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测量学》大学笔记_第1页
《工程测量学》大学笔记_第2页
《工程测量学》大学笔记_第3页
《工程测量学》大学笔记_第4页
《工程测量学》大学笔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工程测量学》大学笔记第一章:工程测量学概述1.1

工程测量学的定义与重要性工程测量学是应用测量学原理和技术解决工程设计、施工及运营过程中有关测量问题的一门科学。它不仅涉及传统的地面测量工作,还包括了现代技术如卫星定位系统(GPS)、遥感技术以及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应用。通过精确的测量,可以确保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并保证最终成果符合预期标准。重要性:提高工程质量:准确的数据支持使得设计方案更加科学合理。保障安全:尤其是在桥梁、隧道等复杂结构建设中,精准测量能够避免潜在的安全隐患。节省成本:通过优化材料使用减少浪费,同时避免因错误而造成的返工费用。1.2

测量在工程项目中的作用工程测量贯穿于整个项目的生命周期,从前期规划到竣工验收乃至后期维护都离不开测量的支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的应用:前期规划阶段:确定项目位置、规模;评估地形地貌条件;进行初步设计。设计阶段:提供详细地形资料供设计师参考;辅助完成施工图纸制作。施工阶段:指导现场施工定位;监控施工进度与质量。运营维护阶段:定期检查建筑物状态;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测量活动主要工具/技术目的地形测量全站仪、无人机获取区域内地形地貌信息控制点布设GPS接收机建立精确的基准框架施工放样激光测距仪准确放置构件位置变形监测自动化监测系统评估结构稳定性1.3

基本测量单位及换算国际上普遍采用公制单位作为标准,但也有部分地区保留了英制单位的习惯。了解不同单位之间的转换关系对于正确解读测量结果至关重要。长度单位:米(m)、千米(km)、厘米(cm)、毫米(mm)面积单位:平方米(m²)、公顷(ha)、平方千米(km²)体积单位:立方米(m³)、立方厘米(cm³)角度单位:度(°)、分(')、秒(")常用换算:1km=1000m1ha=10,000m²1°=60'1'=60"1.4

测量技术的发展历程随着科技的进步,测量手段经历了从传统手工测量向自动化、智能化转变的过程。古代时期:利用简单工具如绳索、木棍进行粗略测量。近代早期:出现了光学经纬仪等精密仪器。20世纪中期:电子测量设备开始普及,提高了工作效率。当代:卫星导航定位技术、遥感技术广泛应用于各类工程项目之中。第二章:测量基础知识2.1

地球形状及其对测量的影响地球并非完美的球体,而是接近于一个扁球体,即赤道处稍微膨胀。这种不规则形状给全球范围内的大地测量带来了挑战。为了简化计算,通常会将地球视为一个旋转椭球体来进行近似处理。参考椭球:用于描述地球形状的理想数学模型。大地水准面:重力等位面,理论上代表平均海平面。高斯-克吕格投影:将地球表面转换成平面坐标的一种方法,特别适用于大比例尺地图制作。2.2

大地坐标系与局部坐标系为了方便表达地理位置,人们建立了多种坐标系统来描述地球上任意一点的位置。这些坐标系统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大地坐标系和局部坐标系。大地坐标系:地理坐标系

(WGS84,CGCS2000):由经度、纬度及海拔高度组成。地心直角坐标系:以地球质心为原点,XYZ轴指向特定方向。局部坐标系:平面直角坐标系:适用于较小区域内,便于直接进行距离和角度计算。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结合了大地坐标系和平面直角坐标系的优点,适合于大规模地图制作。2.3

测量中的误差来源及分类任何测量过程都不可能完全无误,因此识别并尽可能减小误差对于获得可靠结果非常重要。根据其性质,测量误差大致可分为系统误差、偶然误差和粗差三类。系统误差:由于仪器本身缺陷或外界环境因素引起的固定偏差,可以通过校正消除。偶然误差:随机发生的不可预见变化,难以彻底排除,但可通过多次重复测量取平均值的方式降低影响。粗差:明显偏离正常范围的错误,可能是人为操作失误造成,需要特别注意排除。2.4

数据处理基本方法针对不同类型的数据,采取恰当的方法进行分析处理是十分必要的。其中,最小二乘法是一种广泛应用的技术,尤其适合于求解含有多个未知数的线性方程组问题。最小二乘法原理:通过使观测值与理论值之间差异的平方和达到最小来估计参数的最佳值。应用场景:曲线拟合参数估计方差分析优点:计算简便结果稳定易于实现自动化第三章:距离测量3.1

直接测距方法直接测距是指通过物理接触方式量测两点间直线距离的方法,适用于较短距离的测量场景。常见的工具包括钢尺、测绳等。使用注意事项:确保尺子平直且紧贴地面。注意温度变化对金属尺长的影响。在测量较长距离时应适当增加支点以防止下沉。3.2

间接测距方法当直接接触变得困难或者没有必要时,可以采用间接测距技术来获取距离信息。这类方法基于光波、电磁波等信号传播特性,具有更高的精度和更广的应用范围。光电测距仪:利用红外光脉冲往返时间计算目标距离,适用于中远距离快速测量。全站仪:集成了角度测量与距离测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测量仪器,能够同时完成水平角、竖直角及斜距的测定,并自动转换为平距。雷达测距:主要用于航空航天领域,也可应用于某些特殊地面条件下的测量任务。3.3

距离改正计算由于大气折射率随温度、湿度等因素变化,导致光线路径发生弯曲,从而影响实际测量结果。因此,在进行高精度要求的距离测量时必须考虑相应的改正措施。气象改正:依据实时气象参数(如气温T、气压P)修正光速v,进而调整测量值。公式:ΔD=D×v真−v标称v标称ΔD=D×v标称​v真​−v标称​​倾斜改正:如果测线不是水平方向,则需将斜距转化为水平距离。公式:Dh=Ds⋅cos⁡(θ)Dh​=Ds​⋅cos(θ),其中DsDs​为斜距,θθ为倾斜角。其他因素:还可能存在诸如仪器常数误差等需要考虑的情况。第四章:角度测量4.1

水平角与垂直角的概念在工程测量中,角度测量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涉及到水平角和垂直角两大类。水平角是指同一水平面上两条方向线之间的夹角,通常用来确定地面点之间的相对方位。而垂直角则是指视线与水平线之间的夹角,用于确定地面点之间的高度差异。水平角测量:通过经纬仪或全站仪来实现。通常采用“盘左”、“盘右”的方法来减少仪器误差。垂直角测量:利用经纬仪或全站仪中的垂直度盘来读取角度。区分仰角(视线向上)和俯角(视线向下)。4.2

经纬仪的操作与使用经纬仪是一种专门用于测量角度的精密仪器,广泛应用于工程测量领域。它主要由望远镜、水平度盘和基座组成。仪器组装与校准:将仪器安装在三脚架上,并调整至水平状态。使用水平管进行粗略调平,再通过微调螺旋达到精细调平。检查并调整照准部的灵活性及垂直度盘的准确性。水平角测量步骤:设置仪器于测站点,瞄准第一个目标点并读取初始角度。转动照准部瞄准第二个目标点,读取第二个角度。½.计算两者之差得到水平角。垂直角测量步骤:设置仪器并对准目标点。读取垂直度盘上的数值。根据目标点相对于仪器的位置判断是仰角还是俯角,并记录相应符号。4.3

角度观测数据处理完成野外测量后,需要对收集到的角度数据进行整理和处理,以便于进一步分析或绘制图表。数据录入:将所有测量值输入计算机或手写记录本中。异常值检测:检查是否存在明显偏离正常范围的数据点。平均值计算:对于重复测量的结果,计算平均值以提高精度。闭合差调整:在闭合导线测量中,通过分配闭合差来调整各段角度,确保总和符合理论值。测量项目所需工具主要步骤关键要点水平角测量经纬仪设置仪器、瞄准目标、读取角度盘左盘右法消除误差垂直角测量经纬仪设置仪器、瞄准目标、读取角度区分仰角俯角数据处理计算机数据录入、异常值检测、平均值计算闭合差调整第五章:水准测量5.1

高程系统简介高程是指某一点相对于基准面的高度,常用的基准面有大地水准面和平均海水面两种。根据不同需求,可以选择不同的高程系统进行测量工作。绝对高程:地面点相对于平均海水面的高度。相对高程:两点间的高差,不依赖于具体的基准面。5.2

水准测量原理与方法水准测量是测定两点间高差的一种方法,它基于水平视线原理,即认为两点间若保持水平视线,则两点间的高差等于视线高度之差。普通水准测量:使用水准仪配合水准尺。在前后视点分别设立水准尺,通过水准仪读取两尺上刻度值。计算前后视点高差。精密水准测量:采用精密水准仪,提高读数精度。增加测回次数,以减少偶然误差的影响。严格控制视线长度及前后视距差。5.3

水准路线的设计与实施合理的水准路线设计对于确保测量工作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路线应尽量避开交通繁忙路段及易受干扰地区。路线类型:闭合水准路线:起点与终点相同,形成封闭环路。附合水准路线:起点与终点位于已知高程点上。支水准路线:仅有一个端点为已知高程点。实施要点:选择稳固可靠的转点。保持前后视距相等,减少i角误差。注意温度、风速等环境因素对测量结果的影响。5.4

水准测量误差分析水准测量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多种类型的误差,理解这些误差的来源有助于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仪器误差:水准仪本身的制造误差或磨损导致。观测误差:操作人员读数不准、瞄准偏差等原因引起。环境因素:大气折光、温度变化等自然现象造成的误差。处理方法:定期校验仪器性能。提高观测者的专业技能。选择适宜天气条件进行外业作业。第六章:控制网建立6.1

控制网的作用与类型控制网是在一定区域内按照一定规则布设的一系列控制点,用于提供高精度的空间位置基准。它是整个工程测量的基础,对后续各项测量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用:为地形图绘制提供精确坐标。作为施工放样的参考依据。支持变形监测及灾害预警系统的建立。类型:平面控制网:专注于平面位置的精确定位。高程控制网:侧重于高程数据的准确获取。三维控制网:同时包含平面与高程信息。6.2

导线测量技术导线测量是建立平面控制网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通过连续设置多个导线点并测量相邻点间的距离和角度来确定整个网络的几何形态。布设原则:尽量选择视野开阔、易于通视的地方设置导线点。控制导线总长度,避免过长导致累积误差增大。测量流程:设计导线方案,确定起始点和终点。依次设置各导线点,并进行距离和角度观测。采用适当的平差方法处理观测数据。平差方法:条件平差:通过列出所有条件方程来求解未知数。间接平差:先假设一组初值,然后不断迭代修正直至满足精度要求。6.3

三角测量与边角测量除了导线测量外,三角测量和边角测量也是建立控制网的有效手段。这两种方法均基于三角形几何原理,通过测量三角形内角或边长来推算未知点的位置。三角测量:原理:利用已知边长和角度计算未知顶点坐标。应用:适用于较大范围内的控制点布设。边角测量:原理:同时测量多条边长及其对应夹角。特点:相比三角测量更为直观简便,但对仪器精度要求较高。6.4

GPS在控制网中的应用随着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的发展,其已成为现代控制网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GPS可以快速、准确地提供三维坐标信息,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优势:全天候作业能力:不受天气条件限制。高精度定位:可达厘米级甚至更高。自动化程度高:减少了人工干预的需求。使用方法:安装GPS接收器于控制点上。采集卫星信号并记录相关数据。通过后处理软件解算出精确坐标。注意事项:确保天线稳固安装,避免遮挡。注意多路径效应的影响,选择开阔地带进行观测。合理安排观测时段,以获得最佳卫星分布。第七章:地形图绘制7.1

地形图比例尺选择地形图的比例尺决定了地图上表示的实际大小与真实世界大小的关系,是绘制地形图时首先需要确定的关键参数。比例尺的选择取决于地形图的目的和用途,例如城市规划、道路设计或军事用途等。常见比例尺:小比例尺(<1:50,000):适用于大范围区域的概览图。中比例尺(1:50,000-1:10,000):适用于中小城市的规划图。大比例尺(>1:10,000):适用于详细的城市街区或工程建设项目。选择原则:用途:明确地形图的具体应用场合。精度需求:高精度需求的项目通常选用大比例尺。覆盖范围:覆盖范围越大,比例尺越小。比例尺适用范围特点1:10,000小城镇、工业园区详细的道路和建筑信息1:50,000中等城市、县区平衡了细节与覆盖范围1:250,000省级行政区划主要道路和水系,少有详细地形7.2

地形要素表示方法地形图上需要表示的要素非常多样,包括自然地貌、人造设施、植被分布等。这些要素通过不同的符号、颜色和注记来表达,以便读者能够快速理解地图内容。自然地貌:等高线:表示地形起伏,等高线越密集,表示坡度越陡。水系:河流、湖泊、水库等,通常用蓝色线条或色块表示。植被:森林、草地、灌木丛等,用绿色表示,并通过不同的符号区分种类。人造设施:道路:高速公路、主干道、次干道等,用不同宽度的线条表示。建筑物:居民楼、工厂、学校等,用矩形或特定符号表示。公共设施:医院、邮局、车站等,用专用图标标注。注记:地名:村庄、城市名称。高程:山顶、鞍部等地形特征点的高程。说明:对于一些特殊的地形特征或设施进行文字说明。7.3

数字地形模型(DTM)构建数字地形模型(DigitalTerrainModel,DTM)是一种以数字化形式存储和处理地形信息的技术,它可以为地理信息系统(GIS)提供基础数据支持。数据来源:航空摄影测量:通过空中拍摄获取影像,经过立体匹配生成DTM。激光雷达(LiDAR):利用激光扫描技术快速获取大面积地形数据。地面测量:使用全站仪、GPS等设备实地测量点位坐标。构建步骤:数据采集:根据所需精度选择合适的数据采集方法。数据预处理:去除噪声、填补空洞等。网格化:将数据转换为规则网格格式。插值:利用插值算法填充网格节点。验证与优化:通过与实测数据对比,调整模型参数。7.4

地图投影基础地图投影是将地球表面上的点映射到平面上的过程,由于地球是一个近似球体,而地图通常是平面,因此需要通过特定的数学变换来实现这一过程。投影类型:圆柱投影:设想一个圆柱包裹地球,将球面投影到圆柱面上。圆锥投影:设想一个圆锥包裹地球,将球面投影到圆锥面上。方位投影:将球面投影到一个平面上,该平面与球面相切或相割。投影选择:用途:航海图常使用墨卡托投影,因为它能保持方向不变。变形控制:某些投影可以较好地控制面积、形状或距离的变形。区域特点:不同地区的地理特征可能更适合特定类型的投影。第八章:施工放样8.1

放样基础知识施工放样是将设计图纸上的信息转移到施工现场的过程,确保施工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放样工作通常包括点位放样、线路放样和建筑物放样等。放样工具:全站仪:集成测距、测角功能,适用于各种放样任务。GPS接收机:适用于大面积或长距离放样。激光测距仪:用于快速测量短距离。放样方法:极坐标法:利用已知点和方向角、距离确定新点位置。交会法:通过两个或多个已知点的视线交点确定新点位置。偏移法:沿已知线偏移一定距离确定新线位置。8.2

直线、曲线放样技术在道路、铁路等线性工程中,直线和曲线的放样是非常常见的任务。直线放样较为简单,而曲线放样则需要更复杂的计算和操作。直线放样:步骤:确定起点和终点。使用全站仪或经纬仪沿直线方向放样中间点。检查放样点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曲线放样:圆曲线:步骤:确定曲线起点、终点和半径。计算曲线各特征点坐标。使用全站仪按坐标放样。缓和曲线:步骤:确定缓和曲线起点、终点、半径及长度。计算各点坐标。使用全站仪按坐标放样。注意事项:控制误差:确保每一步的精度,避免累积误差。现场标记:放样完成后,应及时做好标记,便于后续施工。8.3

建筑物定位与校正建筑物放样涉及确定建筑物的基础位置、轴线位置以及关键结构的位置。这是一项精度要求较高的工作,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整体质量和安全性。基础放样:步骤:确定建筑物的总体位置。根据设计图纸放出基础的轮廓线。检查基础位置是否符合设计要求。轴线放样:步骤:确定建筑物的主要轴线。使用全站仪或其他工具放出轴线。检查轴线是否平行且间距正确。校正方法:水平校正:使用水准仪检查基础面的水平度。垂直校正:使用垂线或激光铅垂仪检查墙体的垂直度。整体校正:通过整体测量和调整,确保建筑物的整体位置和尺寸符合设计要求。8.4

特殊条件下的放样技巧在一些特殊条件下,如山区、沼泽地、水域等,传统的放样方法可能难以实施。此时,需要采用一些特殊的放样技巧来解决问题。山区放样:难点:地形复杂,视线受阻。技巧:使用无人机:获取高分辨率影像,辅助放样。设置临时控制点:在可视范围内设置多个临时控制点。水域放样:难点:水面波动,无法直接测量。技巧:使用浮标:设置浮标作为临时标志点。声纳测深:利用声纳设备测量水下地形。软土地基放样:难点:地基不稳定,容易变形。技巧:预压加固:预先对地基进行加固处理。动态监测:施工过程中持续监测地基沉降情况。第九章:变形监测9.1

变形监测的意义变形监测是对建筑物、桥梁、大坝等结构物在施工及运营期间的位移、沉降等变形情况进行长期跟踪观测的工作。它对于确保结构安全、预防事故发生具有重要意义。监测对象:建筑物:高层建筑、历史建筑等。桥梁:公路桥、铁路桥等。大坝:水电站大坝、防洪堤等。监测目的:安全性评估:及时发现结构异常,防止事故发生。施工控制:指导施工过程中的调整与优化。科学研究:积累数据,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9.2

不同类型的变形监测方法变形监测方法多种多样,根据监测对象的不同特点和监测要求,可以选择合适的方法。常规测量方法:水准测量:用于监测沉降。角度测量:用于监测倾斜。距离测量:用于监测位移。自动化监测系统:全站仪自动监测系统:可实现无人值守的连续监测。GPS监测系统:适用于大面积、长距离的变形监测。光纤传感系统:利用光纤传感器进行实时监测。遥感监测: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用于大面积地表变形监测。高分辨率卫星影像:通过影像对比分析变形情况。9.3

数据采集与分析变形监测数据的采集和分析是确保监测效果的关键环节。高质量的数据能够为决策提供有力支持。数据采集:定期观测:按照预定的时间间隔进行观测。连续观测:使用自动化系统进行不间断的数据采集。应急观测:在特殊情况下(如地震后)进行紧急观测。数据分析:趋势分析:分析变形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异常检测:识别出超出正常范围的数据点。原因分析:探究变形产生的原因,如地质条件、施工质量等。预测建模:基于历史数据建立模型,预测未来的变形趋势。9.4

监测报告编写监测报告是对监测工作的总结和反馈,是相关部门决策的重要依据。报告应当全面、准确地反映监测结果。报告内容:项目概况:包括监测对象的基本信息、监测目的等。监测方案:使用的监测方法、仪器设备、监测频率等。数据记录:详细的观测数据记录。数据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解释。结论与建议:总结监测结果,提出改进建议。报告要求:客观性:数据和分析结果应客观公正。准确性: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可读性:报告应简洁明了,便于非专业人士理解。时效性:及时提交报告,确保信息的时效性。第十章:遥感技术与GIS10.1

遥感技术原理遥感技术是指通过非接触的方式,从远距离获取地球表面的信息。这种技术利用传感器捕捉来自地表反射或发射的电磁辐射,从而生成图像或数据,用于分析和解释地球表面的各种特征。电磁波谱:遥感技术利用的是电磁波谱中的不同部分,包括可见光、红外、微波等。平台:遥感数据可以由地面、空中(飞机、无人机)或太空(卫星)平台获取。传感器类型:被动传感器:接收自然反射或发射的电磁辐射,如多光谱和高光谱相机。主动传感器:发射信号并接收反射回来的信号,如雷达(SAR)和激光雷达(LiDAR)。10.2

卫星图像处理卫星遥感图像处理是遥感技术的核心内容之一,通过对原始图像进行一系列处理,提取有用信息。预处理:几何校正:纠正由于卫星姿态、轨道等因素引起的几何畸变。辐射校正:消除大气散射、吸收等对图像亮度的影响。增强处理:对比度增强:改善图像的视觉效果,突出感兴趣的目标。滤波处理:去除噪声,提高图像质量。分类处理:监督分类:利用已知地物样本训练分类器,对图像进行分类。非监督分类:自动聚类相似像素,形成类别。专题信息提取:植被指数:如NDVI(归一化植被指数),用于评估植被覆盖率和健康状况。水体提取:利用特定波段的反射特性识别水体。土地利用分类:识别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如农田、森林、城市等。10.3

GIS概念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GIS)是一种用于存储、管理、分析和显示地理数据的计算机系统。它将地理数据与属性数据相结合,提供强大的空间分析能力。GIS的主要功能:数据输入:将各种格式的数据导入GIS系统。数据管理:组织和存储地理数据。数据分析:进行空间查询、叠加分析、缓冲区分析等。可视化:生成地图和其他图形输出。工程应用:城市规划:辅助城市规划师进行土地利用规划、交通规划等。环境监测:监测污染源、评估环境影响。资源管理:管理和分配自然资源,如水资源、矿产资源。灾害管理:进行灾害风险评估、制定应急预案。遥感技术传感器类型主要应用优势可见光/红外多光谱相机农业监测、城市规划分辨率高、成本较低微波SAR地表形变监测、海洋监测全天候工作、穿透云雾激光LiDAR地形测绘、森林资源调查高精度、三维数据10.4

空间数据分析空间数据分析是GIS的核心功能之一,它利用空间数据进行各种分析,以揭示地理现象之间的关系和模式。空间查询:根据特定条件检索空间数据。叠加分析:将多个图层叠加在一起,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缓冲区分析:创建某个对象周围的缓冲区,用于分析影响范围。网络分析:分析交通网络、供水网络等,计算最短路径、服务区域等。空间统计:进行空间数据的统计分析,如热点分析、聚类分析等。第十一章:地下工程测量11.1

地下空间特点及挑战地下工程测量涉及到在地下环境中进行的各种测量工作,如隧道、矿山、地铁等。地下空间的特点和挑战使得测量工作变得更加复杂。特点:有限视野:地下空间通常光线不足,视野受限。高湿度:地下环境湿度高,对仪器和测量精度有影响。不稳定的地质条件:地下地质条件复杂多变,可能导致测量点位移。挑战:安全问题:地下作业存在塌方、气体泄漏等安全隐患。通讯问题:地下信号传输困难,影响数据传输和通信。精度要求高:地下工程对测量精度要求极高,以确保施工安全和质量。11.2

隧道测量技术隧道测量是地下工程测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隧道的定位、导向和施工过程中的监测。隧道定位:地面控制测量:在地面建立控制点,为隧道施工提供基准。贯通测量:确保隧道两端准确对接。隧道导向:激光导向:使用激光全站仪进行隧道轴线的定向和导向。陀螺仪定向:利用陀螺仪进行高精度的方向测量。施工监测:收敛测量:监测隧道围岩的变形情况。沉降监测:监测隧道顶部和底部的沉降情况。应力应变监测:监测隧道衬砌的应力和应变情况。11.3

矿山测量实践矿山测量是矿山开采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包括矿山资源的勘探、开采设计、生产管理和环境保护等方面。资源勘探:地质填图:通过地质调查和钻探,绘制矿区地质图。储量估算:根据地质数据估算矿石储量。开采设计:采场布置:确定采场的位置、尺寸和开采顺序。巷道布置:规划井下巷道的布局和连接。生产管理:产量监测:监测每日的矿石产量。质量控制:监测矿石的质量,确保符合生产要求。环境保护:尾矿库监测:监测尾矿库的安全状况,防止溃坝事故。地下水监测:监测矿区地下水位,防止地下水污染。11.4

安全考虑地下工程测量过程中,安全始终是最重要的考虑因素。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安全措施和注意事项:通风系统:确保地下有足够的通风,防止有害气体积聚。照明系统:提供充足的照明,确保测量人员的视线清晰。防护装备:测量人员应佩戴安全帽、防护眼镜、防滑鞋等个人防护装备。应急预案: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包括疏散路线、急救措施等。定期培训:对测量人员进行定期的安全培训,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第十二章:海洋测绘12.1

海洋地理环境海洋测绘是研究海洋地理环境并绘制海洋地图的技术。海洋地理环境复杂多变,包括海底地形、海洋流、潮汐等多种要素。海底地形:大陆架:沿海浅水区域,通常水深不超过200米。大陆坡:从大陆架到深海平原的过渡区域,坡度较陡。深海平原:广阔的平坦区域,水深超过4000米。海洋流:暖流:温暖的水流,如墨西哥湾流。寒流:寒冷的水流,如加利福尼亚寒流。潮汐:周期性变化:由于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导致海水周期性涨落。潮汐类型:分为半日潮、全日潮和混合潮。12.2

水深测量技术水深测量是海洋测绘的基础,通过测量海底到水面的距离来获取海底地形数据。单波束声纳:原理:发射单束声波,接收反射信号,计算水深。特点:简单、经济,但只能测量一条线上的水深。多波束声纳:原理:同时发射多束声波,接收多个反射信号,形成宽幅海底地形图。特点:高效率、高分辨率,适用于大面积海底地形测量。侧扫声纳:原理:发射侧向声波,接收海底反射信号,生成海底图像。特点:适用于探测海底地貌和障碍物。卫星测高:原理:利用卫星测高技术测量海面高度,结合重力场模型推算海底地形。特点:适用于大范围海域的粗略测量。12.3

海岸带管理海岸带管理是海洋测绘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旨在保护和合理利用海岸带资源。海岸侵蚀监测:方法:通过定期测量海岸线位置,监测侵蚀情况。工具:遥感图像、无人机航拍、地面测量等。滩涂资源管理:滩涂测绘:绘制滩涂地形图,评估滩涂资源。滩涂利用:合理规划滩涂养殖、盐田等利用方式。海洋保护区管理:保护区划定:根据生态敏感性和生物多样性,划定海洋保护区。监测与评估:定期监测保护区内的生态环境,评估保护效果。12.4

海洋资源开发中的测量支持海洋资源开发涉及石油、天然气、矿产资源等多种资源的勘探和开采。测量技术在资源开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油气勘探:地震勘探:通过地震波探测地下油气藏。重力和磁力测量:利用重力和磁场变化,寻找潜在油气藏。海底矿产资源勘探:多波束声纳:绘制海底地形,寻找矿床。地质取样:通过钻探和取样,分析海底沉积物和岩石成分。海洋能源开发:潮汐能:通过潮汐发电站,利用潮汐能量发电。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