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学期教材分析
一、教材格局
本套教材的单元布局改变了以往按文体安排单元的形式,教材符合新课程的不再强调语文的文体知识的要求,更加注重学生的人文体验。以下是单元安排:
第一单元:人与自我之一:生命体验
第二单元:人与自然之二:理想信念
第三单元:人与自然之一:自然美景
第四单元:人与自然之二:科学世界
第五单元:人与社会之一:家庭亲情
第六单元:人与社会之二:想象世界
1、这本教材力图构建语文综合实践体系。按人与自我(人类、生命、人格、人性、人生等)、人与社会(社区、群体、家庭、民族、国家等)、人与自然(自然环境、生态等)三大板块组织教材,每个板块分若干单元(主题),每个单元包括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两大部分。采用这种编排体系,注重教材的实践性,自始至终把语文学习置于实践活动之中;突出教材的综合性,减少头绪,突出重点,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整合在一起,语文基本功的培养与个性发展、人格养成整合在一起。
2、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学过程中兼顾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力图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同时,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3、积极倡导和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学内容和设计上注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进取精神,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为学生提供各自的发展空间。阅读部分,选文的练习和提示,都尊重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自主发现、自主建构文本意义,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做出有个性的理解。以便学生在阅读中不仅仅是获得信息、汲取知识、而且是发现自我、充实自我。写作、口语交际部分,注意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展示独特个性、使学生的学习写作和口语交际,成为他们健康人生重要开端。尤其是综合性学习部分、突出自主性、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自主选择确定活动内容和方式、突出合作性,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过程,培养创新精神。
4、遵循语文教育规律,突出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申学习语文,使学生学习的过程,变成读写听说的不断实践的过程,在语文实践中受到熏陶感染的过程。
二、教学任务
新课程教材的教学目标,不再是教材的教学目标,而是学生的语文学习目标,教材只是例子,重要的在于学生的情感体验。
1、掌握七年级(上)阶段要求掌握的生字词的音义,并学会运用。
2、学习本册书上的课文的教学,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掌握常用的学习方法。
4、培养学生语文朗读能力,使之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为培养学生语文语感打下基础。抓实书写,从书写方式方法、书写习惯的养成等方面指导和督促他们写好每一个字。
5、大量阅读课程标准要求的课外读物,增加阅读量。
6、指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文章的主题含义和丰富的思想感情。
7、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中贯穿情感教育和道德教育。第一单元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以人生为主题,五篇课文都是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阅读这些课文,可以体味人生、关爱生命,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在山的那边》中,诗人抒写了童年的向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为实现远大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篇回忆性文章,叙写了作者由童年时的一次“脱险”经历而感悟到的生活哲理。在人生道路上,艰难险阻并不可怕,大困难可以化整为零,化难为易,走一步,再一步,定能战胜困难。《蝉》和《贝壳》两篇短文,作者都是从细小的生命现象写起,于观察与思索中感悟出深刻的道理,抒写理性的思考,表达积极的人生态度。《紫藤萝瀑布》描写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又由藤萝花的盛衰,感悟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人生应该豁达、乐观、积极进取。语言细腻,文意含蓄而深远。《童趣》则是一篇带有抒情性的回忆录,表现了孩子天真的特性和超凡的想象力。学习这个单元,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心领会写作意图,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人生的大问题。在阅读方法上,要注重提高朗读能力,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1在山的那边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2、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3、品味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4、树立理想,并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1、朗诵课文。
2、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
3、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三、教学用具:多媒体四、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步骤自学内容1、掌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在文中的意思,并将它们积累到作业本上。2、熟读诗歌,思考一下问题:诗中的“海”和“山”有什么深刻内涵?教学内容导语设计每个人在童年时代,对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梦想”,对未来,都有热烈的企盼与遐思。那么,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孩子,他们又在想些什么呢?他们的想法,给我们又会带来什么启示呢?
今天,我们学习诗歌《在山的那边》,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寻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一、检查学生预习字词(投影出示)
二、朗读诗歌1、了解诗歌的一般常识,指导怎样把诗歌读好。2、朗读诗歌一读诗歌,读准字音。自由朗读,再指名朗读,注意字音。二读诗歌,读准节奏。小组合作朗读,教师指导节奏的停顿。三读诗歌,读懂内容。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并思考:第一、二节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山”与“海”在两节分别指什么?四读诗歌,读出情感。(1)了解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对“海”的向往和追求。(2)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向往——疑惑——希望——失望——困惑——坚定——自信乐观——兴奋惊喜(3)齐读诗歌。三、品读诗歌诗中哪些语句给你的感触最深?你觉得哪些语句写得好?说说你的理由。活动形式:小组合作学习,进行组内交流。在全班交流。学生可能会涉及到的问题:◆“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具体指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诱惑”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
◆“喧腾”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的“终会”表达了一种什么心情?拓展迁移请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你从这首诗中感悟到了什么。
教学反思:学生好朗读,在朗读中正音正字,划分节奏。也能抓住一些字词进行初步的赏析。能做到这一点是不错的。学生在质疑这一环节提出的问题也不少,可见学生还是动脑思考了。但是怎样把课堂的节奏能紧凑一些,容量大一些,目标更明确一些,需要再琢磨。
2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借助于工具书掌握相关的字词。2、有感情的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3、理解重点语句,把握本文思想感情,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
4、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整体感知课文,掌握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2、掌握文章如何借事论理,使学生感受到正确对待困难,在面对困难时要有不馁不躁,沉着应付的信心和决心。
三、教学准备:
1、通过预习初步掌握字词的含义,把握文章的大概内容。
2、品味文中优美语句,领悟其深刻含意。
3、借助于投影仪、小黑板、图片等辅助性教学用具。四、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步骤自学内容1、积累课后读一读写一写里的字词,并把它们积累到作业本上。2、熟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①复述课文的故事情节。②分析人物形象。第一课时导入新课:
同学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难免会碰到许多困难,你也许感到困惑,也许感到茫然,其实人生路上遇到困难是正常的。在困难面前,有些人灰心丧气,束手无策终与成功无缘;有的人则毫不畏惧知难而上,最终到达胜利的彼岸,今天我们就学习这样一篇文章。一、把握内容1、自由泛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明确:本文记叙“我”悬崖脱险一事,说明当我们面临困难和挫折时,要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最终是会战胜困难和挫折。复述课文内容。活动形式:小组合作复述,教师指导方法。抓住记叙的六要素来复述。小组代表复述课文,其他学生点评,再复述。把握主旨。父亲是怎样教“我”脱险的?分角色朗读16-22自然段。指导:注意抓住父亲指导我的关键语句来理解。由这个故事你得出什么道理?结合文章,谈谈你对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三、拓展阅读:《冠军的智慧》第二课时导入:由概括、复述课文内容导入第二课时分析人物1、找出描写“我”的句子并加以体会。指导:按“爬悬崖——蹲在石架上——爬下悬崖”来找。明确:课文第二部分中,当“我”被弃于悬崖,文章用了“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在瘦骨磷峋的胸腔里面冬冬乱跳”、“吓得几乎要晕倒”、“软弱地哀求”、“头晕目眩”、“啜泣”、“恐惧和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动弹”等大量词句刻画主人公处于险境中的心理状态。这里有委屈、羞辱、迷惘、悔意,以及强烈的恐惧感。
第三部分,孩子在父亲的指点下,终于征服悬崖的过程中,作者详写了“我”的心理变化:最初是毫无信心(“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继而是信心萌发(“这似乎是能办得到的”)。随后是信心大增(“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这使“我”第一次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身上的潜在力量,从而激起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你认为父亲是怎样一个人?请结合语句进行分析。活动形式:学生自由发言,允许学生有不同意见和看法,允许学生争辩,但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对父亲人物角色的正确理解。如果杰利叫来的是母亲,会怎样?想象一下,进行描述。父爱如山,山硬朗;母爱如水,水温柔。拓展阅读:《悬崖下的一课》教学反思:我在引导学生归纳中心后,向学生提出探究问题:此文除了中心思想以外还有没有其他方面可探讨的问题呢?学生兴趣很高,在文中不断的找啊,找啊,在老师的适时点拨下终于有了结果,那就是:第一个问题,作为父亲,应该怎样教孩子脱险?假如“我”的父亲急忙赶到悬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爬上石架,把“我”扶下来,这种做法和课文中父亲的做法相同吗?你更喜欢哪一种?说出你的想法及理由。第二个问题,你们喜欢杰利吗?说出你的意见及理由。第三个问题,你们怎样评价4个孩子?大家热烈讨论,各抒己见,既活跃了课堂,又对课文加深了理解,岂不是两全其美吗?这样做有利于挖掘出课文的深意,有利于多角度的理解作者的思想,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3短文两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2.了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3.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过程与方法:两篇文章都擅于细致入微地描写事物,对于蝉和贝壳这样小的东西都有仔细的观察和细致的描写。引导学生仔细品读课文,进行比较阅读,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中表达的情感。情感与价值:教育学生珍视自己的生命,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二、教学重点1.感知课文内容,准确理解课文内容。2.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三、教学难点了解本文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特点。自学内容1、查找有关作者的背景2、熟读短文两篇回答以下问题①积累课后字词②两篇文章都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课文导入:以席慕蓉的一首诗导入,引起学生对作者和作品的兴趣。所有的岁月都已变成/一篇虚幻的神话
任它/绿草如茵
花开似锦/也终于都要纷纷落下/在坠落的昏眩里/有谁能给我一句满意的解答(摘自《无怨的青春•距离》)一、阅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掌握生字词。2.配乐朗读课文或教师范读,思考两篇课文的主旨。二、比较阅读,比较两篇散文有何相同与不同之处,从内容、主题、写作手法等角度进行比较。明确:相同之处:(1)都是由一个小小的“物”引发对生命的一些感悟。(2)对于生命的理解,都比较积极、认真。(3)对于“物”的描写细致入微,笔调清新而自然。不同之处:(1)《蝉》是先抑后扬,《贝壳》是直入主题。(2)《蝉》对于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暂与否,都要积极面对,好好地活着;《贝壳》则落实到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细、更精致、更加一丝不苟。(3)《蝉》的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隐喻在对蝉的生命意义的阐发中,并没有直接表白;《贝壳》则明确提出了自己要认真做事的想法,表达了要给世人留下值得珍惜和惊叹的东西的愿望。三、品读课文,揣摩字句,讨论交流。1、作者写蝉,先抑后扬。抑在哪里?扬在何处?通过一抑一扬想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2、小组合作学习:找出你们组不理解的语句或是你们认为写得精彩的语句,进行交流。(1)《蝉》中的“想起秋风颜色”,“秋风颜色”给了你怎样的感受?(2)《贝壳》中“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3)《贝壳》中有这样的话:“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你怎样理解“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教学反思:教完这一课,有几个感触:1、多媒体只是一个辅助教学的作用,并不是必用不可。有时,多媒体反而会束缚了教学。对于初一新生而且是平行班的学生来说,对课文内容的讲解不能面面俱到,不能过深过广,学生理解不到,而且浪费时间。所以课堂教学应打实基础,突出重点。
4紫藤萝瀑布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诵读课文,理解内容,感悟中心。2.揣摩词语和句子,理解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
3.学习并运用观察、感受、联想、思考的学习方法。4.体会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受,体味人生,感悟生命。二、教学难点:揣摩词语和重点语句的表现力,加深对人生的理解。三、教学方法:导、学、练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课时安排:两课时
自学内容1、积累课后字词,并写到作业本上2、熟读课文,划出文中写景的句子,并分析抒了怎样的情?3、利用早读时间熟悉课文,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语。精心导入
:大屏幕出示紫藤萝花的画面,放一首轻音乐。朗读课文。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2、教师范读课文。3、朗读比赛:自由朗读,大组朗读,指名朗读。二、理清思路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内容。哪部分是“看花、忆花、悟花”?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段落。简单的内容归结:看花一一繁花似锦忆花一一思绪万千
思花一一生命的永恒读第7-11段,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变化?
自由朗读,注意文中表达情感的词语。交流明确:焦虑和悲痛——宁静和喜悦——振奋精神作者情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花美在精神,精神是要人用心去感受的。以前的紫藤萝是什么样子的?现在的紫藤萝美在什么精神?前后的对比有什么作用?以前的紫藤萝是枯萎的、稀落的,现在的紫藤萝开得繁茂、旺盛,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而前后形成对比引发作者思考: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4、如何理解“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句话?第二课时赏析语句找出自己感触最深的段落或句子,有感情地朗读,并说说你的理由。出示赏析语句的方法:推敲句子中的用词。分析句子运用的修辞。揣摩有深刻含义的语句或饱含思想情感的语句。学习写法:1、为什么以“瀑布”比喻“紫藤萝”?形态相似、颜色相似、意义相似2、作者从哪几方面来描写紫藤萝?色、形、态、味作者描写紫藤萝的写作顺序是什么?一树——一穗——一朵,从整体到局部。总结写景方法:(1)抓住景物特征,全面观察。(2)注意写景顺序(3)运用恰当的修辞(4)情景交融三、口头表达:出示一组图:紫藤萝、小草、梅花、荷花、蒲公英、喇叭花、菊花等,请以“我喜欢,不仅喜欢,更喜欢它的精神。”句式写话。教学反思:我在《紫藤萝瀑布》这篇课文中设定的目标是学会品味文章的优美语句,体会文章借景抒情的写法,课后能够模仿课文写描写景物的小文章。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把课堂的主动权给学生,我采取了合作与独立思考相结合的学习教学方式:在学习课文前,先让学生预习解决生字词,扫清教学障碍,这样才能让学生上课专注品味文章的语言,做到有的放矢。扫清文章生字词障碍,对于整堂课的学习是有很大帮助的,学生可以通过课文生字词的自习,对课文有初步的了解,这样也就达到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这个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
5童趣
一、教学目标
1、准确划分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理解只有善于观察,善于联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3、学习积累重点词语。
二、教学重点
:
1、反复朗读,领会课文大意。
2、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
3、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像,获得生活乐趣。
三、教学方法:
要求学生反复朗读,正确停顿,疏通文意。
四、教学工具:多媒体五、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
自学内容
1、熟读课文,读准字音。2、查找资料,了解作者。3、借助古汉语字典,初步疏通文意。教学内容:导入新课:
香港是弹丸之地,高楼林立,将道路挤得没有了,楼与楼之间没有空间建路、相通,怎么办?建筑师们就带着画好的图,来到幼儿园,让孩子们在楼与楼之间划上路,孩子们拿起笔,不假思索地就在楼与楼的空隙间画上楼梯,楼梯间搭上天桥,几分钟内就把成人们苦苦思索而不得其解的问题解决了。这说明孩子的想像是奇特的、平易的,一些大人们看来微不足道小事,通过孩子们的想像,都会生出许多的趣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的文章《童趣》。这是一篇记叙童年怎样借助观察、联想、想像,获得生活乐趣的文章。它告诉我们,只有观察得仔细,想像得丰富,才会有乐趣。
一、朗读课文
第一遍,教师范读;第二遍,教师领读,教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为使学生正确地掌握停顿)第三遍,教师大声读,学生小声跟读;第四遍,学生齐读。第五遍:指名朗读。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藐(miǎo),项为之强(jiāng),鹤唳(lì),怡(yí)然,凹凸(āo
tū),为壑(hè),癞(lài)虾蟆
二、疏通课文用老师所教给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活动形式:1、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2、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3、小组代表翻译课文。三、当堂训练:理解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①项为之强(脖子、颈项)②果如鹤唳云端(果真)
③以丛草为林(树林)④兴正浓(兴趣)
⑤方出神(正)⑥驱之别院(赶、驱逐)
⑦明察秋毫: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现视力极佳。
⑧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⑨庞然大物:形容极大极大的动物。
⑩夏蚊成雷:蚊群发出雷鸣般的叫声。
四、整理文言知识
第二课时
导入:齐读课文,男女生比赛、背诵课文。研读品趣学生再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1、文章围绕什么来回忆了三件趣事?
明确: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回忆了三件趣事。
2、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件趣事。
观蚁成鹤、神游山林、鞭打虾蟆
3、三件趣事中,你最喜欢那一个?背诵并用自己的话形象地叙述。
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群鹤,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第二件是把土墙凸凹、花和花台边小草丛杂处看做大自然;第三件,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又写了如何惩罚癞蛤蟆,表现了儿时的天真之情。
4、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样得到的?
乐趣只有通过仔细地观察,丰富的想像,才会得到。
5、读了此文,你认为怎样做才算是一个有情趣的人?
学生讨论明确:
热爱生活,有积极的人生态度;热爱自然,保持一颗童心;善于观察,善于联想和想像,善于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就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作者简介及作品介绍。
二、童年话趣说说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善于从联想中发现事物的美妙。
教学反思:初一学生初接触较深的文言文,翻译文言文的能力还是较差,字词翻译不准确,句子不通顺,需要在指导学生翻译上再有耐心,必要时手把手的教给学生怎样翻译古文,怎样整理文言知识。再进行课后的巩固和训练。对于这课我感受很深的有两点:一、我这次采用的教学方式依然是以老师的讲授为主。这种教学方式的弊端大家已经有目共睹,但还是作为一种主要的教学方式在实行,这与新课改的精神是违背的,也是不科学的。在课堂是我问同学们:“你们觉得文言文好学吗?喜欢学吗?”结果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地告诉我“不好学,不喜欢”。我想这是学生心里真正的呼声,但是我们教师却是经常忽略了他们的心声,依然按照我们自己的意念来教学。这里面可能有很多复杂的原因,但是我觉得如何让学生爱上文言文才是最关键的,要让他们从被动接受变成主动学习,这样我们的教学就算是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在课堂上,我尽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导语的设计,图片的展示,提出一些问题,讲一些故事,对学生的回答积极肯定等等。但还是觉得这样不够,因为一旦涉及到知识点的时候,我就觉得有些力不从心,因为我无法让知识点的讲授变得更为生动,更为形象,我想这是我个人的问题。
二.这是一篇充满趣味和想象的文章,应该可以让学生成为主角,让学生去体验文章里面的乐趣,因为他们才刚刚度过自己的童年,对于自己童年时的一些趣事还是记忆犹新的。如果能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趣事谈谈童年的一些感受,再让他们去体验作者当年的乐趣,或许效果会更好。但是实际上这堂课我们大都是在传授文言知识,而忽视了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觉。这实际上也违背了新课改的精神。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起到一个主导的作用。所以我们的课堂应该尽量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发挥教师主导的作用。第二单元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从内容上看主要是讴歌理想、阐述信念、论说人生修养;从文体上看有诗歌如《理想》,有散文如《短文两篇》、《我的信念》,有寓言如《人生的寓言》,有文言文如《论语十则》。《理想》是一首结构工整而意蕴深远的哲理诗,阐述了理想之于人生的决定性意义。《短文两篇》中的《行道树》表达了无私奉献的人生信念。《第一次真好》通过两个事例抒写人生的体验。《人生寓言》中《白兔和月亮》告诉我们拥有巨大的财富可能会带来无穷的得失之患,《落难的王子》说的是厄运会使脆弱的人坚强起来。居里夫人的《我的信念》向世人敞开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展示了她的人格魅力。《论语十则》都是人生格言,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学习态度,有的谈品德修养。在学习本文时,要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深入思索。对本单元的教学,应以讴歌人生理想、树立正确人生观为主线,结合不同的文体特征多角度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最终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6理想一、教学目标:1、知识能力目标(1)、理解诗歌含义(2)、掌握课后生字词(3)、体会本诗中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2、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在分层次的朗读中,掌握朗读的技巧并逐步深入理解诗歌含义。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体会诗歌优美的语言特点(2)、感悟理想的重要二、教学重点:通过朗读让学生理解作者在本首诗歌中富于理想的深刻含义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含义较深的诗句四、教学方法:1、诵读法: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2、揣摩体味法: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诗句进行朗读,并对其妙点进行分析。五、教学工具:多媒体六、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自学内容:1、搜集有关理想的名言名句2、查找作者背景资料3、朗读诗歌,理解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并把它们积累到作业本上。4、熟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完成以下问题。⑴挑选你喜欢的诗句,理解其意思,并赏析其妙处。⑵通过这首诗歌,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教学内容:导语设计投影出示穆旦的《理想》没有理想的人像是草木,在春天生发,到秋日枯黄对于生活它做不出总结,面对绝望它提不出希望。没有理想的人像是流水,为什么听不见它的歌唱?原来它已为现实的泥沙,逐渐淤塞,变成混浊的池塘。没有理想的人像是空屋,而无主人,它紧紧闭着门窗,生活的四壁堆积着灰尘,外面在扣门,里面寂无音响。读完了这首诗,我们感受到了理想对人生的重要作用,那么究竟理想是什么?理想会为我们带来什么?今天我来学习一首流沙河的诗歌《理想》,也许他会为我们揭开理想的面纱。一、初读——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意1、学生轻声练读,熟悉诗歌内容和语气节奏。教师点拨:《理想》是一首哲理诗,共分为12节,每节诗的形式整齐统一,同时节与节之间显现出一种参差的美、和谐的美,朗读中要感情饱满,语调适当高亢一些。2、学生放声练读,充分感受诗歌洋溢的积极昂扬的情感。小组展示朗读。3、学生集体朗读(集体朗读可模仿合唱交响乐的形式)二、研读——理解诗句1、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诗句,小组进行交流,再在全班交流。2、由学生挑选一节诗进行朗读,并谈谈自己对这节诗的理解。大家进行点评、交流。用“我喜欢这几句,因为”进行说话练习。学生自由挑选与大家赏析。(提示:可以从修辞、语言表达等角度进行赏析。)三、体验拓展1、仿照第一节诗,以“爱心、青春、友情”等为内容写几句话。2、修辞训练: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贴切而又生动,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请同学们模仿诗作,用很美的话来概括、赞美理想。教学反思:学生喜欢朗读,喜欢表现,但是不喜欢分析,不喜欢赏析,这可能还是因为他们肚里没词,不知道用什么样的词语来表达心中所想,所以简单的赏析尚可有话说,稍难一点的就不知道该怎么分析了。另外,学生缺少结合实际,结合现实生活,也可看出学生的课外积累还是不多。7短文两篇本课共选了两篇文章,第一篇《行道树》是教学重点,第二篇《第一次真好》可以让学生下去以完成作业的形式自学。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生字词(2)体会并感悟行道树的形象内涵,正确对待人生中的美好的第一次2、过程与方法目标:重点学习第一篇《行道树》,第二篇学生以作业的形式自学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如行道树般的奉献者,和奉献精神二、教学重点:通过对文章关键词句的理解,感悟行道树的形像内涵三、教学用具:多媒体四、教学课时:一课时自学内容:1、熟读文章,理解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在文章中的意思,并积累到作业本上。2、熟读文章,完成以下题目。⑴你觉得《行道树》中哪些词语或语句很关键,圈画出来,并写上自己的理由。⑵读完了《行道树》,你认为这是一棵怎样的树?请从文章找出理由。⑶读完了《行道树》,你觉得作者通过写行道树,主要想表达什么?教学内容:导语设计出示行道树的图片,让学生谈谈对行道树的认识。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找出文中难读难写的字词,初步感受文章内容。(1)交流你认为应该重视的字词。(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2、教师范读,学生思考:文章哪句话是文章的主旨句,即表明哲理的句子?二、研读赏析,把握主旨1、找出本文的哲理句。“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这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2、思考:(1)行道树为什么认为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2)神圣的事业为什么又是“痛苦”的?(3)“深沉”如何理解?活动形式:小组组讨论发言。指导:引导学生注意一些关键词语:居然、堕落、被安排定了。行道树并不愿意站在这里,但是为了人们的需要,这个城市的需要,他们牺牲自己个人的幸福,甘愿站在这里献上浓阴,所以是“神圣”的。“痛苦”表现在两个对比上。与原始森林的同伴比较,他们抛弃了优越自在的生活条件,“唯一的装饰,是一身抖不落的烟尘。”与城市里欢度夜生活的人相比,他们“在不被了解的孤独里,在苦熬”,而且他们的存在是一种“悲凉的点缀”,所以痛苦。正因为是为了人们的幸福而牺牲了自己的幸福,为了大家而舍弃了个人,为了神圣的事业而承受着痛苦,所以行道树为自己的奉献而自豪快乐,这种幸福不是简单的自我愿望的实现而带来的幸福,而是一种深沉的幸福。质疑问难,深入探究补充被删掉的部分,全文完整地朗读,谈谈自己的理解。每天,每天,我都看见它们,它们是已经生了根的——在一片不适于生根的土地上。有一天,一个炎热而忧郁的下午,我沿着人行道走着,在穿梭的人群中,听自己寂寞的足音,我又看到它们,忽然,我发现,在树的世界里,也又那样完整的语言。我安静地站住,试着去了解它们所说的一则故事:文末也有两处较大的删除:落雨的时分也许是我们最快乐的,雨水为我们带来故人的消息,在想象中又将我们带回那无忧的故乡。我们就在雨里哭泣着,我们一直深爱着那里的生活——虽然我们放弃了它。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快乐的树。故事说完了,四下寂然,一则既没有情节也没有穿插的故事,可是,我听到它们深深的叹息。我知道,那故事至少感动了它们自己,然后,我又听到了另一声更深的叹息——我知道,那是我自己的。引导学生理解: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棵行道树,没有完美的人生,也不可能事事如愿,但是,只要你选择了这份事业,就要像行道树那样努力做好每一件事,为自己的事业而奉献。小结“奉”,即“捧”,意思是“给、献给”;“献”,原意为“献祭”,指“把实物或意见等恭敬庄严地送给集体或尊敬的人”。两个字和起来,奉献,就是“恭敬的交付,呈献”。
“奉献精神”是一种爱,是对自己事业的不求回报的爱和全身心的付出。对个人而言,就是要在这份爱的召唤之下,把本职工作当成一项事业来热爱和完成,从点点滴滴中寻找乐趣;努力做好每一件事、认真善待每一个人。教学反思:《行道树》结束了,但我的思考却没有结束。这篇课文我们一贯会把行道树理解为无私奉献者的形象,去赞美它的奉献精神。固然,在这篇课文里行道树让我们看到了它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无怨无悔的精神品质,行道树是伟大的,它们为了神圣的事业牺牲了自己舒适的环境,移居到城市,并深深地扎根于这片本不属于自己的土地。它们顶着一身的烟尘在人们不被了解不被重视的境遇中固执地制造着清新的空气,无怨无悔地耗尽自己的青春年华,承受着常人无法理解的痛苦。但是,是不是这篇课文到这里就停止了呢?它留给我们的是不是只有这些表层的理解?行道树的形象到底应该是什么?在这堂课上,我给学生补充了《行道树》的删节部分,试图让学生去读懂,行道树并不是我们想象中高、大、全的人物,它们也有自己当初的梦,它们也怀念曾经生养过它们的大森林,它们也在睡梦里思念过故乡。因此,当雨水拂过它们的头顶,散落在它们的肩膀上,给它们带来久违的清新的泥土气息时,它们就会想起家人。这片刻的落雨时分成了它们在城市里寂寞而孤独生活中唯一快乐的插曲。这段内心独白分明是它们至情至性的体现啊!其实行道树就是我们每一个平平凡凡的人普普通通的人,它像我们每个人一样有着自己的梦想,但现实它的生活改变了,它选择了站列在道路两旁,它梦想的生活无法实现了。怎么办?行道树告诉了我们:既然选择了,就踏实地做好事情。我们每个人不也是这样吗?我联系了自身,当年我也并不喜欢做老师,但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那么抱怨是无用的,只有认真踏实地做好这份工作。我又联系了同学们,也许同学会抱怨作业多,学习重,休息少,属于自己的时间不多,但是既然我们要做一名学生,就好好地学生的事情做好。我想这就是行道树告诉我们的道理。人都是有七情六欲的,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都有丰富的情感世界,在我们明确自己应执著的事情的同时,也不应该忘记他们是一个人。8《人生寓言》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掌握本课字词(2)、学习从寓言的关键情节切入,探究寓意,并简要概括,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3)、指导学生朗读,在朗读中加深理解,提高朗读水平。2、过程和方法目标理解寓言含义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会寓意,培养学生应对财富和不幸的审美心态和坚韧意志二、教学重点:诵读,抓住关键情节,揣摩寓意,并联系生活体验进一步加深对寓言得失相依的哲理。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2、自读与点拨法四、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内容:自学内容1、查找资料,理解什么是寓言?2、朗读课文,理解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字词在文章的意思,并积累到作业本上。3、熟读课文,完成以下题目⑴白兔得到月亮前后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心态,从文中找出具体的语句说明。并思考为什么会这样?⑵复述两则寓言的故事情节,结合你的理解归纳两则寓言的寓意。一、导入:讲一则短小的寓言故事,引入对本文两则寓言的学习。二、复述故事。指导学生深情朗读《白兔和月亮》,请一位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其他人补充。三、再读文章思考白兔得到月亮前后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心态,从文中找出具体的语句说明。并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四、总结归纳总结本文的寓意,请同学自由发言,谈自己的看法。分角色朗读《落难的王子》,并分析这则寓言的寓意,请同学自由发言。五、拓展训练让学生上台,给大家讲提前准备的寓言故事,大家分析寓意。教学反思:这两则故事寓意好把握,但是引深一点学生就不好把握了,比如《白兔和月亮》中如何让学生能理解“审美和功利”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这是比较费力的,因为学生没有太多的人生阅历,所以我在想,是不是较深一点的理解就不要给学生讲了,还是讲了学生能理解多少算多少?讲了会不会给学生一种误导,会让学生记住了这是正确的寓意?也许简单的表层的理解教给学生就够了。对于这一点我还是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9我的信念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2)、学习从不同层面梳理、把握主要内容,掌握处理信息的方法。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从文中得到有益的启示,磨练意志,学会生活,热爱科学。3、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通过自学的方式获取信息,理解文意二、教学重点了解居里夫人的人格美以及所取得的成就与她性格特点的联系。三、教学方法1、朗读梳理法。反复诵读课文,品味真诚、质朴的语言,从而全面把握课文内容,朗读中引导学生筛选、梳理文章蕴涵的丰富信息。2、讨论探究法。围绕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组织学生课堂讨论,提取信息.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一、自学内容1、查找有关居里夫人的资料,了解她的生平及成就。2、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读一读、写一写中的生字词,并将它们积累到作业本上。3、熟读课文,完成下列题目⑴你认为居里夫人的人格美体现在哪些方面?试着从文章中找出依据。⑵读完课文,把你不能理解的语句划出来。二、教学内容1、导入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哪怕只要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为什么爱因斯坦对居里夫人的评价如此之高?今天我们就走进居里夫人的自传体散文《我的信念》,从中寻找她伟大的人格魅力。2、初读——感知居里夫人的人格美结合课文内容,你觉得居里夫人的人格美体现在哪些方面?3、再读——交流难懂的语句读了文章,你觉得那些句子比较难以理解?4、品读——体会语言的深刻含义。本课的语言质朴、真诚,又富有哲理,有一些甚至可以作为警句或者格言,运用到我们的生活当中。请同学们找出给你以启迪的句子,并谈谈你的体会。5、拓展阅读爱因斯坦的《悼念玛丽居里》,梁衡的《跨越百年的美丽》从中感受居里夫人的伟大人格。6、当堂训练完成《点拨》上的基础部分练习题。10《论语》十则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言语句,并熟读成诵。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2)、感受我国古文化的博大精深。二、教学重点朗读、背诵,理解《论语十则》的内容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2、评点、质疑法四、教学用具:多媒体五、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一、自学内容1、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2、结合注释和工具书,扫清本课的字词障碍。3、熟读文章,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划出自己最难理解的地方。二、教学内容1、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活动形式:请一生讲台为大家介绍。2、初读——读准字音、停顿恰当指名学生朗读,正音正字,指导语气停顿活动形式:男女生擂台赛。全班齐读3、翻译①提问质疑,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大家一起交流解决。②翻译。活动形式:擂台赛:由男生讲解第一则大意,男生听完补充,女生听完质疑。4、整理文言知识:通假字;虚词“而”的用法;成语。
第二课时一、自学内容1、熟读并背诵后五则,划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2、思考哪些内容是探求知态度的,哪些内容是谈学习方法的,哪些内容是谈修身做人的。二、教学内容1、你认为哪些语句是谈求知态度的,哪些是谈学习方法的,哪些是谈修身做人的?归纳明确。引导学生明确每则的道理。2、谈感受。哪则对你启发最大?请说说你的感受。3、明确整理的文言知识。背诵并默写《论语十则》。教学反思:学生对擂台赛的兴趣比较大,在男女生分别朗读比赛和翻译比赛时,学生听的特别认真专心,全班学生都认真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了。需要思考的是学生在谈启发时,仍然停留在翻译层面,谈不出更深的理解,也不知道如何结合学习生活实际。从中可以看出学生的思维仍是很窄,语言表达较弱。计划利用自习时间给学生读读《于丹论语心得》。第三单元单元教材分析:这个单元学习描写自然景物的古今诗文。篇篇文情并茂,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如意境优美、构思精巧、语言精美、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等。欣赏这几篇课文,既是提高读写听说能力的重要途径,又是一次美的巡礼;从中既可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得到审美的陶冶。大自然的美景,从春到夏,从秋到冬,会在学生心中留下美好的印象,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美、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抒情散文,作者抓住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表达了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情感。教学这篇课文,要引导学生体会从不同侧面描绘春景的美,找出优美的语句进行赏析,体会字里行间洋溢着的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设计:说春——赏春——评《春》——写春)《济南的冬天》是老舍在1931年初写的一篇描绘济南冬天的写景散文。文章融情于景,浸透在如诗如画美景中的浓郁情致,更使作品带有了一种神韵,一种悠长的味道。文章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表现出济南冬天的无限生机和在冬天里孕育着的朦胧春意。作者采取表达感受的方式来抒情,将自己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不露痕迹的依附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因此显得格外自然真挚,富有感染力。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把本文的教学目的定在学习本文描写景物的方法上,教学重点是比喻的运用。抓住“温晴”这个文章的眼睛,学习作者是如何运用比喻来笔笔点“温”,处处写“晴”的;又是如何使感情的潜流在字里行间流动的。(设计:抓特点——研表达——悟感受)《夏感》用热情洋溢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夏日里大自然的景象和人们生活、劳作的情状,把我们带进一种美好的意境中。梁衡在作品中所创造的清隽境界、丰厚高致的美感,他的含英咀华的隽秀语言,更令人叹服。《秋天》是一首现代诗,内容凝练,意味醇厚,风格清新;诗人何其芳将视野投向乡野,描绘了繁忙夏天之后的农闲景象,诗不长,只有三节,却将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诸般景致皆收笔下。这是栖息在农家的秋天,是游戏在渔船上的秋天,是梦寐在牧羊女眼里的秋天,是充满诗意的秋天。诗通过描绘不同场景、画面,创造了一种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氛围。诗作采用直陈其事的写法,表面看来似乎简单、直白,缺少象征的奥义,实则意味情味既深且长。诗中透出那么一种清静、清远氛围,那么一种清甜、清柔神韵,这是最能勾住读者心魄的东西。(设计:感知——品读——赏析——延伸)《古代诗歌四首》这五首古代诗歌,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诗人们登山望海,驾舟扬帆,赏花观鸟,咏春悲秋……用凝练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图景,唤起我们美好的情怀。朗读应该讲究抑扬顿挫,在朗读中要想像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与诗人同喜共悲。(设计1:读通----读懂---读透;)(设计2:激诗趣——抓诗眼---寻景物----悟诗情)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以“感受自然”为主题,引导学生观察自然、发现自然、感悟自然。在阅读教学的基础上,继续对学生进行“亲近自然、善待自然”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一是领略课文的诗化意境,感受作者的审美情感,二是品味课文的优美语言,积累诗文语句。三是引领学生揣摩语言、联想想像、投入情感等,概括起来是:一、诗文之美,二、诗文之情,三、诗文之语。就是说,本单元的教学,既要有“诗文”教学的特征,又要符合本册课本的整体性要求,避免过分的“特殊化”。另外,单元内容有意回避了文学知识(文学欣赏知识、文体知识、文学史知识等),这些知识留作今后的教学任务。11春一、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感知内容,体会美感。2、理清思路,揣摩词语,品味语言。3、联系实际,广泛阅读,开阔视野。二、教学重点:准确把握文中作者的感情脉络,经过朗读训练,使学生能读出作者在文中要表达的感情。三、教学难点:揣摩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和句子,体悟作者语言表达的巧妙。四、教学用具:本文是篇美文,可向学生提供欣赏的氛围,让学生在相应的意境中得到熏陶。可利用多媒体设备,欣赏配乐朗诵的录音,或给学生的朗诵配上音乐,还可提供春的画面。五、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步骤:一、自学内容:1、查找作者简介。查找有关绘春的诗句。2、朗读课文,掌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生字词,并说说全文描绘了哪些画面?给这些画面起个简单明了的名字。画出你喜欢的语句,并进行赏析。二、教学内容:发现之美:1、(导语)春天,花卉争荣,生机勃勃,春的景物充盈着跃动的活力与生命的灵气。我们曾在美丽的春光中陶醉,也为春那盎然的生机所激动。春天是绚丽的,她让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古往今来,有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描绘春天,歌颂春天。你通过搜集,发现了哪些关于“春”的古诗句,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吧。活动形式:全班交流,鼓励学生朗诵佳句。课件展示,图文结合,欣赏感受诗的意境、春的神韵,为课文教学做情感铺垫。如:杜甫的《春夜喜雨》、《绝句》,韩愈的《初春小雨》,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忆江南》,杜牧的《江南春》,志南的《绝句》,王安石的《泊船瓜州》等等------2、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朱自清先生的《春》,了解感知作者是怎样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的。活动形式:请学生说说自己了解的朱自清——生平经历、渊博知识、走遍世界、作品成就等等。意在引发学生对作者的敬佩之情。请学生讲讲本课的重点字词。诵读之美:诵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特别是学习文学作品,更要在诵读中体会其美感。朗读指导:读准字音,读清句读,熟悉课文,这是朗读好的前提;细心体会,理解课文,建立与课文内容相吻合的内心视象,这是朗读好的基础;以情带声,随课文的思想内容与作者的情感轨迹,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轻重缓急,读出作品的美感。活动形式:学生代表朗诵展示,配以音乐。结构之美:《春》的结构严谨精美,作者总写春天,继而又分几个方面描绘,最后又总写,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文章以“脚步近了”始,以“领着我们上前去”终,起于拟人,结于拟人,其构思布局,颇巨匠心。问:美文都有一个精美的结构,《春》的结构严谨精美,你能发现文章结构的精美之处吗?活动形式:四人小组讨论理清课文的思路,讨论内容写在白纸上。请一生板书结构图。品味之美:“五四”文学巨匠之一、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浪漫主义小说家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引》中说过:“朱自清虽则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满贮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章之美,要算他。”《春》的语言秀雅清新,朴实隽永,更能令人感受到那“味道极正而且醇厚”的情致。活动形式:自主、合作、探究:1、独立研读,圈点批注。2、小组合作,讨论交流。3、全班交流,共享成果。采取比赛形式,分四大组分别赏析“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男女生比赛赏析“盼春图、赞春图”。想象之美:想象是“人类智慧的花朵”。美好的想象又需要借助生动精美的语言为它插上漂亮的羽翼,在读者头脑中腾飞,以便激起读者同样的想象,受到生命的启迪、人生的感悟、美的陶冶。齐读一遍最后三节,有气势的,有感情的。在音乐声中,请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分钟:你觉得春天还象什么?你还能用别的比喻来赞美春天吗?活动形式:学生抒发内心的感受。小结:本文给我们创造出春日融融、春水泱泱、春草茵茵、春花攘攘、春风煦煦、春雨绵绵、春到人欢的优美意境。它像一首欢快的歌曲沁人心脾,又像一幅清丽的水彩画令人陶醉,它像一首华丽的诗书写着季节的心跳,又像一杯浓郁的茶浸润着读者的心灵。用心体会,你会发现一个春天悄悄地来到你身边!积累之美(布置作业)把你认为精美的语句认真地摘录在积累本上。继续搜集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选择一篇自己最喜欢的进行有感情地朗诵。(可开展“春之声”诗文朗诵会)备课资料:绘春:总括轮廓春终于盼来了,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作者先粗笔勾勒,用“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总提一笔,然后通过远近不同的三种事物---山、水、太阳,描绘出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春草图:着力描写春草勃发的景色。这里有草的动态:“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质地:“嫩嫩的”;色泽:“绿绿的”;旺盛的长势:“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从不同的角度刻画春天绿草如茵的情景,与夏草的茂盛、秋草的枯黄形成鲜明的对比。接着写人在草地上的活动与感受,从侧面揭示了春草勃发给人们带来的欢乐。春花图:着力描写春花竞放。作者选择开花时节相仿而花色各异的桃、杏、梨作为描写对象,先用拟人写出它们的争相盛开,再通过三个比喻“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写出花朵的繁茂,花色的娇艳;它们争春比美,互不相让。接着,作者由群花的争芳吐艳展开联想,联想到秋天的果实累累,同时又由花香引出蜂闹蝶飞,用成千成百的蜜蜂的嗡响和大大小小蝴蝶的飞舞称托春花的万紫千红、香味浓郁,进一步渲染出百花争春的气氛。最后,作者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从树上的花写到无数的散在草丛里的野花,它们虽然不像桃花、杏花、梨花那样如火如霞如雪,却也明艳照人,别有一番情趣。春风图:着力描写春风的和暖与清新。“吹面不寒”“像母亲的手”,通过触觉写它的和煦、轻柔;微微润湿的空气中混合着“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和“各种花的香”,通过嗅觉写出了春风带给人的特有的清新;呼朋引伴的鸟儿唱出宛转的曲子,牛背上牧童吹着嘹亮的短笛,通过视觉和听觉绘出了一副明快优美、赏心悦目的美好画面。在这幅图中,作者从触觉、嗅觉、听觉、视觉等方面,把无形、无色、无味的春风描写得有声有味,有情有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春雨图:着力描写春雨的细密轻柔、润泽万物。春雨的特征是,一多二细。先说雨多、雨细,一连用了三个比喻,“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这三个比喻非常贴切,不仅展示了雨的特点,而且能唤起读者对春雨的喜爱。然后顺着春雨写雨中的树叶儿和小草,“绿的发亮”的树叶,“青得逼你的眼”的小草,无一不带着雨中植物的主要特征。接着又把视线转移到人间,先写“傍晚时候”的景象,用“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安静而和平”的气氛;接着写行人,写农民,都不忘是在春雨之中,或“撑起伞慢慢走着”,安宁、悠闲,或“披着蓑戴着笠”,带有浓烈的江南地方色彩;最后再写“在雨里静默着”的房屋,与傍晚的宁静气氛互相照应。这一段写出了春雨的特征,写出了春雨之中特有的景象,那一片细雨绵绵的春光,那一派清亮温馨的景色,那一种和平安静的氛围,都描绘得出神入化。迎春图:着力写春早人勤。文章由“天上的风筝”引出地上迎春的孩子,进而带出“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一片欢腾的景象,构成一幅春意盎然的图画。然后作者巧妙地点出寓意:“‘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前四幅画面主要写春天的自然美,这一幅由景及人,颂扬了像春那样奋发向上的精神,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赞春:结尾三个句子,不仅比喻巧,意义深,而且分行排列,先后有序。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因为她是“新生”的;把春天比作“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因为她非常“娇美”;把春天比作“健壮的青年”,因为她有“无穷活力”。这正是对五幅春景图含义的概括,点明了全文的中心。这三句的顺序,从“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又形象地点明春天成长进程。最后说“领着我们向前去”,表达了作者追求美好未来的强烈感情。而且用“去”字结尾,正与开头“东风来了”的“来”字相呼应。开头是在盼春中到来,最后是进入春天的行列向前去,一来一去,一呼一应,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课外阅读:走进春天张敏脱去厚重的棉衣,换上轻便的旅游鞋,踏出小屋,越过心的驿站,信步走进春天。无须冰镐的敲击,积雪和寒冷已被温暖的春风拾去了。暖暖的阳光下,鲜活的生命正一瓣一瓣张开。林间的一群小鸟,把封闭了一冬的心愿播进了苏醒过来的河塘。草地的裙裾染绿了,含苞的花蕾吐蕊了,紧敛的翅羽抖开了,涩涩的歌喉圆润了。春天的讯息跳动着,所有的眼睛都贮满了渴望。天空是洁净的,当呼啸的鸽群滑过之后,瞬间凝固了蔚蓝。鸟语是稠密的,那是一串一串的喜悦弥漫于自然的声音。风是细细碎碎的,娓娓道来的故事也是细细碎碎的。春天,溪水洗亮的春天,生命之根贮满力量。在春天里拔节的不只是小草,也有我们的梦想;在春天里成长的不只是禾草,也包括我们的感悟。最初映入春天眼帘的不是踏春郊游的人群,而是更多重重叠叠忙碌劳作的身影。翻晒贫困和荒凉,堆积智慧和梦想,这是一种充满歌声的期待。播种汗水浸润的信念,收获果实累累的希望。春天注定属于每个人。等待意味着挥霍,投入才是最好的创造。走进春天吧,手碰坦诚而忠厚的泥土,以山野为背景,肩负太阳,你劳作的身影是蓝天下最生动最美丽的一幅剪影。春天坦然宽厚的笑容会解释所有的老茧和血泡,解释所有的期待和向往,解释所有的历程和辉煌。教学反思:《春》的语言生动优美,极富画面感,所以第一课时我让学生通过朗读来感知画面,体会情感,在此基础上,第二课时安排赏析词语。先教给学生赏析的方法:抓住准确生动的词语,运用恰当的修辞,观察的角度和顺序等进行赏析,个人研读,圈点批注,再进行小组交流,最后全班展示。同时每赏析一段我明确总结写景的方法。在展示赏析时,采用学生比赛形式,气氛热烈活跃,学生参与多。一篇《春》上完,学生收获颇多。12济南的冬天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积累词语,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和作用;揣摩和欣赏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句子;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景物,抓住特点描写,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二、教学重点: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体会比喻手法对突出景物特点的作用。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感知内容,体味济南的冬之美。2、抓特点——研表达——悟感受教学步骤:一、自学内容:1、查找作者老舍的简介。2、朗读课文,掌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生字词,并思考课文从哪几方面描绘了济南的冬天?3、请画出你喜欢的语句,并进行赏析。二、教学内容:1、导入新课:冬天带给我们的则是刺骨的寒冷,呼啸的北风,飘飞的大雪……但冬天也有雪后的美景、内含的生机和令人向往的温暖。今天,我们就来追随现代著名作家老舍的足迹,去感受“济南的冬天”。2、朗读感知(配乐朗读)思考:(1)请你说说济南冬天的天气特点是什么?作者运用了什么方法来突出济南冬天这一特点的?活动形式:个人发言。明确:通过对比,突出了济南的冬天的总特点:温晴。(2)文中选取了哪些具有代表性的景物来描写济南的冬天?活动形式:同桌讨论。明确:山: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的远山水:绿、清、亮(3)如果让你来当导游,你会介绍济南冬天里的哪种景物?请你设计一段导游词。活动形式:小组讨论,代表发言。强调注意要有称呼、要抓住济南冬天的山、水的特点来介绍,还可以补充有关济南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
3、品读积累自由探究:A、你最喜欢济南冬天的哪些景色?你认为语段中哪个词语用得最妙?妙在何处?B、有感情地朗读你所喜欢的语段。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与审美鉴赏力。1.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睡着”“唤醒”都是拟人的写法,将“老城”人格化,使之带有生命的感觉与意味,表现了冬天的济南“暖和安适”的特点。2.山坡上卧着些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卧”字用来写村庄,写雪,写它们的状样、情态,仿佛是写活物,活灵活现。3.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不忍得”将水人格化,使水富有了灵气;而这样写的目的,更是为了写“绿”,写“绿的精神”之珍贵、可爱、美丽。
4、小结冬天是萧条冷落又似乎是冷酷无情的,但老舍笔下的济南的冬天却是温暖而充满人情味的!这是大自然以鲜明的特征给作者强烈的印象使然,又是作者在观赏景物时产生独特体验和自然想象的结果。课外阅读:白马湖之冬
夏丐尊在我过去四十余年的生涯中,冬的情味尝得最深刻的,要算十年前初移居白马湖的时候了。十年以来,白马湖已成了一个小村落,当我移居的时候,还是一片荒野。春晖中学的新建筑巍然矗立于湖的那一面,湖的这一面的山脚下是小小的几间新平屋,住着我和刘君心如两家。此外两三里内没有人烟。—家人于阴历十一月下旬从热闹的杭州移居这荒凉的山野,宛如投身于极带中。
那里的风,差不多日日有的,呼呼作响,好像虎吼。屋宇虽系新建,构造却极粗率,风从门窗隙缝中来,分外尖削,把门缝窗隙厚厚地用纸糊了,缝中却仍有透入。风刮得厉害的时候,天未夜就把大门关上,全家吃毕夜饭即睡入被窝里,静听寒风的怒号,湖水的澎湃。靠山的小后轩,算是我的书斋,在全屋子中风最小的一间,我常把头上的罗宋帽拉得低低地,在洋灯下工作至夜深。松涛如吼,霜月当窗,饥鼠吱吱在承尘上奔窜。我于这种时候深感到萧瑟的诗趣,常独自拨划着炉灰,不肯就睡,把自己拟诸山水画中的人物,作种种幽邈的遐想。现在白马湖到处都是树木了,当时尚一株树木都未种。月亮与太阳都是整个儿的,从上山起直要照到下山为止。太阳好的时候,只要不刮风,那真和暖得不像冬天。一家人都坐在庭间曝日,甚至于吃午饭也在屋外.像夏天的晚饭一样。日光晒到哪里,就把椅凳移到哪里,忽然寒风来了,只好逃难似地各自带了椅凳逃入室中,急急把门关上。在平常的日子,风来大概在下午快要傍晚的时候,半夜即息。至于大风寒,那是整日夜狂吼,要二三日才止的。最严寒的几天,泥地看去惨白如水门汀,山色冻得发紫而黯,湖波泛深蓝色。
下雪原是我所不憎厌的,下雪的日子,室内分外明亮,晚上差不多不用燃灯。远山积雪足供半个月的观看,举头即可从窗中望见。可是究竟是南方,每冬下雪不过一二次。我在那里所日常领略的冬的情味,几乎都从风来。白马湖的所以多风,可以说有着地理上的原因。那里环湖都是山,而北首却有一个半里阔的空隙,好似故意张了袋口欢迎风来的样子。白马湖的山水和普通的风景地相差不远,唯有风却与别的地方不同。风的多和大,凡是到过那里的人都知道的。风在冬季的感觉中,自古占着重要的因素.而白马湖的风尤其特别。
现在,一家僦居上海多日了,偶然于夜深人静时听到风声,大家就要提起白马湖来,说“白马湖不知今夜又刮得怎样历害哩!”
〖心灵悟语〗:
这是一篇描写南方冬天的散文,通过对白马湖冬天之风的描写,把对白马湖的感情、对白马湖的思念,巧妙地表现出来。“我在那里所日常林领略的冬的情味,几乎都从风来”,这是作者对白马湖冬天仔细观察,用心体会获得的最具有概括性的一句话。白马湖冬日之风在作者的笔下,即使伴随着“厉害”和“寒冷”,也是别有一番情趣的。文章质朴、典雅、优美,充满睿智,寓意深刻。字里行间透析出的思想,让人回味,让人享受。文章的结构安排匠心独运。开头强调移居白马湖是作者品尝冬味的最佳时期,自然,白马湖是最佳地点。教学反思:本文的教学定位是朗读感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诵读理解,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品读积累,丰富学生的语言素养。在组织教学中,以“当导游”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抓住济南冬天山、水的特点进行介绍,把握全文的写作重点,这种活动形式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13夏感一、教学目标
1.感受夏天的特点及文章的语言魅力。
2.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课文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作者观察、描述景物的特点。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四、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自学内容:1、朗读课文,说说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写夏天景致的?2、再读课文,品析你喜欢的语句。
二、教学内容:
1、导入新课
天气渐渐转凉,夏天的脚步已远去。你对夏天有什么感觉?生答,引出本文,在作家梁衡眼中,夏是怎样的一幅图画呢?(板书课题作者)2、整体感知:
师范读,思考:找出本文的总领句。(紧张、热烈、急促)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热爱、赞美)
从作家描绘的景物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夏天?以“我从这句话中,看到一个的夏天。”来表达。教师板书:景:细草、林带、蝉儿、麦浪、太阳、热风、棉苗、高梁、瓜秧(万物勃发)人:割麦打麦、追肥浇水(农民辛劳)3、精段吟诵:梁衡曾作为《光明日报》记者驻山西九年,他对脚下的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情感受,请你大声地自由朗读,读出你对夏天的感受。4、品读语言:作者把散文当作艺术画卷精心营造,每一词精益求精,每一句意蕴深远。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写生动细腻,请把你喜欢的语句找出来并分析其表达作用。活动形式:个人研读,圈点批注,自由发言。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好像……一样”,具有视觉效果,应和开篇第一句话,以突出夏天“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用一锅水从冷到沸腾的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从春至夏的过程,并将抽象转化为具象,。“山坡上……厚发”是作者想像,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草生长的特点。“林带上……长墙”用长墙喻绿烟,更加直观形象。通过对春天景物和夏天景物的比较来突现夏天的特点。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此句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麦的面积之大,长势之猛,这句话将”麦浪翻滚着,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比喻成“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汽车在麦浪中行驶,让人产生幻觉,像是“舰船”,以喻其疾速、气势雄壮。此比喻意在突出春天的灵秀之气,在夏天已酿成磅礴气势。金色主宰了世界上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从色香味几方面描写麦浪,形象具体地表现了夏天的热情。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挑”“举”“匍匐”三个描写人的动作,形象生动地让读者感受到棉苗均匀有力的喘息,高粱、玉米摇头晃脑的欢悦,瓜秧的腰肢抖动,把它们旺盛的生命力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请找这出文中对夏天的深刻感悟的句子,谈谈你的理解。齐读。课外阅读:历代描写夏季的诗词
1.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
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唐代白居易《观刈麦》
2.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
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芝劳梦想。
——唐代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3.夏首云物变,雨余草木繁。池荷初帖水,林花已扫园。萦丛蝶尚乱,依阁鸟犹喧。对
此残芳月,忆在汉陵原。
——唐代韦应物《始夏南园思旧里》
4.别院深深夏簟清,石榴花开透帘明。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宋代苏舜钦《夏意》
5.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宋代司马光《客中初夏》
6.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村舍外,
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宋代苏轼《鹧鸪天》
7.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宋代杨万里《小池》
8.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宋代杨万里《晓出净慈送林子方》
9.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小童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宋代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
10.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箨龙已
过头番笋,木笔初开第一花。叹息老来交旧尽,睡余谁共午瓯茶?
——宋代陆游《幽居初夏》
11.云收雨过波添,楼高水冷瓜甜,绿树阴垂画檐。纱㡡藤簟,玉人罗扇轻缣。
——元代白朴《天净沙•夏》教学反思:本课设计强调朗读这一教学环节,设置了整体感知、精段吟诵、品读语言三个环节,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体验真情,最后进行齐读。教学重点是对语言的揣摩品读,教学难点是认识作者通过“夏”寄予对生命的感悟,在这一环节学生不太好理解意思,缺少对生活的感悟,对语言的积累。在引导上还是需要再思考。14秋天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结合具体的语境和全诗的意境,品味诗歌意味隽永的语言美和明朗纯净的诗意诗风;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孩子读诗,写诗,用诗来陶冶心灵,在他们诗意盎然的岁月中营造一个诗的家园。二、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反复吟诵中体会诗歌中三幅画面组合成的流动又整合的诗意氛围。拓展阅读,使学生对诗歌的内容、情感、艺术有更深刻的认识。三、教学方法:采用诵读法,讨论法,想象法等教学方法。四、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自学内容:读诗歌,概括诗中描写了哪几幅乡村秋景图?并进行语句赏析。二、教学内容:
1、导入新课请同学们说说在你眼里秋天是什么样子的?你能想到哪些词语或诗句来描写秋天?现代诗人何其芳用他敏锐的心捕捉秋天的画面,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秋的世界。2、感知课文
(1)师配乐诵读诗歌,生一边听读一边欣赏大屏幕展示的一幅幅秋景。(2)自由读、男女生分读、齐声诵读。师作朗读指导:重音、节奏的处理。
(3)指名朗读。A生读,全班同学找出每一诗节的中心句。(生回答后)明确:全诗依次描绘了三个场景的秋天。B生再读,全班同学闭上眼睛听读,脑海中想象一幅幅秋天的画面。
3、想像画面:三个场景分别是怎样的图画?请小组合作描绘出来。农家丰收图:清晨朝露未唏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果林中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喜悦要与亲友一起分享……霜晨归渔图:清晨的江面还弥漫着冷冷的雾气,可以感受到些许的凉意。远远地有个渔人摇着船桨向岸边驶来。依稀可见船篷上挂着层白霜,渔人熟练地撒下鱼网,网上的青鳊鱼就像乌桕叶,闪着银色的光泽。归航了,江面上传来动人的渔歌,还有阵阵爽朗的笑声……少女思恋图:原野上一片蟋蟀的呜叫声,溪水清澈见底。羊儿的咩咩声阵阵传来,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牧羊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四年度版权许可合同:某音乐作品的线上播放许可
- 年度品牌策划与推广服务合同
- 二零二四年书画作品买卖合同
- 考古科技应用研究
- 《论汉代“春秋决狱”的影响》
- 保山学院《学校课外音乐活动组织》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个人班组能力提升计划
- 二零二四年度版权转让合同:某电影制作公司收购原创剧本
- 《栀子果实形态与其主要活性成分的相关性研究》
- 二零二四年度市内公交车广告位租赁合同
- 大学会计生涯发展展示
- 2024年“312”新高考志愿填报指南
- (正式版)YBT 6163-2024 预应力混凝土用耐蚀螺纹钢筋
- 医院设备维保方案
- 小学科普社团活动计划
- 初中女生会议课件省公开课金奖全国赛课一等奖微课获奖课件
- 孔孟老庄的人格修养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治疗的进展
- 美国实时总统大选报告
- 心衰患者的容量管理中国专家共识-共识解读
- 2024年初中学业音乐科目水平考试题库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