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专题03赏析语言特点(含答案)_第1页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专题03赏析语言特点(含答案)_第2页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专题03赏析语言特点(含答案)_第3页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专题03赏析语言特点(含答案)_第4页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专题03赏析语言特点(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专题03赏析语言特点(含答案)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专题03:赏析语言特点

(原卷版)

考点解析:

品味散文语言主要指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和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就是分析、理解那些在文中起关键作用的语句,把握它们对形象刻画、事件叙述.结构安排、表达主旨产生的作用。散文的语言描写细腻,表达深刻,内涵丰富。高考散文命题有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对散文中负载信息量大、内容含蓄、意义深刻、表现力强的语句(重要词语、句子)进行理解。

鉴赏语言特色类题型,其命题角度多为局部的,也有从整体上考查的。局部语言赏析题也是从词语选用(是口语还是书面语、文言语,是使用成语还是引用古诗文)、句式选用(长句与短句,整句与散句,陈述句与感叹句、反问句)、修辞手法(主要角度)、语言特色四个角度切入的。不过,还有一个角度虽不常见,但须关注,即语言之美。可考虑汉字声调的平仄相间,双声叠韵词的使用,叠词、单音词的妙用及押韵等问题。当做到以声传情时,语言就具有了声韵美和情韵美。文章整体语言的赏析虽也从上述方面切入,但更多的是从语言风格角度切入的,如生动形象、质朴平易等。

鉴赏散文的语言特色,主要从分析文本全篇或某段的语言特色(风格)及表达效果这两个角度进行考查。

一般而言,散文的语言要求准确、生动、形象、凝练,具有强烈的感彩。不同类别的散文,其语言也呈现出不同的特色。本考点侧重从欣赏的角度来品味语言的艺术表现力,命题者一般会选择表达上富有特色的语句(或段落),往往一题三考,即含义、作用、赏析。这类题目又分两种,一是侧重语言特点的局部赏析,一是侧重语言风格的整体赏析。

常见的设问形式(1)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2)请简要说明本文的语言特点。(3)文中画线部分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4)本文的语言充满生活气息,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赏析。

方法指导

审清语言特色的题干题干中往往有“分析"赏析”等作答动词和“语言特色"表达效果”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2.鉴赏语言特色的角度(1)用词之美。

角度特点或作用

动词、形容词①准确;②精练;③生动、形象、传神

叠字、叠词①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使语言具有绘画美;②韵律铿锵悦耳,使语言富有音乐美;③叠字可以组成整齐的句式,使语言具有建筑美;④叠字能使意思强化,起到强调作用;⑤叠字能使上下文联系紧密,给人一气呵成之感

词语反复突出某种思想,强调某种情感,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感染力

成语或古语化用文言词语富有文采,典雅优美

(2)句式之美。

角度特点或作用

长句短句结合行文错落有致,生动活泼,富于变化

整句散句结合句式参差,错落有致,节奏顿挫,音韵和谐

风格之美。豪放、直白、华丽、精练、凝练、柔婉、含蓄、细腻、典雅、凝重、清新、明丽、朴素、活泼、幽默、诙谐等。

(4)手法之美。

角度特点或作用

修辞之美如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对偶句、反问句等。修辞方式是指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方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情感真挚、强烈而又引人入胜

描写之美如白描,细描,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视、嗅、听结合(有色有声),对比衬托,铺陈渲染,等等,使描写细致生动,形象鲜明

注意:语言特色(风格)除以上角度外,还可以从“时代特色"地域特色”“语体特色"等角度分析。

鉴赏语言特色解题步骤第一步:概括语言特点。语言特色范围较广泛,要针对题目类型和文本特色确定鉴赏点,找出属于鉴赏对象独有的特色或技巧。

其角度大致有:

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分析,如人称的使用、描写方式、抒情方式。

从表现手法(狭义)的角度分析,如象征、衬托、对比等。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如比喻、比拟、夸张、排比等。

从遣词造句的角度分析,如词语的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句式的整散等。

从语言风格入手,如平实、华丽、清新、典雅、幽默、辛辣、简洁明快、含蓄深沉、寓庄于谐、生动形象、富有情趣、地方色彩鲜明等等。从以上角度,用一两个词语概括。

概括时既要考虑到一般文本语言的特征,又要充分考虑所给语言片段的特征。第二步:列举事例分析。结合文本具体表现,紧扣内容(关键词、关键句)析作用(对主旨的体现、对情感的表达)。第三步:按照规范做答。题目所涉及的语言特色一般是多方面的,答题时应先答最主要、最突出的,然后再答次要的。答案要分点表述,形成合理的顺序。另外,指明效果用词要准确,要注意运用术语。

注意事项:

在高中语文学习和考试中,对于语言特点的掌握是至关重要的一环。语言特点不仅体现在文字的表达方式和风格上,更是反映了作者的思考方式和世界观。以下是一些关于学习和考察语文语言特点的注意事项:

1.理解语言特点:语言特点可以体现在词汇、句子、篇章等各个层面。例如,词汇可以体现作者的文化背景和情感表达,句子的长短和结构可以体现作者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技巧,篇章的布局和结构可以体现作者的构思和主题表达。我们需要全面理解和掌握这些语言特点。

2.掌握分析方法:分析语言特点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分析方法和技巧。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对比分析,比较不同作者的语言特点,理解他们的共性和个性;我们可以通过深度阅读,理解作者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技巧;我们也可以通过写作训练,提高我们自己的语言特点和表达能力。

3.关注语言变化:语言是不断变化的,它会随着作者的思考和表达方式的变化而变化。我们需要关注这些变化,理解它们对文章的影响。例如,现代语文和古代语文的语言特点有很大的不同,我们需要理解这些差异,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文章。

4.理解语言与内容的关系:语言是内容的载体,它能够形象和生动地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我们需要理解语言和内容的关系,通过分析语言特点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观点,通过理解内容来分析语言的表达和效果。

5.答题技巧:在考试中,我们需要准确地分析和描述语言特点,这需要我们有清晰的思考和丰富的知识。我们需要注意把自己的答案组织得清晰有序,让阅卷老师能够清楚地看出我们的思路和观点。

6.写作训练:写作是提高语言特点理解和运用能力的重要方式。我们需要通过写作训练,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会如何用特定的语言特点来表达我们的思想和情感。

7.生活体验:生活是语言的源泉,我们需要通过生活体验,积累生活素材,提高我们的语言理解和使用能力。这样,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也可以更好地写出自己的文章。

总的来说,学习和考察语文的语言特点是一项综合性的任务,它需要我们具有深厚的语文知识,清晰的思维,敏锐的观察力,以及丰富的生活体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保持持续的学习和不断的实践,以提高我们的理解力和应用能力。

专项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胡桃云片

丰子恺

凭窗闲眺,想竟一个随感的题目。

说出来真觉得有些惭愧:今天我对于展开在窗际的“一二八”战争的炮火的痕迹,不能兴起“抗日救国"的愤慨,而独仰望天际散布的秋云,甜蜜地联想到松江的胡桃云片。也想把胡桃云片隐藏在心里,而在嘴上说抗日教国。但虚伪还不如惭愧些吧。

三四年前在松江任课的时候,每星期课毕返上海,黄包车经过望江楼隔壁的茶食店,必然停一停车,买一尺胡桃云片带回去吃。这种茶食是否为松江的名物,我没有调查过。我是有一回同一个朋友在望江楼喝茶,想买些点心吃吃,偶然在隔壁的茶食店里发现的。发现以后,我每次携了藤筐坐黄包车出城的时候必定要买。后来成为定规,那店员看见我的车子将停下来,就先向橱窗里拿一尺糕来称分量。我走到柜前,不必说话,只需摸出一块钱来等他找我。他找我的有时是两角小洋,有时只几个钢板,视糕的分量轻重而异。每月的糕钱约占了我的薪水的十二分之一,我为什么肯拿薪水的十二分之一来按星期致送这糕店呢?因为这种糕实有使我欢喜之处,且听我说:

云片糕,这个名词高雅得很。“云片”二字是糕的色彩、形状的印象的描写。其白如云,其薄如片,名之曰云片,真是高雅而又适当。假如有一片糕向空中飞,我们大可用古人“白云一片去悠悠"之句来题赞这景象。但我还以为这名词过于象征了些。因为糕的厚薄固然宜于称片,但就糕的形状上看,“云”字似觉不切。这糕的四边是直线,四根直线围成一个长方形。用直线围成的长方形来比拟天际缭绕不定的云,似乎过于象征而有些牵强了。若把“云片"二字专用于胡桃云片上,那么我就另有一种更有趣味的看法。

胡桃云片,本是加有胡桃的云片糕的意思。想象它的制法,大约是把一块一块的胡桃肉装入米粉里,做成一段长方柱形,然后用刀切成薄薄的片。这样一来,每一片糕上都有胡桃肉的各种各样的切断面的形状。胡桃肉的形体本是非常复杂,现在装入糕中而切成片子,就因了它的位置、方向及各部形体的不同,而在糕片上显出变化多样的形象来。试切下几片来,不要立刻塞进口里,先来当作小小的画片观赏一下。有许多极自然的曲线,描出变化多样的形象,疏疏密密地排列在这些小小的画片上。倘就各个形象看:有的像果物,有的像人形,有的像鸟兽。就全体看:有时像蠧鱼钻过的古书,有时像别的世界的地图,有时像古代的象形文字,然而大都疏密无定,颇像现在窗外的散布着秋云的天空。古人诗云:“人似秋云散处多。”秋天的云,大都是一朵一朵地分散而疏密无定的。这颇像胡桃云片上的模样。故我每吃胡桃云片便想起秋天,每逢秋天便想吃胡桃云片。根据我这看法而称这种糕曰“胡桃云片”,岂不更为雅致适切、更有趣味吗?

松江人似乎曾在胡桃云片上发现了这种画意。他们所制的糕,不像别处的产物似的仅在云片中嵌入胡桃肉,他们在糕的四周用红色的线条作一黄金律的缘,而把胡桃的断面装点在这缘线内。这宛如在一幅中国画上加了装棘,或是在一幅西洋画上加了镜框,画的意趣更加焕发了。这些胡桃肉受了缘的隔离,已与实际的世间绝缘,不复是可食的胡桃肉,而成为独立的美的形体了。

因这缘故,松江的胡桃云片使我特别欢喜。辞了松江的教职以后,我不能常得这种胡桃糕,但时时要想念它——例如今天凭窗闲眺而望天际散布的秋云的时候。读者也许要笑:“你在想吃松江胡桃糕,何必絮絮叨叨地说出这一大篇!”不,不,我要吃糕很容易:到江湾街上去买两百文胡桃肉,七个铜板云片糕,拿回家来用糕包裹胡桃肉,闭了眼睛塞进嘴里,嚼起来味道和松江胡桃云片完全一样。我想念松江胡桃云片,是为了想看。至少,半是为了想看,半是为了想吃。若要说吃,我吃这种糕是并用了眼睛和嘴巴的。

我们中国的市上,仅用嘴巴吃的东西太多了。因此使我拿薪水的十二分之一来按星期致送松江的糕店,又使我在江湾的窗际遥遥地想念松江的胡桃云片。我希望中国到处的市上,并用眼睛和嘴巴来吃的东西渐渐多起来。不但嘴吃的东西,身体各部所用的东西,也都要教眼睛参加进去才好。我又希望中国到处的市上,并用眼睛和身体来用的东西也渐渐多起来。

(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介绍了写作背景,作者在紧张压抑的时代环境下,甜蜜的联想到胡桃云片。体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B.第三段通过写作者经过茶食店必买云片糕、店员与作者的默契以及糕钱所占每月薪水的份额等,体现了作者对云片糕的喜爱。

C.作者起初说“云片"二字是“糕的色彩、形状的印象的描写”,用来形容“白如云"薄如片”的糕很适合,但随后又否定了这个观点。

D.文章结尾部分,作者直抒胸臆,用“我希望……我又希望……"表达了自己希望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的愿望。

2.下列对作品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十分简短,却有统摄全篇的作用,作者说想写一篇随感,马上就想到了胡桃云片,表现了作者对胡桃云片的喜爱之情。

B.“说起来真觉得有些惭愧”“且听我说"等语言,极富生活气息,同时也可以拉近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C.文章中引用了古人诗句“白云一片去悠悠”来表现云片之名的“高雅”,生动形象,也增添了文章的诗意,使文章更有韵味。

D.倒数第二段,作者运用想象的手法,设想读者对自己提出质疑,进而点出作者想念松江胡桃云片的原因之一是“为了想看”。

3.请赏析文中划线句的语言特点。

4.有人说《胡桃云片》里藏着一个“从容雅致"的丰子恺,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喝茶

粱实秋

我不善品茶,不通茶经,更不懂什么茶道,从无两腋之下习习生风的经验。但是,数十年来,喝过不少茶,北平的双窨、天津的大叶、西湖的龙井、六安的瓜片、四川的沱茶、云南的普洱、洞庭湖的君山茶、武夷山的岩茶,甚至不登大雅之堂的茶叶梗与满天星随壶净的高末儿,都尝试过。茶是我们中国人的饮料,口干解渴,唯茶是尚。茶字,形近于荼,声近于槚,来源甚古。流传海外。凡是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茶。人无贵贱,谁都有份,上焉者细啜名种,下焉者牛饮茶汤,甚至路边埂畔还有人奉茶。北人早起,路上相逢,辄问讯“喝茶未?”茶是开门七件事之一,乃人生必需品。

孩提时,屋里有一把大茶壶,坐在一个有棉衬垫的藤箱里,相当保温,要喝茶自己斟。我们用的是绿豆碗,这种碗大号的是饭碗,小号的是茶碗,作绿豆色,粗糙耐用,当然和宋瓷不能比,和江西瓷不能比,和洋瓷也不能比,可是有一股朴实厚重的风貌。现在这种碗早已绝迹,我很怀念。这种碗打破了不值几文钱,脑勺子上也不至于挨巴掌。银托白瓷小盖碗是祖父母专用的,我们看着并不羡慕。看那小小的一盏,两口就喝光,泡两三回就得换茶叶,多麻烦。如今盖碗很少见了,除非是到故宫博物院拜会蒋院长,他那大客厅里总是会端出盖碗茶敬客。再不就是在电视剧中也常看见有盖碗茶,可是演员一手执盖一手执碗缩着脖子啜茶那副狼狈相,令人发噱,因为他不知道喝盖碗茶应该是怎样的喝法。他平素自己喝茶大概一直是用玻璃杯、保温杯之类。如今,我们此地见到的盖碗,多半是近年来本地制造的“万寿无疆"的那种样式,瓷厚了一些;日本制的盖碗,样式微有不同,总觉得有些怪怪的。近有人回大陆,顺便探视我的旧居,带来我三十多年前天天使用的一只瓷盖碗,原是十二套,只剩此一套了,碗沿还有一点磕损,睹此旧物,勾起往日的心情,不禁黯然。盖碗究竟是最好的茶具。

茶叶品种繁多,各有擅场。有友来自徽州,同学清华。徽州产茶胜地,但是他看到我用一撮茶叶放在壶里沏茶,表示惊讶,因为他只知道茶叶是烘干打包捆载上船沿江运到沪杭求售,剩下来的茶梗才是家人饮用之物。恰如北人所谓“卖席的睡凉炕”。我平素喝茶,不是香片就是龙井,多次到大栅栏东鸿记或西鸿记去买茶叶,在柜台前面一站,徒弟搬来凳子让坐,看伙计称茶叶,分成若干小包,包得见棱见角,那份手艺只有药铺伙计可媲美。茉莉花窨过的茶叶,临卖的时候再抓一把鲜茉莉花放在表面上,所以叫做双窨。于是茶店里经常是茶香花香,郁郁菲菲。父执有名玉贵者,旗人,精于饮馔,居恒以一半香片一半龙井混合沏之,有香片之浓馥,兼龙井之苦清。吾家效而行之,无不称善。茶以人名,乃径呼此茶为“玉贵”,私家秘传,外人无由得知。

其实,清茶最为风雅。抗战前造访知堂老人于苦茶庵,主客相对总是有清茶一盂,淡淡的、涩涩的、绿绿的。我曾屡侍先君游西子湖,从不忘记品尝当地的龙井,不需要攀登南高峰凤篁岭,近处平湖秋月就有上好的龙井茶,开水现冲,风味绝佳。茶后进藕粉一碗,四美俱矣。正是“穿牑而来,夏日清风冬日日;卷帘相见,前山明月后山山”(骆成骧联)。有朋自六安来,贻我瓜片少许,叶大而绿、饮之有荒野的气息扑鼻。其中西瓜茶一种,真有西瓜风味。我曾过洞庭,舟泊岳阳楼下,购得君山茶一盒。沸水沏之,每片茶叶均如针状直立漂浮,良久始舒展下沉,品味清香不俗。

初来台湾、粗茶淡饭,颇想倾阮囊之所有在饮茶一端偶作豪华之享受。一日过某茶店,索上好龙井,店主将我上下打量,取八元一斤之茶叶以应,余示不满,乃更以十二元者奉上,余仍不满、店主勃然色变,厉声曰:“买东西,看货色,不能专以价钱定上下。提高价格,自欺欺人耳!先生奈何不察?"我爱其憨直。现在此茶店门庭若市,已成为业中之翘楚。此后我饮茶,但论品味,不问价钱。

茶之以浓酽胜者莫过于功夫茶。《潮嘉风月记》说功夫茶要细炭初沸连壶带碗泼浇,斟而细呷之,气味芳烈,较嚼梅花更为清绝。喝功夫茶,要有工夫,细呷细品,要有设备,要人服侍,如今乱糟糟的社会里谁有那么多的工夫?红泥小火炉那里去找?伺候茶汤的人更无论矣。普洱茶,漆黑一团,据说也有绿色者,泡烹出来黑不溜秋,粤人喜之。在北平,我只在正阳楼看人吃烤肉,吃得口滑肚子膨脝不得动弹,才高呼堂倌泡普洱茶。四川的沱茶亦不恶,唯一般茶馆应市者非上品。台湾的乌龙,名震中外,大量生产,佳者不易得。处处标榜冻顶,事实上那里有那么多的冻顶?

喝茶,喝好茶,往事如烟。提起喝茶的艺术,现在好像谈不到了,不提也罢。

(有删改)

文本二:

喝茶

鲁迅

某公司又在廉价了,去买了二两好茶叶,每两洋二角。开首泡了一壶,怕它冷得快,用棉袄包起来,却不料郑重其事的来喝的时候,味道竟和我一向喝着的粗茶差不多,颜色也很重浊。

我知道这是自己错误了,喝好茶,是要用盖碗的,于是用盖碗。果然,泡了之后,色清而味甘,微香而小苦,确是好茶叶。但这是须在静坐无为的时候的,当我正写着《吃教》的中途,拿来一喝,那好味道竟又不知不觉的滑过去,像喝着粗茶一样了。

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享这“清福”,首先就须有工夫,其次是练习出来的特别的感觉。由这一极琐屑的经验,我想,假使是一个使用筋力的工人,在喉干欲裂的时候,那么,即使给他龙井芽茶,珠兰窨片,恐怕他喝起来也未必觉得和热水有什么大区别罢。所谓“秋思”,其实也是这样的,骚人墨客,会觉得什么“悲哉秋之为气也”,风雨阴晴,都给他一种刺戟,一方面也就是一种“清福”,但在老农,却只知道每年的此际,就要割稻而已。

于是有人以为这种细腻锐敏的感觉,当然不属于粗人,这是上等人的牌号。然而我恐怕也正是这牌号就要倒闭的先声。我们有痛觉,一方面是使我们受苦的,而一方面也使我们能够自卫。假如没有,则即使背上被人刺了一尖刀,也将茫无知觉,直到血尽倒地,自己还不明白为什么倒地。但这痛觉如果细腻锐敏起来呢,则不但衣服上有一根小刺就觉得,连衣服上的接缝,线结,布毛都要觉得,倘不穿“无缝天衣”,他便要终日如芒刺在身,活不下去了。但假装锐敏的,自然不在此例。

感觉的细腻和锐敏,较之麻木。那当然算是进步的,然而以有助于生命的进化为限。如果不相干,甚而至于有碍,那就是进化中的病态,不久就要收梢。我们试将享清福,抱秋心的雅人,和破衣粗食的粗人一比较,就明白究竟是谁活得下去。喝过茶,望着秋天,我于是想:不识好茶,没有秋思,例也罢了,

(写于1933年10月)

5.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列举茶叶的名称,是要表明“我”对喝茶不很讲究,数十年来,“我"喝过不少茶,其中既有各地名茶,也有不登大雅之堂的茶。

B.“卖席的睡凉炕”一语映射出了茶文化的差异,“我"对来自徽州的同学舍不得喝茶叶表示出惊讶,所以用此语来和同学相调侃。

C.文中引用骆成骧的对联,一方面凸显了在西子湖喝茶的优美意境,另一方面烘托出了喝茶人的惬意心情,突出了“清茶最为风雅”。

D.这篇散文有机地将书本上的知识和生活中的知识结合起来,涉及了有关“喝茶"的多方面知识:茶的品种、茶具、喝茶的艺术等。

6.对比两篇《喝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文以小见大,以“喝茶”来表达自己闲适恬淡的人生态度,鲁迅对这种享清福、抱秋心的闲适恬淡的人生态度是持讽刺态度的。

B.梁实秋从不善喝茶到最后喜欢喝粗茶,喝茶仿佛是一种参悟;鲁迅以“喝茶"为载体,表达了对“上等人”无病呻吟写秋思的批判。

C.两文都写到喝茶的艺术,梁文中的“喝茶"颇为风雅,饱含了对生活的热爱;鲁迅反对这种艺术,因为他心系百姓,没有“工夫”。

D.两文结尾很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梁文说喝茶的艺术“不提也罢”,鲁迅说“不识好茶,没有秋思,倒也罢了”,两者均言简意丰。

7.梁实秋的散文语言独具风格,请以文章对某茶店店主的刻画为例,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及表达效果。

8.梁实秋和许多由大陆赴台的作家一样,在其作品中寄寓着挥之不去的乡愁,请结合作品内容加以探究。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篱笆青青

宋长征

①篱笆青青,来自乡村的深处,青绿着,蜿蜒着,像一条绿色的丝带,拴住乡村的暖,拴住庄户人的脚步,拴住千里万里之外游子的心。你见过山的险峻,见过海的宽广,却不一定见过一围小小的篱笆,纤细,温柔,一如母亲慈爱的眼神。等你走近了,等你放下手中的行囊,你禁不住要停下来,在这小小的篱笆旁,借着篱笆青青的思绪,想起远方的亲人。

②一丛篱笆,可能是一段小小的竹林。青青的叶子,细细的竹节,繁密或稀疏的枝条,透过去,能看见鸡的逡巡、鸭的悠闲,或许还有一条狗戒备的眼神。忽而,篱笆深处闪过一张朴实的面孔,和蔼的女主人会用浓浓的方言问你:渴了,还是累了,要歇歇脚?庄户人家的日子散乱,不过水是甜甜的。没错,甜津津,凉丝丝,你不要介意隔着竹篱递过来的青瓷大碗,井里汲取的凉水混着竹的清新,沁人心脾。

③竹篱内外,陌生也变得如此温馨。

④一丛篱笆可能是一棵棵紧密相连的花椒树。尖尖的针刺均匀分布在相互交错的枝丫间,不挡风,不挡雨,却可以忠实守护好自家的小院。院子里的枣树挂满了果儿,红的青的真好看,馋杀了几个调皮的乡下小子,他们围着花椒树篱笆转了好几圈儿,就是没找到一个可以下手的地方。这些,树篱都看见了,只是不想说,但等八月十五的当口,卸枣果儿,主人自会提了满满一篮子,东家西家,左邻右舍,无论哪个乡下的捣蛋鬼都能咀嚼上甜丝丝、脆生生的大红枣。

⑤花椒树上已然挂满了一嘟噜一嘟噜的小花椒,红红的,秋风里飘着麻酥酥的香味儿。

⑥一丛篱笆可能是一串长长的豆角丝瓜架。父亲随便插了一圈小木棍,母亲在春天撒上种子。单等着春风吹,单等着夏雨下,长长的木篱笆上开满了花,有吊瓜花,有丝瓜花,有紫红如梅朵的梅豆花。要不人说乡下的母亲辛苦呢——见缝插针地打扮了一下,就给小小的农家小院牵来一篱笆美丽的花。蜜蜂嗡嗡飞,蝴蝶对对舞,偶尔也有一只小虫子躲在花篱的深处,弹起柔柔的丝弦。

⑦繁花锦簇的木篱笆是母性乡村优雅的蕾丝花边,掩映间,羞怯不语。

⑧红红的朝阳升起来了,一声鸡啼唱破了黎明,一刹那,乡村沐浴在七彩云霞下,鸟儿们在篱笆上唱起了情歌,歌声婉转,流淌着多情的音符。我自散发着谷物香醇的梦里醒来,绕着青青的篱笆看了又看,像读一首诗,像欣赏一幅画,像听一曲古典的乡情乡韵。每片叶子都是清新的,每朵花都飘散着清香。就连晶莹的露珠,一旦亲近上青青的篱笆,也会久久舍不得离去。它快乐地从高处滑落,落在低处的叶面上,又调皮地跌落在篱笆下青青的草丛里;又或许被几只早起的蚂蚁匆匆抢了去,分享着自然母亲赐予的芳醇。

⑨花墙,当我想起这个词来,青青的篱笆把我包围在幸福的记忆中央。我知道,乡村是贫穷的,但乡村又是那样质朴。每一个村庄有每一个村庄的气息,每一个村庄都会有几条青青柔柔的篱笆墙。春天,你推开料峭的春寒,跟墙角的爬山虎较着劲儿,和田野里的庄稼打个赌——一定要把乡村打扮成如花的女儿。秋天,你怎能拒绝篱笆上面青青红红的果实,长长的丝瓜,爬一路结一路,点缀其间;紫红的梅豆,站在最高处,像一面面飘扬在风中的旗帜。母亲呢,正忙着招呼路过篱笆门的大娘婶子:“多摘点,多摘点,你看这篱笆要压塌了呢!"

⑩平原的乡下,不见山不见水,唯独随处可见青青的篱笆。土墙呢,嫌太厚,嫌太重,让人感觉不到一丝轻松;砖墙呢,嫌太高,嫌太冷,有点不近人情;只有篱笆墙的影子,青青细细柔柔长长,像过也过不完的青葱岁月。我从乡下走来,深深懂得篱笆墙的弱德之美:不与人争辩,也不自惭形秽,只要心中永驻春天,生命的青绿会一直蔓延。

轻轻地,当我的眼神再次抚摸青青的篱笆,刚好暮色渐浓,一弯新月升起在村庄的上空,皎洁的月光洒在屋檐上,流泻在安静的庭院中,穿过岁月那围青青的篱笆,投影在我安静的思绪里。这一生,是不是我也会拥有自己的篱墙,一丛青青的竹,或一排密密的小树,抑或一堵开满春天的花墙,清与浊,真与假,善与恶,都不会轻易逾越。

我只愿与一面清寂的篱笆,与乡村相守到老。

(选自《美文欣赏》,有删改)

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文章物象丰富,精美如画,呈现出一幅全景式的田园图画。其间有担待、叩问、温情,没有掺杂过多的烟火和功利。

B.在第⑦段中,作者运用了拟人和借代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繁花锦簇的木篱笆给母性乡村带来的优雅感与含蓄美。

C.作者以土墙的厚重、砖墙的高大冷漠衬托篱笆墙,突出了篱笆墙的青细柔长和充满温情等特点,抒发了作者对篱笆墙的喜爱之情。

D.作者像一个孩子,行吟在乡土民间。泥土是有芳香的,亦如作者清新的语言;村庄是有情韵的,又亦如作者多情的心灵。

6.本文在表达上很有特点,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以第⑧段为例,对此加以赏析。

7.文章最后一段说“我只愿与一面清寂的篱笆,与乡村相守到老”。请探究其深刻含意。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无用之美

李娟

世间无用之事,有着无以言表的美。

比如花笺。

深秋,与友人在京都清水寺下面的小街流连。见一家小店卖信笺,窄窄的宣纸,手掌般大小。洁白的宣纸上落着细小的樱花花瓣,三三两两,极少的几片,沉静如梦。另几张宣纸上,点染几片红枫,随风翩翩落下,让人一瞬间感觉秋意袭来,花笺上大面积空白,空白处正好写字,花笺尺素,诗意幽幽。如果给远方的朋友写信,红笺小字,说不尽的情思,落在美好的纸上,分外有古意。

店主穿着白色的衣衫,提笔在宣纸上作画,一头微微曲卷的头发,鬓角有了星星白发。他见我捧着信笺看了又看,向着我微笑。这种花笺,原来叫怀柄纸,是古代文人和友人通信的便笺。如今,写在纸上的情书渐渐消失了,仿佛古老的爱情也随之消失了。

怀柄纸让我想起了唐代的“薛涛笺"。书中记载,成都有一口井,名薛涛井,井水是用来制作薛涛笺的。唐代才女薛涛以芙蓉花和井水为原料制笺,花笺面如芙蓉,纸张柔韧光洁,其间暗含隐隐的花瓣,色彩斑斓,是宣纸中的佳品。一时间薛涛纸贵,当时的文人墨客竞相购买。

秋意渐浓,秋雨敲窗,这样的夜晚适合读古人的手帖。

王羲之《执手帖》写道:“不得执子,此恨何足。足下各自爱,数惠告,临书怅然。”书法家是说:我很想念你,不能执手相看,只能各自珍重。

又如《初月帖》:“虽远为慰。过嘱。卿佳不?吾诸患,殊劣殊劣。方涉道,忧悴。力不具。羲之报。"意思是说:我们相聚这么远,收到信,觉得内心安慰。你太过牵挂我了,你好吗?我太多忧悲,真不好。行旅途中,忧愁,心力交瘁,不写了,羲之报之。

两份手帖都是王羲之写给朋友的信笺,逸笔草草,情真意浓,余味悠长。一句“卿佳不?”,深厚的情意一时间穿透千年的光阴。

可惜的是,如今的人们,再也写不出墨笔绝美、情深义重、短小清雅的笺了。

落叶和残荷,原来都是世上无用之物。

有位学生去拜访朱光潜先生,深秋了,见院中积着一层厚厚的落叶,学生找了一把小扫帚,要为老师清扫落叶。朱先生阻止他说:“我等了好久才存了那么厚的落叶,晚上在书房看书,可以听见雨落下来,风卷起来的声音。这个记忆,比读许多秋天境界的诗更生动、深刻。"朱光潜先生是多么有情趣的人啊!

记起《红楼梦》有一回,宝玉和黛玉同众人游园,宝玉见荷塘中残破的荷叶,说,这些破荷叶真可恨,怎还不叫人拔去?黛玉这时不乐意了,说,我喜欢李义山的诗“留得残荷听雨声”,偏偏你们又让拔去。宝玉听了,连说果然好句,咱们以后就别叫人拔了。

朱光潜先生舍不得清扫的落叶,林黛玉舍不得拔掉的残荷,原来都有萧瑟之美。

留得落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