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课件《新体制的创立》课件_第1页
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课件《新体制的创立》课件_第2页
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课件《新体制的创立》课件_第3页
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课件《新体制的创立》课件_第4页
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课件《新体制的创立》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体制的创立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巩固革命成果,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重要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措施,为新中国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内容简介从1840年代开始到20世纪初本课程将探讨中国在这个时期进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应对外部压力的努力这些改革旨在应对中国面临的外部压力和内部矛盾。渐进式的改革尝试课程内容包括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政运动等不同性质的改革尝试。最终导向辛亥革命这些改革最终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创造了条件。课程目标了解历史脉络通过学习新体制的创立,掌握19世纪中后期中国社会变革的历史进程。分析问题根源探讨中国社会在应对外部冲击时的内在矛盾及其成因。评估改革成效客观评价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改革措施的得失,认识改革的局限性。促进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批判性思维和历史素养。学习方法主动参与在课堂上保持积极的态度,主动回答老师的提问,参与小组讨论,这有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记录笔记仔细记录课堂上的重点内容和老师的讲解,并及时整理复习,有利于巩固知识。课外拓展除了课堂学习,还要主动查阅相关的课外资料,拓展知识面,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840年代的中国1840年代的中国处于动荡之中。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失利,标志着中国开始面临严峻的外交与内政挑战。清政府腐败无能,军事实力远落后于西方列强。广大民众生活艰辛,社会矛盾激化,为后来的重大变革奠定了基础。洋务运动的兴起11860年代随着太平天国的失败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束,中国政府开始意识到引进西方先进科技的必要性。21870年代李鸿章等官员主导了以"自强"为目标的洋务运动,旨在通过学习西方科技来增强中国的军事实力。31880年代洋务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展开,涉及工业、军事、教育等多个领域,被视为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洋务运动的目标和措施工业化目标洋务运动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和装备来实现中国工业化,缩小与西方的差距。军事现代化建立新式军事装备,培养专业军事人才,以增强中国的军事实力,维护国家主权。教育改革创办新式学堂,派遣学生出国学习,引进西方先进教育理念,培养新式人才。洋务运动的成就与局限性成就洋务运动积极引进西方先进科技,推动了中国工业化进程。建立了近代海军和军工企业,大幅提升了国防实力。局限性洋务运动只注重学习技术,忽视了政治体制改革。未能根本改变落后的社会经济结构,被动应对西方列强的侵略。教训洋务运动的失败表明,光靠技术引进是不够的,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彻底改变落后的体制和观念。戊戌变法的发起1康有为发起是在1898年的政变中提出变法改革的思想2光绪皇帝支持于是下诏令全国实施变法新政3改革重点包括废除科举制、创办新式学校等戊戌变法是清政府在1898年发起的一次旨在维护清王朝统治的激进改革运动。其主要发起人是康有为,被光绪皇帝支持,旨在通过一系列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来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宪政改革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包括设置立宪议会、实施君主立宪、改革科举考试等宪政改革。这些旨在建立现代化的政治体制,限制专制统治,赋予人民更多的参政权。军事改革变法还致力于建立新式军队,引入新式武器和西方军事训练,以应对当时的军事威胁。这体现了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的重要目标。教育改革改革还涉及学制变革、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等教育改革,旨在培养具有现代知识和技能的人才。戊戌变法的特点和目标全面改革戊戌变法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各个领域,目标是全面推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自上而下这次变法是由清政府主导,皇帝光绪亲自颁布一系列改革措施,体现了自上而下的改革思路。改革开放戊戌变法强调与西方列强学习,推动中国走向开放,打破了保守的闭关自守。改良保守变法并没有彻底颠覆现有的政治体制,而是试图在保留王朝统治的前提下进行改良。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保守派的反对保守派势力强烈反对戊戌变法的改革措施,认为会动摇统治地位,并发动政变推翻光绪皇帝。时间太短戊戌变法在短短100天内推行,变革举措太过急促,未给人民以足够的适应时间。反对派施加压力外国列强、军阀和保守派相继施加压力,迫使光绪皇帝被迫放弃改革,最终导致变法失败。改革缺乏坚定意志光绪皇帝虽然支持改革,但内心缺乏坚定的决心,最终屈服于保守派压力之下。新政运动的兴起和特点1政治改革废除科举制度,推行新政策2经济改革开办新式工厂,兴办铁路3教育改革创办新式学堂,培养新式人才新政运动是晚清政府在面临严峻内外局势下发起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它旨在通过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的改革,建立现代化的国家体制,提升中国的实力,以应对西方列强的挑战。新政运动虽然最终失败,但标志着晚清政府开始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为后来的辛亥革命奠定了基础。新政运动的主要内容教育改革实行新式教育,强调实用性和科学性,创办新式学校和大学。法律改革修订法律,建立现代化的法律体系,保护人民权益。政治改革推行君主立宪制,增设新式政府部门,设立地方自治机构。新政运动的影响1推动政治改革新政运动促进了君主立宪制的实行,为后来的民主革命奠定了基础。2加速资本主义发展新政运动推动了铁路、电报等现代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3提升国家地位新政运动展现了中国政府的改革决心,增强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4激发民众热情新政运动唤起了广大民众对国家富强的向往,为后来的革命奋斗注入了力量。辛亥革命的发生革命爆发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标志着辛亥革命的正式开始。起义军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全国响应此后,全国各地纷纷响应,各省相继宣布独立,组建临时政府。推翻专制1912年2月12日,清朝皇帝abdicate,大清王朝宣告结束,标志着辛亥革命的胜利。辛亥革命的过程1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武昌发生武装起义,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2革命政府成立起义成功后,各省纷纷响应,先后成立了各省革命政府。3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在南京宣告成立,辛亥革命最终取得胜利。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大的政治变革。从武昌起义爆发到中华民国的成立,这个过程充满曲折和艰难,最终推翻了清王朝,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辛亥革命的成就推翻皇制,建立共和国辛亥革命推翻了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是中国历史上重大的变革。制定临时宪法革命后政府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为新共和国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推进民主思潮辛亥革命唤起了人民的民主意识,为之后的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铺平了道路。辛亥革命的影响政治体制改革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开启了中国从君主制向共和制的转变。社会思潮变革辛亥革命激发了反封建、反帝国主义的民主思想,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民族自觉觉醒辛亥革命唤起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民主意识,为后续的五四运动和其他爱国运动奠定了基础。袁世凯称帝的企图背景1915年,作为北洋政府的实际掌权者,袁世凯开始着手谋划自己称帝的计划。他想通过修改宪法来废除共和制,建立新的君主政体。措施袁世凯派人到各地拉票,还设立"迎接帝制"的宣传机构。最终在1915年12月,他被他控制的"帝制临时约法"所推举为"中华民国大帝"。护国运动的发生1政治动荡袁世凯称帝失败后,政治局势动荡不安2军政纷争各军阀相互倾轧,争夺政权3护国呼声民众呼吁维护共和,反对军阀政治在政局动荡、军阀割据的时期,民众高呼"护国"口号,要求维护共和制度,反对军阀混战,这就是护国运动的发生背景。军阀争夺政权,严重损害民众利益,推动了护国运动的兴起。护国运动的特点和意义参与人员广泛护国运动由各阶层人民广泛参与,展现了民众维护共和政体的强烈意愿。多元和平方式护国运动采取了示威游行、罢工罢课等多种和平方式,体现出人民维权的理性态度。成功阻挡袁世凯称帝护国运动最终迫使袁世凯放弃称帝的野心,保卫了共和制度。五四运动的背景和起因1背景: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新文化运动呼吁摒弃传统文化,引进西方民主、科学思想,为五四运动创造了思想基础。2导火索:凡尔赛和约草案巴黎和会上,中国的主张遭到忽视,将山东半岛割让给日本,引发了学生的强烈不满。3导火索:爱国学生示威1919年5月4日,数千名北京学生发起爱国示威,反对凡尔赛和约,掀起了五四运动的高潮。五四运动的主要内容反帝反封建学生和知识分子Strongly反对不平等条约和列强在中国的剥削行为,呼吁民族独立和反封建。推行新文化提倡科学和民主思想,反对传统的封建文化,推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民主政治诉求要求政治改革,建立民主共和制度,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五四运动的意义唤醒民众自觉五四运动唤起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民主意识,极大地增强了人民的主人翁精神和革命决心。推动新文化兴起五四运动引发了新文化运动,掀起了思想解放的大潮,为中国现代化进程注入了新的动力。促进政治改革五四运动的成功迫使清政府做出一些政治让步,为随后的辛亥革命铺平了道路。树立爱国主义五四运动唤起了广大青年的爱国热情,树立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新的文化精神。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反对传统礼教新文化运动呼吁摆脱传统儒家思想的束缚,以自由、民主和科学思想取代封建礼教。提倡新思想推广白话文写作、女性解放、科学精神等先进思想,为民族振兴注入新的动力。推动社会变革新文化运动为中国社会走向现代化奠定了思想基础,带来了历史性的深刻变革。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影响提倡新思想新文化运动强调追求真理、崇尚科学、重视个性自由,推动了思想观念的大变革。改革教育体系运动提出废除旧式教育,推行新式教育,培养现代公民,为社会进步奠定基础。推行白话文倡导以白话文取代古典文学语言,使文字更贴近民众生活,推动了文化大众化。总结回顾1变革进程从1840年代的洋务运动到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一系列社会变革,中国逐步摆脱封建专制,向现代化道路前进。2思想变革新文化运动带来了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