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1页
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2页
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3页
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4页
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2.经济与社会生活3.文化交流与传播高二历史学习内容选择性必修1.学习内容:职能对内职能对外职能政治统治社会治理第一单元政治制度第二单元官员选拔与管理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第五单元货币赋税制度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2.时空范围:时: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来空:中国+西方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国家: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政治生活课程标准:1.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2.通过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自秦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演变线索。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第一单元政治制度目录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二、秦汉至明清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秦汉至明清时期地方制度的演变一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夏朝建立王位世袭制商朝的内外服制西周的政治制度先秦时期国家制度中的原始民主传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为小康。——《礼记·礼运》政权性质:公天下→家天下权力传承:传贤

→传子社会形态:原始公有制→奴隶私有制时间:约BC2070--BC1600,建立者: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都城:阳城(今河南登封)夏朝周朝商朝中国古代奴隶制国家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时期2.政治制度

----王位世袭制1.建立3.如何理解禅让制到世袭制的变化?夏朝周朝商朝中国古代奴隶制国家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时期时间:约BC1600年-BC1046年建立者:商部落首领汤都城:多次迁移,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后,国都才稳定下来,因此商朝又被后世称为“殷”或“殷商”。2.政治制度----内外服制

内服: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

外服: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松散联盟、集权程度不高。内服外服外服外服外服材料一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左传》材料二

“有夏多罪,天命殛之……予畏上帝,不敢不征,……尔尚辅余一人,致天之罚。”

——《尚书·盘庚》材料三

“殷道衰,诸侯或不至。殷复兴,诸侯归之。”

——《史记》3.史料反映商朝的政治制度有哪些特点?神权色彩浓厚;神权与王权结合;商王对外服的控制力有限。1.建立夏朝周朝商朝夏朝周朝商朝夏朝周朝商朝中国古代奴隶制国家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时期时间:周:约BC1046年-BC256年西周:约BC1046-BC771

东周:BC770-BC256建立者:周武王都城:镐京(今陕西西安西)1.建立2.政治制度天子是国家最高统治者,控制着……分封对象:诸侯在国内分封同姓贵族、异姓功臣或旧贵族卿大夫,卿大夫再分封士,形成贵族等级分封序列3.从右图和下列材料中分析西周分封制的特点目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荀子·儒效》:“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

同姓诸侯国多于异性诸侯国多位于富庶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战略要地拱卫王室,使周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成为疆域广大的国家;----①分封制政治制度

----②宗法制

含义:以父系血缘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原则:嫡长子继承制夏朝周朝商朝中国古代奴隶制国家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时期材料:“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重社稷故爱百姓”

——《礼记·大传》家国同构:"家"是小"国","国"是大"家"。"家国同构"体现了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的融合。结合材料和图表,请总结周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政治制度

----②宗法制

含义:以父系血缘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原则:嫡长子继承制夏朝周朝商朝中国古代奴隶制国家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时期政治制度

----③礼乐制(2020年高考·全国Ⅰ卷)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

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D史料:衣服有制,宫室有度;人徒有数,丧祭器用,皆有等宜。——《礼记·王制》

厉王虐,国人谤王。

——《国语·周语》

郑子产作丘赋,国人谤之。

——《左传·昭公四年》先秦时期国家制度中的原始民主传统夏朝周朝商朝中国古代奴隶制国家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时期

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有君而为之贰,使师保之,勿使过度。是故天子有公,诸侯有卿……以相辅佐也。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左传·襄公十四年》材料体现了商周政治的哪些特点?国人可以通过舆论影响朝政原始民主传统对王权有制约作用商朝拓展提升0105040203等级森严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具有延续性和稳定性神权与王权相结合,迷信色彩浓厚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社会经济发展各国政治上的重大变革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分封制瓦解君主权力加强,郡县制、官僚制开始产生旧制的瓦解封建政治制度的诞生二

秦汉至明清朝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秦朝:三公九卿制汉朝:中外朝制度隋唐:三省六部制宋朝:二府三司制元朝:一省制明清中央制度

中央行政机构的演变思考点:历代中央行政中枢经历了哪几个重要演变阶段?皇权不断加强战国-萌芽秦-创立汉-巩固隋唐-成熟宋、元-加强明、清-强化两汉至明清中央行政制度是如何演进的?主要趋势怎样?①皇帝制度②中央--三公九卿制1.秦朝中央的政治制度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2.文书制度特点:皇权中心,家国一体,相互分工,牵制配合①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②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③为汉承秦制提供条件,具有较高史料价值。《云梦睡虎地秦简》局部“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东汉王充《论衡》汉承秦制,有所损益作用:内容:【概念辨析】

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的区别(1)君主专制:是一种决策方式,指君主独自掌握政权,主要特征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

(2)中央集权:是一种政权组织形式,强调全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权力集中于中央,地方受命于中央。

秦朝官制的特点:以皇权为中心;分工严密,各司其职体体现“家天下”的特点。主要矛盾:皇权vs相权主要矛盾:中央vs地方汉武帝如何解决?西汉内外朝制度秦皇帝制度与中央官僚机构皇帝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皇帝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尚书令侍中常侍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外朝”“中朝”汉承秦制“(汉代)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反映汉代宰相怎样的地位?对君主专制制度有何影响?位尊权重预示着皇权与相权矛盾突出位高权轻

位低权重2.

汉朝--中外朝制1.

秦朝--三公九卿制转移相权及机构三公权力被削弱的原因?有所损益P4史料阅读防止强臣窃权,以加强皇权。东汉时期,刘秀将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三公权力受到削弱。3.

隋唐--三省六部制作用:①三省六部制体系完整、职责分明、相互牵制,可以有效履行封建国家的不同职能;②分割相权,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特点:

相权三分

加强皇权意义:三省六部制标志着中央官制的完善与进步,中央行政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史料: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而径自封拜官职,因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唐代政制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2018·高考全国卷Ⅱ·T26)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C特点:多设机构,分化事权,相权再度削弱、职能明确、维护统治;存在的问题:导致了“三冗”和“积贫”“积弱”的局面。4.

宋朝--二府三司5.元朝--

中书一省制原因:元朝疆域辽阔,政事繁多,为提高行政效率,改三省为一省。弊端:宰相权力过大,威胁皇权,造成元中后期内乱频繁。

中书省最高长官为中书令,太子充任。其下有左右丞相各一人,“统六官,率百司,居令之次,令缺,则总省事,佐天子,理万机”。——《元史》

元初侍御史高鸣进谏“方今天下大于古,而事益繁,取决一省,犹曰有壅,况三省乎?”

——《元史·高鸣传》元朝实行一省制的原因及弊端?废丞相: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和丞相,亲理政务,绵延1000多年的丞相制度终结,标志封建君主专制发展到更高阶段、新的高度。设内阁:废丞相后,明朝逐步建立起内阁制。内阁大学士协助皇帝处理大量政务,成为事实上行政中枢。6.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7.

清朝--设军机处雍正帝时期,设置军机处,军机大臣直接秉承皇帝旨意,处理军国大事。军机处逐渐成为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军机处的设立,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秦:三公九卿制西汉:(汉武帝)“中外朝”制东汉: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隋唐:三省六部制宋:二府三司制元:中书省明:废丞相,设内阁清:(雍正)军机处【知识归纳】

君主专制的演变——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思考:结合教材所学探究历代王朝调控中枢权力的基本策略和趋势。君臣礼仪变化中国古代(秦汉)坐而论道(唐宋)站议时政(明清)跪受笔录皇帝调控中枢策略分散权力三省六部二府三司转移权力中外朝尚书台内阁军机处趋势: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皇权不断加强(元例外)。思考: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特点。04宰相权力不断分化宰相既实行分权,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几个宰相职位,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弥补分权效率低下的弊端。03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由实位到虚位反映的是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宰相不在专职是对相权的限制压缩。02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01皇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削弱宰相制度沿着相权的步步削弱,君权的逐渐强化这条主线发展演变。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逐渐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秦统一以后,古代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中央是如何对地方实行有效的管辖呢?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三

两汉至明清时期地方制度的演变秦朝:郡县制汉朝:郡国并行制元朝:行省制三两汉至明清时期地方制度的演变秦朝:郡县制汉朝:郡国并行制元朝:行省制1、秦朝的地方制度:郡县制地方行政机构分为郡、县两级,郡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置郡守、郡丞和郡尉,另设监御史掌监察;郡下设县或道,置县令、县丞、县尉;郡县主要官员都由中央直接任命。

分封制郡县制划分基础官员任免官员权利与中央关系历史作用血缘地域世袭皇帝任免地方独立性强绝对服从中央前期稳定统治;后期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有利国家统一封地、爵位俸禄从分封制到郡县制带来两大变化:①从贵族体制到官僚体制②从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2、两汉魏晋南北朝的地方制度:郡国并行制沿袭秦朝的郡、县二级制;汉初地方行政制度中还包括王国和侯国;东汉晚期,原来的监察区“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州刺史不仅有行政权,还有领兵权;由单纯的监察官员发展为总揽地方大权的行政长官。魏晋南北朝也是州郡县三级制。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汉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A3、元代的地方制度:行省制元朝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掌管一省政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