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籍06选择题超重点解题秘籍(原卷版)_第1页
秘籍06选择题超重点解题秘籍(原卷版)_第2页
秘籍06选择题超重点解题秘籍(原卷版)_第3页
秘籍06选择题超重点解题秘籍(原卷版)_第4页
秘籍06选择题超重点解题秘籍(原卷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超重点一物质跨膜运输方式判断及分析高考考情2022·全国乙卷·6T2020·全国Ⅲ卷·2T2022·全国甲卷·2T试题分析1.(2020·全国Ⅱ卷·5T)取某植物的成熟叶片,用打孔器获取叶圆片,等分成两份,分别放入浓度(单位为g/mL)相同的甲糖溶液和乙糖溶液中,得到甲、乙两个实验组(甲糖的相对分子质量约为乙糖的2倍)。水分交换达到平衡时,检测甲、乙两组的溶液浓度,发现甲组中甲糖溶液浓度升高。在此期间叶细胞和溶液之间没有溶质交换。据此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甲组叶细胞吸收了甲糖溶液中的水使甲糖溶液浓度升高B.若测得乙糖溶液浓度不变,则乙组叶细胞的净吸水量为零C.若测得乙糖溶液浓度降低,则乙组叶肉细胞可能发生了质壁分离D.若测得乙糖溶液浓度升高,则叶细胞的净吸水量乙组大于甲组2.(2020·全国Ⅲ卷·2T)取燕麦胚芽鞘切段,随机分成三组,第1组置于一定浓度的蔗糖(Suc)溶液中(蔗糖能进入胚芽鞘细胞),第2组置于适宜浓度的生长素(IAA)溶液中,第3组置于IAA+Suc溶液中,一定时间内测定胚芽鞘长度的变化,结果如图所示。用KCI代替蔗糖进行上述实验可以得到相同的结果。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A.KCI可进入胚芽鞘细胞中调节细胞的渗透压B.胚芽鞘伸长生长过程中,伴随细胞对水分的吸收C.本实验中Suc是作为能源物质来提高IAA作用效果的D.IAA促进胚芽鞘伸长的效果可因加入Suc或KC1而提高3.(2022·全国甲卷·2T)植物成熟叶肉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可以不同。现将a、b、c三种细胞液浓度不同的某种植物成熟叶肉细胞,分别放入三个装有相同浓度蔗糖溶液的试管中,当水分交换达到平衡时观察到:①细胞a未发生变化;②细胞b体积增大;③细胞c发生了质壁分离。若在水分交换期间细胞与蔗糖溶液没有溶质的交换,下列关于这一实验的叙述,不合理的是()A.水分交换前,细胞b的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蔗糖溶液的浓度B.水分交换前,细胞液浓度大小关系为细胞b〉细胞a〉细胞cC.水分交换平衡时,细胞c的细胞液浓度大于细胞a的细胞液浓度D.水分交换平衡时,细胞c的细胞液浓度等于外界蔗糖溶液的浓度考点突破1.渗透装置与植物细胞比较渗透作用易错点(1)渗透系统的溶液浓度指物质的量浓度而非质量浓度,实质是指渗透压。如质量分数为10%的葡萄糖溶液和质量分数为10%的蔗糖溶液的质量浓度相等,但质量分数为10%的蔗糖溶液的渗透压小,故水可通过半透膜由蔗糖溶液向葡萄糖溶液移动。(2)水分子的移动方向是双向的,但最终结果是由低浓度溶液流向高浓度溶液的水分子数较多。(3)只有活的、成熟的植物细胞才能发生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2.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3.不同运输方式比较超重点二细胞呼吸、光合作用原理在生活生产情境中的应用高考考情2020·全国Ⅰ卷·2T2021·全国甲卷·2T2022·全国甲卷·4T2022·全国乙卷·2T试题分析1.(2020·全国Ⅰ卷·2T)种子贮藏中需要控制呼吸作用以减少有机物的消耗。若作物种子呼吸作用所利用的物质是淀粉分解产生的葡萄糖,下列关于种子呼吸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A.若产生的CO2与乙醇的分子数相等,则细胞只进行无氧呼吸B.若细胞只进行有氧呼吸,则吸收O2的分子数与释放CO2的相等C.若细胞只进行无氧呼吸且产物是乳酸,则无O2吸收也无CO2释放D.若细胞同时进行有氧和无氧呼吸,则吸收O2的分子数比释放CO2的多2.(2021·全国甲卷·2T)某同学将酵母菌接种在马铃薯培养液中进行实验,不可能得到的结果是()A.该菌在有氧条件下能够繁殖B.该菌在无氧呼吸的过程中无丙酮酸产生C.该菌在无氧条件下能够产生乙醇D.该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能产生CO23.(2022·全国甲卷·4T)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研究发现,经常运动的人肌细胞中线粒体数量通常比缺乏锻炼的人多。下列与线粒体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有氧呼吸时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中都能产生ATPB.线粒体内膜上的酶可以参与[H]和氧反应形成水的过程C.线粒体中的丙酮酸分解成CO2和[H]的过程需要O2的直接参与D.线粒体中的DNA能够通过转录和翻译控制某些蛋白质的合成4.(2022·全国乙卷·2T)某同学将一株生长正常的小麦置于密闭容器中,在适宜且恒定的温度和光照条件下培养,发现容器内CO2含量初期逐渐降低,之后保持相对稳定。关于这一实验现象,下列解释合理的是()A.初期光合速率逐渐升高,之后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B.初期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均降低,之后呼吸速率保持稳定C.初期呼吸速率大于光合速率,之后呼吸速率等于光合速率D.初期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之后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考点突破1.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比较项目有氧呼吸无氧呼吸不同点条件需氧无氧场所细胞质基质(第一阶段)、线粒体(第二、三阶段)细胞质基质分解程度葡萄糖被彻底分解葡萄糖分解不彻底产物CO2、H2O乳酸或酒精和CO2能量释放大量少量相同点反应条件需酶和适宜温度本质氧化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生成ATP供生命活动所需过程第一阶段从葡萄糖到丙酮酸完全相同意义为生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提供能量2.细胞呼吸反应式中各物质量的比例关系反应式①有氧呼吸:C6H12O6+6O2+6H2Oeq\o(――→,\s\up7(酶))6CO2+12H2O+能量。②无氧呼吸:C6H12O6eq\o(――→,\s\up7(酶))2C2H5OH+2CO2+少量能量;C6H12O6eq\o(――→,\s\up7(酶))2C3H6O3+少量能量。3.O2浓度对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影响Q点氧气浓度为0,仅有无氧呼吸A/B/C点,随着氧气浓度增大,有氧呼吸不断增大,无氧呼吸被抑制不断减少。AC代表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总量BC代表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量AB=ACBC=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量因为AB=BC则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量等于无氧呼吸二氧化碳释放量但是强度不同,呼吸强度是按照单位时间内呼吸消耗的葡萄糖计算二氧化碳释放量相同时,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是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的3倍,所以无氧呼吸强度大。R点此时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总量最低,按照元素守恒,此时含碳有机物含量较高,所以最适合储存。P点仅有有氧呼吸,但是有氧呼吸未达到最大值。4.光合作用的过程反应试及光合作用项目光反应暗反应(碳反应)实质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并释放O2同化CO2,合成有机物需要条件光照、色素、酶酶反应场所叶绿体类囊体的薄膜上叶绿体的基质中物质变化①水的光解:水分解为O2和H+②NADPH的合成③ATP的合成①CO2的固定:CO2+C52C3②C3的还原:2C3(CH2O)+C5③ATP和NADPH的分解能量变化光能转化为ATP和NADPH中活跃的化学能ATP和NADPH中活跃的化学能转化为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易错注意1.误认为光反应中产生的ATP可用于各项生命活动。光合作用光反应产生的ATP只用于暗反应阶段,不能用于其他生命活动,其他生命活动所需ATP只能来自细胞呼吸。2.误认为没有暗反应,光反应能独立进行。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NADPH和ATP,因此没有光反应,暗反应不能进行。在暗反应不能进行时,光反应产生的NADPH和ATP会不断积累,最终光反应也会停止。3.误认为光合作用只能在叶绿体中进行。蓝细菌无叶绿体,但蓝细菌细胞中含有吸收光能的色素和催化光合作用的酶,也可进行光合作用。5.光合作用与有氧呼吸过程的比较项目光合作用有氧呼吸物质变化无机物eq\o(――→,\s\up7(合成))有机物有机物eq\o(――→,\s\up7(分解))无机物能量变化光能→稳定的化学能(储能)稳定的化学能→ATP中活跃化学能及热能(放能)实质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供细胞利用场所叶绿体细胞质基质、线粒体条件只在光下进行有光、无光都能进行6.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因素原理图像应用光照强度影响光反应阶段,制约ATP及NADPH的产生,进而制约暗反应欲使植物生长,必须使光照强度大于光补偿点温室大棚适当提高光照强度可以提高光合作用速率CO2含量影响暗反应阶段,制约C3的生成①大田中增加空气流动,以增加CO2含量,如“正其行,通其风”;②温室中可增施有机肥,以增大CO2含量温度通过影响酶活性进而影响光合作用(主要制约暗反应)①大田中适时播种;②温室中,增加昼夜温差,保证植物有机物的积累必需矿质元素的含量对光合作用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如K+可影响光合产物的运输和积累)①合理施肥促进叶面积增大,提高酶合成速率,加快光合作用速率;②施用有机肥,有机肥被微生物分解后既可补充CO2,又可提供各种矿质元素超重点三基因的本质、表达以及和染色体的关系高考考情2020·全国Ⅱ卷·4T2020·全国Ⅲ卷·1T2020·全国Ⅲ卷·3T2021·全国乙卷·1T2022·全国乙卷·1T试题分析1.(2020·全国Ⅱ卷·4T)关于高等植物细胞中染色体组的叙述,错误的是A.二倍体植物的配子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B.每个染色体组中的染色体均为非同源染色体C.每个染色体组中都含有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D.每个染色体组中各染色体DNA的碱基序列不同2.(2020·全国Ⅲ卷·1T)关于真核生物的遗传信息及其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A.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RNA,也可以从RNA流向蛋白质B.细胞中以DNA的一条单链为模板转录出的RNA均可编码多肽C.细胞中DNA分子的碱基总数与所有基因的碱基数之和不相等D.染色体DNA分子中的一条单链可以转录出不同的RNA分子3.(2020·全国Ⅲ卷·3T)细胞内有些tRNA分子的反密码子中含有稀有碱基次黄嘌呤(I),含有I的反密码子在与mRNA中的密码子互补配对时,存在如图所示的配对方式(Gly表示甘氨酸)。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一种反密码子可以识别不同的密码子B.密码子与反密码子的碱基之间通过氢键结合C.tRNA分子由两条链组成,mRNA分子由单链组成D.mRNA中的碱基改变不一定造成所编码氨基酸的改变4.(2021·全国乙卷·1T)果蝇体细胞含有8条染色体。下列关于果蝇体细胞有丝分裂的叙述,错误的是()A.间期,DNA进行半保留复制,形成16个DNA分子B.在前期,每条染色体由2条染色单体组成,含2个DNA分子C.在中期,8条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易于观察染色体D.在后期,成对的同源染色体分开,细胞中有16条染色体5.(2022·全国乙卷·1T)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是哺乳动物细胞分裂的两种形式。某动物的基因型是Aa,若该动物的某细胞在四分体时期一条染色单体上的A和另一条染色单体上的a发生了互换,则通常情况下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导致等位基因A和a进入不同细胞的时期是()A.有丝分裂的后期 B.有丝分裂的末期C.减数第一次分裂 D.减数第二次分裂考点突破1.DNA结构的特点2.DNA的复制过程3.DNA复制、转录和翻译的比较(以真核生物为例)比较项目复制转录翻译场所主要在细胞核主要在细胞核细胞质(核糖体)模板亲代DNA的两条链DNA的一条链mRNA原料4种脱氧核苷酸4种核糖核苷酸21种氨基酸原则T—A、A—T、G—C、C—GT—A、A—U、G—C、C—GU—A、A—U、G—C、C—G产物完全相同的两个DNA分子mRNA、tRNA、rRNA蛋白质(多肽)信息传递DNA→DNADNA→RNAmRNA→蛋白质(多肽)意义传递遗传信息表达遗传信息易错注意:1.转录的产物不只是mRNA,还有tRNA、rRNA,但只有mRNA蕴含着遗传信息,这3种RNA都参与翻译过程,只是作用不同。2.转录时,RNA子链的延伸方向是5'一端→3'一端,与RNA聚合酶的移动方向一致。3.翻译过程中mRNA并不移动,而是核糖体沿着mRNA移动,进而读取下一个密码子。4.解答蛋白质合成的相关计算问题时,应看清是DNA上的碱基对数还是个数,是mRNA上密码子的个数还是碱基个数,是合成蛋白质所需氨基酸的个数还是种类数。5.在原核生物中,GUG也可以作起始密码子,此时它编码甲硫氨酸。4.不同类型生物遗传信息的传递4.1以DNA为遗传物质的生物4.2具有RNA复制功能的RNA病毒(如烟草花叶病毒)4.3具有逆转录功能的RNA病毒(如HIV)4.4高度分化的细胞5.中心法则与基因表达的关系6.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基因表达过程比较原核生物:无核膜包裹的细胞核,转录和翻译几乎为同时真核生物:有细胞核核遗传物质:先转录(细胞核)后翻译(核糖体)线粒体中遗传物质:转录和翻译几乎同时7.有丝分裂过程(以高等植物细胞为例)8.动植物有丝分裂比较3.2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结构的变化项目变化规律纺锤体形成(前期)→消失(末期)核仁、核膜消失(前期)→重建(末期)中心体复制加倍(间期)→移向两极(前期)→平均分配(末期)染色体形态变化行为变化复制(间期)→散乱分布于纺锤体中央(前期)→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中期)→着丝粒分裂(后期)→到达两极(末期)9.染色体的行为变化10.有丝分裂过程中核DNA、染色体、染色单体含量的变化曲线分析项目上升段的变化原因下降段的变化原因核DNA间期(S期)DNA分子复制,DNA数目加倍末期结束细胞一分为二,核DNA数目减半染色体后期着丝粒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末期结束细胞一分为二,染色体数目减半染色单体间期(S期)DNA分子复制,染色单体形成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染色单体消超重点四遗传规律综合考查高考考情2020·全国Ⅰ卷·5T2021·全国甲卷·5T2021·全国乙卷·6T2022·全国甲卷·6T2022·全国乙卷·6T试题分析1.(2020·全国Ⅰ卷·5T)已知果蝇的长翅和截翅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多只长翅果蝇进行单对交配(每个瓶中有1只雌果蝇和1只雄果蝇),子代果蝇中长翅∶截翅=3∶1。据此无法判断的是A.长翅是显性性状还是隐性性状B.亲代雌蝇是杂合子还是纯合子C.该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还是X染色体上D.该等位基因在雌蝇体细胞中是否成对存在2.(2021·全国甲卷·5T)果蝇的翅型、眼色和体色3个性状由3对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且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让一群基因型相同的果蝇(果蝇M)与另一群基因型相同的果蝇(果蝇N)作为亲本进行杂交,分别统计子代果蝇不同性状的个体数量,结果如图所示。已知果蝇N表现为显性性状灰体红眼。下列推断错误的是()A.果蝇M为红眼杂合体雌蝇B.果蝇M体色表现黑檀体C.果蝇N灰体红眼杂合体D.亲本果蝇均为长翅杂合体3.(2021·全国乙卷·6T)某种二倍体植物n个不同性状由n对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杂合子表现显性性状)。已知植株A的n对基因均杂合。理论上,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植株A的测交子代会出现2n种不同表现型的个体B.n越大,植株A测交子代中不同表现型个体数目彼此之间差异越大C.植株A测交子代中n对基因均杂合的个体数和纯合子的个体数相等D.n≥2时,植株A的测交子代中杂合子的个体数多于纯合子的个体数4.(2022·全国甲卷·6T)某种自花传粉植物的等位基因A/a和B/b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A/a控制花粉育性,含A的花粉可育;含a的花粉50%可育、50%不育。B/b控制花色,红花对白花为显性。若基因型为AaBb的亲本进行自交,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子一代中红花植株数是白花植株数的3倍B.子一代中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所占比例是1/12C.亲本产生的可育雄配子数是不育雄配子数的3倍D.亲本产生的含B的可育雄配子数与含b的可育雄配子数相等5.(2022·全国乙卷·6T)依据鸡的某些遗传性状可以在早期区分雌雄,提高养鸡场的经济效益。已知鸡的羽毛性状芦花和非芦花受1对等位基因控制。芦花鸡和非芦花鸡进行杂交,正交子代中芦花鸡和非芦花鸡数目相同,反交子代均为芦花鸡。下列分析及推断错误的是()A.正交亲本中雌鸡为芦花鸡,雄鸡为非芦花鸡B.正交子代和反交子代中的芦花雄鸡均为杂合体C.反交子代芦花鸡相互交配,所产雌鸡均为芦花鸡D.仅根据羽毛性状芦花和非芦花即可区分正交子代性别考点突破1.分离定律的特殊情况特殊情况种类概念及其具体事例完全显性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纯合亲本杂交,F1的全部个体都表现出显性性状,即在成对的遗传因子中,只有显性遗传因子可表达出基因产物,而隐性遗传因子的表达受抑制。完全显性现象在生物界中普遍存在。完全显性时,例如等位基因A和a分别控制红花和白花,Aa自交后代中红∶白=3∶1。不完全显性杂合子表现出介于显性和隐性的性状之间的性状。例如等位基因A和a分别控制红花和白花,Aa自交后代中红(AA)∶粉红(Aa)∶白(aa)=1∶2∶1。共显性亲本的性状同时在F1的同一个体上显现出来,共显性是在同一组织或同一部位表现双亲各自的特点。例如红色茉莉花与白色茉莉花杂交,F1是两色掺杂的茉莉花。镶嵌显性双亲的性状在后代的同一个体的不同部位表现出来,形成镶嵌图式,镶嵌显性是在不同的部位分别表现了双亲的特点。例如大豆有黄色种皮和黑色种皮,若用黄豆与黑豆杂交,F1的种皮颜色为黑黄镶嵌。复等位基因是指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的基因有多个。在人体细胞中仍然成对存在,例如人类ABO血型的遗传,涉及三个基因——IA、IB、i,不同血型的基因型:A型血(IAIA、IAi)、B型血(IBIB、IBi)、AB型血IAIB、O型血ii。从性遗传常染色体上的基因,由于性别的差异而表现出男女性分布比例上有差别。例如:男性秃顶的基因型为Bb、bb,非秃顶的基因型为BB女性秃顶的基因型为bb,非秃顶的基因型为BB、Bb表型模拟问题生物的表现型=基因型+环境,由于受环境影响,导致表现型与基因型不符合的现象。例如果蝇长翅(A)和残翅(a)的遗传受温度的影响,其表现型、基因型与环境的关系如下:25℃时,AA、Aa为长翅,aa为残翅35℃时,AA、Aa、aa均为残翅2.自由组合定律实质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8.逆向组合推亲本将自由组合定律的性状分离比拆分成分离定律的分离比分别分析,再运用乘法原理进行逆向组合。根据子代表现型比例拆分为分离定律的分离比,确定每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基因型,再组合。如:比例情况一、9∶3∶3∶1→(3∶1)(3∶1)→(Aa×Aa)(Bb×Bb)→AaBb×AaBb。比例情况二、1∶1∶1∶1→(1∶1)(1∶1)→(Aa×aa)(Bb×bb)→AaBb×aabb或Aabb×aaBb。比例情况三、3∶3∶1∶1→(3∶1)(1∶1)→(Aa×Aa)(Bb×bb)或(Aa×aa)(Bb×Bb)→AaBb×Aabb或AaBb×aaBb。3.特殊分离比原因及自交、测交比例变化情况条件F1(AaBb)自交后代表现型比例F1测交后代表现型比例一存在一种显性基因时表现为同一性状,其余表现正常9∶6∶11∶2∶1二两种显性基因同时存在时,表现为一种性状,否则表现为另一种性状。(9A_B_):(3A_bb+3aaB_+1aabb)=9:79∶71∶3三当某一隐性基因成对存在时表现为双隐性状,其余表现正常。(9A_B_):(3A_bb):(3aaB_+1aabb)=9:3:4或(9A_B_):(3aaB_):(3A_bb+1aabb)=9:3:49∶3∶41∶1∶2四只要存在显性基因就表现为同一种性状,其余表现正常(9A_B_+3A_bb+3aaB_):(1aabb)=15:115∶13∶1五双显性基因、双隐性基因和一种单显性基因存在时都表现为同一种性状,而另一种单显性基因存在时表现为另一种性状,即:(9A_B_+3A_bb+1aabb):(3aaB_)=13:3或者(9A_B_+3aaB_+1aabb):(3A_bb)=13:313:33:1例如,某种植物的花色(白色、蓝色、紫色)由常染色体上的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D、d和R、r)控制。据图分析可知此题属于情况一4.判断两对基因位置与自交测交比例(以基因型AaBb为例)两对基因位置情况产生配子种类AaBa自交后代分离比AaBa测交后代分离比4种AB、Ab、aB、abA_B_:A_bb:aaB_:aabb=9:3:3:1AaBb:Aabb:aaBb:aabb=1:1:1:12种AB和abAABB:AaBb:aabb=1:2:1比例为3:1AaBb:aabb=1:12种Ab和aBAAbb:AaBb:aaBB=1:2:1Aabb:aaBb=1:15.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的“假说—演绎”5.1观察实验发现问题实验一(杂交实验)实验二(回交实验)P红眼(♀)×白眼(♂)↓F1红眼(♀、♂)↓F1雌雄交配F2红眼(♀、♂)白眼(♂)eq\f(3,4)eq\f(1,4)F1红眼(♀)×白眼(♂)↓红眼(♀)白眼(♀)红眼(♂)白眼(♂)1∶1∶1∶1提出问题:F1全为红眼⇒红眼为显性性状,F2中红眼∶白眼=3∶1⇒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白眼性状的表现总是与性别相关联)5.2提出假说,进行解释假说假说1: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X染色体上有,Y染色体上没有假说2: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X染色体和Y染色体上都有杂交回交图解疑惑上述两种假说都能够解释实验一和实验二的实验现象5.3演绎推理,验证假说。假说假说1: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X染色体上有,而Y染色体上没有假说2: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X染色体和Y染色体上都有图解5.4得出结论:控制果蝇红眼、白眼的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6.不同生物性别决定6.1有性别之分的生物,其性别决定方式:1由性染色体(XY或ZW)决定性别。ZW型性别决定类型中雌性个体的性染色体组成是ZW,雄性个体的性染色体组成是ZZ。XY型性别决定类型中雌性个体的性染色体组成是XX,雄性个体的性染色体组成是XY。2由染色体组数目决定性别:如蜜蜂、蚂蚁等。3由环境因素决定性别:如龟、鳄等生物其性别由环境温度决定。6.2虽有性别之分,但雌雄同体(或雌雄同株)的生物无性染色体,如玉米、水稻等。6.3无性染色体:所有无性别之分的生物均无性染色体,如酵母菌等。7.伴性遗传的概念及分类7.1.伴性遗传的概念: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在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7.2.伴Y染色体遗传和伴X染色体遗传类型伴Y染色体遗传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基因位置Y染色体上X染色体上举例人类外耳道多毛症人类红绿色盲症抗维生素D佝偻病基因型及表现型b表示色盲基因正常男XBY色盲男XbY正常女XBXB、XBXb色盲女XbXbD表示抗维生素D佝偻病基因正常男XdY患病男XDY患病女XDXd、XDXD正常女XdXd模型图解遗传特点没有显隐性之分,患者全为男性,女性全部正常具有隔代交叉遗传现象;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女性患者的父亲和儿子一定是患者具有连续遗传现象;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男性患者的母亲和女儿一定是患者排除依据出现患病女性;患病男性直系血亲中出现正常男性女病,其父或其子中出现正常男病,其母或其女中出现正常8.伴性遗传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根据性状推断性别,已知控制鸡的羽毛有横斑条纹的基因只位于Z染色体上,且芦花(B)对非芦花(b)为显性,请设计选育“非芦花雌鸡”的遗传杂交实验,并写出遗传图解。9.X、Y染色体上基因的基因型种类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雄性体内的一对异型性染色体——X、Y为一对特殊的同源染色体,X和Y染色体都有一部分与对方不同源,但也有一部分是同源的。二者关系如图所示:X的非同源区段(B):人类红绿色盲和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基因Y的非同源区段(D):人类外耳道多毛症的基因在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A、C):基因是成对存在的,存在等位基因(用B/b表示相关基因)雌性基因型:3种:XBXB、XBXb、XbXb,雄性基因型:4种:XBYB、XBYb、XbYB、XbYb。共7种基因型超重点五生态环保高考考情2020·全国Ⅰ卷·6T2020·全国Ⅱ卷·6T2020·全国Ⅲ卷·1T2021·全国甲卷·6T2022·全国甲卷·5T2022·全国乙卷·5T试题分析1.(2020·全国Ⅰ卷·6T)土壤小动物对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下列关于土壤小动物的叙述,错误的是A.调查身体微小、活动力强的小动物数量常用标志重捕法B.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高,则该类群含有的物种数目多C.土壤小动物的代谢活动会影响土壤肥力,进而影响植物生长D.土壤小动物呼吸作用产生的CO2参与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2.(2020·全国Ⅱ卷·6T)河水携带泥沙流入大海时,泥沙会在入海口淤积形成三角洲。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3种植物群落类型:①以芦苇为主的植物群落(生长在淡水环境中),②以赤碱蓬为主的植物群落(生长在海水环境中),③草甸植物群落(生长在陆地环境中)。该三角洲上的植物群落是通过群落演替形成的,演替的顺序是A.②①③B.③②①C.①③②D.③①②3.(2020·全国Ⅲ卷·1T)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包括碳循环和氮循环等过程。下列有关碳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A.消费者没有参与碳循环的过程B.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C.土壤中微生物的呼吸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D.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CO2形式循环4.(2021·全国甲卷·6T)群落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下列关于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群落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A.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的干扰可以改变植物群落演替的方向B.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分别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C.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都要经历苔藓阶段、草本阶段D.在演替过程中,群落通常是向结构复杂、稳定性强的方向发展5.(2022·全国甲卷·5T)在鱼池中投放了一批某种鱼苗,一段时间内该鱼的种群数量、个体重量和种群总重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若在此期间鱼没有进行繁殖,则图中表示种群数量、个体重量、种群总重量的曲线分别是()A.甲、丙、乙 B.乙、甲、丙 C.丙、甲、乙 D.丙、乙、甲6.(2022·全国乙卷·5T)分层现象是群落研究的重要内容。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①森林群落的分层现象提高了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②森林植物从上到下可分为不同层次,最上层为灌木层③垂直方向上森林中植物分层现象与对光的利用有关④森林群落中动物的分层现象与食物有关⑤森林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是自然选择的结果⑥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现象的形成是由动物种类决定的A.①③④⑤ B.②④⑤⑥C.①②③⑥ D.③④⑤⑥考点突破1.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方法适用范围步骤逐个计数在调查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时逐个计数样方法一般适用于植物,也适用于昆虫卵及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查,如植株上蚜虫的密度、跳蝻的密度等。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求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标记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的动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查,如哺乳类、鸟类、鱼类等。捕获一部分个体S1→做上标记后放回原来的环境→一段时间后重捕→根据重捕到的个体中标记个体数(S2)占总个体数(N2)的比例估计种群密度。种群数量N1=S1N2/S2灯光诱捕法对于有趋光性的昆虫,还可以用灯光诱捕的方法调查他们的种群密度。注意事项:1.若标记脱落,标记个体死亡、迁出、很难再次抓到等,将会使估算值比实际值偏大。2.调查对象要选熟悉的又容易计数的植物。例如一般不选丛生或蔓生的单子叶草本植物,而选择个体数目容易辨别的双子叶草本植物。3.选取样方时,要注意随机取样。例如对于方形地块常用五点取样法,狭长地块常用等距取样法。4.样方法中的计数要准确: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标记重捕法误差分析:标记物脱落、被标记个体的被重捕机会降低、标记物导致被标记个体容易捕食,会导致密度估算值偏大。2.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曲线种类条件数学公式曲线模型种群增长率模型“J”型曲线理想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条件下。“S”型增长条件有限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有敌害。1.“J”型增长的公式Nt=N0λtN0: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时间,Nt: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λ: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2.λ值的应用分析(注:λ-1表示增长率)①当λ>1时,出生率>死亡率,种群数量增加,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②当λ=1时,出生率=死亡率,种群数量基本不变,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③当0<λ<1时,出生率<死亡率,种群数量减少,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图例:(1)a段——λ>1且恒定,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2)b段——λ尽管下降,但仍大于1,此段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则种群数量一直增长。(3)c段——λ=1,种群数量维持相对稳定。(4)d段——λ<1,种群数量逐年下降。(5)e段——尽管λ呈上升趋势,但仍未达到1,故种群数量逐年下降。3.“S”型增长中环境容纳量:一定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K值可以随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4.增长率=(现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100%=出生率—死亡率5.“S”型增长在生产中的应用①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应保护生物的生存环境,使K值增大(增大/降低),如大熊猫的保护。②有害生物的防治:如鼠害防治,应设法使K值降低(增大/降低),引入天敌措施将种群数量控制较低水平。③资源开发与利用:捕捞、采伐应该在种群数量达到K/2值以上时进行,而且剩余种群数量应保持在K/2值左右,因为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再生能力最强,可保证持续获取高产量。④草场放牧,最大载畜量不能超过K值;鱼的养殖也不能超过K值,否则,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破坏,导致K值降低(增大/降低)。3.种间关系:指不同种(同种/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项目原始合作互利共生寄生种间竞争捕食坐标图口诀“同生共死”“X”型曲线“你死我活”或“势均力敌”“有先有后”关系图常见形式:概念两种生物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双方都彼此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一方不能独立生存的现象。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宿主)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中获取营养并通常对宿主产生危害的现象。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的现象。举例如海葵固着于寄居蟹的螺壳上,寄居蟹的活动,可以使海葵更有效地捕食;海葵则用有毒的刺细胞为寄居蟹提供保护。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地衣中的真菌和单细胞藻类。如马蛔虫与马、蛔虫与人、菟丝子与大豆、噬菌体与被侵染的细菌。同一草原上生活的非洲狮和斑鬣狗。牛与羊、农作物与杂草、大草履虫与双小核草履虫。羊和草、狼和兔、青蛙与昆虫、雪兔和猞猁4.群落的空间结构概念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类型垂直结构水平结构模型表现垂直方向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水平方向上常呈镶嵌分布决定因素植物:光照、温度等;动物: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植物分层决定动物分层环境因素:地形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以及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因素: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原因在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意义利于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立体农业是运用群落的空间结构原理,为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农业生产模式。5.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5.1实验原理土壤条件:不仅为植物提供水分和矿质元素,也是一些小动物的良好栖息场所。5.2取样方法:许多土壤动物身体微小且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5.3统计方法: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①记名计算法: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②目测估计法: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等级的划分和表示方法有:“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等等。5.4实验流程5.4.1提出问题:如土壤中有哪些小动物,它们的种群密度是多少?5.4.2制订计划:包括三个主要操作环节——取样、观察和分类、统计和分析。5.4.3实施计划:①准备:制作取样器→记录调查地点的地形和环境的主要情况。②取样:去掉表层落叶→取一定土壤样品→注明取样的时间和地点等。③采集小动物:常规方法:诱虫器取虫;简易方法:镊子或吸虫器取虫。④观察和分类:设计表格便于记录,借助动物图鉴查清名称,使用放大镜、实体镜观察。⑤统计和分析:统计丰富度,完成研究报告。得出结论:组成不同群落的优势种是不同的,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是不同的。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物种越多,群落结构也越复杂。5.4.4得出结论:组成不同群落的优势种是不同的,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也是不同的。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物种越丰富,群落结构也越复杂。5.5采集土壤小动物的方法(1)简易采集法:用解剖针拨找小动物,同时用放大镜或实体镜观察,发现小动物后进行采集。(2)诱虫器采集:诱虫器中的电灯是发挥作用的主要装置,诱虫器利用土壤小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避光的习性,使土壤小动物远离光源、热源。(3)吸虫器采集:吸虫器中纱布的作用是防止将土壤小动物吸走,将其收集在试管中。6.群落的演替6.1群落演替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是一种优势取代。6.2群落演替的类型类型项目初生演替次生演替概念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起点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经历时间较长较短影响因素自然因素主要为人类活动实例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裸岩上发生的演替森林砍伐地、火灾过后的草原、弃耕的农田上发生的演替过程举例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乔木阶段。弃耕农田→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小灌木→灌木丛→乔木。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行进。6.3.群落演替的方向及相应过程中生物量的变化类型一类型二方向简单→复杂→稳定复杂→简单→稳定实例大多数自然群落(环境条件适宜)受污染或被破坏的群落能量变化增加并趋向于稳定减少并趋向于稳定物质变化7.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7.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概念: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流动过程。7.2碳循环无机环境中生物群落中碳的存在形式主要以CO2和碳酸盐的形式存在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循环过程图解8.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8.1生态系统信息的种类种类含义实例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物理信息的来源可以是无机环境,也可以是生物蜘蛛网的振动、动物体温、红外线、萤火虫发光、电磁波、蝙蝠的“回声定位”、昆虫发出的声音、鲜艳的花朵、飞蛾的趋光性等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等化学物质,动物的性外激素,狗利用其小便记路,某种动物以尿液来标记领地,淡淡的花香行为信息动物体产生的可以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某种信息的特殊特征蜜蜂跳舞、雄鸟的“求偶炫耀”(孔雀开屏)、鸟类的报警行为(如危险时急速扇动翅膀)注意:生态系统中的信息来源于生物和无机环境。(2)信息传递的三要素①信息源:信息产生的部位。②信道:信息传播的媒介。③信息受体:信息接收的生物或其他部位。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及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1)作用①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②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2)应用:①提高农畜产品的产量;②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8.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层次作用举例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蝙蝠的“回声定位”;莴苣、茄、烟草种子的必须接受某种波长的光信息才能萌发生长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自然界中,植物开花需要光信息刺激,当日照时间达到一定长度时,植物才能够开花(进行生殖生长);昆虫分泌性外激素,引诱同种异性个体前来交尾生物群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食物链中“食”与“被食”的关系;草原返青时的“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可采食的信息;狼根据兔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兔根据狼的气味或行为特征去躲避8.3.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如利用模拟的动物信息吸引大量的传粉动物,就可以提高果树的传粉率和结实率;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如利用音响设备发出结群信号吸引鸟类,使其结群捕食害虫;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利用特殊的化学物质扰乱某些动物的雌雄交配,使有害动物种群的繁殖力下降,从而减少有害动物对农作物的破坏。9.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关系项目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形式光能→化学能→热能太阳能→化学能→热能区别来源太阳能生态系统生物或无机环境途径食物链和食物网多种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全球性,循环流动、反复利用往往是双向的范围生态系统各营养级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地位生态系统的动力生态系统的基础决定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联系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组成成分,正是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才能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超重点六实验综合高考考情2020·全国Ⅰ卷·4T2020·全国Ⅱ卷·3T2021·全国乙卷·2T2021·全国乙卷·5T试题分析1.(2020·全国Ⅰ卷·4T)为达到实验目的,需要选用合适的实验材料进行实验。下列实验目的与实验材料的对应,不合理的是实验材料实验目的A大蒜根尖分生区细胞观察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B蝗虫的精巢细胞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C哺乳动物的红细胞观察细胞的吸水和失水D人口腔上皮细胞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2.(2020·全国Ⅱ卷·3T)下列关于生物学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A.观察活细胞中的线粒体时,可以用健那绿染液进行染色B.探究人体红细胞因失水而发生的形态变化时,可用肉眼直接观察C.观察细胞中RNA和DNA的分布时,可用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剂染色D.用细胞融合的方法探究细胞膜流动性时,可用荧光染料标记膜蛋白3.(2021·全国乙卷·2T)选择合适的试剂有助于达到实验目的。下列关于生物学实验所用试剂的叙述,错误的是()A.鉴别细胞的死活时,台盼蓝能将代谢旺盛的动物细胞染成蓝色B.观察根尖细胞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可用龙胆紫溶液使其着色C.观察RNA在细胞中分布的实验中,盐酸处理可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D.观察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时,可用蔗糖溶液处理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4.(2021·全国乙卷·5T)在格里菲思所做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与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从小鼠体内分离出了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某同学根据上述实验,结合现有生物学知识所做的下列推测中,不合理的是()A.与R型菌相比,S型菌的毒性可能与荚膜多糖有关B.S型菌的DNA能够进入R型菌细胞指导蛋白质的合成C.加热杀死S型菌使其蛋白质功能丧失而DNA功能可能不受影响D.将S型菌的DNA经DNA酶处理后与R型菌混合,可以得到S型菌考点突破熟悉“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分析、解释,并能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运用观察、实验与调查、假说—演绎、建立模型与系统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做出恰当的评价和修订。基础实验部分常考查实验中的实验步骤、原理和注意事项;实验技能方面常结合一些核心考点考查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包括实验设计、评价与分析。1.设计原则科学性原则选材科学性:如鉴定还原糖的实验中不能以西瓜汁为实验材料,因为西瓜汁的红色会干扰颜色反应。实验方法科学性:如使用双缩脲试剂时应先加入A液,再加入B液。单一变量原则和等量原则二者是完全统一的,只不过强调的侧重点不同,前者强调的是自变量的单一性即实验组和对照组相比只能有一个变量,而后者强调的是除了自变量之外的一切对实验结果有影响的无关变量,必须严格控制在适宜且等量条件下,以平衡和消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平行重复原则为减小实验误差应进行多次实验,如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实验中,每次计数都要重复至少3次。对照原则(为使实验结果更有可信度,需设置对照组)空白对照:即对照组不做任何变量处理。如探究胰岛素的生理作用实验中,对小鼠进行饥饿处理后,注射胰岛素的为实验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的为对照组。自身对照:即对照组和实验组在同一实验对象上进行,不再设置新的对照组。如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中,质壁分离状态与自然状态形成对照。条件对照:即给对照组施加变量处理,但这种处理不是实验假设所定的。如探究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实验中,实验组为饲喂甲状腺激素,空白对照为饲喂等量生理盐水,可以再增加一组对照组,饲喂甲状腺激素抑制剂,即条件对照,这样可以增加实验的说服力。相互对照:即不单独设对照组,而是几个实验组之间相互进行对照。如探究温度、pH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中,各组既是实验组,又是其他组的对照组。2.实验设计思路思路是“想法”,是较为粗线条的思考过程,其要求“言简意赅”。比如:用某种方法处理某种材料,观察其对某方面的影响效果。一般须体现“对照思想”,显示自变量和因变量,对无关变量表述时,应注意体现“相同且适宜”。3.探究类实验步骤模板3.1.取材分组取若干生理状况相同的xx,随机均分为甲、乙两组。3.2.处理方法(“加”或“减”或大、小浓度梯度处理)甲组正常XX处理(蒸馏水、无菌水、生理盐水等),乙组XX处理,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培养或饲喂一段时间3.3.检测、观察、统计、比较,观察并记录数据,处理数据得出实验结果。4.探究类实验结果将题目探究内容抄写即可,实验结论即是实验要验证的事实在探究结果未知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有多种,因此对应的实验结论也有多种,不同的结果对应不同的结论。答题模板:若xx,则xx;反之亦然。5.探究类实验汇总实验名称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外界溶液浓度植物细胞的状态(中央液泡的大小、原生质层的位置及细胞大小)植物细胞的种类、发育程度、温度等探究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不同温度酶的活性(加碘液后溶液颜色的变化)pH、底物量、酶量、试管的洁净程度、反应时间、操作程序等探究pH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不同pH酶的活性(气泡的数量或带火星的卫生香燃烧的猛烈程度)温度、底物量、酶量、试管的洁净程度、反应时间、操作程序等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氧气的有无CO2生成量(澄清石灰水的浑浊程度或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变成黄色的时间长短);酒精的产生(用酸性重铬酸钾溶液检测)葡萄糖溶液的量和浓度、澄清石灰水的量、温度、pH、锥形瓶的洁净程度等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扦插枝条的生根数量或长度实验材料的一致性、处理时间的一致性等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时间酵母菌种群数量培养液的成分、培养条件、空间等6.鉴定实验结果实验名称试剂颜色生物材料备注淀粉的鉴定碘液蓝色脱色的叶片等若材料有颜色,需先脱色还原糖的鉴定斐林试剂蓝色→棕色→砖红色沉淀苹果或梨匀浆等现配现用、水浴加热脂肪的鉴定苏丹Ⅲ(或Ⅳ)染液橘黄(或红)色花生种子切片(或匀浆)需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匀浆不需要用高倍显微镜观察)蛋白质的鉴定双缩脲试剂紫色豆浆、稀蛋清等先加A液,后加B液,摇匀使用酒精的鉴定重铬酸钾溶液橙色→灰绿色酵母菌酸性条件CO2的鉴定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蓝→绿→黄酵母菌常温条件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提取液:无水乙醇;分离液:层析液①胡萝卜素:橙黄色;②叶黄素:黄色;③叶绿素a:蓝绿色;④叶绿素b:黄绿色新鲜的绿叶(如菠菜叶)加入二氧化硅是为了研磨得更充分;碳酸钙可防止研磨中色素被破坏DNA的粗提取和鉴定二苯胺试剂蓝色鸡血细胞等沸水浴加热5min7.科学实验方法教材经典实验实验方法教材经典实验实验方法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构建物理模型法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种群数量增长模型构建数学模型法摩尔根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假说—演绎法分离各种细胞器差速离心法萨顿提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类比推理法证明DNA进行半保留复制同位素示踪法和密度梯度离心法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