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类题型解析及演练_第1页
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类题型解析及演练_第2页
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类题型解析及演练_第3页
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类题型解析及演练_第4页
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类题型解析及演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类题型解析及演练(一)修辞手法必备知识+典型例题【必备知识】一、鉴赏表达技巧题考情简述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方式。它的含义非常广泛,简单来说包括各种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结构技巧等方面。表达技巧既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的使用。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考试大纲中对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鉴赏的考查要求是: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鉴赏,侧重于分析突出的表现手法;考查时,可以就其中的一个方面进行,也可以综合在一起进行。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是高考的高频考点。二、古代诗歌中常用的12种修辞手法(一)比喻比喻,“以彼物喻此物也”。又叫打比方,即根据两种事物之间相似的特点,把一种事物比作另一种事物的修辞手法。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等。(1)明喻——本体、比喻词和喻体同时出现。常用的喻词有:像、好像、好似、如、有如、如同、恰似、仿佛。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2)暗喻——本体、喻体同时出现,用“是”“成”“成为”“变为”等系词代替“像”一类的比喻词。如: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3)借喻——喻体直接代替本体出现。它是比喻中的高级形式,运用它时要求本体与喻体的关系十分密切。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4)博喻——就是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博喻能将事物的特征或事物的内涵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出来,这是其它类型的比喻所无法达到的。如: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作用:突出事物的特征,化平淡为神奇,化板滞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二)比拟比拟: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写或把人当作物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比拟包含拟人和拟物两种。(1)拟人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事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它使描绘的事物更形象,表意更丰富,表达的情感更感人。如: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2)拟物是把人当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可以给人以形象感、新奇感,收到生动而富有情趣的表达效果。如: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作用: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也使写的人、事、物更加亲切、形象、生动。▲注意区分比喻和比拟比喻跟比拟有某些相似点,都是两事物相比。比喻的重点在“喻”,即以乙事物“喻”甲事物,甲乙两事物一主一从;比拟的重点在“拟”,即将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甲乙两事物彼此交融,浑然一体。(三)借代借代是一种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法。被代替的叫“本体”,替代的叫“借体”,“本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替。可以用部分代替整体,用具体代替抽象,用专名代替泛称等。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绿”代替叶,“红”代替花,形象地写出了雨后叶子因水分充足而茂盛肥大,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的状态。作用: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使诗歌语言精练,表达含蓄,增强诗歌的变化美和韵律美。▲注意区分借代和借喻借喻是喻中有代,借代是代而不喻;借喻侧重“相似性”,借代侧重“相关性”;借喻往往可以改为明喻和暗喻,借代则不能。古诗中常见的借代物借体尺素双鲤干戈樯橹天狼楼兰钟鼓馔玉桑梓庙堂社稷轩辕本体书信书信战争船入侵异族边境之敌权贵利禄家乡朝廷国家喻体桃李手足黔首桑麻汗青阡陌丝竹柳营烽火南冠本体学生兄弟平民农事史书田野音乐军营战争囚犯(四)夸张夸张: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故意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夸大、缩小或超前描述的一种修辞手法。如:①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扩大夸张)②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缩小夸张)③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齿笑先闻。(超前夸张)作用:能更突出、更鲜明地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作者的感情,烘托气氛,增加语言的感染力,引起读者的联想。(五)用典主要有两类:1.语典,指引用以往典籍中的原话或据原话稍作修改;2.事典,指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如:①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语典)②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事典)作用:①语典可以丰富诗歌内容,加深意境,促使人寻意于言外,委婉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②事典多用于表达作者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等,属于借古抒怀。注意反用典故的情况反用典故是说作者借助典故来表达与典故相反的意旨。做题时可以通过辨别作者在用典时使用的表示情感态度的词语,来判断典故的意旨与作者的意旨是否一致,从而准确理解其表达效果。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反用典故)(六)叠字将音、形、义完全相同的两个字连在一起使用的一种修辞手法。如:①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叠词)②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叠字)作用:增强语言的韵律美或起强调作用。(七)双关双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同音或多义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两种意思,言在此而意在彼,这一种修辞手法叫做双关。包括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两种形式。1.谐音双关:指利用词的同音,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如:①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②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2.语义双关:指利用词的多义,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如:①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清白”指清白的品德。)②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三春”暗指元春、迎春、探春三人的境遇。)作用:使语言表达委婉含蓄,具有更深的寓意。(八)互文又叫互辞,一般指古诗文中相邻的两个句子或一个句子的两个部分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如:①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句内互文)②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邻句互文)作用:使诗歌的语言精练且形式整齐,句式对称,具有音韵美。(九)排比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手法。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就用纯名词性的组合构成排比,塑造典型环境。作用:使内容集中,条理清晰,结构整齐,节奏鲜明,音韵和谐,增强语势,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十)设问与反问1.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如:①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②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③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作用: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2.反问:是无疑而问,明知故问的修辞手法。它只问不答,把要表达的确定意思包含在问句里。如:①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②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作用:反问可以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说服力,为文章奠定一种激昂的感情基调。(十一)通感通感又称为“移觉”,“觉”是“感觉、感官”之意。指在描述客观事物时,利用感觉相通,借助想象联想,用形象的语言让感官转移,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从而使人的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相互沟通、相互交错,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别致隽永的一种修辞格式。如: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有听觉诉诸视觉,通感交织,描绘出与冷落的心境相吻合的苍凉景色,从而有力地烘托了去国怀乡的悲愁情绪。作用: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十二)顶真顶真(顶针),亦称联珠、蝉联,是一种修辞方法,是指上句的结尾与下句的开头使用相同的字或词,用以修饰两句子的声韵的方法。如:李白《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长随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湘水上,女萝衣,白云堪卧君早归。(在这首诗歌里面,“白云”、“长随君”、“君”、“湘水”,都是顶真的部分,即下一句之首重复上一句之尾的词语,具有民歌复沓歌咏的风味,环环相扣,结构严谨,增加了音节的流动美和情意的缠绵美,使内容和艺术形式达到了和谐的统一。)作用:使相邻的诗句头尾相连、上递下接,有着行云流水般一气呵成的流畅之感。环环紧扣,引人入胜;抒情写意,格调清新;状物叙事,条理清晰;议事说理,准确、严谨、周密。三、鉴赏修辞手法题技法归纳(一)答题步骤:①明手法。明确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②阐运用。结合文本具体阐述该手法的运用。(比喻,把什么比作什么;拟人,把什么人格化……)③赏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的……特征,描绘出……画面,营造出……意境,表达了作者……感情。(二)注意事项①审清分析的范围、角度和数量分析修辞手法试题在题干中规定了分析的范围、角度和修辞数量,分析范围可以是一句、一联或全诗,分析角度可以是判断修辞手法或赏析修辞手法。②注意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修辞手法常以连用和套用方式综合运用,连用是指几种修辞手法在不同诗句中依次运用,而又不互相交叉。套用是指一种修辞手法中还含有其它修辞手法。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乱石穿空”是夸张;说涛是“惊”,运用了拟人修辞;“千堆雪”是借喻,喻指卷起的浪花。这三句依次是夸张、拟人和比喻的连用,“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又是对偶,这个对偶中套用了夸张和拟人。因为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所以判定诗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时,要从局部与整体、大类与小类、单一与综合、明用与暗用等多个角度审视辨别,才能判断准确而不遗漏。【典例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题刘秀才新竹

杜牧数茎幽玉色,晓夕翠烟分。声破寒窗梦,根穿绿藓纹。渐笼当槛日,欲碍入帘云。不是山阴客【注】,何人爱此君?【注】①山阴客:指晋王徽之。王徽之酷爱竹子。晋裴启《语林》:“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对点练习】尾联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参考答案](步骤一:明手法。)用典、反问,(步骤二:阐运用+步骤三:赏效果)①以名士王徽之来指称刘秀才,用反问语气强调刘秀才具有名士风范,表达诗人对刘秀才的赞美之情;②借助典故“何可一日无此君”,表达了诗人对闲适、洒脱超然的隐居生活的向往。[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修辞手法的能力。“不是山阴客,何人爱此君?”意思是:不是晋王徽之那样酷爱竹子的人,谁会如此深爱这新竹呢?“不是山阴客”用“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的典故,通过王徽之爱竹,来写刘秀才爱竹,刘秀才隐居之地,翠竹环绕,景色优美,“何可一日无此君”的典故,写出了诗人对环境优美的隐居之地的喜爱,对闲适、洒脱超然的隐居生活的向往。“何人爱此君?”运用反问修辞,正因为刘秀才就像名士王徽之一样,所以才会喜爱这翠竹,因此运用反问修辞强调刘秀才具有名士风范,表达诗人对刘秀才的赞美之情。【课后练习】送杨山人归嵩阳高

适不到嵩阳动十年,旧时心事已徒然。一二故人不复见,三十六峰犹眼前。夷门二月柳条色,流莺数声泪沾臆。凿井耕田不我招,知君以此忘帝力。①山人好去嵩阳路,惟余眷眷长相忆。【注】传说尧时有老人击壤于道,歌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何有于我哉!”老人所唱的歌,后人称《击壤歌》。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近十年未到嵩阳,人事变迁,老友难相见,诗人的心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B.第五、六句点明了送别的时间、地点,景象凄凉残败,使诗人不由得泪下沾衣。C.诗歌中说的“不我招”,体现出诗人对杨山人自在超然的田园隐居生活的欣羡。D.本诗写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祝友人前路顺利,并深切地表达了别后相忆之情。【对点练习】2.直抒胸臆是高适诗歌的主要特点,除此之外,本诗还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1.B【解析】“景象凄凉残败”错,从全诗来看,此处描写的是初春之景,并无“凄凉残败”之感。2.①对比:第三、四句故人“不复见”与三十六峰“犹眼前”形成对比。诗人慨叹青山依旧,故人难见,传达出物是人非之感。②以乐景抒哀情(反衬):第五、六句描写二月新柳、飞莺报春的迷人景色,却触动诗人的离情,更显悲哀。③用典:第七、八句化用《击壤歌》,表现朋友杨山人“凿井耕田”的恬淡,赞叹其超然世外的隐居生活。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的赏析能力。对于手法题,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些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些手法。第三步,简析这些手法在形象塑造和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二)表达方式必备知识+典型例题【必备知识】表达方式共有5种: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说明及作用(诗歌重点掌握描写和抒情)一、描写诗歌鉴赏考描写,主要是从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角度来命题。描写的方式,从写景的顺序(如点面、高低、远近等)、写景的角度(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写景的方法(如正侧、动静、虚实等)等方面分析1.正面描写说明及作用正面描写就是直接面对人物、景物进行描述。示例杨柳枝词白居易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赏析此诗的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极写柳树的美态,诗人所抓的着眼点是柳条,写出了动态、形态和色泽显出它的材质之美。2.侧面描写说明及作用亦称“间接描写”。通过其他事物或环境描写对主要对象加以渲染烘托,使之突出、鲜明。示例李凭箜篌引李贺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赏析二、三两句从客体落笔侧面描写乐曲之美妙。优美悦耳的歌声一经传出,空山旷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善于鼓瑟的江娥素女,也被乐声触动愁怀,潸然泪下。极力烘托了箜篌声神奇美妙,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3.描写角度(1)虚实结合:说明及作用“虚”指的是不在眼前的景、物、人、事,不是事实,为心中所想,梦中所见;“实”指的是眼前的、现实的景、物、人、事。虚和实之间或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或相反相成,形成强烈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示例望江南·多少恨李煜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赏析后三句,极写往昔的繁华生活,属于虚写,与词人当前无限凄凉的处境形成对比,以虚衬实,以虚写实,虚实结合,以梦中虚幻的繁盛景象反衬醒后现实的凄凉无奈。(2)动静结合说明及作用动静结合是指在一首作品中既有动态描写,又有静态描写。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以动写静,二是以静写动。动静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动态和静态相互结合,相互映衬。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甚至静景动写,动态静描,能突出事物特征,将对象表现得活泼有致,使文章跌宕起伏,灵活多变,富于诗意,充满美感。示例漫成一首杜甫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赏析此诗写夜泊江边之景。第一句写月夜,抓住江上夜景的特色;第二句写舟中樯竿上挂着照夜的风灯,在月下灯光显得冲淡而柔和;第三句写到江岸上屈身而眠的白鹭,突出环境的幽静;第四句写船尾鱼儿跳动的声音,反衬静谧之境。四句分别写月、灯、鸟、鱼,各成一景,“一句一绝”。诗人通过远近推移、动静相成的手法,使舟内舟外、江间陆上、物与物、情与景之间相互关联,浑融一体。全诗以景抒情,洋溢着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于自然界小生命的热爱之情。(3)点面结合说明及作用在写景状物时,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必须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示例八阵图杜甫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赏析“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两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第一句是从总的方面写(面),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三国并存局面的形成,固然有许多因素,而诸葛亮辅助刘备从无到有地创建蜀国基业,应该说就是重要原因之一。杜甫这一高度概括的赞语,客观地反映了三国时代的历史真实。第二句是从具体的方面来写(点),说诸葛亮创制八阵图使他声名更加卓著。两句诗在写法上用的是对仗句,“三分国”对“八阵图”,以全局性的业绩对军事上的贡献,显得精巧工整,自然妥帖。在结构上,前句劈头提起,开门见山;后句点出诗题,进一步赞颂功绩,同时又为下面凭吊遗迹作了铺垫。(4)细节描写说明及作用是对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环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可以是一个动作、一种情景、一个特点或一种景物等。通过特写镜头把事物放大,通过准确、生动、细致的描写,于细微处见精神。示例约客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赏析“闲敲棋子”这一细节,既写出了诗人雨夜候客来访的情景,又揭示了诗人因客不来,夜已过半的惆怅、烦躁的心情,可谓形神兼备。(5)色彩渲染说明及作用渲染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用于艺术创作,就是指正面着意描写。示例绝句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赏析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6)白描说明及作用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手法,指不着颜色,也不画背景,只用虚线勾勒人物形象的画法。文学中指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不事雕饰,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与景物的情态面貌的手法。

示例田家聂夷中父耕原上田,子斫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赏析全诗运用白描手法,寥寥数语勾勒了父子辛勤劳作,官家修筑粮仓的画面,表现了批判封建统治阶级残酷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7)角度变化说明及作用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或由近而远、由上而下、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示例塞鸿秋·浔阳即景周德清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寒鸿一字来如线。赏析由近而远,由水写到山,由地写到天,由静写到动,由昼写到夜,高低远近天上地下,通过铺垫,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一幅秋景图。二、抒情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说明及作用直接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的抒情方式。包括直抒豪情壮志、直抒愤世嫉俗之情、直抒悲思愁绪、直抒欢快喜悦之情、直接表达对事理的见解和看法等。示例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赏析全诗以悲凉慷慨的调子,通过登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2.间接抒情(按具体角度分类)(1)借景抒情①触情生情(景→情)说明及作用作者心中虽有某种情感,但却是隐含的,不显露的,而由于受到当前情景的触动而使之得以激发,引发作者将其表达出来。此类诗一般先写景后抒情。示例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赏析首联、颔联写登高见闻,常年漂泊、老病孤愁的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触景生情,抒写了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颈联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生出无限悲愁之绪。②以景结情(情→景)说明及作用在诗词的收尾处以饱含深情的写景句子收束全诗。示例浣溪沙秦观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赏析这是一首写早春晨景的词,“漠漠轻寒”是作者的感受,渲染了楼上孤寂的气氛。接着句句写景,写飞花似梦,细雨如愁,作者巧用反比,以情喻景,借景写情,此时诗境之中,情景浑然自成,臻至一个情景高度统一的意境整体③寓情于景说明及作用只写景不抒情,凭借景物、人、事传情达意。寓情于景是意境创造的一种重要手段,其中的景往往是情的触媒和载体,情则是景的命脉和灵魂;情傍景生,景依情活,至于触到的什么景,寄的什么情,则因人、因时、因境而异。此类诗看似句句写景,却是句句抒情,情蕴含于景,情景融为一体示例江南春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赏析诗歌以明快的笔调描绘出了一幅美丽的江南水乡春景图。四句全是写景,也全是写情。一、二两句,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经诗人妙笔生花的点染,更加令人心向往之了。三、四两句,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来就给人深邃的感觉,现在诗人又特意让它掩映于迷蒙的烟雨之中,更增添了一种朦胧迷离的色彩。全诗洋溢着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和神往。④情景交融说明及作用诗中既有景物描写的成分,也有抒情的成分,两者相互融合,难分彼此。示例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赏析这首诗结构紧凑,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人由登高望远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的感叹忧愤。(2)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说明及作用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人格化的色彩。用于“咏物诗”,诗中的物象一般只有一个,所托之物既是作者的气节、志趣、理想的化身,也是作品主旨的载体。示例蝉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赏析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蕴涵的真理,即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3)借古讽今(咏史抒怀——借历史或典故)说明及作用借古讽今或借古抒怀。借古人抒发自己的抱负,表面回忆历史,叙述古人,实则抒发自己对人、事、物的认识。示例台城刘禹锡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赏析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曾经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如今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对比,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三、鉴赏表达方式的要点:①识别(找出)表达方式②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②指出它的表达效果(作用)刻画人物形象

烘托人物心情

表达思想感情

凸显诗歌主题【典例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初发太城留别田父①

范成大秋苗五月未入土,行人欲行心更苦。路逢田翁有好语,竞说宿来三尺雨。行人虽去亦伸眉,翁皆好住莫相思。流渠汤汤声满野,今年醉饱鸡豚社②。【注】①诗人题注:“西蜀夏旱,未行前数日连得雨,父老云:‘今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