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3年上海二模分类汇编:文言文二-上海市十六区近三年(2021-2023)高考语文一模、二模试题分类汇编(解析版)-高考语文总复习总结归纳资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0/09/0B/wKhkGWdBVN6AP6ysAAIVx1kGcc0598.jpg)
![2021-2023年上海二模分类汇编:文言文二-上海市十六区近三年(2021-2023)高考语文一模、二模试题分类汇编(解析版)-高考语文总复习总结归纳资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0/09/0B/wKhkGWdBVN6AP6ysAAIVx1kGcc05982.jpg)
![2021-2023年上海二模分类汇编:文言文二-上海市十六区近三年(2021-2023)高考语文一模、二模试题分类汇编(解析版)-高考语文总复习总结归纳资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0/09/0B/wKhkGWdBVN6AP6ysAAIVx1kGcc05983.jpg)
![2021-2023年上海二模分类汇编:文言文二-上海市十六区近三年(2021-2023)高考语文一模、二模试题分类汇编(解析版)-高考语文总复习总结归纳资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0/09/0B/wKhkGWdBVN6AP6ysAAIVx1kGcc05984.jpg)
![2021-2023年上海二模分类汇编:文言文二-上海市十六区近三年(2021-2023)高考语文一模、二模试题分类汇编(解析版)-高考语文总复习总结归纳资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0/09/0B/wKhkGWdBVN6AP6ysAAIVx1kGcc0598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海市十六区近三年(2021-2023)高考语文一模、二模试题分类汇
编
文言文阅读之二
2023届高三语文二模试卷
2023届上海市崇明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伯夷颂①
(唐)韩愈
士之特立独行,适于义而已,不顾人之技非,皆豪杰之士,信道笃而自知明者也。一家
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寡矣;至于一国一州非之,力行而不惑者,盖天下一人而已矣;若至于
举世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则千百年乃一人而已耳;若伯夷者,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
昭乎日月不足为明,幸乎泰山不足为高,巍乎天地不足为容也。
当殷之亡,周之兴,微子贤也,抱祭器而去之。武王、周公,圣也,从天下之贤士,与
天下之诸侯而往攻之,未尝闻有非之者也。彼伯夷、叔齐者,乃独以为不可。殷既灭矣,天
下宗周,彼二子乃独呼食其粟,饿死而不顾。由是而言,夫岂有求而为哉?信道笃而自知明
也。
今世之所谓士者,一凡人誉之,则自以为有余;一凡人沮之,则自以为不足。彼独非圣
人而自是如此。夫圣人,乃万世之标准也。余故日:若伯夷者,特立独行,穷天地亘万世而
不顾者也。虽然,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矣。
【注释】①颂:刘勰《文心雕龙•颂赞》云,“颂者,容也,所以美盛德而述形容也。”
材料二: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日:“父命也。”
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毒往归
焉!”及至,西伯卒,武王布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口:“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
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日:“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
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遂饿死于首
阳山。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
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天。天之报施
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
是遵何德哉?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伯夷列传①》)
【注释】①列传:司马贞《史记索隐》云,“列传者,谓列叙人臣事迹,令可传于后
世。”
20.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及意义阐释不思碰的一项是()
A.“不顾人之愚寺”中“是非”属于古今异义,可以理解为“褒贬”。
B.“彼二子乃独联食其粟”中“耻”属于意动用法,可以理解“以……为耻”。
C.“奉往归焉”中“盍”属于通假字,通“何”,可以理解为“为什么”。
D.“武王卷伐纣”中“东”属于名词作状语,可以理解为“向东”。
21.下列对两则材料论证方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第①段采用比喻论证阐明自己观点。
B.材料一第③段采用对比论证圣人是万世之标准。
C.材料二第①段以事例论证伯夷叔齐隐居的原因。
D.材料二第②段借助对比论证突出自己观点
22.从句式角度赏析材料二第②段。
23.两则材料写作上均突破文体限制,结合上述材料具体内容及注释加以分析。
【答案】20.C21.D
22.以短句为主,节奏明快,充满气势。以短句形式分列颜回仁德好学而早天以及盗跖残暴
横行而寿终,更加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爱憎之情。同时,本段多采用反问句式,形成连续追
问,强烈地表达了对天道不公的批判。
23.颂这一文体主要是描述人物的言行举止,赞颂其美德。材料一简略描述人物事迹并对其
“信道笃而自知明”的特立独行的人格精神有所颂扬,但文章更多围绕人物展开议论,阐述
二子“特立独行”精神的现实意义,借颂扬二子来针硬时弊,表达自己不随波逐流以二子为
榜样的志向。材料二作为一篇列传,并不仅仅记录人物事迹,而是借题发挥,通过对贤人、
恶人命运与善恶的矛盾分析,批驳“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的观点,表达出作者对天道报应
论的批判。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句意:不理会别人的赞誉或批评的。
B.正确。句意:伯夷、叔齐二人独认为吃周的粮食是羞耻的。
C.错误。“盍往归焉”中“盍”应译为“何不”o句意:何不去归附他呢?
D.正确。句意:向东去讨伐商纣。
故选C。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论证方法的能力。
A.“采用比喻论证”错,“昭乎日月不足为明,萃乎泰山不足为高,巍乎天地不足为容也”
为对比论证。
B.“论证圣人是万世之标准”错。本段用对比论证是为了突出伯夷特立独行的难能可贵。
C.“论证伯夷叔齐隐居的原因”错。本段主要论证的是伯夷叔齐如何坚守节义。
故选D。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天。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
等句以短句为主,节奏明快,充满气势,读起来铿锵有力,极具感染力。
以短句形式分列颜回仁德好学而早天,如“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天”。以及盗跖
残暴横行而寿终,如“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
寿终,是遵何德哉”,更加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爱憎之情,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同时,本段多采用反问句式,形成连续追问,如“可谓善人者非邪”“其何如哉”“是遵何
德哉”,由此强烈地表达了对天道不公的批判,同时,便于引发读者的思考。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体裁的能力。
由材料一注释“颂:刘勰,《文心雕龙•颂赞》云,'颂者,容也,所以美盛德而述形容也。’”
可知:颂这一文体主要是描述人物的言行举止,赞颂其美德。材料一简略描述人物事迹并对
其“信道笃而自知明”的特立独行的人格精神有所颂扬,但文章更多围绕人物展开议论,如
“彼二子乃独耻食其粟,饿死而不顾。由是而言,夫岂有求而为哉?信道笃而自知明也”,
阐述二子“特立独行”精神的现实意义,伯夷的行为是从遵从“道义”出发的,他那种守道
不移、重义轻生的品格,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作者借颂扬二子来针磋时弊,表达自己
不随波逐流以二子为榜样的志向。
由材料二注释“列传:司马贞《史记索隐》云,'列传者,谓列叙人臣事迹,令可传于后世。'”
可知:作为一篇列传,并不仅仅记录人物事迹,而是借题发挥,通过对贤人、恶人命运与善
恶的矛盾分析,如“批驳“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的观点,文中写道“若伯夷、叔齐,可谓
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
糟糠不厌,而卒蚤天。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
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爱憎之情以及对天道
报应论的批判。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读书人的立身行事独特,符合道义罢了。不理会别人的赞誉或批评的,都是豪杰之士,
也是忠实地相信自己的道并且清楚知道自己的人。全家的人批评他,仍坚定执行而不迷惑的
人很少。至于一国一州的人批评他,仍坚定执行而不迷惑的,大概整个天下只有一人罢了。
若是到了全世界的人都批评他,仍坚定执行而不迷惑的,则千百年来只有一人罢了。像伯夷
这样的人,是穷尽天地,经历万世也不回头的人。(与他比较),即使光明的日月也不算亮,
雄峻的泰山也不算高,宽广的天地也不算能包容。
当殷商要灭亡而周要兴盛时,微子这样的贤人都抱着祭祀的器具离开殷商。武王、周公
是圣人,率领天下的贤士和诸侯前去进攻殷商,未曾听说有人批评过他们。独有伯夷、叔齐
认为他们不该。殷商灭亡后,天下承认周为宗主国,伯夷、叔齐二人独认为吃周的粮食是羞
耻的,即使饿死也不后悔。由此说来,他这样做难道是要博取什么吗?是因为忠实地相信自
己的道并且清楚知道自己罢了。
现今的所谓读书人,当有一人称誉他,自以为该得到更高的赘誉。有一人不满他,自以
为别人的话未尽正确。他可以独自批评圣人而自以为是到如此的地步。圣人的行事是万世的
标准啊。所以我认为,好像伯夷这样的人,是立身行事独特,穷尽天地,经历万世也不会回
头的人啊。虽然这样,如果没有他们二人,乱臣贼子便会接连不断地出现在后来的世代了。
材料二:
伯夷、叔齐是孤竹国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将王位禅让给叔齐,等到父亲死后,叔齐要
让位给伯夷。伯夷不肯接受:“这是父亲的遗命啊。”于是逃走了。叔齐也不肯即位而逃走
了。国人只好拥立孤竹君的次子为王。这时候,伯夷、叔齐听说西伯姬昌擅长让老人得到充
分的照顾,心想:“何不去归附他呢?”等到达的时候,西伯已经死了,武王东去讨伐商纣。
伯夷、叔齐便勒住武王的马缰谏净说:“父亲死了不安葬,却要发动军队打仗,能说是孝子
吗?做臣子的要去弑杀国君,能说是仁者吗?”武王左右的人想要杀掉他们。太公说:“这
是有气节的人。”于是把他们搀扶开去。等到武王平定殷纣的暴乱以后,天下都归附周朝了,
而伯夷、叔齐却以做周的臣民为耻,为了坚守节义,便不吃周的米粮,隐居在首阳山,采些
山菜来充饥。于是饿死在首阳山上。
有人说:“天道是没有亲疏的,只是常常帮助好人。”而像伯夷、叔齐可以称得上是好
人了!难道不是吗?这样地聚积仁德、修养品行,竟然饿死了!再说七十二位贤人里,孔子
特别赞美颜回好学.可是颜回常常闹穷,连最粗糙的食物都吃不饱,而最后早死了。上天对
于好人的报偿,怎么是如此的呢?盗距常常杀死无辜的人,烤人肉来吃,放纵暴戾,聚集朋
党几千人横行天下,反而能够长寿以终。这又是依循何种德行的啊!我实在觉得很迷惑,倘
若这就叫做天道的话,那么,天道到底是对呢,还是错的呢?
2023届上海市杨浦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五)(10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鼐闻天地之道,阴阳刚柔而已。文者,天地之精英,而阴阳刚柔之发也。惟圣人之言,
统二气之会而弗偏,然而《易》、《诗》、《书》、《论语》所载,亦间有可以刚柔分矣。值其时
其人告语之,体各有宜也。自诸子而降,其为文无有弗偏口。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
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骐骥。其光也,如杲日,如火,
如金锣铁;其于人也,如凭高视远,如君而朝万众,如鼓万勇士而战之。其得于阴与柔之美
者,则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
如鸿鹄之鸣而入廖廓。其于人也.谬乎其如叹,邈乎其如有思,暖乎其如喜,愀乎其如悲。
观其文,讽其音,则为文者之性情形状,举以殊口。
(节选自姚鼐《复鲁絮非书》)
乙
吾尝以谓文章之原,本乎天地。天地之道,阴阳刚柔而已。□有得乎阴阳刚柔之精,皆
可以为文章之美。阴阳刚柔并行而不容偏废,有其一端而绝亡其一,刚者至于债强而拂戾,
柔者至于颓废而暗幽,则必无与于至文者矣。然古君子称为文章之至,虽兼具二者之用,亦
不能无所偏优于其间。其故何哉?天地之道,协合以为体,而时发奇出以为用者,理固然也。
其在天地之用也,尚阳而下阴,伸刚而细柔,故人得之亦然。文之雄伟而劲直者,必贵于温
深而徐婉。温深徐婉之才不易得也,然其尤难得者,必在乎天下之雄才也。夫古今为诗人者
多矣,为诗而善者亦多矣,而卓然足称为雄才者,千余年中数人焉耳。甚矣,口得之难也。
(节选自姚鼐《海愚诗钞序》)
20.下列语句的空缺处选用的虚词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诸子而降,其为文无有弗偏口”应选用“者”。
B.“则为文者之性情形状,举以殊口”应选用“焉”。
C.“口有得乎阴阳刚柔之精”应选用“然”。
D.“甚矣,口得之难也”应选用“其”。
21.请结合文本,赏析甲文两处画线句的语言特点。
22.甲乙两文都围绕“阳刚阴柔文风”展开论述,而重点各有不同,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答案】20.C21.这两个句子运用一连串的比喻、排比,形象地写出了阳刚和阴柔的文
章之美,把原来抽象的文章风格问题说得具体形象。语言生动,声韵铿锵,色彩鲜明,气势
流宕。
22.甲文:具体论述了散文的阳刚、阴柔风格的区分与特点;认为文章的刚柔不同,是因为
人的性格气质不同。乙文:①优秀的文学作品应当兼具阳刚与阴柔之美。或:优秀的文学作
品中所具有的阴阳刚柔之美源自天地之道。②优秀的文学作品在阳刚与阴柔的调和中应有所
侧重。③雄伟刚劲的作品比温深徐婉的作品更可贵。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此句意思是,从诸子以下,他们写文章没有不各有所偏的。"者”字代指上面的情
况,放在句末煞尾。
B.正确。此句意思是,可见写文章人的性格气质及外在表现,全部都不相同啊!“焉”是句
末语气词。
C.错误。此句意思是,如果对阳刚阴柔的精微有所领悟,都可以用来成就文章之美。故此处
应为表示假设的虚词,可填“苟”;“然”表转折,不正确。
D.正确。此句意思是,遇到这样的人才真是太难得了。“其”字表反问或感叹语气。
故选C。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言特点的能力。
“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
骐骥”“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
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鹄之鸣而入廖廓”,从修辞手法上看,两句运用一连串“如”
子结构,既是比喻,又是排比,把具有阳刚之美的文章比作雷霆、闪电、山谷中的强风、高
山峻岭、决流的大河、奔腾的骏马;把具有阴柔之美的文章比作旭日东升、清风、云霞、轻
烟、深林间弯曲的小河、水的波纹、珠玉的光辉、鸣叫的鸿雁飞入空阔的天际。
从效果上来讲,一连串比喻形象地写出了阳刚和阴柔的文章各自具有的不同的美,把原来抽
象的文章风格问题说得具体形象。
从语言特色上看:诸多意象的使用使文章具体可感,色彩鲜明;同时一连串“如"字的使用
和长句短句错落有致的摆放,使语言节奏鲜明,声韵铿锵,气势流宕。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甲文:
结合“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升初日,
如清风……”可知,文章具体论述了散文的阳刚、阴柔风格的区分与特点。
结合“其于人也,谬乎其如叹,邈乎其如有思,暖乎其如喜,愀乎其如悲。观其文,讽其音,
则为文者之性情形状,举以殊焉”可知,认为文章的刚柔不同,是因为人的性格气质不同。
乙文:
结合“苟有得乎阴阳刚柔之精,皆可以为文章之美”可知,对阳刚阴柔的精微有所领悟,可
以成就文章之美。
结合“阴阳刚柔并行而不容偏废……则必无与于至文者矣。然古君子称为文章之至,虽兼具
二者之用,亦不能无所偏优于其间”可知,古代君子所称赞的好文章,阳刚阴柔应当并存,
但也不能在两者之间毫无偏胜。
结合“文之雄伟而劲直者,必贵于温深而徐婉”可知,雄伟刚劲的作品比温深徐婉的作品更
可贵。
参考译文:
甲
我听说天地的大道理就是阴阳刚柔罢了。文章是天地的精英,是阴阳刚柔生发而来的。
只有圣人的话,能够使二气会合而不偏颇。但是《易》、《诗》、《书》、《论语》中也偶尔有刚
柔可以相分的情况。那个时代和那时的人,以语录为体裁,各有其适合之处。从诸子以下,
他们写文章没有不各有所偏的。那些得到阳刚之美的,他们的文章如雷霆,如闪电,如山谷
中的强风,如高山峻岭,如决流的大河,如奔腾的骏马;他们的光芒如明亮的太阳,如烈火,
如黄金镂嵌的铁器;得到阳刚之美的人,如登高望远,如帝王接见臣民,如鼓舞千万名勇士
去战斗。那些得到阴柔之美的,他们的文章如旭日东升,如清风、云霞、轻烟,如深林间弯
曲的小河,如水的波纹,如珠玉的光辉,如鸣叫的鸿雁飞入空阔的天际;得到阴柔之美的人,
深沉得像是叹气,高远得像是有所思考,火热得像是高兴异常,伤心得像是悲哀无比。看他
们的文章,听他们的声音,可见写文章人的性格气质及外在表现,全部都不相同啊!
乙
我曾说过写文章的根本(规律),源于天地之道。天地的规律,不过是阳刚阴柔罢了。
如果对阳刚阴柔的精微有所领悟,都可以用来成就文章之美。阳刚阴柔应当并存而不应偏废。
如果(文章)只有其中的一端而完全没有另一端,阳刚发展为紧张激烈、乖张不顺,阴柔发
展为萎靡消沉、闭塞昏暗,(这种文章)就一定不会成为好文章。但是古代君子所称赘的好
文章,虽然兼具两方面的特点,但也不能在两者之间毫无偏胜。这是为什么呢?天地的规律,
以协调融合为本体,但时常产生特殊变化并以此作为功用,道理本来就是这样的。事物(如
果)在天地间发挥独特功用,常常尚“阳”而贬“阴",扬''刚"而抑“柔”,所以人们领
悟的天地规律也如此。雄伟刚劲的文章,一定比温和深厚、舒缓委婉的文章更可贵。能作温
深徐婉之文的才子是难得的,而更为难得的,一定是在天下遇到能作雄文的才子。从古到今,
会写诗的人有很多,诗写得好的人也有很多,然而卓尔不群值得称为雄才的人,一千多年中
不过几个人罢了。遇到这样的人才真是太难得了。
2023届上海市嘉定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五)(11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拙庵记
宋派
①京口徐君德敬,居京师,处一室,不垩不华,仅御风雨,环度图书,置榻其中,自号
日“拙庵”。
②余,天下之拙者也。德敬岂若余之拙乎?世之人舌长且圆,捷若转丸,恣谈极吐,如
河出昆仑而东注。余则不能。人问以机,谢以不知;人示以秘,瞪目顾视,莫达其旨;人之
所嘉,余纵欲语,舌大如杵,不可以举;人之所讳,余不能止,开口一发,正触禁忌。他人
有识洞察纤微,揭首知尾,问白意缁。未入其庭,已觇其形;始照其貌,已尽其肺肝而究其
缢奥。福来荧荧,出身以承:祸方默默,预防而避匿。余梦梦不知,愦愦无所思。人之笑吾,
吾以为喜;人之怒吾,吾径情而直趋。吾识之拙,当为举世师。此二者,乃吾所大拙。德敬
岂有之乎?
③然吾亦有不拙者。圣人既没千载,至今道存于经,岳海崇深,茫乎无涯,盲乎无涂。
众人游其外而不得其内,舐其肤而不味其腴。吾则搜摩刮剔,视其轨而足其迹,入孔孟之庭
而承其颜色。斯不谓之巧不可也。周公既亡,本摧末弊,而世以不治。吾握其要而举之,德
修政举,礼成乐备,是不谓之巧不可也。而德敬岂有是乎?
④盖人有所拙者必有所巧,有所巧者必有所拙。拙于今必巧于古,拙于诈必巧于智,拙
于人者必巧于天;苏、张巧于言而拙于道,孟子拙于遇合而巧于为圣人之徒,晁错号称智囊
而拙于谋身。余诚乐吾之拙,盖将全吾之天而不暇恤乎人也。
⑤今德敬居位处势,诵古人之言而以拙自晦,其殆巧于天者欤?巧于智者欤?巧于古者
欤?然则德敬之巧也大矣,过于人也远矣,乌可以不记?
(节选自《宋派散文选集》)
2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则不能”:“则”表示转折,相当于“却”•
B.“德敬岂有之乎”:“乎”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C.“然吾亦有不拙有”:“者”表示句末煞尾,形成判断语气。
D.“军将全吾之天而不暇恤乎人也”:“盖”,表示推测,相当于“大约”。
22.根据第②段,画线句“此二者,乃吾所大拙”中“二者”指和.
23.本文对比说理颇具特色,请加以赏析。
24.概括本文的写作意图。
【答案】2LC22.①.言拙②.识拙
23.①将别人之巧与自己之拙进行对比,为下文写自己之巧作铺垫,也对他人略有讽刺。②
将自己之拙与自己之巧进行对比,体现拙与巧的辩证关系。③在苏秦、张仪、孟子、晁错等
历史人物的例子中体现对比,丰富文章内容,增强说服力.④将自己之大拙、巧与德敬之拙、
巧进行对比,突显德敬可能的超越常人之巧。
24.①借拙庵记赞扬徐德敬居位处势,以拙自晦的“大智”“大巧”。②借题发挥,表达安
守天性言辞、察利避害的笨拙,追求悟道、推动礼制的机敏,表达自己的“拙巧”观。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者,代词,……的地方。句意:然而我也有不笨拙的地方。
故选C。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由原文“世之人舌长且圆,捷若转丸,恣谈极吐,如河出昆仑而东注。余则不能”可知,“一
者”为“言拙”;
由原文“吾识之拙,当为举世师”可知,“一者”为“识拙”。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写作技巧的能力。
①由原文“人问以机,谢以不知;人示以秘,瞪目顾视,莫达其旨;人之所嘉,余纵欲语,
舌大如杵,不可以举;人之所讳,余不能止,开口一发,正触禁忌”可知,将别人之巧与自
己之拙进行对比,为下文写自己之巧作铺垫,也对他人略有讽刺。
②由原文“吾识之拙,当为举世师”“然吾亦有不拙者”可知,将自己之拙与自己之巧进行
对比,体现拙与巧的辩证关系。
③由原文“苏、张巧于言而拙于道,孟子拙于遇合而巧于为圣人之徒,晁错号称智囊而拙于
谋身”可知,在苏秦、张仪、孟子、晁错等历史人物的例子中体现对比,丰富文章内容,增
强说服力。
④由原文“余,天下之拙者也。德敬岂若余之拙乎”“然吾亦有不拙者……然则德敬之巧也
大矣,过于人也远矣”可知,将自己之大拙、巧与德敬之拙、巧进行对比,突显德敬可能的
超越常人之巧。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①由原文“今德敬居位处势,诵古人之言而以拙自晦,其殆巧于天者欤?”“然则德敬之巧
也大矣,过于人也远矣”可知,借拙庵记赞扬徐德敬居位处势,以拙自晦的“大智”“大巧”。
②“余诚乐吾之拙,盖将全吾之天而不暇恤乎人也”体现安守天性言辞的笨拙,“人问以机,
谢以不知;人示以秘,瞪目顾视,莫达其旨”体现察利避害的笨拙,“吾握其要而举之,德
修政举,礼成乐备,是不谓之巧不可也”可体现追求悟道、推动礼制的机敏,以此表达自己
的“拙巧”观。
参考译文:
拙庵记
宋濂
①京口人徐德敬,住在京城,生活在一间居室,不用白土粉刷也不装饰房屋,只能够抵
御风雨罢了,居室四周放满图书,在房屋中放置一床榻,自号为“拙庵”。
②我是全天下的笨拙的人。徐德敬哪里比得上我笨拙呢?世人的舌头修长并且圆滑,快
捷地就像转动的珠丸,恣意谈吐,就像黄河冲出昆仑山向东流去;我却不能这样。别人询问
我机密,我用不知道来谢绝;别人给我看机密,我瞪着眼睛环顾四周,不能够明白他的旨意;
别人夸奖的东西,我纵然想说,但舌头大得就像舂米的木棒,不能够说出;别人忌讳的事情,
我不能克制,开口一说,正好触犯别人的禁忌。他人有能力,能清楚的察觉细微的事物,刚
接触开头就能知道结尾,询问一下白色的就能知道黑色的。还没有进入庭院,已经疑视到它
的形状;刚观察到它的容貌,就已经全部看清它的内心推究到它蕴含的奥秘;福刚隐约地到
来,就挺身而出承受;祸刚隐隐地出现,就能预先防备躲避藏匿起来。我像做梦一样一无所
知,昏乱糊涂什么都不想。别人笑话我,我认为高兴;别人生我的气,我任性地直接跑掉。
我认识的笨拙,应当是全社会的老师。这两方面,是我最大的愚笨。徐德敬难道有这些吗?
③然而我也有不笨拙的地方。圣人去世之后,到现在已过千载,道保存在经书里边,就
像高山那样崇高大海那样幽深,遥远模糊没有边际,深远的样子没有路途。众人在它的外边
游弋却不能进入它的内部,舔舐它的肌肤却不能体味它的美味。我却能搜寻揣摩切磋剔除,
观察它的轨迹踏寻它的踪迹,进入孔子孟子的门庭承蒙他们的教诲。这不认为是机敏是不可
以的。周公已经去世,社会的根本被摧毁,体制破败。我掌握它的要领来推动它,德行完美
政令兴起,礼制形成音乐完备。这不认为机敏是不行的。但是徐德敬哪里有这些呢?
④大概人有笨拙的地方就一定有机敏的地方,有机敏的地方就一定有笨拙的地方。对当
下笨拙就一定对古代机软,对欺诈笨拙就一定对才智机敏,对人事笨拙一定对天意机敏;苏
秦、张仪在语言方面机敏却在悟道上笨拙,孟子在君臣关系上笨拙却在做圣人弟子上机敏,
晁错虽然号称智囊却在为自身安危考虑上笨拙,万石君石奋不善言辞却成为了汉朝的名臣。
我实在是以我的笨拙为乐,大概我将要保全我的天性没有空闲时间考虑社会杂务了。
⑤现在徐德敬为人处世,学习古人的文章却用笨拙隐藏自己的才能,他大概是对天机方
面机敏呢,还是对才智机敏呢,还是对古代机敏呢?既然这样,那么徐德敬的机敏很厉害呀,
他超过一般人很远,哪能不给他作记呢?
2023届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五)(11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清凉山晓望记
【清】孙学颜
①清凉山在金陵城西乌龙潭之西,其下有寺日清凉寺。庚子®夏四月三日,余与江君致
谷,访马君孝升于乌龙潭。孝升携具,饮余两人清凉寺中。有诗僧中洲来自黄山,闻余至,
欣然出谒,磐礴②具道黄山云海之奇。久之,如坐余于天都、始信诸峰③,纵观烟岚变幻,不
知身在金陵也。是夕,谈饮既罢,孝升、中洲俱别去,余与敛谷宿寺僧耕烟寒香阁中。
②明日天方曙,余先起,坐阁外磐石上。望见长干④浮屠仅余三四尺许,隐见半空中。
其四面皆白云环绕,使人目眩心动。因促敛谷披衣起,与登山之绝顶望焉。时城内外诸山,
皆薄云笼罩峰顶。而东南一带,炊烟出屋,渐次腾起。少焉,朝瞰从东山上迸光,与云烟相
掩映,如绮维绣错,紫翠重叠可爱。忽有风从西南来,掀簸炊烟,或聚或散。须臾雾起蟠空,
与城内外诸山云气相连结,若巨浸⑤吞天,弥望皆成水国。于是钟山、雨花、鸡鸣、覆舟皆
若飞浮,往来惊涛骇浪中。而金陵烟火百万户,遂杳不知其所如。惟向所见长干浮屠,犹若
与远村烟树争奇献巧,出没弄影于岛屿间。盖虎踞龙蟠,磅礴郁积之气,蒸变不测如此。余
与敛谷顾而乐之。因笑谓黄山云海之奇,殆不是过欤?
③乃复归坐寒香,以语耕烟。耕烟日:”此吾山间不常见之景也。”余谓:“金陵名胜
甲江南,而山川秀发,烟云变态,四时固常有之。但非好奇之士,莫肯破晓登峰,恐意观览,
以快心于尘埃喧嚣外耳。”敛谷目:“吾子之言是也。然吾生平固好游者,燕楚诸名胜登眺
几遍矣,而故乡山水负此奇致,今始见之,是亦可为忽近求远之一戒也。吾子倘记其事,幸
并书此意,以贻后来者可乎?”因次第本末,录置寒香壁间,并寄孝升、中洲一笑云。
(选自《孙学颜文集》)
【注】①庚子: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②磐礴:大声宣扬。③天都、始信:黄山著
名的山峰名。④长干:地名,在南京。⑤巨浸:大水。
21.如果将第①段中画线句改为“下有清凉寺”,方框内可填入的虚词是()
A.也B.矣C.哉D.焉
2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和“我”一起喝酒的有江敛谷、马孝升、中洲、耕烟。
B.“我”和江敛谷于次日早晨登上清凉山顶看到了奇致。
C.文章第②段按照时间顺序描写了清凉山晓望所见之景。
D.文章运用了比喻、比拟等多种手法写日出前后的景象。
23.第①②段都提到“黄山云海之奇”,分别有何用意?请作分析。
24.第③段中的“此意”在文中指什么?请简要概述。
【答案】21.D22.A
23.第一次提是引出下文去登清凉山,第二次提是将黄山之景和清凉山所见之景做比较,并
引出下文关于“美景常在身边”的议论。
24.美景常有;需好奇之士才能看到;需克服困难才能获得快乐;需要关注身边的景物,不
要舍近求远。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下有清凉寺”意思是:下面有清凉寺。本句是陈述句。
A.“也”,用于句末,表判断、表疑问或反问、表感叹或祈使,此处均无上述用法,排除。
B.“矣”,在文言文中表示陈述,相当于“了”:表示感叹,相当于“啊、呀”;表示命
令或请求、表示疑问等,此处均无上述用法,排除。
C.“哉”,位于句末,表疑问或反诘或感叹,此处均无上述用法,排除。
D.“焉”在此可理解为“兼词”,相当于“于此”,“下有清凉寺”意思是:下面有清凉
寺(在这里)。
故选D。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和'我'一起喝酒的有江敛谷、马孝升、中洲、耕烟”错误。和“我”一起喝酒的没
有耕烟。
故选Ao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语段作用的能力。
第一次,由“有诗僧中洲来自黄山,闻余至,欣然出谒,磐礴具道黄山云海之奇。久之,如
坐余于天都、始信诸峰,纵观烟岚变幻,不知身在金陵也”可知,此处“黄山云海之奇”,
是为了引出下文去登清凉山一事。
第二次,由“余与敛谷顾而乐之。因笑谓黄山云海之奇,殆不是过欤?”可知,此处将黄山
之景和清凉山所见之景做比较,并引出下文关于“美景常在身边”的议论。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
由“吾子倘记其事,幸并书此意”可知,“此意”指前文“余”与“敛谷”之心得,即''金
陵名胜甲江南,而山川秀发,烟云变态,四时固常有之。但非好奇之士,莫肯破晓登峰,恣
意观览,以快心于尘埃喧嚣外耳”“然吾生平固好游者,燕楚诸名胜登眺儿遍矣,而故乡山
水负此奇致,今始见之,是亦可为忽近求远之一戒也”。
由“金陵名胜甲江南,而山川秀发,烟云变态,四时固常有之”概括为:美景常有;
由“但非好奇之士,莫肯破晓登峰,恣意观览,以快心于尘埃喧嚣外耳”概括为:需好奇之
士才能看到;需克服困难才能获得快乐;
由“而故乡山水负此奇致,今始见之,是亦可为忽近求远之一戒也”概括为:需要关注身边
的景物,不要舍近求远。
参考译文:
①清凉山在金陵城西面乌龙潭西,它的下面有一座寺庙,叫做清凉寺。庚子年的夏天四
月三日,我和江敛谷,到乌龙潭拜访马孝升。马孝升携带器具,和我们两人在清凉寺中饮酒。
有一位来自黄山叫做中洲的诗僧,听说我来了,高兴的出来拜见,大声宣扬、详细谈论黄山
云海的奇特之处。过了很久,我好像坐在天都、始信等山峰之上,尽情的欣赏山里蒸腾起来
的雾气变幻,不知道自己身在金陵。这一天的傍晚,我们谈论、饮酒后,孝升、中洲都离开
了,我和江敛谷住宿在寺僧耕烟的寒香阁中。
②第二天,天刚亮,我先起床,坐在阁外的磐石上。望见长干塔仅有三四尺,在半空中
若隐若现。它的四面都有白云环绕,使人目眩心动。于是我催促敛谷披衣起来,和他一起登
到山顶观赏。当时城内外诸山,都有薄云笼罩峰顶。而东南一带,炊烟出屋,渐次腾起。过
了一会,初升的太阳从东山上升起,与云烟相掩映,光彩夺目色彩错杂如绣,紫色与翠色交
织在一起,非常可爱。忽然有一阵风从西南吹来,炊烟翻腾,时聚时散。不久,雾气翻腾,
和城内外的山峰的云气相连,好像大水要吞没天空,一眼望去整个天地都像是水国一般。这
时,钟山、雨花、鸡鸣、覆舟都好像飞浮在空中,在惊涛骇浪中往来。而金陵的百万户人家,
遂不知到在哪里。只有先前向所见的长干塔,仍然好像与远村烟树争奇献巧,出没于岛屿之
间。大盖虎踞龙蟠,磅礴郁积之气,蒸腾变换如此。我和敛谷看到这样的景色高兴。于是笑
着说,黄山云海之奇,大概是过誉了吧?
③于是回来又到了寒香阁,把这话告诉耕烟。耕烟说:“这是我们山间不常见之景色啊。”
我说到:“金陵名胜在江南首屈一指,山川秀美挺拔,烟云变换,是四季常有的。只是如果
不少好奇之人,没有肯在破晓时分登上山顶,纵情观赏,来使自己获得尘埃喧嚣之外的快乐
罢了。”敛谷说:“您说的对。然而我生平本就喜欢游览,燕楚的名胜几乎都登览遍了,故
乡的山水却负有此等奇特的景致,如今才看到,这也可以成为忽略近处的风景寻求远处的风
景的训诫了。您或许把这件事情记录下来,并且把这个意思表达出来,来赠送给后来人,可
以吗?”于是按照顺序记录这件事情的本末,并且录置在寒香壁间,寄给孝升、中洲,以博
得一笑。
2023届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五)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山来阁记
(明)王弘撰①
①桃叶渡之侧,有园一区,广数十弓。宋君以伟之所营也。花药林竹,可以娱目;蓄古
今人字画,可以澄怀:积书千卷,可以求圣贤之道,知人论世;有阁高三层,可以远眺。
②癸卯春,予来金陵,曾登其上,望钟山焉。以伟负意气,不屑流俗,每招四方士为高
会,赋诗饮酒不辍:予固心壮之。然以伟魏国之女夫也,逃世之变,魏国故第废置,东园阑
榭,荡为寒烟;中山之遗烈,不可问矣。而以伟尚有此以优游卒岁,俯仰之间,口能无今昔
之感乎哉?
③予去几三十年,庚午秋重来,下榻其中,虽风景如故,而书画散佚,阁已杀其最高一
层,不得如昔之所望,以伟亦皤然老矣。阁故颜“容安”,以伟喜予之来,易之日“山来”。
乃举觞属记,援文忠铭苏程蕾为说咒予不敢承,则告之口:今天下何曾有山水哉?予生长
西方,天府之国,为荒墟久矣。比出潼关,城郛人民,皆已非旧。过郑期之野,观当年战场,
燧火夜青,荡魂昼号,祖宗之泽,日以灭没,有不胜其戚者。而此邦烟景华丽,士大夫犹得
以管弦歌舞,饰其游宴之乐,乃市井嚣竞之习,相寻未息,有道者之所惧也。且人生梦幻,
来去之迹,亦何常之有?予之居此,寄尔。即子之有此,亦寄尔。纵浪大化,身名翳如,苟
适目前,何多求焉!岂敢窃前贤之美谈以自侈为?
④以伟不答,予亦就寝,恍惚窈窕,宛如昔之所望,郁郁葱葱,直临牌牖。予不觉其肃
然而恐,悄然而悲,憬然而寤也。遂披衣书之,以为《山来阁记》。
【注】①王弘撰,字无异,号山史。明亡后隐居,持反清复明之志。②苏轼的表弟程德
孺,有一董,名为“程公董”,因苏轼来访,更名为“苏程蕾”,并请苏轼写《苏程蕾序》。
21.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一项是()
A.其B.孰C.亦D.盖
22.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正顾的一项是()
A.山来阁藏有名人字画和圣贤典籍,宋以伟于此地招待各地的贤士。
B.宋以伟曾意气风发,却遭家国变故,此阁废弃,故感怀今盛昔衰。
C.宋以伟因重逢而乐,故改阁名为'‘山来”,并请作者为阁写“记”。
D.作者故地重游虽风景相似,但是阁已破败,书画散失,令人唏嘘。
23.第③段画线部分的语言很有特点,请对此加以赏析。
24.宋以伟邀请作者写“记”,作者却说“予不敢承”,请分析其原因。
【答案】21.A22.B
23.画线句整散结合。以一个散句开首、结尾,表达国破家亡的愤慨。用整句铺排,描绘从
天府之国到潼关、中原,故国被清军烧杀抢掠,百姓哀鸿遍野的场景。语言富有气势和节奏
感,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悲愤与无奈之情。
24.①大明灭亡,山水不在,何来“山来”?②国破家亡,士大夫却歌舞升平。不应写“记”。
③人生如梦,所谓拥有,不过是暂时的寄居而已,何必有“记”?④纵肆放浪,身名空虚只
是苟安于眼前罢了,无以为“记”。⑤不敢窃先贤的美谈来标榜自己,不敢有“记”。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能无今昔之感乎哉?”意思是,他能没有昔盛今衰的感慨吗?可知这里需要一个表示反问
语气的词语,而“其”作副词,表示反诘、反问语气,翻译成难道、岂。
B.意思是“谁”“哪一个”,文中只是说宋以伟会有昔盛今衰的感慨,不符合要求。
C.表示并列或表述补充一种情况,不符合要求;
D.表示揣测或表示原因,不符合要求。
故选Ao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却遭家国变故,此阁废弃,故感怀今盛昔衰”错误,根据原文“然以伟魏国之女夫也,
递世之变,魏国故第废置,东园阑榭……能无今昔之感乎哉”可知,虽然遭遇时代的变迁,
魏国公的旧宅已经废置不住了,可是宋以伟还有这园阁来悠闲地过着日子,抬头与低头之间,
他能没有昔盛今衰的感慨吗?可见他“感怀今盛昔衰”的原因并非遭家国变故,此阁废弃。
选项强加因果,与原文表述不符。
故选Bo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
根据原文”今天下何曾有山水哉”“有不胜其戚者”可知,以一个散句开首、结尾,表达国
破家亡的愤慨。
根据原文“予生长西方,天府之国,为荒墟久矣。比出潼关,城郭人民,皆己非旧。过郑廓
之野,观当年战场,燧火夜青,殛魂昼号,祖宗之泽,日以灭没”可知,整句铺排,描绘从
天府之国到潼关、中原,故国被清军烧杀抢掠,百姓哀鸿遍野的场景。
综上所述,画线句整散结合,语言富有气势和节奏感,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悲愤与无奈
之情。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根据原文“今天下何曾有山水哉”可知,大明灭亡,山水不在,何来“山来”?
根据原文“比出潼关,城郭人民,皆已非旧过郑廓之野,观当年战场,蟒火夜青,殛魂昼
号,祖宗之泽,日以灭没,有不胜其戚者。而此邦烟景华丽,士大夫犹得以管弦歌舞,饰其
游宴之乐,乃市井嚣竞之习,相寻未息,有道者之所惧也”可知,国破家亡,士大夫却歌舞
升平。不应写“记”。
根据原文“且人生梦幻,来去之迹,亦何常之有”可知,人生如梦,所谓拥有,不过是暂时
的寄居而己,何必有“记”?
根据原文“予之居此,寄尔。即子之有此,亦寄尔。纵浪大化,身名翳如,苟适目前,何多
求焉”可知,纵肆放浪,身名空虚只是苟安于眼前罢了,无以为“记”。
根据原文“岂敢窃前贤之美谈以自侈为“可知,不敢窃先贤的美谈来标榜自己,不敢有
“记”。
参考译文:
①桃叶渡的旁边,有一处园子,十分广阔,有几十弓,是宋以伟建造的。此地有花栏竹
林,可以用来悦目:收藏着古今名人字画,可以让人静心;积累下来的书有千卷,可以探求
圣贤的道理,知人论世;此地还有阁,高三层,可以站在上面远望。
②癸卯年春天,我来到南京,曾经登到阁上,远望钟山。宋以伟胸怀志向,不肯与流俗
之士为伍,常常招来四方的士人,举办盛大的宴会,作诗喝酒不停。我心里当然赞赏他。但
是宋以伟,是魏国公的女婿,遭遇时代的变迁,魏国公的旧宅已经废置不住了,东园的槛栏
台榭已毁坏,如寒烟一样消失了;中山王徐达留下的功业,已经无法知道了。可是宋以伟还
有这园阁来悠闲地过着日子,抬头与低头之间,他能没有昔盛今衰的感慨吗?
③我离开这里差不多三十年了,庚午年的秋天又来到这里,住在园中。虽然这里风景依
10,但是书画散失,阁已减去了最高的一层,比以前矮了,不能像从前那样望得那么远了。
宋以伟也已白发苍苍,老了。阁上原来的匾额题为“本安”,宋以伟为我的到来感到高兴,
就将它改为“山来”。然后他举起酒杯,请求我写一篇记,并引用苏轼写《苏程蕾■序》的事
例,以此作为理由。我不敢应承,就告诉他说:“现在天下何尝有山水呢?我生长在陕西,
那里是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地方,但现在成了荒地好久了。近来出潼关,城池百姓,都已不
是以前的样子了。路过洛阳的郊外时,看到当年的战场,夜里有青青的鬼火,白天有死于战
事的鬼叫,祖宗的恩泽,一天天地消失了,有不能承受的悲伤。可是这里风景美丽,士大夫
还能够吹着管弦唱歌跳舞,粉饰那嬉戏宴饮的快乐。至于街市喧闹奔竞的习惯,接连不断没
停息过,这真是有道的人所惧怕的现象。况且人生如梦一样,来来去去的踪迹,哪里有什么
呢?我居住在这里,不过是有个寄身之地罢了;就是你拥有这国阁,也只是有个寄身之地罢
了。纵肆放浪在造化中,身名湮灭无闻。苟且适应眼前的形势,为什么要多追求呢?怎能窃
取前贤的美谈来夸赞自己的行为呢?
④宋以伟不回答,我也睡觉了。恍恍惚惚,像从前望见的情景,郁郁葱葱直扑到窗上来,
我不觉肃然恐惧,静静地悲伤起来,一下子醒来了。我于是披了衣服写作,把它命名为《山
来阁记》
2023届上海市青浦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五)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相州昼锦堂记
(宋)欧阳修
①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口土方穷时,困厄
闾里,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若李子不礼于其嫂,买臣见弃于其妻。一旦高车驷马,旗
旄导前而骑卒拥后,夹道之人,相与骄肩累迹,瞻望咨嗟,而所谓庸夫愚妇者,奔走骇汗,
羞愧俯伏,以自悔罪于车尘马足之间。此一介之士得志于当时,而意气之盛,昔人比之衣锦
之荣者也。
②惟大丞相魏国公则不然。公,相人也,世有令德,为时名卿。自公少时,已擢高科,
登显士,海内之士,闻下风而望馀光者,盖亦有年矣。所谓将相而富贵,皆公所宜素有,非
如穷厄之人侥幸得志于一时,出于庸夫愚妇之不意,以惊骇而夸耀之也。然则高牙大泰④不
足为公荣,桓圭衮冕⑤不足为公贵;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勒之金石,播之声诗,以耀后
世而垂无穷。此公之志,而士亦以此望于公也。岂止夸一时而荣一乡哉!
③公在至和中,尝以武康之节,来治于相,乃作昼锦之堂于后圃。余虽不获登公之堂,
幸尝窃诵公之诗,乐公之志有成,而喜为天下道也。于是乎书。
(有删改)
乙
游西陂记
(清)管同
①既入陂,至蜴书堂,晤其主人,出王晕石谷®所为六境图。折而西,有小屋一区,供
尚书②遗像。其外则巨石布地如散棋,主人目:“此艮岳石也,先尚书求以重价,而使王肇
用画法叠为假山,其后为河水所冲败,乃至此云。”闻其言,感叹者久之。
②抵暮皆归,饮于陈氏件谋。度光®举酒属予曰:“子曷为记?”嗟夫!当尚书以诗文
风雅倾动海内,一时文士景从响应,宾客园林之胜,可谓壮哉!今始百年,乃令来游者徒慨
叹于荒烟蔓草之外,盖富贵固无常矣;而文辞亦何裨于是也?士亦舍是而图其大且远者,其
可已。是为记。
(有删改)
【注释】①王翠石谷:王颦,字石谷,著名画家。②尚书:指宋荤,官至吏部尚书。文
中的赐书堂主人是其后人。③陈氏仲谋、度光:与作者同游西陂的友人。④高牙大意:指高
位者的仪仗。⑤桓圭衮冕:古代帝王及大夫的礼服和礼帽。
21.可填入甲文第①段方框处的一项是()
A.盖B.且C.岂D.然
22.以下对甲乙两文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都阐释了相同的人生追求。B.都未直接阐释自己的观点。
C.都是出于相同的写作目的。D.都表达了对建堂者的赞美。
23.甲乙两文都表达了对人生追求的认识,但阐释观点的方式各有特点,请结合两文内容加
以分析。
【答案】21.A22.C
23.甲文的议论层次丰富,委婉曲折,开篇就堂名生发议论,结合苏秦等人的经历,分析了
以富贵归故乡为荣这种风气形成的原因,即世人对穷与达的态度不同。接着笔风一转,分析
韩琦不受此风气影响的原因,一是他未经困厄,不存夸耀富贵以雪耻报恨之心;二是他的追
求是“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勒之金石,播之声诗”,借此赞扬韩琦之志表达自己的人生观。
乙文作为一篇游记,重在写感受而不在写风景,由在赐书堂内外的所见所闻,通过对破败的
外景轮廓勾勒,定下感慨系之的基调,生发了好景不常的感叹,并借此阐发观点:富贵是无
常的,写题咏之类的文辞也无裨益,士人应该“舍是而图其大且远者”,即在立德、立功方
面做出成就的观点。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运用文言虚词的能力。
A.“盖”,放在句首,副词,表下面说的话带推测性,相当于“推想”、“大概”。
B.“且”,放在句首,连词,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若”、“假如”、“就是”、“即
使”,用来加强语气。
C.“岂”,放在句首,副词,表反问,难道、哪里。
D.“然”,放在句首,连词,表转折,然而、但是。
结合后文举“苏秦”“朱买臣”的例子可知,“士方穷时,困厄闾里,庸人孺子,皆得易而
侮之”是作者由常理而推测的情况,故此处应填“盖”。
故选A。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都阐释了相同的人生追求”错。甲文表达的人生追求是“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勒
之金石,播之声诗,以耀后世而垂无穷”。乙文表达的人生追求是“舍是而图其大且远者”,
即在立德、立功方面做出成就。二者追求并不相同。
B.“都未直接阐释自己的观点”错。甲文通过对魏国公的反复赞叹,直接表达了作者对魏
国公的敬佩之情,也表现了作者对为官从政的理解,寄托了作者本人的追求。乙文通过对宋
氏西陂破败荒芜、萧条凄凉的景象的描写,慨叹人生短促,富贵无常。景物中融注了人事沧
桑和哲理的顿悟,并非直接阐释。
D.“都表达了对建堂者的赞美”错。乙文写西陂的尚书故第,已不再是昔日的繁华热闹,
唯有尚书手植巨树,郁郁葱葱,望之如碧云翠雾;庭园中堆的假山已被洪水冲倒,太湖石如
棋子般散落院中;宋尚书曾以诗文倾倒海内,学人士子无不向往,到了后来,世事更迭,令
人感到凄怆。乙文未表达对建堂者的赞美。
故选C。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甲文先写了古往今来对官至将相、富贵还乡的看法,然后以苏秦(季子)、朱买臣为例,说明
读书人穷困时,连庸人孺子都可以轻侮他,一旦他成了达官显贵,那些庸夫愚妇一面俯首请
罪,一面懊悔嗟叹,而春风得意的一介之士则趾高气昂。这就是过去人们常说的衣锦还乡。
然后,作者笔锋一转,写“惟大丞相魏国公则不然",一句话“收拾前文,振起下意”。作
者简要介绍了魏国公的身世经历之后,着重说明了做将相,得富贵,都是他早就应当有的;
而且作为仪仗的大旗和三公的命圭,礼服都不足以显示他的荣耀和显赫;只有恩及百姓,功
在国家,并名垂青史、光照后代,才是他的志向。然后,作者介绍了相州昼锦堂的来历,由
昼锦堂的石碑上的诗又谈到魏国公对富贵的态度和他的志向,并描述了他为官从政的不凡表
现。最后作者表明了写作此文的动机是“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勒之金石,播之声诗”。后
半部分侧重分析韩琦不受此风气影响的原因,一是他未经困厄,不存夸耀富贵以雪耻报恨之
心;二是他的追求是“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勒之金石,播之声诗”,借此赞扬韩琦之志表
达自己的人生观。
乙文作为一篇游记,不写宾客园林之胜,而是通过对宋氏西陂破败荒芜、萧条凄凉的景象的
描写,慨叹人生短促,富贵无常。景物中融注了人事沧桑和哲理的顿悟。西陂的尚书故第,
已不再是昔日的繁华热闹,唯有尚书手植巨树,郁郁葱葱,望之如碧云翠雾;庭园中堆叠的
假山已被洪水冲倒,太湖石如棋子般散落院中;宋尚书曾以诗文倾倒海内,学人士子无不向
往,到了后来,世事更迭,令人感到凄怆。从而告诉人们做人应“图其大远者”,不能只图
眼前富贵,应孜孜不倦地为国为民立德立功,人生才会有永恒不朽的意义。文章景中有情,
立意新颖,于游记中领悟人生哲理,意味深长。
参考译文:
甲
相州昼锦堂记
(宋)欧阳修
①做官做到将相,富贵而回老家,这是大家都认为非常荣耀的事,也是古今都公认的。
一般当读书人穷困时,在乡里过着贫苦日子,平民儿童都可轻视甚至侮辱他。如苏秦不被嫂
子礼待,朱买臣被妻子抛弃。一旦坐着四匹马拉的高大的车子,旗帜在前开道,又有骑兵卫
队拥着,在街边观看的人,挤在一起肩并肩脚挨脚的,一边仰望一边赞叹,而所谓平头男女,
又跑又窜又惊又慌,汗水都出来了,甚至惭愧得低头弯腰,跪在车轮辗起的灰尘和马蹄子中
间,向新贵人悔过请罪。这就是一个普通士子,成功得志时,那意气的旺盛,是以前人们所
比方的穿着锦绣的荣耀事啊!
②惟有大丞相魏国公不是这样。魏国公,相州人。祖辈起代代都有美好的德行,都是有
名的高官。魏国公从年轻时就考取科举高榜,登上显要的位置。海内人士听其传布四方的德
音,仰望其播及的风采,已有多年了。所说的做将相,得富贵,都是魏国公早就应有的。不
像那穷困的人,一时侥幸得志,出乎席男和愚妇的意料而使他们惊异,并向他们夸耀。既然
这样,那么仪仗大旗,不足为魏国公的光荣;桓圭和礼服,不足为魏国公的显贵。只有恩德
遍及百姓,功勋建于国家,事迹刻入钟鼎碑石,传播在声乐和文章里,光耀后世,永世不朽,
才是魏国公的心志。读书人也是在这点上寄望魏国公啊。哪里只是荣耀于一时一乡呢!
③魏国公在仁宗至和年间,曾以武康节度使身份,管理相州,就在后园建了“昼锦堂”。
我虽无机会登上魏国公的厅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至2031年中国全棉吊带背心连内裤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及管理系统检修-项目一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及管理系统认知
- 机械行业2024年业绩预告综述:料峭春寒梅花点点
- 长租公寓合同管理与风险防范
- 医院餐饮服务合同范本
- 焊接工程师技术服务合同
- 典当行固定资产抵押合同范本
- 售后服务合同范本
- 能源采购合同转让及补充协议
- 度设备维修工程合同
- 全新人教精通版六年级英语下册教案(全册 )
- (新版教材)粤教粤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 T∕CAME 27-2021 医院物流传输系统设计与施工规范
- 证券法课件本科
- 三平寺签诗解全75首上
- 幼儿园厨房人员培训计划
- 消防安全评估合同范本
- 中国音乐家协会二级听力考级模拟测试题
- 八滩镇示范乡镇卫生院及中医特色科室创建工作情况汇报
- 毕业设计-胆囊结石患者的护理计划
- 项目承包制实施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