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一中202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学情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1页
济南一中202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学情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2页
济南一中202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学情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3页
济南一中202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学情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4页
济南一中202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学情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济南一中202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学情检测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和座号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3.非选择题须用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按以上要求的作答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家国天下是中华文化无论走向何方都割舍不了的道德前提和伦理情结。它指涉三种伦理实体:家是本源而直接的伦理实体,是最小的共同体;天下是普遍而抽象的伦理实体,是最大的共同体;国作为现实的伦理实体,既是家的扩展,又关联着天下之想象。家国天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诠释的中心,它使中国人在不同的实践境域中,无论是作为家人、国人还是作为天下人,都与其所在的世界结成唇齿相依的关联。中华文化中各种共同体的道德前提离不开家国天下的伦理情结。以此观家、观国、观天下,就是用一种关联性思维把个体与整体相贯通的家国天下的伦理观。用这种伦理观看待家国天下,则一切共同体都是相互关联的命运共同体。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的内在延展看,中华文化作为世界文明体系的一部分,内蕴着一种走向世界的伦理情结,并由此预设了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精神轨迹。共同体的想象是中华文化礼治德治之本和文明教化之根。它从历史深处走来,构成了中华文化将个人命运与共同体整体命运相融贯的伦理型文化特质。中华文化的根脉深植于共同体之中。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节选自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材料二: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在谈到“天下”的时候,中国古代总是将它和“公”与“太平”联系在一起,表现出非常可贵的平等、友爱、和平理念。《老子》说:“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认为只有以天下为怀,其德才能称得上“普”。《管子》云:“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他的意思是,处理不同的事,要有不同的胸怀,处理到天下事,要有天下胸怀。《礼记》引录孔子的话——“天下为公”。“公”可以理解为公正、公平、合理,强调人与人之间、诸侯国与诸侯国之间、诸侯国与中央政权之间的相处,要友爱,要互利,要公平。宋代大儒张载则提出“为万世开太平”。天下太平是天下公平基础上的提升。太平有两义:一是人与自然之间和谐,这中间含有生态平衡之义;二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由于“太平”概念视界阔大,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主要指国与国之间的友好相处,这种友好相处就是没有战争。张载提出的“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最重要意义不在于提出了“太平”的理念,而在于这一理念认为,这种太平不能只是一时的,而应是“万世”的。换句话说,张载要的是永久的太平。这万世的太平、永久的太平如何来?张载提出“开”这一重要理念。既然是“开”就不能靠等,靠恩赐,事实是太平等不来,也没有谁能恩赐。“开”,就是开拓、开发、开创。它需要最大的努力、最高的智慧,必要时也会有最大的牺牲。家国情怀以及家国情怀的放大版——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这一精神在范仲淹的名文《岳阳楼记》里得到彰显。在同一个时期,张载倡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而曾让张载师事之的范仲淹则高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由于种种原因,张载、范仲淹的愿望也都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然而,在今天,时代不同了。中华民族遇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历史机遇。振兴中华不再只是梦,而是正在真正化为现实。在举国上下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砥砺奋斗的今天,我们的诗人、作家、艺术家、美学家是不是应该有不负时代的新作为新创造呢?回答无疑是肯定的。(节选自陈望衡《中国美学的“家国情怀”》)材料三:家族观念基于血缘的原初信赖关系,安土重迁的中国农耕文明进一步充实了家族的机能。人伦情感亦因血缘而来,在情感依托的层面上,家的意义超越任何经济的“成本—收益”分析。现代社会主张的公共精神与家庭伦理的建设并不矛盾。正如搬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到陌生人社会是不合理的,反过来将陌生人社会的规则搬用到家庭也是不合理的。关键是如何能够在不同的关系当中正确切换。在现代化生产和协作上依照公共理性、法制精神;在家庭与私人领域,弘扬孝悌之道,忠恕相待,爱敬相与。这要求对家庭伦理和孝道进行理性的阐发和合理的引导,使得家庭伦理与公共理性彼此呼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家是社会的细胞,国是维护家的外部屏障,家国的良性互动与发展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协调。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历史地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中庸》的“修齐治平”深入到一代代中国人的内心世界,内化为热爱祖国与家园的担当精神。在今天,心怀家国天下便是个体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与忧患意识,是主动追求民族统一、国富民强的精神,也是国家认同感和责任意识的来源。(节选自金香花《“家国天下”观念的历史形成及其现代意义》)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国”是将“家”和“天下”串联起来的现实的伦理实体,它使得中国人与其所在的世界紧密地联系起来,相互依存。B.中华文化的礼治德治和文明教化植根于历史悠久的共同体想象,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成为中国人价值观中的伦理自觉。C.“为万世开太平”“先天下之忧而忧”尽管境界不凡,但因为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愿望本质上还是空想,不可践行。D.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变化,引导人们在意识形态上从家庭伦理逐渐向公共精神转变,是我们的当务之急。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二引用《老子》《管子》《礼记》中的话,强调了中国古代谈及“天下”时总是将它和“公”“太平”相联系的观点。B.张载“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是孔子“天下为公”思想的发展提升,“开”字体现了一种积极入世、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C.基于中国国情,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完全沿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或照搬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法制精神,都是有局限的。D.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造就了中国人共同的爱国情怀、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3.下列说法中,与材料三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3分)A.“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B.“大河无水小河干”C.“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D.“治大国若烹小鲜”4.试简要说明材料二是如何对“天下情怀”展开论证的。(4分)5.我们今天应当如何践行“家国天下”观?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潼关之夜杨朔经过整天劳顿的旅程,这是我第一次吃饭。一碗汤面,夹杂着泥沙的汤里加进多量的酱油,我的因饥饿而烧热的肠胃舒畅地膨胀起来。“来一碗鸡蛋炒饭。”第二个客人跨进来,走向小饭馆里独一无二的食桌前,坐在我的对面。短时间,我们的目光交织成一条直线。他的年轻而健康的脸膛曾给我留下一点新鲜的记忆。就是今天下午,他身上穿的也是这件军用的黄色棉大衣,头上也是这顶灰色军帽。他坐在黄河渡船的舷板上,前后左右挤满人群。旅客们十分嘈杂,但这不能够淹没一个婴儿的啼哭声,婴儿的母亲是一个三十多岁的妇人。他——年轻的军人——站起来,把座位让出来,又摸出一块干硬的馒头,用类似女人的柔声说:“孩子饿了。嚼点馒头给他吃吧。”现在,他的声音仍带着女性的气味,这和他矫健的举动似乎不大调配。我们这是第二次见面,但彼此全把脸埋在食器上,保持着静默。刚吃完面,隔壁客店送我来吃饭的茶房招呼我说:“警察来查店了。请您回去看看。”巡警盘问得很详细。不到一刻钟,我听见警察也从对面房间出来,皮鞋的声响渐渐地消失下去。谁在敲我的门?“请进。”板门轻快地推开,他站在我眼前。一种熟悉的柔软的话语滚动在我耳边:“请别见怪,同志也是从八路军前方来的么?我住在对面房间,警察的话,我全听见了。”原来我们是同时离开前线,同时坐上火车,同时渡过黄河,现在更住到同一个客店。我们热烈地握着手,五分钟以后,便成了很熟的朋友。“杨同志……”“黄同志……”我提议去散散步,他高声叫道:“茶房,锁门。”这家旅店坐落在潼关城外,接近陇海路车站。马路两旁的店铺已经早早关上门,潼关的城墙和城楼衬映在星空之下,画出深黑色的轮廓,比较白天似乎更加突兀、雄伟。我们横穿过一条小巷,停留在黄河岸上。这其间,黄同志不停地哼着各种救亡歌曲。他手里拿着一只电筒,四下照射着,忽然,我听见他兴奋地喊道:“喂,你看,这里全是战壕。”他敏捷地跳下去,我跟随在他后面。他把身子俯在战壕边上,电筒一扳,做了一个射击的姿势,继而懊恼地咕哝着:“你不知道,杨同志,我们两个从广东跑到山西,本来都想加入游击队,谁知只准他加入,偏叫我到延安去学习。”“他是谁?”我一点不明白他的话。“我的丈夫呀!”“怎么,你是位女同志?”意外的惊讶使我不自觉地把语音特别提高。黄同志用电筒向我脸上一扫,也许我的表情太惊奇,遏制不住的笑声从她的嘴里迸发出来,仿佛黄河的浪花,四处飞溅着。末了,她喘息着说:“算了吧,男女有什么关系,值得这样大惊小怪。”“你们结婚多久了?”“两年,还有一个男孩。”她突然静默下来。她的革命意志虽然坚强,但她的心始终有血有肉。她一时沉入寂静的回忆中,更用简单的语音把我领进她那回忆的门限。她的小孩刚一周岁,又白又胖。她的热情高扬在民族革命的怒潮里,时时吸引她走向战场,然而小孩总牵掣她。她的丈夫几次激励她说:“勇敢点吧,你该做大众的母亲,不要做一个小孩的母亲。”她当然是勇敢的。因此,一天早晨,她同丈夫离开家庭。抛在身后的是他们的小孩和一封留给父母的信……“动摇了吗?”时常,他们彼此故意讥笑着。然而,当他们看见前方的战士们为了国家和民族怎样在吃苦,他们感到羞惭,渺小。“我一定打游击去,决不后退!”丈夫坚决地说。“我一定追随你。”妻子也不曾动摇。虽然她很勇敢,可是环境并不允许她。她被分配到延安“抗大”去学习。“去吧,革命不一定在前线。”丈夫极力安慰她。当天,黄同志就离开前线,恰巧同我走到一路。“我真焦急,只想立刻飞到延安。”她张开两臂,做一个飞翔的姿态。谈话愉快地进行着,没有人留心到渐渐逼近的轻细的脚步声。突然,我的眼睛受到强烈电光的照射,同时听见有人在壕沟上骂道:“什么人?滚上来!”这意外的袭击使我们暂时失去镇静,但不久就恢复了神智。我们爬出战壕,黄同志亮一亮电筒,发觉对方是一位武装的士兵,右手拿着手枪,左手是一只正在放光的电筒。“你们是什么人?”兵士喝道。但当他知道我们是来散步,而且验过我们的护照,就十分客气地说:“对不起。我刚在城门口放哨,看见这边一亮一亮的,当是有汉奸了。”他走开几步,停住脚,又叮咛我们说:“近来这里很严,同志们顶好早早回栈房去。”这是一个多么富有传奇意味的夜晚——在潼关。一九三八年(有删改)文本二:在当代散文发展的历程中,杨朔对散文的开拓和贡献是得到公认的。杨朔曾说:“我向来爱诗,特别是那些久经岁月磨炼的古典诗章。这些诗差不多每篇都有自己新鲜的意境、思想、情感,耐人寻味,而结构的严密、选词用字的精炼,也不容忽视。我就想:写小说、散文不能也这样吗?于是就往这方面学,常常寻求诗的意境。”他所讲究的“诗意”,包括谋篇布局的精巧、锤炼字句的用心,以及“诗的意境”的营造,其实是“从一些东鳞西爪的侧影,烘托出当前人类历史特征”的那种思维和感情方式。在此基础上,杨朔散文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诗化散文模式”。(摘编自唐歆瑜《当代文学主潮中的散文颂歌典范》)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本一开篇叙述巧妙,以倒叙的方式设置了悬念,而一段具有传奇意味的故事就从两个人一顿简单的晚饭展开。B.文本一中“跳”“俯”“扳”“做”等一系列动词的集中使用,使语言极富感染力,体现了革命青年的战斗热情。C.文本一对潼关夜晚环境的描写给人以优美雄浑之感,而巡警的盘问和哨兵的叮嘱又将人时时带动荡的时代之中。D.文本二肯定了杨朔“诗化散文模式”对当代散文发展的贡献,他将诗与散文结合起来,提升了散文的美学价值。7.关于文中黄同志回忆投身革命及奔赴延安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女扮男装”给黄同志增添了木兰从军般的传奇色彩,也使叙事具有了戏剧性。B.黄同志离开家庭,由“一个小孩的母亲”成为“大众的母亲”,形象得以升华。C.黄同志既有革命青年勇敢、豪爽的性格,也有作为普通女子怨恨、不满的情绪。D.黄同志夫妇奔赴革命圣地延安,不仅是个人的选择,更是整个时代的一个侧影。8.作者用了哪些手法使作品结构紧凑?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9.杨朔认为“好的散文就是一首好诗”。论者称,文本一有着“朴中怀诗”的创作风格,亦即质朴的叙述话语中彰显了诗意的萌芽。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理解。(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今天下有二人之论:有安常习故,乐于无事之论;有变古更法,喜于敢为之论。乐无事者,以谓守祖宗成法,独可以因人所利据旧而补其偏以驯致于治此其所得也至昧者则苟简怠惰,便私胶习,而不知变通之权,此其所失也。喜有为者,以谓法烂道穷,不大变化则不足以通物而成务,此其所是也;至凿者则作为聪明,弃理任智,轻肆独用,强民以从事,此其所非也。(节选自《历代名臣奏议·卷一百三十七》)材料二:戊申熙宁元年二月乙卯,上谓文彦博等曰:“天下弊事至多,不可不革。”彦博对曰:“譬如琴瑟不调,必改而更张之。”夏四月壬寅朔,诏新除翰林学士王安石越次入对,上曰:“方今治当何先?”对曰:“以择术为始,陛下每事当以尧舜为法。”上曰:“卿可悉意辅朕,庶几同济此道。”安石退而上疏,极言累世因循末俗之弊,且谓理财无法。丙寅,命司马光看详裁减国用制度。光登对言:“国家所以用不足者,在于用度太奢,赏赐不节,宗室繁多,官职冗滥,军旅不精。”安石曰:“国用不足,由未得善理财之人故也。”光曰:“善理财之人,不过箕敛以尽民财。”安石曰:“此非善理财者也。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饶。”二年二月庚子,王安石参知政事。甲子,命安石别为司,名曰同制置三司条例。辛巳,光上言:“今士夫沸腾,黎民骚动,请罢制置三司。安石曰:“光好为异论,异论之人倚以为重,则是为异论之人立赤帜也。”光曰:“安石性不晓事而愎。今条例司所为,独安石、韩绛、吕惠卿以为是,天下皆以为非也。陛下岂能独与此三人共为天下耶?”三年三月甲午,光移书安石,请罢条例司,安石答书但言道不同而已。书凡三返。五月甲辰,诏:“近设制置三司条例司,本以均通天下财利。今大端已举,惟在悉力应接,以趣成效。”光知言不用,遂乞判西京留守司御史台。上乃从其请。光自是绝口不复论新法。(节选自《宋史全文·卷十一》)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独可以因人A所利B据旧C而补D其偏E以驯F致于治G此H其所得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肆,指恣意;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又欲肆其西封”的“肆”意思相同。B.更张,改换琴弦,重新张设,比喻变革;与“改弦更张”的“更张”意思相同。C.因,指沿袭;与《过秦论》中“蒙故业,因遗策”的“因”意思相同。D.箕敛,指苛敛民财,其中“敛”与《促织》中“科敛丁口”的“敛”意思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皇上认为国家之事弊病丛生,非改革不可;文彦博表示支持,王安石则建议从择术入手。B.乐于无事的人主张固守成法,喜于作为的人则认为旧法不足守,需要大刀阔斧进行改革。C.司马光请求废除条例司,既不被王安石接受,也不获皇上支持,从此闭口不再谈论新法。D.针对国用不足的问题,王安石主张任用善理财的人,司马光则认为应节约用度,增加赋税。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卿可悉意辅朕,庶几同济此道。(4分)(2)今大端已举,惟在悉力应接,以趣成效。(4分)14.王安石在推行新法的过程中,表现出一位改革家难能可贵的精神品质,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15~16题。夜过邵伯湖李东阳苍苍雾连空,冉冉月堕水。飘飖双鬓风,恍惚无定止。轻帆不用楫,惊浪长在耳。江湖日浩荡,行役方未已。羁栖正愁绝,况乃中夜起。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一句的“连”字,形象地写出了邵伯湖夜晚水气蒸腾与天相接的特点。B.三、四句“飘飖”与“恍惚”对仗工整,体现了近体诗格律谨严的特点。C.“轻帆不用楫”与李白的“轻舟已过万重山”表达的乘舟体验大为不同。D.诗歌由眼前景开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写了夜行邵伯湖时的感受。16.诗歌是如何表现羁旅之愁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韩愈在《师说》中用“

”两句叙写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2)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以“名实”为论证的立足点,其中“

,”两句强调了“名实”关系的重要性。然后紧接着对保守派谬论分别驳斥,一一为变法正名。(3)在古典诗词中,中国文人多用“扁舟”或“舟”意象来承载自己向往自由、渴望回归自然、淡泊世事的情感,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天堂我尚未去过。《启示录》所描写的“从天上上帝那里降下来的圣城耶路撒冷,那城充满着上帝的荣光,闪烁像碧玉宝石,光洁像水晶”。城墙是碧玉造的,城门是珍珠造的,街道是纯金的。珠光宝气,未能免俗。真不想去。杭州是白傅留诗苏公判牍的地方,荷花十里,桂子三秋,曾经一度被人当做汴州。如今虽(

),但少有人看浓妆淡抹的山色空蒙。所以苏杭对我也没有多少号召力。我虽然足迹不广,但北自辽东,南至百粤,也走过了十几省,窃以为真正令人流连不忍离去的地方应推青岛。青岛本身没有高山峻岭,邻近的劳山,亦作崂山,又称牢山,却是峻峥巉险,为海滨一大名胜。我虽未到过劳山,但读《聊斋志异》,对它早已(②

)。由青岛驱车至九水,就是山麓,清流汩汩,到此尘虑全消。青岛不产水果,但作为山东半岛许多名产的集散地。各种水果(③

)。例如莱阳梨。此梨产在莱阳的五龙河畔,因沙地肥沃,故品质特佳。外表不好看,皮又粗糙,但口感上细嫩酥脆甜而多浆,绝无渣滓,美得令人难以相信。再如肥城桃,皮破则汁流,真正是所谓水蜜桃,海内无其匹,吃一个抵得半饱。今之人多喜怀乡,动辄曰吾乡之梨如何,吾乡之桃如何。其夸张心理可以理解。(选自梁实秋《忆青岛》,有删改)18.请在文中括号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19.下列句子中的“上”与文中最后一段加点的“上”,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谁都不知道那个见义勇为的人上哪去了。B.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在思想上一定要高度重视。C.鲁迅先生的《祝福》首发在《东方杂志》上。D.“平上去入”的变化或许是受到了某读音的影响。20.文学作品中,标点具有一定的表现力。文中第一段画横线处使用了逗号,请分析其作用及表达效果。(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在教育心理学中,根据对所学材料是否理解,可以将学习方式划分为“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老师们常说“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解题”,就是基于理解的意义学习;与之相对的机械学习,是指

A

,即死记硬背。①有的小朋友把《三字经》背得半生不熟,②可一问“人之初,性本善”是什么意思,③则乱答一通;④有的学生背乘法口诀“三七二十一”很熟练,⑤但一问“七乘以三是多少”,⑥却答不出来……⑦如果仅仅满足于机械学习,⑧特别是将之大量用在本应进行意义学习的内容,⑨就会让学习变得枯燥,⑩也会让学生产生痛苦甚至厌烦的情绪。B

?人类的大脑是终生可塑的,掌握信息越多,就会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塑造大脑神经网络连接,但如果只知道死记硬背,缺少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变成“书呆子”,大脑就会越学习越僵化。这就像吝啬的守财奴一样,金钱没有变成价值,反而变成了负担。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22.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古人常以比喻说明对理想的追求,涉及基础、方法、路径、目标及其关系等。如汉代扬雄就曾以射箭为喻,他说:“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奠而后发,发必中矣。”大意是,只要不断加强修养,端正思想,并将“义”作为确定的目标,再付诸行动,就能实现理想。上述材料能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1.B【解析】A偷换概念,“它”指的应是“家国天下”;C“本质上还是空想,不可践行”错,原文为“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D不合文意,“现代社会主张的公共精神”与“家庭伦理的建设”并行不悖,“关键是如何能够在不同的关系当中正确切换”。2.A【解析】引用《老子》《管子》《礼记》中的话,侧重强调证明的是将“天下”和“公”联系在一起,尚未谈及“太平”。3.D【解析】“治大国若烹小鲜”是比喻的说法,只是强调了“治国”这一方面,不能用来说明“家”“国”二者之间的关系。4.(4分)①先指明“天下情怀”在古代呈现“天下为公”和“天下太平”两种理念形态,分别运用引证法和例证法加以分析论证;(2分)②后阐发“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核心,通过古今对比,指出其现实意义,提出时代要求。(2分)5.(6分)①继承并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中“家国天下”的价值观念,积极投身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实践;②厚植家国情怀,追求“天下为公”“天下太平”,抓住机遇,努力创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③将传统的家庭伦理原则和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法制精神有机结合起来,爱国爱家,勇于担当。(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能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6.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A.“倒叙的方式”错,文章采用的是正叙的方式,中间有插叙,但没有采用倒叙的手法。7.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怨恨、不满的情绪”错,文中写“我们两个从广东跑到山西,本来都想加入游击队,谁知只准他加入,偏叫我到延安去学习”,是对不能参加游击队到前线打仗的遗憾,没有怨恨、不满。8.(4分)

①场景相对集中。通过压缩时间和空间的方式,将场景集中在潼关一夜。②叙事方式巧妙。通过一系列巧合,在对话中引入插叙,加快叙事节奏。③景物自然勾连。黄河、战壕、电筒等物象反复出现,前后勾连、照应,有助于彰显文章的紧凑性。(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2分,能从“场景”、“结构”或“情节”、“景物”或“物象”等角度任答出2点得满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6分)

①质朴情怀中的诗意传达。作品将质朴的革命情怀和真挚的个人情感倾注到黄同志的一言一行中,诗情盎然。②质朴叙述中的诗意构思。作品未正面书写战场,而是截取生活剪影,以普通女性彰显时代风采,诗怀壮阔。③质朴语言中的诗意描绘。作品选取日常的词汇和语句,精准刻画了黄同志独一无二的个性和品质,诗味隽永。(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2分。从“人物”、“主旨”、“结构”或“情节”、“语言”等角度作答,各给2分,任答出3点得满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10.BEG【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只有其才可以凭借对人有利的,根据旧法补充其偏颇的地方,逐渐达到天下大治,这是他们所得到的。“人所利”作“因”的宾语,故在B处断开。“而”连词,连接“据旧”“补其偏”两个短语,单独成句,故在E处断开。“致”为谓语,“治”是宾语,“此……也”判断句,前后断开,故在G处断开。11

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错误,意思不同,恣意/扩张。句意:轻率恣意单独行世。/又想往西扩大边界。B.正确。句意:有必要改换琴弦。/改换琴弦,使声音和谐,比喻改革制度或变更计划、方法。C.正确。句意:沿袭按老办法做事。/承接已有的基业,沿袭前代的策略。D.正确,都是“聚敛”的意思。句意:不过是苛敛民财罢了。/向百姓按规定条文聚敛费用。12.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D.“司马光则认为应节约用度、增加赋税”错误。从原文“光曰:‘善理财之人,不过箕敛以尽民财’”来看,司马光认为善于理财之人不过是滥收苛捐杂税之人,对于怎样增加国用,没有提出自己的看法。13.(8分)(1)你要尽心辅佐我,希望我们一同成就尧舜之道。【评分参考】4分“悉意”,尽心,全心;“辅”,辅佐;“庶几”,希望;“济”,成就。(2)现在主要措施已开始实施,百官只有尽力应对,才能促进变法取得成效

【评分参考】4分“大端”,主要措施;“举”,实施;“悉力”,尽力;“趣”,通“促”,促进/促使/促成;“成效”,取得成效。14.(3分)①心忧天下,匡正时弊。②不避众议,坚持变法。③敢于革新。【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①由“安石退而上疏,极言累世因循末俗之弊,且谓理财无法”可知,王安石在与皇上的对答中,极言累世因循末俗之弊,这体现出他对国家现状的深刻认识与忧虑。他看到了国家的种种弊端,并且将这些问题直接指出,旨在通过改革来匡正这些时弊,展现了他心系天下的胸怀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②在变法过程中,王安石遭遇了诸多反对意见。如司马光等大臣对他的变法措施提出质疑,甚至引发了“士夫沸腾,黎民骚动”的局面。然而,王安石并没有因为这些强烈的反对声音而放弃变法。这体现了他不被外界的非议所左右,坚定不移地推行变法的精神。③从材料一的两种观点来看,王安石属于“变古更法,喜于敢为之论”的改革派。在材料二中,他积极主张变法,认为“法烂道穷,不大变化则不足以通物而成务”,并且在面对国家的积弊时,他不是因循守旧。而是勇于突破旧有的制度和观念,大胆地尝试新的方法和途径来改变国家的现状。【参考译文】材料一:现在天下有两种议论:有安于常规,习惯旧例,以无事为乐之论;有改变古代的礼法,喜欢敢做敢为高兴的议论。以无事为乐的人,认为是固守祖宗现成的律法,只有其才可以凭借对人有利的,根据旧法补充其偏颇的地方,逐渐达到天下大治,这是他们所得到的。最糊涂的人则草率简陋懈怠懒惰,利于私门依仗惯习,却不知道变通权衡,这是他们所失去的。喜欢有所建树的人,认为旧法陈腐、穷途末路,如果不经过大的变化就不足以通晓物理人情成就事业,这是他们正确的地方;最穿凿附会的人则自作聪明,丢弃理智,轻率恣意单独行世,勉强百姓做事,这是他们错误的地方。材料二:戊申熙宁元年二月乙卯,神宗对文彦博等人说:“天下的有弊端的事非常多,不能不变革。”文彦博回答说:“就好像琴瑟在演奏时声音不和谐,有必要改换乐器上的弦,重新调整安装。”夏四月壬寅初一,下诏新上任的翰林学士王安石越级进入皇宫回答问题。皇上说:“现在应该先治理什么?”王安石回答说:“从选择方法开始,陛下每每应当效法尧舜处理朝政。”皇上说:“你要尽心辅佐我,希望我们一同成就尧舜之道。”王安石回去之后呈上奏折,极力言说数代墨守衰风颓俗的弊病,并且认为理财没有章法。丙寅,神宗下令让司马光审阅研究裁减国家的用度的法度,司马光回答:“国家用度不足的原因,在于用度太过奢靡,赏赐没有节制,宗室人员用度繁多、官职庞杂而无必要的限制、军队的花费不明确。”王安石说:“国家的用度不足,是因为没有善于理财的缘故。”司马光说:“善于理财的人,不过是苛敛民财罢了。”王安石说:“这不是善于理财的人。善于理财的人,百姓的赋税不增加而国家的用度很丰富。”二年二月庚子,王安石任参知政事。甲子,任命王安石为别为司,名为同制置三司条例。辛巳,司马光上书说:“现在士大夫们群情激动,百姓不安,请废除制置三司。”王安石说:“司马光喜欢不同的意见,有不同意见的人都倚重他,那么这是为有异论的人树立旗帜。”司马光说:“王安石性情不通达刚愎自用,现在条例司的所作所为,只有王安石、韩绛、吕惠卿等人认为是正确的,天下人都认为是错的。陛下难道只和这三个人治理天下吗?”三年三月甲午,司马光写信给王安石,请求废除条例司,王安石回了信只是说两人的道不同罢了。两人书信往来多次。五月甲辰,神宗下诏说:“近来设制置三司条例司,本来是用来平均天下的财利。现在主要措施已开始实施,百官只有尽力应对,才能促进变法取得成效。”司马光知道自己的言论不被采纳,于是请求担任判西京留守司御史台。神宗同意了他的请求。司马光从此之后闭口不言新法之事。(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15.B【解析】B项,“体现了近体诗格律谨严的特点”错。本诗是古体诗,不是近体诗。这首五言古诗在布局与音调的变化上均与律诗有明显的不同,可从押韵上面看出不是律诗。16.(6分)【参考答案】①开头两句用湖中夜景的浩大开阔反衬诗人羁旅的孤独。②中间六句以描写行程的艰险烘托羁旅之愁。③最后两句直接抒情,表达对羁旅生活的无限厌倦愁绪。【评分参考】每点2分,必须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言之有理即可。(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1)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2)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3)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注意下列重点字的写法:“卑”“羞”“谀”“矣”“扁”“匏”“樽”“属”“枕”“藉”“鉴”“琼”。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18.(3分)①人山人海/人头攒动/熙熙攘攘/游人如织②心驰神往/心向往之③比比皆是19.B(3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义的能力。A.动词,到,去某个地方。B.方位词,表示某一方面。与文中的“上”意义相同。C.方位名词,表示在某种事物的范围以内。D.音调,shǎng。20.(4分)①用两个逗号突出《启示录》中“天堂”的建筑材质,强调“天堂”每一个细节虽然都华丽但俗气的特征。②凸显出作者对虚有其表的天堂的排斥,为后文表现作者对青岛的喜爱做铺垫。【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标点符号、赏析句子效果的能力。①逗号表停顿,一般起到强调的作用。划线句“城墙是碧玉造的,城门是珍珠造的,街道是纯金的”用两个逗号突出《启示录》中“天堂”的建筑材质,结合“珠光宝气,未能免俗”可知强调“天堂”每一个细节虽然都华丽但俗气的特征。②分析效果要结合句子具体分析内容、情感等。这两个逗号突出“天堂”华丽但俗气,“真不想去”,凸显出作者对虚有其表的天堂的排斥;而后文“窃以为真正令人流连不忍离去的地方应推青岛”,可见此处这样写是为后文表现作者对青岛的喜爱做铺垫。(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21.(4分)A:缺乏理解的重复性学习;B:机械学习(死记硬背)是否会对大脑产生影响22.(6分)(1)语句:①;“背得半生不熟”修改为“背得滚瓜烂熟”。(2)语句:⑧;“用在本应进行意义学习的内容”修改为“用在本应进行意义学习的内容上”。(3)语句:⑩;“产生痛苦甚至厌烦的情绪”修改为“产生厌烦甚至痛苦的情绪”。【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语句①,“背得半生不熟”搭配不当。根据句意,这里是说有的小朋友把《三字经》背诵得流利纯熟,故将“半生不熟”修改为“滚瓜烂熟”。半生不熟:没有完全成熟或未烹煮至可食用的程度,比喻不熟悉;不熟练。滚瓜烂熟:形容读书或背书流利纯熟。语句⑧,“用在本应进行意义学习的内容”成分残缺,缺少介词“上”,句子应改为“用在本应进行意义学习的内容上”。语句⑩,“产生痛苦甚至厌烦的情绪”不合逻辑,按照情绪的特点,应是先产生厌烦再痛苦,故可改为“产生厌烦甚至痛苦的情绪”。四、写作(60分)23.审题立意: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命题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古今融通,激发追求理想的时代精神,并从青年自身发展的角度提出写作任务。材料从古人对理想的追求写起,首先点出古人追求理想会涉及基础、方法、路径、目标等,然后以扬雄的“弓”“矢”“的”比喻举证。这组比喻形象生动,且颇具普遍意义和启示作用。其中“弓”是基础,“的”是目标,“矢”具有方向性,要射中目标则又需要其他要素共同起作用。“修身”既指思想品德方面的修养,也指学回知识方面的积累;“桥思”犹指“正心”,即树立正确的思想观点与人生态度;“立义”中的“义”为道义、仁义,放在这里其实是指人生的目标与理想:“奠而后发,发必中矣”,“奠”即“定",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瞄准后射出箭,一定能够射中靶心,喻指确定人生目标后努力为之奋斗,必将成功。写作任务自然延伸到考生对理想追求、自身发展的思考上来,其中有两点立意在写作中须重点注意:一是身份限定——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这就要求考生从“当代青年”的角度深化自己的理想认知,从国家、时代、人民的需求出发确立自身的理想目标;二是实践限定——自身发展,追求理想不能好高骛远,脱离实际,只有明确自身能力,认清现实状况,理想才能从自身点滴的进步中生根发芽。综合来看,就是要对理想实现过程中的基础、目标、实践等进行有目的、有层次的思考。本题的立意,可从“修身”“矫思”“立义”"奠定基础”“付诸行动”等角度中选择一个或几个,阐述自己对某一因素在实现理想过程中所起作用的认识与思考,也可以综合这几个方面,系统阐述当代青年应该如何发展自我、成就自我。参考立意:①识修养是实现理想的基础;②存高远,脚踏实地;③里有方向,心中有理想,脚下有力量;④正态度,完善自我,成就理想;⑤养是成功的基石,理想是前进的动力;⑥年人要把握时代脉搏,找准前进的方向;⑦人的理想前途要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评分标准参照2021年全国乙卷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以45分为基准分评分。【优秀范文一】星光不负逐云箭扬雄曾言志:“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奠而后发,发必中矣。”李白也曾立下豪情壮志:“箭逐云鸿落,鹰随月兔飞。”作为新时代新青年的我们,追梦途中正如弦满箭长,直冲云霄。射箭先定箭靶,逐梦须有目标。箭靶好比初心,目标犹如罗盘。先贤立志,振聋发聩。目标是李白高唱“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目标是郑板桥坚定“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目标是孙中山呐喊“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他们心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