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辽阳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辽宁省辽阳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辽宁省辽阳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辽宁省辽阳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辽宁省辽阳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学年第一学期西藏初中校(班)期中七年级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6分)1.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最有力的证据是中国境内有关原始人类的()①传说②史书记载③化石④遗址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①④【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原始人类时期,没有文字,研究原始人类历史的主要依据的是化石和遗址,中国是拥有原始人类化石和遗址比较多的国家,因此说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C项正确;传说属于第二手史料,①不符合题意,分别排除AB项;远古时期没有产生文字,因此史书记载属于第二手史料,②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2.文物是历史的活化石,是我们了解古人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人文精神的钥匙,以下这组文物给我们传递的信息是()半坡遗址出土人面鱼纹彩陶盆江西仙人洞遗址出土陶罐陶寺古城遗址出土彩绘蟠龙陶盘A.先民过上定居生活,自然地理环境造成建筑形式的差异B.先民开始人工培养农作物,进入原始农耕文明时代C.先民学会了制作陶器,具备了朴素的审美观念D.先民在这一时期建立了早期的国家【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半坡遗址出土人面鱼纹彩陶盆、江西仙人洞遗址出土的陶罐、陶寺古城遗址出土彩绘蟠龙陶盘”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先民学会了制作陶器,具备了朴素的审美观念,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先民过上定居生活,自然地理环境造成建筑形式的差异,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先民学会了制作陶器,具备了朴素的审美观念,没有体现出先民开始人工培养农作物,进入原始农耕文明时代,排除B项;先民在这一时期建立了早期的国家,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3.考古学家在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一处墓地的陪葬品包括数十件至数百件精美的玉器,包括祭祀用的玉琮、玉璧和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玉钺,而同时期其他墓葬的陪葬品则相对较少,甚至没有,这种现象说明这一时期的中国()A.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B.已经进入了农业文明C.文明起源多元一体的特征D.社会的阶级分化已经相当明显【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一处墓地的陪葬品包括数十件至数百件精美的玉器,包括祭祀用的玉琮、玉璧和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玉钺,而同时期其他墓葬的陪葬品则相对较少,甚至没有”分析可知良渚古城墓葬在陪葬品数量上有明显的差距,这表明当时已经出现了社会阶级的分化,出现了贫富差距,D项正确;良渚古城处于新石器时代,生产力低下,排除A项;材料反映社会贫富分化,没有体现农业信息,排除B项;材料仅体现良渚古城文明,没有其他地区文明信息,无法得出文明起源多元一体的特征,排除C项。故选D项。4.晓东所在的学习小组为进行一项探究活动,利用网络收集了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和大汶口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资料。以下最符合他们探究内容的活动主题是()A.中国的朝代更替 B.中国的昏庸君主C.中国原始农耕文化 D.中国的青铜文化【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大汶口原始居民”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和大汶口原始居民都属于原始社会的文化遗址,体现的是原始农耕文化,C项正确。此时期没有朝代,A项不符合题意,此时期不是封建社会,没有君主制度,B项也不符合题意,青铜文化属于战国时期的文化,D项也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择C5.如下图是汉字“鱼”字演变的简单历程,据此可知()A.汉字的发展一脉相承 B.汉字都来源于象形文字C.汉字的演变由简到繁 D.汉字是我国唯一的文字【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中国商周时期在龟甲或是兽骨契刻的文字,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西周时期出现刻写在青铜器上的文字金文;小篆是秦始皇统一后通令全国使用的字体,隶书出现于秦朝末期,楷书出现于魏晋时期。由汉字“鱼”字演变的简单历程可知汉字的发展一脉相承,A项正确;汉字都来源于象形文字,不符合史实,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排除B项;汉字的演变由简到繁、汉字是我国唯一的文字均表述错误,排除CD项。故选A项。6.据古文献记述,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都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自认为是黄帝的后裔。这表明()A.夏、商、周均秉承“无为而治”理念 B.夏、商、周的祭祀活动十分频繁C.推崇“君权神授”是先秦政治特点 D.中华民族同宗共祖意识源远流长【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可知,由题干中的“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都自认是黄帝族的后裔”等信息可以看出夏商周都有了族群认同的意识,说明了中华民族同宗共祖意识源远流长,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拥有共同的先祖,体现的是民族认同,并未体现“无为而治”,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同宗共祖意识,不能体现“夏、商、周的祭祀活动十分频繁”,排除B项;题干材料是夏商周时期的,不是先秦,排除C项。故选D项。7.数轴记忆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下面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政权更迭时制作的年代标尺,其中②处所处的朝代发生过的历史事件是()A大禹治水 B.盘庚迁殷 C.烽火戏诸侯 D.平王东迁【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都城建在亳,受战乱、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商朝多次迁都,到商王盘庚时迁到殷,此后保持了相对的稳定,B项正确;大禹治水发生在传说时代,排除A项;烽火戏诸侯发生在西周时期,排除C项;平王东迁发生在东周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8.《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据此可知,西周朝政()A.共建立了七十一个诸侯国 B.异姓诸侯国受到排挤C.分封诸侯维护了国家统一 D.同姓亲族是分封主体【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实行的分封制度下分封的姬姓即同姓诸侯国占了大部分的比例,表明同姓亲族是分封主体,D项正确;材料涉及了诸侯国中王族侯国的比例,所以强调的不是诸侯国的数量而是分封的主体问题,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异姓诸侯国受到排挤的论述,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分封制的作用,不能得出分封诸侯维护了国家统一,且后期分封诸侯导致了国家动乱,排除C项。故选D项。9.春秋时期,有一位诸侯王打着“尊天子,攘四夷”的称号,号令诸侯,并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这位诸侯王是()A.秦穆公 B.齐桓公 C.晋文公 D.楚庄王【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齐桓公任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齐国逐渐强盛,当时中原华夏诸侯苦于戎狄等游牧部落的攻击,于是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九合诸侯,北击山戎,南伐楚国,成为中原第一个霸主,B项正确;秦穆公称霸西戎,与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不符,排除A项;晋文公开创了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与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不符,排除C项;楚庄王,是春秋时期楚国国君,春秋霸主之一,但与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0.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中原的“诸夏”“诸华”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上述材料旨在说明()A.诸侯争霸的影响 B.诸侯争霸的原因C.诸侯争霸过程 D.诸侯争霸的内容【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中原的‘诸夏’‘诸华’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的是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促进了民族交融,因此选项“诸侯争霸的影响”与题意相符,A项正确;诸侯争霸的主要原因在于‌王室衰微和宗法分封制的破坏,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诸侯争霸的主要过程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等先后称霸中原。到春秋末期,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也先后北上争霸,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诸侯争霸的内容是为了争夺对其他诸侯国的控制和资源‌,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11.历史课上,一位同学摘录了如下关键词:“三家分晋”、“井田制瓦解”、“地主阶级兴起”,这些史实所处时代的主要特征表述最准确的是()A.文明起源 B.社会变革 C.国家建立 D.天下为公【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西周时期,统治者实行分封制,通过各级贵族维系国家的统治,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争斗日益激烈,周天子的统治权威衰落,整个社会处于动荡与巨变之中,“三家分晋”反映战国初期出现韩赵魏,“井田制瓦解”“地主阶级兴起”反映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纷纷进行变法,废除井田制,地主阶级兴起,因此材料反映的是社会变革,B项正确;文明起源更多指的是文化角度,材料没有体现,排除A项;禹建立夏朝,是第一个国家,材料没有体现,排除C项;天下为公反映的是实行禅让制,材料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12.商鞅变法造就了以军工和才干上升的官僚功勋系统,使秦国社会的动力驱动系统焕然一新。推动这一驱动系统建立的变法措施是()A.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B.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C.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D.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和材料“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可知,这是奖励军功,这样,就造就了以军工和才干上升的官僚功勋系统,使秦国社会的动力驱动系统焕然一新,C项正确;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这促进农业的发展,排除A项;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这样增加了户口,排除B项;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这样,就减少了私斗,有利于公战,排除D项。故选C项。13.《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内容丰富。其中,不仅提到252种动植物,还描述了动植物与环境的关系,也有选择农作物良种的概念。这表明,《诗经》()A.文笔清新节奏明快 B.内容通俗易懂C.蕴含朴素科学意识 D.韵律典雅优美【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不仅提到252种动植物,还描述了动植物与环境的关系,也有选择农作物良种的概念”可得出《诗经》蕴含朴素科学意识,C项正确;文笔清新节奏明快、内容通俗易懂、韵律典雅优美与材料不符,排除ABD项。故选C项。

14.下图是三星堆遗址出土的“带金面罩青铜头像”,三星堆遗址()A.反映了荆楚文明发展状况 B.表明古蜀文明丰富多彩C.是良渚文明的重要成就 D.是黄河流域文明的代表【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长江上游地区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了数以千计的珍贵文物,有金杖、青铜树、青铜面具和青铜人像等,造型奇特,向人们展现了夏商时期丰富多彩的古蜀文明,B项正确;三星堆遗址反映的是古蜀文明的丰富多彩,不能反映荆楚文明的发展状况,排除A项;良渚古城是良渚文明的重要成就,排除C项;半坡居民是黄海流域文明的代表,排除D项。故选B项。15.“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韩非子》。下列属于韩非子的主张的是()A.民贵君轻 B.兼爱非攻 C.依法治国 D.仁者爱人【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并结合所学可知,韩非子是法家的集大成者,其思想主张是依法治国,C项正确;民贵君轻是孟子的思想主张,排除A项;兼爱非攻是墨子的思想主张,排除B项;仁者爱人是孔子的思想主张,排除D项。故选C项。16.“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描述的是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事件,这一事件发生在()A.公元前2世纪初 B.公元前3世纪初C.公元前2世纪末 D.公元前3世纪末【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百年一个世纪,十年一个年代,公元前221年应属于公元前3世纪末,因为公元前的时间数越小离现在越近,所以公元前221年属于公元前3世纪末,D项正确;公元前2世纪初在公元前199——公元前170年范围内,排除A项;公元前3世纪初指的是公元前299——公元前270年,排除B项;公元前2世纪末指的是公元前130年——公元前101年,排除C项。故选D项。17.秦朝的短暂统治亡于农民起义。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A.秦朝统治者的暴政 B.连年灾荒,百姓无法生活C.民族矛盾尖锐 D.戍边误期,按秦律当斩【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穷兵黩武、好大喜功,滥用民力,大兴土木;焚书坑儒,禁锢人们的思想;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徭役和兵役;大量的农民被征发修筑长城、宫殿、驰道、建陵墓;其刑法极其严酷。秦的暴政导致了秦末农民战争,秦朝灭亡。因此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秦统治者的暴政,A项正确;秦末起义中,没涉及连年灾荒,百姓无法生活,排除B项;秦末农民起义爆发没涉及民族矛盾尖锐,排除C项;戍边误期,按秦律当斩是秦末农民起义的直接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18.“公元前207年,秦朝统治者在起义军的包围下被迫出城投降。威名显赫的秦朝,仅存在十几年就灭亡了。”当时,秦朝统治者投降的对象是()A.周天子 B.刘邦 C.项羽 D.陈胜【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刘邦抓住时机,率军直抵秦都咸阳,公元前207年,秦朝的统治者在起义军的包围下,被迫出城投降,秦朝灭亡,B项正确;周天子是西周时期的最高统治者,排除A项;项羽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将秦军的主力歼灭,排除C项;陈胜、吴广领导第一农民起义,排除D项。故选B项。二、简答题19.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也在不断变革,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开展了以“政治制度的变革与创新”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其中。材料一:《史记》记载尧“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但他的儿子朱丹却“不肖”,在一次推举部落首领的会议上,大家向尧推荐朱丹,尧说“吁!顽凶,不用。”最后选择有才能的舜作为接班人。(1)材料一中,描述了我国原始社会选拔首领的一种方法,请问是什么?这种方式选择首领的标准是什么?材料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2)材料二中“天下为家”指什么制度?这种局面是由谁开创的?材料三:(3)如表显示的是西周实行的什么制度?图中A指西周的哪一贵族等级?西周实行这一制度的目的是什么?周天子依据什么授予臣子土地和人民?材料四:(4)请将表格中空缺的部分补充完整,指出秦朝中央政府中御史大夫的职责,并说明它的地方管理采用的是什么制度,这一制度的优势是什么?【答案】(1)制度:禅让制;标准:贤德(2)制度:世袭制;人物:启(3)制度:分封制;贵族:诸侯;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依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4)空格:①皇帝②丞相;职责:③掌管监察。制度:郡县制;优势: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解析】【小问1】制度:根据材料一“在一次推举部落首领的会议上,大家向尧推荐朱丹”并结合所学尧舜禹时期实行的制度可知,反映的是禅让制。标准:根据材料一“最后选择有才能的舜作为接班人”并结合所学禅让制的知识可知,禅让制下部落联盟产生首领的方式是贤德。【小问2】制度、人物:根据材料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并结合所学夏启的知识可知,夏启继承禹的位置,标志着世袭制的确立,从此,“公天下”变为“家天下”。【小问3】制度、A、目的、依据:根据材料三图示等级制度并结合分封制的知识可知,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从而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分封制”。周代的贵族等级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因此答案为:制度:分封制;A:诸侯;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依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小问4】空格、职责、制度、优势:根据材料四“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实现统一后,原来各自为政的政治形态已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发展。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嬴政自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在地方上,秦朝进一步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40多郡,郡的行政长官称郡守;在郡下设县,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县以下又设乡、里、亭等基层组织。这样,皇帝和朝廷就牢牢地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并把政治、法律、军事、土地及赋役等制度推向全国。郡县制的实行,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因此可得出答案为:空格:①皇帝②丞相。职责:③掌管监察。制度:郡县制。优势: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20.社会变革·经济发展。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1)材料一中图1所示的铁制农具在什么时期开始使用?图2显示了当时什么技术已经得到推广。材料二(2)阅读材料二的两幅地图,说出战国形势图中①②对应的诸侯国。观察从图一到图二反映出什么样的历史发展趋势?材料三春秋时期,山东诸小国为齐所并,河北、山西诸小国为晋所并,江淮、汉水诸小国为楚所并,西北诸小国为秦所并,使春秋初年百十个国家,缩减成几个大国。周边的蛮、夷、戎、狄不断袭扰中原;中原霸主也以“攘夷”相号召,与之进行斗争……华夏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彼此犬牙交错,杂居共处。(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的积极作用。材料四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摘编自司马迁《史记》(4)材料三中的“商君”是谁?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他变法的经济措施。并指出他主持的变法对秦国后来的发展产生了什么深远影响?材料五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经济活动的增加促进了货币的使用,但是,币制混乱,而且只能在各自统辖的范围内流通。秦朝统一全国后,在废止六国货币基础上发行了通行全国的货币。(5)秦始皇发行的通行全国的货币是什么?为了巩固统治,除了统一货币外,秦始皇还采用了什么经济措施?【答案】(1)时期:春秋时期;技术:牛耕技术。(2)诸侯国:①秦国②楚国;趋势:从图一到图二反映出诸侯国数量在减少,国家统一的趋势在逐渐加强。(3)积极作用:出现了一些强大的诸侯国,加快了统一的步伐;促进了民族交融。(4)“商君”:商鞅。经济措施:统一度量衡;废除旧的土地制度;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影响: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5)货币:半两钱;措施:统一度量衡【解析】【小问1】时期: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农业上开始使用铁制农具。技术:根据材料图2并结合所学可知,牛耕技术得到推广。【小问2】诸侯国: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代,秦在西边,①是秦国;南边是楚国,②是楚国。趋势:根据图一和图二的示意图,可以看出诸侯国的数量在不断减少,反映了国家统一的趋势在不断加强。【小问3】积极作用:根据材料“使春秋初年百十个国家,缩减成几个大国”“华夏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彼此犬牙交错,杂居共处”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的积极作用是出现了一些强大的诸侯国,加快了统一的步伐;促进了民族交融。【小问4】人物:根据材料“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并结合所学可知,商君是指商鞅。经济措施:根据材料“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并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在经济上的措施是统一度量衡;废除旧的土地制度;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影响: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小问5】货币: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统一货币,以圆形方孔半两钱为通行全国的货币。经济措施:结合所学可知,经济上秦始皇还统一度量衡。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他为了让人们躲避风雨而建造宫室,为了便利两岸交通而制造船只。他还制作衣裳,挖掘水井,会炼铜,并发明了弓箭。(1)材料一中的“他”指的是谁?后人把他和炎帝一起尊称为什么?材料二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梁启超《饮冰室合集》(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谈谈华夏民族是怎样形成的?材料三(3)材料三中图一这片龟甲出自哪个朝代?在当时它主要用来做什么?图二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青铜器,请你说出它的名称。材料四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地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儒、法、道、墨、阴阳的学派针对治理国家的问题提出自己的主张;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产生与发展。(4)根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指出“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和各学派争论的共同问题。材料五学习“百家争鸣”知识后,同学们讨论本班任课教师的管理风格。同学们一致认为语文赵老师善于因材施教,以德治班;数学钱老师讲究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英语孙老师严格执行班规,照章办事;政治李老师鼓励互利互爱,生活节俭。(5)根据材料五,你认为语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