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高二上学期暑期学习质量检测(开学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4-2025学年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高二上学期暑期学习质量检测(开学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4-2025学年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高二上学期暑期学习质量检测(开学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4-2025学年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高二上学期暑期学习质量检测(开学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4-2025学年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高二上学期暑期学习质量检测(开学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暑期学习质量检测(开学考)历史试题考试时间:75分钟总分:100分一、选择题(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1.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措施是A.攻打匈奴 B.焚书坑儒 C.推行分封制 D.推行郡县制【答案】D【解析】秦始皇认为天下争战不休的主要原因是分封制,因此,为解决上述问题,秦始皇废除了分封制,推行郡县制,故选D,排除C;A、B两项与解决诸侯争战无关,排除。2.中国农村聚族而居的现象比较普遍,家族中出现矛盾纠纷,往往请德高望重的长者出面调解。这一现象说明A.宗法制度影响深远 B.聚族而居方便交流C.民主法制观念淡薄 D.宗法制度仍然盛行【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中国农村聚族而居,发生矛盾往往请德高望重老者调解,这些现象体现了中国农村地区重视家族、血缘关系,强调长幼尊卑、尊祖敬宗等观念,说明了宗法制度影响深远,故选A;聚族而居主要是宗族观念影响的结果,而非只是为了方便交流,故排除B;材料中德高望重的老者调解家族矛盾,不代表人们民主法制观念淡薄,故排除C;宗法制度早已瓦解,但宗法观念仍然影响着中国社会,故排除D。3.唐初创立御史台三院制“掌邦国刑宪典章之政令,以肃正朝列”,“掌以刑法典章纠正百官之罪恶”。据此可知,唐代()A.地方官吏均由中央任免 B.基层官吏的责任意识较强C.加强对官吏监督和管理 D.三院制防止结党营私出现【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唐朝的御史台三院制具有国家律令的监督和执行,纠察、弹劾不法官吏等职能,这有利于加强对官吏监督和管理,C项正确;材料说的是监察官吏,得不出地方官吏均由中央任免,排除A项;材料没有基层官吏责任意识的信息,无法得出相关结论,排除B项;材料没有结党营私的信息,主要强调了唐代加强对官吏监督和管理,排除D项。故选C项。4.孔子继承了周朝的五色理论,认为青、赤、黄、白、黑为正色,绀、缴、红、紫皆为间色,赋予了色彩更多的社会尊卑和道德伦理意义。《论语·乡党》有记载:“君子不以绀鲰饰,红紫不以为亵服"。上述材料反映了春秋时期()A.儒学向世俗化方向发展 B.开始确立等级与色彩的联系C.儒家以色明礼强调秩序 D.生产力发展推动服饰多样化【答案】C【解析】根据“孔子继承了周朝的五色理论,认为青、赤、黄、白、黑为正色,绀、缴、红、紫皆为间色,赋予了色彩更多的社会尊卑和道德伦理意义。”可得出儒家把色赋予礼的色彩,以色明礼,强调规范礼仪秩序,C项正确;材料与世俗化无关,排除A项;“开始”错误,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生产力与服饰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5.“整合各种权力,加以规范和控制,使之发挥作用,并给其中的一种权力添加分量,使之能与另一种权力相抗衡,这是立法上的一件杰作。”上述材料体现的近代西方国家权力结构的特点是()A.人民主权 B.权力制衡 C.政党政治 D.程序公正【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正向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西方。根据材料概括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整合各种权力,加以规范和控制,使之发挥作用,并给其中的一种权力添加分量,使之能与另一种权力相抗衡”反映了分权制衡思想,B项正确;人民主权强调的是权力掌握在人民手中,权力机关应有人民选举产生,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政党政治的内容,排除C项;程序公正涉及的是权力运作过程中不受干涉,排除D项。故选B项。6.伯利克里执政时期,公民大会召开时,每个公民都可以登上讲台对国家的政策和所有公职人员提出批评和建议。国家的一切重大决定必须经过公民大会讨论表决后方能生效。这些举措A.保障了公民的参政权 B.体现了轮流上台执政的特点C.使雅典城邦繁荣昌盛 D.促使公民大会职能发生改变【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每个公民都可以登上讲台对国家的政策和所有公职人员提出批评和建议”“国家的一切重大决定必须经过公民大会讨论表决后方能生效”可知,这些举措凸显了公民的重要地位,保障了公民的参政权,所以A正确;这些措施保障了公民的参政权,但没有体现“轮流上台执政”的特点,所以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这些举措对城邦的影响,所以C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公民大会职能发生改变”,所以D错误。7.伴随着匈奴西征,日耳曼人掀起了民族大迁徙的狂潮,摧毁了西罗马帝国。入主西欧后,日耳曼族,原来简单的氏族组织因形势的需要变成国家组织。这说明日耳曼人的迁徙()A.促进了西欧的封建化 B.摧毁了古罗马帝国的文化C.增强了区域文化认同 D.推动希腊文化中心转移【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古(西欧)。根据材料可知,日耳曼人在摧毁西罗马后,将原来氏族组织变成国家组织,结合所学可知,日耳曼人君主把他们征服的地区分封给儿子和随从,形成以封君、封臣为基本特征的封建制度,日耳曼人的迁徙促进了西欧的封建化,A项正确;材料强调日耳曼人的迁徙对西欧社会发展的影响,与罗马帝国的文化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文化认同的信息,排除C项;亚历山大东征推动希腊文化中心的东移,排除D项。故选A项。8.19世纪,随着英国资本主义发展,工业资产阶级逐渐占据社会的主要资源,通过漫长的和平斗争,1832年议会改革扩大了工业资产阶级的政治权力。这段史实可用于印证A.和平斗争符合历史潮流 B.英国率先建立普选机制C.民主政治推动经济发展 D.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业资产阶级力量逐渐壮大,他们要求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要求进行政治改革。通过漫长的和平斗争,1832年议会改革扩大了工业资产阶级的政治权力。这说明工业革命壮大了民主政治力量,体现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哲学原理,故D项正确;和平斗争符合英国国情,但无法说明符合历史潮流,故A项错误;“英国率先建立普选机制”与材料主旨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经济发展推动民主政治,不是民主政治推动经济发展,故C项错误。9.1937年,陕甘宁边区组织民主普选,“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材料反映出当时边区()A.建立各阶层参加的联合政府 B.进行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C.以三三制原则建立边区政府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7年(中国)。根据材料“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可知,材料描述的是在抗战时期实行的三三制,反映出当时以三三制原则建立边区政府,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边区政府的民主组织形式,不属于各阶层参加的联合政府,排除A项;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进行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排除B项;三三制有利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7年9月已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排除D项。故选C项。10.毛泽东曾评价李鼎铭先生为人民民主事业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1941年11月,李鼎铭以开明绅士的身份在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上当选为副主席,这一事件()A.巩固土地革命的社会基础 B.体现解放区人民政权的性质C.利于推动苏维埃政权建设 D.适应了民族战争的形势需要【答案】D【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1年(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李鼎铭以开明绅士的身份在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上当选为副主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各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上,设立边区政府,同时设置各级参议会,推行抗日民主制度,边区政府委员由边区参议会选举产生,通过“三三制”原则,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适应了民族战争的形势需要,D项正确;李鼎铭以开明绅士的身份在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上当选为副主席,体现了不断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土地革命无关,排除A项;1941年,陕甘宁边区是抗日根据地,不是解放区,排除B项;材料是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苏维埃政权建设在30年代,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1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为自己规定了严格的修订程序:“本约法,由参议院参议员三分之二以上,或临时大总统之提议,经参议员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之三可决,得增修之。”该项规定所体现的原则是A.三权分立 B.宪法至上 C.人民主权 D.民主协商【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由参议院参议员三分之二以上,或临时大总统之提议,经参议员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之三可决,得增修之”可知,材料强调参议院的权力,以限制总统权力,这体现了权力的制约和平衡,即三权分立原则,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三权分立原则,不能体现宪法至上、人民主权以及民主协商原则,BCD三项错误,排除。故选A项。12.据统计,民国初年有312个政治性党派,具有健全或具体政纲者不过35个,其中“振兴实业”与“普及教育”内容的各有10多个。由此可知当时()A.民主政治制度臻于完善 B.平等自由思想深入民心C.多数党派缺乏政治倾向 D.社会各界投身于政治运动【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民国初年(中国)。据本题材料可知,民国初年的政治性党派中,只有少数党派具有健全或具体政纲,而且其中大多数是“振兴实业”和“普及教育”,这表明当时多数党派缺乏政治倾向,C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民国初年民主政治制度不完善,排除A项;材料主要反映出当时多数党派缺乏政治倾向,没有体现平等自由思想深入民心,排除B项;材料中主要体现民国初年政党的情况,没有反映出社会各界投身于政治运动,排除D项。故选C项。13.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最根本的不同是A.是否实现了富国强兵 B.是否改变原有的土地所有制C.是否限制了贵族和地主的特权 D.是否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答案】B【解析】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最根本的不同在于性质的不同。商鞅变法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一场变法,改变了奴隶主贵族土地所有制,建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王安石变法是封建生产关系内部的调整。故B项正确。ACD三项都未从根本原因上分析。考点: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比较点评:商鞅变法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一场变法,王安石变法是封建生产关系内部的调整,并未改变社会性质。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影响等也需要掌握。14.近年热播的电视剧《芈月传》,芈月对秦军大声疾呼:“你们有多少努力,就有多少回报!”战国时期,秦国的军队特别富有战斗力,有“虎狼之师”之称。其主要原因是()A.将领冲锋在前的表率作用 B.作战武器锋利先进C.国家按照军功大小封爵赐田 D.战略战术运用得当【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356年,秦国的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其中的奖励军功,即在前线打仗的士兵,如果立了军功,就会赐给田宅和爵位,该措施激发了士兵的积极性,有利于增强士兵的战斗力。所以说“秦国的军队特别富有战斗力,有‘虎狼之师’之称”,故C项正确。A、B、D三项中的将领、武器和战略战术均非主要原因。15.北宋中期,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统治危机显露,为富国强兵,王安石在哪位皇帝的支持下推行变法()A.宋仁宗 B.宋神宗 C.宋徽宗 D.宋高宗【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变法是发生在宋神宗时期的改革,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因此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16.《商君书·垦令》中说:“重关市之赋,则农恶商,商有疑惰之心。农恶商,商疑惰,则草必垦矣。”由此可以看出商鞅意图()A.加大赋税征收以增加国家收入 B.分化社会阶层以抑制商业发展C.抑制工商业以促进农业生产 D.增强农商竞争以推动经济发展【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材料中“重关市之赋,则农恶商,商有疑惰之心农恶商,商疑惰,则草必垦矣”的意思是加重(商业)交易的赋税,农民会讨厌从商,商人也会疑虑懈怠。农民讨厌从商,商人疑虑懈怠,那么土地一定会得到开垦。由此可以看出商鞅主张重农抑商政策,通过抑制工商业发展以促进农业发展,C项正确;材料的主旨是商鞅变法,主张抑商来促进农业生产,不是强调加大赋税征收增加国家收入,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通过分化社会阶层来抑制商业发展,故排除B项;材料没涉及增强农商竞争,排除D项。故选:C项。17.明代出现过很多权倾一时的内阁首辅,如严嵩、张居正等。但很多时候,他们也必须讨好善于揣摩皇帝旨意的司礼监的太监,并受其掣肘。这表明,明代A.宦官掌握了行政权 B.皇权逐渐趋于衰落C.内阁首辅权力失控 D.君主专制得以强化【答案】D【解析】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机构,故首辅要讨好代表皇权的太监,说明皇权的强大,故选D项;司礼监不掌握行政权,排除A项;明代皇权是逐渐强化的,排除B项;首辅权力是内阁中权力最大的,排除C项。18.元代以前的地方行政体制“存在着中央与地方行政区之间空当过大的缺陷”。为解决这一“缺陷”,元代A.推行郡县制度 B.建立行省制度C.简化行政层级 D.实行省官互迁【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中“元代以前的地方行政体制‘存在着中央与地方行政区之间空当过大的缺陷’”的描述可知考查的是元代地方行政制度,故选B项;郡县制度在元代以前就已推行,A项错误;元代地方行政层级相对前代更加复杂,C项错误;“省官互迁”与解决“存在着中央与地方行政区之间空当过大的缺陷”的问题无关,D项错误。19.在宋代科举制中,增加了一场皇帝主持的殿试,实行糊名(阅卷时盖住考生的名字)、誊录(抄写考生的试卷),不许朝廷官员推荐考生,食禄之家的子弟必须复试,对贵戚子弟另设考场和另派考官。这反映出宋代科举制A.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 B.已经杜绝了政治腐败C.完善了考试录取程序 D.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答案】C【解析】题干反映了宋代科举制选拔过程中的各种规定,这体现出选拔程序越来越严密,故选C项;材料并未涉及人才选拔标准的变化,故排除A项;“已经杜绝了腐败”,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世家大族特权,故排除D项。20.西安大雁塔位于陕西西安的慈恩寺中,为唐玄奘主持所建。“雁塔题名”成为进士及第的代称。与这一代称相符的选官制度的选拔方式是A.官位世袭 B.自下而上推举 C.考试选拔 D.官员考核【答案】C【解析】由材料“成为进士及第的代称”可知这一制度是科举制,科举制选拔方式是考试,C项正确;官位世袭是世卿世禄制的选拔方式,排除A项;自下而上推举是察举制的选拔方式,排除B项;官员考核不是科举制的选拔方式,排除D项。故选C项。21.下列史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某一选官制度的弊端。该制度所处的历史时期是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A.春秋战国时期 B.秦汉时期 C.魏晋南北朝时期 D.隋唐时期【答案】C【解析】根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九品中正制,这一制度实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故选C;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没有出现九品中正制,排除A;隋唐时期实行的是科举制,排除D。22.唐代科举考试中的“通榜”指的是由皇帝委派一名官员主考,正式考试之前,朝中官员可能向主考官特别推荐某些考生,考生姓名对主考官公开;自宋真宗朝开始,由各地送来的考生参加考试时一律“封弥”“眷录”。这一变化表明了()A.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大 B.选官制度性建设弱化C.科举取士公平性加强 D.主考官权力受到制约【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从唐朝的“朝中官员可能向主考官特别推荐某些考生,考生姓名对主考官公开”,到宋朝的“弥封(糊名)、誊录等办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在科举考试程序上使用了糊名、誊录等办法,相比于唐代考生在考前给达官贵人乃至主考官员送作品以增加赏识度来说,更加规范、严格,使得科举选才更加公平公正,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宋朝科举考试更公平,而不是表明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大,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选官制度性建设强化,排除B项;材料是表明增强科举制的公平性,无法得出主考官权力是否受到制约,排除D项。故选C项。23.1855年,英国政府接受《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1870年英国最终确立了文官制度;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逐步建立文官退休制度。从上述材料可知英国文官制度发展()A.渐进性 B.无序性 C.主导性 D.多样性【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英国的文官制度经历了多次修改,不断的进行完善,体现了发展的渐进性,故A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文官制度发展的顺序性和多样性,排除BD项;材料中未涉及英国文官制度发展的主导者,排除C项。故选A项。24.1883年,美国通过了《彭尔顿法案》,该法案要求美国政府在录用文官的时候,不应该考虑应试者的阶级、等级、种族、宗教等因素,尽可能地通过公开考试为社会上所有人提供公平的机会。据此可知,该法案()A.有利于美国社会阶层流动B.避免了美国官场僵化现象C.确保了美国妇女和少数族裔的参政权D.直接推动了法德等国文官制度的确立【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83年(美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883年,美国通过的《彭尔顿法案》规定,录用政府事务官必须经过公开考试、择优录用,它为社会上所有人提供公平的机会,有利于美国社会阶层流动,A项正确;“避免了美国官场僵化现象”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彭尔顿法案》的目的是通过公开考试等方式选拔文官,“确保了美国妇女和少数族裔的参政权”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该法案有利于美国社会阶层流动,未体现对法德等国文官制度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25.资本主义各国都颁布了对公务员、公职人员约束的法律,如《德国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不得接受和索要任何奖金或礼品”。这一规定反映了()A.文官制度的规范化 B.官员腐败逐渐杜绝C.政党斗争趋于缓和 D.主权在民得到贯彻【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资本主义国家)。根据材料“资本主义各国都颁布了对公务员、公职人员约束的法律”可知,这些规定反映了文官制度的规范化,A项正确;官员腐败逐渐杜绝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政党斗争趋于缓和,排除C项;材料内容与主权在民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二、材料分析题(共计50分;26题20分;27题30分)26.地方行政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变革完善。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后世对秦始皇的这一做法,大多盛赞不已……虽然秦代……仅仅持续了二世……但其所确定的地方行政区划,却……为后世历代所遵奉。西汉初年刘邦采用的是……混合体。材料二行省虽然拥有经济、军事、行政等权力,但这些权力都是元廷让渡给地方的,最终的决定权还操控在中央的手中,因此行省权力大而不专,这决定了它只能为朝廷集权服务。而行省行政区划中采取犬牙交错的划分原则,又从客观上瓦解了地方割据的地理条件。……——中国论文网材料三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因此尽管从表面上看,历代行政区域……废置纷繁,分合靡定,但无非皆就前代之制度沿革益损,而无根本性质的变动。——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后世对秦始皇在地方行政制度的哪一做法“盛赞不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这一做法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刘邦采用的“混合体”是什么?(2)据材料二,概括元朝行省制度为什么能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3)据材料三,你如何理解从秦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无根本性质的变动”?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中得到的基本认识。【答案】(1)做法:全面推行郡县制。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标志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混合体:郡国并行制。(2)原因:行省权力大而不专,行省有一定的自主权,但是中央有最后的决定权。(3)理解:始终维护中央集权。认识:地方行政制度的调节关乎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主要调节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制度随社会发展需要而变化。【解析】【小问1】做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全面推行郡县制。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标志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混合体: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刘邦采取郡国并行制。【小问2】原因:根据材料“最终的决定权还操控在中央的手中,因此行省权力大而不专,这决定了它只能为朝廷集权服”可知,行省权力大而不专,行省有一定的自主权,但是中央有最后的决定权。小问3】理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的调整始终维护中央集权。认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方行政制度的调节关乎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主要调节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制度随社会发展需要而变化。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二;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何待!——摘自《贞观政要·政体》材料三:自古……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明会典》卷二《皇明祖训》材料四: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者(军机大臣)亦只供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材料五:“光荣革命”以后,国王经常召集重要大臣一起开会,以征求他们对一些政治问题的意见。当时,因为这种会议在一个小房间中举行,所以人们就称这个会议为内阁会议,不过,在1714年以前,内阁还不是一个法定的组织,它只是少数主要大臣参加的会议。此后国王也没否决过内阁的决议。于是有的重要大臣就出来主持内阁会议,并把内阁的意见集中起来向国王汇报,这样,他的位置就日益突出,慢慢成为后来人们所称的首相。内阁制就这样逐渐形成并完善起来。——《世界史资料丛刊》(1)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材料一中秦朝政治制度的“大变动”指秦朝创建了何种制度?具体包含什么内容?(2)结合史实,说明唐朝政治制度的“大变动”在选官制度上的体现?带来了什么影响?(3)据材料二、三分析,唐太宗与明太祖在丞相作用看法上有何不同?概括其主要做法?(4)综合材料二、三、四你能看出古代中国政治发展的什么趋势?(5)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习知识,概要说明明朝内阁与英国内阁制的区别。【答案】(1)大变动: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内容:皇帝制度、三公九卿、郡县制。

(2)体现:实行科举制。影响:为不具备贵族身份的私人提供了参政机会,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了官僚体制的成熟,为官僚队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3)不同:唐太宗认为设置宰相有利于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避免君主独断造成决策失误而亡国;明太祖认为设置宰相是政治动乱的根源,要集权与皇帝一身。做法:唐太宗时宰相先集体议政,再由皇帝最后决断;明太祖则废除了丞相。(4)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取消。(5)区别:明朝内阁只备顾问,无真正决策权,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英国的内阁权力逐渐增大,形成定制,是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产物;两者社会属性不同。【解析】(1)大变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政治制度的大变动指的是创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内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具体内容主要有,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和郡县制。(2)体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政治制度的大变动在选官制度上体现为实行科举制。影响:根据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从选官、用人、制度发展和社会进步等方面分析可知,科举制的施行,为不具备贵族身份的人提供了参政机会,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了官僚体制的成熟,为官僚队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3)不同:根据材料二中“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乖谬既多,不何待”可知,唐太宗认为设置宰相有利于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避免君主独断造成决策失误而亡国;根据材料三中“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自古丞相多)专权乱政”等可知,明太祖认为设置宰相是政治动乱的根源,要集权与皇帝一身。做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时,宰相先集体议政,再由皇帝最后决断,明太祖则废除了丞相。(4)趋势:综合材料二、三及其问题,结合材料四中“(军机大臣)亦只供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和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可知,中国古代政治发展的主要趋势为,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取消。(5)区别:根据材料五中“1714年以前,内阁还不是一个法定的组织,它只是少数主要大臣参加的会议。(1714年后)国王也没否决过内阁的决议”,“(内阁首相)主持内阁会议,并把内阁的意见集中起来向国王汇报”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从表现到本质分析对比可知,明朝内阁只备顾问,无真正的决策权,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英国的内阁权力逐渐增大,形成定制,是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产物,从本质上说,两者的社会属性是不同的。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暑期学习质量检测(开学考)历史试题考试时间:75分钟总分:100分一、选择题(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1.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措施是A.攻打匈奴 B.焚书坑儒 C.推行分封制 D.推行郡县制【答案】D【解析】秦始皇认为天下争战不休的主要原因是分封制,因此,为解决上述问题,秦始皇废除了分封制,推行郡县制,故选D,排除C;A、B两项与解决诸侯争战无关,排除。2.中国农村聚族而居的现象比较普遍,家族中出现矛盾纠纷,往往请德高望重的长者出面调解。这一现象说明A.宗法制度影响深远 B.聚族而居方便交流C.民主法制观念淡薄 D.宗法制度仍然盛行【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中国农村聚族而居,发生矛盾往往请德高望重老者调解,这些现象体现了中国农村地区重视家族、血缘关系,强调长幼尊卑、尊祖敬宗等观念,说明了宗法制度影响深远,故选A;聚族而居主要是宗族观念影响的结果,而非只是为了方便交流,故排除B;材料中德高望重的老者调解家族矛盾,不代表人们民主法制观念淡薄,故排除C;宗法制度早已瓦解,但宗法观念仍然影响着中国社会,故排除D。3.唐初创立御史台三院制“掌邦国刑宪典章之政令,以肃正朝列”,“掌以刑法典章纠正百官之罪恶”。据此可知,唐代()A.地方官吏均由中央任免 B.基层官吏的责任意识较强C.加强对官吏监督和管理 D.三院制防止结党营私出现【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唐朝的御史台三院制具有国家律令的监督和执行,纠察、弹劾不法官吏等职能,这有利于加强对官吏监督和管理,C项正确;材料说的是监察官吏,得不出地方官吏均由中央任免,排除A项;材料没有基层官吏责任意识的信息,无法得出相关结论,排除B项;材料没有结党营私的信息,主要强调了唐代加强对官吏监督和管理,排除D项。故选C项。4.孔子继承了周朝的五色理论,认为青、赤、黄、白、黑为正色,绀、缴、红、紫皆为间色,赋予了色彩更多的社会尊卑和道德伦理意义。《论语·乡党》有记载:“君子不以绀鲰饰,红紫不以为亵服"。上述材料反映了春秋时期()A.儒学向世俗化方向发展 B.开始确立等级与色彩的联系C.儒家以色明礼强调秩序 D.生产力发展推动服饰多样化【答案】C【解析】根据“孔子继承了周朝的五色理论,认为青、赤、黄、白、黑为正色,绀、缴、红、紫皆为间色,赋予了色彩更多的社会尊卑和道德伦理意义。”可得出儒家把色赋予礼的色彩,以色明礼,强调规范礼仪秩序,C项正确;材料与世俗化无关,排除A项;“开始”错误,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生产力与服饰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5.“整合各种权力,加以规范和控制,使之发挥作用,并给其中的一种权力添加分量,使之能与另一种权力相抗衡,这是立法上的一件杰作。”上述材料体现的近代西方国家权力结构的特点是()A.人民主权 B.权力制衡 C.政党政治 D.程序公正【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正向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西方。根据材料概括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整合各种权力,加以规范和控制,使之发挥作用,并给其中的一种权力添加分量,使之能与另一种权力相抗衡”反映了分权制衡思想,B项正确;人民主权强调的是权力掌握在人民手中,权力机关应有人民选举产生,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政党政治的内容,排除C项;程序公正涉及的是权力运作过程中不受干涉,排除D项。故选B项。6.伯利克里执政时期,公民大会召开时,每个公民都可以登上讲台对国家的政策和所有公职人员提出批评和建议。国家的一切重大决定必须经过公民大会讨论表决后方能生效。这些举措A.保障了公民的参政权 B.体现了轮流上台执政的特点C.使雅典城邦繁荣昌盛 D.促使公民大会职能发生改变【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每个公民都可以登上讲台对国家的政策和所有公职人员提出批评和建议”“国家的一切重大决定必须经过公民大会讨论表决后方能生效”可知,这些举措凸显了公民的重要地位,保障了公民的参政权,所以A正确;这些措施保障了公民的参政权,但没有体现“轮流上台执政”的特点,所以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这些举措对城邦的影响,所以C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公民大会职能发生改变”,所以D错误。7.伴随着匈奴西征,日耳曼人掀起了民族大迁徙的狂潮,摧毁了西罗马帝国。入主西欧后,日耳曼族,原来简单的氏族组织因形势的需要变成国家组织。这说明日耳曼人的迁徙()A.促进了西欧的封建化 B.摧毁了古罗马帝国的文化C.增强了区域文化认同 D.推动希腊文化中心转移【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古(西欧)。根据材料可知,日耳曼人在摧毁西罗马后,将原来氏族组织变成国家组织,结合所学可知,日耳曼人君主把他们征服的地区分封给儿子和随从,形成以封君、封臣为基本特征的封建制度,日耳曼人的迁徙促进了西欧的封建化,A项正确;材料强调日耳曼人的迁徙对西欧社会发展的影响,与罗马帝国的文化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文化认同的信息,排除C项;亚历山大东征推动希腊文化中心的东移,排除D项。故选A项。8.19世纪,随着英国资本主义发展,工业资产阶级逐渐占据社会的主要资源,通过漫长的和平斗争,1832年议会改革扩大了工业资产阶级的政治权力。这段史实可用于印证A.和平斗争符合历史潮流 B.英国率先建立普选机制C.民主政治推动经济发展 D.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业资产阶级力量逐渐壮大,他们要求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要求进行政治改革。通过漫长的和平斗争,1832年议会改革扩大了工业资产阶级的政治权力。这说明工业革命壮大了民主政治力量,体现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哲学原理,故D项正确;和平斗争符合英国国情,但无法说明符合历史潮流,故A项错误;“英国率先建立普选机制”与材料主旨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经济发展推动民主政治,不是民主政治推动经济发展,故C项错误。9.1937年,陕甘宁边区组织民主普选,“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材料反映出当时边区()A.建立各阶层参加的联合政府 B.进行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C.以三三制原则建立边区政府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7年(中国)。根据材料“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可知,材料描述的是在抗战时期实行的三三制,反映出当时以三三制原则建立边区政府,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边区政府的民主组织形式,不属于各阶层参加的联合政府,排除A项;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进行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排除B项;三三制有利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7年9月已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排除D项。故选C项。10.毛泽东曾评价李鼎铭先生为人民民主事业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1941年11月,李鼎铭以开明绅士的身份在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上当选为副主席,这一事件()A.巩固土地革命的社会基础 B.体现解放区人民政权的性质C.利于推动苏维埃政权建设 D.适应了民族战争的形势需要【答案】D【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1年(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李鼎铭以开明绅士的身份在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上当选为副主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各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上,设立边区政府,同时设置各级参议会,推行抗日民主制度,边区政府委员由边区参议会选举产生,通过“三三制”原则,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适应了民族战争的形势需要,D项正确;李鼎铭以开明绅士的身份在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上当选为副主席,体现了不断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土地革命无关,排除A项;1941年,陕甘宁边区是抗日根据地,不是解放区,排除B项;材料是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苏维埃政权建设在30年代,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1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为自己规定了严格的修订程序:“本约法,由参议院参议员三分之二以上,或临时大总统之提议,经参议员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之三可决,得增修之。”该项规定所体现的原则是A.三权分立 B.宪法至上 C.人民主权 D.民主协商【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由参议院参议员三分之二以上,或临时大总统之提议,经参议员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之三可决,得增修之”可知,材料强调参议院的权力,以限制总统权力,这体现了权力的制约和平衡,即三权分立原则,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三权分立原则,不能体现宪法至上、人民主权以及民主协商原则,BCD三项错误,排除。故选A项。12.据统计,民国初年有312个政治性党派,具有健全或具体政纲者不过35个,其中“振兴实业”与“普及教育”内容的各有10多个。由此可知当时()A.民主政治制度臻于完善 B.平等自由思想深入民心C.多数党派缺乏政治倾向 D.社会各界投身于政治运动【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民国初年(中国)。据本题材料可知,民国初年的政治性党派中,只有少数党派具有健全或具体政纲,而且其中大多数是“振兴实业”和“普及教育”,这表明当时多数党派缺乏政治倾向,C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民国初年民主政治制度不完善,排除A项;材料主要反映出当时多数党派缺乏政治倾向,没有体现平等自由思想深入民心,排除B项;材料中主要体现民国初年政党的情况,没有反映出社会各界投身于政治运动,排除D项。故选C项。13.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最根本的不同是A.是否实现了富国强兵 B.是否改变原有的土地所有制C.是否限制了贵族和地主的特权 D.是否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答案】B【解析】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最根本的不同在于性质的不同。商鞅变法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一场变法,改变了奴隶主贵族土地所有制,建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王安石变法是封建生产关系内部的调整。故B项正确。ACD三项都未从根本原因上分析。考点: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比较点评:商鞅变法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一场变法,王安石变法是封建生产关系内部的调整,并未改变社会性质。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影响等也需要掌握。14.近年热播的电视剧《芈月传》,芈月对秦军大声疾呼:“你们有多少努力,就有多少回报!”战国时期,秦国的军队特别富有战斗力,有“虎狼之师”之称。其主要原因是()A.将领冲锋在前的表率作用 B.作战武器锋利先进C.国家按照军功大小封爵赐田 D.战略战术运用得当【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356年,秦国的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其中的奖励军功,即在前线打仗的士兵,如果立了军功,就会赐给田宅和爵位,该措施激发了士兵的积极性,有利于增强士兵的战斗力。所以说“秦国的军队特别富有战斗力,有‘虎狼之师’之称”,故C项正确。A、B、D三项中的将领、武器和战略战术均非主要原因。15.北宋中期,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统治危机显露,为富国强兵,王安石在哪位皇帝的支持下推行变法()A.宋仁宗 B.宋神宗 C.宋徽宗 D.宋高宗【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变法是发生在宋神宗时期的改革,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因此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16.《商君书·垦令》中说:“重关市之赋,则农恶商,商有疑惰之心。农恶商,商疑惰,则草必垦矣。”由此可以看出商鞅意图()A.加大赋税征收以增加国家收入 B.分化社会阶层以抑制商业发展C.抑制工商业以促进农业生产 D.增强农商竞争以推动经济发展【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材料中“重关市之赋,则农恶商,商有疑惰之心农恶商,商疑惰,则草必垦矣”的意思是加重(商业)交易的赋税,农民会讨厌从商,商人也会疑虑懈怠。农民讨厌从商,商人疑虑懈怠,那么土地一定会得到开垦。由此可以看出商鞅主张重农抑商政策,通过抑制工商业发展以促进农业发展,C项正确;材料的主旨是商鞅变法,主张抑商来促进农业生产,不是强调加大赋税征收增加国家收入,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通过分化社会阶层来抑制商业发展,故排除B项;材料没涉及增强农商竞争,排除D项。故选:C项。17.明代出现过很多权倾一时的内阁首辅,如严嵩、张居正等。但很多时候,他们也必须讨好善于揣摩皇帝旨意的司礼监的太监,并受其掣肘。这表明,明代A.宦官掌握了行政权 B.皇权逐渐趋于衰落C.内阁首辅权力失控 D.君主专制得以强化【答案】D【解析】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机构,故首辅要讨好代表皇权的太监,说明皇权的强大,故选D项;司礼监不掌握行政权,排除A项;明代皇权是逐渐强化的,排除B项;首辅权力是内阁中权力最大的,排除C项。18.元代以前的地方行政体制“存在着中央与地方行政区之间空当过大的缺陷”。为解决这一“缺陷”,元代A.推行郡县制度 B.建立行省制度C.简化行政层级 D.实行省官互迁【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中“元代以前的地方行政体制‘存在着中央与地方行政区之间空当过大的缺陷’”的描述可知考查的是元代地方行政制度,故选B项;郡县制度在元代以前就已推行,A项错误;元代地方行政层级相对前代更加复杂,C项错误;“省官互迁”与解决“存在着中央与地方行政区之间空当过大的缺陷”的问题无关,D项错误。19.在宋代科举制中,增加了一场皇帝主持的殿试,实行糊名(阅卷时盖住考生的名字)、誊录(抄写考生的试卷),不许朝廷官员推荐考生,食禄之家的子弟必须复试,对贵戚子弟另设考场和另派考官。这反映出宋代科举制A.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 B.已经杜绝了政治腐败C.完善了考试录取程序 D.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答案】C【解析】题干反映了宋代科举制选拔过程中的各种规定,这体现出选拔程序越来越严密,故选C项;材料并未涉及人才选拔标准的变化,故排除A项;“已经杜绝了腐败”,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世家大族特权,故排除D项。20.西安大雁塔位于陕西西安的慈恩寺中,为唐玄奘主持所建。“雁塔题名”成为进士及第的代称。与这一代称相符的选官制度的选拔方式是A.官位世袭 B.自下而上推举 C.考试选拔 D.官员考核【答案】C【解析】由材料“成为进士及第的代称”可知这一制度是科举制,科举制选拔方式是考试,C项正确;官位世袭是世卿世禄制的选拔方式,排除A项;自下而上推举是察举制的选拔方式,排除B项;官员考核不是科举制的选拔方式,排除D项。故选C项。21.下列史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某一选官制度的弊端。该制度所处的历史时期是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A.春秋战国时期 B.秦汉时期 C.魏晋南北朝时期 D.隋唐时期【答案】C【解析】根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九品中正制,这一制度实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故选C;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没有出现九品中正制,排除A;隋唐时期实行的是科举制,排除D。22.唐代科举考试中的“通榜”指的是由皇帝委派一名官员主考,正式考试之前,朝中官员可能向主考官特别推荐某些考生,考生姓名对主考官公开;自宋真宗朝开始,由各地送来的考生参加考试时一律“封弥”“眷录”。这一变化表明了()A.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大 B.选官制度性建设弱化C.科举取士公平性加强 D.主考官权力受到制约【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从唐朝的“朝中官员可能向主考官特别推荐某些考生,考生姓名对主考官公开”,到宋朝的“弥封(糊名)、誊录等办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在科举考试程序上使用了糊名、誊录等办法,相比于唐代考生在考前给达官贵人乃至主考官员送作品以增加赏识度来说,更加规范、严格,使得科举选才更加公平公正,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宋朝科举考试更公平,而不是表明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大,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选官制度性建设强化,排除B项;材料是表明增强科举制的公平性,无法得出主考官权力是否受到制约,排除D项。故选C项。23.1855年,英国政府接受《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1870年英国最终确立了文官制度;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逐步建立文官退休制度。从上述材料可知英国文官制度发展()A.渐进性 B.无序性 C.主导性 D.多样性【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英国的文官制度经历了多次修改,不断的进行完善,体现了发展的渐进性,故A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文官制度发展的顺序性和多样性,排除BD项;材料中未涉及英国文官制度发展的主导者,排除C项。故选A项。24.1883年,美国通过了《彭尔顿法案》,该法案要求美国政府在录用文官的时候,不应该考虑应试者的阶级、等级、种族、宗教等因素,尽可能地通过公开考试为社会上所有人提供公平的机会。据此可知,该法案()A.有利于美国社会阶层流动B.避免了美国官场僵化现象C.确保了美国妇女和少数族裔的参政权D.直接推动了法德等国文官制度的确立【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83年(美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883年,美国通过的《彭尔顿法案》规定,录用政府事务官必须经过公开考试、择优录用,它为社会上所有人提供公平的机会,有利于美国社会阶层流动,A项正确;“避免了美国官场僵化现象”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彭尔顿法案》的目的是通过公开考试等方式选拔文官,“确保了美国妇女和少数族裔的参政权”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该法案有利于美国社会阶层流动,未体现对法德等国文官制度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25.资本主义各国都颁布了对公务员、公职人员约束的法律,如《德国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不得接受和索要任何奖金或礼品”。这一规定反映了()A.文官制度的规范化 B.官员腐败逐渐杜绝C.政党斗争趋于缓和 D.主权在民得到贯彻【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资本主义国家)。根据材料“资本主义各国都颁布了对公务员、公职人员约束的法律”可知,这些规定反映了文官制度的规范化,A项正确;官员腐败逐渐杜绝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政党斗争趋于缓和,排除C项;材料内容与主权在民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二、材料分析题(共计50分;26题20分;27题30分)26.地方行政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变革完善。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后世对秦始皇的这一做法,大多盛赞不已……虽然秦代……仅仅持续了二世……但其所确定的地方行政区划,却……为后世历代所遵奉。西汉初年刘邦采用的是……混合体。材料二行省虽然拥有经济、军事、行政等权力,但这些权力都是元廷让渡给地方的,最终的决定权还操控在中央的手中,因此行省权力大而不专,这决定了它只能为朝廷集权服务。而行省行政区划中采取犬牙交错的划分原则,又从客观上瓦解了地方割据的地理条件。……——中国论文网材料三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因此尽管从表面上看,历代行政区域……废置纷繁,分合靡定,但无非皆就前代之制度沿革益损,而无根本性质的变动。——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后世对秦始皇在地方行政制度的哪一做法“盛赞不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这一做法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刘邦采用的“混合体”是什么?(2)据材料二,概括元朝行省制度为什么能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3)据材料三,你如何理解从秦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无根本性质的变动”?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中得到的基本认识。【答案】(1)做法:全面推行郡县制。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标志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混合体:郡国并行制。(2)原因:行省权力大而不专,行省有一定的自主权,但是中央有最后的决定权。(3)理解:始终维护中央集权。认识:地方行政制度的调节关乎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主要调节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制度随社会发展需要而变化。【解析】【小问1】做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全面推行郡县制。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标志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混合体: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刘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