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古诗文精练-七年级【迎击2025中考】(含答案)_第1页
新编古诗文精练-七年级【迎击2025中考】(含答案)_第2页
新编古诗文精练-七年级【迎击2025中考】(含答案)_第3页
新编古诗文精练-七年级【迎击2025中考】(含答案)_第4页
新编古诗文精练-七年级【迎击2025中考】(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编古诗文精练-七年级【迎击2025中考】(含答案)新编古诗文精练-七年级【迎击2025中考】

文言文

陈太丘与友期行

(广西省壮族自治区玉林市中考题)

【考点分析】

第1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实词含义的掌握;第2题考查的是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第3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主旨的理解与分析。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则是无信/是进亦忧,退亦忧..

B.太丘舍去/屋舍俨然..

C.相委而去/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

.___.

D.下车引之/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___.

2.对译“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友人)在过来的途中,陈太丘就离开了屋子,离开后朋友才到。

1

B.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还是舍不得离开,(担心)离开后朋友来到。

C.过了正午(朋友)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待就出发了,离开家后朋友才到。

D.(朋友)犯了错无法按时到来,陈太丘只好丢下朋友一个人出发了,离开后朋友才到。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期行”是指陈太丘与他的朋友约好一起出行,交待了故事的起因。

B.陈元方小小年纪却能驳倒父亲的朋友,“友人"致歉后,陈元方喜不自胜,头也不回地走进屋内。

C.“怒”与“惭"写客人被陈元方反驳前后的神态神化,不仅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同时也表明客人是一个知错能改的人。

D.这个故事表明守信对于处世立身的重要性,劝告人们要做一个守信之人。

论语

(上海市中考题)

【考点分析】

第1题考查的是和作品相关的文学及文化常识;第2题测试的是对文本内容、主旨的理解与分析。

【甲】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乙】

①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2

1.【甲】文选自课文《》;乙文选自《论语》,它是家经典。2.【甲】文与【乙】文第段的意思相近,都谈到了学习贵在主动进取,不同的是【乙】文还谈到了____________。

诫子书

(江苏省淮安市中考题)

【考点分析】

第1题考查的是对句子停顿的划分;第2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实词含义的掌握;第3题考查的是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第4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主旨的理解与分析;第5题考查的是对材料内容和行文思路的把握及综合运用。

【甲】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

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选自《诫子书》)

【乙】

吾欲汝曹①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汝曹知吾恶之甚矣,所以复言者,施衿结缡②,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

龙伯高③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杜季良④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清浊无所失⑤,父丧致客,数郡

毕至,吾爱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⑥之士,所谓刻鹄不

.

成尚类鹜者也⑦;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讫今季良尚未可知,郡将下车⑧辄切齿,州郡以为言,吾常为寒心,是以不愿子孙效也。

(选自《诫兄子严敦书》,有删节)

3

【注释】①汝曹:你等。②施衿结缡:父母送女儿出嫁,给她结好带子,戴好佩巾。③龙伯高:名述,字伯高。④杜季良:名保,字季良。⑤清浊无所失:指交友不分善恶。⑥谨敕:谨慎端正。⑦本句比喻相差不远。鹄,天鹅;鹜,鸭子。⑧郡将下车:指郡守初到任。

1.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只标一处)申父母之戒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非学无以广才()(2)意与日去().____________.

(3)乐人之乐()(4)数郡毕至().____________.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吾常为寒心,是以不愿子孙效也。

4.“静"对于做人与学习有哪些意义?请根据【甲】文内容简要概括。

5.这两篇诫勉子侄的书信有不少说理技巧,请说说你从中学到了哪些。

(浙江省宁波市中考题)

【考点分析】

第1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实词含义的掌握;第2题考查的是对文言虚词含义的掌握;第3题考查的是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第4题考查的是对文本

4

内容、主旨的理解与分析。

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顾野有麦场()(2)一狼洞其中().____________.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刀劈狼首先帝不以臣卑鄙.___.

B.其一犬坐于前皆以美于徐公..

C.而两狼之并驱如故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___.

D.屠乃奔倚其下安陵君其许寡人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4.从这则寓言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5

河中石兽

(湖北省荆门市中考题)

【考点分析】

第1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实词含义的掌握;第2题考查的是对文言虚词含义的掌握;第3题考查的是对文本材料内容主旨的理解与分析;第4题考查的是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甲】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选自纪昀《河中石兽》)

【乙】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①,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②,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③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④,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高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选自司马迁《史记》)

6

【注释】①言兵事:议论用兵打仗的事。②难:驳倒。③易置:撤换。④纵奇兵:调遣派出变化莫测的军队。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竟不可得(竟然)B.尔辈不能究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____________..

C.佯败走(假装)D.而绝其粮道(截断)

._________.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山门圮于河(介词,在)B.如其言(代词,他的)

._________.

C.以天下莫能当(连词,因而)D.而括易言之(连词,表转折)

.____________.

3.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作者以简洁的语言,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结局,而且从中悟出了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

B.【甲】文中寺僧只注意到“石性坚重,沙性松浮”,忽视了水流的运动规律;讲学家过高估计了水流的推力而忽视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只有老河兵综合考虑多方因素,做出了正确推断。

C.【乙】文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纸上谈兵"的故事。赵括年轻时熟读兵法,后来接替廉颇为赵将,只知道按兵法行事,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D.两篇选文都阐明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甲】文中寺僧和讲学家都脱离实际,主观臆断,老河兵实践经验丰富,因而能提出正确的看法;【乙】文中赵括虽懂兵法却不会实际作战,因而战败。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__________________

7

陋室铭

(山西省中考题)

【考点分析】

第1题测试的是对文言字词读音的掌握;第2题测试的是对文言实词含义的掌握;第3题测试的是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第4题测试的是对文章内容、作者情感、写作手法的理解与分析;第5题测试的是和作品相关的文学及文化常识。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8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可以调素琴()

.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谈笑有鸿儒()

.

3.任选下面一句翻译。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我选_________________。

译文:

(2)无案牍之劳形().

(2)有仙则名().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是前后矛盾的。

B.本文以陋室为喻,将作者的志向和情操写得比较含蓄,这种写法叫作“托物言志"。

C.这篇铭文的韵脚是“ing”。

D.“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从交往角度来写“陋室不陋”的。5.完善作者小档案。

姓名

字梦得

朝代唐朝

主要经历①他参与了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②他积极参与了“古文运动"。

作品《陋室铭》

卖油翁

(山东省东营市中考题)

【考点分析】

第1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实词含义的掌握;第2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主旨的理解与分析;第3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写作手法及作用的理解与分析。

【甲】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①

(选自欧阳修《归田录》)

【乙】

族兄中涵知旌德县时,近城有虎暴,伤猎户数人,不能捕。邑人请曰:“非聘徽州唐打猎,不能除此患也。"乃遣吏持币往。归报唐氏选艺至精者二人,行且至。至则一老翁,须发皓然,时咯咯作嗽;一童子十六七耳。大失望,姑命具食。老翁察中涵意不满,半跪启曰:“闻此虎距城不五里,先往捕之,赐食未晚也。”遂命役导往。役至谷口,不敢行。老翁哂曰:“我在,尔尚畏耶?"入谷将半,老翁顾童子曰:“此畜似尚睡,汝呼之醒。”童子作虎啸声,果自林中出,径搏老翁,老翁手一柄短斧,纵八九寸,横半之,奋臂屹立,虎扑至,侧

9

首让之,虎自顶上跃过,已血流仆地。视之,自颔下至尾闾,皆触斧裂矣。乃厚赠遣之。

老翁自言炼臂十年,炼目十年。其目以毛帚扫之不瞬,其臂使壮夫攀之,悬身下缒不能动。《庄子》曰:“习伏众神,巧者不过习者之门。"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释】①此句为作品原有内容。(庖丁)“解牛”是说透彻把握牛之筋节骨肉等内在结构,才能游刃有余。(轮扁)“斫轮"是说斫轮奥秘难以传授,需要在实践中领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无他,但手熟尔(___).

(2)尔安敢轻吾射(___).

(3)老翁手一柄短斧(___).

(4)至则一老翁,须发皓然(___).

2.你从两文中两位老翁身上分别获得了怎样的教益?

3.简要说明两文在写法上的共同之处及其作用。

孙权劝学

(湖南省郴州市中考题)【考点分析】

第1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实词含义的掌握;第2题考查的是对句子停顿的正确

10

划分;第3题考查的是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第4题考查的是对文本、材料内容、主旨的理解与分析。

【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

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

.

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节选自《资治通鉴》)

【乙】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

.

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选自《列子·汤问》,有删节)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1)及鲁肃过寻阳()(2)未穷青之技()

.____________.

2.文中画波浪线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B.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C.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D.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2)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4.读了【甲】、【乙】两文,你认为孙权和秦青在劝说艺术上有哪些高妙之处吕蒙和薛谭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11

古诗词

天净沙秋思

(湖北省黄石市中考题)

【考点分析】

第1题考查测试的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第2题考查的是对古诗词主旨的理解。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下列对两首古代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渔家傲·秋思》围绕“异”字写出了塞外的萧瑟荒凉,体现了将土们生活的艰苦。

B.“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使沦落异乡的游子更添悲然。

C.《天净沙·秋思》意在描绘一幅深秋晚景图,人在其中起陪衬作用。

D.两首诗歌,一首是宋词,一首是元曲,都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2.这两首古代诗歌皆以“秋思”为题,请指出它们所表达的“秋思"有何不同。

12

游山西村

(贵州省遵义市中考题)【考点分析】

第1题考查测试的是对诗词内容和作者情感倾向的掌握;第2题考查的是对诗词中富有表现力的字词的赏析。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丰年留客足鸡豚”中哪个字用得好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陈太丘与友期行

1.C

答题思路:回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需要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实词的含义。选项A中“则是(判断词)无信”,“是(指示代词,这样)进亦忧,退亦忧”;选项B中“太丘舍(舍弃)去”,“屋舍(房屋、住宅)俨然”;选项C中“相委而去(离开)”,“登斯楼也,则有去(离开)国怀乡”;选项D中“下车引(拉,牵拉)之”,“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延长)凄异”。所以加点词意思相同的是C项。

2.C

答题思路:文言文句子在翻译时要抓住关键的得分点,主要是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和特殊句式。本句中的重点词语是过(超过)、舍(舍弃)、去(离开)、乃(才);本句是省略句,要补出省略的主语“朋友”,还要注意字字落实。答案选C项。

3.B

答题思路: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主旨的把握。文中父亲的朋友失信又失礼,还不自省,反而怒骂元方的父亲;元方据理抗辩,小小年纪就表现出“方正”之气,他以“入门不顾"的行为,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也是给“友人”一个教训。所以C项中“友人致歉后,陈元方喜不自胜"是错误的。

1

论语

1.为学儒

答题思路:这道题考了两个内容,一个是课文的题目,这是历年来的常设考点,需要花时间背诵积累。另一个考查的是文化常识。《论语》是儒家经典,儒家之学亦称儒学、儒家学说,是由孔子创立的,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思想学术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道考题注重基础,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第一空:②

第二空:(1)思学结合(2)学与思的关系(3)坚持不懈(4)持之以恒(四选一即可)

答题思路:这道题需对【甲】、【乙】选文的内容、主旨有准确的理解,并加以比较分析,考查了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首先是比较【甲】文和【乙】文的相同点,题干提示两文“都谈到了学习贵在主动进取”,【乙】文的第①段讲的是学与思的关系,思学要紧密结合;【乙】文的第②段孔子以“为山"和“平地”为喻,论说坚持不懈的重要性,劝人自强不息,因此答案为第②段。其次比较的是两文的不同点,找出【乙】文比【甲】文多谈了什么内容。只要认真读读【乙】文,就能回答其不同点。但要注意的是,答题时语言概括要准确,如概括成“学与思”,“学习需要思考”,没有体现两者的关系或不全面,都会扣分。

诫子书

1.申/父母之戒

答题思路: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朗读节奏的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首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注意限断一处,句意为:父母一再告诫的一样;故断句为:申/父母之戒。

2.(1)使……增长(2)离开(3)以……为乐(4)全,都

答题思路: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句(1)意为: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广:使……增长。句(2)意为:意志随岁月而流逝。去:离

2

开。句(3)意为:把别人的快乐作为自己的快乐。乐:以……为乐。句(4)意为:数郡都来。毕:全,都。

3.(1)心绪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生活节俭来培养高尚的品德。

(2)我常常替他寒心,这就是我不希望子孙效仿他的原因(或因此我不希望子孙效仿他)。

答题思路: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注意字字落实,做好留、替、调、补、删。

句(1)中的重点词有:以,凭借;修身,提高自身的修养;养德,培养品德。句意为:心绪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生活节俭来培养高尚的品德。

句(2)中的重点词有:常,常常、时常;为,替;是以,这是……的原因;效,效法、效仿。句意为:我常常替他寒心,这就是我不希望子孙效仿他的原因(或因此我不希望子孙效仿他)。

4.“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即从淡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选项不安静就不能为远大志向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置于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的,不下功夫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点明了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以及其对做人与学习的意义。

答题思路: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结合甲文内容,从“非宁静无以致远"中可知,只有“静”才能达到远大目标,是修身的途径;从“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中可知,不安静就不能为远大志向而长期刻苦学习,是学习的方法。因此,要学有所成,必须让自己“静”下来,“静"点明了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以及其对做人与学习的意义。

5.【甲】文先运用对比论证,将“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的“静"与“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的“躁"对比,鲜明突出地论证了“静”对治学修身的重要性。又运用“比喻论证”,将“时光飞逝、意志消沉的人”比作“枯枝落叶”,生动形象地论证了需要珍惜时间,表达了诸葛亮对于儿子的殷殷期盼与告诫。

【乙】文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列举龙伯高的敦厚谦虚、节约不失威严

3

和杜季良的豪侠仗义、与人同忧乐;将学习龙伯高不成功还可成为谦虚的人与学习杜季良不成功可能成为纨绔子弟作对比,具体直观、突出有力地论证了做人要厚道谨慎,不随便论人长短,恭谦节俭,表达了马援对兄子的谆谆教诲。

答题思路:回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来分析。结合【甲】文内容,从“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中可知,作者把“夫学须静"和“淫慢险躁”作对比,运用了对比论证,突出强调了“静"对治学修身的重要作用;从“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中可知,将“时光飞逝、意志消沉的人"比作“枯枝落叶”,运用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论述了需要珍惜时间,表达了诸葛亮对于儿子的殷殷期盼与告诫。结合【乙】文内容,从“龙伯高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杜季良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清浊无所失”中可知,列举龙伯高和杜季良的事例,属于举例论证;从“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中可知,把学习龙伯高不成功还可成为谦虚的人与学习杜季良不成功可能成为纨绔子弟作对比,属于对比论证,具体突出了做人要厚道谨慎,不随便论人长短,恭谦节俭,表达了马援对兄子的谆谆教诲。

1.(1)回头看(2)打洞

答题思路: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还要注意词性活用现象。句(1)意为:(他)回头看到田野里有个打麦场。顾,回头看。句(2)意为:一只狼在其中打洞。洞,这里名词作动词,打洞。

2.C

答题思路:回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虚词的积累,同时也需要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虚词的含义。A句中“以(用)刀劈狼首”,“先帝不以(因为)臣卑鄙";B句中“其一犬坐于(在)前”,“皆以美于(比)徐公";C句中“而(但是)两狼之并驱如故”,“鸣之而(但是)不能通其意";D句中“屠乃奔倚其(柴草堆)下”,“安陵君其(语气词,起加强语气的作用)许寡人"。因此,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C项。

4

3.狼也狡猾啊,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答题思路:本句中的重点词语是黠(狡猾)、而(可是)、顷刻(一会儿)、变诈(作假、欺骗)、几何(多少)。在翻译过程中,还要注意反问句式,字字落实,做好留、替、调、补、删。

4.启示:①像狼一样的恶人,不管耍怎样的花招,总是要被识破的。②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取得胜利。(写出一点即可,意思符合即可)

答题思路:这道题需要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本文写了屠户遇狼、惧狼、避狼、毙狼的经过,细致地刻画了屠户由惧狼到奋起毙狼的变化过程,赞扬了屠户的机智和勇敢。文末“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这句议论点明了故事的主旨,表明狼无论多么狡诈也不是人的对手,终归会被人的勇敢智慧所战胜。所以我们从狼和屠户两个角度分别得到启示:①像狼一样的恶人,不管耍怎样的花招,总是要被识破的。②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取得胜利。

河中石兽

1.A

答题思路:本题重在考查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选项A意为:最后没能找到。所以“竟"意为“终了,最后”。

2.C

答题思路:本题的四个加点字“于"其”“以"而”都是文言虚词,所以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确定虚词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内容来考虑。选项A中,“于"作为介词,往往引出动作的时间、处所、

范围、对象、方面等,视情况可译为“在”,该句译为“外门倒塌在河中"。选项B中,“其”作为代词,可译为“他"他的”“那"那个”“这"这些”,

根据上下文,该句译为“(人们)依照他的说法"。选项C中,“以”做动词,

解释为“认为”,该句译为“(赵括)认为天下没有人抵得过他”。我们学过的《口技》一文中,“以为妙绝"的“以”就解释为“认为"。选项D中,“而”是连词,联系上下文,赵括和赵奢的想法不同,因此,此处“而"解释为“但是”,表转折。所以虚词的学习要立足课本,重在理解和积累各个虚词的用法。

5

3.B

答题思路:甲文中,根据寺僧、讲学家、老河兵的动作和语言可以发现,寺僧“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可见寺僧过高估计了水流的推动而忽视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讲学家认为“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因此他只注意到“石性坚重,沙性松浮”,却忽视了水流运动的规律;只有老河兵根据实际经验,将石性、沙性、水流运动等因素全面综合起来考虑,做出了正确推断。

4.(1)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2)假使赵国不让赵括做将军就罢了,如果一定要他担任将军,(那么)毁掉赵国军队的一定是赵括。

答题思路:文言文句子在翻译时要抓住关键的得分点,主要是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和特殊句式。第1句的重点词语有是(这)、非(不是)、为(被),第2句的重点词语是使(假使)、将(名词用作动词,使……为将)。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字字落实,并注意词性活用的现象。

陋室铭

1.(1)tiáo(2)dú

答案思路:本题考查的是文言字词的读音。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重对文言文的朗读,尤其是要掌握生僻字、多音字的读音。

2.(1)大(2)有名,出名

答案思路:回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文言实词的日常积累,尤其是具有特殊用法的实词,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名"就属于词类活用,译为“有名,出名”,名词用作动词。

3.(1)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2)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答案思路:文言文句子在翻译时要抓住关键的得分点,主要是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和特殊句式。句(1)的关键字是斯(这)、惟(只)、馨(德行美好);句(2)的关键字是上(爬上)、入(映入)。在翻译的过程中,落实关键字的含义后,还要注意语句的通顺。

6

4.A

答案思路:首先看清题目,要求选择的是表述有误的一项。A选项中“可以调素琴"是指作者在日常生活中喜欢弹奏古琴,借“素琴”表达自己向往悠然自得的恬淡生活,是作者自我精神愉悦、兴致高雅的体现;“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丝竹”则暗指官场上聚会、酬宴时嘈杂的音乐。

5.刘禹锡示例:《扬州处逢席上见赠》

答案思路:这道题是对和作品相关的文学及文化常识的考查。,在日常的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相关知识,并学会按作者、按朝代、按类别等进行梳理。

卖油翁

1.(1)只(2)轻视(3)手持,手拿(4)竟然

答案思路: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同时,要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进行判断。比如本题中“但"为古今异义词,今义有表转折的意思;古义是指“只,不过”。“手"是名词作动词,译为“手持,手拿”。

2.示例1——卖油翁:高超的技艺“无他,惟手熟尔"(或高超的技艺,没有其他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猎虎翁:“习伏众神,巧者不过习者之门”(或身怀绝技的人能够折服天生神巧的人,天生神巧的人不敢经过身怀绝技人的家门)。

示例2——卖油翁:只有反复实践,把握事物内在规律,才能达到得心应手境界(或遵循事物内在规律才可熟能生巧)。猎虎翁:高超的本领、深厚的功夫需要持之以恒的艰苦磨练、专心致志的态度和顽强的意志去获得。

示例3——卖油翁:不管本领有多大,都应含蓄内敛。猎虎翁:不管是练就精湛高深的技艺功夫,还是要获得成功,都须有坚毅的心志。

答案思路:解答这类题,需要在深入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受,因此应该先熟悉文章的大概意思,然后再进一步了解作者的基本态度及其要表达的主要观点。可抓住文章中的关键句子分析两位老人的形象,也可从把握事物的内在规律和持之以恒的艰苦磨练等方面分析作答。

3.示例1——借事说理。作用:两文叙述真人真事,从中引申出普遍的规律或

7

道理。这种写法深入浅出,启人心智,发人深省,更具说服力。

示例2——描写细致传神。作用:【甲】文“睨之"但微颔之”的细节将人物轻蔑自负的情态表现得淋漓尽致(或连用“置"等一系列动词描述酌油过程,将娴熟技艺和自若的神情具体细致地展现出来)。【乙】文用“搏”“扑"跃”和“奋臂"屹立”等一系列动词描述杀虎的惊险情景,将虎之凶猛与翁之武艺高强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

示例3——擅设悬念。作用:【甲】文先说射技“举世无双”,而卖油翁“但微颔之”,这一悬念令读者产生了心理期待。【乙】文写请来的老翁“须发皓然,时咯咯作嗽”,这样的人焉能伏虎?此外老翁先除虎再吃饭的请求,使用武器的短小简陋,把虎唤醒等描写都形成了悬念。这样写令故事富有传奇色彩,情节跌宕曲折,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示例4——运用映衬(衬托)。作用:【甲】文两人身份、神态、对话构成映衬关系,使人物形象特征鲜明生动,主旨更加突出,行文充满趣味。【乙】文“近城有虎暴,伤猎户数人”与老翁深厚的功夫互相映衬,本领之高低优劣显而易见。答案思路:文言文常用的写作手法有对比、衬托、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以小见大、情景交融等。这两篇文章在写法上的共同点有:都运用了对比,都是借事说理,都对人物神态动作进行了细致描写等。任选一个解答可。

孙权劝学

1.(1)等到(2)未尽,即指没有学完

答题思路: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同时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比如(1)中的“及"是古今异义词,“等到”,这句话意为“等到鲁肃经过寻阳"。

(2)“穷”是“穷尽”,这句话意为“(薛谭)没有学完秦青的唱歌技巧”。

2.D

答题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