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诗传》第五章第二节_第1页
《孟浩然诗传》第五章第二节_第2页
《孟浩然诗传》第五章第二节_第3页
《孟浩然诗传》第五章第二节_第4页
《孟浩然诗传》第五章第二节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孟浩然诗传》(1-6章,生平环境,诗化人生部分)第五章第二节皇上误听南山诗还归故乡做隐士成也诗赋,败也诗赋。本来是很好的一首感怀诗作,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不同心情下也有不同的解读。孟浩然的身体一天天好转起来,他回到临时安顿地白社。觉得不能再在洛阳这里滞留了。孟浩然告诉王维自己要回家乡的消息,王维理解孟浩然心中所想,没有过多挽留。不过,王维转念一想,既然不能挽留孟兄,不如带孟兄到自己工作的地方看一看。王维当时待诏金銮,不仅工作在大内(皇宫),居所也在大内之中。虽然随意带人入皇家禁地是要承担很大风险的,不过在内教坊时常有乐工进出,王维还是决定约孟浩然到自己的居所坐坐。于是两人约好时间,孟浩然来到王维的居所。王维一见孟浩然就把他迎进屋内,孟浩然看到王维的居所被他打理得井井有条,一尘不染,更觉王维的精明之处。王维端上两杯热茶,两人坐在桌旁,边饮茶边谈论诗文。聊得正起劲时,忽然听到执事太监传话让王维接驾。王维一听玄宗皇帝来了,顿时惊慌失措,玄宗平日里很少来这里,偏偏今天自己私自邀请孟浩然来到居所时,玄宗皇帝也来到这里。孟浩然让王维快去接驾,自己在屋里四处打量一下,来不及细想就钻到床下。王维神情慌张,见玄宗带着贺知章等人立在门外。王维立刻上前跪拜。玄宗走上前来把王维扶起来,原来玄宗皇帝刚刚作了一首新诗,就带着贺知章等人来找王维探讨。急忙中的人无智识,王维不知道自己是如何把玄宗皇帝迎到屋内的,玄宗正在众人的簇拥下准备落坐,却见桌子上摆着两杯冒着热气的茶水,王维立刻跪倒在地,如实说出了自己私自邀请孟浩然来居所见面的事情。这时玄宗皇帝也发现了躲在床下的孟浩然,既然不期而遇,就召他出来。孟浩然一介布衣,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见到圣上,一时只能手足无措地跪在地上。玄宗皇帝笑着说:“朕听说过你,还没有见过你。”孟浩然继续跪在地上,玄宗又说:“孟卿有没有带诗作来?”孟浩然回答说:“正巧没有带来。”玄宗皇帝说:吟诵近来的诗作也好。孟浩然想起他前几天才写的《岁暮归南山》,于是就吟诵起来——“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玄宗一听皱了皱眉头,接着又听到孟浩然说——“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玄宗很不高兴地说道:“是你自己不能应举求得功名,朕什么时候嫌弃过你,你又为何这样诬蔑朕?”站在一旁的贺知章忙上前为孟浩然开脱。玄宗盛怒之下,向贺知章摆摆手说:“刚刚他为何不吟诵‘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呢?既然他想放归南山,就随他去了。”说罢起身离开,贺知章等人紧随着离开了王维的居所。屋内留下王维和孟浩然两人茫然不知该如何是好。王维自知自己闯了大祸,带着孟浩然前往张说府上寻求帮助,张说听完王维和孟浩然的描述,他判断玄宗不会再追究了。不过,张说建议孟浩然最好马上离开东都。两人一听舒了一口气,孟浩然准备马上启程归襄阳。孟浩然回到白社,整理好行李。马车已经停在路边等候了,来为他送行的人只有王维一个。两人坐在马车上神情凝重,没有说话。马车一路向南驶出了洛阳城的南门,王维才下车与孟浩然道别,临别时写诗祝福好友,宽慰他说一生平安就是最好的,不必再去求仕进。孟浩然回赠了王维一首诗,两人带着淒苦的心情挥手告别。王维的送别诗,似乎也看破了什么,表面上是劝孟浩然,实际上也是在暗示自己的归宿,诗中不无叹息——送孟六归襄阳杜门不复出,久与世情疏。以此为良策,劝君归旧庐。醉歌田舍酒,笑读古人书。好是一生事,无劳献子虚。孟六,即孟浩然。孟浩然一生大多数时间隐居田园,曾经投靠求仕进,谋求做官,但仕途不顺。一般人作诗送不得志的朋友归乡,往往加以挽留,或者加以勉励,说一些套话。然而王维此诗没有跟孟浩然说套话,而是直截了当地建议他隐居度日。往往只有真心朋友之间才能给予这样直接的劝告。虽然此诗出语平淡,但是真情浓厚,难能可贵。诗的大意是:诗人王维告别他的朋友孟六,鼓励他回到故乡,回归平静的生活。诗人认为与世隔绝,远离尘嚣是在当时情况下的明智之举。他提醒朋友享受乡村生活的纯朴和自在,同时他戏谑地说“笑看古人书”,书中所说的学而优则仕,也只能笑而闻之。在王维看来,回归田园这种生活方式是理想的,至少无需辛劳而虚伪地去迎合世俗。这首诗以送别的形式表达了诗人王维的见解和劝告。他认为离开尘嚣,回到简朴的乡村生活是一种明智的选择。他鼓励朋友享受醉歌和田舍酒的愉悦,在古书中找到心灵的安慰,不为“学而优则仕”所犯愁。诗人王维提倡的生活态度是返璞归真,回归自然,不被世俗所奴役。他认为这种生活方式是一种真实的生活,而不是一种虚伪的迎合。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诗人的见解,并在扼要中显示了他的观点和文化价值观。孟浩然也回以一首诗相赠——留别王侍御维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寂一作:索)孟浩然此诗,感慨良多——这样寂寞还等待着什么?天天都是怀着失望而归。我想寻找幽静山林隐去,又可惜要与老朋友分离。当权者有谁肯能援引我,知音人在世间实在稀微。只应该守寂寞了此一生,关闭上柴门与人世隔离。这首诗是孟浩然离开洛阳临行前留给王维的。诗人抒发出由于没人引荐,缺少知音而失意的哀怨情怀。该诗表达直率,语言浅显,怨怼之中,又带有辛酸意味,感情真挚动人,耐人寻味。以、二句写失意的景象:门前冷落,车马稀疏。“寂寂”两字,既是写实,又是写虚,既表现了门庭的景象,又表现了作者的心情。一个滞留洛阳的学子,没有人来理睬,更没有人来陪伴。只有孤单单地“空自归”了。在这种情形下,长安也好,洛阳也罢,都没有什么可留恋的。他考虑到返回故乡或是游学江湖,“竟何待”正是他每每得不到别人赏识的无奈之情状。三、四句写惜别之情。“芳草”一词,来自《离骚》,王逸认为用以比喻忠贞,而孟浩然则用以代表自己归隐之理趣。“欲寻芳草去”,表明他又考虑归隐了。“惜与故人违”,表明了他同王维友情的深厚。一个“欲”字,一个“惜”字,充分地显示出作者思想上的矛盾与斗争,从这个思想活动里,却深刻地反映出作者的惜别之情。“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两句,说明离开洛阳的原因。语气沉痛,充满了怨怼之情,辛酸之泪。一个“谁”字,反诘得颇为有力,表明他切身体会到世态炎凉、人情如水的滋味。能了解自己心事,赏识自己才能的人,只有王维,这的确是太少了!一个“稀”字,准确地表达出知音难遇的社会现实。这在封建社会里是具有典型意义的。这几句是全诗的重点,就是由于这两句,使得全诗才具有一种强烈的怨怼、愤懑的气氛。真挚的感情,深刻的体验,是颇能感动读者的,特别是对于那些有类似遭遇的人,更容易引起共鸣。如果再从结构上考虑,这几句正是全诗的枢纽。由失落而思归,由思归而惜别,从而在感情上产生了矛盾,这都是顺理成章的。只是由于体验到“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这一冷酷的现实,自知功名无望,才下定决心再回襄阳隐居。这句句正是后两句的依据。“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表明了归隐的坚决。“只应”二字,是耐人寻味的,它表明了在作者看来归隐是唯一应该走的道路。也就是说,赴都献赋,行干谒之事是人生道路上的一场误会,所以决然地“还掩故园扉”了。综观全诗,既没有优美的画面,又没有华丽辞藻,语句平淡,平淡得近乎口语。对偶也不求工整,却极其自然,毫无斧凿痕迹。然而却把失落后的心境,表现得颇为深刻。言浅意深,颇有余味,耐人咀嚼。这首诗是作者失落失意后离开帝王之都时赠别友人王维的作品。首联直接说出“自归”,颔联则写题意“惜别”,颈联说明“自归”之故——乃是知音既少,当道不用,此时不走,更待何时。尾联叙写决心隐居不仕,归隐田园。诗以失意后的牢骚贯穿全诗。语言平淡朴实,近于口语,不讲究对偶,顺其自然。此诗是孟浩然游京师,献赋求仕,行干谒之事失落、失意之后所作。皇帝说“因放还”,孟浩然觉得再也没有意思待在帝都了(无论是京城长安还是东都洛阳)。于是决然归隐山林,但不忍心与朋友分别,就写下了这首诗。我们也从《留别王侍御维》看到孟浩然心中的怅惘和矛盾。全诗语调低沉,有对朝廷压抑人才的怨愤,有不忍远别知心朋友的留恋,还有怀才不遇的嗟叹。其语言浅显,表达直率,自然流畅,显示出一种不事雕琢的自然之美。纵观孟浩然的心路历程,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在离开洛阳,南下回故乡襄阳的途中,思想一直在徘徊之中。京城求仕无望,隐而待仕无果。看来只有游学于江湖了。不觉已经到了南阳驿馆。前后想想,离开洛阳时,急急忙忙未与好友王昌龄打个招呼,实在有些不安。马上就要到达襄阳地界了,临近故乡襄阳,心里也犯怯。为什么呢?还是急急忙忙离开洛阳的问题,走得急,也没有给家乡襄阳的文友们捎个话,也怪过意不去。这天,醒得早,从窗棂看到东方升起的那轮朝阳,孟浩然情有所思。想想,新的一年已经过去一个星期了,今天是正月初七。在这个传统节日,孟浩然不无感慨。初七被称为“人日”或“人胜节”。这个节日起源于古代的神话传说,据传说,女娲在创世之初,先创造了六畜,然后在第七天创造了人。因此,这一天被视为人类的生日。在中国的传统民间信仰中,正月初七以晴天为好,寓意人寿年丰,天下大同。此外,一些地区还有“捞鱼生”的习俗,寓意步步高升。在这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和传统习俗的节日里,孟浩然虽然人在异乡,心却思念着家乡的诸位好友,想到这里,孟浩然来到驿馆的亭子中,向着东方,高昂地吟咏起来——朝来登陟处,不似艳阳时。异县殊风物,羁怀多所思。剪花惊岁早,看柳讶春迟。未有南飞雁,裁书欲寄谁。羁旅诗有其特点,人寄居南阳,人日登高赏景的习俗还是没有忘的。等到了亭子,举目四望,却发现南北景物风俗有差异。此时在老家襄阳已经春日萌动,南阳却尚是一片萧索;看见人们剪花戴花,才知道已经是正月初七,然而柳树尚未发芽,春天迟迟;羁旅在外,恰逢人日,思乡思友情动,可惜却无南飞雁,写了书信也无法寄给襄阳汉江边的挚友。该诗巧借大雁北迁习性,无法回还,寄托思友之情。在唐朝时,人们在人日这天登高赋诗,是文人的一个情愫,是敬而为人的一个礼俗。因为在开天辟地之初,女娲在七天内依次造出鸡狗猪羊牛马人。后来人们就以此为俗,“正月初一曰为鸡,初二曰为狗,初三曰为猪,初四曰为羊,初五曰为牛,初六曰为马,初七曰为人。”古代人日习俗主要有吃煎饼、七菜羹,戴人胜(人形饰物)出游,登高赋诗等。人日节登高赋诗的习俗非常久远,从魏晋时期就已经存在,尤其是唐宋时期作品非常丰富,题材颇为广泛,许多著名诗人皆有佳作传世。回到襄阳家里,孟浩然感到羞愧。外出到京都滞留这一年多来,消耗了家里的大量银两,自己在京城什么也没有带回,两手空空。自尊也受到极大的伤害,也没有脸面去与州府县衙的那些官员们打交道了。再看看自家兄弟,弟弟洗然家的孩子也一天天长大成人,自己一事无成,白白耗费家里的钱财,于心不忍。孟浩然主动提出与弟弟洗然分家的要求,母亲实在拗不过,只好同意。孟浩然把家里大部分田产、房舍、畜厩和园宅都分给了弟弟洗然,自己只要了几十亩田地和果树,再加上南山坡上的几间草庐、林园。这几十亩田地有长工们帮着耕种管理,农田收入也可无后顾之忧的。孟浩然算计着,变卖一些田产,为郢州城的韩襄客母子置办一些房产、土地,让他们娘儿俩有生活保障,也无后顾之忧。一切照着计划做好后,孟浩然就准备他的吴越游学之旅。时间一眨眼就到了早春二月,春水上涨,襄水河荡漾,涧南园后山坡上的桃花春蕾初绽,粉红一片。恰在此时,李白好友蜀地道士元丹丘到访。孟浩然十分高兴,热情接待。数日后,元丹丘将乘船到武昌拜访那里的观主张骖鸾。孟浩然也把自己准备去吴越之地的打算告诉了元丹丘,约好他们在黄鹤楼再相见。把元丹丘送上去武昌的班船,临别时,孟浩然赋诗一首送给元丹丘——送元公之鄂渚,寻观主张骖鸾桃花春水涨,之子忽乘流。岘首辞蛟浦,江中问鹤楼。赠君青竹杖,送尔白蘋洲。应是神仙子,相期汗漫游。这首诗描述了送友人元公的情景。开头描绘了春天桃花盛开,春水上涨的景象,友人突然乘船离去。诗人和友人在岘首山道别,友人要在江边的黄鹤楼寻找新的见面机会。最后诗人送给友人一根青竹杖,寄望他能去白蘋洲寻找不凡的经历。诗人认为友人是与神仙相似的存在,他们相信会在那里再次相聚,一起享受自由自在的旅行。我们用现代语言来体味一下这首诗:桃花盛开,春水汹涌,友人突然乘船而去。在岘首山告别蛟浦,将在长江边亲吻黄鹤楼。送给你一根青竹杖,方便你去白蘋洲。你这神仙般的道长,我们约好在那里相聚,一起痛快地畅游。这首诗以唐代的山水诗风写出了友人离别的场景。描绘了春天桃花盛开、汉水上涨的美景,通过对友人的寄托与期望,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祝福和希望。整首诗以简洁明了的意象描绘,展现了唐诗中常见的自然景色,同时融入了文人感情和想象,体现了诗人的无限遐想和对友人的深情厚意。整首诗意境优美,情感真挚,充满了诗人对友情的美好祝愿,表达了追求自由、超脱尘世的愿望。午后斜阳,孟浩然在南山坡上的草庐读书自饮,适逢老圃从这路过,告诉他岘山观的云表道长在南山打柴,去西村卖药即将路过这里。孟浩然一听,放下手里的书,就到南山方向迎云表道长。往常,孟浩然心里不痛快时就到云表那里寻求指点。这次到京都献赋未果,干谒无望,正好去请教云表道长,以求释然。太阳如山高,村子炊烟袅。荆山来一人,先生乃云表。孟浩然看到远处荆棘中的山路上,一袭道袍飘来,吟着这四句迎了上去。临近了向先生施礼,云表一看,大声说道:“这不是浩然先生吗?你从京都回来了!”两人一年多未见,在此见面,甚是高兴,畅叙别后情况,说到献赋未果,干谒无望时,云表叹道:“以先生之文采,干谒无果,必定是中间出了什么岔子!”孟浩然告诉先生:“本来是有机会入仕的,谁知阴差阳错,被放南山了。”然后,细细道出那天与皇上不期而遇,仓促间茫然以对,错失良机的经过。偶遇玄宗慌不择“诗”,放还南山老友谈叙。不觉中,天色暗了下来。孟浩然只好与云表道长话别,各自回到住所。在南坡草庐里,就着灯光,孟浩然把方才见到云表的经过,作成一首,赋以记之——山中逢道士云公春余草木繁,耕种满田园。酌酒聊自劝,农夫安与言。忽闻荆山子,时出桃花源。①采樵过北谷,卖药来西村。村烟日云夕,榛路有归客。杖策前相逢,沂然是畴昔。邂逅欢觏止,殷勤叙离隔。谓予搏扶桑,轻举振六翮。②奈何偶昌运,独见遗草泽。既笑接舆狂,仍怜孔丘厄。③物情趋势利,吾道贵闲寂。偃息西山下,门庭罕人迹。何时还清溪,从尔炼丹液。本诗中有三处注解:①荆山:今湖北南漳县西北,延伸至襄阳南山。②搏:一作“转”。扶桑:相传日出之地有神木,名曰扶桑。③接舆:春秋时期的隐士,因是楚人,又称楚狂。我们用现代语言来看看该诗——春光多时草木繁茂,田园满是耕种的人们。斟酒聊以自慰,农夫传言有仙来见。忽然听说是荆山子,立即奔出桃花园。原来是先生打柴过北谷,卖药来西村。村烟已经向晚,荆棘榛生的路上客人各自归。想想曾经杖策相遇,先生总是以吉言为之筹划。如此山路不期而遇,殷勤细语叙说着离别后的情况。对我高看以扶桑,认为进仕轻如鸟振翅膀。怎奈何命运不济文星不昌运,唯独我被遗忘在这草泽之间。何必去笑那接舆的疯狂,还说什么可怜孔丘周游列国无人问津。不必在意人心趋炎附势,我体察这正是安静闲适的所在。静寂的山下住所,门庭少有人往来。等到那一天有机会,我跟从你去融冶炼丹的溶液。诗中借在荆路上遇见云表道长,相叙别后一年多的情况,感叹进仕之艰难,有归于山林,跟随道长去炼丹的愿望。诗的开头从春天的草木茂盛写到农夫躬耕,自己百无聊赖,忽然听到有道长路过,欣然奔出草庐去迎见先生。知道先生是在南山打柴,去了西村卖药回归道观,两人相见,叙谈正浓,已是炊烟四起,天色向晚,不得不各自回去了。想想先生每每开导,对我寄以期望和鼓励,此番进京无果,甚感惭愧。进士仕机会不是没有,是自己没有把握住,也是命运不济啊!再想想,也要宽慰自己,何必嘲笑古代的接舆,又何必可怜孔子无人问津?不管势态,不管人心,我自去那安静闲适之地,修性养心,等有机会,还会跟随云表道士去炼丹的。其语言朴实无华,言辞亲切融合,表情达意到位,不失为一首记事、抒情、言志的好诗。元丹丘这边,也把孟浩然即将去吴越之地游学的事情告诉了在安陆做许家女婿的李白,并约在黄鹤楼相见。不觉已经到了阳春三月。这天,孟浩然、元丹丘和李白三人在武昌道观张骖鸾处相见,受到热情接待。两日后,李白将回安陆,元丹丘将去颍阳。孟浩然的船先行一步,站在船头,孟浩然向李白、元丹丘等众友挥手告别,大家依依不舍。李白看着孟浩然站在船头,渐行渐远,远去的船帆消失在浩渺的天尽头,李白才思横溢,为孟浩然赋诗一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唯通:惟)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交游的诗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足迹几乎遍及整个中国,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歌颂友情的作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历来传颂的名篇,写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我们今天品味起来,仍然觉得韵味悠长——友人在黄鹤楼与我辞别,在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孤船帆影渐渐消失在碧空尽头,只看见滚滚长江向天际奔流。黄鹤楼是中国四大名楼之一,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原楼已毁,现存楼为1985年修葺。这次,恰好李白东游归来,听元丹丘说孟浩然将要去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元丹丘、李白相送到江边。送别时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而是表现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多了点诗意,少了份伤感。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他当年轻快意的时候,所以眼里所看到的无不是美好惬意。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顺着长江而下,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地区,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