势地位的粉丝群体,一方面渴望建构一种自由平等的新型文艺批评公共领域;另一方面则通过其独特的文艺批评话语体系竭力抵抗来自学院派批评家的权力压制和趣味规训。

依据阿伦特和哈贝马斯的公共性理论,公共领域需要由众多具备主体性、理性精神与批判意识的个体组成,这些个体围绕某些公共事务开展自由交流、平等对话,并且彼此可以被他人“看见”和“听见"。公共领域的真正实现必须以不同个体的“同时在场”且所有个体的差异性能够得到充分保证为前提,差异性及包容精神的缺失便意味着公共领域的消亡。显然,粉丝批评离理想的文艺批评公共领域尚有较远的差距。

(摘编自李雷《粉丝批评的崛起-粉丝文艺批评的形态、策略与抵抗悖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媒体微平台和互联网群组的建立标志着数字时代文艺批评的开始,并消解了理论话语霸权。

B.数字时代文艺批评的生态场域之所以发生变化,除批评话语本身外,流量是最重要的因素。

C.媒介技术的多元融合及其重新赋权,促使粉丝群体在文艺批评场域拥有参与和发言的权力。

D.身处弱势的粉丝群体的批评中也会有一些真知灼见,但它们大多会被学院派批评家所漠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数字技术应用的多元化和个体多重身份的叠加共同决定网络空间中的评论话题的发展趋势。

B.“饭圈"批评语言大多由二次元的语言符号、英文和拼音缩写组成,具有一定的创造性。

C.粉丝群体对作品的另类阐释只是出于对文本单一化解读的反感和对学院派批评家的反叛。

D.由众多具备主体性、理性精神与批判意识的个体组成的公共领域必然具有差异性和包容精神。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引用网络批评群体“圈层化”的形象表述,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网络批评“圈层化"的内涵。

B.材料一运用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论述了网络批评话题“圈层化”的特点,通俗易懂,说服力强。

C.材料一认为,粉丝之间难以做到自由平等地对话,所以粉丝群内部存在壁垒,交织着权力博弈。

D.材料二中,“依据阿伦特和哈贝马斯的公共性理论"体现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和论证的严谨性。

4.材料一第2,3两段中使用“圈层化”和“信息茧房"等词语,请简要分析其含义和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

5.两则材料都谈到“粉丝批评”的问题,但论述的侧重点和作用各不相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天知我有,地知我无

徐小斌

穿白色旗袍的赵一曼坐在一张椅子上,怀里抱着儿子宁儿。虽然照片呈现出古旧的黄褐色,却遮挡不住我们的女主人公极富书卷气的美丽。白净的象牙色的脸上,有那样一双深得看不到底的黑眼睛,那里面藏着深深的爱与忧郁。有谁能想到这文雅娇弱的躯体内蕴藏着那样一种骇人的力量?有谁能想到这蓬勃内敛的生命竟结束得那般惨烈?当然还有她的遗书——给儿子宁儿最后的信,至今令人不忍卒读。

但是,“赵一曼"这三个字令我想到的,首先却是童年时读过的一本《少年文艺》,里面讲了一个赵一曼少女时代鲜为人知的故事。

赵一曼出身大地主家庭,按照多年以前的“出身论”,是绝对没有机会革命的了。但她却天生喜欢朴素的生活,嗜书如命。赵一曼原名李坤泰,少女时代的她气质高雅、清纯美丽,但个人生活却到了不修边幅的地步。她躺着看书,坐车看书,甚至走路时也要捧着一本书,有时走着走着,忽然撞在树上。更多的时候,她沉浸在书里,连冷热都不知,往往人家都穿上了裙子,她还穿着厚厚的毛衣。她有个非常聪明的小侄女,常常提醒她:姑姑,该换衣服了!姑姑,该梳头了!她笑一笑,也不以为意。

有一天,小侄女围着姑姑打转,姑姑却毫无觉察。小侄女发现,姑姑的一双眼睛,牢牢地被一本书捉了去,那本书的名字叫作《前夜》。

直到姑姑把书放下,小侄女才说话:姑姑,这本书好看吗?好看,当然好看。它讲的是个什么故事?

讲的······你现在还不懂,它讲的是个很美的爱情故事。我懂,爱情,就是一个男的和一个女的在一起。哈哈,对对,就是这样。就像我的爸爸妈妈那样。太对了,你真聪明!那个女的好看吗?

赵一曼拉着小侄女慢慢地走进小树林:好看,她叫爱伦娜,她长得好看极了,最要紧的,是她的心很美。为了所爱的人,她能够毫不犹豫地献出一切·····她是俄罗斯贵族的女儿,为了爱英沙罗夫,她失去了继承权,失去了国籍,甚至失去了父母的爱······

英沙罗夫是谁?

英沙罗夫是保加利亚的一个革命者。如果说爱伦娜是为爱而献身,那么英沙罗夫就是为祖国而献身,他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他的爱比爱伦娜更深厚,更无私,也更伟大······

小侄女并不大懂得姑姑的话,但姑姑的神情感染了她,不知为什么她小小的心里升起了一种预感!

姑姑眉宇间流露出了神圣和冷峻,小侄女听着周围树叶的沙沙声响,看着夕照把树林染成纯金的冠冕,她小小的心在颤抖。

几年之后,姑姑真的要去抗日了,临行的时候大家都很忧伤,愁云惨雾笼罩着这个家庭,大家似乎都在心照不宣:坤泰也许会一去不返。小侄女想要大家笑一笑,想啊想啊,突然看着姑姑,眼睛一亮。

姑姑,我给你猜个谜语吧。

好啊,什么谜语?

天知我有,地知我无,人知我有,我知我无。

赵一曼猜啊猜啊,怎么也猜不出。

小侄女嘻嘻一笑,指着姑姑的脚说:就是你脚上的破袜子啊!

赵一曼一怔,笑了,笑得前仰后合。全家人都哈哈大笑,所有的忧伤一扫而光。

后来,赵一曼来到东北,成为东北抗日联军的重要领导人,与著名抗日英雄杨靖宇、赵尚志并驾齐驱。她率领抗联队伍,辗转在白山黑水之间。再后来,就是我们熟悉的故事了:她因受伤而被俘,受尽了日寇的严刑拷打,日军首领一开始就从她的非凡气质中判断,她是共产党的重要人物,严刑无用,只好把重伤的她送进医院。在医院,她做通了一位护士和一位警士的工作,他们协助她,逃出了医院。她的计划差一点就成功了。

赵一曼在珠河县被日军枪杀。那是一个凌晨。曙光和星星同时出现在天空上,赵一曼抬头看了看那奇异的景象,觉得那种光照十分迷人。①日军宪兵让她转过身去,在那一瞬间,她对着黑洞洞的枪口,突然微微一笑。宪兵拿枪的手颤抖了起来,他们对这个不平凡的中国女人的微笑感到惶恐。

枪响了,我们看到那秀气冷峭的女人慢慢倒下去,她的脚正对着我们,那是一双秀美的脚,脚上的旧毛袜仍是破的,露出了脚后跟。再后来,这一切都浸透在新鲜透明的血液中,在星星与曙光的交相辉映下,露出一抹灿红。

(有删改)

文本二

接连几天的审问,大野泰治(时任伪满洲国滨江省公署警务厅特务科外事股长——编者注)毫无所得,他像一头发了疯的野兽,用马鞭子抽打赵一曼左腕的伤口,用鞭梢狠戳赵一曼腿部伤处······赵一曼疼痛难忍,昏迷过去好几次,敌人以为这下她该开口了。不料,醒来后赵一曼的表现冷静平和而又坚定有力:“我是中国人,日本侵略中国以来的行动,不是几句话所能道尽的······中国人反抗这样的日军,难道还用得着解释吗?我们中国人除了抗战外,别无出路。"

直到她最后牺牲,日寇也没弄清赵一曼的真实情况,审讯档案仅记录赵一曼自称“湄州人”。日本人不会明白,在赵一曼的家乡四川宜宾,小孩遇到倒霉事,会自嘲“走湄州"。②受尽酷刑的赵一曼竟然用一个轻松的玩笑,回击了日本人。

(摘编自王龙《最后的牵挂》)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一第一自然段从描摹照片上的人物落笔,以两个反问结尾,既抒发了强烈的情感,又统领了下文的叙事。

B.赵一曼出身地主家庭,嗜好读书,气质高雅却不修边幅,这种内在和外在的矛盾使她经常受到小侄女的奚落。

C.文本一最后写到赵一曼的破袜子,既照应了题目及小侄女的谜语,又突出了人物形象,引发读者的痛惜之情。

D.赵一曼的冷静平和与大野泰治的疯狂形成鲜明对比,更加突出了赵一曼坚定的革命信念以及顽强的斗争精神。

7.文本一穿插了赵一曼和小侄女对于《前夜》的讨论,关于这一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英沙罗夫的献身精神促使赵一曼的思想发生转变而背叛家庭、投身革命。

B.姑侄对话多短句独段,节奏简洁明快,更易于集中表现二人的思维交流。

C.本部分中小侄女具有线索作用,引导读者一步步走进赵一曼的内心世界。

D.“夕照把树林染成纯金的冠冕”神圣肃穆,巧妙写出小侄女内心的震撼。

8.文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分别表现了赵一曼怎样的心理状态?(4分)

①日本宪兵让她转过身去,在那一瞬间,她对着黑洞洞的枪口,突然微微一笑。

答:____________

②受尽酷刑的赵一曼竟然用一个轻松的玩笑,回击了日本人。

答:____________

9.如果要给文本一写一则短评,请以“生活故事"历史事实”“英雄形象"为关键词,写出这则短评的要点。(6分)

答: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王守仁

古之教者,教以人伦。后世记诵词章之习起,而先王之教亡。今教童子,惟当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其栽培涵养之方,则宜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今人往往以歌诗、习礼为不切时务,此皆末俗庸鄙之见,乌足以知古人立教之意哉!

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故凡诱之歌诗者,非但发其志意而已,亦所以泄其跳号呼啸于咏歌,宣其幽抑结滞于音节也。导之习礼者,非但肃其威仪而已,亦所以周旋揖让而动荡其血脉,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也。讽之读书者,非但开其知觉而已,亦所以沉潜反复而存其心,抑扬讽诵以宣其志也。凡此皆所以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顽,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入于中和而不知其故。是盖先王立教之微意也。

若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待拘囚。彼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窥避掩覆以遂其嬉游,设诈饰诡以肆其顽鄙。偷薄庸劣,日趋下流。是盖驱之于恶而求其为善也,何可得乎?

凡吾所以教,其意实在于此。恐时俗不察,视以为迂,且吾亦将去,故特叮咛以告。尔诸教读,其务体吾意,永以为训,毋辄因时俗之言,改废其绳墨,庶成“蒙以养正”之功矣。念之念之!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今教童子A必使B其趋C向D鼓舞E中心F喜悦G则其进自H不能已。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亡,同“无”,指没有;《六国论》“燕虽小国而后亡”的“亡"指灭亡、消亡,两者意义和用法皆不同。

B.歌诗,即咏唱诗篇,这里阐述的诗的功能与《论语》中的“《诗》可以兴”所强调的基本一致。

C.被,文中是覆盖的意思,与《聊斋志异·促织》“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中的“被”词义相同。

D.揖让,文中指的是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在周代按关系的亲疏远近分为土揖、时揖、天揖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多次提到古人先王之教,认为教之明伦、诱之歌诗、导之习礼、讽之读书均是先王立教之意,值得效法。

B.作者批评当世教学者把记诵辞章当作教学重点,这种方法难以调理性情、完善品格,甚至会让儿童走上歧途。

C.本文主要论述童蒙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不仅关注儿童时期的品德修养,还体现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目标。

D.本文阐释了把礼与善作为教学内容的重要性,强调用礼义潜移默化,这样能改弃成规,达到“蒙以养正"的功效。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讽之读书者,非但开其知觉而已,亦所以沉潜反复而存其心,抑扬讽诵以宣其志也。

答:____________

(2)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

答:____________

14.如果只一味以“句读课仿”要求学生,会有哪些后果?请结合文段简要概括。(3分)

答: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西塞山下作①

韦庄

西塞山前水似蓝,乱云如絮满澄潭。

孤峰渐映湓城北,片月斜生梦泽南。

爨②动晓烟烹紫蕨③,露和香蒂摘黄柑④。

他年却棹扁舟去,终傍芦花结一庵。

【注释】①这首诗约为韦庄舟行长江经过西塞山下时所写。②爨:烧火做饭。③紫蕨:一种野菜,采摘期在仲春时节。④黄柑:一种水果,采摘期在秋冬之际。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出句开门见山,照应诗题,描写西塞山前的江水呈现出蔚蓝的颜色。

B.首联对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澄澈江水之上满满倒映着云絮的美妙情景。

C.颔联直写行舟过程中眼前所见,“渐映"斜生”暗示诗人行踪旅迹之变化。

D.尾联借往年驾舟离去之悔,表达对将来能回来依傍芦花结庵而居的期待。

16.这首诗的颈联采用了虚写的艺术手法,请结合颔联和尾联作简要赏析。(6分)

答: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小题共1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司马迁《屈原列传》中运用比喻手法赞美屈原如莲、如蝉一般高洁品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2)曹操《短歌行》中把贤者比喻为高空的明月的句子是“___,___”。

(3)杜牧《阿房宫赋》中用比喻手法、反问语气、惊诧口吻描写阿房宫中楼阁之间通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那时节的河畔枣又青又涩,吃得你肚子发胀,可是你一点不饿了。你快活地唱着“横山里下来些游击队”。那时你像一只鸟儿一样轻捷,敢从高高的山崖上跳下去抄近路。你还追赶过一只青灰色的野兔子,那青灰色的兔子在这黄土高原里显得鲜明而刺眼。可是你没追着,累得满头大汗地躺在又干又烫的黄土上喘气。等到你爬一座大山时你累了,那段公路又酥又软,上面结着开裂的硬皮儿,下头是软陷的松土。你咬紧牙往上爬,白花花的毒日头晒得你①。你后悔没有省下半个瓜带着。可是那时你的生命像刚点燃的一簇火,你的四肢都弹性十足。你知道你的心脏特别健康,脉搏又沉又稳。所以你赌了一股狠劲儿要和那座黄土山比一比,你决定不停步,一口气爬上山顶。你信心十足地踏上龟裂的黄土硬皮儿,然后有力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