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北京十四中八年级(上)期中物理(教师版)_第1页
2024北京十四中八年级(上)期中物理(教师版)_第2页
2024北京十四中八年级(上)期中物理(教师版)_第3页
2024北京十四中八年级(上)期中物理(教师版)_第4页
2024北京十四中八年级(上)期中物理(教师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4北京十四中初二(上)期中物理2024.11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十页,共35道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在答题卡上指定位置贴好条形码,或填涂考号。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4.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5.答题不得使用任何涂改工具。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共30分,每题2分)1.我国已成功实现三次载人航天飞行,在飞船发射升空阶段航天员被固定在座舱内.选取下面哪个物体作为参照物时,航天员在此阶段是静止的A.飞船的座舱 B.天空中的云朵C.地面上的发射架 D.太平洋上跟踪监测的测量船2.有关声的知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禁止鸣笛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B.从环境保护角度讲,优美的钢琴曲也可能会成为噪声C.街头设置噪声监测仪可以有效阻隔噪声的传播D.在靠近居民区的高架路旁,设置较高的隔板是为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3.下图所示的光现象中,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A.角楼在水中的倒影 B.民间艺术“皮影戏”C.手影 D.夏至午后,树荫下的光斑4.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进入寒露,时有冷空气南下,昼夜温差较大,容易形成露水。古诗关于露的描述有很多,如“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诗中所说的“露”,其形成过程的物态变化属于()A.汽化 B.液化 C.凝华 D.凝固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只要测量方法正确就不会有误差B.误差是难免的,所以减少误差是不可能的C.选用精密的仪器,改进测量方法,可减少误差D.如果测量次数非常多,取平均值,误差就不存在了6.下列措施中,可以减慢蒸发的是()A.将新鲜的蔬菜装入保鲜袋中,并放在冰箱的冷藏室B.课前将教室的门窗打开,让湿黑板变干C.将湿衣服展开晾到向阳、通风的地方D.用热风干手器将沾有水的手吹干7.关于热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水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B.海波吸收热量后,温度一定升高C.冰的温度只要达到0℃,就一定熔化D.液化石油气是用降低温度的方法,使它成为液体贮存在钢瓶中的8.如图所示,小刚用小锤轻敲和重敲音叉,并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触系在细绳上的乒乓球,都能看到乒乓球被弹开。下列关于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A.实验说明声音的音调与振幅有关B.两次实验中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相同C.乒乓球被弹开说明正在发声的音叉在振动D.若在真空环境下做此实验,乒乓球不会被弹开9.下列事例是利用声音传递能量的是()A.利用声呐探测鱼群B.医生通过听诊器给病人诊病C.利用超声波清洗钟表等精密机械内的污垢D.人们往暖水瓶里倒开水,根据暖水瓶里发出的声音来判断水装得满不满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光总是沿直线传播的B.一束光线垂直照射到平面镜上,反射角是C.光照到穿衣镜的镜框上发生的反射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D.你在一块平面镜中看到了一位同学的眼睛,这位同学也一定会通过这面镜子看到你的眼睛11.下列现象形成的过程中,需要放出热量的是()A.燃烧的蜡烛在“流泪” B.在碟子里倒一些酒精,酒精很快“干”了C.水烧开后壶嘴附近冒“白气” D.冬天,室外堆的雪人没有熔化却“变小”12.估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下列所估测的数据中最接近实际的是()A.初二男生原地起跳摸高能达到4m B.中学生的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C.初二女生跑800m所用时间约为60s D.室内对人舒适的温度为10℃13.小刚根据表中所提供的数据,在标准大气压下,以下判断正确的是()标准大气压下物质熔点/℃沸点/℃酒精78水银357铅3281740铁15352750A.80℃的酒精是液态 B.-40℃的水银是液态C.可以选用铁锅熔化铅块 D.1535℃的铁放出热量,温度一定降低14.如图所示,检查视力时,视力表挂在被测者头部的后上方,被测者识别对面墙上镜子里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视力表在平面镜中的像与被测者相距5.4mB.若视力表向平面镜靠近0.1m,则视力表在镜中的像将变大C.若被测者看到“E”的像开口向下,则视力表上的该“E”开口向上D.若被测者向平面镜靠近0.1m,则视力表在镜中的像到她的距离减小0.1m15.下图记录了甲、乙两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时,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关于甲、乙两车的运动情况,说法正确的是()A.每间隔10s,甲车通过的路程逐渐增大B.第20s至第30s的时间段,甲车比乙车运动的更快C.在通过1200m的路程中,乙车比甲车运动的更快D.前20s,甲车运动的更快;后20s,乙车运动的更快二、多项选择题(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符合题意的选项均多于一个。共10分,每小题2分。每小题选项全选对的得2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错选的不得分)16.如图所示,在筷子上捆一些棉花,做一个活塞,用水蘸湿棉花后插入两端开口的塑料管。用嘴吹管的上端,可以发出悦耳的哨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哨音产生的原因是由于空气柱振动B.上下推拉活塞,哨音的音调会发生改变C.上下推拉活塞,哨音的响度会发生改变D.改变吹哨的力度,哨音的音调会发生改变17.如图所示的各种实验情景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实验:自制温度计的玻璃管越细,外界温度变化时,管中液柱高度的变化越明显B.乙实验:用纸锅烧水,纸没有烧着,这是由于纸本身就不能点燃C.丙实验:用抽气筒向瓶外抽气,瓶中的水会重新沸腾,说明水面上方气压越小,水的沸点越低D.丁实验:在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将塑料袋挤瘪,排出空气后用绳把袋口扎紧,放入开水中,一段时间后,塑料袋鼓起,这是由塑料袋内的空气和酒精受热膨胀导致的18.吐鲁番是全国有名的“火炉”,常年高温少雨,水贵如油。当地流行使用坎儿井,大大减少了输水过程中水的蒸发和渗漏。坎儿井由明渠、暗渠、竖井组成,如图所示。暗渠即地下水道,是坎儿井的主体,宽约1.2m。井的深度因地势和地下水位高低不同而有深有浅,最深的井可达90m以上,井内的水在夏季约比外界低5~10℃。关于坎儿井,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明渠和暗渠中的水蒸发速度相同B.水在暗渠中流动,降低了水的表面空气流速C.竖井的深度只由地势的高低决定D.井内的水温比外界环境低,有利于减缓水的蒸发19.下列关于厨房中的物态变化问题叙述正确的是()A.把同样的元宵放在水中煮和放在油中炸,经过一段时间取出,发现在油中炸的元宵发黄变焦,而在水中煮的元宵没有发黄变焦,这说明油的沸点比水的沸点高B.在煮饺子的过程中,水沸腾后,采用“扬汤止沸”的方法,使得水的温度暂时低于水的沸点而停止沸腾。“扬汤止沸”是加快了水的蒸发,从而降低水的温度C.在炖牛肉的过程中,水沸腾后,应将“大火”改为“小火”,这样做既能保持水继续沸腾,又能节约能源D.用蒸笼蒸食物时,把不容易蒸熟的食物放在最下面,蒸食物主要是利用水蒸气液化放出热量给食物,从而使其变熟20.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运动的图像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只有乙车是做匀速直线运动B.2s时,丙车在乙车前方4m处C.4s时,甲、乙、丙三辆小车的速度关系为D.三辆小车运动16m的路程,丙车用的时间最少三、填空题(共10分,每空1分)21.完成下列单位换算。(1)___________m;(2)___________s;(3)___________m/s22.寒冷的冬季,有时候家里的玻璃窗上结有漂亮的“冰花”。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冬天,室内大量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___________成小冰晶附在玻璃窗的___________(选填“内侧”或“外侧”)形成的。23.在驰名中外的北京天坛里,有三处堪称奇观的声学建筑;回音壁、三音石和圜丘.如图所示,当游客在圜丘顶层的天心石上说话时,听到的声音格外响亮,这是建筑师利用声音的反射,使________与原声混在一起,声音得到加强造成的音响效果.24.圭表是我国古代的天文仪器,如图所示,由“圭”和“表”两个部件组成:沿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尺叫作圭;直立在平地上的标杆或石柱叫作表,圭和表相互垂直。通过观察记录正午时表在圭上影子的长度变化就能判断节气。通过圭表判断节气利用了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______的原理,夏至和冬至相比,______(选填“夏至”或“冬至”)节气的表影更长。25.经测定,某志愿者的刹车反应时间(即如图所示中“反应过程”所用时间)是0.5s。在某次试验中,该志愿者驾车以20m/s的速度在实验场的水平路面上匀速行驶,从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行驶距离33m,则经过___________m距离后汽车才开始减速;若志愿者边打电话边驾车,以20m/s的速度在试验场的水平路面上匀速行驶,在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行驶距离39m,此时志愿者的刹车反应时间是___________s。由此研究可知,驾驶员驾驶时打电话,驾驶员的刹车反应会变慢。四、实验探究题(共42分,26题、27题、28题、30题(4)、32题、33题(3)、33题(4)每空各2分,其它题每空各1分。)26.(1)如图所示,物体A的长度为___________cm。(2)如图所示,温度计的示数为___________℃。(3)如图所示,OA为反射光线,ON为法线,则反射光线OA的入射光线应沿着___________方向射入(选填“BO”、“CO”或“DO”)。27.下面关于声现象的实验分别说明了什么?(1)如图所示,用大小相同的力拨动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同的钢尺,观察到钢尺振动的快慢不同,同时听到钢尺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说明______;(2)如图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闹钟的响铃声越来越小,由此可推理说明______。28.在探究固体的熔化规律时,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请根据表中的实验数据回答下列问题。时间/min012345678910甲的温度/℃4042444648484848485053乙的温度/℃4041424446474849515254(1)甲和乙两种物质中,属于晶体的是______;(2)该晶体的熔点是______℃;(3)当该晶体的温度为53℃时,它处于______态。(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29.小刚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小军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记录小车在A点、B点和C点的时间。(1)本次实验的原理是______;(2)小刚调节木块的位置,使斜面保持较小的坡度,他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3)小车通过全程和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分别,根据实验数据,可以判断出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4)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这样测得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会偏______(选填“大”、“小”)。30.在“探究水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中。(1)组装器材时,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烧杯底,如图甲所示,此时应适当将______(选填“A处向上”或“B处向下”)调整;(2)小刚安装的实验器材如图乙所示。用酒精灯给水加热,当水温为90℃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水温,并根据实验数据画出水的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关系图像,如图丙所示。由图像可得水的沸点为______℃,可判断当地的气压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一个标准大气压;(3)在实验中,小刚观察到水中形成的大量气泡不断上升、体积______,(选填“变大”或“变小”),到水面处破裂,说明此时水已经沸腾;(4)同组成员小华还发现:小刚熄灭酒精灯后,烧杯中的水继续沸腾一段时间后,才停止沸腾。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______。31.如图所示是小刚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情景。(1)小刚在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透明的特点,便于确定___________的位置和比较___________的关系。(2)在玻璃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透过玻璃板可以看到烛焰的像,将另一支大小相同的未点燃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方移动,直到从玻璃板前方___________(选填“同一位置”或“不同位置”)看去都好像蜡烛B也点燃了,说明___________。(3)蜡烛A向远离玻璃板的方向移动,为了确定像的位置,蜡烛B应向___________(选填“靠近”或“远离”)玻璃板的方向移动。32.为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小刚进行了下列实验操作:(1)小刚将一块平面镜放置在可转动的透明玻璃水槽的底部,用激光笔将一束激光射到平面镜上,入射光在镜面发生反射,如图甲所示。缓慢转动透明玻璃水槽至合适位置,观察到:反射光把入射光和法线都挡住了,如图乙所示。说明______;(2)实验过程中,小刚让激光笔发出的光逆着原来的反射光OF射向镜面O点,此时反射光沿OE方向射出,如图所示。说明______。33.在“制作隔音房间模型”跨学科实践活动中,小刚想比较聚酯棉和海绵的隔音性能。(1)他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纸箱,将聚酯棉和海绵分别均匀填充在纸箱内,且保持它们填充的厚度___________,小刚用一个电铃作为声源,分别放在纸箱的相同位置,用手机下载的分贝测试仪来检测声音的大小,实验时保持手机到纸箱的距离___________。(选填“相同”或“不同”)(2)下表是小刚收集的实验数据,分析表中数据可知:___________的隔音性能更好。(选填“聚酯棉”或“海绵”)材料聚酯棉海绵距离/m123123响度/dB54.349.146.661.755.853.4(3)小刚认为人耳可以替代分贝测试仪进行探究,并提出如下两种方案,方案最佳的是___________A.人距纸箱一定距离处,先后比较人听到电铃在两种材料的纸箱里发出声音的大小B.人边听声音边后退,直至听不到电铃发出的声音为止,比较两次人距纸箱的距离(4)为了进一步验证两种材料的隔音性能,同组的小华认为还可以保持人到声源的距离相同,分别改变在纸箱中填充不同隔音材料的厚度,直到测试者听不见声音为止,然后通过比较材料的厚度来确定材料的隔音性能。若在纸箱中填充的材料越薄,则说明其隔音性能越___________(选填“好”或“差”)。五、科普阅读题(共4分)34.请阅读《光的全反射》回答问题。光的全反射如图所示,当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的时候,一部分光会进入空气中发生折射,此时折射角β(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大于入射角α。若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之增大,当入射角增大到某值时(小于),折射角会增大到。若继续增大入射角,此时空气中没有折射光射出,光全部反射回玻璃,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全反射。折射角等于时的入射角称为临界角。研究表明,之所以会产生全反射现象是因为:光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物理学规定:发生折射时,某种介质的折射率,等于光在空气(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与光在这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之比。所以光在不同介质中折射率不同,我们把折射率较小的称为光疏介质,折射率较大的称为光密介质。光疏介质和光密介质是相对的,例如,空气、水和玻璃三种介质相比较,水对空气来说是光密介质,对玻璃来说则是光疏介质。当光由光密介质斜射入光疏介质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如果入射角不断增大,折射光线离法线越来越远,而且越来越弱,反射光线却越来越强。当入射角增大到某一角度,使折射角达到90°时,折射光线完全消失,只剩下反射光线,就形成了全反射现象。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光在空气(真空)中的传播速度______它在其他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所以任何介质的折射率都______1;(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2)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能否发生全反射现象?为什么?______六、计算题(共4分)35.十一假期,小刚一家驾车出门旅游,在高速路上,小刚发现前方有区间限速牌,如图所示。小刚爸爸驾车以90km/h的速度行驶了0.3h,然后以70km/h的速度行驶通过区间测速剩余的路程。求:(1)汽车以90km/h的速度行驶的路程;(2)汽车行驶通过区间测速全程的平均速度v,该车有没有超速?

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共30分,每题2分)1.【答案】A【详解】用来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的另一个物体,叫做参照物.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看这个物体与所选参照物之间是否有位置变化.若位置有变化,则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运动的;若位置没有变化,则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静止的.在飞船发射升空阶段航天员被固定在座舱内,航天员和飞船座舱之间没有发生位置的变化,以飞船座舱为参照物,航天员是静止的.在飞船发射升空阶段,航天员和太空中的云朵(地面上的发射架、太平洋上跟踪监测的测量船)之间发生了位置的改变,以太空中的云朵(地面上的发射架、太平洋上跟踪监测的测量船)为参照物,航天员是运动的.故选A.2.【答案】B【详解】A.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A错误;B.从环境保护角度讲,优美的钢琴曲若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也会成为噪声,故B正确;C.街头设置噪声监测仪只能监测噪声的强度,不能控制噪声,故C错误;D.在靠近居民区的高架路旁,设置较高的隔板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D错误。故选B。3.【答案】A【详解】A.角楼在水中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故A符合题意;B.皮影戏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B不符合题意;C.手影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C不符合题意;D.夏至午后,树荫下的光斑是小孔成像现象,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4.【答案】B【详解】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其形成过程的物态变化属于液化。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5.【答案】C【详解】A.误差不能避免,只能减小,有测量就一定存在误差,故A错误;B.误差难免,但优化实验方案可以减小误差,故B错误;C.选用更精密的仪器,改进测量方案可以减小误差,故C正确;D.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但误差仍然存在,故D错误。故选C。6.【答案】A【详解】A.将新鲜的蔬菜装入保鲜袋中,并放在冰箱的冷藏室,减慢了蔬菜周围的空气流动速度,降低了温度,从而减慢了液体的蒸发,故A符合题意;B.课前将教室的门窗打开,让湿黑板变干,加快了空气的流动速度,加快了液体的蒸发,故B不符合题意;C.将湿衣服展开晾到向阳、通风的地方,提高了液体的温度,加快了空气的流动速度,加快了液体的蒸发,故C不符合题意;D.用热风干手器将沾有水的手吹干,加快了空气的流动速度,提高了液体的温度,加快了液体的蒸发,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7.【答案】A【详解】A.水沸腾时,持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故A正确;B.海波熔化过程中,持续吸热,但温度不变,故B错误;C.一个标准气压下,冰的熔点是0℃。冰熔化的条件是温度达到熔点后,还要继续吸热,故C错误;D.使气体液化的方式有两种,即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日常生活中用的液化石油气,因为是在常温下使用的,是采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使它成为液体贮存在钢瓶中的,故D错误。故选A。8.【答案】C【详解】AB.实验说明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关,轻敲时,乒乓球振动的幅度较小,听到的声音较小,说明音叉的振幅越小,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小;重敲时,乒乓球振动的幅度较大,听到的声音较响,说明音叉的振幅越大,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故AB错误;C.音叉发出声音的同时,乒乓球被弹开,说明正在发声的音叉在振动,故C正确;D.若在真空环境下做此实验,敲击音叉时,音叉会振动,乒乓球会被弹开,故D错误。故选C。9.【答案】C【详解】A.利用声呐探测鱼群,是利用声音能够传递信息,故A不符合题意;B.医生通过听诊器给病人诊病,是利用声音能够传递信息,故B不符合题意;C.人们利用超声波清洗钟表等精密机械内的污垢,是利用声音能够传递能量,故C符合题意;D.人们往暖水瓶里倒开水,根据暖水瓶里发出的声音来判断水装得满不满,是利用了声音音调不同来辨别水满不满,这体现了声音能够传递信息,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10.【答案】D【详解】A.光只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才是沿直线传播的,故A错误;B.法线与平面镜是垂直的,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为入射角,一束光线垂直照射到平面镜上,入射角是0°,则反射角也是0°,故B错误;C.穿衣镜的镜框是粗糙的,光照到穿衣镜的镜框上发生的反射是漫反射,漫反射也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故C错误;D.光的反射中,光路是可逆的,由此可知,原来的入射光线成为反射光线,所以当你在平面镜中看到他人的眼睛时,对方也一定能看到你的眼睛。故D正确。故选D。11.【答案】C【详解】A.燃烧的蜡烛在“流泪”是熔化现象,熔化需要吸热,故A不符合题意;B.在碟子里倒一些酒精,酒精很快“干”了,是汽化现象,汽化需要吸热,故B不符合题意;C.水烧开后壶嘴附近冒“白气”,是壶嘴喷出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液化需要放热,故C符合题意;D.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现象叫做升华,冬天,室外堆的雪人没有熔化却“变小”,是固态的雪升华了,升华需要吸热,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12.【答案】B【详解】A.初二男生原地起跳摸高约能达到2.5m,故A不符合题意;B.中学生的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约合,故B符合题意;C.初二女生跑800m所用时间约为240s,故C不符合题意;D.室内对人舒适的温度约为25℃,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13.【答案】C【详解】A.标准大气压下,酒精的沸点是78℃,当温度是80℃时,酒精变成酒精蒸气,是气态,故A错误;B.标准大气压下,水银的熔点是-39℃,当温度是-40℃时,低于水银的熔点,水银是固态,故B错误;C.标准大气压下,铁的熔点是1535℃,铅的熔点是328℃,铁的熔点高于铅的熔点,可将铅块放在铁锅中熔化,故可以选用铁锅熔化铅块,故C正确;D.标准大气压下,铁的熔点和凝固点都是1535℃,铁属于晶体,铁凝固时,放出热量,温度保持1535℃不变,故D错误。故选C。14.【答案】D【详解】A.由图可知,视力表与平面镜的距离为2.7m,由平面镜成像规律可知,视力表的像与平面镜的距离也为2.7m,被测者到平面镜的距离为2.7m-0.4m=2.3m则视力表在平面镜中的像与被测者相距2.7m+2.3m=5m故A错误;B.由于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若视力表向平面镜靠近0.1m,视力表的大小没有变化,所以视力表在镜中的像大小不变,故B错误;C.平面镜所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物与像关于平面镜对称。所以若被测者看到“E”的像开口向下,则视力表上的该“E”开口也向下,故C错误;D.若被测者向平面镜靠近0.1m,被测者到平面镜的距离减小0.1m,视力表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不变,故视力表在镜中的像到被测者的距离减小0.1m,故D正确。故选D。15.【答案】D【详解】A.由图可知,每间隔10s,甲车通过的路程不变,乙车通过的路程不断改变,故A错误;B.由图可知,第20s至第30s的时间段,甲车通过的路程为300m,乙车通过的路程为300m,所以两车运动快慢相同,故B错误;C.由图可知,在通过1200m的路程中,甲乙两车所用时间均为40s,所以两车运动快慢相同,故C错误;D.由图可知,前20s,甲车通过的路程为600m,乙车通过的路程为450m,所以甲车运动的更快;后20s,甲车通过的路程为600m,乙车通过的路程为750m,所以乙车运动的更快,故D正确。故选D。二、多项选择题(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符合题意的选项均多于一个。共10分,每小题2分。每小题选项全选对的得2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错选的不得分)16.【答案】AB【详解】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哨音产生的原因是由于空气柱振动,故A正确;B.上下推拉活塞,空气柱振动的长度改变,振动频率改变,哨音的音调会发生改变,故B正确;C.上下推拉活塞,空气柱的振动幅度不变,哨音的响度不会发生改变,故C错误;D.改变吹哨的力度,空气柱的振动幅度改变,振动频率不变,哨音的响度改变,音调不变,故D错误。故选AB。17.【答案】AC【详解】A.甲实验:外界温度变化时,瓶内液体体积变化量相同,自制温度计的玻璃管越细,管中液柱高度的变化越明显,故A正确;B.乙实验:用纸锅烧水,纸没有烧着,这是由于水的沸点为100℃,低于纸的着火点,故B错误;C.丙实验:用抽气筒向瓶外抽气,内部气压变小,瓶中的水会重新沸腾,说明水面上方气压越小,水的沸点越低,故C正确;D.丁实验:在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将塑料袋挤瘪,排出空气后用绳把袋口扎紧,放入开水中,一段时间后,塑料袋鼓起,这是由于酒精汽化成气体,体积变大的缘故,故D错误。故选AC。18.【答案】BD【详解】A.明渠和暗渠中,水的表面空气流速不同,温度也不同,故明渠和暗渠中的水蒸发速度不同,故A错误;B.水在暗渠中流动,降低了水的表面空气流速,有利于减缓水的蒸发,故B正确;C.竖井的深度因地势和地下水位高低不同而有深有浅,故竖井的深度由地势的高低和地下水位的高低决定,故C错误;D.液体蒸发的速度与温度有关,其它条件相同时,温度越低,蒸发越慢。井内的水温比外界环境低,有利于减缓水的蒸发,故D正确。故选BD。19.【答案】ABC【详解】A.把同样的元宵放在水中煮和放在油中炸,经过一段时间取出,发现在油中炸的元宵发黄变焦,而在水中煮的元宵没有发黄变焦,说明元宵在油中炸时温度更高,说明油的沸点比水的沸点高,故A正确;B.“扬汤止沸”增大了水的蒸发面积,水蒸发的更快,蒸发吸热,水的温度降低的更快,使得水的温度暂时低于水的沸点而停止沸腾,故B正确;C.在炖牛肉的过程中,水沸腾后,水的温度不变,将“大火”改为“小火”,水仍能持续吸热,水仍能沸腾,故将“大火”改为“小火”,既能保持水继续沸腾,又能节约能源,故C正确;D.用蒸笼蒸食物时,水蒸气上升到上层时,遇冷液化,放出热量给食物,从而使其变熟,故应把不容易蒸熟的食物放在最上面,故D错误。故选ABC。20.【答案】BCD【详解】A.由图像可知,甲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增加,做加速直线运动,乙的速度保持不变,做匀速直线运动,丙的路程随时间均匀增加,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错误;B.由图像可知,2s时,丙车运动了8m,乙车速度为,运动的路程为所以丙车在乙车前方4m处,故B正确;C.由图像可知,4s时,甲车速度为,乙车速度为,丙车速度为所以4s时,甲、乙、丙三辆小车的速度关系为,故C正确;D.由图像可知,4s时,甲车路程为4s时,丙车路程为16m,,所以三辆小车运动16m的路程,丙车用的时间最少,故D正确。故选BCD。三、填空题(共10分,每空1分)21.【答案】(1)(2)(3)【小问1详解】由单位换算可得【小问2详解】由单位换算可得【小问3详解】由单位换算可得22.【答案】①.凝华②.内侧【详解】[1][2]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寒冷的冬季,室内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玻璃,在玻璃内侧凝华为小冰晶,并附着在玻璃窗的内侧,从而形成“冰花”。23.【答案】回声【详解】当游客在圜丘顶层的天心石上说话时,听到的声音格外响亮,这是建筑师利用声音的反射,使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声音得到加强,造成回声的音效效果.故答案为回声.【点睛】本题考查了声音的传播与回声的知识,属于常见的考试题型.人能区分原声与回声的时间间隔最小是十分之一秒,即0.1s;如果时间间隔大于0.1s,就能将回声与原声区分开来;如果时间间隔小于0.1s,原声就会与回声叠加在一起.24.【答案】①.沿直线传播②.冬至【详解】[1][2]圭表的工作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时,光被圭遮挡,在地上形成的黑影。夏至和冬至相比,冬至时太阳高度较低,表影更长。25.【答案】①.10②.0.8【详解】[1]从发现情况到开始减速,汽车经过的距离为[2]减速过程汽车经过的距离为若志愿者边打电话边驾车,从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行驶距离为39m,此时,从发现情况到开始减速,汽车经过的距离为此时志愿者的刹车反应时间为四、实验探究题(共42分,26题、27题、28题、30题(4)、32题、33题(3)、33题(4)每空各2分,其它题每空各1分。)26.【答案】(1)3.55(2)-12(3)CO【小问1详解】由图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物体A左端与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对齐,右端示数为3.55cm,故物体A的长度为3.55cm。【小问2详解】由图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越往下示数越大,说明此时温度小于0℃,故温度计的示数为-12℃。【小问3详解】光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由图可知,,故反射光线OA的入射光线应沿着CO方向射入。27.【答案】(1)音调与频率有关(2)真空不能传声【小问1详解】如图所示,用大小相同的力拨动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同的钢尺,观察到钢尺振动的快慢不同,同时听到钢尺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频率改变,音调改变,说明音调与频率有关。【小问2详解】如图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闹钟的响铃声越来越小,由此可推理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28.【答案】(1)甲(2)48(3)液【小问1详解】晶体熔化时,温度不变,持续吸热,非晶体熔化时,温度不断升高,分析表中数据可知,甲为晶体。【小问2详解】晶体熔化时,温度不变,表格中甲物质在48℃时温度保持不变,所以晶体的熔点为48℃。【小问3详解】当时间为10min时,温度为53℃,已经高于熔点48℃,所以此时晶体已经完全熔化,故此时为液态。29.【答案】(1)(2)便于测量时间(3)大于(4)小【小问1详解】平均速度等于总路程除以总时间,该实验所依据的原理是。【小问2详解】实验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小,小车运动的速度较慢,所用时间较长,便于准确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小问3详解】由图可知,上半段和下半段的路程相等,但是上半段时间较长,根据可知上半段的平均速度小于下半段,则上半段的平均速度小于全程的平均速度,即大于。【小问4详解】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这样测得上半段路程的时间偏大,根据,平均速度会偏小。30.【答案】(1)A处向上(2)①.99②.小于(3)变大(4)石棉网温度高于水的沸点,水可以继续吸热【小问1详解】甲图中,酒精灯使用外焰加热,B的位置合适,需要调节A处,使温度计向上移动,使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在被测液体中,所以应适当将A处向上调整。【小问2详解】[1]由图丙可知,当水的温度到了99℃后就不再升高,说明此时水是沸腾的,沸点为99℃。[2]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液体的沸点随气压的升高而升高,水的沸点小于100℃,所以当地的大气压低于标准大气压。【小问3详解】沸腾前,上方水温低,气泡上升时,内部的气体和少量水蒸气遇冷液化,因而体积变小,气泡变小;沸腾时,水大量汽化,水蒸气不断进入气泡,且上升过程中水压变小,所以气泡变大。在实验中,小刚观察到水中形成的大量气泡不断上升、体积变大,到水面处破裂,说明此时水已经沸腾。【小问4详解】熄灭酒精灯后,烧杯中的水继续沸腾一段时间后,才停止沸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