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单元备课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教材是以“自然奇观”为专题编写的,选编了四篇课文:《观潮》《雅鲁藏布大峡谷》《鸟的天堂》《火烧云》,一个语文园地。《观潮》一课,课文结构清楚,层次分明。在文中,作者不但运用比喻等方法直接描绘了汹涌澎湃、雷霆万钧的情状和声威,还从人数之多、热情之高间接地表现了大潮的奇特,使人读后不禁发出由衷的赞叹,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雅鲁藏布大峡谷》一课描绘的是大自然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课文从峡谷的冰川、林海和生物的多样性描绘了峡谷的奇异景观。《鸟的天堂》记述了作家巴金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具体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第二天早晨群鸟活动的景象。《火烧云》著名女作家萧红以热情酣畅的笔墨给我们勾画了一幅绚丽多姿的火烧云图景。学情分析: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应该具备一定的自学生字词的能力,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行学习生字词,然后教师对学生的自学情况进行检查。在过去的语文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很多关于写景的文章,并且知道了一些写景的常用方法。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再加上本单元的学习以后,就能进一步掌握写景的方法,能够更深地了解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单元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本单元要求学生会写的生字有27个,会认的有27个;要求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积累认识的生字。口语交际、习作要让学生讲清要介绍的自然景观的奇妙之处,习作要注意按一定的顺序。过程与方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在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和学习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悟文中的感情;运用理解重点词句读懂课文的方法深入理解作者的感情。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了解我国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单元教学重点:
1.掌握本单元的重点生字词,能根据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单元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教学方法:搜集图片——初步感知——课文解读——美读升华法;诵读法;教学课时:《观潮》3课时(含巩固小作业)《雅鲁藏布大峡谷》2课时(含巩固小作业)《鸟的天堂》3课时(含巩固小作业)《火烧云》2课时(含巩固小作业)语文园地一4课时(含单元测试题)习作2课时《观潮》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宽阔、笼罩、薄雾”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奇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教学重点:理解文中有关"潮来时"的描写。教学课时:3课时(含练习题)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解题激“奇”
1.齐读课题,说说你对课题的理解。2.辨“观潮”和“天下奇观”中“观”字的意思有什么不同。(观看景观)3.今天,我们就随作者一起走近她、观赏她、感受她。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朗读课文,给生字标上字音,找出不理解的字词,然后查找工具书。2.检查预习情况
(1)小黑板出示下列词语宽阔笼罩薄雾若隐若现昂首东望风平浪静水天相接沸腾横贯江面齐头并进奔腾漫天卷地依旧恢复指名读,正音;齐读;注意:①多音字:颤、称、笼、蒙、薄,②昂、罩、蒙、薄、贯的写法。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三、畅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指名回答,了解每个自然段的意思)2.思考:(1)想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按“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的顺序写的)
(2)请按作者观潮的过程给课文划分层次:
第一段(第1自然段):总写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段(第2自然段):写观潮的时间、地点和潮来之前的情景
第三段(第3、4自然段):写潮来之时奇特壮观的景象
第四段(第5自然段):写潮头过后江面上的情景
第二课时一、
温故知新
我们在上一节课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知道了课文是按“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的顺序写的,那我们接下来就按作者观潮的过程,展开想象的翅膀,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吧!
二、
品读课文,感受奇观。1.齐读第一自然段,这一段中有一个词概括了全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
(天下奇观)
课题中“观潮”和“天下奇观”中都带有“观”字,意思一样吗?
(①
观看
②景观)
在这篇课文中,“天下奇观”中的“观”指的是什么景观?(钱塘江大潮)
它用了一个字来形容,是什么字?(奇)
2.默读第二自然段,复述本段主要内容,指明观潮时间、地点。
快速朗读课文,找出潮来之前,江面上是什么样的?那些句子描写到?
(“江面很平静…蒙蒙的薄雾”一句)
给人什么感觉?(平静)
人们在做什么?心情是怎样的?
(“昂首东望,等着、盼着”,说明人们非常着急,心情十分迫切)
作者写江面“越往东越宽”是什么意思?
(涉及“潮汐”的形成问题,补充课后资料袋内容)
3.学习第三段自由朗读第3、4自然段,思考:大潮来时,江面上出现了哪些惊心动魄的景象?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到惊奇?
请找出描写潮水声音和形态的词语,说说这些词句用得好不好?
(声音: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形态:一条白线——横贯江面——白色水墙——千万匹白色战马,这些词句形象、动态地描写了大潮的奇特与壮观)
课文又是按什么顺序具体描写潮水到来之时的景象的?(由远到近)
你能有条理地把潮来之时的声音和形态说一说吗?
有感情地朗读第3、4自然段
4.学习第四段
自由朗读第5自然段,思考:潮来之时,声势浩大,那潮头过后呢?
这里的“平静”和第2自然段中的“平静”一样吗?(潮水大)
三、
总结升华,齐读课文。板书设计:观潮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平静山崩地裂江水涨高教后反思:巩固练习课一、在带点字的正确读音后面划“√”。
笼罩(lóng
lǒng)
薄雾(bó
báo)
余波(bō
pō)
风号浪吼(háo
hào)
二、写近义词。
霎时(
)
昂首(
)
颤动(
)三、根据意思写词语。
(1)形容聚集的人极多。
(
)
(2)形容隐隐约约。
(
)
(3)没有风浪,比喻平静。
(
)
四、比较词语填空。
(1)奔腾
沸腾
只见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
)起来了。
霎时,潮头(
)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来。
(2)恢复
重复
这个动作,他掌握不好,(
)几十次以后,终于成功地完成了。
掌声雷动,过了好久,剧场才(
)平静。
(3)观赏
欣赏
妈妈站在花坛边,(
)着盛开的牡丹。
我们到音乐厅(
)音乐。
(4)期待
等待
党和人民(
)我们快快长大。
地下资源(
)我们去开发。
五、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潮来了,作者先听见远处传来_______________,好像_______________。过了一会儿,浪潮越来越近了,那声音如同_______________,好像_______________。当潮头奔腾西去后,江面依旧_______________。
六、按顺序排列下面的句子,用序号表示。
(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
)那条白线很快向前移动,逐渐拉长、变粗。
(
)潮来了,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一条白线。
(
)潮头奔腾西去,过了很久,江面才恢复了平静。
(
)白线更近了,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雅鲁藏布大峡谷》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习生字、新词,读准课文中标有音节的词语。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自然生态情况,感受大峡谷的壮丽奇异之美。教学课时:2课时(含练习题)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国的青藏高原被称为离太阳最近的地方,是“世界屋脊”。这块高原上还有两个世界之最: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和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雅鲁藏布大峡谷,看看那里是怎样一道风景线。二、初读,感知全文1.出示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图片,感受它的美、险、奇。2.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添字,不加字。3.抽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4.说一说,听了、读了课文对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介绍,你觉得哪个词最能体现它的特点?再读读课文,看看有没有合适的字?梳理归纳出“壮丽”“奇异”5.默读全文,找一找课文哪个自然段的内容在写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丽。哪些段落在写它的奇异。壮丽(2自然段)奇异(3-4自然段)三、边读边虑,感悟全文1.读2自然段,读一读,哪些句子最能说明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美。海拔:3000米长5044米平均深:2268米,从这些数字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观。这种方法叫──列数字。2.除了列数字外,作者还运用了做比较的方法,找一找在哪儿?“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一争高下”(齐读)通过对比你发现了什么。你想说什么吗?3.指导朗读,强调气势。4.齐读3-4自然段,找一找,你认为哪些现象最能体现出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奇异。奇异:山异(热带雨林、冰川)水异(涓涓细流、滔滔江水)生物的多样性5.指导朗读:6.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发现,是意味着什么呢?齐读5自然段。为什么说它是上个世纪人类最重要的地理事件之一呢?大家推荐资料,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历史意义。四、总结全文课文为我们描绘的是大自然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雅鲁藏布大峡谷。开始介绍地理位置→接着列举数字说明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然后写大峡谷的雪山冰川、原始林海,从生物的多样性等方面描绘峡谷的奇异景观。教学反思:一、结合课文解释词语并造句。一争高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容置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迹罕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大峡谷的奇异景观还表现在生物的多样性上。”这一句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鸟的天堂》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灿烂竹竿白茫茫规律缝隙照耀树梢静寂等词语,积累文中的佳句。
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表达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南国的美丽风光,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感受“鸟的天堂”的和谐美,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表达方法。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1.孩子们,在前两篇课文中,我们领略了我国东部钱塘江大潮的磅礴气势和西部雅鲁藏布江的壮观与奇异。这节课,我们要感受的是南国的美丽风光——《鸟的天堂》(齐读)
2.“天堂”它象征着美好、和平、快乐,老师相信在你们心目中一定有着自己的一座“天堂”。那么现在谁来说说自己梦想中的天堂是一个什么样子的?(宁静的栖息地、依山傍海、鱼欢虫鸣、其乐融融)
3.我们有我们的天堂,鸟也有自己的天堂,那么鸟的天堂到底是怎样的呢?(一棵大榕树)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巴金爷爷一起去看看《鸟的天堂》。
二、自由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自由朗读课文,给生字词表上拼音,长的句子要多读几遍。
2.检查自学情况:
出示生字词:灿烂竹竿白茫茫规律榕树不可计数缝隙照耀树梢静寂应接不暇
(指名读、齐读,注意“榕”、“缝隙”的读音,注意“梢”、“暇”的写法)
3.分段朗读课文,正音。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思考:(1)作者一共多少次经过鸟的天堂?(两次)(2)分别是在什么时间到鸟的天堂?(早晨和傍晚)
(3)每一次见到了什么景象?(第一次看到的是一颗大榕树,第二次看到了许多鸟)分别是那几个自然段体现出来的?(第一次是5-9自然段,第二次是10-13自然段)
2.那么我们就可以按照作者游览的顺序,把课文分为四个部分。我们应该如何划分呢?
第一段(1—4自然段):作者和朋友划船出去游玩。
第二段(5—9自然段):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见到的景象。
第三段(10—13自然段):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时见到的景象。
第四段(14自然段):作者对鸟的天堂的留恋和赞美。
四、小结:作者在两次去到鸟的天堂,所看到的景象却是迥然不同的,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呢?请大家回去再把课文认真读一读,想一想。
板书设计
3、
鸟的天堂
第一次
傍晚
榕树
第二次
早晨
鸟
教学反思:第二课时一、温故知新
1.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相信大家对这篇课文都有了初步的了解,谁能说说它主要写了什么?
2.作者在两次去到鸟的天堂,为什么所看到的景象却是迥然不同呢?就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跟随作者的步伐再次走进“鸟的天堂”吧!
二、细读课文,体会感悟
1.齐读1—4自然段,想一想:
(1)作者和朋友们是什么时候出去游玩的?
(2)他们在河中行船时看到了什么?(第4自然段)听到了什么?(船桨划水声)
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幽静、愉悦)
2.齐读5—9自然段,思考:
(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大榕树的?(由远及近)课文中哪些词语说明了观察顺序?(河面变窄——船逼近榕树——船泊在树下)
(2)榕树有什么特点?(大、美)
①课文中哪些地方说明榕树大?(第5自然段,“真是一株大树„„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那么多的绿叶„„不留一点儿缝隙”)
②找出课文中描写榕树美丽的句子,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些句子的。
(“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一般”通过“垂”“卧”二字描写形态
“榕树正在茂盛时期,它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
“正在”、“展示”体现出了榕树的生命力强
“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不留一点空隙。”写了榕树的什么特点—叶多、茂盛
“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这句怎样理解——那绿色叶子之所以能反射出明亮的光是阳光照射的结果
“似乎每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写出大榕树的篷勃生机)
(3)第9自然段里,朋友们告诉作者什么?作者当时看到的实际情况如何?他的心情怎样?
(4)小结: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没看到一只鸟,却看到了一株硕大无比又极其美丽的榕树。作者从榕树的位置、大小、形态、颜色等方面来描写了这棵静止不动的大榕树。这样的描写叫静态描写。
3.分组朗读10—13自然段。思考:作者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是在什么时候?最初听到、看到了什么?后来有什么变化?
(1)请划出表示事情发展顺序的词语。(起初——后来——接着——继续)
作者是怎样按“起初、后来、接着、继续”四个层次描写“鸟的天堂”由寂静变得热闹的过程的?
起初:寂静
后来:一声叫,一只、飞
接着:二只、三只
继续:热闹,到处„„到处„„
(2)联系上下文想想,为什么鸟的天堂“起初周围是静寂的。”?(鸟儿还在休息)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先写静反衬后面的动)
(3)作者在13自然段中怎样描写那只画眉鸟?(飞、站、叫)
写法与12自然段有什么不同?第12自然段通过写鸟声、鸟影、鸟形、鸟色对鸟群作出了全面的介绍。第13自然段则通过具体地描写一只画眉鸟说明鸟儿在“天堂”里欢乐的生活情况。这叫做点面结合的写法。)
(4)看到大榕树上那群鸟欢腾、热闹非凡的景象,作者又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4、齐读第14自然段,思考:
①作者是带着怎样的感情离去的?他为什么说“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
②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这个句子中两个“鸟的天堂”意思有什么不同?句末用感叹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这棵大榕树为什么能成为“鸟的天堂”?(画下课文中的有关句子,然后用自已的话归纳总结)
(1)周围有山有水环境幽雅。
(2)大榕树枝繁中茂、适合鸟儿生活。
(3)当地农民不许人去捉它们,鸟儿受到保护,能自由自在地生活。
用“之所以„„是因为„„”的句式完整地说说为什么这棵大榕树叫做鸟的天堂?三、总结升华
1.课文记述了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的不同景象,说明了大榕树的美丽奇特和被称为“鸟的天堂”是名副其实的,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四、作业布置今天的作业就是为"鸟的天堂"写一份导游解说词!板书设计
4、鸟的天堂
第一次
傍晚
榕树
大
茂盛
美丽
第二次
早晨
鸟
多
欢快
壮观教学反思:一、听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目的(dì
dǐ)
的确(dì
dí)
好的(dí
de)
无的放矢(de
dì)
三、解释词语并造句:
应接不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按课文内容填空。
榕树正在(
)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
)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
)堆在(
)上面,不留一点儿
缝隙。那(
)的颜色,明亮地(
)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
)。这(
)(
)树!
六、“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两个“鸟的天堂”各指什么?从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火烧云》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习生字词,积累好词佳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过程与方法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火烧云的绚丽多彩和美妙奇异,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观察自然的兴趣。教学重点:1.了解课文是怎样写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的。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教学课时:2课时(含巩固小作业)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出示配上优美音乐的火烧云图片供学生欣赏,并向学生解释火烧云的特点及形成过程。二、感知课文内容,引导主动参与1.师提问:课文是按什么顺序火烧云的?2.生:是按照火烧云上来了──烧起来了──下去了这样的顺序来写的。3.师: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说说火烧云上来时的情景。4.师:火烧云上来了,在霞光的照耀下,大地呈现出绚丽的景象。不过,更壮观的景象还在后面呢!5.学生自由快速读第三自然段,看谁能说出天空中的火烧云都有哪些颜色。6.指名说出天空中有哪些颜色。7.师:除了这些颜色外,你还能想像出有哪些颜色?8.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此段并试着背诵。9.师:火烧云不仅颜色多,变化快,而且它的形状也是千变万化,让我们也一起去看一看吧!10.让学生说出天空中火烧云的样子,并试着表演出来。11.模仿作者的写法,让学生把天空中的火烧云还像什么写下来,并表演出来。三、课外延伸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一定被火烧云千姿百态的变化深深地吸引了吧,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引导生自由发挥展开想象。用最优美合适的句子记录下来。)四、布置作业学生课外收集一些有关大自然美丽、神奇的图片,让学生做个有心人,发现自然界的美,懂得欣赏美并保护这些美。板书设计火烧云颜色多快美形状多快奇教后反思:一、给加点的字注音。
模样(
)
模型(
)
模糊(
)
模特(
)
二、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并造句。
恍恍惚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照样子,写一写
恍恍惚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笑盈盈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五、按课文内容填空。
“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的,一会儿()
的,一会儿
()
,一会()。葡萄灰、梨黄…见也没见过的颜色。”这段话是围绕()来写的。这段话说明天空的火烧云变化(),用一个词语来说:天上的火烧云真是()。语文园地一学习目标:1.通过多渠道搜寻,了解并介绍美丽的自然景观这一过程,让学生从中感受美,热爱美,从而学会捕捉美!2.举办自然景观展示会,让学生走进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3寻找身边的美丽的自然景观,用自己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让大家一起分享。4.背诵4组句子,并课外搜集积累,了解汉语遣词造句的微妙。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口语交际1.我们的祖国山水秀丽,美丽的自然风光无处不在。远在天边的天山草原,圣洁的雪山、湛蓝的天空、雪白的羊群、碧绿无垠的草原是那样的令人神往;而近在身边的皇城沙滩,海浪、阳光、礁石也同样让人留恋往返……美就在我们的身边,需要我们有一双寻找美,善于观察的眼睛。这几天大家一直在搜寻美丽的自然景观,这节课就把你发现的寻找到的美展示给大家。2.指名一生上台交流。听了同学的介绍,你有什么不懂的?你感受到美丽了吗?从哪儿感受到的?教师总结:介绍一处美丽的自然景观,首先要有次序有步骤把一个个画面呈现出来,让大家随着你的视线去观察,还要用优美生动的语言去描述,让大家在你的语言中感受景观之美。3.自由准备,稍作调整4.再次指名交流。a、听众要做到认真倾听,做个小记者,可以向同学介绍提问、建议也可以补充。b、介绍者做到准备充分,随时答问。5.四个小组交流,每组评出一名"美的使者"。6.你经过了搜寻,听取了同学的介绍,你有什么感受?第二课时1.学了这一组课文,又听了同学们的介绍,我们知道美就在身边,今天来写一写我们寻找到的美景。2.搜索你.的记忆,哪一处自然景观令你印象深刻?a、可以是著名的大型风景区,如黄山、杭州西湖、雁荡山、天河风景区。b、也可以是身边的微型景观,如海边沙滩、公园(校园的)一角。c、也可以是一次偶遇,如海边日出、荷塘月色、都市夜景。3.你准备怎样去写呢?回忆我们学过的课文,以及上节课同学们的介绍,对你有何帮助?a、可以用方位、时间等顺序来构成文章,让人读来视野清新。b、把笔墨多花在所写的自然景观的特色上。c、联系"我的发现"。我们一起去听听小林小东的发现。你有何发现?(受到的启发是把画面呈现于脑海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它写出来)4.要写一手好文章,离不开平时的词汇语句的积累。出示"日积月累"。a、看看下列这些词句对你有何帮助?自由读,指名读。b、你发现了什么?(每一组中的两个句子的写法是一样的,四组各有特色)c、你最喜欢哪一组?为什么?在哪儿运用比较合适?d、你在哪儿也看到过这样特别的句子?试着说几句。5.学生作文,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解决学生的难题。6.学生作后修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修改作文。7.写作文。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第一部分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40分)一、我能把字写漂亮(读拼音,写词语)。(8分)huīfùyījiùguīlǜbówù()()()()kuānkuòfènɡxìhéngguàncànlàn()()()()二、火眼金睛,辨字组词。(4分)嘲()稍()沸()暇()潮()梢()佛()假()三、一锤定音(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标出)。(4分)1.在雨后的阳光下,笼(lónglǒng)罩着一层蒙蒙的薄(báobó)雾。2.马是跪着的,像等人骑上它的背,它才站起来似(sìshì)的。3.接着又来了一头大狮子,跟庙门前的石头狮子一模(mómú)一样。四、积累充值卡(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4+3分)()天卷地横()江面风平浪()人迹()至山崩地()人声()沸齐头()进()首东望我还会写三个这样的词:五、花落谁家(选择适当的词语填空)。(6分)继续陆续连续1.下课了,我们()走出教室,到外面去活动。2.妈妈回家后,()把剩下的脏衣服洗完。3.在齐会战斗中,白求恩大夫()工作了69个小时。热闹喧闹吵闹1.节假日时,公园是最()的地方。2.从早上七点钟,城市就开始()起来。3.上课铃响了,老师没来,教室里很()。六、小小裁判员(在正确的说法后面打“√”,在错误的说法后面打“×”)。(4分)1.《鸟的天堂》这篇课文的作者是巴金写的。()2.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3.大潮过后,钱塘江面立即出现了平静。()4.那次春游,大家高兴快乐地玩了一整天。()七、趣味填空(将下面的对联补充完整)。(5+2分)1.,天连水尾水连天。2.绿水本无忧青山原不老3.曲曲环环路丁丁冬冬泉我最喜欢的课外对联是第二部分阅读积累与运用(30分)一、我阅读《鸟的天堂》片段,然后按文后要求回答问题。(16分)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gāngàn)的数目不可计数(shǔshù)。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chuícuí)到地上,伸进泥土里。一部分数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榕树正是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chànshàn)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1.“缝”用音序查字法应查();用部首查字法应查(),组词()。(2分)2.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横线标出。(2分)3.从文段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3分)靠近——()面貌——()振动——()4.我从()这个词知道枝干的数目很多,而且我还知道枝干的数目很多的原因是什么,我会用“——”画出有关的句子。(2分)5.读第一自然段,我感受到了这是一棵()的榕树。(1分)6.读第二自然段,我感受到了这是一棵()的榕树。朗读时应读出()的语气。(2分)7.我认为,此片断的第三段主要写:8.你最喜欢文中哪个句子,请抄在下面的横线上,并谈谈体会。(3分)句子:体会:二、阅读下面短文,完成练习。(14分)昨天,阿姨带我去海边捡贝壳。我们来到海边,啊,这里的景色真美!浪花轻轻拍打着海岸,发出“哗哗”的响声;蓝蓝的海面上航行着大大小小的帆船和“突突突”的汽艇。望着无边无际的大海,我心里非常舒畅。在海滩上,我们卷起裤管,俯下身子,拾起贝壳来。这里到处是五颜六色的贝壳有大的小的尖的圆的扁的各种形状各种色泽真是千奇百怪它们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快,过来,这个贝壳多好看!”阿姨叫道。我连忙跑过去,果真是一个好贝壳。它有碗口那么大,身上印着一条条棕色花纹,和老虎身上的花纹一样。我急忙接过来,掏出手帕,小心翼翼地把它包好。渐渐地,小篮子装满了贝壳,我们高高兴兴地准备回家。离开海滩时,我不时回头,啊!我爱美丽的贝壳,我爱金色的沙滩,我爱祖国蓝蓝的大海!1.我能在段前的上加上合适的题目。(1分)2.请给第三自然段加上标点符号。(3分)3.本文按照顺序写。(1分)4.我能用“——”画出描写海面风景优美的句子,用“”画出具体描写贝壳数量多的句子。(2分)5.从画“”的句子中,你感受到什么?(2分)6.这篇短文有很多四字词语值得我们积累,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少于6个),请用当中的一个词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7.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第三部分:习作(30分)在这个单元的课文中,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奇妙。你一定也去过一些地方,亲身领略到它的美丽与神奇。把你某一次游览的景点描绘出来吧,让我们通过你的作品,也能够想象出画面,感受其奇妙。不写景点也可以,写假期里你认为有趣的一件事。请选择其中的一个题目完成作文。要求:书写工整,将内容写具体些,题目自拟,不少于400字,期待着你的杰作!4005古诗两首主备人:使用人:教材分析:两首古诗不仅都写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和新词,读懂古诗的意思。
2、有感情的朗读并默写这两首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教学准备:风景画、录像、小黑板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风景如画。说说你都游览过哪些风景名胜?(生自主发言)景色秀美、山峦起伏的庐山,你游览过吗?(放映庐山录像)(同学们说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绍一处风景)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样?今天,我们就随着北宋诗人苏轼一同到庐山一游。(板书诗题)
二、整体感知,初步了解诗意1、指名读古诗,纠正字音。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三、自主探究,理解感悟1、借助书上的注释和自学任务,自读自悟(小黑板出示学习任务)。
(生自学,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播放庐山风景。如果遇到难题,可以向老师、同学求助)
2、小组交流、互相补充纠正。(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3、集体汇报交流,感悟诗意和哲理
(1)诗人站在什么角度看庐山?(横、侧、远、近、高、底)
(2)看到的庐山分别是什么样子?(横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侧看:奇峰陡峭;远看:隐天蔽日;近看:危崖险岩;高处俯看:身沟幽壑;山下仰望:重峦叠嶂。)
师小结:诗人眼中的庐山,形状、姿态各不相同。
(3)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为什么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点拨:诗人站在庐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只有一个面呢?所以无论诗人从什么角度看庐山,都只能看到庐山的一个——部分)
同时引导联系《画杨桃》,帮助学生理解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的结果也各不相同的道理。
师问:你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吗?举个例子说一说。四、品读欣赏,积累诗句
播放庐山的风景,配乐朗读。(师引发情感:在我们的眼前是成片的云雾遮挡着连绵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庐山,庐山时隐时现,看到如此美丽的风景,你们高兴吗?让我们一起朗诵这首广为流传的〈〈题西林壁〉〉)
五、感悟写法
作者是怎样写千姿百态的庐山风景?
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作者先写游山所见,再谈感受。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六、总结课文,拓展延伸学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1、课后积累苏轼的其他诗句或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句。
2、将诗改写成短文,加上自己的感悟。板书设计:题西林壁北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所见)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明理)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各不相同)第二课时一、激情导入。走出令人迷惑的庐山,我们再跟随宋朝著名诗人陆游,到美丽的浙江绍兴的山西村一饱眼福,好吗?(板书诗题)(让学生课前查阅陆游的有关资料,课堂上简介作者。)
二、学习古诗
1、回忆上一节课我们是怎样学的?
(学习过程中要善于指导学生积累学习方法,学以致用。正所谓“教是为了不教”。)
2、用上节课的学习方法学习这首古诗。
(1)自由读诗,大体说说诗句写了什么内容。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动者,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自主学习。让学生怎么想的就怎么说,要注意进行“用我口说我心”的训练。)
(2)读书上的注释,再读古诗,自读自悟,说说诗句所表达的感情。
(3)合作学习,小组交流,进一步了解诗意。
(这一环节,教师让学生在小组内协商合作,谈各自的感受,如:可以每人讲一句,也可以一人讲,其他学生补充,教师要适时加入学生的学习研讨,巡视指导,对表现好的给予表扬。)
(4)汇报小组学习情况,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句的情感因素。如,可以这样预设:
(前两句讲:山西村民家给客人备足了丰盛的饭菜。品味“莫笑”“足”等词语,体会农家的热情和朴实;后两句写诗人的感觉: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怀疑前面无路时,忽然柳绿花红又出现了一个美丽的村庄。这是诗人回忆来村的经历,可以说是倒叙。由此可深入一步继续问:这个村子美吗?美得很,它在重山复水的保护下,在柳树花草的掩映之中。)
三、品读欣赏,感悟道理1、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诗人的感情,从中悟出道理。
(重点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诗人对农家款待客人的丰厚和热情,历久不忘。这个村庄的风光更给了他深刻的启示:经过坎坷曲折之后,往往会出现坦途。)
2、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你能举个例子吗?
(“山重”一联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其意义不止于表现行路人的感受,现在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似以无望,忽而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收获、见解,其他同学进行补充、争辩,这样掀起学生自主学习的高潮,激起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四、感悟写法作者怎样写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让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作者先叙事,后写景,寓情于景。整首诗无一字写“游”,但我们从中不难发现作者的身影。这种影随人移,情景交融的写法使每两句都构成一幅清新优美的画面,而诗人的风格也如诗人描绘的对象一样朴实纯真。学习时要让学生体会这种写法。(剩余时间,小组内比赛背诵。)五、巩固练习
1、背诵两首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2、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六、作业创作一首赞美家乡的诗。板书设计
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叙事)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写景、议论)教学反思:这两首诗意思浅显,学生看看注释就能大致读懂字面的意思。教学时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对诗中所蕴含道理的感悟上,让学生理解“不识庐山真面,只缘身在此山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二句诗在现实生活中的含义,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讨论,学生兴趣非常浓厚。这二首古诗中出现的“不识庐山真面,只缘身在此山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二句是千古传颂的名句,意义深远,如果能让学生学以致用,那就是最大的收获了。学了以后,不少学生已经能灵活运用。6爬山虎的脚主备人:使用人:教材分析:这篇讲读课文,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的顺序观察,介绍了爬山虎的特点,着重介绍了它的“脚”。写了“脚”的生长部位、形状和作用。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课文,还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抓住事物的特点,去学习写出内容具体的文章来。
教学目标: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全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教学重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教学难点: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1、(1)实地观察爬山虎。(2)写观察爬山虎的日记。
2、投影片。
3、多媒体课件:(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谜语:(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激发兴趣,并从中了解到植物的特点。)2、导语:我们种丝瓜和葡萄都需要搭架子,不然,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爬山虎,也是一株软软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爬到墙上、屋顶上,岩石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有脚。)哪些同学看见过真的爬山虎?你们平时看见的是爬山虎的什么?(叶子)那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叶圣陶爷爷就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爬山虎的脚》。
(拿自己和作者对比,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3、对课题质疑。
读课题,想一想,你如果是作者,你会从哪些方面去写。(叶子、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怎么爬、脚的变化)叶圣陶爷爷写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让我们走进课文。
(置换角色,从课题质疑,可激发探究的兴趣,又可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二、整体感知课文。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注意这样两个问题:(1)圈出课文的生字新词。(2)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
2、检查交流:
(1)请认为自己是学习最认真的一个同学当小老师,领读词语。
嫩绿舒服均匀重叠空隙漾起拂过叶柄蜗牛紧贴蛟龙枯萎逐渐牢固
(学生当小老师,增强自豪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2)你读懂了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得很茂盛。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很美丽。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
三、自主探究,理解一二段
1、读第一自然段,你从“满是”“一大片”中体会到了什么?(爬山虎长得很茂盛,能爬。)
2、欣赏爬山虎爬到岩石、屋顶、墙上的图片。
四、布置作业,重视语言积累
1、抄写词语
2、熟读课文。第二课时复习旧知,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谁能说说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叶子,脚的样子,怎么爬的和脚的变化。)(爬山虎是一种攀援植物,它不需要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爬山虎的脚》)二、品读感悟。1、你对爬山虎哪一个方面最感兴趣,就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自然段仔细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看看你有那些感悟和收获?可以和你的小伙伴一起学习。(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习惯,打破传统“串讲”形式,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2、汇报交流。
交流话题一:在写爬山虎的叶子的这一段你什么收获?
喜欢写爬山虎叶子的同学请举手。
(1)在第二自然段,你觉得叶子美在什么地方?(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你能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吗?这是一种动态的美。还有哪句写出了叶子的静态美?(“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空隙。”)为什么觉得这样的叶子给人以美的享受?(绿得新鲜,铺得均匀,排列整齐不重叠。)那谁能读出叶子这种绿的美,密又匀称的美来呢?观察叶子中,叶圣陶爷爷还观察到了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是嫩绿的,长大的叶子绿得很新鲜。)叶子的颜色变化也很美啊,谁能读出这种美来?老师为你们配上音乐和爬山虎的各种图片,能读得更美吗?(处处注重了读,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学生获得了美的体验,激发起对美、对大自然的向往,也充分感受到语言的美。)
交流话题二: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是怎样的呢?
爬山虎的叶子这样的繁茂、美丽,充满勃勃生机,跟它的脚有着很大的关系。出示图片:谁能说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脚的样子像什么?颜色是怎样的?课文是怎么写的?再读一读。把脚的样子比作什么?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细。这么细的脚,作者都仔细看过是枝状的,并数了有六七根,说明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很仔细多具体啊!作者写爬山虎的脚更能看出他观察十分细致了。
(图文结合,不仅体会到语言的生动,还了解作者的观察很细致。教给学生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交流话题三:怎么爬的
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用了哪些十分贴切的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触、巴、拉、贴)“一脚一脚”换成“有步一步”有什么不同?看课件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
(抓住重点词句去体会,又以多媒体直观演示,突破了教学难点。)
交流话题四: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呢?
谁能汇报你读这段的收获?(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的相当牢固。)“……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雨能阻挡它向上攀登吗?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
(语文教学要有人文性。在自然现象中渗透人文熏陶,在读中不知不觉内化了语言,积累了语言。)
3、引导发现,总结写法
(1)、本文的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作者对爬山虎的脚作了十分具体的介绍,那为什么又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因为人们主要观赏的不是爬山虎的脚,而是爬山虎好看的叶子。)
(2)、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启发?可以结合句子来谈吗?(说说你最喜欢哪一个句子,你认为哪个词语用得好)
三、拓展延伸。
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读写结合,学有所用,既是对原有知识的巩固,又让学生在练笔中提高了写作能力。)
板书设计:6爬山虎的脚
叶子美:嫩红嫩绿绿得新鲜匀称整齐
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脚怎么爬:触--→巴--→拉--→贴
脚的变化:牢固萎了教学反思:这篇课文学完,我还是有不少的感悟的。其一,我的孩子们读书的时候仍然不够大胆,没有兴趣,更谈不上什么声情并茂。多给孩子们朗读的时间,让孩子们能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还需要很长时间的训练。绝对不能放松。其次,孩子们根本没有合作意识,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多给孩子们创设协作学习条件和氛围,让孩子们具备协作意识,学会合作。其三,课时效率低下。在以后的教学中,要认真钻研教材,摸情孩子们的学情,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确实提高课时效.7蟋蟀的住宅主备人:使用人:教材分析:这篇课文是十九世纪法国著名的昆虫家法布尔写的一篇观察笔记。在文中,法布尔介绍了观察到的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蟋蟀建筑的才能。文中大量才用了拟人的手法想象丰富,语言十分风趣。教学目标:
1、学会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并正确读写课文出现的部分生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激起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3、积累好词佳句,体会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
4、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蟋蟀住宅是怎样建成的,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教学难点:
通过重点词句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教学准备:师生共同搜集有关蟋蟀的资料,有条件的学生可以阅读《昆虫记》这本书或观察蟋蟀及它的巢穴。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同学们,对于蟋蟀,你了解多少?师生交流,汇报搜集资料情况。(大屏幕展示蟋蟀图片)
上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叶圣陶笔下的爬山虎、领略了植物王国中爬山虎的奇妙。这节课我们将走进昆虫世界,参观一下大昆虫学家法布尔笔下的《蟋蟀的住宅》,你们有兴趣吗?(板书课题并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通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语句(不会读的字作标记,查字典自学)
2、检查字词认读及朗读情况。
(1)出示词语,用多种方式认读。
(2)师生相互强调难写字,并适当写一写,加深记忆。
(3)指名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随机板书:特点、建造)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课文,概括出哪几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合理有效的衔接下一个环节,同时强化基础知识的学习,达到在语境中认读字词的效果,又增强了学生的记忆力。)
3、小组合作,梳理课文。
师:同学们,读了课文后你想解决哪些问题,在小组内提出来,经过整理后汇报上来。
(1)、交流、梳理问题。
(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很多,能在组内解决的尽量解决。整体上围绕上个环节的两方面提出。)
(2)、小组合作讨论:
蟋蟀的住宅有哪些特点?蟋蟀是怎样建造自己的住宅的?
交流学习成果。(教师随机板书:慎重选择、向阳、隐蔽、干燥、有门、有平台、简朴、清洁、卫生;加深加阔、不断修整)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合作解决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好胜心;引领学生梳理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使之能驾驭课文,为今后的运用打下基础。)(根据所学课文和自己的理解划一下平台、大厅、卧室)
三、小结课文,课堂练习。
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与感悟呢?你对蟋蟀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吗?下一节课我们再走进课文。
1、抄写生词,把你认为难写的字提出来。随机指导“搜、抛……
2、选择正确读音。
洞穴(xuéxuè)粗糙(zàoCAO)慎(shènsèn)重即(jíjì)使
3、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隐蔽——柔弱——简朴——慎重——
(设计意图:此环节引出悬念,衔接下课;巩固基础,使学生学有所得)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听写生词,同位互相检查,及时改错,必要时集体订正:
住宅、隐蔽、毫不可惜、弃去、随遇而安、选择、住址、洞穴、挖掘、搜索、倾斜、扒土、抛出
回顾上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设计意图:从整体入手,回顾上节课学习内容,为下一课学习打下基础,提出疑问,激发学生善于发问、善于思考)
二、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师:同学们能提出问题,说明你们是爱动脑筋的好孩子。下面请大家细读课文,找出答案并在小组内交流。
互动研讨:
1、作者为什么把蟋蟀的洞穴称做是“住宅”呢?这是运用了什么修辞写法?
2、“随遇而安”什么意思?(指导学生读第二自然段的前三句话)
3、“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这恰好照应了课题“住宅”一词。读着这句话,你还会想些什么?(随机板书;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
4、指导朗读,体会“不肯随遇而安”所表达的丰富内涵。
师:作者不仅把蟋蟀挖掘的洞穴说成是“住宅”,而且还说是个“伟大的工程”,你觉不觉得有点太夸张了?默读文中相关段落,想一想为什么?(学生可能会结合蟋蟀的弱小及住宅建造方面来回答,引导学生抓住修建时的动作词来理解)
5、你对这个工程的设计者、施工者怎样评价呢?(学生可能发出赞叹或发表自己的感受)用什么语气读这句话?(指导读)
(设计意图:从问题入手,使学生有问题可问,有问题可想,在上一节整合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问题,达到精读的目的。)
三、积累佳句,感悟写法1、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了蟋蟀的住宅,这与他的细致观察是分不开的,文中哪些地方讲述他是怎样观察的,找出来读一读,体会一下。
2、文中采用大量的拟人写法,说明了什么?你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呢?找出相关的语句多读几遍,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再摘抄下来。
(设计意图:好的文章是与作者细心观察分不开的,文中作者对自己是如何观察蟋蟀做了简要叙述,在此让学生找出来,品味写法,达到积累与感悟写法想结合)
四、总结布置,拓展延伸1、谈谈你读了这篇课文后有什么感受或启发?
2、科学家法布尔以严谨求实、积极探索的科学态度,坚持长期细心观察的敬业精神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平时,我们每一个人也要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对待身边的每一件事,从小培养耐心细致的观察习惯,积极探索,为科学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3、选择学习;
(1)课后选一处景物进行观察,练习写一写。
(2)继续搜集关于昆虫奥秘的相关资料
(3)有条件的读一读《昆虫记》这本书。(大屏幕出示或出示小黑板)
板书设计:7蟋蟀的住宅特点:慎重选择建造:加深加阔
向阳、干燥、隐蔽……不断修整
简朴、清洁……
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
伟大的工程教学反思:在学习《蟋蟀的住宅》一课时,我鼓励学生把书中描写的蟋摔的“大厅”、“平台”、“卧室”画了出来,而且还把想象出来的蟋蟀的“储藏室”、“卫生间”等也画了出来,把对课文的理解、孩子的童真童趣用笔墨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并把他们的创作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让他们结合课文一一介绍画画的意图和独创之处,使孩子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主备人:使用人:教材分析:本文叙述的是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阿尔弗德雷·魏格纳首创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1910年。魏格纳在病房的世界地图上发现,非洲的西海岸和南美洲的东海岸形状十分吻合,从而推测太古时代地球上的大陆是连在一起的巨大板块,后因大陆不断漂移,才形成今天的各个大陆。为了证明自己的发现,他进行了大量的考证工作,找到了许多事实,提出大陆漂移的假说。
上述内容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叙述的,每个部分连接自然,运用“这不会是一种巧合吧?”“于是……”“魏格纳并不是一个轻易改变自己想法的人”等过渡句,使文章浑然一体。阅读这篇课文,能让学生懂得段与段之间的有机联系,有助于提高阅读能力。文中还有很多具有积累价值的词语,如“洁白宁静、性格豪放、静谧舒适、坐卧不安、不可思议、浩如烟海、飞渡重洋”,对丰富学生的词汇很有好处.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
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难点是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法布尔长期观察昆虫,成了著名的昆虫学家,还写出了享誉世界的文学巨著《昆虫记》。那么德国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通过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会发现什么呢?(同学们,我们的地球可以分成五大洲、四大洋,你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可是,五大洲是怎么形成的?现在,我们一起去了解吧)
二、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1、边朗读课文边查阅工具书,理解文中的生字新词,小组内可进行交流、探讨。
2、简单的说一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默读导读和课文,质疑问难
1、通过阅读提出疑难问题,同学之间相互讨论解决。
2、师生共同归纳问题,老师指导解决。
问题:
(1)魏格纳的奇妙的想法是怎样产生的?有了这个想法之后,他做了些什么?
(2)魏格纳发现了什么重要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
(3)魏格纳重大的发现靠的是什么?
四、细读课文,解决问题,交流所得
1、老师指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由此体会魏格纳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
2、反复读第5自然段,理解“大陆漂流”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魏格纳是如何仔细端详地图的。
3、默读第7自然段,记录下作者进行推理的过程,然后指名说一说。
4、师生共同交流读书体会,论证魏格纳成功的原因。
五、复述故事
指定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简要的复述故事,其余学生评议、补充。
六、交流地理知识
相互交流展示自己了解的、搜集的有关“大陆漂移”的知识。板书设计: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魏格纳推测大陆不断漂移提出大陆漂移学说教学反思:《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重在学生自主学习,自读感悟。本文重点是了解魏格纳发现、考证、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过程,难点是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本节课,我通过自读、质疑、交流、合作探讨、观察地图、拟小标题等各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以及给自己留下深印象的地方,进行充分的读书实践,品味魏格纳的言行,体会魏格纳的心情,感受魏格纳的品质。语文园地二主备人:使用人:教学目标:1、在口语交际中,引导学生回顾和总结在课文中学到的观察方法和观察习惯,使学生能合理地表达出观图后想到的内容及感受,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和能力,以及倾听、表达、交流的能力。2、通过习作,学会对某一事物进行连续的观察和记录,培养乐于观察和表达的习惯,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不断提高写作能力。3、在我的发现中进一步掌握观察、描写景物的方法,养成留心观察、勤于思考和乐于表达的习惯;积累花卉谚语,丰富学生的语言。通过学习《胸有成竹》进一步体会留心观察的重要性。第一课时(口语交际)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有句俗话说得好,“留心处处皆学问”,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就会获得更多的乐趣。想体验一下吗?(本组课文讲得就是观察和发现等方面的内容,我们来看看屏幕上的图,比比谁的眼力好)二、探究观察方法1、看大屏幕(花瓶图),用“我看到了……”练习说一说。2、小组比赛,看谁发现的快,发现得多,然后在班上交流自己的发现。3、共同回顾前面的几篇课文,再深入体会学过的观察方法,感受细心观察的重要性。三、运用方法,用心体验1、运用已总结的方法,观察另两幅图,说一说自己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并由图想到了什么内容。2、大家都说一说自己观察后的感受。3、自由说一说自己平时细心观察过的事物。4、介绍自己观察后的收获和体会,并相互交流经验。四、再看图片,升华感悟一张小小的图片,在我们留心观察中,变得丰富多彩,相信此时你一定会有许多话要说。可以说说本节课感受、自己了解的和观察有关的中外名人故事或自己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进行观察的打算。五、总结只要我们在今后的生活中,继续处处留心观察,你就会发现世间万物的众多奥妙!第二课时(习作指导)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同学们,上节口语交际课我们共同体验了“留心观察”的妙趣,受益匪浅。本次习作,就与观察息息相关。二、明确习作要求,指导习作。1、自读本次习作提示,说说本次习作的要求。2、拓宽学生写作思路本次习作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3、口头作文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每双眼睛里都有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同学们用自己明亮的眼睛认真观察过周围的事物吗?现在就请你把自己独特的发现告诉大家吧。(1)按提示有序地说说自己的发现:最近你观察过什么事物?是在哪里观察的?怎么观察的?观察的时候你发现了哪些新奇的事情?观察对象的哪些地方让你感觉到有趣?(2)引导全班学生相互交流和启发,老师做适当的点评。(3)老师指点观察日记的写法和格式。(4)题目可用《观察日记X则》,也可自拟。三、独立写作学生凝思试写,自读自改四、总结布置作业第三课时(习作讲评)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可谓是家喻户晓,可你们知道吗,该书的作者曹雪芹对自己的作品“批阅十载,增删五次”,也就是说,优秀的文章均是经过数次修改而成的,本节课我们就要对自己的习作进行评改。
二、回顾要求,组内评改
1、回顾本次习作要求.
2、细读自己的习作,改正文中的错别字,还要把不通顺的句子修改过来。
3、小组内交流,评改,评选组内优秀习作和进步大的同学习作。
三、评价典型习作
1、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习作,由学生自己在班上朗读,并说一说自己这样写的理由。。
2、明确评改要求:
(1)找出别人作品中的错别字和不通顺的句子。
(2)在文章中或文章后写出自己的评改意见。
3、师生共同评价并提出修改意见。
四、自我修改
借鉴意见、修改自己的习作,并重新誊抄一份。
五、佳作欣赏六、总结
同学们,只要我们继续留心观察,就会发现我们周围的事物在发生着点点滴滴的变化,这点点滴滴信手拈来,就能成为一篇好文章。第四课时(发现积累)
教学过程:一、学习“我的发现”
1、读句子、谈体会
(1)出示“我的发现”中的几句话。
(2)细读选取的三个句子,体会作者是怎样观察周围事物的。
(3)指两名同学读对话部分,并说一说小林和小东发现了什么。
2、找句子、学方法
(1)从学过的课文中找类似的语句,并体会留心观察的重要性。
(2)说说自己平日积累的类似的句子,让大家品评。
二、学习“日积月累”1、熟读背诵“花名歌谣”
(1)自己试读,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可查字典。
(2)看看有几种花,有什么特点?找出12种花名并写一写。
(3)朗读歌谣,开展背诵比赛。
2、自编歌谣
1)用短文中的歌名或其他花名,仿写几句歌谣。
2)朗诵自编歌谣,大家品评修改。
三、学习“成语故事”1、朗读短文,理解故事内容,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
2、提出问题,讨论交流
“胸有成竹”是什么意思?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文与可画的竹子生动传神?
文与可的笔下为什么能出现一杆杆生动传神的竹子?
你能结合生活实际说说“胸有成竹”的意思吗?
3、让学生说一说这个故事揭示的道理。
4、读写结合
(1)结合自己的理解,练习运用这个成语。
(2)小组内说说其他成语故事。
教学反思:人教版四上语文第二单元的教学主题都是围绕“帮助学生认识观察的重要性,学会观察的方法,形成观察的能力和习惯”这一目标展开的。语文园地二的口语交际部分,通过三幅图画的观察来比比眼力,体验观察的乐趣,内容新颖,很吸引孩子感知与想象。在教学实践中,我还注重即兴评价与鼓励,既能利用文本,更能超越文本,而且也很好地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和独特感悟。前两天一直鼓励孩子写观察日记,希望通过这次口语交际课后,学生的观察兴致会更浓厚,真正达到养成观察的习惯。9巨人的花园主备人:使用人:教材分析:这是英国作家王尔德写的一篇意蕴深刻、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讲的是一个巨人拥有一个美丽的花园,他看到孩子们在自己的花园里玩耍,很生气,于是把孩子们都赶了出去。他在花园周围筑起了高墙,将孩子们拒于墙外。从此,园里花不开,鸟不语,一片荒凉,春、夏、秋都不肯光临,只有冬天永远留在这里。后来,在一个小男孩的启发下,巨人醒悟了,明白了自己的自私和冷酷,随即拆除了围墙,花园又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巨人生活在漂亮的花园和孩子们中间,感到无比的幸福。这篇童话要让学生明白是巨人的冷酷、自私剥夺了孩子的快乐,气跑了美好的春光和快乐的花草树鸟,让学生懂得待人要宽容,学会给予、奉献,明白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的道理。教学目标:1、认识8生字,会正确写12字。正确读写“鲜花盛开、绿树成阴、鲜果飘香、洋溢、允许、围墙、告示牌、隆冬、孤独、狂风大作、雪花飞舞、草翠花开、训斥、覆盖、凝视、火辣辣、冷酷、愉快、拆除”等词语。积累文中描写景色的词句。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课文内容想象画面。3、通过朗读、品味、想象,感受童话的有趣,明白宽容、给予,与人分享是一种快乐的道理。教学重点:思考花园发生变化的原因,并从中明白道理,能表达自己的感悟,从故事中明白不要自私,要学会与人分享,宽容、给予才有快乐的道理。教学难点:想象画面,体会巨人的行动和心理变化,在层层读悟中体会这篇童话在表达上的突出特点。教学准备:1、字卡片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激发情趣1、:,大家都喜欢读童话吗?童话那动人的故事和优美的语言,总能把我们带入美好的情境,使我们受到真、善、美的熏陶。你读过哪些童话?哪个童话给你的印象最深?学生回答。2、原来同学们读过这么多的童话呢,今天我们来学习英国作家王尔德写的一则童话《巨人的花园》。板书课题:巨人的花园教师指导“巨”的笔顺;让学生齐读课题。师;你们想不想走进这花园中去?那就让我们自己先来读读课文吧。二、初读,感知大意1、学生自由认真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读准字音,查字典或者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词语,读通句子。2、知。师:读完这篇课文,巨人的花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回答。教师随机进行字词教学:(1)讲“美丽”,读描写花园美丽的词语:绿树成阴、草翠花开、阳光明媚。再请学生补充说词。(2)讲“荒凉”,读描写花园荒凉的词语:北风呼啸、狂风大作、鲜花凋谢、冰雪覆盖。(3)巨人很凶恶,读写巨人凶恶的词语:训斥、叱责、任性、冷酷。3、习生字。(1)出示生字卡片,检查认读生字情况。(2)认读新词:鲜花盛开绿树成阴鲜果飘香洋溢允许围墙告示牌隆冬孤独狂风大作雪花飞舞草翠花开训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卫星导航技术研发合同(技术研发和应用场景)
- 2024年度烟草企业燃料油采购合同2篇
- 提高护理知识合格率
- 远程面试技巧培训
- 二零二四年度广告宣传合作框架协议3篇
- 脑卒中抑郁患者的护理
- 禁毒防艾实践活动成果
- 玉林师范学院《三笔字》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玉林师范学院《基础泰语》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玉林师范学院《复变函数》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通信工程施工方案
- 生产车间物料损耗管理规定
- GB/T 9119-2010板式平焊钢制管法兰
- GB/T 40946-2021海洋牧场建设技术指南
- 新部编版九下历史全册期末复习提纲
- qq仪表dcs-io表热水循环泵出口压力
- 《医用气体故障应急预案》培训考试卷
- 病理产科 死胎 (妇产科学课件)
- 第3章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辅助供电系统
- 保险名单整理(P100A30C10)课件
- 植物旱害及抗旱性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