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升华和凝华-八年级物理上册(人教版)_第1页
3.4升华和凝华-八年级物理上册(人教版)_第2页
3.4升华和凝华-八年级物理上册(人教版)_第3页
3.4升华和凝华-八年级物理上册(人教版)_第4页
3.4升华和凝华-八年级物理上册(人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物态变化第4节升华和凝华001学习目标课程标准学习目标知道升华、凝华;了解升华吸热,凝华放热。1.知道什么是升华、凝华。2.了解升华吸热,凝华放热。3.了解升华是凝华的逆过程。。002预习导学(一)课前阅读:预习: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P64--66页内容,思考并且完成下列活动:活动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温度计”,回答下面的问题:(1)什么是升华?(2)升华的特点?(3)常见升华现象有哪些?(4)什么是凝华?(5)凝华的特点?(6)常见凝华现象有哪些?(二)基础梳理3.4升华和凝华一、升华与凝华1.升华:(1)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的过程。(易升华的物质有:碘、冰、干冰、樟脑、钨)(2)特点:升华热。(3)常见升华现象:2.凝华:(1)定义: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态的过程。(2)特点:凝华热。(3)常见凝华现象:3.用干冰制造舞台“白雾”效果:(1)干冰吸热,使空气温度降低。(2)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为雾状小水珠。4.用干冰制造人工降雨:(1)干冰,使空气温度降低。(2)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为小冰晶。(3)小冰晶下落为雨。5.如图:碘实验(1)微微加热,现象:瓶内出现。(2)停止加热,现象:紫色气体,瓶内出现碘颗粒。(3)实验中,碘先后。(4)类似现象:使用时间长的灯泡会发黑。二、物态变化▲敲桌子:“362”3:物质的三种状态:6:六大物态变化:2:两种现象(吸热和放热):▲▲电冰箱制冷原因:(1)液态制冷剂在电冰箱内发生,吸走冰箱内的热量。(2)气态制冷剂在电冰箱外发生,放出热量变为液态。三、自然界的水循环云、雨:液化。空气中的水蒸气在高空遇冷,成雾状小水滴,大量的小水滴悬浮在高空中,就形成了云。小水滴聚集成大水滴下降就形成雨。露、雾:液化。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空气或温度较低的树叶等,成小水珠在空气中成为雾,或附着在树叶上成为露。霜、雪、雾凇、冰花:凝华。(1)冬天,地面附近的水蒸气遇冷急剧降温,为小冰晶附着在地面上形成霜;附着在树枝上形成雾凇。(2)高空中的水蒸气在寒冷的空气中急剧降温,成小冰晶,小冰晶聚集起来就形成雪花飘落大地屋檐下的冰凌、冰柱:凝固。小水滴遇冷成小冰块。人造雪:是现象。人工造雪,是指人为地将水变成雪花或类似雪花的过程。【加油站1】常见升华现象:A.冰冻的衣服变干、卫生球变小、用久的灯丝变细、用干冰制冷保鲜食物、碘遇热变为紫色碘蒸气等等。B.炒菜时,不能在热锅中先放碘盐,就是为了防止碘的升华。【加油站2】▲敲桌子:(1)水蒸气在高于0℃的环境遇冷会液化。水蒸气在低于0℃的环境遇冷会凝华。【加油站3】3.水循环图:(三)预习作业1.(2023山西)西周晋侯鸟尊是中国青铜器中罕见的珍品,是山西博物院的“镇院之宝”(如图所示)。制作鸟尊等青铜器时,先用泥土制成“内范”,在其外部涂适当厚度的蜡,将蜡雕刻成所需形状,称之为“模”,然后在“模”的外面用泥土制成“外范”。通过加热使蜡液流出形成空腔(模具),在空腔中倒入青铜液,待青铜液冷却后,打碎“外范”和“内范”,就得到与“模”一样的青铜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将蜡加热到液态是熔化过程,会放出热量B.青铜液冷却到固态是凝固过程,会放出热量C.青铜液冷却到固态是凝华过程,需吸收热量D.青铜和蜡熔化过程中,温度均保持不变2.(2023湖北省直辖县级单位)大量中华诗词蕴含物理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露”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B.“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是水凝固形成的C.“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雪”是水凝华形成的D.“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冰”是雪熔化形成的3.(2023山东滨州)二十四节气“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是中华民族农耕文明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下列节气涉及的物态变化正确的是()A.“谷雨”节气,雨的形成是凝固现象B.“白露”节气,露的形成是熔化现象C.“霜降”节气,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D.“小雪”节气,雪的形成是液化现象0303强化训练说明:1.时间:10分钟;2.分值:50分(每题10分)3.要求:合上书本,独立完成。1.(2023山东临沂)沂蒙山区地处中纬度区、属温带季风区大陆性气候,气温适宜,四季分明,物态变化万千。下列物态变化,需要吸收热量的是()A.

冰雪消融B.

雾绕山峦C.

霜满枝头D.

滴水成冰2.(2023重庆)如图所示,国画描绘的美景中蕴含了丰富的物态变化知识。以下分析正确的是()A.图甲,湖面上厚厚的冰层是升华形成的B.图乙,荷叶上晶莹的露珠是凝固形成的C.图丙,山林间的缕缕薄雾是液化形成的D.图丁,枝头上的奇景雾凇是熔化形成的3.(2023四川成都)水的物态变化使自然界有了雨、露、雾、霜、雪等千姿百态的奇观。关于图中水的物态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甲中,小草上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B.图乙中,树叶上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C.图丙中,河面上冰的形成是凝华现象D.图丁中,群山间雾的形成是升华现象4.(2023四川南充)诗词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之一,对下列诗句中所包含的物理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A.“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吸热B.“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是汽化现象,需要放热C.“白日黄流涨渭城,三更风紫尽成冰。”——“冰”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D.“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泪”的形成是熔化现象,需要放热5.(2023四川广元)“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是伟大领袖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的优美词句。词句中的冰的形成过程需要___________热,雪是水蒸气___________形成的(填写物态变化名称)。预习作业参考答案1、【答案】B【解析】A.蜡从固态到液态是熔化过程,此过程吸热,故A错误;BC.青铜液体变成固体的过程是凝固,此过程放热,故B正确,C错误;D.青铜是晶体,熔化过程温度保持不变,蜡是非晶体,熔化过程温度升高,故D错误。故选B。2、【答案】A【解析】A.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A正确;B.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冰晶,故B错误;C.雪是云层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冰晶,故C错误;D.冰是液态的水凝固形成的固体,故D错误。3、【答案】C【解析】A.雨主要是云层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水滴,故A错误;B.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B错误;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冰晶,故C正确;D.雪是云层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冰晶,故D错误。故选C。强化训练参考答案1、【答案】A【解析】A.冰雪消融,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现象,需要吸收热量,故A符合题意;B.雾绕山峦,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是液化现象,需要放出热量,故B不符合题意;C.霜满枝头,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凝华需要放出热量,故C不符合题意;D.滴水成冰,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是凝固现象,需要放出热量,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2、【答案】C【解析】A.冰是水在低温下凝固形成的,故A错误;B.露珠是水蒸气放热液化形成的,故B错误;C.雾是小水珠,是水蒸气放热液化形成的,故C正确;D.雾凇是水蒸气放热凝华形成的小冰晶,故D错误。故选C。3、【答案】A【解析】A.小草上露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A正确;B.树叶上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而成的,故B错误;C.河面上冰是水由液态变成固态,属于凝固现象,故C错误;D.群山间雾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D错误。故选A。4、【答案】C【解析】A.“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体的冰晶,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