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集装箱空/陆/水(联运)通用集装箱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本文件规定了空/陆/水(联运)通用集装箱的一般要求、尺寸和额定值、基本设计要求和试验方法的要求。这些集装箱适用于国际间公路、铁路、水上和大容量固定翼运输机上的运输,以及这些运输方式之间的联运。本文件规定的集装箱类型代码如下:类型代码组代码细代码空/陆/水(联运)通用集装箱AASA0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1413系列1集装箱分类、尺寸和额定质量GB/T1835系列1集装箱角件技术要求GB/T1836集装箱代码、识别和标记GB/T15140航空货运集装单元技术要求GB/T17382系列1集装箱装卸和栓固ISO4116航空运输成组货物的设备与地面配套设施的要求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空/陆/水(联运)通用集装箱一种容积等于或大于1m3的集装箱,它装有顶角件和底角件,拴固装置能与飞机限制系统相配合使用,其底结构的底面平齐,以便能够在滚动式货物装卸系统上作业。4一般要求4.1适航性集装箱的设计特性,例如极限载荷(见6.2.1)、快速减压(见6.3.2)、消防和标记等,应满足主管部门制定的适航性要求。为此,应符合GB/T15140的规定。34.2空箱质量考虑到飞机的特殊要求,箱体的设计和材料应使空箱质量尽可能最轻。4.3海关关封由于空/陆/水(联运)通用集装箱主要在海关控制下的国际航线上运输,因而,集装箱设计应满足下列国际公约的要求:a)UN/IMO(联合国/国际海事组织集装箱海关公约(CCC日内瓦,1972年b)UN/ECE(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国际货物通关条约(TIR国际公路运输公约与集装箱设计有关的要求,见4.3a)所述公约的附录4,以及4.3b)所述公约的附录2,它们规定了由海关施封后应用于国际运输的集装箱的技术条件。集装箱的相关设计要求见附录A的A.5。按照4.3a)所述公约的附录5和4.3b)所述公约的附录3,应由国家主管部门颁发批准证书,并把符合规定的批准牌照【最小尺寸200mm×100mm(8in×4in)】固定在靠近集装箱箱门的下部边缘处。5尺寸和额定值5.1外部尺寸本文件包括1A、1B、1C和1D型集装箱,其外部尺寸和公差应符合GB/T1413的规定。集装箱的任何部分不得超出规定的外部尺寸。5.2最小内部尺寸和箱门开口尺寸5.2.1最小内部尺寸集装箱的内部尺寸应尽可能大,最小内部尺寸应符合表1的规定。所列尺寸为环境温度在20℃(68°F)时的测量值,在其它温度下的测量值应作相应调整。表1所规定的最小内部尺寸,不计角件伸入箱内减少的尺寸。表1最小内部尺寸94//32/5.2.2箱门开口尺寸每个集装箱应至少在一端设置一个门开口。为便于装卸,箱门开口应设计得尽可能大,最小尺寸不得小于:最小高度:2134mm(84in);4最小宽度:2286mm(90in)。5.3额定值空/陆/水(联运)通用集装箱额定值的规定如下:5.3.1最大总质量:集装箱及其货载的最大允许总质量。Ra:空/陆/水(联运)集装箱的最大总质量;Rs:陆/水(联运)集装箱的最大总质量(仅适用于堆码)。5.3.2空箱质量T:空的集装箱自身的质量,包括它通常附带的装卸栓固装置。5.4空/陆/水(联运)通用集装箱最大总质量Ra和载荷分配在任何运输系统中,集装箱总质量不得超过表2a所列的数值。表2a集装箱的最大总质量Ra最大总质量Ra但对于1A,1B和1C型集装箱,在任意3m(10ft)直线长度上可能分布最高达6759kg(14900lb)的均匀载荷。5.5重心货物的放置应使重心限制在下述范围内:a)从几何中心测量,外部宽度的±10%;b)从几何中心测量,外部长度的±5%;c)从底架底面测量,在356mm(14in)到1219mm(48in)高度之间。要达到上述非对称状态,假设货物的密度是线性变化的。6基本设计要求6.1概述所有集装箱应具有风雨密性。集装箱装载到最大总质量时,应能满足6.1.1~6.1.4规定的作业要求。详细的设计要求应符合附录A的规定。6.1.1堆码空/陆/水(联运)集装箱应能在如下位置堆码(见表3)。a)场地堆码:处于两个相同尺寸的通用集装箱之下,两个通用集装箱加载到GB/T1413规定的额定值,即2Rs;b)船舶甲板下堆码:处于一个相同尺寸的通用集装箱之下,该通用集装箱加载到GB/T1413规定的额定值,即Rs。堆码时,陆/水(联运)通用集装箱的最大总质量Rs应不超出表2b所列的数值。56.1.2由顶角件起吊1A、1B和1C型集装箱应能从四个顶角件垂直起吊。1D型集装箱应能通过四个顶角件起吊,起吊方向可从垂直到与水平方向呈60°角之间的任何角度(见6.3试验2)。表2b陆/水(联运)集装箱的最大总质量Rs集装箱箱型最大总质量kglb304806720030480672003048067200224006.1.3由底角件起吊1A、1B、1C和1D型集装箱应能通过四个底角件起吊,吊具与集装箱上方中央的单个横梁相连接,通过底角件起吊(见7.4试验3)。6.1.4地面作业6.1.4.1竖向移动设计人员应考虑到地面装卸设备会使集装箱承受一定的载荷。这里假设起吊和放下集装箱会产生动载荷,并假设这个动载荷和箱内货物重心变化引起的偏心所产生的综合效应,将导致不大于2.0Ra的垂直载荷(见7.2试验1,7.3试验2,7.4试验3)。对于场地堆码,由于底面平整,可以把ISO层间接头或其它分隔装置连接到合适的角件上。对于在船舶甲板下堆码(即船舱内上面两层层间接头应与四个底角件全部连接(见GB/T17382)。表3堆码船甲板6.1.4.2水平移动集装箱设计应考虑到在铁路运输过程中的纵向限制工况,因此,当集装箱以四个底角件支撑和限动时,底部应能承受相当于2g的水平加速力(见7.5试验4)。集装箱设计还应考虑到在陆/水运输过程中产生的最大的向前的作用力,因此,集装箱端壁或箱门应能承受相当于0.4g的水平加速力(见7.6.2试验5.1)。集装箱设计还应考虑到在陆/水运输过程中产生的最大的侧向作用力,因此,集装箱侧壁应能承受相当于0.6g的水平加速力(见7.7.2试验6.1)。66.1.4.3跨接与坡顶集装箱沿着滚道传输系统传送时,通过坡顶或跨接点后应不出现永久变形或损坏(见6.1.4.4箱顶强度(行走负荷)集装箱箱顶600mm×300mm(24in×12in)的一块面积上应能承受不小于300kg(660lb)的垂直向下的均布载荷(见7.8.2试验7.1)。6.1.4.5甲板绑扎空/陆/水(联运)集装箱在船舶运输中仅放置于甲板下面(最上面两层的位置),因此,对甲板绑扎不作规定。6.1.4.6滚道传输装置上的底架栓固通过滚道传输装置进行地面运输时,使用凹槽限动,而不使用转锁。凹槽如图7所示。每一个向外的凹槽(或锁块)的内表面应能承受最大总质量(Ra)33%的横向栓固力。集装箱底部梁上的凹槽部位应能承受最大总质量(Ra)20%的向上栓固力。上述两种力应同时施加(见7.13试验12)。6.1.4.7用车辆或类似装置进行装载集装箱底板应能承受机动车辆或类似装置装载货物时施加的集中动载荷(见7.9.1试验6.2飞机限动载荷6.2.1极限载荷空运集装箱不同于陆/水集装箱,它是飞机限动系统的一个完整部分,因此,它应符合飞机适航性要求的复杂设计。为此,本文件规定了在其它国际标准中通常不包括的设计参数。集装箱的设计应使之能承受GB/T15140给出的极限载荷,此时,集装箱支撑在符合6.4.6规定的滚道系统上,其底架栓固符合6.2.2和6.2.3的规定,货物重心符合5.5的规定。在这些载荷下,集装箱产生的永久变形不应影响到箱内货物的装卸。6.2.2底架限动载荷应在集装箱底架的侧面施加载荷,通过图4所示的限动栓施加向上、向前和向后的载荷,限动栓按图2和图3所示插入限动凹槽。应使承受向前和向后载荷的凹槽达到以下数量:a)1A型(40ft)集装箱:11个凹槽;b)1B型(30ft)集装箱:8个凹槽;c)1C型(20ft)集装箱:5个凹槽;d)1D型(10ft)集装箱:2个凹槽。每一个凹槽能够承受的向前和向后的极限载荷应为8340kN(18750lb),通过图4所示的限动栓施加在接合面上。集装箱单侧或者双侧的凹槽,都应能承受向前和向后的载荷。集装箱的设计,应使垂直限动载荷施加在均匀分布于集装箱每侧的50%~60%的凹槽上。向上的载荷应通过最少数量的图4所示的限动栓施加于限动凹槽(见7.6.3,7.6.4,7.7.3,7.7.4,7.8.3和7.8.4)。6.2.3底架限动载荷—1D型集装箱除6.2.2的要求外,1D型集装箱还应设置端部限动凹槽,以抵抗向前、向后和垂直向上的极限载荷,限动栓的位置如图5所示,外形如图6所示。集装箱端部限动凹槽的尺寸和位置如图7所示。6.3集装箱总装6.3.1箱体结构应坚固并具有风雨密性。76.3.2如果箱门封闭不能满足通风要求,应在集装箱每3m(10ft)的长度上设置一个最小面积为77.4cm2(12in2)的通风口。由于货物的移动,所有通风口都应充分加以保护,以保证通风口面积在飞机快速减压时符合要求。6.3.3集装箱的四个顶角处,应按GB/T1835的规定设置顶角件。顶角件的顶面至少应高出集装箱箱顶6mm(1/4in)。6.3.4箱底角处应按图10设置四个底角件。角件的定位尺寸和公差应符合GB/T1413。6.4集装箱底部6.4.1集装箱底部应平坦,底部下面应无凸出部分。底侧梁和底角件的下表面应与箱体底面齐平(见图9)。6.4.2沿集装箱的长度方向,底部表面应平直,波峰与波峰之间的最小间距为915mm(36in)内,允许波纹系数小于3mm(0.125in)。6.4.3集装箱底侧梁上应按图2和图3设置限动凹槽。集装箱端部应按图7设置端部凹槽。底侧梁限动凹槽之间的垂直表面应平坦和连续,以便为自动飞机限动锁装置提供合适的接口。凹槽的轮廓应如图3和图7所示。6.4.4箱内应设置用于绑扎货物的固定环,这些固定环应设置在除门槛以外的箱底四周,其中心距为600mm(24in)。固定环应为“D”型或类似形状。每个固定环应能承受任意方向的17760N(4000lb)的力。6.4.51A和1B型集装箱要适应飞机的结构形式,其底部载荷在达到表2所列的额定装载量时,且侧壁未经限动情况下,箱体的自由变形范围为±9.5mm(±3/8in)。沿箱底长度方向(即向前与向后的方向)底部刚度最大值为339075N·m2/m(3×106lbf·in2/in)或824000Pa/25.4mm。6.4.6集装箱装载到最大额定总质量在下述输送系统上作业时,为了支撑和便于移动应提供箱底板。a)在由四条滚道组成的1930mm输送系统上,从滚道中心点测量,每条滚道间距相等。每条滚道由直径38mm(1.5in)、长度76mm(3in)的平行滚棒组成,滚棒间隔254mm(10in)。同时,滚棒端部倒角半径为1.5mm(0.06in),集装箱垂直于滚棒中心线移动。b)滚珠直径为25.4mm(1in)的万向滚轮,有51mm(2in)的接触长度,设置在305mm×305mm(12in×12in)网状传输系统上。集装箱要在其上面可全方位移动。c)滚珠直径为25.4mm(1in)滚珠传输装置,设置在127mm×127mm(5in×5in)网状传输系统上。集装箱在其上面可全方位移动(见7.9.2试验8.2)。6.4.7底板设计应允许在地面装卸时,其底部受力后产生的变形量既不能超过转接器的板厚也不能超过格栅内放在其下面的水/陆通用集装箱上角件凸出部分的尺寸,在设计时,该尺寸为19mm(0.75in)。因此,无论在动态条件下或静态相等的情况下,底板任何部位的变形量应不大于19mm(0.75in见7.2试验1)。6.5隔板和箱门6.5.1集装箱中的任何隔板,如果不牢固,可能有危险。因此,应为隔板提供可靠的安全系统,可以给出一些指示,指示隔板固定在合适的位置。特别是当集装箱由底角件单独支撑或在ISO4116所述的最低限度的传输系统上时,箱门在打开和关闭位置应当可以安全地固定。6.5.2箱门的下部边缘和它的连接金属件不应侵占如图7所示的强制性限动凹槽区域。6.5.3当集装箱在门开度的宽度上,高低差达到12.7mm(0.5in)的不平表面上时,其设计应确保箱门快卸锁的打开和锁闭。86.5.4安全装置应做成机械装置,以便指示门能可靠地锁闭。6.5.5应特别注意防止水通过门与箱体交接面渗入集装箱内(见7.11试验10)。6.5.6为便于移动,在1D型集装箱门上应安装把手、皮带或手柄。这些装置能承受任何方向上的4500N(1000lb)的拉力。为便于戴手套抓握,应提供一个等于152mm(6in)宽、76mm(3in)深的区域。6.6可择性设施6.6.1叉槽6.6.1.1为满足装卸1C和1D型空箱和重箱的作业需求,可选择性设置叉槽。其尺寸应符合图8的规定。叉槽应完全贯通整个集装箱的箱底结构,以便叉车从任意边叉入(见7.10试6.6.1.2叉槽设计应考虑货叉,而且不应超过集装箱的整个宽度。叉臂倾斜10°,提起并承受相当于1.25R的力是由槽顶支承货叉的,每个货叉宽度既不大于200mm(8in)长度出不小于1828mm(72in)。在选择凹槽面和通孔所使用的材料时,应考虑到实际货叉是钢板的,货叉进入叉槽的角度公差为±3°。6.6.2供货物在箱内悬挂的装置是可择性设施。挂载及其移动轨迹对箱体的设计和试验可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对于这种部件的标准和要求进行进一步研究和确定。7试验7.1概述集装箱除符合第6章所规定的设计要求外,还应满足7.2至7.13规定的各项试验。建议风雨密性试验(试验10)在最后进行。除非另有规定,全部试验过程中均使用设计载荷,当要求证实分析数据时,根据需要可以在极限载荷条件下重复试验。凡做过这类试验的集装箱应在结构和设计参数完全恢复之后才能使用。在未对试验作具体规定时,可以通过计算或试验来验证第6章中规定的设计要求。7.1.1符号Ra表示空/陆/水(联运)通用集装箱的最大总质量(见表2a)。而符号P表示试验中集装箱的最大装载,即P是从最大总质量中减去空箱质量T之后的质量:Ra=P+TP=Ra-T符号Rs表示陆/水(联运)集装箱假设的最大总质量(见表2b)。7.1.2除另有规定外,在箱内的试验载荷应均匀分布。试验5.2(见图11b)、5.3(见图11b)、6.2(见图11c)、6.3(见图11c)、7.2(见图11d)、7.3(见图11d)、8.2(见图11d)和11(见图11e)应考虑5.5中规定的重心的最大偏移。7.1.3本文件所叙述的试验设备和试验方法并不意味着是唯一的。因此为了得到所需的试验结果,可以采用其他替代的等效方法。7.1.4当在飞机系统上进行限动或运动时,试验系统应符合6.4.6。集装箱沿着输送装置导向并可靠地在快卸锁位置上锁住,应提供合适的快卸锁和导轨。试验系统应有足够长度,以允许受验的最长的集装箱能够重复传输试验。7.1.5在图11a~11f(试验1~12)示意图中显示了对6m(20ft)集装箱施加的试验载荷反作用力(图示大致按比例绘制)。如果有限动装置的几何布局变化和试验方法变化,则在简图下面的适当位置陈述。7.2试验1—堆码9本试验是验证一个空/陆/水(联运)通用集装箱具有在地面支撑两个满载的同样尺寸的陆运集装箱堆码的承载(2Rs)能力。该项试验同样验证空/陆/水(联运)通用集装箱放在货舱格栅中承受叠加一个满载的相同长度的集装箱(Rs)的能力。7.2.2方法集装箱应放在四个水平的支座上。各支座均位于每个角件下面,与角件或结构对准,其尺寸亦与之相同。箱内装入均布载荷,其值与集装箱自重之和等于1.8R。试验中施加的均布载荷为1.8R-T。集装箱同时垂直施力到四个顶角件上,整个试验过程中集装箱应保持水平状态。试验力应直接作用于角件或厚度不小于25.4mm(1in)的与角件面积同样的垫块上。每个垫块应向同一方向偏置,偏置量横向25.4mm(1in),纵向38mm(1.5in)。施加于每个角件上的试验载荷值应按表4确定。表4角件试验载荷箱型代号每个角上的试验载荷akglb363503075062057.2.3要求整个试验过程中,底板的最大向下挠度应不得超过19mm(0.75in)。试验后,集装箱不应出现影响使用的永久性变形或异状,并且应满足与装卸、固定和互换有关的作业要求。7.3试验2—由顶角件起吊本试验是验证用吊具通过集装箱的四个顶角件起吊时的箱体承受能力。7.3.2方法箱内装入均布载荷,其值与集装箱自重之和等于2Ra,平稳地由四个顶角件吊起,不发生明显的加速或减速作用,试验载荷为2Ra-T,在起吊时,箱体的任何部分均不得触及地面。对1A、1B和1C型集装箱的起吊力是竖直的,对1D型集装箱用吊索起吊,每股吊索与水平面呈60°夹角。起吊后至少保持5min,然后降至地面。7.3.3要求试验后,集装箱不应出现任何影响使用的永久性变形或异状,并应满足与装卸、固定和互换作业的要求。7.4试验3—由底角件起吊本试验是验证集装箱由四个底角件起吊的能力,吊具与底角件相连,并与箱顶上方居中的一根横梁连接。7.4.2方法箱内装入均布载荷,其值与集装箱自重之和等于2Ra,平稳地从四个底角件侧孔起吊,不发生明显的加速或减速作用,试验载荷为2Ra-T。起吊力施加角度如下:1A型集装箱,与水平面成30°夹角;1B型集装箱,与水平面成37°夹角;1C型集装箱,与水平面成45°夹角;1D型集装箱,与水平面成60°夹角;在任何情况中,起吊力的作用线和角件外侧面的间距应不大于38mm(1.5in)。起吊装置应仅与四个底件相连。集装箱应保持悬吊5min,然后降至地面。7.4.3要求试验后,集装箱不应出现影响使用的永久性变形或异状,并且应满足与装卸、固定和互换作业的要求。7.5试验4—纵向栓固本试验是验证集装箱在铁路上行车的动载情况下,亦即在相当于2Ra加速作用时,承受外部纵向栓固作用的能力。7.5.2方法集装箱的载荷均匀分布于底板上,其自重和试验载荷之和等于Ra,通过集装箱一端的两个底角件底孔将其栓固在刚性固件上。为了试验均匀载荷应确定为Ra-T。试验施力值为2Ra的水平力,通过另一端底角件的底孔施加于箱体上。首先朝着固定件,然后再反向施加。7.5.3要求试验时,箱子由底角件支承,在箱内施以向下相当于Ra的载荷,在水平方向的载荷撤掉以后,检查箱门和门闩的操作是否自如。试验后,集装箱不应出现影响使用的永久性变形或异状,并且应满足与装卸、固定和互换作业的要求。7.6试验5—端壁/端门强度本试验是验证箱体由底角件或有关飞机限动系统栓固时集装箱的端壁和箱门所应能承受陆运和空运期间可能遭受到的纵向惯性力。7.6.2试验5.1—陆/水(联运)方式7.6.2.1方法集装箱通过四个底角件的底孔栓固将0.4(Ra-T)的试验载荷按水平方向作用于集装箱的一端。除非端壁是相同的,否则,应在集装箱的相对端壁上重复进行该项试验。7.6.2.2要求试验后,集装箱不应出现影响使用的永久性变形或异状,并且应满足装卸、固定和互换作业的要求。7.6.3试验5.2—空运方式7.6.3.1方法集装箱应固定到飞机限动系统或相应系统上。按6.2.2规定数量的快卸锁销插入集装箱的一侧,并采用适当的方法调整锁销,以促证和侧边锁销插座凹槽的端面接触。此时,施于箱端的水平试验载荷Ra-T,同时将Ra-T的试验载荷竖向施加于箱体表面上。除非端壁是相同的,否则,应在集装箱的相对端面上重复此项试验。6.6.3.2要求试验后,集装箱不应出现影响使用的永久性变形或异状,并且应满足与装卸、固定和互换作业的要求。7.6.4试验5.3—空运方式,仅对1D型集装箱的端壁进行7.6.4.1方法将集装箱固定到飞机限动系统或相应的系统上,仅在前部和后部端凹槽按照图5和图6使用限动装置进行加固。按水平方向往箱体一端施加Ra-T的试验载荷,同时,还应竖向施加相当Ra-T试验载荷于集装箱箱底。除非端壁是相同的,否则,应在集装箱的相对端壁上重复此项试验。7.6.4.2要求试验后,集装箱不应出现影响使用的永久性变形或异状,并且应满足与装卸、固定和互换作业的要求。7.7试验6—侧壁强度本试验是验证箱体由底角件或有关飞机限动系统固定的集装箱侧壁承受得住陆运和空运期间可能遭到的最大横向惯性力的能力。7.7.2试验6.1—陆/水(联运)方式7.7.2.1方法集装箱通过由四个底角件的底孔栓固将0.6(Ra-T)的试验载荷按水平方向作用于集装箱的侧壁上。除非侧壁是相同的,否则应在相对的侧壁上重复此项试验。7.7.2.2要求试验后,集装箱不应出现影响使用的永久性变形或异状,并且应满足与装卸、固定和互换作业的要求。7.7.3试验6.2—空运方式7.7.3.1方法集装箱应固定到飞机限动系统或相应的系统上。按6.2.2规定数量的快卸锁销应在集装箱两边等距地插入侧边凹槽,并用适当的方法调整快卸锁销,以保证垂直限动。将Ra-T的试验载荷,沿水平方向施加到箱体的一侧。同时,将Ra-T的试验载荷竖向施加到集装箱箱底表面上。除非侧壁上相同的,否则,应在相对的侧壁上重复此项试验。7.7.3.2要求试验过程中,集装箱箱顶相对于集装箱底板的最大允许变形不应超过38mm(1.5in)。试验后,集装箱不应出现影响使用的永久性变形或异状。并且应满足与装卸、固定和互换作业的要求。7.7.4试验6.3—空运方式,仅对1D型集装箱7.7.4.1方法集装箱应固定到飞机限动系统或相应的系统上。仅在前部和后部端凹槽按照图5和图6使用限动装置进行加固。按水平方向往箱体的一端施加Ra-T的试验载荷,同时,还竖向施加相当于Ra-T的试验载荷于集装箱箱底表面上。除非侧壁相同,否则,应在集装箱的相对侧壁上重复此项试验。7.7.4.2要求试验过程中,集装箱箱顶相对集装箱底板的最大允许横向偏移不应超过38mm(1.5in)。试验后,集装箱不应出现影响使用的永久性变形或异状,并且应满足与装卸、固定和互换作业的要求。7.8试验7—箱顶强度本试验是验证集装箱箱顶总承受在其上作业人员所造成的载荷和空运过程中所产生最大工作载荷的能力。7.8.2试验7.1—陆/水(联运)方式7.8.2.1方法将300kg的载荷均匀分布竖向作用于箱板顶最薄弱处的600mm×300mm(24in×12in)的面积上进行试验。7.8.2.2要求试验后,集装箱不应出现影响使用的永久性变形或异状,并且应满足与装卸、固定和互换作业的要求。7.8.3试验7.2—空运方式7.8.3.1方法将集装箱固定到飞机限动系统或相应的系统上。将Ra-T的试验载荷朝上作用于箱顶。限动快卸锁销的总数如表5中给出的,快卸锁销应在箱两边之间相等分布并且沿着集装箱两侧等距分布。表5限动快卸锁销的总数67.8.3.2要求试验后,集装箱不应出现影响使用的永久性变形或异状,并且应满足与装卸、固定和互换作业的要求。7.8.4试验7.3—空运方式,仅对1D型集装箱7.8.4.1方法将集装箱固定到飞机限动系统或相应的系统上。仅在前部和后部端凹槽按照图5和图6使用限动装置进行加固。将Ra-T的试验载荷朝上作用于箱顶。7.8.4.2要求试验后,集装箱不应出现影响使用的永久性变形或异状,并且应满足与装卸、固定和互换作业的要求。7.9试验8—箱底强度7.9.1试验8.1—陆/水(联运)方式(反复装载)本试验上验证集装箱箱底在装卸作业过程中承受机动叉车和类似装置往复施加的集中载荷的能力。7.9.1.2方法使用一辆轮胎式车辆进行试验。轴载为5460kg(12000lb每轮为2730kg16000lb)试验车的行动轨迹要遍及箱底的每个部位,每个车轮的接触面在185mm(71/4in与轮轴平行)×100mm(4in所形成的矩形范围内的实际接触面积不得超过142cm2(22in2轮胎宽度为180mm(7in),轮距为760mm(30in)。注:5460kg和2730kg是符合CSC(国际集装箱安全条试验车应在整个底板平面上移动,往返一百次。试验时,集装箱的四个底角件放置在四个同一水平面的支座上,箱底结构允许自由变形。按照ISO4116的规定,将集装箱支承在单向和多向传输装置上,然后重复上述步骤。7.9.1.3要求试验后,集装箱不应出现影响使用的永久性变形或异状,并且应满足与装卸、固定和互换作业的要求。7.9.2试验8.2—空运方式(往返加载)本试验是验证集装箱承受沿着飞机和地面传输系统运动的往返载荷的能力。7.9.2.2方法按Ra-T的试验载荷装载的集装箱应放在6.4.6所述的一半滚棒和一半万向滚轮(但不是滚珠装置)的系统上。系统部件的最大垂直位移应当小于0.76mm(0.03in)。试验时,集装箱应沿着系统移动不小于集装箱长度的距离,并返回起始位置。这种横向移动的平均速度不低于18.3m/min(60ft/min)的平均速度,往复100次。在规定移动速度断续时,应定时测定其牵引力。7.9.2.3要求试验中,牵引杆最大拉力应不得超过在试验速度时最大总质量的3%或在中断时不超过最大总质量的5%。从第一个循环到最后一个循环,牵引杆拉力的变化应不超过最大总质量的0.5%。装载到最大总质量的集装箱在传输系统上,操作箱门打开和关闭,进行三次循环。门打开和关闭应灵活,并且门锁应能很容易地插入和拔出。试验后,集装箱不应出现影响使用的永久性变形或异常,并且应满足与装卸、固定和互换作业的要求。7.10试验9—叉举(设有叉槽时)7.10.1目的当设有叉槽时,对1C和1D型集装箱应进行本项试验。7.10.2方法试验载荷应均匀分布于集装箱的底板上,使箱体自身和试验载荷之和达到1.25Ra,由两根模拟叉支承箱体,货叉宽度为200mm(8in从集装箱侧边的外表面量起,伸入叉槽的长度为1828mm±3mm(72in±0.125in)。货叉应与叉槽对准。将集装箱叉起5min,然后降至地面。7.10.3要求试验后,集装箱不应出现影响使用的永久性变形或异状,并且应满足与装卸、固定和互换作业的要求。7.11试验10—风雨密性7.11.1方法用12.5mm(0.5in)内径的喷嘴将水喷到箱体的各个表面接合部和接缝处,喷嘴导入侧的压头为100kPa[相当于10m(33ft)水柱的压力]。喷嘴应距集装箱1.5m(5ft)的距离,喷嘴移动速度为100mm/s(4in/s)。允许使用若干个喷嘴同时射水,但每个接合面和焊缝所承受的水压不少于单喷嘴的压力。7.11.2要求试验后,无渗漏现象。7.12试验11—滚道支承传送7.12.1目的本试验是验证当水平的传输设备表面不在同一平面上时,集装箱从一种装卸设备到另一种装卸设备移动的能力。在集装箱平衡在较高平面的一端的点上时,整个载荷由一行滚棒支撑。7.12.2方法集装箱装载到Ra-T,其重心在5.5所述的最大极限处,应沿着符合ISO4116最低要求的滚棒系统移动,并使集装箱跨越通过与另一个类似滚棒系统相接的阶梯接合处,接合处的高度差不小于150mm(6in)。集装箱暂时停滞在较高工作台边缘上的平衡点上(简支处最少保持5s。然后再使集装箱的后端从较高的工作台座上过渡到较低的滚棒台座上。7.12.3要求试验后,集装箱不应出现影响使用的永久性变形或异状,并且应满足与装卸、固定和互换作业的要求。7.13试验12—车辆辊道上的栓固7.13.1目的本试验是验证地面运输时,快卸锁插入集装箱凹槽内限动时,集装箱在装有滚棒系统的地面输送装置上传动的能力。7.13.2方法应用快卸锁销把集装箱固定到符合图6的刚性支座上,如图7所示采用前部和后部地面运输端凹槽限动。快卸锁销应用适当的方法调整,以保证限动并与每个外部凹槽的内表面啮合。将相当于0.33Ra的水平力通过一个向凹槽的内表面朝向箱体施力,同时,相当于0.20Ra向上的试验力施加于与之相应的凹槽的边梁上。试验载荷应施加到集装箱的两端的相应位置。除非凹槽和底板四边相同,否则,应对相对产凹槽重复进行该试验。7.13.3要求试验后,集装箱不应出现影响使用的永久性变形或异状,并且应满足与装卸、固定和互换作业的要求。宽260mm(10in)。图形的比例在适当。大写字母符号至少应为高80mm(3in)。标志为黑底。如果集装箱的颜色与符号颜色近似,应选择一块合适底色,最好是白色图1空/陆/水(联运)通用集装箱表示符号图2侧壁凹槽位置图3侧壁凹槽详图图4侧壁锁具尺寸—承受向前、向后、向上和侧向载荷图5端壁栓固位置图6端部锁具尺寸图7端部凹槽图8供叉车装卸1C和1D型集装箱的可择性叉槽图9底角件的位置图10底角件尺寸注:将水平作用力Ra反向施力,重复试验。图11a试验1,2,3和4的图示图11b试验5.1,5.2,5.3和6.1的图示注3:集装箱两侧不对称时,在另一侧重复该注:试验载荷应施加在箱顶最薄弱处,受力面图11c试验6.2,6.3,7.1和7.2的图示注1:集装箱由四个角件支撑,通过两个车轮施加载荷,每个图11d试验7.3、8.1、8.2和9的图示试验10风雨密性试验试验11滚道传送试验图11e试验10和11的图示试验12在传送车辆上的底架固缚试验——陆/水运集装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Module4Unit7WhatdidyoudoyeaterdayPeriod2(课件)教科版(广州)英语六年级上册
-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护理查房
- 幼儿园大班音乐《献上最美的哈达》课件
- 《鄂西地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 《27-Plex SNPs种族推断试剂中试技术研究》
- 《基于高通量测序的刺参白化发生和子代体色分离研究》
- 垂体瘤的健康教育
- 日语促音教学【知识精研】高中日语新版标准日本语初级上册
- 2024至2030年中国高抱钳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祛痘套装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3年福建农商银行招聘考试真题
- 传染病医院传染病病例报告分析
- 干部选拔任用考察方案
- 《心系国防 有你有我》国防教育主题班会课件
- 搬运装卸服务外包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冬至知识选择题问答
- 中国哲学经典著作导读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西安交通大学
- 装饰装修验收质量自我评价报告
- 泛血管疾病抗栓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解读
- MOOC 创业管理-江苏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再生钢铁原料》标准中英文对照版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