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05 赠序文言文-上(核心考点精讲精练)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上海专用)_第1页
考点05 赠序文言文-上(核心考点精讲精练)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上海专用)_第2页
考点05 赠序文言文-上(核心考点精讲精练)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上海专用)_第3页
考点05 赠序文言文-上(核心考点精讲精练)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上海专用)_第4页
考点05 赠序文言文-上(核心考点精讲精练)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上海专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点05赠序文言文(核心考点精讲精练)上1.高考真题考点分布考点题型赠序文言文(含序、说、铭,表、书等)选择问答分析试卷分值考查标题考查内容2022·上海秋考卷11分庄达甫《摄山采药图》序虚词+内容理解+艺术手法+文章评价2024·上海春考卷13分崇俭素+俭说组合阅读虚词+内容理解+概括思路+思想内容+探究2020·上海春考卷13分见苏仁仲提举书虚词+内容理解+句段作用+艺术手法2019·上海春考卷13分答湖广巡按朱谨吾辞建亭虚词+内容理解+艺术手法2018·上海春考卷11分书善最堂卷后虚词+内容理解+艺术手法2017·上海春考卷11分林和靖先生诗集序虚词+内容理解+艺术手法2014·上海秋考卷12分治学虚词+文章表现手法+内容理解2011·上海秋考卷12分稼说送张琥

内容理解+语段作用+艺术手法+思想内容2008·上海秋考卷13分《秋寻草》自序内容理解+艺术手法+句段作用2007·上海秋考卷12分《酌古论》序内容理解+艺术手法+写作意图2.命题规律及备考策略【命题规律】上海卷阅读理解文言文二中的赠序文言文是与杂记类文章隔年不定期出现。主要是以选择+分析题+填空题形式进行考查,试题数量4~5道,分值11~13分。以近年来的试题简要分析如下:第1题,选择题,一般考查虚词选择,要求选择适合上下文语境的虚词。分值1分。第2题,选择题或填空题,一般考查文章内容理解,要求理解词句段的大意或者涉及文章内容的理解。分值2~3分。第3题,问答题,一般考查艺术特色与表现手法,要求正确分析常见的表现手法及表达作用。分值3分。第4题,分析题,一般考查赏析情感、分析思想内容及问题探究,要求正确分析作者的情感、写作的意图,评价古诗文内容、思想的意义和价值、进行问题探究。分值3~5分。若出现第5道题,多半为上述考点的拆分考查,形式则比较灵活,视文章内容而定。分值3~4分。近年常见组合是虚词+理解分析文章内容+分析艺术表现手法+问题探究。分值11分~13分。偶尔在各区模拟试题中出现两篇文言文句段的组合阅读,主要视文言文一的考查内容作补充搭配使用。总体说来,命题特点与杂记类文章略有不同,主要侧重文章内容理解、写法技巧、思想内容分析。这与这类文章特点是相吻合的。【备考策略】复习时做到以下三点:(1)注重平时阅读积累和古代汉语实词虚词意义和用法,加强知识储备,还要学会利用语法知识等帮助判断。(2)注重文段整体阅读,理解文章思路,理解表现手法和表达技巧。(3)注重古代散文阅读和赏析基础知识积累,注重培养语感,学会在理解文体特点基础上判断行文思路和意图。【命题预测】赠序类文言文(含序、说、书等)与现代抒情性、议论性散文比较类似,主要用来记叙、说理、评议,间或记叙,表达个人情感。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卷)语文科目考试说明中,有关赠序类文言文阅读的考点内容如下:3.1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3.4梳理古诗文的行文思路。3.7分析词、句、段在古诗文中的作用。3.8分析常见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3.13评价古诗文内容、思想的意义和价值。以上考点,有关赠序类文言文阅读的分值大致比较稳定,约为11分左右,一般用4~5道题来进行考查。其中,3.1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3.7分析词、句、段在古诗文中的作用、3.4梳理古诗文的行文思路等主要以选择题或简答题来考查,其余考点主要用主观分析题来考查。偶尔会有对不同文本材料进行综合比较或探究分析题。另外文言文二有减少虚词考查,增加探究类考查的趋向,因此复习时可有所侧重。必备基础知识:赠序类文言文阅读赏析1、序主要有赠序和书序。赠序,用于惜别赠言,内容多是对于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体,也有书信形式写的,称为书,还有训诫后人的称训或诫。书序又分前序或后跋,序和跋是叙述一书作意的文字。以今人的习惯,把冠于一书之前的叫序(或叙),也可称为序言,前言,题记,弁言,引言等。写在书籍,文章或书画作品后面的叫跋。其他与序类似,主要以议论为主的文体:说:大多是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如韩愈的《马说》铭:一般用韵,形式短小、语言简洁,内容多含颂扬、警诫之意,如刘禹锡的《陋室铭》表:古代向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言辞恭敬、恳切。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被分成四个小类,即章、奏、表、议。“表”主要表达臣子对帝王的忠诚和希望,“动之以情”,但最终目的是“晓之以理”。2、赠序类文言文主要思想内容(1)以议论为主的序文,一种是借序抒发自己的文学观点,以议论为主,表达自己的文学见解。一种是议论为主的序文表达对历史、社会、人生问题的看法。如:欧阳修的《五代史伶官传序》(2)以记叙为主的序文,回忆一生的遭遇,属自序文,是作者为“自序其意”而作。如文天祥《指南录后序》。还有种他序,著作由他人作序,一般主要介绍著作或文章的主旨、特点,以求得读者更好的阅读理解。(3)赠序除了论时政、谈学术、论诗文、叙友情、感离别,还有针对朋友的处境,抨击社会现象,给朋友提出建议,从精神上给朋友以支持。如著名的《送孟东野序》3、赠序类文言文主要艺术特色一是体式自由。序文可议论,可叙事,可抒情,古人作序,如果是为自己的书稿写序,往往涉及自己的人生经历、写作缘由,为他人作序的文章则评论书的主旨、价值,最后记写和作者的友谊,从知人论世的目的出发,也会谈学术,论时政,讲述作者的为人、个性,以便使读者更好地了解其作品。赠序比序文的写法更为自由,抒情性更浓郁。二是情感饱满。古往今来,著者一般请有名望的前辈为自己的书文写序言,而写序者除对书本内容予以介绍外,更会寄托期望、劝勉之意,之所以为他人之书的序文多说优点,也是为了鼓励写书者,取得更大的成绩。赠序之初衷是对离别之人赠言壮行,使之有所增进,加深彼此的情谊。作者在文中对某事物或赞颂或批评,或喜爱或厌恶,或冷静或热情,都带有鲜明的感情色彩。这种观点态度的表达,或明示,让人一目了然;或暗示,取譬设喻,含蓄委婉;或集中议论;或散见于字里行间。三是寓意深远。一篇好的序文或赠序,决不应是一篇泛泛的应酬之作,相反,一篇好的序文,无论是自序还是他序,都是感情真挚的结晶。4、说理性文言文主要论证方式(1)举例论证(事实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作用: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2)引用论证(道理论证):引用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作用:有力地论证了观点,增强文章的权威性和说服力)(3)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作用:突出全面地论证观点,让人印象深刻)(4)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作用: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观点,使文章浅显易懂,易于理解和接受)(5)类比论证:将性质、特点在某些方面相同或相近的不同事物,加以比较,从而引出结论(作用: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观点,使文章浅显易懂,易于理解和接受)(6)归谬法:就是先设立对方的论点是正确的;然后再以之为前提进行合乎逻辑的引申,得出一个十分明显而荒谬的结论,从而驳倒对方的论点(作用:有力地论证了观点,增强说服力)(7)引申论证:通过对某一事物或现象,进行合乎逻辑的推导、引申而得出结论的论证方法。(8)假设论证:运用假设推理的方法来论证观点。(9)因果论证:通过提示原因来论证结果。5、说理性文言文主要论证思路或层次结构对于说理性文言文来说,最重要的是说理的逻辑过程。因此,阅读说理性文言文需要关注的是文章段落层次的组成方式。常见的说理性文言文结构形式有:(1)层进式:文章各部分或层次之间是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关系,各层的前后顺序不可随意变动。层进式的论证结构的段落层次的前后顺序,往往是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的。(2)并列式:几个层次、段落之间是并列的。因此,构成这种并列关系的各个分论点或论据之间的关系也应该是并列的。(3)对照式:在论证过程中,把两种事物或意思加以对比,或者用一种事物或意思来比照另一种事物或意思的结构安排方式。这种结构方式,或正反对照,或破立结合,对比鲜明,观点明确。(4)总分式:指论证的层次之间是总说与分说关系的结构安排。总分式有先总后分、先分后总、先总后分再总等结构方式。总分式的分述各项一般是并列的,但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是层进明晰的。6、说理性文言文主要语言特色(1)遣词造句通常的角度有:准确、简练、生动、形象,音韵平仄、叠词运用、节奏安排富有音乐性,整散句的搭配使语言流畅有气势等。(2)语言风格是作家通过作品表现出来的创作语言特有的格调,之所以有风格是因为由于作者的生活经历、艺术素养等造成的不同的创作特色;另外风格也是不同体裁的文章对语言形式有着不同的要求。语言风格类型多样,有豪放、婉约,有朴素、绚丽,有含蓄、明快,有简洁、复杂,有严肃、幽默等。豪放:气势磅礴、格调高昂、境界雄浑、感情激荡。多用激越昂扬的语气情调,宏大热烈的词语、气势酣畅的句式,排比、反复、夸张等修辞手法来表现。柔婉:笔调柔和、感情细腻、委婉缠绵、韵味审美。平实质朴:语言力求平淡,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平淡中含有深意,淡而有味,字短意长。绚丽:色彩明艳、句式繁复、文笔华美。多用描绘性的修饰成分,讲究节奏韵律。含蓄隽永:含有深意,藏而不露。不把意思直接说出来,而是藏在形象中,让读者自己展开想象,思而得之。言少意丰,字里行间启人联想、开人悟性,读来留有余味,引发思考。清新明快:直截了当,不拐弯抹角,斩钉截铁,单刀直入,一语中的,一针见血,痛快淋漓,雅俗共赏。庄重典雅:采用典范书面语,拒绝俚词俗语;常用古词、成语;多用专有名词、术语;多用长句、复句;庄重严肃,堂皇正大,深沉厚实,义正辞严。幽默讽刺:运用夸张、反语、仿词、双关等手段,诙谐、风趣或辛辣的笔调和趣味,突出事物特征,揭露事物本质。富于讽刺意义,增强批判性和说服力,读者在忍俊不禁的同时,引发共鸣或思考。生动形象:人物语言个性化,言如其人;描写逼真,绘声绘色,惟妙惟肖;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新鲜活泼;注意词语选用,注意句式变换,使行文变化有致。重难点知识:常用文言文虚词意义及其用法、文言文内容及主旨理解、文章意图分析、文言文常见说理方式。考点精讲01虚词(2022年上海高考语文真题)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庄达甫《摄山采药图》序(清)张惠言①始余见达甫图其貌,取杜甫诗题之日《看剑引杯》①。时达甫方壮年,锐意天下事,议论慷慨,豪气见于眉目间。迄今十八九年,屡困场屋,益衰且病。以孝廉方正举,有司欲以应召用,固辞不赴,遂不复应进士举。而更为图,日《摄山采药》。或以告余曰:“达甫殆无意于世也夫?”余闻而疑之。古之君子,汲汲忧乐于天下者,诚以道存也。道苟存,不以遇不遇异其志,又不当以吾身之衰而有自安之心。达甫年未五十,道之行不行未可知,纵不得于今,亦当有以见于后,而区区摄生②之谋哉?与向所闻于达甫者颇大异。②然余窃尝论国家之用人,如臾柎、扁鹊之蓄百药焉,取之必择其地,聚之必当其时,储之必备其物。一旦有用,出之笼中而不匱為者,其求预也。事方其急而号之山泽之间,其捆载而来者,必柴胡、桔梗也,人参、紫芝、丹砂、石乳,未有能致者焉,人参、紫芝、丹砂、石乳之用,而投以柴胡、桔梗,其不足以愈病而速之死也明甚。见柴胡、桔梗之不足以愈病,而以为天下之药皆若是,其惑岂细耶?③若是者曾不足以当庸医,而俨然任国家,进退天下士,自以为得之。世有臾柎、扃鹊,宁不为大忧耶?余又疑以为达甫之意或出于此。然吾闻古之有道之士,盖有重治其精神而易③天下者,吾未尝学之也,达甫傥④闻之欤?序其事,姑以问之。【注】①看剑引杯:出自杜甫诗句“检书烧烛短,看剑引杯长”。②摄生:养生。③易:轻视。④傥:或许。【试题】1.可填入第②段横线处的一项是()A.耳 B.矣 C.耶 D.也【方法总结】高考文言文虚词选择题答题技巧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逻辑优选法:‌文言文句子与句子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往往存在着紧密的逻辑联系,‌这些联系构成了文段内在的逻辑框架。‌仔细分析这些逻辑关系,‌如因果、‌转折、‌并列、‌递进等,‌从而优选出适合上下文逻辑关系的虚词。‌这些虚词大多是连词。这些连词包括但不限于“与、及、而、则、虽、然、至、即、使、如、若、苟、倘、令、藉、设、故”等。常见的逻辑关系及连词有:(1)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如:“与、及、而、以”等。(2)表示进层关系的连词,如:“而、且、况”等。(3)表示选择关系的连词,如:“若、抑、将”等。(4)表示承接关系的连词,如:“而、则、斯、于是、然后”等。(5)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如:“而、然、抑”等。(6)表示因果关系和目的关系的连词,如“以、为、故、是故、是以”等。(7)表示假设关系的连词,如“如、若、苟、使、令"等。(8)表示修饰关系的连词,如“而、以"等。2.句位优选法:‌虚词在句中的位置是其语法功能最直接、‌最显著的体现。一些虚词在句中不同位置就起不同作用。如“其”,在句首一般作代词(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还常作语气副词,表反问或揣测(其李将军之谓也);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秦王恐其破壁);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表期望、祈使语气(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因此,认识到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信息,‌并结合上下文语境,‌综合判断不同虚词语法功能,并根据文言文整体结构的把握,‌据此选出正确虚词。‌3句意优选法:‌根据句子的大意和语气来推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即在前后把握整段文句意义的基础上来推断和确定所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选出正确虚词。‌这类虚词大多是语气词。如“已”常用于表达停止或限制的语气,“耳”常用于表达“罢了”的意思,“焉”用于指示代词或形容词后,表示指示或结果,“兮”则常用于表达感叹或咏叹的语气。常见的表达语气及其虚词有:(1)肯定语气。如:“是、亦、诚、誓、然、尔”等(2)疑问语气。如:“乎、焉、哉、耶”等。(3)命令语气。如:“使、以、可、敢”等。(4)禁止语气。如:“弗、毋、勿”等(5)推测语气。如:“得、莫、可、何”等。(6)表示感叹的语气。如:“咎、夫、乎、矣”等。4.标志优选法:‌有些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具有特殊的标志,‌如判断句中的标志“者”“也”“乃”等,‌被动句中的“见”“于”“见…‌…‌于”等。‌各类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对固定,‌在句中位置和意义也相对固定,据此可以选出正确虚词。‌5.语境优选法:‌在理解文段整体意义和把握上下文逻辑关系的基础上,‌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如词汇搭配、‌句式结构等,‌来推断所需虚词的可能意义和可能用法并由此选出适合语境的虚词。‌6.代入优选法:‌如果知道某个虚词几乎所有的意义和用法,‌但不知道它在某个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那么可以把不同虚词带入到特定句子中,‌如果某个用法和意义讲的通,或更为合理,‌据此选出正确虚词‌。7.语法优选法:‌在文言文中,一般句子讲究前后对称或相互呼应。‌处于相同位置的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大致相同,据此可以由上一个句子中同位置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来推断下一句话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并选出正确虚词。以上方法不可孤立割裂,需要综合运用一种或几种方法才能选择出适合文意和题意的正确答案。即时检测精讲01与精讲02合并。考点精讲02内容理解及思路分析(2022年上海高考语文真题)阅读下文,完成题目。【全文见考点精讲1】①始余见达甫图其貌,取杜甫诗题之日《看剑引杯》①。时达甫方壮年,锐意天下事,议论慷慨,豪气见于眉目间。迄今十八九年,屡困场屋,益衰且病。以孝廉方正举,有司欲以应召用,固辞不赴,遂不复应进士举。而更为图,日《摄山采药》。或以告余曰:“达甫殆无意于世也夫?”余闻而疑之。古之君子,汲汲忧乐于天下者,诚以道存也。道苟存,不以遇不遇异其志,又不当以吾身之衰而有自安之心。达甫年未五十,道之行不行未可知,纵不得于今,亦当有以见于后,而区区摄生②之谋哉?与向所闻于达甫者颇大异。【试题】对第①段写到庄达甫两幅自画像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幅画具有强烈的对比意味 B.两幅画反映出画家的境遇变化C.对两幅画的解说引出了下文 D.对两幅画的解说意在表达友情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褐夫字说(清)戴名世①①古者名、字大抵多□奇,而偶者盖少□,自汉以还,少有奇字者,其名则或奇或偶焉耳,岂非其习使然哉!吾闻之申繻②曰:“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其于字也亦然,以故古之人其名、字不必其美且善也,后之人但取夫美善之称,而不必有其字,则其虚冒焉者又岂少乎!②余偶名而欲奇其字,有来告者曰:“不可,以习俗之不惯于称也。”余曰:“余之为是,非故矫然异也,其说有取,而于古亦无谬。虽然,更其称而仍袭其义则字曰褐夫,可乎?”人曰:“褐,贱服也;夫,不知谁何人之辞也。今吾子以自托焉,不亦鄙乎?”余曰:“余固鄙人也,舍是无以为吾字矣,天下之人,自上君公,以至于大夫、士,其等列以渐而降,最下至于褐夫,则垢污贱简极矣。其所处也至卑,其于世也无伍,富贵利达之所无望,而声势名誉之所不及。庸人孺子皆得傲且侮之而无所忌,以故古者谚之谩必以云,然则余不以为字而谁乎?吾恶世之窃其名而无其实者,又恶有夫有其实而辞其名者。若余则真褐之夫也,虽欲辞其名,不得矣。匪吾云,人实云云,然则人之称之也必惯,鄙不鄙又何论焉!” ③既以其语应客,遂书之,以为《褐夫字说》云。注:①戴世名,字田有,一字褐夫,清古文家。 ②申繻:春秋时期鲁国大夫。1.可选入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A.也  矣 B.以  焉 C.于  也 D.因  矣2.第②段中详写“来告者”与“余”问答对话,对其用意分析正确地一项是(   )A.问答对话突显对方认知冲突,意在表现“来告者”咄咄逼人“。B.以“来告者“的质疑和刁难,暗示自己孤独寂寞、怀才不遇。C.用问答对话方式答疑驳难,以方便逐层深入阐明自己的看法。D.在问答对话中自诉身份地位卑贱,批判遵从古人的错误做法。3.对作者取字“褐夫”原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回归古代取字的传统,寄托自己的理想,突出修德的重要性。B.回归古代取字的传统,主张名实相符,抒发愤世嫉俗之情。C.明贬实褒彰显自己的德性品行,表明作者傲岸的人生追求。D.矫正世俗的虚伪,强调名实相符的思想,表达豁达的态度。4.概括全文的写作思路。【方法总结】一、内容理解选择题解法内容理解选择题主要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筛选比对。题目要求往往是“选是”或“选非”。选项内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的概括、转述和分析。在这一过程中,命题者有意识地设置错误干扰,让考生进行判断。而比对法是解答这类题较好的方法之一。比对法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仔细比对:关键词句、增减内容、人物、时间、地点、关系等。比对方法:①比对选项中在“谁在何时何地说何做何”与原文是否一致。②检查选项中对人物的分析、文本的道理阐述等有无夸大、歪曲、偷换概念。③理清人物与事件的关系以及事件产生的原因、结果及其内在的逻辑关系。(1)曲解文意:故意曲解文中某一关键词语的意义,从而制造干扰项迷惑考生,这种设误方式是命题的主要陷阱。(2)无中生有:故意添加原材料中未涉及的人物、事件或观点等内容,致使选项的分析概括于文无据。(3)以偏概全:将原文对某一方面的判断通过增加或删减表范围或程度及其他类的词语的方式,故意扩大或缩小判断对象的范围(4)张冠李戴:即把甲人物所为说成是乙人物所为,或者把甲事件的结果说成是乙事件的结果。(5)曲解词义:命题人在对原文有关内容进行分析和概括时,不结合文段的前后语境,对某些文言词语的含义故意加以曲解,导致错误的分析和概括。例如,将原文中的“不取其报”解释为“不知感恩”,从而误导读者。(6)对象错位:在高考文言文阅读的选文中,常常涉及到一组人物和事件,命题人通过将有些人物与事件进行错位搭配,设计出移花接木的错误选项,使读者产生误解。例如,将一个事件的主体错误地归因于另一人物,从而改变原文的意思。(7)范围失当:在选项中将原文涉及的范围扩大或缩小,导致理解上的偏差。例如,原文可能只提到某人在音乐方面的才能,而选项可能将其扩展到该人在其他领域的成就,或者相反,缩小了原文中描述的范围。(8)偷换概念:在设问或选项中,命题人通过偷换概念,将一个概念替换为另一个相关但不完全相同的概念,导致读者在选择时产生误解。例如,将“手段”与“结果”混淆,或者将描述某一具体事件的句子与更广泛的背景信息混淆,从而影响对原文的正确理解。解题步骤:第一步:定比对区间文言文概括分析题,通常按照文本内容的先后顺序设置四个选项。解答时,应依据选项内容,回归文本,筛选出与选项相对应的句段,锁定比对区间第二步:定比对角度将选项内容与锁定的比对区间的内容相比较,特别是要从人物、地点、时间、词义、关系、依据与结论等设误角度进行细致比对,找出似是而非之处,然后做出是否相符的准确判断。二、文章思路类问答题解法行文思路是作者写作时为了深化和表达其思想感情而遵循的思维活动的线路,是作者为实现表达目的而确定的文章内容的先后顺序。文章结构是思路的体现。文章思路类问答题包括分析结构、理清思路包括分析段内的句与句和段与段之间的层次、全篇的行文思路、论证的结构等。对文章结构与思路的把握有赖于对文章的细致阅读,尤其是解题前的通读全文。1.首句分析法。首句分析法是一种常用于理解和分析文章思路的方法,‌它侧重于从文章的首句或开篇段落入手,‌通过解析这些关键部分来把握整篇文章的主旨、‌结构和逻辑脉络。(1)‌检查首句是否直接或间接地揭示了文章的主题。‌主题可能是明确的陈述,‌也可能是通过隐喻、‌象征等方式暗示。(2)‌分析首句如何与后续段落建立联系,‌确保文章在逻辑上是连贯的。‌(3)结构引导:‌观察首句是否预示了文章的结构(‌如总分总、‌并列、‌递进等)‌,‌并检查后续内容是否遵循了这一结构。‌(4)论点支撑:‌如果首句提出了一个论点,‌分析后续内容是否提供了足够的论据来支撑这一论点。‌2.‌标志分析法。主要通过识别标志性词语和句子来把握思路。‌这些通常标志性词语和句包括:‌中心句:‌位于段落开头或结尾,‌概括段落主旨的句子。‌过渡句:‌连接不同段落或段落内部不同部分的句子,‌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关键词:‌反复出现或强调的词语,‌通常与文章主题紧密相关。‌总结句:‌总结段落或全文内容的句子。‌标志性短语:‌如“首先”、‌“其次”、‌“最后”、‌“总之”、‌“因此”等,‌这些短语有助于划分文章的结构和思路。3.‌议论分析法。记叙的内容往往在前,这是议论是议论的基础。在叙述描写过程中作者时常插入一些议论抒情句子,也是对前文的叙写加以概括和总结。通过串联这些议论性语句来把握文章思路。三、内容理解问答填空题解法高考文言文内容分析答填空题或填表题大多侧重于对字、句、段的理解,要点是准确。答题思路:1.抓中心句、找关键句:理解文章的中心句和关键句,这些句子通常位于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有助于快速把握文意和文章的整体框架。2.梳理结构,全面把握:对文章内容进行全局性认识,通过梳理文章的结构,准确筛选信息要点,进而全面把握文章的框架与主旨。3.锁定区域,准确筛选:在全面掌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题干要求在原文找到对应的区域,然后在具体区域中准确筛选,从而找准有效信息。4.抓重点,准确理解:在分辨信息点时,要注意准确翻译,抓住对文意理解容易发生分歧的地方进行准确翻译。5.综合分析,理清因果:对文意的分析必须综合全文,要结合主旨,注意是否倒置或混淆了因果关系2。回文查对:将选项中现代文叙述文字与文言原文对应文字比照判断,坚持把选项中诸如事情的发展、因果,人物行为的程度、实效等方面内容,细细从原文词句中查出核对。一、阅读甲乙两文,完成小题。甲:论佛骨表【唐】韩愈①夫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鼻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假如其身至今尚在,奉其国命,来朝京师。陛下容而接之,不过宣政一见,礼宾一设,赐衣一袭,卫而出境,不令惑众也。况其身死已久,枯朽之骨,凶秽之余,岂宜令入宫禁?②孔子曰:“敬鬼神而远之。”乞以此骨付有司,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使天下之人知大圣人之所作为出于寻常万万也。岂不盛哉!岂不快哉!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上天鉴临,臣不怨悔。无任感激恳悃之至,谨奉表以闻。臣某诚惶诚恐。乙:黄州安国寺记【北宋】苏轼①元丰二年十二月,余白吴兴守得罪,上不忍诛,使思过而自新焉。其明年二月,至黄。舍馆粗定,退伏思念,求所以自新之方,反观从来举意动作,皆不中道,非独今之所以得罪者也。于是,喟然叹曰:“道不足以御气,性不足以胜习。不锄其本,而耘其末,今虽改之,后必复作。归诚佛僧,求一洗之?”得城南精舍曰安国寺,有茂林修竹,陂池亭榭。间一二日辄往,焚香默坐,深自省案,则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求罪垢所从生而不可得。一念清净,染污自落。私窃乐之。旦往而暮还者,五年于此矣。②寺僧曰继连,为僧首七年,得赐衣。又七年,当赐号,欲谢去,其徒与父老相率留之。连笑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卒谢去。余是以愧其人。七年,余将有临汝之行。连曰:“寺未有记。”具石请记之。余不得辞。1.可填入乙文第①段画线句方框中的虚词是(

)A.而 B.盍 C.则 D.盖2.对两篇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认为佛不懂得君臣仁义、父子之情。B.甲文认为佛骨不除,天下人的疑惑难消。C.乙文作者诚心悔悟,希望改正过往的错误。D.乙文作者认为继连应为辞去赐号感到愧疚。3.甲乙两文对佛教的态度截然不同,请依据文本内容,完成以下表格。态度理由创作背景甲贬斥(1)佛本是夷狄之人,与中国风俗不同;(2)即便佛来朝也只应以外宾之礼相待;(3);(4)朝廷欲将佛骨迎接进入宫禁。乙推崇(1)

;(2)修习佛法令人物我两忘、身心皆空、一念清净。(1)作者被贬黄州,在安国寺清修五年;(2)

.二、阅读下文,完成小题。韦侍讲盛山十二诗序韩愈①韦侯①昔以考功副郎守盛山。人谓韦侯美士,考功显曹,盛山僻郡,夺所宜处,纳之恶地,以枉其材,韦侯将怨且不释□。②或曰:不然。夫得利则跃跃以喜,不利则戚戚以泣,若不可生者,岂韦侯谓哉!韦侯读六艺之文,以探周公、孔子之意,又妙能为辞章,可谓儒者。夫儒者之于患难,苟非其自取之,其拒而不受于怀也,若筑河堤以障屋溜;其容而消之也,若水之于海,冰之于夏日;其玩而忘之以文辞也,若奏金石以破蟋蟀之鸣,虫飞之声。况一不快于考功、盛山一出入息之间哉!③未几,果有以韦侯所为十二诗遗余者,其意方且以入溪谷,上岩石,追逐云月,不足日为事,读而歌咏之,令人欲弃百事往而与之游,不知其出于巴东以属朐䏰②也。于时应而和者凡十人。④及此年,韦侯为中书舍人,侍讲六经禁中。和者通州元司马为宰相,洋州许使君为京兆,忠州白使君为中书舍人,李使君为谏议大夫,黔府严中丞为秘书监,温司马为起居舍人,皆集阙下。于是盛山十二诗与其和者,大行于时,联为大卷,家有之焉。慕而为者将日益多,则分为别卷。韦侯俾余题其首。【注】①韦侯:韦处厚,唐文宗朝宰相。②朐䏰:古代县名。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一项是(

)A.耳 B.矣 C.耶 D.也2.对第③段画曲线句理解不正确的是(

)A.韦侯的诗具有自然清新的意境。B.韦侯的诗歌宁静澹远,平和醇正。C.韦侯的诗方正刚直,针砭时弊。D.韦侯的诗寄托闲适之情。三、阅读下文,完成小题。上杜中丞论举官书欧阳修①修前伏见举南京留守推官石介为主薄,近者闻介以上书论被罢,而台(1)中因举他吏代介者主簿于台职最卑,介,一贱士也,用不用,当否,未足害政。然可惜者,中丞之举动也。②介为人刚果有气节,力学,喜辩是非,真好义之士也。始执事举其材,议者咸曰知人之明,今闻其罢,皆谓赦乃天子已行之令,非疏贱当有说,以此罪介。皆曰当罢。修独以为不然。主薄于台中,非言事之官,然大抵居台中者,必以正直、刚明、不畏避为称职。今介足未履台门之阙,而已因言事见罢,是执事有知人之明,而介不负执事之知矣。③修尝闻长老说,赵中令相太祖皇帝也,尝为某事择官,中令列二臣姓名以进,太祖不肯用。他日以问,复以进,又不用。他日以问,复以进,太祖大怒,裂其奏,掷殿阶上。中令色不动,插笏带间徐拾碎纸袖归中书。他日又问,则补缀之,复以进。太祖大悟,终用二臣者。彼之敢尔者,盖先审知其人之可用,然后果而不可易也。今执事之举介也,亦先审知其可举邪,是偶举之也?若知而举,则不可遽止:若偶举之,犹宜一请介之所言,辩其是非而后已。④且中丞为天子司直之臣,上虽好之,其人不肖,则当弹而去之;上虽恶之,其人贤,则当举而申之,非谓随时好恶而高下者也。而执事始举介曰能,朝廷信而将用之,及以为不能,则亦曰不能,是执事自信犹不果。若遂言他事,何敢望天子取信于执事□?故曰主簿虽卑,介虽贱士,其可惜者中丞之举动也。⑤况今斥介而他举,必亦择贤而举也。夫贤者固好辩,若举而入台,又有言,则又斥而他举乎?如此,则必得愚暗懦默者而后止也。愿无易介而他取也!(选自《文忠集》)【注】(1)台:即御史台,是御史所居官署。宋制,御史台正官有中丞、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而主簿只负责收发登记文籍1.可填入第④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A.也 B.哉 C.耳 D.矣2.对第②段画线部分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石介虽非负责议事的官员,但他因上书议事被罢职,体现其正直、刚毅的性格。B.石介作为主簿品位不高,仍敢于直言进谏,因此被罢免,说明他没有辜负杜中丞的推荐。C.石介因性格正直、刚明,而上书议事被罢职,恰能说明杜中丞能慧眼识才。D.石介敢于逾越权贵上书谏言,尽管被罢免,也不能辜负杜中丞的知遇之恩。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杂说欧阳修夏六月,暑雨既止,欧阳子坐于树间,仰视天与月星行度,见星有殒者。夜既久,露下,闻草间蚯蚓之声益急。其感于耳目者,有动乎其中,作《杂说》。蚓食土而饮泉,其为生也,简而易足。__仰其穴而鸣,若号若呼,若啸若歌,其亦有所求邪?抑其求易足而自鸣其乐邪?苦其生之陋而自悲其不幸邪?将自喜其声而鸣其类邪?岂其时至气作,不自知其所以然而不能自止者邪?何其聒然而不止也!吾于是乎有感。星殒于地,腥矿顽丑,化为恶石。其昭然在上而万物仰之者,精气之聚尔。及其毙也,瓦砾之不若也。人之死,骨肉臭腐,蝼蚁之食尔。其贵乎万物者,亦精气也。其精气不夺于物,则蕴而为思虑,发而为事业,著而为文章,昭乎百世之上而仰乎百世之下,非如星之精气。随其毙而灭也,可不贵哉!而生也利欲以昏耗之,死也臭腐而弃之。而惑者方曰:“足乎利欲,所以厚吾身。”吾于是乎有感。天西行,日月五星皆东行。日一岁而一周。月疾于日,一月而一周。天又疾于月,一日而一周。星有迟有速,有逆有顺。是四者,各自行而若不相为谋,其动而不劳,运而不已,自古以来,未尝一刻息也。是何为哉?夫四者,所以相须而成昼夜四时寒暑者也。一刻而息,则四时不得其平,万物不得其生,盖其所任者重矣。人之有君子也,其任亦重矣。万世之所治,万物之所利,故日“自强不息”,又日“死而后已”者,其知所任矣。然则君子之学也,其可一日而息乎!吾于是乎有感。1.下列虚词填入文中第二段横线处,最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故 B.亦 C.以 D.然2.作者认为,人“贵乎万物者,亦精气也”,请根据文意解说这里“精气”的含义。3.请根据文章第四段的内容,分析作者是如何从“日月天星”的运行中得到生命感悟的。五、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送孙正之序王安石①时然而然,众人也;己然而然,君子也。己然而然,非私己也,圣人之道在□□。②夫君子有穷苦颠跌,不肯一失诎①己以从时者,不以时胜道也。故其得志于君,则变时而之道,若反手然,彼其术素修而志素定也。时乎杨、墨②,己不然者,孟轲氏而已;时乎释、老③,己不然者,韩愈氏而已。如孟、韩者,可谓术修而志素定也,不以时胜道也。惜也不得志于君,使真儒之效不白于当世,然其于众人也卓矣。③予官于扬,得友曰孙正之。正之行古之道,又善为古文,予知其能以孟、韩之心为心而不已者也。夫越人之望燕,为绝域也。北辕而首之,苟不已,无不至。孟、韩之道去吾党,岂若越人之望燕哉?______,予未之信也。______,予亦未之信也。④正之之兄官于温,奉其亲以行,将从之,先为言以处予。子欲默,安得而默也?庆历二年闰九月十一日。【注释】①诎:同“屈”。②杨、墨:杨:杨朱,战国初期哲学家。墨:墨翟,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③释、老:即佛教与道教。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A.之邪 B.也哉 C.矣乎 D.焉尔2.对第②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与众人的区别在于坚定志向不从时俗。B.孟子和韩愈因为学术素养深厚而成为君子。C.君子即使穷困潦倒也要坚定志向改变世俗D.君子要超越众人使自己能在当世显露出来。3.下面的句子是文中的原话。请把它放回文本中,合理的位置是(

)呜呼!予观今之世,圆冠峨如,大裙襜如,坐而尧言,起而舜趋,不以孟、韩为心者,果异于众人乎?A.第②段开头 B.第②段结尾 C.第③段结尾 D.第④段开头4.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③段的两个划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一日得志于吾君

②以正之之不已③而真儒之效不白于当世④而不至焉A.①④/②③ B.①③/②④ C.②③/①④ D.②④/①③六、阅读下文,完成各题。送杨寘序欧阳修①予尝有幽忧之疾,退而闲居,不能治也。既而学琴于友人孙道滋,受宫声数引。久而乐之,不知疾之在其体也。②夫琴之为技,小矣,及其至也,大者为宫,细者为羽,操弦骤作,忽然变之,急者凄然以促,缓者舒然以和。如崩崖裂石,高山出泉,而风雨夜至也;如怨夫寡妇之叹息,雌雄雍雍之相鸣也。其忧深思远,则舜与文王、孔子之遗音也;悲秋感愤,则伯奇孤子、屈原忠臣之所叹也。喜怒哀乐,动人之深,而纯古淡泊,与夫尧舜三代之言语、孔子之文章、《易》之忧患、《诗》之怨刺无以异。其能听之以耳,应之以手,取其和者,道其湮郁,写其忧思,则感人之际亦有至者焉。③予友杨君,好学有文,累以进士举,不得志。及从荫调,为尉于剑浦,区区在东南数千里外,是其心固有不平者。且少又多疾,______南方少医药,风俗饮食异宜。以多疾之体,有不平之心,居异宜之俗,其能郁郁以久乎?然欲平其心以养其疾,于琴亦将有得焉。故予作琴说以赠其行,且邀道滋酌酒进琴以为别。[注]①引:一种乐曲体裁,这里用作量词。②雍雍:鸟的和呜声。③道:通“导”,疏通。④荫调:凭上代功勋而做官。1.可填入第③段横线处的虚词是(

)A.而 B.则 C.然 D.以2.以下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作者通过向友人孙道滋学琴治好了疾病。B.孔子、屈原等古人将情思寄托于琴声中。C.作者认为听琴学琴等同于研读儒家经典。D.作者劝杨真以琴治心病来帮助治疗身疾。七、阅读下文,完成各题。说官(宋)曾巩①古者命官各因其材,而致于久也,则必总核而升绌之,所以适于治之要。帝王之法皆然,而尤详于舜。舜之分任九官,其人皆禹、稷、皋陶仁智大人也。三年一考绩,九年一绌陟。水土不治责司空①,蛮夷奸究不禁责士师②,以有守也,鲧③一以不胜任而殛死焉。故百官各尽其能,务治其业而以赴功,则舜无为已。②后世不然,自公卿大夫至于百执事,每一官之阙,则有司诎指计资之先后而升之,不然则择其或有执重、或得人间之誉者而升之。升之者一涂人之材,而遍历群有司之任,未尝计其能否、优劣、宜不宜也,用人之敝至不精于大臣,况其他耶?此苟全其私而忘其所以公进贤退不肖之弊也,深戾所谓各因其材也。而当迁者概以三岁为限断,少者再岁、一岁,甚者不穷月盈时而迁耳,非可以至夫三年、九年,屡考而又绌陟也。而吏之输钱赎罪,或免于位,或徙或诛者,一切触法耳,非为不胜任也。故百官之于万务也,皆怠而忽,为国或百年,上之事繁且勤,而不足以致治也。③噫!何久而不思变也,曰:如之何而可?曰:求庶于古而变之。(选自《唐宋八大家文集》,有删改)【注】①司空:官名,主管建筑等。②士师:狱官。③鲧:人名,因治水失败,被处死刑。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A.焉B.乎C.也D.者2.第①段引用“鲧”的事例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对第①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百官各尽其能,恪尽职守,舜就没有借口来处分官员。B.百官各尽其能,恪尽职守,舜就没有什么作为了。C.百官各尽其能,恪尽职守,舜就不会做无为之事了。D.百官各尽其能,恪尽职守,舜就可以无为而治了。4.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宋代官员任命的乱象。5.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思路。八、阅读下文,完成各题。毕训咸《咏史诗》序张惠言①古之为学,非博其闻而已,必有所用之。古之为文,非华其言而已,必有所行之。必其有所用,则二帝三王周孔之道,如工之有矩,不可以意毁也。必其有所行,则发于中而有言,如鼓之有揨(鼓槌),不可外遏也。②呜呼,今之学者,其取于古也略也,其取于己也详矣。六艺之书,仁义礼乐之迹,习之矣,弗求明也;明之矣,弗求通也;通之矣,弗求得也。故曰,其取于古也略。为时文,为辞赋,为诗,以集名者,比屋可数(形容众多)。下者以为名也,上者以求传于后也。就其名而传焉者,不可以论是非,不可以考治乱,而其言也不可止。故曰,其取诸己也则详。③虽然,今之世之所谓达于用者,吾见之矣,必其悍然无忌惮者也。其共笑为迂者,则必稍尝学者焉,笑之甚,则必其学愈甚者焉。今之言之所谓周于行者,吾闻之矣,必其惛然无耻者也。其共怪为谩者,必言之稍文者焉,怪之甚,则必其文愈甚者焉。呜呼,吾不得见古之学矣,吾不得见古之文矣!其有学古之学、为古之文者,将恶乎用之?而恶乎行之?④吾友毕训咸,于古无所不学。志足以立事,才足以致务,而其状悛悛(忠厚)如鄙人,虽与之游者莫能测。不苟为文,唯作《咏史诗》百余首,捊(抨击)讥成败,斟酌道理,皆有条验。呜呼!以训咸之文,求其所学,其有所用而行之也审矣!世方迂训咸,则孰知此诗之非谩乎?(《茗柯文二编》卷上)1.第②段中的“六艺”,指《易》、《书》、《诗》、《礼》、《乐》、《》。2.请用自己的话说说第②段中作者罗列了当时学界的哪些现象?3.第③段中,作者在结尾发出深切感叹的原因是什么?(不要用原文)4.仔细阅读全文,简析张惠言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5.阅读全文,概括本文的写作思路。考点精讲03艺术特色与表现手法(2022年上海高考语文真题)阅读下文,完成题目。全文段见考点精讲一②然余窃尝论国家之用人,如臾柎、扁鹊之蓄百药焉,取之必择其地,聚之必当其时,储之必备其物。一旦有用,出之笼中而不匱為者,其求预也。事方其急而号之山泽之间,其捆载而来者,必柴胡、桔梗也,人参、紫芝、丹砂、石乳,未有能致者焉,人参、紫芝、丹砂、石乳之用,而投以柴胡、桔梗,其不足以愈病而速之死也明甚。见柴胡、桔梗之不足以愈病,而以为天下之药皆若是,其惑岂细耶?【试题】第②段借药材说理,颇具特色,请加以赏析。阅读下文,完成题目。全文段见考点精讲二《褐夫字说》②余偶名而欲奇其字,有来告者曰:“不可,以习俗之不惯于称也。”余曰:“余之为是,非故矫然异也,其说有取,而于古亦无谬。虽然,更其称而仍袭其义则字曰褐夫,可乎?”人曰:“褐,贱服也;夫,不知谁何人之辞也。今吾子以自托焉,不亦鄙乎?”余曰:“余固鄙人也,舍是无以为吾字矣,天下之人,自上君公,以至于大夫、士,其等列以渐而降,最下至于褐夫,则垢污贱简极矣。其所处也至卑,其于世也无伍,富贵利达之所无望,而声势名誉之所不及。庸人孺子皆得傲且侮之而无所忌,以故古者谚之谩必以云,然则余不以为字而谁乎?吾恶世之窃其名而无其实者,又恶有夫有其实而辞其名者。若余则真褐之夫也,虽欲辞其名,不得矣。匪吾云,人实云云,然则人之称之也必惯,鄙不鄙又何论焉!” 【试题】1.从句式的角度赏析第②段划线句子。【方法总结】表现手法,也可称之为艺术手法,是指文章写作和文艺作品创作过程中为恰当表达内容所采用的手段和方法。表现手法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方式(谋篇布局)等。高考文言文艺术特色与表现手法分析题大多侧重于句段作用、语言艺术特色赏析、句式特点、修辞手法、构思技巧分析,要求评鉴到位、分析具体。要点是明确鉴赏角度,笔力集中,分析具体,据分值合理取舍。答题思路:(1)明确考查内容。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要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明确考查内容,才能准确地答题。(2)寻找对应句段,找准角度。依据前后文,找到相关语句,在分析理解的基础上概括表述。(3)提炼语言、组织答案。注意分点表述,要点齐全。文言文艺术特色与表现手法常见的有:托物言志和写景抒情:通过描述具体事物或景象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志向,使文章情感丰富,意境深远。叙事抒情和直抒胸臆:直接叙述事件或情感表达,使文章情感直接而强烈。对比和衬托:通过比较两种事物或情景来突出其中一个的特点,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和用典:通过具体的事物或典故来表达抽象的概念或情感,增加文章的含蓄性和深度。想象和联想:通过创造新的形象或联系到相关的事物来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照应和寓情于景:通过文章内部的呼应和情景描写来增强文章的连贯性和情感的表达。反衬和烘托:通过对比或突出周围环境来强调主要对象的特点,使文章更加生动。答题重点:主要可参考的模板公式:手法/形式+内容+效果意图+结构上的作用(1)结构角度:由叙及议,层层推进论证,严谨而有条理,说理有力。(2)写作手法:对比鲜明,类比形象;正反说理,透彻有力;由景及情,由事及理,虚实结合,含蓄典雅。(3)语言特点:主要从修辞手法、句式特点、有表现力的词语、语言风格、引用的艺术、语言的特殊形式(整句散句、文言与口语等)入手。如经常大量采用两两对称的整句句式(骈对),整散结合,富有气势和节奏感;用词精妙,多用修辞,造句典雅等。一、阅读下文,完成小题。韦侍讲盛山十二诗序韩愈①韦侯①昔以考功副郎守盛山。人谓韦侯美士,考功显曹,盛山僻郡,夺所宜处,纳之恶地,以枉其材,韦侯将怨且不释□。②或曰:不然。夫得利则跃跃以喜,不利则戚戚以泣,若不可生者,岂韦侯谓哉!韦侯读六艺之文,以探周公、孔子之意,又妙能为辞章,可谓儒者。夫儒者之于患难,苟非其自取之,其拒而不受于怀也,若筑河堤以障屋溜;其容而消之也,若水之于海,冰之于夏日;其玩而忘之以文辞也,若奏金石以破蟋蟀之鸣,虫飞之声。况一不快于考功、盛山一出入息之间哉!1.第②段画线部分的比喻很有特点,请赏析其表达效果。二、阅读下文,完成小题。上杜中丞论举官书欧阳修①修前伏见举南京留守推官石介为主薄,近者闻介以上书论被罢,而台(1)中因举他吏代介者主簿于台职最卑,介,一贱士也,用不用,当否,未足害政。然可惜者,中丞之举动也。②介为人刚果有气节,力学,喜辩是非,真好义之士也。始执事举其材,议者咸曰知人之明,今闻其罢,皆谓赦乃天子已行之令,非疏贱当有说,以此罪介。皆曰当罢。修独以为不然。主薄于台中,非言事之官,然大抵居台中者,必以正直、刚明、不畏避为称职。今介足未履台门之阙,而已因言事见罢,是执事有知人之明,而介不负执事之知矣。③修尝闻长老说,赵中令相太祖皇帝也,尝为某事择官,中令列二臣姓名以进,太祖不肯用。他日以问,复以进,又不用。他日以问,复以进,太祖大怒,裂其奏,掷殿阶上。中令色不动,插笏带间徐拾碎纸袖归中书。他日又问,则补缀之,复以进。太祖大悟,终用二臣者。彼之敢尔者,盖先审知其人之可用,然后果而不可易也。今执事之举介也,亦先审知其可举邪,是偶举之也?若知而举,则不可遽止:若偶举之,犹宜一请介之所言,辩其是非而后已。④且中丞为天子司直之臣,上虽好之,其人不肖,则当弹而去之;上虽恶之,其人贤,则当举而申之,非谓随时好恶而高下者也。而执事始举介曰能,朝廷信而将用之,及以为不能,则亦曰不能,是执事自信犹不果。若遂言他事,何敢望天子取信于执事□?故曰主簿虽卑,介虽贱士,其可惜者中丞之举动也。⑤况今斥介而他举,必亦择贤而举也。夫贤者固好辩,若举而入台,又有言,则又斥而他举乎?如此,则必得愚暗懦默者而后止也。愿无易介而他取也!(选自《文忠集》)【注】(1)台:即御史台,是御史所居官署。宋制,御史台正官有中丞、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而主簿只负责收发登记文籍1.请分析第③段在文中的作用。2.本文是欧阳修劝说杜中丞挽回石介官职的书信,请结合全文赏析本文的劝说艺术。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杂说欧阳修夏六月,暑雨既止,欧阳子坐于树间,仰视天与月星行度,见星有殒者。夜既久,露下,闻草间蚯蚓之声益急。其感于耳目者,有动乎其中,作《杂说》。蚓食土而饮泉,其为生也,简而易足。__仰其穴而鸣,若号若呼,若啸若歌,其亦有所求邪?抑其求易足而自鸣其乐邪?苦其生之陋而自悲其不幸邪?将自喜其声而鸣其类邪?岂其时至气作,不自知其所以然而不能自止者邪?何其聒然而不止也!吾于是乎有感。星殒于地,腥矿顽丑,化为恶石。其昭然在上而万物仰之者,精气之聚尔。及其毙也,瓦砾之不若也。人之死,骨肉臭腐,蝼蚁之食尔。其贵乎万物者,亦精气也。其精气不夺于物,则蕴而为思虑,发而为事业,著而为文章,昭乎百世之上而仰乎百世之下,非如星之精气。随其毙而灭也,可不贵哉!而生也利欲以昏耗之,死也臭腐而弃之。而惑者方曰:“足乎利欲,所以厚吾身。”吾于是乎有感。天西行,日月五星皆东行。日一岁而一周。月疾于日,一月而一周。天又疾于月,一日而一周。星有迟有速,有逆有顺。是四者,各自行而若不相为谋,其动而不劳,运而不已,自古以来,未尝一刻息也。是何为哉?夫四者,所以相须而成昼夜四时寒暑者也。一刻而息,则四时不得其平,万物不得其生,盖其所任者重矣。人之有君子也,其任亦重矣。万世之所治,万物之所利,故日“自强不息”,又日“死而后已”者,其知所任矣。然则君子之学也,其可一日而息乎!吾于是乎有感。1.本文虽是论说文,但和《赤壁赋》一样都是由景物描写引发议论,揭示人生哲理的。细读第一段,说说此处景物描写有何特色,在文中有何作用?四、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原题文段见考点精讲02即时检测)送孙正之序王安石①时然而然,众人也;己然而然,君子也。己然而然,非私己也,圣人之道在□□。②夫君子有穷苦颠跌,不肯一失诎①己以从时者,不以时胜道也。故其得志于君,则变时而之道,若反手然,彼其术素修而志素定也。时乎杨、墨②,己不然者,孟轲氏而已;时乎释、老③,己不然者,韩愈氏而已。如孟、韩者,可谓术修而志素定也,不以时胜道也。惜也不得志于君,使真儒之效不白于当世,然其于众人也卓矣。③予官于扬,得友曰孙正之。正之行古之道,又善为古文,予知其能以孟、韩之心为心而不已者也。夫越人之望燕,为绝域也。北辕而首之,苟不已,无不至。孟、韩之道去吾党,岂若越人之望燕哉?______,予未之信也。______,予亦未之信也。④正之之兄官于温,奉其亲以行,将从之,先为言以处予。子欲默,安得而默也?庆历二年闰九月十一日。【注释】①诎:同“屈”。②杨、墨:杨:杨朱,战国初期哲学家。墨:墨翟,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③释、老:即佛教与道教。1.作为赠序,本文有赞许义和勉励义,同时又具有很强的议论色彩,结合内容加以分析。五、阅读下文,完成各题。(原题文段见考点精讲02即时检测《送杨寘序》)送杨寘序欧阳修②夫琴之为技,小矣,及其至也,大者为宫,细者为羽,操弦骤作,忽然变之,急者凄然以促,缓者舒然以和。如崩崖裂石,高山出泉,而风雨夜至也;如怨夫寡妇之叹息,雌雄雍雍之相鸣也。其忧深思远,则舜与文王、孔子之遗音也;悲秋感愤,则伯奇孤子、屈原忠臣之所叹也。喜怒哀乐,动人之深,而纯古淡泊,与夫尧舜三代之言语、孔子之文章、《易》之忧患、《诗》之怨刺无以异。其能听之以耳,应之以手,取其和者,道其湮郁,写其忧思,则感人之际亦有至者焉。[注]①引:一种乐曲体裁,这里用作量词。②雍雍:鸟的和呜声。③道:通“导”,疏通。④荫调:凭上代功勋而做官。1.赏析第②段画线句对琴声的描写。考点精讲04思想情感及问题探究(2022年上海高考语文真题)阅读下文,完成题目。全文段见考点精讲一【试题】4.作者对庄达甫的情感态度比较复杂,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2023·上海·模拟预测)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苏辙①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荼芋,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是亦皆罢去。独犹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备之气。②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几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其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①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贫,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③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儿,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④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注]①俨:陶渊明的儿子舒俨。1.第一段横线处填入虚词正确的一项是()A.以 B.其 C.则 D.而2.苏辙在本文中引用了较多的苏轼的书信,有什么作用?3.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指出,乡村生活铸就了一种“乡土本色”,他写道:“农业和游牧业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不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反观陶渊明的田园诗,与费孝通此段论述是可以相互印证的。请结合以上材料,分析本文苏轼的书信和苏辙的文本也都谈及陶渊明的目的以及你对陶渊明诗歌情感中体现的“乡土本色”的理解(限150字左右)。4.请概括本文的写作意图。【方法总结】高考文言文思想情感与问题探究分析题主要是对文言文不同阅读材料的基本内容(观点、事件、段意、人物形象等)进行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比较不同材料中作品的不同情感倾向,比较写作手法及艺术特色的异同,或者结合所学或者结合链接相关资料,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进行问题探究。答题要点是客观辩证,有优有缺,分析具体明确,据分值合理取舍文字。答题思路:(1)明确考查内容,依据题目要求明确分析评价的具体内容,认真分析题目要求和比较的内容,是人物性格还是所述之理还是思想情感等。“异中求同”是指通过比较阅读,进行甄别、筛选和提炼,找出两文共同的特点,揭示一般规律。“同中求异”则是从现象入手,分析、剖析材料,弄清各自表达的内容,找出各自的个性,揭示个性特征。(2)寻找对应句段。依据前后文,找到相关语句,反复阅读相关文字,逐项进行“异中求同”或“同中求异”。在分析理解的基础上概括表述。A求异型,首先认准“同”的是哪个方面,然后同中求异,找出相应的内容;B.求同型,先明确“求同”的指向,了解要答的是哪一方面的共同点,然后从“异曲”中感悟“同工”之妙;C.互解型,先明确所要解释的对象,再弄清从哪里去寻找相应的解释;(4)综合型,前一题的答案往往是解答后一问题的先决条件,因此解题的关键是循序渐进。(3)提炼语言、组织答案。面对作者观点、行为,评价要客观、辩证,利弊分析到位。组织答案时联系全文,整体分析,按题目要求,将比较阅读的结果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注意表述规范,尽量用上语段原句,尽量回避使用自己可能错误理解的文意来作答,观点居要,紧扣文本作具体的鉴赏分析评价。一、阅读甲乙两文,完成小题。甲:论佛骨表【唐】韩愈①夫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鼻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假如其身至今尚在,奉其国命,来朝京师。陛下容而接之,不过宣政一见,礼宾一设,赐衣一袭,卫而出境,不令惑众也。况其身死已久,枯朽之骨,凶秽之余,岂宜令入宫禁?②孔子曰:“敬鬼神而远之。”乞以此骨付有司,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使天下之人知大圣人之所作为出于寻常万万也。岂不盛哉!岂不快哉!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上天鉴临,臣不怨悔。无任感激恳悃之至,谨奉表以闻。臣某诚惶诚恐。乙:黄州安国寺记【北宋】苏轼①元丰二年十二月,余白吴兴守得罪,上不忍诛,使思过而自新焉。其明年二月,至黄。舍馆粗定,退伏思念,求所以自新之方,反观从来举意动作,皆不中道,非独今之所以得罪者也。于是,喟然叹曰:“道不足以御气,性不足以胜习。不锄其本,而耘其末,今虽改之,后必复作。盍归诚佛僧,求一洗之?”得城南精舍曰安国寺,有茂林修竹,陂池亭榭。间一二日辄往,焚香默坐,深自省案,则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求罪垢所从生而不可得。一念清净,染污自落。私窃乐之。旦往而暮还者,五年于此矣。②寺僧曰继连,为僧首七年,得赐衣。又七年,当赐号,欲谢去,其徒与父老相率留之。连笑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卒谢去。余是以愧其人。七年,余将有临汝之行。连曰:“寺未有记。”具石请记之。余不得辞。1.甲乙两文的文体功能各不相同,传情达意也各有特点,请结合两文内容加以分析。二、阅读下文,完成小题。韦侍讲盛山十二诗序韩愈①韦侯①昔以考功副郎守盛山。人谓韦侯美士,考功显曹,盛山僻郡,夺所宜处,纳之恶地,以枉其材,韦侯将怨且不释矣。②或曰:不然。夫得利则跃跃以喜,不利则戚戚以泣,若不可生者,岂韦侯谓哉!韦侯读六艺之文,以探周公、孔子之意,又妙能为辞章,可谓儒者。夫儒者之于患难,苟非其自取之,其拒而不受于怀也,若筑河堤以障屋溜;其容而消之也,若水之于海,冰之于夏日;其玩而忘之以文辞也,若奏金石以破蟋蟀之鸣,虫飞之声。况一不快于考功、盛山一出入息之间哉!③未几,果有以韦侯所为十二诗遗余者,其意方且以入溪谷,上岩石,追逐云月,不足日为事,读而歌咏之,令人欲弃百事往而与之游,不知其出于巴东以属朐䏰②也。于时应而和者凡十人。④及此年,韦侯为中书舍人,侍讲六经禁中。和者通州元司马为宰相,洋州许使君为京兆,忠州白使君为中书舍人,李使君为谏议大夫,黔府严中丞为秘书监,温司马为起居舍人,皆集阙下。于是盛山十二诗与其和者,大行于时,联为大卷,家有之焉。慕而为者将日益多,则分为别卷。韦侯俾余题其首。【注】①韦侯:韦处厚,唐文宗朝宰相。②朐䏰:古代县名。1.分析第④段作者详细列出六位和者的意图。三、阅读下文,完成各题。送杨寘序欧阳修①予尝有幽忧之疾,退而闲居,不能治也。既而学琴于友人孙道滋,受宫声数引①。久而乐之,不知疾之在其体也。②夫琴之为技,小矣,及其至也,大者为宫,细者为羽,操弦骤作,忽然变之,急者凄然以促,缓者舒然以和。如崩崖裂石,高山出泉,而风雨夜至也;如怨夫寡妇之叹息,雌雄雍雍②之相鸣也。其忧深思远,则舜与文王、孔子之遗音也;悲秋感愤,则伯奇孤子、屈原忠臣之所叹也。喜怒哀乐,动人之深,而纯古淡泊,与夫尧舜三代之言语、孔子之文章、《易》之忧患、《诗》之怨刺无以异。其能听之以耳,应之以手,取其和者,道③其湮郁,写其忧思,则感人之际亦有至者焉。③予友杨君,好学有文,累以进士举,不得志。及从荫调④,为尉于剑浦,区区在东南数千里外,是其心固有不平者。且少又多疾,而南方少医药,风俗饮食异宜。以多疾之体,有不平之心,居异宜之俗,其能郁郁以久乎?然欲平其心以养其疾,于琴亦将有得焉。故予作琴说以赠其行,且邀道滋酌酒进琴以为别。[注]①引:一种乐曲体裁,这里用作量词。②雍雍:鸟的和呜声。③道:通“导”,疏通。④荫调:凭上代功勋而做官。1.概括本文的写作目的。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媭①砧课诵图序【清】王拯《媭砧课诵图》者,不材拯官京师日之所作也。拯之官京师姊刘在家奉其老姑不能来就弟养。今姑殁矣,姊复寄食宁氏姊于广州,阻于远行。拯自始官日蓄志南归,以迄于今,颠顿荒忽,琐屑自牵,以不得遂其志。念自七岁先妣殁,遂来依姊氏。姊适新寡,又丧其遗腹子,茕茕独处。屋后小园数丈余,嘉树荫之。树荫有屋二椽,姊携拯居焉。拯十岁后,就塾师学,朝出而暮归。比夜,则姊恒执女红,篝一灯,使拯读其旁。夏苦热,辍夜课,天黎明,辄呼拯起,持小几就园树下读。树根安二巨石:一姊氏捣衣以为砧,一使拯坐而读。日出,乃遣入塾。故拯幼时每朝入塾,所读书乃熟于他童。或夜读倦,稍逐于嬉游,姊必涕泣告以母氏劬劳瘁死之状,且曰:“汝今弗勉学,母氏地下戚矣!”拯哀惧,泣告姊,后无复为此言。呜呼!拯不材年三十矣。念十五六时,犹能执一卷就姊氏读,日惴惴于悲思忧戚之中,不敢稍自放逸。自二十后出门,行身居业,日即荒怠,念姊氏教不可忘,故为图以自警,冀使其身依然日读姊氏之侧。庶免其堕弃之日深,而终于无所成也。道光二十四年甲辰秋九月。为之图者,陈君名铄,为余丁酉同岁生也。【注】媭(xū):指姐姐。1.在《项脊轩志》中,归有光回忆自己的祖母:“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请结合本文的有关内容比较两位女性教育子弟方法的异同。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上与错议出军事,错欲令上自将兵,而身居守。上问爰盎曰:“今吴、楚反,于公意何如?”对曰:“不足忧也,今破矣。”上问曰:“计安出?”盎对曰:“吴、楚相遗书,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削夺之地,以故反名为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方今计,独有斩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于是上默然良久曰:“顾诚何如,吾不爱一人谢天下。”后乃使中尉召错,绐载行市,错衣朝衣,斩东市。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为将。还,见上。上问曰:“闻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为反数十岁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不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箝口不敢复言矣。”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之,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划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喟然长息,曰:“公言善。吾亦恨之!”(节选自班固《汉书·晁错传》)材料二:夫以七国之强,而骤之,其为变,岂足怪哉?错不于此时捐其身,为天下当大难之冲,而制吴楚之命,乃为自全之计,欲使天子自将而己居守。当此之时,虽无袁盎,错亦未免于祸。何者?已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将。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是以袁盎之说,得行于其间。使吴楚反,错己身任其危,日夜淬砺,东向而待之,使不至于累其君,则天子将恃之以为无恐,虽有百盎,可得而间哉?嗟夫!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则无务为自全之计,使错自将而讨吴楚,未必无功,惟其欲自其身,而天子不悦,奸臣得以乘其隙。错之所以自全者,乃其所以自祸欤!(节选自苏轼《晁错论》)【注】①袁盎就是爰盎。1.请比较分析两则材料提到的晁错被杀原因的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