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专项复习训练五(教师版)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7/04/04/wKhkGWdCnTaAChyLAADqD-ru_dA185.jpg)
![文言文专项复习训练五(教师版)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7/04/04/wKhkGWdCnTaAChyLAADqD-ru_dA1852.jpg)
![文言文专项复习训练五(教师版)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7/04/04/wKhkGWdCnTaAChyLAADqD-ru_dA1853.jpg)
![文言文专项复习训练五(教师版)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7/04/04/wKhkGWdCnTaAChyLAADqD-ru_dA1854.jpg)
![文言文专项复习训练五(教师版)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7/04/04/wKhkGWdCnTaAChyLAADqD-ru_dA185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专项复习训练五内容板块:内容板块:①模拟训练,紧扣考点②真题演练,决胜考场③小学语文课内必考文言文(附赠)练模拟训 练模拟训1.(2021·全国·小升初模拟)文言文阅读。宋人献玉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1.解释下列句中划横线的字:(1)子罕弗受()
(2)以示玉人()(3)故敢献之()
(4)皆丧其宝也()2.翻译下列句子: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不我,皆丧宝也。3.宋人为什么要送玉给子罕?(用原文回答)4.子罕为什么不接受玉?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品质?【答案】1.接受出示所以丢失2.我把不贪当作宝,你把玉石当作宝。如果你把玉石给了我,我们都失掉了自己的宝。3.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4.因为他把不贪图贿赂当宝贝,表明他清正廉洁的高贵品质。【分析】译文:宋国有个人得到一块玉,把它献给子罕。子罕不接受,献玉的人说:“我把这块玉给琢玉的人看,琢玉的人认为是块宝,因此才敢献给你。”子罕说:“我认为不贪(这种品质)是宝,你认为玉石是宝,假若把玉给我,(咱俩)都失去了宝。不如各人拥有自己的宝。”1.本题考查的是字义的辨析。“子罕弗受”的意思是:子罕不接受。其中“受”的意思是:接受。“以示玉人”的意思是:把这块玉给琢玉的人看。其中“示”的意思是:出示。“故敢献之”的意思是:因此才敢献给你。其中“故”的意思是:因此,所以。“皆丧其宝也”的意思是:都失去了宝。其中“丧”的意思是:丢失,失去。2.本题考查的是翻译句子。要注意字词“以”的翻译是“认为”,“若”的翻译是“假如”,“皆”的翻译是“都”,翻译后要读读句子是否通顺。3.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宋人因为琢玉的人说这块玉石是宝,所以才想把他送给子罕。原文为: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4.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主旨的理解。由“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可以看出子罕他因为把不贪图贿赂当宝贝,所以才不接受别人送的玉。这表明他清正廉洁的高贵品质。2.(2021·全国·小升初模拟)文言文阅读。王冕好学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1.解释加点字。(1)窃入学舍窃:_________(2)儿痴如此痴__________2.翻译句子。(1)王冕者,诸暨人。(2)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3.简要概括王冕成为“通儒”,“门人事冕如事性”的原因。【答案】1.偷偷地。形容极度迷恋某种事物。2.王冕是诸暨人。一到夜里,王冕就悄悄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读书。3.王冕吃苦耐劳,勤奋学习。【解析】译文: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地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有人牵着牛来责骂他们家的牛践踏田地,踩坏了庄稼。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事情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借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大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安阳的韩性听说以后对此感到很惊讶,收他做弟子,后来他成了大学问家。韩性死后,他的门人像侍奉韩性一样的侍奉王冕。那时王冕的父亲已死,王冕便将母亲带入越城供养。时间久了,母亲想念故乡,王冕就买了头白牛驾着母亲,自己穿戴着古式的帽子衣服跟随在车子后面,乡里的小孩都聚集在道两旁笑,王冕也笑。1.考查字词解释。先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楚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文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要注意辨析词义用法的变化。(1)意思是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窃:偷偷地,暗中。(2)意思是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痴:容极度迷恋某种事物。2.考查句子的翻译。句子的翻译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执策:拿着书卷。3.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从“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可知王冕有吃苦耐劳、勤奋读书的品质。3.(2021·上海·小升初模拟)文言文阅读。小儿不畏虎苏轼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①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②。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③其一就惧;而儿痴,竟不知。虎亦寻④卒去⑤。噫,虎之食人,先被⑥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注释】①浣衣:洗衣服。②自若:神情不紧张。③庶几:差不多,有那么一点。在这里是“希望”的意思。④寻:副词,随即,不久。⑤去:离开。⑥被:施加,给……加上。1.写出加下划线的字在句中的意思。
①虎熟视久之。________②虎亦寻卒去。________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②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3.文中的妇人和她的两个孩子为什么对老虎的突然到来有不同的反应?4.从文中找出一句与“浣衣于水”句式一致的语句:。5.根据故事中的孩子的做法可以归纳出的词语是(
)A.望而生畏B.虎视眈眈C.无知者无畏D.心惊胆战【答案】1.仔细最终2.有个妇人白天将两个小孩儿安置在沙滩上,而自己去河边洗衣服。老虎从山上跑来,妇人慌忙跳进水里面躲起来。3.因为妇人知道老虎的威力,畏惧而躲避到水中;两个孩子不懂得老虎的威风,无所畏惧,令老虎悻悻而去。4.置二小儿沙上5.C【分析】有个妇人白天将两个小孩安置在沙滩上,而自己去河边洗衣服。老虎从山上跑了下来,妇人慌忙地潜入水里来躲避老虎,两个小孩还是像刚才一样在沙滩上玩耍。老虎仔细地盯着他们看了很久,甚至用头来触碰他们,希望让其中一个能够感到害怕,可是小孩很天真,最终还是不知道害怕,老虎最终离开了。估计老虎吃人,先要对人施加威风来吓唬人;可是(对于)不害怕的人,它的威风也就没有施展的地方!1.本题考查文言文重点字词的翻译,注意结合句子理解。虎熟视久之:老虎仔细地盯着他们看了很久。故“熟”的意思是仔细。虎亦寻卒去:老虎最终离开了。故“卒”的意思是最终。2.本题考查句子翻译,学生要注意结合重点词理解。①昼:白天。置:安放、安置。浣衣于水:倒装句,应是“于水浣衣”,意思是去河边洗衣服。故句子的意思是:有个妇人白天将两个小孩儿安置在沙滩上,而自己去河边洗衣服。②自:从。驰:向往。这里指:老虎从山上(往沙滩)跑下来。避:躲避。故句子的意思是:老虎从山上跑来,妇人慌忙跳进水里面躲起来。3.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注意联系上下文分析。结合“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而儿痴,竟不知”可知,妇人知道老虎的威力,畏惧而躲避到水中;两个孩子不懂得老虎的威风,无所畏惧,令老虎悻悻而去。4.本题考查句式,注意认真分析例句。“浣衣于水”结构为:动词+名词+方位词。所以句式相同的是“置二小儿沙上”。5.本题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注意结合文章分析。A项,望而生畏:看见了就害怕。B项,虎视眈眈:像老虎那样凶狠地盯着。形容心怀不善,伺机攫取。C项,无知者无畏:什么都不知道的人也就什么都不会害怕。D项,心惊胆战:形容非常害怕。文章主要写了两个小孩不懂得老虎的威风,无所畏惧,令老虎悻悻而去的故事,可知,选C。4.(2021·全国·小升初模拟)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狂泉昔有一国,国有一水,号曰“狂泉”。国人饮此水,无不狂,唯国君穿井而汲,独得无恙。国人既并狂,反谓国主之不狂为狂。于是聚谋,共执国主,疗其狂疾。火艾针药,莫不毕具。国主不任其苦,遂至泉所酌水饮之,饮毕便狂。君臣大小,其狂若一,众乃欢然。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①汲()
②既()
③执()
④任()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反谓国主之不狂为狂
愿为市鞍马 B.疗其狂疾
其狂若一C.莫不毕具
饮毕便狂 D.众乃欢然
蒙乃始就学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国主的可悲在于:__________。(多选)①不识时务
②屈从
③无自知之明
④不能坚持真理
⑤独断【答案】1.打水已经抓住承担、承受2.D3.于是去了“狂泉”所在地。舀泉水喝了下去。4.②④【分析】译文:从前,某国有一眼泉水,名叫“狂泉”。国内的人喝了这泉水,没有不发狂的。只有国君食用井水,不患狂病。全国的人已经都狂了,反而认为国君的不狂是真狂。于是合伙捉住国君,要治疗他的狂病。他们对国君又用火艾烧,又拿银针扎,又熬药汁灌,什么办法都施出来。国君受不了折磨,也只好喝下“狂泉”,也开始发狂。国家群臣大小,个个都颠狂成一个样子,大家才欢心乐意。1.本题考查的是解释加点字词,结合语句所在语境进行分析。“唯国君穿井而汲”意思是只有国君食用井水,所以“汲”的意思是打水。“国人既并狂”意思是全国的人已经都狂了,所以“既”的意思是已经。“共执国主”的意思是于是合伙捉住国君,所以“执”的意思是抓住。“国主不任其苦”意思是国君受不了折磨,所以“任”的意思是承担、承受。2.本题考查的是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结合原文的语境进行分析。在本题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D项。A项:“反谓国主之不狂为狂”意思是反而认为国君的不狂是真狂。“为”的意思是“是”。“愿为市鞍马”意思是愿意去买来马鞍和马匹,“为”的意思是“为此(指代父从军)”B项:“疗其狂疾”意思是要治疗他的狂病。“其”是指他的。“其狂若一”意思是个个都颠狂成一个样子,“其”是指每个人。C项:“莫不毕具”意思是什么办法都施出来。“毕”的意思是都。“毕便狂”意思是也开始发狂。“毕”的意思是开始。3.本题考查的是翻译句子,结合语句中重点字词的理解和分析。以及结合上下文的语境进行分析。整段话的语句要连贯完整,不要写错别字即可。本题中,划线句的翻译是于是去了“狂泉”所在地。舀泉水喝了下去。4.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分析和理解,结合原文的内容进行分析。国王的可悲之处在于屈从和不能坚持真理。5.(2021·北京·小升初模拟)文言文阅读。许仲平义不苟取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也。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曰:“梨先主,吾心独无主乎?”1.联系上下文,解释以下词语的意思。尝()
渴甚()吾()
或()2.用自己的话写出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意思。3.结合短文内容,说说许衡是个怎样的人。【答案】1.曾经非常渴我有的人2.梨没有主人,难道我的心也没有主人吗?3.自尊、自爱,保持基本的道德修养,自己管住自己,不做损害他人的事。【分析】许衡字仲平,是怀州的河内人。他曾经在酷暑的时候路过河阳(今河南孟西县),当时非常口渴。道路旁有一棵梨树,人们都争着摘梨吃,只有许衡一个人正襟而坐在树下,安然如常毫不动心。有人问他(为什么不摘梨吃),他说:“不是自己的东西却去拿,是不可以的。”那人说:“现在世道这么乱,这梨树没有主人了。”许衡回答说:“梨没有主人,难道我的心也没有主人吗?”1.考查文言文中对字词的解释,这类题要先理解文意然后结合直译和意译的方法进行翻译。尝:曾经。渴甚:非常渴。吾:我。或:有的人。2.考查对句子的翻译,这类题要结合文意对其先进行意译的理解然后结合直译的方法推敲出完整的含义。“梨先主,吾心独无主乎?”的意思应为:难道我的心也没有主人吗?3.考查对文章的理解。从文章整体入手把握文章的整体内容,结合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看看文章通过事件要表述的是人物的性格特点还是品质特点。如:从“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中可以看出许衡是一个自己管住自己,不做损害他人的事的人也是一个有内在修养的人。6.(2021·全国·小升初模拟)文言文阅读。狼子野心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一日,主人昼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而取其革。此事从侄虞敦言:“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将啮其喉()
(2)信不诬哉()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3.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要警惕像狼一样的坏人,这类人与文中的狼的相似之处是:(用原文回答)。4.文中最后一句除了对狼表示谴责以外,还表达了什么意思?【答案】1.咬确实、的确2.于是假装睡着来看怎么回事,才发现原来那两只狼想等他睡着没防备时咬他的喉咙,忠心的狗发现了狼的企图,便阻止狼,不让它靠近主人。3.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4.对主人不识狼的阴险本性表示嘲讽。【分析】有个有钱人家偶然得到两只小狼,将它们和家狗混在一起圈养,也和狗相安无事。两只狼渐渐地长大了,还是很驯服,(主人)竟然忘了它们是狼。一天白天躺在客厅里,听到群狗呜呜地发出发怒的叫声,惊醒起来四周看看,没有一个人。再次就枕准备睡觉,狗又像前面一样(吼叫),(他)便假睡来等着(观察情况)。便发现两只狼等到他没有醒,要咬他的喉咙,狗阻止它们,不让它们上前。(那个人)就杀狼取它们的皮。(他)就说:“狼子野心,确实没有诬蔑它们啊!”凶恶的本性只不过是被深深地隐藏罢了。表面上装作很亲热,但背地里却心怀不轨,更不是只有野心罢了。禽兽并不值得说什么,这个人为什么要收养这两条狼给自己留下祸患呢。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将啮其喉”一句的意思是“要咬他的喉咙”,其中“啮”的意思是“咬”。“信不诬哉”一句的意思是“确实没有诬蔑它们啊”,其中“信”的意思是“确实、的确”。2.本题考查句的子翻译。翻译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本句应注意“乃”、“伪”、“俟”、“啮”、“阻”、“使”等字的翻译。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通过阅读文章可知,狼表面上与人很亲热,但是背地里却存有坏心思,其实生活中也有这样的“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的人,我们应该警惕。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通过阅读文章可知,本文不仅表达了作者对狼和像狼这样的人的不耻,也表达了对主人不能看清狼的本性的讽刺,警示人们不能对某一事物抱有绝对信任。7.(2021·北京·小升初模拟)课内阅读。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1.本文主要通过________描写来表现人物,展开故事情节。2.对画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是()A.一个孩子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中午离人近;另一个孩子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近,中午离人远。B.一个孩子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近,中午离人远;另一个孩子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中午离人近。3.两个小孩分别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看问题的。4.“孰为汝多知乎?”你觉得这能怪孔子吗?这说明了什么?【答案】1.语言2.B3.大小角度(视觉角度)人对阳光的感受的角度4.不能。因为这是那时的人类不能解决的问题。说明一个人懂得的知识总是有限的,知识无穷尽,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不是无所不知的。(答案不唯一)【详解】孔子向东游历,见到两个小孩在争辩,就问他们在争辩的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而到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远,而到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近。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升起的时候大得像车盖。到了正午就像圆盘一样大,这不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很清凉,到了中午的时候就像把手放进热水里一样烫,这不是近的热而远的凉吗?”孔子不能决断。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见多识广啊?”8.(2021·云南昆明·小升初真题)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君子之学①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②乎心,布③乎四体④,形⑤乎动静⑥;端而言⑦,蠕而动⑧,一可以为法则⑨。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hé)足以美七尺之躯哉?注释:①选自《荀子•劝学》。②箸:同“著”,牢记。③布:分布。引中为表现。④四体:四肢。⑤形:体现。⑥动静:举止。⑦端而言:说话语意精微。端,同“喘”⑧蠕而动:比喻举止文雅。蠕,虫子的活动。⑨法则:榜样。曷:同“何”,怎么。1.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入乎耳,箸乎心。2.“曷足以美七尺之驱哉?”正确的朗读节奏是(
)A.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B.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3.“动静”的古今文有什么不同?古文: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4.本文拿_________和_________进行了对比论证,观点鲜明,论证严密。短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是()A.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B.求学将以致用,读书先在虚心。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答案】1.“箸”通“著”,意思是牢记2.B3.文雅;消息情况4.君子之学小人之学B【分析】译文:君子的学习,是听到耳朵里,牢记在心里,表现在形体举止上。(他的)语言是精深的,举止是文雅的,全都可以作为榜样。小人的学习,是从耳朵听进去,却又从口中说了出去。口耳之间仅仅四寸而已,(不牢记,不实践)怎么能美化七尺的身躯(提高自己的品德)呢?1.本题考查通假字辨析。结合注释分析。入乎耳,箸乎心:是听到耳朵里,牢记在心里。“箸”在这里的意思是牢记,通“著”。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结合诗句意思作答。“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的意思怎么能美化七尺的身躯(提高自己的品德)呢?结合句意,可知朗读节奏可划分为: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故选B。3.本题考查文言文古今异义词,学生注意平时要多积累。形乎动静:举止是文雅的。故“动静”的古义为文雅。今义是动作或说话的声音;情况。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和主旨的理解。仔细阅读全文,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结合译文可知,本文拿君子之学和小人之学进行了对比论证,观点鲜明,论证严密。告诉我们“求学将以致用,读书先在虚心。”的道理。故选B。“求学将以致用,读书先在虚心。”意思是求学为的是将来能将学到的东西付诸实用,读书首先就要虚心。“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意思是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不够完善的。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9.(2021·全国·小升初模拟)文言文阅读。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zhuó
jiǎo)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yú
yǔ)?曰:非然也。1.选择文中加点字的正确读音,用“√”表示。2.解释加点的字。①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
②弗若之矣3.翻译句子。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4.联系全文,“为是其智弗若与?”一句要读出(
)的语气。A.陈述 B.反问 C.感叹5.本文选自《》,文章说明了学习应,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答案】1.zhuó
yú2.天鹅不3.难道是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说:不是这样的。4.B5.学奕专心致志【解析】译文: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的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以为有大雁(或是天鹅)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将它射下来。虽然他们二人一起学习下棋,但后者的棋艺不如前者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比别人差吗?说:不是这样的。1.题考查了对汉字读音的掌握。缴[jiǎo]1.交纳,交付:~付。~销。~款。~纳。[zhuó]系在箭上的丝绳:“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而射之”。在文中的意思为系在箭上的丝绳,故音节为“zhuó”。与,yǔ,表示赐予别人东西或作为介词使用,跟;和;及。2.考查了对文言文注释的掌握。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句中鸿鹄指天鹅。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句中“弗若之矣”意思为成绩却不如那个人。故而弗的意思为“不”。3.考查了文言文的译文。《学奕》译文为: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人。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一心一意,聚精会神,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也听讲,可是心里却想着天上有天鹅要飞过来,便想拉弓搭箭去射它。这个人虽然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成绩却不如那个人。有人说,是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回答:并非这样。4.考查了文言文的朗读。“为是其智弗若与?”句意为是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带有反问语气,故应读出反问的语气。136.考查了文言文所蕴含的道理。《学弈》是选自《孟子•告子》中的一个故事。通过讲述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故事,说明了在同样条件下,不同的态度一定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告诉我们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的道理。10.(2021·全国·小升初模拟)文言文阅读。学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1.写出“之”在句子中的意思。(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2)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3)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2.下列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使\弈秋\诲二人\弈B.使\弈秋\诲\二人弈C.使弈秋、诲、二人、弈3.短文记叙了两个人跟弈秋学下围棋,一个,一个,告诉我们的道理。【答案】1.的弈秋的教导鸿鹄他,指专心致志的那个人2.B3.专心致志心不在焉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分析】译文:一个叫奕秋的人,是全国上下最擅长下棋的人。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的一个人听得专心致志,只听奕秋的话,另一个人虽然在听,却一心以为有大雁将至,将其拿弓箭射下来。虽然是一起学的,但效果不一样,是因为它们的智商不同吗?回答为:不是这样的。1.本题考查的是字义的理解。“之”在文言文中意思有:①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②可用为第一人称。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③用作助词,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1)此句中“之”用作助词,意思为“的”。(2)此句中“一人虽听之”中“之”用作代词,具体指“弈秋的教导”,“思援弓缴而射之”中的“之”用作代词,具体指“鸿鹄”。(3)此句中“之”用作代词,具体指“他,指专心致志的那个人”。2.本题考查读懂句子,理解句意,以划分节奏。B项停顿划分正确。“使弈秋诲二人弈”的意思“让奕秋教两个人下棋”。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文内容和主旨的理解。阅读全文,短文记叙了两个人跟奕秋学下棋,“其一人专心致志”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另一个人却心不在焉,虽然在听,却一心以为有大雁将至,将其拿弓箭射下来。两个人跟奕秋一起学下棋,虽然是一起学的,但效果不一样,不是因为他们的智商不同,而是因为他们的学习态度不同。所以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练真题演 练真题演1.(2022·浙江宁波·小升初真题)文言文阅读。[甲]夸父与日逐①走,入日②。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③。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山海经•海外北经》[注释]①逐;竞争。②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③泽:湖。[乙]逮①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②草木,而民无所食。猰(yà)貐(yǔ)、凿齿、九婴、大风、封豨(xī)、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③后羿诛④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九日而下杀猰貐,斩修蛇于洞庭,擒⑤封豨于桑林。——(淮南子•本经训》[注释]①逮:等到。②杀:晒死。③使:派。④诛:杀。⑤擒:擒获。1.默读两则文言文,根据内容取题,[甲]是__________;[乙]是__________。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①夸父与日逐走________②弃其杖________③十日并出________④缴大风于青丘之泽________3.下列对“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的描述最符合文意的是A.让老百姓害怕的事物B.来祸害老百姓的事物C.被老百姓除掉的事物D.用来保护太阳的事物这样推测的理由是什么呢?请你联系上下文,把理由写下来。4.这两则文言文有什么共同点?试着找出两处写下来。【答案】1.夸父逐日羿射九日2.奔跑。丢弃。太阳。用箭射。3.B原文说“皆为民害”,后被后羿一一消灭,解百姓与危难,故这些事物是用来祸害老百姓的。4.①都是古代神话故事②都有征服太阳的情节。【解析】1.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结合“夸父与日逐走,入日。”可以概括为:夸父逐日;结合“十日并出”“尧乃使后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九日而下杀猰貐”可以概括为:羿射九日。2.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①句意为:夸父与太阳赛跑。逐:奔跑。②句意为:丢弃他的手杖。弃:丢弃。③句意为:有十个太阳一同出来。日:太阳。④句意为:在东方的大湖青邱用系着丝绳的箭来射大风。缴:用箭射。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后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九日而下杀猰貐,斩修蛇于洞庭,擒封豨于桑林。”的意思是: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都来祸害人民。可知: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来祸害老百姓的事物。于是尧派后羿去为民除害,在南方的泽地荒野杀死凿齿,在北方的凶水杀灭九婴,在东方的大湖青邱用系着丝绳的箭来射大风,射太阳,接着又杀死猰貐,在洞庭湖砍断修蛇,在中原一带桑林擒获封豨。4.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和主旨的理解与掌握。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后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禽封豨于桑林”。他们都有其共同特点,都是古代神话故事,都有征服太阳的情节。即坚持不懈,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和顽强毅力。【点睛】参考译文:【甲】夸父与太阳赛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往北去大湖喝水。还没到大湖,在半路因口渴而死。丢弃他的手杖,(手杖)化成桃林。【乙】等到了尧统治的时候,有十个太阳一同出来。灼热的阳光晒焦了庄稼,花草树木枯死,老百姓连吃的东西也没有。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都来祸害人民。于是尧派后羿去为民除害,在南方的泽地荒野杀死凿齿,在北方的凶水杀灭九婴,在东方的大湖青邱用系着丝绳的箭来射大风,射太阳,接着又杀死猰貐,在洞庭湖砍断修蛇,在中原一带桑林擒获封豨。2.(2021·辽宁葫芦岛·小升初真题)文言文阅读。古人谈读书盖士人①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②。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③;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清·曾国藩)【注释】①士人:读书人。
②恒:恒心。
③下流:下等、劣等。1.文中的“此三者缺一不可。”的“此三者”指、、。2.文中“井蛙之窥天”,让你想到了那个成语?_____________。3.关于读书,韩愈曾说:书山有路勤为径,__________________。杜甫也道:读书破万卷,_________________。颜真卿也叹:黑发不知勤学早,_________________。4.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说文中哪些读书方法对你有启发。【答案】1.有志有识有恒2.井底之蛙3.学海无涯苦作舟下笔如有神白首方悔读书迟4.文中“有恒”的方法对我有很大的启示。我喜欢读书,但缺少恒心,许多书只看一半就扔下了,结果收获有限。以后,我一定要用“有恒”来告诫自己,读书要有恒心,不能半途而废。【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掌握。首先需要理解整篇文章大致内容,思考题目中的重点信息,抓住要点,再利用关键信息进行分析。结合译文,联系上下文,从句子“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可知答案。2.本题考查成语的掌握。“井蛙之窥天”意思是:这句话说的就是青蛙在井底看天空,比喻见识短浅。与“井底之蛙”意思相同。3.本题考查名人名言默写。“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意思是在读书、学习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可走,也没有顺风船可驶,如果你想要在广博的书山、学海中汲取更多更广的知识,“勤奋”和“刻苦”是必不可少的。此句出自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此句在《增广贤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形容博览群书,把书读透,这样落实到笔下,运用起来就会得心应手。语出唐朝诗人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出自唐代颜真卿的《劝学》,意思是:少年不知道早起勤奋学习,到老了后悔读书少就太迟了。4.本题考查读书的启示。本文讲了古人读书必须要有志向、有见识、有恒心,这三者缺一不可。结合文章读书的方法,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谈谈你的启发即可。【点睛】参考译文: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有志向则自己不甘心居于下等;有见识则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满自足,像河伯观海,井底之蛙观天,这都是没有见识的人;有恒心则没有成不了的事情。这三者缺一不可。3.(2021·江苏无锡·小升初真题)阅读短文,回答问题。王冕好学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①上。窃②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③默记。暮归,忘其牛。或④牵牛来责蹊田⑤者。父怒,挞⑥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⑦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⑧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⑨。[注释]①陇:田埂。
②窃:偷偷地,暗中。
③辄:总是、就。
④或:有人;有的人。⑤蹊田:践踏田地,指踩坏了庄稼。
⑥挞:鞭打。
⑦曷:为什么。
⑧执策:拿着书卷。⑨旦:早晨,天亮。1.“父怒,挞之”,“之”指的是____________。2.“冕因去,依僧寺以居。”读这一句时,正确的停顿方式是(
)A.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B.冕因/去,依/僧寺/以居。C.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D.冕/因去,依/僧寺/以居。3.结合注释,说一说下面这句话的意思。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4.文中最能体现王冕好学的是哪一个字?说说你的理解。【答案】1.王冕2.D3.一到夜里,王冕(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借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4.痴。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解析】1.考查文言文“之”字的含义。“父怒,挞之”翻译为“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这里“之”是代词,代“王冕”。2.考查句子停顿。句子翻译为“王冕从此以后就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冕”指“王冕”,是人名,停顿。“因去”翻译为“离开”。“僧寺”翻译“寺庙”。根据句意和词性,选项D停顿正确。3.考查翻译句子。句子翻译,先翻译重点字词,接着联系起来,运用直译和意译进行翻译。“夜”指“夜晚”。“潜”指“悄悄地”。“出”指“离开”。“执”指“手拿”。策指“书卷”。“旦”指“早晨”。4.考查人物分析。痴:极度迷恋某人或某种事物。文中的王冕因为喜欢学习,达到了迷恋的地步,甚至忘记了自己的牛。【点睛】译文: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地上放牛,他却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有人牵着牛来责骂,他们家的牛践踏了田地,踩坏了庄稼。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事情过后,他仍是这样痴迷于读书。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想得这样入迷,为什么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悄悄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卷借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4.(2021·河北保定·小升初真题)文言文阅读。________________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注释】祠(cí)者:祭祀的官员。舍(shè)人:手下办事的人。卮(zhī):古代饮酒用器具。相谓:互相商议。且:将要。遂:于是;就。亡:丢失,失去。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引酒且饮之()
终亡其酒()2.“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译成现代汉语。3.请为古文拟一个题目写在文前“______”上。【答案】1.拿起最终/最后。2.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3.画蛇添足【分析】译文:楚国有个主管祭祀的官员,把一壶酒赏给来帮忙祭祀的门客。门客们互相商量说:“几个人喝这壶酒不够,一个人喝这壶酒还有剩余。请大家在地上画蛇,先画好的人就喝这壶酒。”一个人先把蛇画好了,他拿起酒壶准备饮酒,然后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画蛇,说:“我能够给蛇添上脚!”没等他画完,另一个人的蛇画好了,夺过他的酒说:“蛇本来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添上脚呢?”于是就把壶中的酒喝了下去。那个给蛇画脚的人最终失掉了那壶酒。1.本题考查文言文字词翻译。联系前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可以知道这人可以饮酒了,所以“引酒”应该是拿起酒壶的意思。“引”则是拿,举的意思。“终亡其酒”表示最后失掉了那壶酒。“终”是最终、最后的意思。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文言文的句子翻译尽可能做到字字翻译,如果翻译后句子的意思表达不完整或者不通顺,要注意补充省略的句子成分,调整语序,做到“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固:本来,原来。子:对人的尊称,意思是您或你。安能:怎能,哪能。为之足:给它画上脚。足:这里作动词,表示画脚。增补字眼,修改通顺,则为:蛇本来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添上脚呢?3.本题考查给短文起标题。读懂小古文所讲的内容则不难知道,这是寓言故事“画蛇添足”,可以用这个词语作为题目,也可以根据故事的主要内容、主要人物、中心思想等来起,合情合理,即可得分。5.(2021·江苏无锡·小升初真题)文言文阅读。多言何益子禽①问曰:“多言有益乎?”墨子曰:“虾(há)蟆②蛙黾(měnɡ)③,日夜恒④鸣,口干舌敝⑤,然而不听。今观晨鸡,以时⑥而鸣,天下振动。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时也。”——选自《墨子·墨子后语》【注释】①子禽:人名,墨子的学生。②虾蟆:蛤蟆。③蛙黾:青蛙。④恒:常常。⑤敝:疲惫、困乏。⑥以时:按时。1.墨子为了解答子禽的疑惑,把蛤蟆、青蛙与的叫声进行对比:前者,叫得口干舌疲,结果;后者,结果;人们早早起身。2.“多言有益乎?”和“多言何益?”这两句问句分别是(
)A.反问句
疑问句 B.疑问句
反问句 C.疑问句
疑问句3.文中墨子要说明的观点是(
)A.多说话有好处。 B.多说话没有好处。C.说话要看准时机,把话说到点子上。 D.多说鼓励别人的话才有用。【答案】1.雄鸡白天黑夜叫个不停没有人听按时鸣叫天下震动2.B3.C【分析】译文:子禽向老师请教道:“多说话有好处吗?”墨子答道:“虾蟆、青蛙,白天黑夜叫个不停,叫得口干舌疲,然而没有人去听它的。你看那雄鸡,在黎明按时啼叫,天下震动,人们早早起身。多说话有什么好处呢?重要的是话要说得切合时机。”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信息的理解筛选能力。文中““虾蟆蛙黾,日夜恒鸣,口干舌敝,然而不听。今观晨鸡”墨子将“虾蟆蛙黾”与“雄鸡”相互对比,“虾蟆蛙黾”叫的口干舌燥,“然而不听”;“今观晨鸡,以时⑥而鸣”则“天下振动”。2.此题考查学生对反问句的掌握。“多言有益乎?”意思是:多说有好处吗?是疑问句。“多言何益?”意思是:多说有什么好处吗?是反问句。3.此题考查学生文本的理解能力。作者在文中要说明的观点是:多说话并没有好处,说话要看准时机。6.(2021·河北唐山·小升初真题)文言文阅读。熟读精思(节选)凡读书,须整顿几案①,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②,正身体,对书册,详缓③看字,仔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④,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⑤,“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注释】①几案:书桌。②顿放:安放。顿安置。③详缓:仔细从容。④牵强暗记:勉强硬记,指没有读熟文章,就一句一句在心里硬记。⑤云:说。1.文中第2自然段加点字“见”的读音应该是()2.完成第3自然段的填空。3.第3自然段画横线的句子中“急”的意思是。这句话是提醒我们4.请你试着从文中提炼出一条学习方法,写下来。【答案】1.xiàn2.心到眼到口到3.重要,要紧读书三到中,心到最重要,要用心去读书。4.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分析】参考译文:凡是读书,必须要读的每个字都很响亮,不可以读错一个字,不可以少读一个字,不可以多读一个字,不可以读颠倒一个字,不可以勒强硬记,只要多读几遍,就自然而然顺口而出,即使时间久了也不会忘记。古人说:“书读的遍数多了,它的意思自然会显现出来。”就是说书读得熟了,那么不依靠别人解释说明,自然就会明白它的意思了。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思想不集中,只能随随便便地诵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思想集中了,眼会看不仔细,嘴会读不正确吗?1.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辨析能力。完成本题,需要结合文中语句,根据知识积累作答。结合语境“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这句话是说书读的遍数多了,它的意思自然会显现出来。其中的“见”是个通假字,同“现”,是显现出来的意思,故读音要读“xiàn”。2.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名人名言的默写能力,完成此类题目不难,结合学过的课文知识与课外积累,根据题目中的提示将句子补充完整即可。注意不加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结合学过的知识填空即可,即:读书有三到,谓心到,口到,眼到。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字词释义与内容理解能力。完成本题,需结合语境分析作答。结合句文中内容“三到之中,心到最急”,这句话是说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急”是重要,要紧的意思。从中可知读书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提醒我们要用心读书。4.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干中给出的学习方法提示,找到相关的内容作答即可。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读书要熟读精思,其中从“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可提炼出“读书千遍,其义自见”的学习方法;从“读书有三到,谓心到,口到,眼到”可提炼出“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的学习方法,据等等据此提炼作答即可。7.(2021·广东汕尾·小升初真题)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学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授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1.《学弈》选自《》。作者用的写作方法叙述了两人对待学弈的态度。他们两人的表现分别是“”和“”。学习态度的不同,导致学习的结果是“”。(后三空填写文中的原句)2.写出下列句子的大致意思。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3.《学弈》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答案】1.孟子·告子上对比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授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2.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3.学习要学习要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分析】参考译文: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的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以为有大雁(或是天鹅)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将它射下来。虽然他们二人一起学习下棋,但后者的棋艺不如前者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比别人差吗?说:不是这样的。1.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对重点语句的理解,主要内容,表达的思想感情等要熟记。这就要求我们上课积极动脑,认真听讲,主动质疑,把课文学懂,学活。结合学过的知识可知,《学弈》选自《孟子·告子上》。作者用对比的写作方法叙述了两人对待学弈的态度。他们两人的表现分别是“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和“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授弓缴而射之”。学习态度的不同,导致学习的结果是“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2.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注意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积累,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言特殊句式,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技巧。句子“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意思是: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文章主旨的理解。主旨一般分为:情感、道理、批判和品质。结合短文可知,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事,说明了做事必须专心致志,绝不可以三心二意。据此分析作答即可。8.(2021·重庆丰都·小升初真题)文言文阅读。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1.回顾“同读一本书”的交流策略后,我们就这样交流。滨滨:我来说“主要内容”。本文主要讲了____________(两字概括)的故事……晓晓:我来说“人物评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琪琪:我来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你学习本文后的感受。【答案】1.学弈一人专心致志地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以为有大雁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将它射下来。文章主旨做事只有专心致志才会成功。2.上课时一定要认真听讲,不然学习效果会很差。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专心致志、一心一意,这样才能做好。【分析】参考译文: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地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以为有大雁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将它射下来。虽然他们二人一起学习下棋,但后者的棋艺不如前者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比别人差吗?答案是:不是这样的。1.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文中主要是讲述“学弈”的故事,一人专心致志地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以为有大雁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将它射下来。但后者的棋艺不如前者好的事情。两个条件差不多的学生,跟随同一个老师学习,效果却不同,这是因为一个能专心致志地学习,一个却三心二意,没有认真学习。可以从文章的“主要内容”、“人物评价”、“文章主旨”来讨论这篇文章。2.本题考查学生表达阅读感悟的能力。选文记叙了两个人跟弈秋学下棋,一人专心致志,一人三心二意,结果三心二意之人不如专心致志学习的人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专心致志才能学有所成的道理。在谈阅读感受时围绕文章主题展开即可。如:上课时一定要认真听讲,不然学习效果会很差。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专心致志、一心一意,这样才能做好。9.(2021·辽宁鞍山·小升初真题)课外阅读。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①舟中坠于水。遽②(jù)契③(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注释:①自:从。
②遽:急忙。
③契:用刀子雕刻。1.读下面的句子,断句正确的是(
)A.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B.其剑自/舟中坠/于水。C.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D.其/剑/自舟中/坠/于水。2.“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A.他便从自己刻记号的地方进入水中。B.他就从船上跳下去寻找。C.他便从自己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3.楚人找不到剑的原因是什么?(用古文中的话回答)【答案】1.C2.C3.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舟已行矣,而剑不行。【分析】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立刻在那船(舷)上刻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船已经行驶了,但是剑没有移动,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1.本题考查对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是对文言实虚词考点的考查。要求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注意对教材中重点词汇的理解、识记和积累。“其剑”他的剑,“自舟中”状语,从船中,“坠于水”掉到水里。全句意思是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断句为:其剑/自舟中/坠于水。2.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与翻译。其:他,代词。求:找,寻找。之:剑,代词。“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意思是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3.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以及定位关键句子的能力。根据“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联系上下文可知,找不到剑的原因是船已经行驶了,但是剑没有移动。故原文答案为: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答出“舟已行矣,而剑不行。”也行)10.(2021·辽宁鞍山·小升初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铁杵①成针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②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③。【注释】①铁杵:(chǔ)用来春米或捣衣的铁棒。②老媪(ǎo):老年妇女。③卒业:完成学业。1.解释加点词语。①方磨铁杵____________
②欲作针____________2.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3.这个故事中让李白“还卒业”的原因是老奶奶告诉李白她要把铁杵磨成针。假若你是李白,听到老奶奶这么说后,你会想:(不少于40字)【答案】1.正在,在想要2.传说李太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学业,就放弃离开了。3.把铁杵磨成针这么困难的事情老奶奶都要去做,而我在学习上碰到一点点困难就退缩,太不应该了,我在学习上一定要持之以恒,成为一名有学问的人【分析】译文:磨针溪,在眉州的象耳山下。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时,还没有完成(学业),(就)放弃离开了。(他)路过一条小溪,见到一个老妇人正在磨铁棒槌,(他感到奇怪)就问(这位老妇人),(老妇人)说:“想要(把铁棒槌)磨成针。”李白被老妇人的意图感动了,(于是)回去完成学业。那老妇人自称姓武。现在那溪边还有一块武氏岩。1.本题考查字词解释。“方磨铁杵”,意思为正在磨铁棒槌。方:正在,在。“欲作针”,意思为想要(把铁棒槌)磨成针。欲:想要。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这句意思为:传说李太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学业,就放弃离开了。3.考查对主题的理解。通过阅读可知,文中的老婆婆要将铁棒磨成针,由此可以想到“坚持不懈”这个成语,形容做事持之以恒,比喻有恒心,有毅力。通过这个故事可知,只要坚持不懈就算是铁杵,也能磨成针,说明了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坚持不懈,就一定会成功。文文言文盘点【三年级上册】司马光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参考译文】司马光和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面玩,一个小孩站在大缸上面,失足跌落缸中被水淹没,其他的小孩子都跑掉了。只有司马光拿石头砸开了缸,水从而流出,小孩子得以活命。【三年级下册】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参考译文】宋国有个种地的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树桩。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野兔撞在了树桩上,折断了脖子死了。于是,他便放下他的农具日日夜夜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能再得到一只兔子。然而野兔是不可能再次得到了,而他自己也被宋国人耻笑。【四年级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里戎不动。人问之,
答日:‘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注释:①本文选自《世说新语.雅量》。王戎,晋朝人,“竹林七贤”之一,自幼聪慧。②[尝]曾经。③[竞走]争着跑过去。④[唯]只有。⑤[信然]的确如此。【参考译文】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嬉戏玩耍。他们看见路边李子树上果实累累,把树枝都压弯了。许多孩子都争相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的确如此。【四年级下册】文言文二则囊萤夜读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注释:①本文选自《晋书.车胤传》。囊,用口袋装。萤,萤火虫。②[恭勤]肃敬勤勉。③[通]通晓,明白。④[练囊]白色薄绢做的口袋。【参考译文】晋朝人车胤谨慎勤劳而不知疲倦,知识渊博,学问精通。他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灯油。夏天的夜晚,车胤就用白绢做成透光的袋子,装几十只萤火虫照着书本,夜以继日地学习着。铁杵成针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注释:①本文选自宋代祝穆的《方舆胜览.眉州》。铁杵,用来春米或捣衣的铁棒。②[是]这。③[方]正在。④[感其意]被她的意志感动。⑤[还卒业]回去完成了学业。【参考译文】磨针溪是在象耳山脚下。世世代代相传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学业,就放弃学习离开了。他路过一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在磨铁棒,于是问她在干什么,老妇人说:“我想把它磨成针。”李白被她的精神感动,就回去完成学业。【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翕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注释:①[鹰隼试翼,风尘翕张]鹰隼展翅试飞,掀起狂风,飞沙走石。隼:一种凶猛的鸟。翕张:一合一张。②[矞矞皇皇]华美瑰丽,富丽堂皇。③[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宝剑在磨刀石上磨,发出耀眼的光芒。干将:古代宝剑名。硎:磨刀石。④[天戴其苍,地履其黄]头顶着苍天,脚踏着黄土大地。履:踩,踏。⑤[八荒]指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方向上极远的地方。⑥[哉]表示赞叹,相当于“啊”。【参考译文】所以说今天的责任,不在别人身上,全在我们少年身上。少年一代有智慧国家就智慧,少年富足国家就富足,少年强大国家就强大,少年独立国家就独立,少年自由国家就自由,少年进步国家就进步,少年胜过欧洲,国家就胜过欧洲,少年称雄于世界,国家就称雄于世界。红日刚刚升起,道路充满霞光;黄河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至2030年中国鳖内脏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防滑浴缸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路面结构设计》课件
- 企业培训师练习试卷附答案
- 《河床演变》课件
- 《黄酮实例和苷类》课件
- 说课稿的课件范文
- 《材料的基本性质》课件
- 《淘宝运营教程》课件
- 感悟青春课件范文
- 2024年4月自考00608日本国概况试题
- 医院食堂计划方案
- 保卫管理员三级培训
- 2024年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考试试题及答案
- 七年级数学(上)有理数混合运算100题(含答案)
- 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基础知识试题题库
- 潍坊环境工程职业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参考试题库(含答案)
- 《初三毕业班开学第一课:收心及中考冲刺》班会课件
- 2024年山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高职单招(英语/数学/语文)笔试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新生儿转运护理安全管理课件
- 华为公司煤矿智能化远景培训课件2024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