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江苏省常州市联盟校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4-2025学年江苏省常州市联盟校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4-2025学年江苏省常州市联盟校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4-2025学年江苏省常州市联盟校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4-2025学年江苏省常州市联盟校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江苏省常州市联盟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考试时间75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图1为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图2为埃及首都开罗的埃及博物馆的“图坦卡蒙金面具”,图3为收藏于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的“阿伽门农黄金面具”。由此可知()A.古代文明发展存在相似性 B.三星堆文明程度相对较高C.古代区域文明间互动频繁 D.古代欧亚非文明同出一源【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材料“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图坦卡蒙金面具”“阿伽门农黄金面具”可知,古代中国、古代埃及和古代希腊地区都发现了戴有黄金面具的实物史料,说明古代文明发展存在一定的相似性,A项正确;材料并未对比三星堆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发展程度,无法得出三星堆文明程度相对较高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古代区域文明间互动频繁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古代欧亚非文明并非同出一源,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2.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戎狄蛮夷内徙,形成了各族交错杂处的局面。孔子认为周文化优越于其他文化,因而强调“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同时,他还认为夷狄是可以教化的,主张“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孔子这一思想()A.体现民族平等思想 B.维护了周文化主流地位C.蕴含着大一统理念 D.孕育了华夏认同的观念【答案】C【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孔子认为“周文化优越于其他文化”,因此不允许少数民族武装干涉中原地区华夏民族的事务,但认为“夷狄是可以教化的”,边远的人不归服,就修饬文德招徕他们;既招徕了,就使他们安定下来。此观点有利于加强民族交流,有助于促进民族之间的交融,蕴含着大一统的观念,C项正确;孔子认为周文化优越于其他文化,以“夷狄”称呼其他民族,没有体现民族平等的思想,排除A项;孔子这一思想蕴含着大一统理念,并没有体现周文化主流地位,排除B项;春秋时期,在频繁的往来和密切的联系中,戎狄蛮夷产生华夏认同观念,而不是孔子思想孕育了这一观念,排除D项。故选C项。3.汉初约有60万将士因赐爵而获得田宅,军爵的受益面为300万人,约占当时人口的1/5上下。军功受益阶层被授予了3亿亩耕地和1500万亩的住宅地,这一数量相当于全国耕地的40%。这种做法()A.妨碍了自耕农经济发展 B.为解决边患集聚了力量C.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 D.有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汉初由于大量土地被当权者所占有,军功受益阶层占有全国耕地的40%,这种做法不利于自耕农经济发展,A项正确;军功受益阶层获得巨大经济利益并不能为解决边患集聚了力量,因为边患问题的解决需要采取军事措施,排除B项;材料没有土地利用效率的相关信息,无法得出“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所示为军功官僚占有大量土地,与加强中央集权没有直接关系,且汉初中央集权并未得到加强;排除D项。故选A项。4.下图为西汉与隋京畿区示意图。与西汉相比,隋京畿区的变动是为了()图:西汉与隋京畿区示意图A.减少制度变革阻力 B.促进中原地区民族交融C.拓宽财政收入来源 D.缓解关中地区经济压力【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隋朝(中国)。根据材料“西汉与隋京畿区示意图”可知,与西汉京畿区相比较,隋朝的京畿区向以洛阳为中心的东部延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时期,人口大量增加,经济重心逐渐南移,亟需通过南粮北运等形式来缓解关中地区的经济压力,D项正确;隋朝京畿地区东移主要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与政治制度变革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和隋朝的京畿地区主要以汉族为主,对促进中原地区的民族交融影响不大,且促进民族交融并非目的,排除B项;国家的财政收入与京畿地区的移动没有直接关系,国家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于赋税收入,排除C项。故选D项。5.敦煌文书多见唐中叶以后雇工契,如唐宣宗大中八年(854)某人雇长工,契约中写明工期和酬劳,规定受雇者必须认真劳作,不得旷工,“若先悔者,罚青麦十驮”。由此可推知当时()A.雇工经营成为主要经营方式 B.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减弱C.小农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D.商品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从敦煌文书中所见的唐中叶以后的雇工契可以看出:契约中明确规定了工期、酬劳以及对受雇者的工作要求和违规处罚,这说明当时已经可以通过出卖劳动力来获取报酬,不再完全依附于某一个地主或庄园,人身控制相对松弛,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对比,不能说明雇工经营成为主要经营方式,排除A项;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是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存在的情况,但并非材料所强调的重点,排除C项;材料中一定程度上反映商品经济的发展,但“快速发展”表述不准确,材料中没有足够的信息表明商品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6.在宋代榷场贸易中,茶叶常常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在金国,茶叶已经成为百姓待客的必备物品,百姓婚嫁也以茶叶为聘礼,表示对婚姻的坚贞不渝。对此解读合理的是()A.互市贸易促进文化交融 B.生产发展推动习俗变更C.政权并立带动文化传播 D.经济重心南移趋势加强【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古代)。根据材料可知,在宋朝与少数民族交易的榷场贸易中,茶叶成为少数民族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甚至用于表示对婚姻的坚贞不渝,这反映了中华茶文化对少数民族的影响,体现了贸易推动文化的交流,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贸易发展对文化的影响,未涉及生产发展,排除B项;材料反映贸易对文化交流的影响,与政权并立无关,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经济重心的南移,排除D项。故选A项。7.明代江南每年举行蚕神祭祀活动。如清明节当天,湖州含山镇以蚕神祭祀为主体的庙会活动中,乡村供奉的各个菩萨都会被蚕农抬到蚕神庙进行参拜,称“扛菩萨”。该现象表明()A.政府依靠市镇强化乡村治理 B.市镇经济辐射能力增强C.蚕桑成为农民收入主要来源 D.庙会成为基层自治组织【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时期(中国)。根据“湖州含山镇以蚕神祭祀为主体的庙会活动中,乡村供奉的各个菩萨都会被蚕农拾到蚕神庙进行参拜”可知,在庙会活动中,周边乡村的菩萨像都会被抬到含山镇,说明含山镇在周边农村中处于中心地位,也体现了市镇的经济辐射能力在增强,B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到政府的行为,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蚕桑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排除C项;庙会是集体活动,不是基层自治组织,排除D项。故选B项。8.清代城市中的会馆和行会不仅向贫困的成员提供物资,还为去世的贫困同乡提供墓地。后来,这些组织逐渐发展到向城市提供慈善服务。从为同乡提供福利到关注整个城市的市民利益,这说明()A.商帮积极参与基层治理 B.民间慈善机构的作用增强C.民间力量促成社会和谐 D.商人对城市身份认同增强【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代(中国)。据材料“不仅向贫困的成员提供物资,还为去世的贫困同乡提供墓地”“后来,这些组织逐渐发展到向城市提供慈善服务。从为同乡提供福利到关注整个城市的市民利益”可知,行会和会馆积极参与农村和城市的治理,包括提供物资、墓地、慈善服务等,积极参与基层的治理,A项正确;会馆和行会虽然提供慈善服务,但并非民间慈善机构,排除B项;行会和会馆的行为有利于推动社会和谐,但并没有“促成”社会和谐,排除C项;行会和会馆不仅在城市提供慈善服务,也在农村为贫困成员提供物资、墓地等,不能说明商人对城市身份的认同,排除D项。故选A项。9.道光十九年,林则徐在虎门收缴鸦片时曾作出论断:“即其(英国)船坚炮利,亦只能取胜于外洋,而不能施技于内港。……即除却鸦片一项,专做正经买卖,彼亦断不肯舍此马头。”据此可知,林则徐A.错误判断了战争形势 B.高度肯定了清军实力C.客观分析了战争诱因 D.积极践行了商战理念【答案】A【解析】林则徐认为,英军虽“船坚炮利”,但“不能施技于内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林则徐错误地判断了英军的实力,A选项正确;材料反映了林则徐对英军实力的轻视,B选项错误;林则徐认为,英军来犯是“专做正经买卖”,并没有认识到其侵略本质,C选项错误;与列强商战是早期维新派的主张,且在材料中无法体现,D选项错误。10.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于1868—1872年间对中国做了7次考察,他重点关注矿藏、交通等。1877年,李氏提交了《山东地理环境和矿产资源》的报告,其中强调了青岛地区优越的地理位置,并提出可以在胶州湾筑建港口的观点。李氏之后,欧美人士来华调查者趾踵相接。上述活动()A.开启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B.加速了向近代矿业发展的进程C.便利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 D.刺激了西方对中国进一步考察【答案】C【解析】李氏之后,欧美人士来华调查者趾踵相接,考察活动使西方殖民主义者掌握了中国部分地区的矿产资源和地理状况,为目后在华开矿、筑路、修港口等方面的资本输出提供了便利,C项正确;甲午战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向近代矿业发展,排除B项;D项表象化,排除。故选C项。11.下图是近代一位青年寓居天津期间的元旦日记,箭头所指的方框内文字()A.流露出对社会嬗变的失落情感B.反映了帝制到共和的时代变化C.展现民国元年元旦的社会景象D.表达作者投身革命的坚定立场【答案】B【解析】据材料“元旦日记”“国旗五色”“黄帜青龙销声匿迹”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中华民国成立,B项正确;材料中无法体现青年流露出对社会嬗变的失落情感,排除A项;据材料“元旦日记”“国旗五色”“黄旗青龙销声匿迹”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中华民国成立,未涉及民国元年元旦的社会景象,排除C项;材料信息中没有涉及作者对革命的立场,排除D项。故选B项。12.1934年,毛泽东提出:“我们是革命战争领导者、组织者,我们又是群众生活的领导者、组织者……在这里,工作方法的问题,就严重地摆在我们的面前。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当时毛泽东强调改进工作方法意在A.发动群众参加革命战争 B.开辟中国革命的新道路C.建立广泛革命统一战线 D.动员社会各界进行抗战【答案】A【解析】1934年是国共两党对峙时期,此时毛泽东强调改进工作方法是动员群众拥护,从而参加革命战争,故选A;1927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已经说明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排除B;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是在1924年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以后,1927年随着国民革命的失败已经不复存在,排除C;1934年是局部抗战时期,此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国共两党间的阶级矛盾,因此他并不是在动员社会各界进行抗战,排除D。13.1946年4月16日,中共中央指示东北局,现尚在手中但不久即将退出的铁路,均望发令各地进行大规模的彻底破坏。1947年6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停止破路指示。我军所到之处,对于铁路员工及铁路设备一律加以保护,并劝告人民一律保护。这一变化()A.意在打破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 B.适应了解放战争战略态势转换C.表明中共意识到决战时机成熟 D.说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城市【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1946年4月16日”是国民党发动内战之前,结合所学知识,1946年3月,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否决了和平建国纲领,内战一触即发,破坏中共“现尚在手中但不久即将退出的铁路”是为了防备国民党的军事进攻,“1947年6月4日”中共中央指示停止破路,“对于铁路员工及铁路设备一律加以保护”,这是因为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进攻,解放战争进入反攻阶段,保留这些设施及人员对解放战争的进行及以后的建设有利,所以,这一变化适应了解放战争战略态势转换,B项正确;1947年6月,解放战争进入反攻阶段,停止破路,“对于铁路员工及铁路设备一律加以保护”的目的是保障解放战争的进行、以后的建设,并且出于建立新政权的需要,主要目的不是打破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排除A项;1948年秋,决战时期成熟,解放战争进入决战阶段,排除C项;1949年3月,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城市,排除D项。故选B项。14.下图是1950年《提高文化》宣传画,画中的黑板上写着“生产长一寸”。这主要反映了()图:1950年《提高文化》宣传画A.人民当家作主的喜悦 B.工业化建设的热情高涨C.经济建设的迫切需求 D.对“双百”方针的拥护【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0年(中国)。据材料的信息可知,体现的是1950年的漫画,1949-1950年是国民经济的恢复阶段,C项正确;据材料“生产长一寸”可见体现的是经济方面,A体现了政治方面,排除A项;工业化建设开始于1953年,B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B项;“双百”方针是1956年提出的,D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C项。15.1982年,中国国际信托有限公司在海外成功发行了100亿日元的债券,救活了濒临下马的国家重点工程仪征化纤。随着新中国第一次海外债券发行的成功,在海外发行债券之举陆续被各企业效仿。这一现象表明当时()A.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展开 B.“走出去”战略得到落实C.改革开放领域不断扩大 D.现代企业制度初步建立【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82年(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改革开放初期化纤企业最先在海外发行证券发展企业,并被各企业效仿,说明改革开放领域不断扩大,C项正确。1984年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展开,排除A项;2000年国家提出“走出去”战略,排除B项;1993年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历代人口变化示意图——摘编自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材料二中国历代人口与耕地比率朝代年份(公元)耕地面积(百万亩)人均耕地(亩/人)西汉25068.57东汉10553510.09北宋9762557.96北宋10726605.45明朝13935228.70明朝15817933.96清朝16627138.59清朝17849893.69——摘编自赵冈、陈钟毅《中国土地制度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至清中期中国人口变化的趋势,概括这一时段中国实际人口与统计人口曲线长期不能吻合的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反映的清代现象,并概括该现象的影响。【答案】(1)趋势:人口波动式增长;明清时期人口增长迅速;实际人口数多于统计人口数。原因:战乱(战争)的影响;中央集权遭到破坏,难以有效管理地方;基层治理体系不完备,户籍管理困难;地主豪强隐匿户口;丁税过重,存在隐瞒人口现象;土地兼并严重,破产农民流亡脱籍。(2)现象:清代人口激增;耕地面积扩大;人地矛盾突出。影响:推动农业和手工业发展;促进商品经济繁荣;加快国土开发;资源危机日益显露,统治危机初显。【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汉至清中期(中国)。第一小问趋势:据材料一的两条线都是上升趋势可得出人口波动式增长;据材料一1700年线可得出明清时期人口增长迅速;据材料图统计人口0.5亿,实际人口近0.75亿可得出实际人口数多于统计人口数。第二小问原因:据所学知识分析原因如下:战乱(战争)的影响;中央集权遭到破坏,难以有效管理地方;基层治理体系不完备,户籍管理困难;地主豪强隐匿户口;丁税过重,存在隐瞒人口现象;土地兼并严重,破产农民流亡脱籍。【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朝时期(中国)。第一小问现象:据材料二的表格可见,清代耕地面积增多,但人均耕地却在减少,由此得出其现象:清代人口激增;耕地面积扩大;人地矛盾突出。第二小问影响:据所学知识可知人口的增长可得出推动农业和手工业发展;据所学知识清代从事商业的人多了可得出促进商品经济繁荣;据材料图土地面积的增长可得出加快国土开发;据所学人地矛盾突出可得出资源危机日益显露,统治危机初显。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新青年》杂志创刊于1915年9月,停刊于1926年7月,它经历了由新文化运动时期(1915~1923)的启蒙刊物向中因党刊(1923~1926)的转变。《新青年》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阵地,始终肩负着中国思想解放的时代使命。《新青年》上发表的文章,第一次将马克思主义带进中国人的视线,为后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提供了重要的宣传平台。五四运动以后,《新青年》逐渐将马克思主义作为主要宣传内容。中共二大之后,《析青年》改组成为中共中央的理论刊物,由瞿秋白担任主编,出版季刊(1923.6~1924.12)。这一时期《新青年》的文章更多体现了早期领导中国革命和工人运动的经验教训。后因国内外形势复杂,杂志不能如期出版,于1926年7月终刊。——摘编自王泽、高天宇《国民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探索研究》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初期,包括党内的一些党员以及社会上一些群众在内的小部分群体,对于马克思主义并不十分了解。在此背景下,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各种学术批评、讨论活动在《哲学研究》《新建设》等报刊上展开。报刊所组织的学术讨论活动正好给了大众一个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同时也可以吸收和采纳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有利于广大人民共同进步。报刊对还原真实的马克思主义,消除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的误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学术讨论的过程中,报刊把马克思主义深入到社会各行各业、各层次、各领域之中,使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真正被普及。——摘编自张海丽《新中国成立初期报刊发行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大众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青年》宣传内容的阶段性变化,并分析该变化的影响。(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初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相较于近代的不同之处,并分析造成不同的原因。【答案】(1)阶段性变化:由新文化运动时期重点宣传民主科学等资产阶级思想到五四运动后逐渐将马克思主义作为主要宣传内容。影响: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际的结合;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展;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带来希望。(2)不同之处:尊重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文章的原创性、真实性;理论发展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注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宣传。原因: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成为国家主人,迫切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新中国报刊业得到了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一步发展的需要等。【解析】【小问1】阶段性变化: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15年至1926年(中国)。根据材料一“它经历了由新文化运动时期(1915~1923)的启蒙刊物向中因党刊(1923~1926)的转变。”“五四运动以后,《新青年》逐渐将马克思主义作为主要宣传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青年》宣传内容的阶段性变化是,由新文化运动时期重点宣传民主科学等资产阶级思想到五四运动后逐渐将马克思主义作为主要宣传内容。影响: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15年至1926年(中国)。根据材料一“《新青年》上发表的文章,第一次将马克思主义带进中国人的视线,为后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提供了重要的宣传平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青年》宣传内容的阶段性变化带来的影响有,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际的结合。根据材料一“这一时期《新青年》的文章更多体现了早期领导中国革命和工人运动的经验教训。”可知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展;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带来希望。【小问2】不同之处: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根据材料二“报刊对还原真实的马克思主义,消除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的误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初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相较于近代的不同之处是,尊重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文章的原创性、真实性。根据材料二“在学术讨论的过程中,报刊把马克思主义深入到社会各行各业、各层次、各领域之中,使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真正被普及。”可知理论发展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注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宣传。原因: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根据材料一“后因国内外形势复杂,杂志不能如期出版,于1926年7月终刊。”根据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初期,包括党内的一些党员以及社会上一些群众在内的小部分群体,对于马克思主义并不十分了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成为国家主人,迫切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根据材料二“报刊所组织的学术讨论活动正好给了大众一个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同时也可以吸收和采纳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有利于广大人民共同进步。”可知新中国报刊业得到了发展。根据材料二“报刊对还原真实的马克思主义,消除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的误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一步发展的需要等。18.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前土地法规中主要阶级划分词语出现频率统计注:a.《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令》;b.《中共中央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c.《中国土地法大纲》。——改编自兰夕雨《阶级划分词语之变迁》材料二:1981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通过《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指出:“全国农村已有90%以上的生产队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大规模的变动已经过去,现在,已经转入了总结、完善、稳定阶段。”1983年农业总产值为3121亿元,比上年增长9.5%,超过计划增长4%的指标。粮食产量38728万吨,比去年增长9.2%;棉花463.7万吨,比去年增长28.9%。农村商品生产发展较快,加速了由自给、半自给经济向着较大规模商品经济转化的过程。——摘编自王桧林《中国现代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图中两个相邻的法规,比较“地主”一词出现频率的变化并分析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这一时期我国的土地政策。【答案】(1)示例1:选a、b两个法规;变化:频率增长。原因:日本侵华加剧,民族危机加深,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建立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政策;以“三三制”作为根据地政权建设的原则。示例2:选b、c两个法规;变化:频率下降。原因:抗战胜利后,阶级矛盾成为主要矛盾;解放战争的推进;解放区土地改革的深入;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制度逐渐废除。(2)评价: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推动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奠定基础;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解析】【小问1】本题是对比类和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前的中国。题目要求任选图中两个相邻的法规,比较“地主”一词出现频率的变化并分析原因。示例1:选a、b两个法规,据材料一中的数据,可得出“地主”一词出现频率增长。结合《中共中央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的背景和所学知识分析原因,可以从国内形势和抗日根据地建设等方面思考。国内形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侵华加剧,民族危机加深,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建立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抗日根据地建设方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实行地主减租减息政策、以“三三制”作为根据地政权建设的原则。示例2:选b、c两个法规;据材料一中的数据,可得出“地主”一词出现频率下降。原因:结合《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国内形势和所学知识分析原因,1947年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结合所学可知处于解放战争时期,抗战胜利后,阶级矛盾成为主要矛盾;解放战争的推进;解放区土地改革的深入;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制度逐渐废除。【小问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据材料二“‘全国农村已有90%以上的生产队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大规模的变动已经过去,现在,已经转入了总结、完善、稳定阶段。’1983年农业总产值为3121亿元,比上年增长9.5%,超过计划增长4%的指标。粮食产量38728万吨,比去年增长9.2%;棉花463.7万吨,比去年增长28.9%。”可得出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结合所学可知,进一步推动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据材料二“农村商品生产发展较快,加速了由自给、半自给经济向着较大规模商品经济转化的过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奠定基础,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时间近代以来我国的体育观念(部分)20世纪30年代1932南京国民政府声明,中国派出代表团参加奥运会的宗旨包括:(1)打破日本利用奥运会将傀儡政权合法化的阴谋;(2)有一个中国人参赛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30年代,“体育救国”的口号响彻全国。20世纪50年代1954年周恩来在国务院会议上指出:“运动不只是为了个人的身体健康,而且是为了保卫祖国,建设社会主义,这是一个政治任务。”50年代,清华大学提出“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口号。20世纪80年代1980年,中国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打造出“冲出亚洲,走向世界”新口号。1981年至1986年,中国女排创下“五连冠”。“学习女排、振兴中华”,全社会掀起一股学习中国女排的热潮。21世纪初2001年新华社在社论中指出:“申办奥运会的竞争,实际上是一场综合国力、经济潜力、科技实力、文化魅力的竞争,是一场国家形象和民族地位的竞争。”——摘编自王德辉、姜晓红、张德胜等《中国近代以来的国运与体育》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历史小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答案】示例:近代以来,我国体育观念变迁反映了中国近现代时代主题的演变。20世纪30年代,体育观念与救国图强相结合。随着日本侵华加剧、抗日战争爆发,反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成为时代主题。“体育救国”的观念有利于激发民族意识,增强民族凝聚力,鼓舞民众抵抗侵略的决心。20世纪50年代,体育观念与国家建设相结合。冷战和两极格局加剧了国际局势的紧张,我国面临向社会主义过渡和工业化建设的任务,体育观念与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相结合。人民加强体育锻炼,有利于增强人民体质,有利于保卫祖国、建设社会主义。20世纪80年代以来,体育观念被赋予拼搏竞争、民族振兴、融入世界等内涵。改革开放后,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逐步增强。在国际性体育赛事获得荣誉,激发了人民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热情,展现中国开放包容的心态,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近代以来,从争取民族独立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体育观念的变迁反映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历程(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发展进程的反映)。【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短文撰写类,时空是:近代以来(中国)。设问要求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历史小短文。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中将近代以来的体育观念分了四个时期,20世纪30年代,20世纪50年代,20世纪80年代和21世纪初四个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不同时期的体育观念受到不同时期时代主题的影响。据材料“打破日本利用奥运会将傀儡政权合法化的阴谋”“体育救国”及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期日本正在侵略中国,这种体育观念与救过图强相联系。据材料“运动不只是为了个人的身体健康,而且是为了保卫祖国,建设社会主义,这是一个政治任务”“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可知,此时期体育观念与政治相结合,与国家建设相结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期冷战的国际形势和社会主义建设有关。据材料“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学习女排、振兴中华”可知,此时期的体育观念与对外开放和民族振兴相结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与此时期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关。据材料“申办奥运会的竞争,实际上是一场综合国力、经济潜力、科技实力、文化魅力的竞争,是一场国家形象和民族地位的竞争”可知,此时期体育观念赋予了民族振兴、融入世界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与新时期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有关。综合上述信息可知,我国体育观念的变迁反映了中国近现代时代主题的演变。可进行短文书写如下:20世纪30年代,体育观念与救国图强相结合。随着日本侵华加剧、抗日战争爆发,反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成为时代主题。“体育救国”的观念有利于激发民族意识,增强民族凝聚力,鼓舞民众抵抗侵略的决心。20世纪50年代,体育观念与国家建设相结合。冷战和两极格局加剧了国际局势的紧张,我国面临向社会主义过渡和工业化建设的任务,体育观念与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相结合。人民加强体育锻炼,有利于增强人民体质,有利于保卫祖国、建设社会主义。20世纪80年代以来,体育观念被赋予拼搏竞争、民族振兴、融入世界等内涵。改革开放后,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逐步增强。在国际性体育赛事获得荣誉,激发了人民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热情,展现中国开放包容的心态,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近代以来,从争取民族独立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体育观念的变迁反映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历程。江苏省常州市联盟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考试时间75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图1为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图2为埃及首都开罗的埃及博物馆的“图坦卡蒙金面具”,图3为收藏于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的“阿伽门农黄金面具”。由此可知()A.古代文明发展存在相似性 B.三星堆文明程度相对较高C.古代区域文明间互动频繁 D.古代欧亚非文明同出一源【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材料“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图坦卡蒙金面具”“阿伽门农黄金面具”可知,古代中国、古代埃及和古代希腊地区都发现了戴有黄金面具的实物史料,说明古代文明发展存在一定的相似性,A项正确;材料并未对比三星堆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发展程度,无法得出三星堆文明程度相对较高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古代区域文明间互动频繁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古代欧亚非文明并非同出一源,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2.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戎狄蛮夷内徙,形成了各族交错杂处的局面。孔子认为周文化优越于其他文化,因而强调“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同时,他还认为夷狄是可以教化的,主张“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孔子这一思想()A.体现民族平等思想 B.维护了周文化主流地位C.蕴含着大一统理念 D.孕育了华夏认同的观念【答案】C【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孔子认为“周文化优越于其他文化”,因此不允许少数民族武装干涉中原地区华夏民族的事务,但认为“夷狄是可以教化的”,边远的人不归服,就修饬文德招徕他们;既招徕了,就使他们安定下来。此观点有利于加强民族交流,有助于促进民族之间的交融,蕴含着大一统的观念,C项正确;孔子认为周文化优越于其他文化,以“夷狄”称呼其他民族,没有体现民族平等的思想,排除A项;孔子这一思想蕴含着大一统理念,并没有体现周文化主流地位,排除B项;春秋时期,在频繁的往来和密切的联系中,戎狄蛮夷产生华夏认同观念,而不是孔子思想孕育了这一观念,排除D项。故选C项。3.汉初约有60万将士因赐爵而获得田宅,军爵的受益面为300万人,约占当时人口的1/5上下。军功受益阶层被授予了3亿亩耕地和1500万亩的住宅地,这一数量相当于全国耕地的40%。这种做法()A.妨碍了自耕农经济发展 B.为解决边患集聚了力量C.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 D.有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汉初由于大量土地被当权者所占有,军功受益阶层占有全国耕地的40%,这种做法不利于自耕农经济发展,A项正确;军功受益阶层获得巨大经济利益并不能为解决边患集聚了力量,因为边患问题的解决需要采取军事措施,排除B项;材料没有土地利用效率的相关信息,无法得出“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所示为军功官僚占有大量土地,与加强中央集权没有直接关系,且汉初中央集权并未得到加强;排除D项。故选A项。4.下图为西汉与隋京畿区示意图。与西汉相比,隋京畿区的变动是为了()图:西汉与隋京畿区示意图A.减少制度变革阻力 B.促进中原地区民族交融C.拓宽财政收入来源 D.缓解关中地区经济压力【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隋朝(中国)。根据材料“西汉与隋京畿区示意图”可知,与西汉京畿区相比较,隋朝的京畿区向以洛阳为中心的东部延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时期,人口大量增加,经济重心逐渐南移,亟需通过南粮北运等形式来缓解关中地区的经济压力,D项正确;隋朝京畿地区东移主要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与政治制度变革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和隋朝的京畿地区主要以汉族为主,对促进中原地区的民族交融影响不大,且促进民族交融并非目的,排除B项;国家的财政收入与京畿地区的移动没有直接关系,国家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于赋税收入,排除C项。故选D项。5.敦煌文书多见唐中叶以后雇工契,如唐宣宗大中八年(854)某人雇长工,契约中写明工期和酬劳,规定受雇者必须认真劳作,不得旷工,“若先悔者,罚青麦十驮”。由此可推知当时()A.雇工经营成为主要经营方式 B.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减弱C.小农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D.商品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从敦煌文书中所见的唐中叶以后的雇工契可以看出:契约中明确规定了工期、酬劳以及对受雇者的工作要求和违规处罚,这说明当时已经可以通过出卖劳动力来获取报酬,不再完全依附于某一个地主或庄园,人身控制相对松弛,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对比,不能说明雇工经营成为主要经营方式,排除A项;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是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存在的情况,但并非材料所强调的重点,排除C项;材料中一定程度上反映商品经济的发展,但“快速发展”表述不准确,材料中没有足够的信息表明商品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6.在宋代榷场贸易中,茶叶常常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在金国,茶叶已经成为百姓待客的必备物品,百姓婚嫁也以茶叶为聘礼,表示对婚姻的坚贞不渝。对此解读合理的是()A.互市贸易促进文化交融 B.生产发展推动习俗变更C.政权并立带动文化传播 D.经济重心南移趋势加强【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古代)。根据材料可知,在宋朝与少数民族交易的榷场贸易中,茶叶成为少数民族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甚至用于表示对婚姻的坚贞不渝,这反映了中华茶文化对少数民族的影响,体现了贸易推动文化的交流,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贸易发展对文化的影响,未涉及生产发展,排除B项;材料反映贸易对文化交流的影响,与政权并立无关,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经济重心的南移,排除D项。故选A项。7.明代江南每年举行蚕神祭祀活动。如清明节当天,湖州含山镇以蚕神祭祀为主体的庙会活动中,乡村供奉的各个菩萨都会被蚕农抬到蚕神庙进行参拜,称“扛菩萨”。该现象表明()A.政府依靠市镇强化乡村治理 B.市镇经济辐射能力增强C.蚕桑成为农民收入主要来源 D.庙会成为基层自治组织【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时期(中国)。根据“湖州含山镇以蚕神祭祀为主体的庙会活动中,乡村供奉的各个菩萨都会被蚕农拾到蚕神庙进行参拜”可知,在庙会活动中,周边乡村的菩萨像都会被抬到含山镇,说明含山镇在周边农村中处于中心地位,也体现了市镇的经济辐射能力在增强,B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到政府的行为,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蚕桑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排除C项;庙会是集体活动,不是基层自治组织,排除D项。故选B项。8.清代城市中的会馆和行会不仅向贫困的成员提供物资,还为去世的贫困同乡提供墓地。后来,这些组织逐渐发展到向城市提供慈善服务。从为同乡提供福利到关注整个城市的市民利益,这说明()A.商帮积极参与基层治理 B.民间慈善机构的作用增强C.民间力量促成社会和谐 D.商人对城市身份认同增强【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代(中国)。据材料“不仅向贫困的成员提供物资,还为去世的贫困同乡提供墓地”“后来,这些组织逐渐发展到向城市提供慈善服务。从为同乡提供福利到关注整个城市的市民利益”可知,行会和会馆积极参与农村和城市的治理,包括提供物资、墓地、慈善服务等,积极参与基层的治理,A项正确;会馆和行会虽然提供慈善服务,但并非民间慈善机构,排除B项;行会和会馆的行为有利于推动社会和谐,但并没有“促成”社会和谐,排除C项;行会和会馆不仅在城市提供慈善服务,也在农村为贫困成员提供物资、墓地等,不能说明商人对城市身份的认同,排除D项。故选A项。9.道光十九年,林则徐在虎门收缴鸦片时曾作出论断:“即其(英国)船坚炮利,亦只能取胜于外洋,而不能施技于内港。……即除却鸦片一项,专做正经买卖,彼亦断不肯舍此马头。”据此可知,林则徐A.错误判断了战争形势 B.高度肯定了清军实力C.客观分析了战争诱因 D.积极践行了商战理念【答案】A【解析】林则徐认为,英军虽“船坚炮利”,但“不能施技于内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林则徐错误地判断了英军的实力,A选项正确;材料反映了林则徐对英军实力的轻视,B选项错误;林则徐认为,英军来犯是“专做正经买卖”,并没有认识到其侵略本质,C选项错误;与列强商战是早期维新派的主张,且在材料中无法体现,D选项错误。10.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于1868—1872年间对中国做了7次考察,他重点关注矿藏、交通等。1877年,李氏提交了《山东地理环境和矿产资源》的报告,其中强调了青岛地区优越的地理位置,并提出可以在胶州湾筑建港口的观点。李氏之后,欧美人士来华调查者趾踵相接。上述活动()A.开启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B.加速了向近代矿业发展的进程C.便利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 D.刺激了西方对中国进一步考察【答案】C【解析】李氏之后,欧美人士来华调查者趾踵相接,考察活动使西方殖民主义者掌握了中国部分地区的矿产资源和地理状况,为目后在华开矿、筑路、修港口等方面的资本输出提供了便利,C项正确;甲午战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向近代矿业发展,排除B项;D项表象化,排除。故选C项。11.下图是近代一位青年寓居天津期间的元旦日记,箭头所指的方框内文字()A.流露出对社会嬗变的失落情感B.反映了帝制到共和的时代变化C.展现民国元年元旦的社会景象D.表达作者投身革命的坚定立场【答案】B【解析】据材料“元旦日记”“国旗五色”“黄帜青龙销声匿迹”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中华民国成立,B项正确;材料中无法体现青年流露出对社会嬗变的失落情感,排除A项;据材料“元旦日记”“国旗五色”“黄旗青龙销声匿迹”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中华民国成立,未涉及民国元年元旦的社会景象,排除C项;材料信息中没有涉及作者对革命的立场,排除D项。故选B项。12.1934年,毛泽东提出:“我们是革命战争领导者、组织者,我们又是群众生活的领导者、组织者……在这里,工作方法的问题,就严重地摆在我们的面前。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当时毛泽东强调改进工作方法意在A.发动群众参加革命战争 B.开辟中国革命的新道路C.建立广泛革命统一战线 D.动员社会各界进行抗战【答案】A【解析】1934年是国共两党对峙时期,此时毛泽东强调改进工作方法是动员群众拥护,从而参加革命战争,故选A;1927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已经说明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排除B;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是在1924年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以后,1927年随着国民革命的失败已经不复存在,排除C;1934年是局部抗战时期,此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国共两党间的阶级矛盾,因此他并不是在动员社会各界进行抗战,排除D。13.1946年4月16日,中共中央指示东北局,现尚在手中但不久即将退出的铁路,均望发令各地进行大规模的彻底破坏。1947年6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停止破路指示。我军所到之处,对于铁路员工及铁路设备一律加以保护,并劝告人民一律保护。这一变化()A.意在打破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 B.适应了解放战争战略态势转换C.表明中共意识到决战时机成熟 D.说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城市【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1946年4月16日”是国民党发动内战之前,结合所学知识,1946年3月,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否决了和平建国纲领,内战一触即发,破坏中共“现尚在手中但不久即将退出的铁路”是为了防备国民党的军事进攻,“1947年6月4日”中共中央指示停止破路,“对于铁路员工及铁路设备一律加以保护”,这是因为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进攻,解放战争进入反攻阶段,保留这些设施及人员对解放战争的进行及以后的建设有利,所以,这一变化适应了解放战争战略态势转换,B项正确;1947年6月,解放战争进入反攻阶段,停止破路,“对于铁路员工及铁路设备一律加以保护”的目的是保障解放战争的进行、以后的建设,并且出于建立新政权的需要,主要目的不是打破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排除A项;1948年秋,决战时期成熟,解放战争进入决战阶段,排除C项;1949年3月,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城市,排除D项。故选B项。14.下图是1950年《提高文化》宣传画,画中的黑板上写着“生产长一寸”。这主要反映了()图:1950年《提高文化》宣传画A.人民当家作主的喜悦 B.工业化建设的热情高涨C.经济建设的迫切需求 D.对“双百”方针的拥护【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0年(中国)。据材料的信息可知,体现的是1950年的漫画,1949-1950年是国民经济的恢复阶段,C项正确;据材料“生产长一寸”可见体现的是经济方面,A体现了政治方面,排除A项;工业化建设开始于1953年,B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B项;“双百”方针是1956年提出的,D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C项。15.1982年,中国国际信托有限公司在海外成功发行了100亿日元的债券,救活了濒临下马的国家重点工程仪征化纤。随着新中国第一次海外债券发行的成功,在海外发行债券之举陆续被各企业效仿。这一现象表明当时()A.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展开 B.“走出去”战略得到落实C.改革开放领域不断扩大 D.现代企业制度初步建立【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82年(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改革开放初期化纤企业最先在海外发行证券发展企业,并被各企业效仿,说明改革开放领域不断扩大,C项正确。1984年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展开,排除A项;2000年国家提出“走出去”战略,排除B项;1993年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历代人口变化示意图——摘编自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材料二中国历代人口与耕地比率朝代年份(公元)耕地面积(百万亩)人均耕地(亩/人)西汉25068.57东汉10553510.09北宋9762557.96北宋10726605.45明朝13935228.70明朝15817933.96清朝16627138.59清朝17849893.69——摘编自赵冈、陈钟毅《中国土地制度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至清中期中国人口变化的趋势,概括这一时段中国实际人口与统计人口曲线长期不能吻合的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反映的清代现象,并概括该现象的影响。【答案】(1)趋势:人口波动式增长;明清时期人口增长迅速;实际人口数多于统计人口数。原因:战乱(战争)的影响;中央集权遭到破坏,难以有效管理地方;基层治理体系不完备,户籍管理困难;地主豪强隐匿户口;丁税过重,存在隐瞒人口现象;土地兼并严重,破产农民流亡脱籍。(2)现象:清代人口激增;耕地面积扩大;人地矛盾突出。影响:推动农业和手工业发展;促进商品经济繁荣;加快国土开发;资源危机日益显露,统治危机初显。【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汉至清中期(中国)。第一小问趋势:据材料一的两条线都是上升趋势可得出人口波动式增长;据材料一1700年线可得出明清时期人口增长迅速;据材料图统计人口0.5亿,实际人口近0.75亿可得出实际人口数多于统计人口数。第二小问原因:据所学知识分析原因如下:战乱(战争)的影响;中央集权遭到破坏,难以有效管理地方;基层治理体系不完备,户籍管理困难;地主豪强隐匿户口;丁税过重,存在隐瞒人口现象;土地兼并严重,破产农民流亡脱籍。【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朝时期(中国)。第一小问现象:据材料二的表格可见,清代耕地面积增多,但人均耕地却在减少,由此得出其现象:清代人口激增;耕地面积扩大;人地矛盾突出。第二小问影响:据所学知识可知人口的增长可得出推动农业和手工业发展;据所学知识清代从事商业的人多了可得出促进商品经济繁荣;据材料图土地面积的增长可得出加快国土开发;据所学人地矛盾突出可得出资源危机日益显露,统治危机初显。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新青年》杂志创刊于1915年9月,停刊于1926年7月,它经历了由新文化运动时期(1915~1923)的启蒙刊物向中因党刊(1923~1926)的转变。《新青年》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阵地,始终肩负着中国思想解放的时代使命。《新青年》上发表的文章,第一次将马克思主义带进中国人的视线,为后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提供了重要的宣传平台。五四运动以后,《新青年》逐渐将马克思主义作为主要宣传内容。中共二大之后,《析青年》改组成为中共中央的理论刊物,由瞿秋白担任主编,出版季刊(1923.6~1924.12)。这一时期《新青年》的文章更多体现了早期领导中国革命和工人运动的经验教训。后因国内外形势复杂,杂志不能如期出版,于1926年7月终刊。——摘编自王泽、高天宇《国民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探索研究》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初期,包括党内的一些党员以及社会上一些群众在内的小部分群体,对于马克思主义并不十分了解。在此背景下,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各种学术批评、讨论活动在《哲学研究》《新建设》等报刊上展开。报刊所组织的学术讨论活动正好给了大众一个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同时也可以吸收和采纳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有利于广大人民共同进步。报刊对还原真实的马克思主义,消除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的误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学术讨论的过程中,报刊把马克思主义深入到社会各行各业、各层次、各领域之中,使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真正被普及。——摘编自张海丽《新中国成立初期报刊发行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大众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青年》宣传内容的阶段性变化,并分析该变化的影响。(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初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相较于近代的不同之处,并分析造成不同的原因。【答案】(1)阶段性变化:由新文化运动时期重点宣传民主科学等资产阶级思想到五四运动后逐渐将马克思主义作为主要宣传内容。影响: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际的结合;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展;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带来希望。(2)不同之处:尊重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文章的原创性、真实性;理论发展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注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宣传。原因: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成为国家主人,迫切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新中国报刊业得到了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一步发展的需要等。【解析】【小问1】阶段性变化: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15年至1926年(中国)。根据材料一“它经历了由新文化运动时期(1915~1923)的启蒙刊物向中因党刊(1923~1926)的转变。”“五四运动以后,《新青年》逐渐将马克思主义作为主要宣传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青年》宣传内容的阶段性变化是,由新文化运动时期重点宣传民主科学等资产阶级思想到五四运动后逐渐将马克思主义作为主要宣传内容。影响: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15年至1926年(中国)。根据材料一“《新青年》上发表的文章,第一次将马克思主义带进中国人的视线,为后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提供了重要的宣传平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青年》宣传内容的阶段性变化带来的影响有,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际的结合。根据材料一“这一时期《新青年》的文章更多体现了早期领导中国革命和工人运动的经验教训。”可知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展;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带来希望。【小问2】不同之处: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根据材料二“报刊对还原真实的马克思主义,消除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的误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初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相较于近代的不同之处是,尊重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文章的原创性、真实性。根据材料二“在学术讨论的过程中,报刊把马克思主义深入到社会各行各业、各层次、各领域之中,使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真正被普及。”可知理论发展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注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宣传。原因: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根据材料一“后因国内外形势复杂,杂志不能如期出版,于1926年7月终刊。”根据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初期,包括党内的一些党员以及社会上一些群众在内的小部分群体,对于马克思主义并不十分了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成为国家主人,迫切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根据材料二“报刊所组织的学术讨论活动正好给了大众一个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同时也可以吸收和采纳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有利于广大人民共同进步。”可知新中国报刊业得到了发展。根据材料二“报刊对还原真实的马克思主义,消除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的误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一步发展的需要等。18.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前土地法规中主要阶级划分词语出现频率统计注:a.《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令》;b.《中共中央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c.《中国土地法大纲》。——改编自兰夕雨《阶级划分词语之变迁》材料二:1981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通过《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指出:“全国农村已有90%以上的生产队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大规模的变动已经过去,现在,已经转入了总结、完善、稳定阶段。”1983年农业总产值为3121亿元,比上年增长9.5%,超过计划增长4%的指标。粮食产量38728万吨,比去年增长9.2%;棉花463.7万吨,比去年增长28.9%。农村商品生产发展较快,加速了由自给、半自给经济向着较大规模商品经济转化的过程。——摘编自王桧林《中国现代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图中两个相邻的法规,比较“地主”一词出现频率的变化并分析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这一时期我国的土地政策。【答案】(1)示例1:选a、b两个法规;变化:频率增长。原因:日本侵华加剧,民族危机加深,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建立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政策;以“三三制”作为根据地政权建设的原则。示例2:选b、c两个法规;变化:频率下降。原因:抗战胜利后,阶级矛盾成为主要矛盾;解放战争的推进;解放区土地改革的深入;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制度逐渐废除。(2)评价: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推动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奠定基础;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解析】【小问1】本题是对比类和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前的中国。题目要求任选图中两个相邻的法规,比较“地主”一词出现频率的变化并分析原因。示例1:选a、b两个法规,据材料一中的数据,可得出“地主”一词出现频率增长。结合《中共中央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的背景和所学知识分析原因,可以从国内形势和抗日根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