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无锡市普通高中2025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检测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1页
江苏省无锡市普通高中2025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检测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2页
江苏省无锡市普通高中2025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检测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3页
江苏省无锡市普通高中2025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检测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4页
江苏省无锡市普通高中2025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检测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苏省无锡市普通高中2025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检测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下列小题。中国印章文化源远流长。印章在古代主要用作身份凭证和行使职权的工具。《说文解字》言“印,执政所持信也”,揭示了印章功能的核心——信。“示信”’,是印章文化功能最本质之点。秦以前,官、私印都称“玺”,起初作为商业交流货物时的凭证。秦以后,印章范围扩大为证明当权者权益的法物。印章和政治仪礼结下了不解之缘,汉初名臣张良_____,解印绶辞归,意味着权力的卸除。印章的发展史出现过两次高潮,一次在秦汉时期,另一次在明清时期。秦印注重实用,即使是印文、章法,还是外形,都蕴含出一种质朴、自然的美。明清是印章热的时代,期间名家竞起,流派争衡,印学理论更是_____,促成印章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高潮。印章在发展中,出现了丰富的品类,如表字印、室名印、别号印、收藏印、鉴赏印、考订印等等,_____。印章可分为实用的、非艺术性的印章和艺术性的印章。_____,这两部分不是截然分开、互不包容的,而是变动不居、互为转换的。今天,印章的示信功能已明显削弱,但它的美学系统正在加强甚至扩展。(

),已显露其“出蓝”之势。印章艺术,正以一种中国的语言方式,向世界讲述着文明古国的历史和文化。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功成身退层出不穷俯拾皆是因而B.韬光隐晦应接不暇不一而足然而C.功成身退层出不穷不一而足然而D.韬光隐晦应接不暇俯拾皆是因而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秦印注重实用,无论是印文、章法,还是外形,都蕴含出一种质朴、自然的美。B.秦印注重实用,无论是外形,还是印文、章法,都呈现出一种质朴、自然的美。C.秦印注重实用,即使是外形,还是印文、章法,都蕴含出一种质朴、自然的美。D.秦印注重实用,即使是印文、章法,还是外形,都呈现出一种质朴、自然的美。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篆刻家、书画家的优秀印作,对秦汉范型来说,篆刻创作、展览、评赛等活动方兴未艾B.篆刻创作、展览、评赛等活动方兴未艾,篆刻家、书画家的优秀印作,对秦汉范型来说C.对秦汉范型来说,篆刻创作、展览、评赛等活动方兴未艾,篆刻家、书画家的优秀印作D.篆刻家、书画家的优秀印作,篆刻创作、展览、评赛等活动方兴未艾,对秦汉范型来说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巴洛克风格以浪漫主义的精神为形式设计的出发点,一反古典主义的严肃、拘谨、偏重于____________的形式,赋予了建筑更为亲切和柔性的效果。巴洛克风格虽然脱胎于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形式,却有其独特的风格特点。追求它宏伟、生动、奔放、热情的艺术效果,摒弃了古典主义造型艺术上的刚劲、挺拔、肃穆、古板的遗风。()。这多表现为奢华和夸张及不规则的排列形式。巴洛克风格打破了对古罗马建筑理论家维特鲁威的盲目____________,也冲破了文艺复兴时期古典主义者制定的种种____________,反映了向往自由的世俗思想。另一方面,巴洛克风格的教堂富丽堂皇,而且能营造相当强烈的神秘气氛,也符合天主教会炫耀财富和追求神秘感的要求。因此,巴洛克建筑从罗马发端后,不久即传遍欧洲,____________远达美洲。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理性崇敬金科玉律以至B.理性崇拜清规戒律以至C.理智崇拜金科玉律以致D.理智崇敬清规戒律以致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追求它宏伟、生动、热情、奔放的艺术效果,摒弃了古典主义造型艺术上的刚劲、挺拔、肃穆、古板的遗风。B.摒弃了它古典主义造型艺术上的刚劲、挺拔、肃穆、古板的遗风,追求宏伟、生动、奔放、热情的艺术效果。C.它追求宏伟、生动、奔放、热情的艺术效果,摒弃了古典主义造型艺术上的刚劲、挺拔、古板、肃穆的遗风。D.它摒弃了古典主义造型艺术上的刚劲、挺拔、肃穆、古板的遗风,追求宏伟、生动、热情、奔放的艺术效果。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巴洛克风格是充满阳刚之气的,是汹涌狂烈和坚实的,可以说是一种极端男性化的风格。B.巴洛克风格是汹涌狂烈和坚实的,是充满阳刚之气的,可以说是一种极端男性化的风格。C.巴洛克风格可以说是一种极端男性化的风格,是充满阳刚之气的,是汹涌狂烈和坚实的。D.巴洛克风格可以说是一种极端男性化的风格,是汹涌狂烈和坚实的,是充满阳刚之气的。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①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对未来中国的发展洞若观火,高瞻远瞩。②坚持反腐败无禁区,坚定不移“打虎”“拍蝇”“猎狐”,坚决不让这三人成虎的态势发展下去。③宇宙无限,人生有限,我们要用管窥蠡测的方法,以有限见识无限,去探究宇宙和人生的要义。④过去五年,西方势力粉墨登场,对中国进行围追堵截,妄图毁灭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果。⑤假如我们每一个人都能严格要求自己,向黄大年同志学习,做到见贤思齐,何愁不能事业有成?⑥面对记者,他有些拘谨,可一旦离开镜头,他便轻松地侃侃而谈,话语犀利,精准到位。A.①③④B.①④⑤C.②③⑥D.②⑤⑥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停留于观念,其价值的实现就无从谈起。因此,理念创新必须进入实践领域,将观念形态为实物形态和服务形态,才能实现其价值意义,而文化消费则是实践层面的重要环节。在我国,当温饱问题基本解决,特别是在逐步进入全面小康之后,精神文化消费必然成为人们普遍的需求。文化消费表面上看来只是一种市场行为,受到商业规律的,但作为精神产品的消费,其特殊性是的:文化产品所传递的审美趣味、价值理念,无时无刻不都在地影响着消费者,塑造着人们的精神乃至灵魂。在这个意义上,对文化消费的考察,就远不能仅仅局限于从一般商品消费行为去着眼。事实上,()。精神文化消费的高品位,显示的既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更是一个民族审美品味、精神风貌的体现,是比硬实力更有意义的精神价值与力量。这种力量甚至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A.转化制约显而易见潜移默化B.转变制约显而易见耳濡目染C.转变限制不言而喻耳濡目染D.转化限制不言而喻潜移默化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物质富足之后需要进行精神文化消费,这不仅关系着一个民族发展的前景,而且关系着一个国家的文化和文明水平。B.精神文化消费是物质富足之后的需要,不仅关系着一个国家的文化和文明水平,而且关系着一个民族发展的前景。C.精神文化消费不仅是物质富足之后的需要,而且关系着一个国家的文化和文明水平,关系着一个民族发展的前景。D.物质富足是前提,之后还要着眼精神文化消费,这不仅关系着一个民族发展的前景,而且关系着一个国家的文化和文明水平。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精神文化消费的品位,既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的显示,更是一个民族审美高品味、精神风貌良好的体现,是比硬实力更有意义的精神价值与力量。B.高品位的精神文化消费,既是一个国家强大经济实力的显现,更是一个民族审美高品味、精神风貌良好的体现,是比硬实力更有意义的精神价值与力量。C.精神文化消费的高品位,显示的既是一个国家强大的经济实力,更是一个民族审美高品味、精神风貌良好的体现,是比硬实力更有意义的精神价值与力量。D.高品位的精神文化消费,既是一个民族审美高品味、精神风貌良好的显示,更是一个国家强大经济实力的体现,是比硬实力更有意义的精神价值与力量。5、阅读下面这首汉乐府诗,完成下面小题。上山采蘼芜①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閤②去。新人工织缣③,故人工织素④。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注)①蘼芜,香草名。②閤:旁门,小门。③缣(jiān):双丝的细绢。④素:白色的生绢。1.就题材而言,本诗与我们已学的《氓》一样同属_______诗,就主要表达方式而言,又同属______诗。2.善用对比是这首诗突出的艺术特色,请简要赏析。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1)夫子循循然善诱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欲罢不能。(《论语》)(2)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庄子《逍遥游》)(3)黄鹤之飞尚不得过,______________。青泥何盘盘!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4)执手相看泪眼,____________。念去去、千里烟波,___________。(柳永《雨霖铃》)(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曹操《短歌行》)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的城市建设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现代化进程。而关于城市建设,传入我国的主要有两种理论。第一种理论表现为“明天的城市”模式,即按照理想兴建一个完美的城市,实现一夜之间的突变。这种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新中国的城市建设。第二种理论表现为“拼贴城市”模式,即不是完全去掉旧的元素,而是在此基础上把好的、新的元素拼贴进去,使这个城市既有新的元素,也有旧的元素。这是一种温和的建设方式,对当下中国的城市建设有重大启示。这两种城市建设模式蕴含的思维方式是截然不同的。“明天的城市”模式的思维方式是,生活是根据理性人为构建出来的。“拼贴城市”模式的思维方式是,生活不是靠一夜之间的创造突破形成的,而是历史文化自然演变而成的。因而,在前一种理论框架下,城市的历史只能是负担,是应该抛弃的;在后一种理论框架下,历史却是宝贵的财产,是应该尊重和珍惜的。实践证明,一个城市要有独特的魅力,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历史。然而,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在城市建设上对现代化的理解是片面的,所想象的现代化城市都是以西方为蓝本,唯“洋”是从一度把钢筋、水泥、玻璃视为现代化的代名词,而对城市的历史视而不见,甚至完全视为包袱。新中国成立后的工业化进程对自然生态及历史文化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体现了城市建设模式的激进。事实上,中国的城市建设向来是有自己的历史传统和文化智慧的。中国城市发展的历史中有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正如在《清明上河图》、平遥古城所看到的,中国古代的城市建设丝毫不比西方逊色。甚至,它还是多元的,至少可以分为三种城市群落。第一种,“宇宙之城”,天人合一的行政都会,以元大都奠定基础的古代北京为代表。城市方正规则,左右对称,秩序井然。这代表着当时中国人对当时城市的一种理解,他们认为城市的秩序是对宇宙秩序的复制,人间的秩序要对应宇宙的秩序。这种城市建设就寄托了这样一种追求。第二种,“生态之城”,道法自然的山水小城,以湖南凤凰为代表。整个城市依山傍水,依照山水的自然曲线布局,充满诗意。这种城市建设体现了中国人对城市的另一种理解,认为人应道法自然,城市要按照自然的规律来设计,山水自然,城市与人完美融合在一起。第三种,“人文之城”,儒商精神凝聚的江南市镇,以杭州、苏州、扬州为代表。明清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江南城镇的发展。这些城镇是儒商聚居的地方,形成了人文氛围浓厚的江南城镇群。这三种城市建设都体现了中国悠久的历史传统与文化特色。一个城市要有独特的个性,最重要的不是空间上的拓展,而是历史文化上的继承与发展,这需要我们的城市建设要回顾历史并深入地反思与总结。城市发展要搞好建设,主要考虑两个方面:城市地标是什么?城市文化母体是什么?如果一个城市地标模糊、母体过度损坏,那么这个城市就丧失了个性。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回答,什么是好的城市。(摘编自许纪霖《优美是否离我们远去》,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明天的城市”模式是按照理想兴建完美城市,而“拼贴城市”模式是对新旧元素合理地取舍。B.生活是由理性人为构建还是由历史文化演进而成,是由人类城市建设不同模式决定的。C.一个具有独特个性与魅力的城市,不是将历史视为负担,而是珍视并传承自己的历史文化。D.中国古代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注重人文精神,城市建设呈现多元特色。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对两种城市建设理论及模式进行阐释,指出新中国城市建设深受第一种理论影响。B.第二段通过两种城市建设理论思维方式的比较揭示了我国在城市建设中曾经出现的问题。C.第三段以中国古代各具特色的城市群落为例,说明中国城市发展的历史中有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D.文章在结尾处提出了好的城市建设的标准,强调处理好城市地标与城市母体关系的重要性。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新中国初期工业化进程严重破坏了自然生态及历史文化,可见“明天的城市”模式是错误的。B.“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体现了环境与人的融合,实现了道家建设生态城市的主张。C.好的城市建设,首先要实现城市空间拓展,之后要完成对城市原有特色文化保留与传承的任务。D.“拼贴城市”是一种温和的建设方式,有助于实现历史与现代的对接,对当下中国的城市建设有重大启示。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装潢简洁时尚,陈列别出心裁,茶点饮品一应俱全……最近,各地出现了不少个性鲜明的“网红书店”。但在纷至沓来的顾客中,有不少“到此一游”的“打卡”拍客。有人感叹:拍照的流量要是能转化成阅读的流量就好了。面对掌上阅读、网络购物的冲击,不少实体书店转变经营思路:有的创新内涵,提供多种知识服务;有的着眼外观,让文化空间更别致;有的往上游拓展,定制产品、收购版权;____①与咖啡厅、艺术展、手工坊连接……由单纯的图书卖场变身为兼具教育、展览、休闲等功能的复合空间,跨界融合的尝试让实体书店呈现勃勃生机。满足消费者的多元化选择,“网红书店”就②。时下,“泛阅读”“云阅读”重新定义着读书的界限,一本纸书难以满足读者的知识需求。如何把消费的人气转化为阅读的文气,这是一个新课题。提供可听可看可触的知识产品,打造沉浸式的阅读体验,倡导时尚健康的生活方式,“书店+”的新兴业态才有望激发出“文化+”的精神力量,让书店点亮文化的角落,润泽人们的心灵。1.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A.比拟、比喻、引用B.比拟、比喻、排比C.对偶、排比、比拟D.对偶、排比、引用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提供可感的知识产品,打造阅读的深入体验,倡导好的生活方式,让“书店+’有望激发出‘文化+’的精神力量。”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速读,按字面解释,就是快速地阅览。它注重的是阅读过程的提速,目的是应对当下的“知识经济时代”: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阅读尽可能多的书,以获取更多的信息,把握更多的机会。早在20世纪中后期,“速读”一词就经常出现在报刊的读书专题版面,以期激发阅读者不断提高阅读速度。中央电视台曾在黄金时段反复播放《学习的革命》这本书的广告,为速读之风推波助澜——大有谁不速读,谁就要被时代淘汰之意。许多不明真相的读者和好奇者,纷纷购买定价很高的《学习的革命》,然后反复翻之读之,希望快速掌握速读的各种“要领”,准确运用速读的各种“方法”。一些出版社顺应社会上猛刮劲吹的速读之风,趁势而上推出众多的“速读外国名著丛书”“速读中国现代经典文学丛书”“速读中国四大古典名著读本”一类的图书。结果,一些读者购买了这些“压缩书”和“精简书”之后,随即发出了“原来名著和经典也就这种水平”的喟叹。其实这是“速读”惹的祸。为了读者能够速读,几十万字乃至上百万字的一部名著或经典,被压缩或精简成数千字、上万字的故事梗概或者作品简介。有读者发现,这些被抽剥了“血肉”的“经典”,读得再多也是白读,更要命的是,它还会让者失去阅读的信心。速读的正面价值被夸大以后,培训速读的商业机构就应运而生。它们收费招生,以函授、面授和网络教学等各种方式,培训阅读者的速读能力。他们安慰受训者,最常见和最有蛊惑性的话语是:“每个人与生俱来就有速读能力,只是缺少速读方法。经过训练,改变阅读习惯,就能够把阅读的潜能激发出来。”然而即便成功通过速读的培训,具备了所谓“眼脑直映,一眼看一行甚至整个页面”的速读能力,又能怎样呢?这样的速读,能享受多少阅读的乐趣呢?速读有极强性和实用价值,这一点无可非议。然而阅读者是不是都得提高阅读的速度呢?我看未必如此,更没必要刻意如此。一个纯粹的阅读者,其阅读不是为了各种文凭或者是形形色色的证书,而是为了安顿心灵,丰富内心生活与透亮内心世界。只有不受速度制约的入心入脑的品读,才会让人真正体验到阅读的意义和价值,维护阅读的信仰和尊严。生活在一个图“快”的年代,生存的经验似乎在告诉我们:只有与“快”字沾上边,只有具备“快”字当头的思想意识,你才能赢得良好的生存能力与生活条件。然而就阅读而言,最好不要一味图“快”。图书毕竟是一种精神产品,其性质决定了人们的“使用方式”:不在多而在精,不在于阅读的数量而在于阅读的质量。作为一个自由阅读者,我一直拒绝速读。我宁可用速读十几本书乃至几十本书的时间来有滋有味地品读一本书。1.下列说法不符合选文文意的一项是()A.为了应对“知识经济时代”,有些阅读者希望更快地阅读更多的书籍。B.报刊版面经常出现“速读”,是为了激发阅读者不断提高阅读的速度。C.一些出版社推出众多的速读丛书,起到了为速读之风推波助澜的作用。D.图书的性质决定了人们对图书的使用不在于阅读的数量而在于阅读的质量。2.对作者拒绝速读的理由的理解,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速读是为了获取各种文凭或形形色色的证书,但不会速读也不会被时代淘汰。B.把名著或经典压缩、精简成故事梗概或作品简介,这必然会让读者产生误会。C.作者拒绝速读的原因是商业机构为了收费招生蛊惑人心:速读能改变阅读习惯且能激发出阅读潜能。D.速读有极强的目的性和实用性,却无法达到安顿心灵与澄明思想的阅读目的。3.某高中为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开展了课外阅读考级评比活动,每个等级都规定一定的阅读篇目和数量。请结合本文的基本观点,简要评析上述做法。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诗集传序(宋)朱熹曰:“然则诗所以教者,何也?”曰:“诗者,人心之感物而形于言之余也。心之所感有邪正,故言之所行有是非。惟圣人在上,则其所感者无不正,而其言皆足以为教。其或感之之杂,而所发不能无可择者,则上之人必思所以自反,而因有以劝惩之,是亦所以为教也。昔周盛世时,上自郊庙朝廷,而下达于乡党闾巷,其言粹然无不出于正者。圣人固已协之声律,而用之乡人,用之邦国,以化天下。至于列国之诗,则天子巡守,亦必陈而观之,以行黜陟之典。降自昭、穆而后,寖以陵夷①;至于东迁,而遂废不讲矣。孔子生于其时,既不得位,无以行帝王劝惩黜陟之政,于是特举其籍而讨论之,去其重复,正其纷乱。而其善不足以为法,恶之不足以为戒者,则亦刊而去之;以从简约,示久远,使夫学者即是而有以考其得失,善者师之,而恶者改焉。是以其政虽不足行于一时,而其教实被于万世,是则诗之所以为教者然也。”曰:“然则《风》《雅》《颂》之体,其不同若是,何也?”曰:“吾闻之,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惟《周南》《召南》,亲被文王之化以成德,而人皆有以得其性情之正,故其发于言者,乐而不过于淫,哀而不及于伤,是以二篇独为风诗之正经。自邶而下则其国之治乱不同人之贤否亦异其所感而发者有邪正是非之不齐而所谓先王之风者于此焉变矣。若夫《雅》《颂》之篇,则皆成、周之世,朝廷郊庙乐歌之词,其语和而庄,其义宽而密,其作者往往圣人之徒,故所以为万世法程而不可易者也。至于雅之变者,亦皆一时贤人君子,闵时病俗之所为;而圣人取之,其忠厚恻怛之心,陈善闭邪之意,犹非后世能言之士所能及之。此《诗》之为经,所以人事浃于下、天道备于上而无一理之不具也。”问者唯唯而退,余时方辑《诗传》,因悉次是语以冠其篇云。淳熙四年丁酉冬十月戊子新安朱熹书。(注)①寖以陵夷:渐渐地衰落。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则亦刊而去之刊:刻版B.亲被文王之化以成德被:受到C.闵时病俗之所为病:痛恨D.因悉次是语以冠其篇云次:依次记录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人心之感物而形于言之余也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B.用之邦国,以化天下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C.乐而不过于淫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D.至于雅之变者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朱熹看来,诗有劝善惩恶以教化天下的作用,但自平王东迁之后,这一作用随着周朝的衰弱而被废弃,直到孔子出现,重新修订《诗经》,才又将诗的教化作用发挥到极致。B.孔子虽然政治上郁郁不得志,但是文化上却举足轻重——他以简约为原则,以教化久远为目的,以去重复、正纷乱为方法,重新编定了《诗经》,让后世学诗之人能师善改恶。C.《诗经》中“风”,大多为民间创作,前期诗作主要是男女情歌;“雅”“颂”诗篇,往往是圣人之类的人所作,前期诗作都跟周王朝宗庙祭祀有关,这些诗作语言温和又庄重。D.本文以问答形式结构全篇,前一问答结合历史重点说明诗的教化作用,突出了孔子在诗的教化方面的突出贡献;后一问答则主要说明《诗经》中“风雅颂”各不相同的原因。4.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自邶而下则其国之治乱不同人之贤否亦异其所感而发者有邪正是非之不齐而所谓先王之风者于此焉变矣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是以其政虽不足行于一时,而其教实被于万世,是则诗之所以为教者然也。(2)此《诗》之为经,所以人事浃于下、天道备于上而无一理之不具也。11、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游万柳堂记刘大櫆①昔之人贵极富溢,则往往为别馆以自娱,穷极土木之工,而无所爱惜。既成,则不得久居其中,偶一至焉而已,有终身不得至者焉。而人之得久居其中者,力又不足以为之。夫贤公卿勤劳王事,固将不暇于此;而卑庸者类欲以此震耀其乡里之愚。②临朐相国冯公,其在廷时无可訾,亦无可称。而有园在都城之东南隅。其广三十亩,无杂树,随地势之高下,尽植以柳,而榜其堂曰“万柳之堂”。短墙之外,骑行者可望而见。其中径曲而深,因其洼以为池,而累其土以成山,池旁皆蒹葭,云水萧疏可爱。③雍正之初,予始至京师,则好游者咸为予言此地之胜。一至,犹稍有亭榭。再至,则向之飞梁①架于水上者,今欹卧于水中矣。三至,则凡其所植柳,斩焉无一株之存。④人世富贵之光荣,其与时升降,盖略与此园等。然则士苟有以自得,宜其不外慕乎富贵。彼身在富贵之中者,方殷忧之不暇,又何必朘②民之膏以为苑囿也哉!(注释)①飞梁:高的桥梁,②朘:剥削。1.对第①段“而卑庸者类欲以此震耀其乡里之愚”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而卑俗的官员大都有以此来震撼其家乡人的愚蠢念头。B.而卑俗的官员好象欲以此来向家乡那些无知的人炫耀。C.而卑俗的官员大都想以此来向家乡那些无知的人炫耀。D.而卑俗的官员好象有以此来震撼其家乡人的愚念头。2.第②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3.简析第③段中作者列述“一至”、“再至”、“三至”万柳堂的表达效果。4.文末“彼身在富贵之中者,方殷忧之不暇,又何必朘民之膏以为苑囿也哉”句的用意是_____。5.本文是一篇游记,有人评价其“题虽言堂,而意在堂外”,对此,你认同吗?请从内容和形式关系的角度试作评析。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某高中有很多社团,如文学社、科技社、摄影社、模联社、动漫社等。高一学生袁施健接到了多个社团的入社邀请。为此,他征求了家长、班主任和朋友的意见。父亲坚决不同意袁施健加入学校社团,认为加入社团会占用很多学习时间,学习成绩难以保证。班主任认为,可以加入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社团,培养一下兴趣专长。朋友则认为,要多参加几个社团,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获得更好的发展。对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袁施健、父亲、班主任或朋友其中一人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明确收信人,统一以“魏倪浩”为写信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参考答案1、1.C2.B3.B【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和关联词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掌握相关成语的意思,正确辨别他们的感情色彩、修饰对象、使用范围等。解答时联系上下文,从词语与语境的语意关系、搭配关系等方面筛选;再运用排除法,排除不符合句意的选项。对于本题,第一组:功成身退:大功告成后自行隐退,不再做官或复出。韬光养晦:意为隐藏才能,不使外露。后文有“权力的卸除”,与之相呼应,此处应选“功成身退”。第二组:应接不暇:原形容景物繁多,来不及观赏。后多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应付不过来。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印学理论应该是接连出现的,应选“层出不穷”。第三组:俯拾皆是:意思是只要低下头来捡取,到处都是,形容多而易得。不一而足:同类的事物不止一个而是很多,无法列举齐全。此处在列举印章丰富的品类之后,应选“不一而足”。第四组:因而:表示因果关系;然而:指从另一方面来说——表示转折关系。因前后分句是转折关系,此处应选“然而”。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问题要明确六种常见语病类型,即: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语意不明,不合逻辑。在解题时可用语法分析法,先将句子的附加成分(定语、状语、补语)去掉,提取出主干(主语、谓语、宾语),检查主干是否存在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的语病;如果主干没有语病,再检查附加成分,看修饰语与中心词之间的搭配有无语病,修饰语内部是否存在语序不当等问题。有时,结合语境,抓住句子的标志性词语,运用排除法解答,也可以快速的解决问题。对于本题,从关联词搭配来看,“无论是……还是……都”为一个整体,排除C、D两项。从语序看,是先“外形”,然后深入到“印文、章法”;从“蕴含”和“呈现”补语看,“蕴含”搭配“着”,“呈现”搭配“出”为宜。排除A项。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两点:一是关注前后文,确保所填句子在逻辑上通顺;二是注意陈述对象一致,确保所填句子在陈述事件时不出现中途易辙的问题。对于本题,根据前文“印章的示信功能已明显削弱,但它的美学系统正在加强甚至扩展”可知,括号处承接前文,应先介绍“篆刻创作、展览、评赛等活动方兴未艾”的概况,故排除A、D项。根据后文“已显露其‘出蓝’之势”可知,括号处的主语是“篆刻家、书画家的优秀印作”;“对秦汉范型来说”是针对“篆刻家、书画家的优秀印作”而言的,故“对秦汉范型来说”应置于“已显露其‘出蓝’之势”前,与B项相符。故选B。2、1.B2.D3.C【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第一个横线处,“理性”既可以指属于判断、推理等活动的(跟“感性”相对),也可以指从理智上控制行为的能力。“理智”指辨别是非、利害关系以及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结合横线前面的定语“古典主义的严肃、拘谨”,选“理性”更合适。第二个横线处,“崇拜”着重指特别钦佩,程度比“崇敬”重,有时甚至达到过分迷信的程度,与前面的“盲目”相搭配,所以此处应选“崇拜”。第三个横线处,“清规戒律”指束缚人的死板的规章制度,贬义词。“金科玉律”指不能变更的信条或法律条文,中性多偏向褒义。根据前面的“冲破”一词,“清规戒律”符合语境。第四个横线处,“以至”,有“一直到”的意思,表范围、数量、程度、时间等延伸和发展,一般指从小到大,从少到多,从浅到深;该词后面多接好的结果。“以致”,表示由于前面所说的原因而造成某种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根据语境,应该用“以至”。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此题要求选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第一,“追求……摒弃……”按照时间先后的逻辑,应该先“摒弃”过去的风气,再“追求”未来的效果,所以先排除A、C。第二,“追求……摒弃……”“摒弃了……”A、B两项缺主语。第三,再从对应关系上分析,“肃穆”和“热情”在是否给人亲近感上成为反义词,“古板”和“奔放”在是否受拘束上可以成为反义词,它们前后照应,对应的位置不能变。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此题要求选出“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补写后的句子一定要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第一,“巴洛克风格虽然脱胎于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形式,却有其独特的风格特点”“这多表现为奢华和夸张及不规则的排列形式”,根据括号前后句子的逻辑关系,应该是解说关系,而非分总关系,所以先排除A、B。第二,解说应该越来越明晰深入,才符合人们的认知习惯,“极端男性化的风格……充满阳刚之气的……汹涌狂烈和坚实”,所以排除D。故选C。3、C【解析】

本题考查对成语的正确理解和运用能力。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正确辨析和使用成语的能力。这类题要综合考虑分析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要联系句子语境思考辨析选用。常见的成语错误使用类型有望文生义,对象误用,断词取义,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色彩不明等。本题要求选出“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①洞若观火:清楚得就像看火一样,形容观察事物非常清楚。使用正确;②三人成虎:意为三个人谎报集市里有老虎,听者就信以为真。借以比喻谣言多人重复述说,就能使人信以为真。此处说的是腐败态势,不合语境;③管窥蠡测:指人对事物的观察和理解很狭窄,很片面。蠡,贝壳做的瓢。从竹管里看天,用瓢测量海水。比喻眼光狭窄,见识短浅,含有贬义。此处褒贬失当。④粉墨登场:粉、墨,搽脸和画眉用的化妆品。意为用粉墨化妆,登台演戏。多指坏人乔装打扮,登上政治舞台。亦指单纯的登台表演。使用正确;⑥见贤思齐: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要向他看齐。使用正确;⑥侃侃而谈:侃侃,理直气壮,从容不迫。理宜气壮从容不迫地谈话。与“轻松地”重复。故选C。【点睛】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以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4、1.A2.C3.B【解析】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本题中,第一空,转变:由一种情况变到另一种情况。转化:指事物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各向其相反方面变化。此处强调创新理念通过“实物形态和服务形态”来承载,不是情况的变化,而是矛盾双方的变化,故应为“转化”。第二空,制约:一事物的存在、变化是另一事物存在、变化的先决条件。限制:不让超过的界限;局限在范围内。此处强调商业规律对文化消费的制约关系,不强调界限,故应为“制约”。第三空,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形容道理很浅显。显而易见:形容事情或道理很明显,极容易看清楚。此处二者均可。第四空,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了变化。耳濡目染: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此处对象是文化产品,应用“潜移默化”。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本题中,根据文段的对象“精神文化消费”和末句的“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的顺序可确定答案。故选C。3.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本题中,“品味”不能做下面句子主语,递进关系应先“经济实力”后“精神审美”,还要注意一面对两面的关系。故选B。【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此题属于语言表达连贯的语句复位题,既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也考查选用句式的能力。语句复位题指根据所提供的语境,选择与语境最相符、与上下文衔接最连贯的一句话。语句复位题一般是定位选句,大多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做好语句复位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话题是否统一。要注意陈述主体、陈述内容、叙述的角度要保持一致;前后是否勾连。要关注形成句群或复句的各分句之间存在的顺承、因果、假设、并列等关系,做到思路清晰,层次合理;事理是否相承。既要注意注意逻辑关系,如因果、条件、并列、递进、总分、先后、大小、多寡、快慢、轻重、难易、表里等的思维顺序,又要注意符合生活的事理;意境是否协调。要注意画面、情调、风格的和谐统一。或阴沉凄凉,或欢乐热烈,或简洁明快,或隐晦曲折等,文段中所体现的情感意蕴,同其中的物象要高度契合统一;句式是否一致。如句子的结构、关联词的搭配等,所选的句子要和语段信息前后照应,表意上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音节是否和谐。要考虑语句前后句子的字数、音节、句式、平仄等。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5、1.弃妇叙事2.“故夫”回答“故人”(前妻)的十二句诗句句采用对比手法。将“新人”与“旧人”依次从容貌、手艺、遭遇、特长及劳动成果的数量、质量等方面进行对比,突出了弃妇美丽勤劳、心灵手巧的形象,流露出了“故夫”喜新厌旧之后追悔莫及的心理。【解析】

1.本题考查诗歌的体裁特点,重在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唐诗三百首》的编者把诗分为古诗、律诗、绝句三类,又在这三类中都附有乐府一类;古诗、律诗、绝句又各分为五言、七言.这是一种分法。从格律上看,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字数上看,有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还有很少见的六言诗。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一般诗集只分为五言、七言两类。《上山采蘼芜》是汉代的一首乐府诗,最早见于《玉台新咏》(徐陵辑)卷一。这是一首写弃妇的诗。全篇是弃妇和故夫偶尔重逢时的一番简短对话。诗中出现了故夫、弃妇和新人三个人物。虽然新人没有出场,但从故夫和弃妇的对话里,可以明显地看出故夫和弃妇久别后再会的互倾衷肠中流露出的内心痛苦。就主要表达方式而言,又同属叙事诗。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翻译:登上山中采蘼芜,下山偶遇前时夫。故人长跪问故夫:“你的新妻怎么样?”夫说:“新妻虽不错,却比不上你的好。美貌虽然也相近,纺织技巧差得多。新人从门娶回家,你从小门离开我。新人很会织黄绢,你却能够织白素。黄绢日织只一匹,白素五丈更有余。黄绢白素来相比,我的新人不如你。”这首诗截取了生活中的一个巧遇场面,采用对话的方式来揭示一对离异之后的夫妇的心理状态和各自的感受,从而鞭挞了喜新厌旧者的灵魂,批判了不合理的封建夫权。“故夫”回答“故人”(前妻)的十二句诗句句采用对比手法。“新人工织缣”以下六句是故夫从新妇的女工技巧不及前妻,怨“新人不如故”。这六句具体比较,是全诗的画龙点睛之笔。喜新厌旧者要抛弃妻子,可以随便找个什么理由,如手脚笨拙,劳动偷懒之类。现在通过“故夫”自己的口来与“新人”作比较,说明弃妇手脚不笨,劳动并不偷懒,这就使弃妇蒙受的恶名完全被洗刷了。这最后六句的男子比较之词,不仅使弃妇的形象变得丰满起来,而且全诗的主题思想也深化了。【点睛】诗歌的技巧主要包括表现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以及修辞手法。描写手法包括:(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2)联想和想像

(又叫虚实结合);(3)对比;(4)白描。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借代、对偶等。表现手法主要有渲染、烘托等。抒情手法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答题步骤: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6、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猿猱欲度愁攀缘百步九折萦岩峦竟无语凝噎暮霭沉沉楚天阔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后者。考生在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博、约、抟、猱、萦、峦、噎、霭、衿、悠。7、1.B2.D3.D【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也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做这类题需要具备的能力即考查角度有:提取、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需要细心;知识迁移、理解揣悟的能力,需要灵活应变。要了解选项特征,常见选项信息表述类型有(1)正确信息(2)错误或无中生有的信息(3)答非所问或与题干不同类的信息。应对策略有(1)提取信息仔细对照(2)准确理解文段和选项信息的异同(3)审清题干要求。B项,“是由人类城市建设不同模式决定的”表述错误。根据原文第二段“这两种城市建设模式蕴含的思维方式是截然不同的……在后一种理论框架下,历史却是宝贵的财产,是应该尊重和珍惜的。”可知,不是城市建设的模式决定思维模式,而是思维模式决定了城市建设。故因果倒置。此外,且本文只提到国外传入本国的两种模式,这只是国外传入我国的两种主要理论。并不是人类城市模式,故“人类城市建设”范围过大。故选B。2.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考生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D项,“文章在结尾处提出了好的城市建设的标准,强调处理好城市地标与城市母体关系的重要性”表述错误。依据原文第四段可知,文章在结尾处不是提出了好的城市建设标准,而是告诉我们城市应该怎样做,应该更关注什么。不是提出了标准,而是指出了要关注的重点。这段强调的是:一个城市要有独特的个性,最重要的不是空间上的拓展,而是历史文化上的继承与发展。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此题题干要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项,“严重破坏了自然生态及历史文化”表述错误,根据原文第二段“新中国成立后的工业化进程对自然生态及历史文化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可知,是“一定程度”并不是“严重”,故选项说法程度过重。同时,并不是说此种模式错误,而是激进之下的此种模式错误,故此项曲解文意。B项,“实现了道家建设生态城市的主张”表述错误,根据原文可知,文章并没有提到道家有建设“生态之城”的主张。故此项于文无依据。C项,“首先要实现城市空间拓展,之后要完成对城市原有特色文化保留与传承的任务”表述错误,依据原文第四段文句“一个城市要有个性,最重要的不是空间上的拓展,而是文化传统上的继承”可知,没有先后顺序,故此选项曲解文意。故选D。8、1.C2.①原文是排比修辞,语句整饬,富有气势;②原文修饰语表述准确周密,具体形象;③原文句子上下语体一致,是书面语,改后的句子有的是口语,语体不一致。3.①有的往下游延伸②有了更多受众为之驻足【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修辞是为了修饰文字词句而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要对这些修辞手法的概念和作用牢记于心。“装潢简洁时尚,陈列别出心裁”,对偶;“有的创新内涵,提供多种知识服务;有的着眼外观,让文化空间更别致;有的往上游拓展,定制产品、收购版权”,排比;“让书店点亮文化的角落,润泽人们的心灵”,拟人手法。故选C。2.此题考查比较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通读文段,理解文意,重点解读划线句子,从句式、结构、语言表达方式等角度分析,比较另一个句子,分出优缺点。原文:提供可听可看可触的知识产品,打造沉浸式的阅读体验,倡导时尚健康的生活方式,“书店+”的新兴业态才有望激发出“文化+”的精神力量。“提供可听可看可触的知识产品”“打造沉浸式的阅读体验”“倡导时尚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一组排比句,三个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排列在一起可以用来增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句子搭配方面,“提供……知识产品”“打造……阅读体验”“倡导……生活方式”,句子搭配合理,符合书面语表达方式,把“书店+”的新兴业态的效果和作用表达的很恰如其分。改的句子“提供可感的知识产品,打造阅读的深入体验,倡导好的生活方式”,只是追求形式上一样,内涵缺失,语言空洞,没有美感,不如原来句子。3.此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需要补写的内容。要求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还要注意字数的限制。第一处根据“有的往上游拓展,定制产品、收购版权”,填入相对的词语,即“有的往下游延伸”;第二处根据“满足消费者的多元化选择”,填入“网红书店”的理想效果,即“有了更多受众为之驻足”。注意字数要求。【点睛】这类题目需要学生阅读全文,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根据上下文的内容和句式填写合适的句子,使之形成一个整体。本题答题时要注意把握语段的中心意思和横线前后的内容。语段主要介绍的内容是太阳能和风能的互补性,这种互补性体现在时间上。9、1.C2.D3.①激发学生读书热情的活动目的是正确的,但以阅读篇目和数量来评判学生的阅读能力与水平,并不恰当;②阅读的质量与阅读的数量并不成正比,而跟学生对作品思想的理解和体悟息息相关。【解析】

1.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C项,张冠李戴,出版社推出速读丛书是顺应速读之风,推波助澜的是“中央电视台曾在黄金时段反复播放《学习的革命》这本书的广告”。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A项,“速读是为了获取各种文凭或形形色色的证书”判断武断,原文没有说速读就是为了获取各种文凭或形形色色的证书。B项,“这必然会让读者产生误会”以偏概全,把名著或经典压缩、精简成故事梗概或作品简介,并不一定会让读者产生误会。C项,“作者拒绝速读的原因……”曲解文意,作者拒绝速读并非因为商业机构的蛊惑人心。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能力。本题要求学生结合本文的基本观评析某高中学校为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而开展的课外阅读考级评比活动。答题前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本文反对盲目的速读,强调阅读不在于数量,而在于质量。因此针对某高中开展的课外阅读考级评比活动,我们首先应肯定其活动目的,激发学生读书热情是好的。但生硬规定以阅读篇目和数量来评判学生的阅读能力与水平,并不恰当。文中作者说自己拒绝速读,宁可用速读十几本书乃至几十本书的时间来有滋有味地品读一本书。可以读书不能以具体数量来规定等级。另一方面,即使学生阅读数量达到了,也不代表其阅读质量也达到了。阅读的质量与学生的领悟能力有关。因此对这个问题要辩证看待。【点睛】信息筛选概括分析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筛选整合信息题的解题基本思路①根据题目的要求把握筛选的标准;②按照筛选标准,确认信息材料的检索区间;③把主要信息进行整合,有的信息可直接组合,有的信息除了文中的信息外,必要时要加上自己理解的语句进行串连形成一个完整的意思。筛选概括并非简单的抄写文中的句子,要注意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10、1.A2.D3.A4.自邶而下/则其国之治乱不同/人之贤否亦异/其所感而发者/有邪正是非之不齐/而所谓先王之风者/于此焉变矣5.(1)所以虽然孔子的政治主张在一时间得不到推行,但他的教化确实已遍及千秋万代,这就是诗用来施行教化的方法。(2)这就是《诗经》作为一部经书,下及人事、上备天道、无理不具的原因。【解析】

1.此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辨析能力,涉及课本中的重点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平时学习中,要注意牢记课本中出现的重点实词,对活用、通假、古今异义等特殊词语要多加复习。阅读文言文中,不要死记硬背,要做到字不离句,通过培养语感以加深理解记忆。A项,句意为:于是也把它们删除。刊:删除。故选A。2.此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基本能力。根据句意和对文言文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要根据语境判断在选项中的含义。A项,助词,取独/代词,这类;B项,连词,表目的,“来”/介词,“用、拿”;C项,连词,表转折,“但是,却”/连词,表承接,“然后”;D项,均为助词,定语后置标志。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A项,“又将诗的教化作用发挥到极致”错误,这一说法文中无据。原文相关信息第二段,“是以其政虽不足行于一时,而其教实被于万世,是则诗之所以为教者然也”,意思是“所以虽然孔子的政治主张在一时间得不到推行,但他的教化确实已遍及千秋万代,这就是诗用来施行教化的方法”,但是得不出“又将诗的教化作用发挥到极致”。故选A。4.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是解读文言文的重要环节,常见的断句方法有名词断句、修辞断句、对称结构断句、虚词断句等。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本题中划线句的意思是“自《邶风》以下各篇,则因为那些国家的太平与战乱的不同,人的贤德与否也不一样,人们有所感触然后表达出来的感情,也就有一样的邪正是非,于是所谓的先王之风,在此发生了变化。”“则其国之治乱不同”是原因,“人之贤否亦异”是结果,之前之间之后断开;“其所感而发者”“而所谓先王之风者”“者”,句尾词语,之后断开;“而所谓先王之风者”“而”,表结果,放在句首,之前断开。即“自邶而下/则其国之治乱不同/人之贤否亦异/其所感而发者/有邪正是非之不齐/而所谓先王之风者/于此焉变矣”。5.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第一: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第二: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第三: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第四: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本题,(1)中“是以”,所以;“被”,遍及;“所以”,用来……的办法。(2)中“所以”……的原因;“具”,具备。【点睛】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他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得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参考译文:问:“既然这样,那么诗能用作教化的原因,是什么呢?”答:“诗是人心对外物有所感触并且在言说之余表达出来的。人心的感触有邪有正,因此言语所说的,也有是有非。只有圣人高高在上,于是他的感触没有不纯正的,因而他们的言语都值得用作教化。他们的感触有时比较杂乱,并且所抒发的感慨又不能不加选择的话,那么身处上位的人,就一定会想出用来自我反思的办法,于是,有的言语用来劝勉,有的言语用来惩戒,这也是进行教化的办法。过去周代兴盛的时候,上自国家祭典、朝廷政治,并且下至乡间街巷,人们的言语纯粹无疵,没有一句不出于正道。圣人确实已经将它们配上音乐,然后用之于乡人,用之于国家,用来教化天下。至于诸侯各国的歌诗,那么在周天子出巡天下时,也一定要陈列出来让天子看一看,以此施行进退赏罚的规定。自昭王、穆王以后,周王朝渐渐地衰落;到了周平王东迁,这种做法就被废弃不讲了。孔子生活在那个时代,他得不到应有的政治地位后,无法实施劝勉惩戒、进退赏罚的政令,因此只能将记录着诗歌的书籍拿出来进行探讨研究,删除书中重复的,订正书中杂乱的;而对于那些虽好但不值得作为法则,虽坏但不值得作为警戒的作品,于是也把它们删除,以此遵从简明扼要的原则,以示传世久远,使学《诗》的人根据这个本子,就有办法考察政事的得失,学习好的,而改正坏的。所以虽然孔子的政治主张在一时间得不到推行,但他的教化确实已遍及千秋万代,这就是诗用来施行教化的方法。”问:“既然这样,那么《国风》《雅》《颂》的体裁,它们像这样各不相同,为什么呢?”答:“我听说,凡《诗》中称作“风”的,大多是出自民间歌谣的作品。就是人们常说的男女彼此对唱,各自表达自己情感的作品。只有《周南》《召南》中的诗篇,由于这两地的人亲身受到文王的教化,养成了良好的社会道德,于是人人都怀有纯正的性情,因此他们通过言语表达出来的感情,欢乐却不过分沉湎,悲哀却不至于伤身,所以唯独这两篇成为《国风》诗中的正经。自《邶风》以下各篇,则因为那些国家的太平与战乱的不同,人的贤德与否也不一样,人们有所感触然后表达出来的感情,也就有一样的邪正是非,于是所谓的先王之风,在此发生了变化。至于《雅》《颂》中的诗篇,都是成王、周公当政时朝廷祭祀所用的音乐歌词,它们的言辞温和又庄重,它们的含义广博又缜密,它们的作者常常是圣人这样的人,所以可用作万代法则而且不能变更。至于有变化的“雅”诗,也都是某一时期贤人君子忧时恨俗时写下的作品;因而孔圣人也选录了这些诗作,他们那种忠厚同情的仁心,扬善防邪的用意,依然不是后世擅长言辞的人所能企及的。这就是《诗》作为一部经书,下及人事、上备天道、无理不具的原因。”问者点头称是,然后退了下去。当时我正在编辑《诗传》,于是便把这些对话全都依次记下,用来放在那些诗篇之首。淳熙四年丁酉冬十月戊子,新安朱熹撰写。11、1.C2.交待万柳堂的得名原因;写出了园广而盛的特点;与下文“则凡其所植柳,斩焉无一株之存”形成对比。3.写出了三次到万柳堂的所见,写出了万柳堂由盛转衰的过程;也为后文富贵不可恃的议论作铺垫。4.指出富贵不可恃,从而进一步指责“贵极富溢”的官僚“朘民之膏”丑恶行径。5.本文题为记游,可作者着眼点并非记游,而是借题发挥,指斥那些无所顾忌的权贵。故结构安排上以议论开篇,再记游写景,最后又以议论收束,很好地体现了桐城派散文“义法”的特点,即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重点语句的理解能力。作答本类题型,学生应回到文章中去,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而卑庸者类欲以此震耀其乡里之愚:只有庸俗贪卑的人,大都想以此来向那些无知的人夸耀,使他们感到震惊。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句子作用的鉴赏能力。作答本类题型,学生应回到原文去,结合上下文内容,从内容结构两方面进行分析概括。如有手法,学生需点明手法,并结合内容对其进行解释分析。①由“其广三十亩无杂树,随地势之高下,尽植以柳”,写出了园广而盛的特点,联系下文“而榜其堂曰‘万柳之堂’”可知,内容上交待万柳堂的得名的原因。②联系文章第三段“三至,则凡其所植柳,斩焉无一株之存”,可知“其广三十亩无杂树,随地势之高下,尽植以柳”形成对比,突出富贵不可恃,为进一步指责“贵极富溢”的官僚“朘民之膏”丑恶行径做铺垫。3.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的能力。作答本类题型,学生应回到原文去,结合上下文内容,从内容结构两方面进行分析概括。如有手法,学生需点明手法,并结合内容对其进行解释分析。①由“一至,犹稍有亭榭。再至,则向之飞梁架于水上者,今欹卧于水中矣。三至,则凡其所植柳,斩焉无一株之存”可知,内容上,“一至”、“再至”、“三至”写出了作者三次至万柳堂的所见,写出了原为京师胜景的万柳堂衰败消亡的过程。②联系文章为后文“人世富贵之光荣,其与时升降”的议论做铺垫,并进一步指责“贵极富溢”的官僚“朘民之膏”丑恶行径做铺垫。4.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含义的鉴赏能力。作答本类题型,首先明确题目要求:文末“彼身在富贵之中者,方殷忧之不暇,又何必朘民之膏以为苑囿也哉”句的用意是。然后结合全诗进行分析。分析句子含义往往从表面含义和深层含义两个角度分析。①表面含义,由“彼身在富贵之中者,方殷忧之不暇,又何必朘民之膏以为苑囿也哉”翻译可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