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涉及人伤的机动车与行人道路交通事故肇事鉴定_第1页
文献综述 涉及人伤的机动车与行人道路交通事故肇事鉴定_第2页
文献综述 涉及人伤的机动车与行人道路交通事故肇事鉴定_第3页
文献综述 涉及人伤的机动车与行人道路交通事故肇事鉴定_第4页
文献综述 涉及人伤的机动车与行人道路交通事故肇事鉴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献综述涉及人伤的机动车与行人道路交通事故肇事鉴定摘要由于我国现行法律没有关于过失相抵的具体规定和量化比率,在理论和实践中又颇具争议,因此本文对过失相抵应当适用的比率作了较为详细的探讨。认为目前我国对于机动车与行人发生交通事故,行人有过错减轻机动车一方的损害赔偿责任应分为四种情形:行人一方负次要责任的,机动车一方承担80%的赔偿责任;行人一方负同等责任的,机动车一方承担60%的赔偿责任;行人一方负主要责任的,机动车一方承担40%的赔偿责任;行人一方负全部责任的,机动车一方承担10%的赔偿责任。笔者同时认为在适用此量化比率时不宜固守,应视具体情况灵活变通,但上下变通幅度不宜超过5%的赔偿责任。关键词:机动车;行人道路;交通事故;肇事;鉴定

1前言涉及人伤的机动车与行人道路交通事故的根源在于机动车这一高速运输工具本身具有危险性。而这一本身具有危险性的交通工具的使用,又是我们今天现实生活不可或缺的。因此,我们又不得不对其建立一种“被允许的危险”的“准入制度”。为此,必须要求机动车一方在从事这种业务时负有高度安全注意义务,一旦发生交通事故,首先确定涉及人伤的机动车与行人道路机动车一方承担无过错责任,即在机动车与行人间发生交通事故时,无论机动车一方对此次交通事故的发生主观上有没有过错,只要损害是因其行为产生的就必须承担责任。这一原则的确立本身并不涉及赔偿范围的问题。同时也必须确定行人作为普通人违反法定注意义务的过错责任,也不会因机动车一方承担无过错责任而免责或减责。2提出及各历史阶段的发展状况和各阶段的研究水平目前,最常用的交通事故鉴定方法是基于动量/冲量方法或变形/能量方法,它们是以车辆轨迹或变形作为优化的参考依据,因此常用于汽车-汽车碰撞事故鉴定。应用该类方法的商业化软件有PC-Crash、SMAC和CRASH。Steffan[35]将简化的多刚体行人模型引入基于动量/冲量方法的事故鉴定软件PC-Crash,利用动量守恒原理和回弹系数来模拟汽车-行人碰撞,根据人车停止位置优化事故初始条件。但是,由于人车接触特性具有很大的非线性且车辆变形不明显,因此上述常规方法无法很好地适用于人车碰撞事故鉴定。对于人车碰撞事故鉴定方法,最初学者们通常是通过真实事故数据和实验记录,研究行人抛距与车速之间的内在规律并总结出经验公式[36]。这主要是由于当时实验和仿真条件限制的。与此同时,不少学者也利用解析或半解析的方法推导行人抛距公式,其中比较著名的有:Searle公式[37]、Northwestern公式[38]和Wood公式[39]。为了考虑车型、行人体形、车辆制动状态等详细因素的影响,Bhalla等人于2002年[40]利用TNO行人假人和多刚体仿真分析行人抛距,研究以行人抛距作为优化参考信息的事故鉴定方法,提出有必要开发自动优化工具以代替常规的手工优化方法。2002年,Glatin等[41]通过DOE分析方法研究了涉及人伤的机动车与行人道路行人碰撞前初始姿态对基于行人抛落位置的事故鉴定的影响,如图1-8所示。同时,还用轿车外轮廓的有限元模型取代常规的椭球面车辆模型,从而以多刚体-有限元的接触算法取代多刚体-多刚体接触算法,以达到增加准确度的目的。2005年,Linder等[49]经过详细分析,初步肯定了利用多刚体生物力学假人输出的人体损伤进行事故鉴定的可行性。该研究采用TNO行人生物力学假人,以6起真实行人事故为例,并且着重分析行人头部与风挡玻璃碰撞所引起的头部损伤对事故鉴定的作用。2006年,Simms等[50]则研究了行人与车辆的一次碰撞、与地面的二次碰撞引起的头部损伤对事故鉴定的影响。该研究通过对头部接触力的分析,考察了行人碰撞前初始姿态对损伤的影响。结果显示头部损伤受行人姿态的影响较大,而且头部与地面之间的接触受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较大。在国内,有关汽车-行人碰撞事故的数字化鉴定的研究起步较晚,主要研究在2002年以后展开。清华大学的李一兵等[51]利用解析方法计算行人抛距,进行事故鉴定并研究摩擦系数、行人抛射角度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吉林大学的林庆峰和许洪国等[52]利用PC-Crash建立了汽车-行人碰撞模型,研究车速与抛距的关系。湖南大学的李莉和杨济匡[53]将自建的多刚体行人模型应用于真实案例的事故鉴定,着重分析了事故过程中的人体各部分的动力学响应。上海交通大学申杰[54]、郭磊[55]等人则将TNO行人生物力学整体假人应用于事故鉴定,从运动分析和人体损伤的角度重构事故全过程。从已有的研究成果看,常用的动量/冲量方法和变形/能量方法不适合人车碰撞事故鉴定,基于多刚体动力学仿真的事故鉴定方法已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并且行人抛距和人体损伤成为主要的鉴定依据。目前,对涉及人伤的机动车与行人道路人车碰撞事故鉴定方法的研究主要面临以下问题:①事故鉴定方法受限于建模技术,简单的多刚体假人和车辆模型不能满足对于人体损伤的计算要求,需要将建模技术由单纯的多刚体模型向多刚体与有限元相结合的模型过渡;②人车碰撞事故涉及车辆运动轨迹、行人抛距、人体损伤等多方面已知的事故信息。随着计算能力以及信息采集能力的提高,为了提高准确性,需要同时将各类信息作为事故鉴定依据,采用多信息融合的方法进行事故鉴定;③目前,大多数人车碰撞事故鉴定仍旧是靠人工操作来完成迭代过程。为了进一步提高事故鉴定的效率,如何利用先进的优化算法和程序来减少循环次数和人工干预已经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2005年,Deprister等[42]对目前比较常用的三种基于行人停止位置信息的涉及人伤的机动车与行人道路人车碰撞事故鉴定方法进行了对比,其中包括简单抛距公式、复杂抛距公式和多刚体动力学仿真方法,并且将上述方法同时用于鉴定两起真实的人车碰撞事故。经比较后发现,简单或复杂抛距公式虽然简单有效,但是它们对事故类型的限制较多,并且无法详细反映其他事故因素,不利于进行深入的事故鉴定分析。为了尽可能利用已知的事故信息,Eubanks[43]、Surthurst[44]、Brun-Cassan[45]等学者于上世纪80年代前后就开始利用行人的人体损伤进行事故鉴定。他们将实车碰撞试验中产生的碰撞痕迹和人体伤害与实际的事故信息比较,判断可能的行人初始姿态和汽车碰撞速度。但是,由于物理假人的研发滞后,无法得到碰撞过程中的人体真实反应,因此影响了事故鉴定的准确性。为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利用人体损伤进行事故鉴定的可行性。2002年前后,Konosu[46]、Adamec[47]等人利用涉及人伤的机动车与行人道路行人多刚体整体假人和多刚体动力学仿真,根据人车接触部位鉴定真实的人车碰撞事故。其中,Konosu主要以行人头部与汽车挡风玻璃之间的接触位置为参考因素(见图1-9),判断车辆的碰撞速度和制动状态。不同于虚拟汽车碰撞试验,基于计算机仿真的交通事故鉴定是根据人车停止位置、车辆变形、人体损伤等已知事故信息,推算另一部分未知信息的过程,属于逆动力学问题的范畴。汽车碰撞仿真试验是事故鉴定的主要工具,根据计算值与实测值比较情况,可以不断调整模型参数,直至寻找最接近真实情况的事故初始条件。碰撞仿真方法是区分不同事故鉴定方法的关键。3现状分析交通肇事,是我国刑法规定的责任事故型过失犯罪之一。我国《刑法》第133条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它特别恶劣情节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在《刑法》这一规定中,呈梯度型规定了三种量刑幅度,即针对一般交通肇事、交通肇事后逃逸和“因逃逸致人死亡”。对于一般的交通肇事行为,无论从定性还是量刑来看,都是相对明确和易于操作的。而交通肇事后逃逸和“因逃逸致人死亡”,仍是争议颇多,难于处理的问题。本文拟对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的相关法律问题作一分析与探讨。2006年,全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378781起,造成89455人死亡,431139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达14.9亿元[1]。相对发达国家,我国道路交通事故有一个显著特点,即每4个交通事故死亡者中有3个属于交通弱势群体。如何改善道路交通环境,减少车外人员伤亡率,已成为我国道路交通工作者所要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同济大学和德国大众汽车公司合作开展的“中国道路交通事故研究项目”研究中,通过对2005年5月至2007年4月间在上海市嘉定区发生的90起有行人和非机动车参与的道路交通事故的研究,探讨分析了这类交通事故的特点和车外人员伤害特征。1行人、非机动车事故参与方1.1行人、非机动车参与方类型行人、非机动车缺乏车舱的保护,同为交通事故中的弱势群体。如图1所示,全部统计事故中,自行车事故最多,一共有41起(占事故总数的45.6%),行人事29行人、非机动车道路交通事故特征及伤害研究·学术研究故和电动车事故各有26起和24起。其中,行人和自行车人员伤害严重,百次事故死亡率分别为61.54和51.22,需要加强对此类人员的保护。电动车人员百次事故死亡率为37.50,呈现出高受伤率低死亡率的特点,25%的电动车事故存在载人现象,需要引起交通管理的重视。小型车包括小客车、单厢车、SUV和小货车,其中小客车事故最多,共有41起,造成车外32人受伤,13人死亡;大型车包括大客车、中货车和大货车,共有事故21起,造成车外15人死亡,7人受伤。大型车碰撞能量巨大,对车外人员的伤害极其严重,如发生碾压事故更是致命。部分货车侧面和后下部有防护装置用以防止车外人员钻入,但此类装置普遍存在防护不全面、强度不足的问题,在某些事故中甚至会与自行车或电动车发生刮带,导致碾压。因此,当大型车事故发生时,没有任何被动措施可以明显减少车外人员的伤害,车外人员百次事故死亡率达到了惊人的71.43。单厢车、SUV和小货车车外人员保护装置简单,车身形状对车外人员的保护性较差。此类事故车外人员百次事故死亡率为66.67,接近大型车水平。小客车事故数量最多,但百次事故死亡率是所有车型中最低的,仅为31.71,可见小客车车外人员保护设计成熟,兼容性较好。由于机动车碰撞能量的差异以及吸能结构和约束系统的保护作用,车内人员所受伤害较小。如果能提高安全意识、普及安全带的使用,将会有效避免此类事故的车内人员伤害。所以车外人员保护是行人、非机动车与机动车事故人员保护的重点。2行人、非机动车与小型车事故特征分析小型车事故数量较多,又是民用车辆的主体,降低它的伤亡率,能直接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保障社会安定团结。同时,大型车与行人、非机动车碰撞能量相差悬殊,结构上的改进无法明显降低车外人员的伤亡率。故现以68起小型车事故作为研究对象进一步分析。碰撞位置本论文按时钟形象化表示小型车碰撞位置的情况见图3。小型车正面(11,12和1点钟方向)是最常发生碰撞的区域,共发生事故57起,造成车外人员37人受伤,26人死亡;左侧(8,9和10点钟方向)发生事故2起,造成车外人员2人受伤,1人死亡;右侧(2,3和4点钟方向)发生事故8起,造成车外人员4人受伤,4人死亡;后侧(5,6和7点钟方向)发生事故1起,造成车外人员1人受伤。小型车与行人、非机动车强弱对比明显,一般情况下总是小型车去碰撞行人、非机动车,极少出现行人、非机动车主动碰撞小型车的情况,所以正面是小型车最常发生碰撞的位置。侧碰事故主要有2种类型:第1种是小型车在路口处转弯,其侧面与直行的行人或非机动车发生碰撞;第2种是行人或非机动车在穿越机动车道的过程中与直行的小型车侧面发生碰撞,每种类型事故各有5起。小型车速度普遍比行人、非机动车快,所以后侧碰撞事故很少发生。唯一一起后侧碰撞事故发生在十字路口,直行的自行车追尾转弯的小型车后部。道路限制车速一般为40km/h或60km/h,所以小型车事故碰撞车速主要集中在20~40km/h和40~60km/h这两个速度段内,共有53起,占总量的77.9%。故对车外人员的生命有着极大的威胁,特别是行人,当小型车碰撞车速高于60km/h时,行人的死亡率是100%。车外人员缺乏保护,受到伤害的概率非常大,百次事故伤害率随小型车碰撞车速的变化幅度不大。小型车碰撞车速越高,碰撞过程越激烈,对车外人员的伤害程度越严重,百次事故死亡率随着小型车碰撞车速的升高从0.00递增到100.00。3行人、非机动车与小型车事故人员伤害特征3.1行人、非机动车人员受伤部位分析较大,具有极高的死亡率。由这些部位引起的16例头部伤害事故中,直接导致了11人死亡。通过车辆结构设计,可以有效减轻车外人员头部损害,如:改进发动机盖,一些区域要求柔软,一些区域要求坚硬;加宽SUV发动机盖的缓冲区域,降低其高度;将发动机位置布置得较低,在发动机盖下形成缓冲区域;采用发动机盖机械系统,碰撞发生后自动提升发动机盖位置,减少对车外人员的冲击;开发前围气囊系统,触发后能盖住两个A住间的整个宽度,包括前挡风玻璃底部,雨刮器摆轴和前发动机盖支座等致命物件,降低与A柱碰撞的危险等[2]。4趋向预测在国内,清华大学[27]、吉林大学[28]、湖南大学[29]等科研机构或企业在行人子系统模型的改进和应用上进行了相关研究。清华大学的陆秋明和黄世霖[30]根据多刚体动力学方法,开发了“汽车碰撞人体运动响应”软件系统,其中包括较为简易的行人多刚体整体假人。哈尔滨工业大学的赵桂范和刘纪涛[31]基于ADAMS软件,建立了16刚体的行人模型,并且应用于真实事故求解行人抛距。另外,我国在有限元生物力学假人模型方面的研究也初现端倪。上海交通大学[32]正在建立可用于碰撞分析的“中国力学虚拟人”,该假人将会是一个中国标准人体的“骨骼-肌肉-韧带”生物力学系统,全身骨骼将会由有限元模型表示。同时,由第一军医大学等[33]单位承担的“中国数字化虚拟人”项目也正在进行当中,该项研究主要目标是将人体结构数字化和可视化,建立符合中国民族特点的多层次数字化虚拟人体模型,预计可为基于精细有限元方法的中国力学虚拟人的建立提供先期的支持。从目前的国内外研究成果来看,多刚体动力学方法和有限元方法是行人数字仿真假人的主要建模方法,而且正在经历由多刚体到有限元的发展过程。有限元假人模型是利用有限元网格离散人体组织。理论上来说,有限元网格划分得越细,模型考虑得越复杂,假人的计算精度就越高,但是计算成本也随之增加,显然不适应事故鉴定的要求。因此,考虑到目前的软、硬件条件,有学者认为[34]采用多刚体与有限元相结合的方法是满足当前需求的理想方案。将精细的下肢有限元模型与多刚体整体假人模型或简易的有限元假人模型相结合,这样发挥两种不同详细程度的模型的优势,同时满足事故鉴定对计算精度和效率的要求。综上所述,对行人数字仿真假人的研究主要面临以下问题:①现有的子系统和整体假人模型大多数只适用于标准的汽车碰撞试验,甚至仅限于汽车车内乘员的安全性评估,不适合人车碰撞事故鉴定,需要加大对整体生物力学行人数字仿真假人的研究力度;②现有的数字仿真假人尺寸数据来源于西方的人体数据库,而且常见的假人模型仅限于有限的几类标准体形,不符合中国人的体形特征,无法适应国内事故鉴定的要求。因此,需要针对我国国情,研究符合受害人体形特征的快速建模方法;③现有的行人数字仿真假人以多刚体模型为主,模型结构简单,无法充分满足人体损伤分析的要求,有必要在保证计算效率的前提下,应用有限元技术以提高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