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第23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问体系||学法指导|1.有关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的两个关键点(1)把握一个趋势:从封闭到开放,渐渐文明化和走向世界。(2)留意两个缘由:中国历史的巨变,西方文明的冲击。2.有关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的两个关键点(1)识记三种通讯方式:电报、电话、互联网。(2)识记四种交通工具:铁路、马路、水运、航空。3.有关大众传媒变迁的两个关键点(1)归纳三大趋向:多样化、时尚化、高科技。(2)总结三大影响:影响人们的政治生活(报刊业);满意大众的文化消遣生活(影视);全方位、彻底地变更人们的生活方式(互联网)。[素养热词]欧风美雨下的近代社会;苦痛的近代化历史变迁;现代社会生活的沧桑巨变。一、变更中的男女服饰1.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向美观、适体、便利、eq\x(1)平民化转变。2.表现(1)近代①男子:长袍马褂、西装、eq\x(2)中山装。②女性:改良后的旗袍。(2)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头中期①特征:穿衣装扮与政治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②表现:中山装和以列宁装、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3)20世纪60年头中期至70年头末①特征:服饰的式样和颜色趋于eq\x(3)单调。②表现:“干部服”和军装盛行。(4)改革开放后①表现: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特性过渡。②影响因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港台、欧美等文化的影响。eq\a\vs4\al(|名师点津|)中山装和旗袍属于中西结合的产物。现代中国西装成为时尚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二、饮食与居室建筑的演进1.饮食文化(1)中餐:四大菜系,即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2)西餐:鸦片斗争后,西餐传入中国,出现了中西餐并行的局面。2.居室建筑(1)传统居室:eq\x(4)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2)西式住房:鸦片斗争后,在租界,西式住房起先大量出现;20世纪30年头前后,出现了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三、习俗风尚的变革1.影响因素:eq\x(5)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2.主要表现(1)婚俗①清末民初,受新思潮熏陶的青年男女反对包办婚姻,主见婚姻自主,仿效西式婚礼。②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eq\x(6)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2)丧礼:新中国成立后,起先由土葬向火葬改革。(3)其他①公历在官方活动中得以实施。②点头鞠躬取代了跪拜作揖。③握手渐渐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④女子获得受教化权利,走出家庭,步入社会。eq\a\vs4\al(|易混易错|)社会生活变迁的易错点(1)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2)清朝缠足陋俗最盛,但清政府并不支持缠足,还多次下令废除缠足。(3)允许臣民自由剪发的最早时间是清朝末年,而不是辛亥革命后。(4)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更在城乡之间的差别极大,主要发生在大城市,广阔农村仍旧处在落后、封闭状态,地区之间的发展也极不平衡。四、交通、通信工具的进步和大众传媒的更新1.交通工具的更新(1)概况①人力车:近代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②自行车: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初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③公共交通:1906年,eq\x(7)天津建成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1924年eq\x(8)上海起先有公共汽车运行。④轮船:1865年4月,中国建成了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创办于1872年的上海eq\x(9)轮船招商局是近代中国最早的航运企业。⑤火车: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铁路建设得以较快发展。⑥飞机:20世纪20年头初,中国的民航事业起步,在30年头中期已形成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2)新中国交通发展的特点①发展速度快。②多种层次的交通工具并行应用。eq\a\vs4\al(|图解历史|)影响近代交通发展的因素2.邮电通信设施的渐渐完善(1)邮政通信①落后的邮政通信方式:驿站、民信局。②发展:1866年,海关起先试办邮政。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开创了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2)电信事业①电报:1877年,福建巡抚eq\x(10)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1906年,创设无线电报。②电话:eq\x(11)1882年,电话传入中国。20世纪80年头之后,通信技术和通信网络发展快速。截至2003年第三季度末,中国电话用户总数居世界第一。eq\a\vs4\al(|归纳总结|)近代通讯事业发展的特点(1)开端艰难,起步晚,远远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2)发展缓慢,受到封建顽固势力阻挠和帝国主义势力排挤。(3)先个别试办,然后政府推广。(4)分布不均衡,沿海、沿江尤其是通商口岸地区发达。3.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1)大众报业①缘由:单一的官方报纸与落后的办报方式不能满意时代的要求。②兴起与发展:1873年,在汉口出版的《eq\x(12)昭文新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形成高潮,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等。③通俗性报刊特点:采纳通俗易懂的语言,满意了市民文化消遣的须要;学问性与趣味性相结合。(2)广播影视①广播:近代广播事业产生于20世纪20年头初,无线电广播日益成为民众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②电影:经验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进口片到国产片的发展历程。1896年,上海放映了“eq\x(13)西洋影戏”,这是中国第一次进行电影放映。③电视:1958年,北京电视台起先试播;1978年,北京电视台更名为eq\x(14)中心电视台;中国已经建成了从中心到地方、从对内到对外的多系列、多层次、多语种、多形态的广播电视传播网络。(3)互联网与民众生活的渐变①出现:eq\x(15)1993年,中国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②影响:政府职能部门的网络化为民众供应了更便捷的服务;构筑新型的家庭经济生活;变更着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与交往方式;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eq\a\vs4\al(|易混易错|)有关大众传媒相识的几点误区(1)互联网的普及不但没有减弱其他媒介的地位,反而出现同时向上发展的趋势。事实上,传统的媒介纷纷通过网络来获得读者和观众,很多有实力的传统媒介机构都建有自己的网站,争夺网络媒介的一席之地。(2)各种媒介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相互不能完全取代。eq\a\vs4\al(|素养感悟|)近代中国物质生活、社会习俗的变迁是中西文明碰撞的结果由于西方工业社会文明的传入,中国的社会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但这些深刻的变更也是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为代价的。近代西方工业社会文明向中国社会发挥其巨大影响,促使中国物质生活、精神文化生活乃至社会习俗都发生着深刻变更。变更过程中既有新旧文化冲突,又有东西文化碰撞,近代化特征越来越明显。◆主题一|近现代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一)时空观念——近代中国社会礼仪的变更[史料][解读]三幅图反映了近代礼仪由跪拜礼到鞠躬礼,再到握手礼,表现的是一种礼仪的变迁,其实质反映了中国社会由等级森严到社会地位同等的变更,体现了时代变迁。(二)史料实证——近代中国自由同等思想的出现[史料]下面是摘编自董天野等依据巴金小说《家》绘制的同名连环画中的一组画面。画面中的故事发生在1919年前后,主子公是封建大家庭高府的三公子觉慧和丫环鸣凤。[解读]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新旧交织,保守和进步共存。如:觉慧反对鸣凤叫自己少爷,希望娶鸣凤为妻等,反映出当时出现了自由同等的新思想,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另外鸣凤被老爷赐婚,无奈选择自杀,说明当时封建礼教根深蒂固,反映出人们的守旧和社会的保守。(三)史料实证——近代中国建筑的发展[史料]鸦片斗争后,中国建筑起先了新发展。旧城市接连出现了一些新的建筑类型,如银行、海关、百货公司等。一些沿江沿海的旧城镇,被辟为商埠及划分租界,形成新的商业区。19世纪40年头以后,我国渐渐出现了近代工业建筑、交通建筑、公共建筑。当时的房屋,早期以殖民地式和折中式居多,逐步又传来了古典式、罗曼式、哥特式、欧洲村舍式。随着城市的发展,房地产商纷纷投资住宅建筑,使住宅商品化。新型里弄最先在上海出现,一些大城市还出现了高层公寓。开埠之初,这些建筑物多是砖木结构,外墙以青砖砌筑。到20世纪初期,外观已有应用面砖、石块等做法,内外装饰也相应增加,房屋的机械设备也比较现代化,高层建筑已应用了电梯。——摘编自王绍周《中国近代建筑概说》[探究]依据史料并结合所学学问,指出近代中国建筑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缘由。[提示]特点:中西交融;出现新型建筑和建筑布局;建筑风格多种多样;住宅起先走向商品化;应用新材料和现代技术。缘由: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洋务运动的推动;近代工业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建筑技术的进步。|历史说明|1.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和习俗变迁的缘由(1)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把西方的生活方式移植到了中国。通商口岸就是晚清社会近代化最早的发生地和近代文明的窗口,近代文明经通商口岸渐渐向中国内地辐射。这种影响是西方国家的侵略给中国带来的主动影响,是客观的,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2)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新中国国民经济的复原和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为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奠定了经济基础。(3)近现代革命思潮的兴起与思想解放运动。近代中国先进人士的提倡,如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都号召“断发易服”,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解放等,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更。(4)历届政府的重视与提倡。如民国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民生,特殊是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将实现全面小康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2.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更的特点及影响(1)特点从地域看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向内地和市镇推动,存在着严峻的不平衡性从过程看从西方引进,有较强的殖民地色调,且中西、新旧并存,甚至中西合璧、相互渗透从水平看断发运动快速,且彻底。不缠足运动虽然起步早,可是进展缓慢,并且沿海和内地水平不一从动力看每一次服饰、习俗等方面的变更都与当时社会运动的推动有关(2)影响:客观上促进了近代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绽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对应训练1(2025届四川南充三模,29)1904年,在上海“王兴昌记”诞生了中国人缝制的第一套西装。20世纪二十至三十年头,大都市出现了特地制售西装的公司,还创下了中国人自己的名牌,报纸、杂志也开拓专栏,介绍西式服装。这说明()A.政权更迭带来思想多元B.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C.人们传统观念发生变更D.近代社会生活的全面西化解析:选C依据材料“1904年,在上海‘王兴昌记’诞生了中国人缝制的第一套西装。20世纪二十至三十年头,大都市出现了特地制售西装的公司,……介绍西式服装”结合所学学问,西装在民国初年起先流行体现生活习俗的变更,人们传统思想观念发生变更,故选C项;材料没有体现政权更替,解除A项;材料反映的民国初年的服饰变更,没有体现人民生活的普遍提高,解除B项;材料只反映了服饰方面的变更,没有体现近代社会生活的全面西化,解除D项。◆主题二|交通、通讯和大众传媒的变迁(一)史料实证——近代中国报刊的出现与发展[史料]我国民报之产生,当以同治十二年在汉口出版之《昭文新报》为最早。次为同治十三年在上海出版之《汇报》,在香港出版之《循环日报》,光绪二年在上海出版之《新报》,及光绪十二年在广州出版之《广报》;斯四者皆当时深悉外情者之所为,惜国人尚不知阅报为何事,未为社会所见重耳。迨光绪二十一年,时适中日战后,国人敌忾之心颇盛,强学会之《中外纪闻》与《强学报》,先后刊行于京沪,执笔者皆魁儒硕士,声光炳然。我国人民发表政论,盖自此始。后此《时务报》与《时务日报》等接踵而起,一时报纸,兴也勃焉。——戈公振《中国报学史》[解读]史料反映了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发展的概况:(1)《昭文新报》是近代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份报纸。(2)早期的报纸主要集中在汉口、香港、上海、广州等地,即近代中国开风气之先之地,而在内地仍旧存在着“国人尚不知阅报为何事,未为社会所见重”等问题。(3)甲午斗争之后,中国的战败使有识之士受到巨大的震撼。他们纷纷行动起来,以办报的方式来救亡图存。戊戌变法时期某些政治主见的提出,在客观上也推动了近代报刊的发展。|历史说明|★报刊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1)传播西方文明,促进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鸦片斗争后,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报刊和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刊都促进了西方文明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2)近代报刊发挥了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作用。戊戌变法时期、辛亥革命时期以及五四运动期间,报刊成为宣扬改良、革命和民主科学的思想武器。(3)为夺取近代民主革命的成功发挥了重大作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了一系列的政论性报刊,同国民党限制的《中心日报》等报刊绽开针锋相对的斗争,为夺取革命的成功发挥了重要作用。(4)消遣大众、传播新知。以休闲消遣为特征的通俗性报刊,满意了市民文化消遣的须要,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学问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专业性报刊,有利于促进新学问的传播。(二)家国情怀——近代交通事业的曲折发展[史料一]1879年,李鸿章为了将唐山开平煤矿的煤炭运往天津,奏请修建唐山至北塘的铁路。李鸿章的奏请最初得到清政府的批准,随后便遭到固执的王公大臣的群起攻击。他们说什么火车会“烟伤禾稼,振动寝陵(清朝皇陵)”,会“惊耳骇目,鬼神呵谴”。他们的结论是,铁路“为祖宗所未创,应当立予停止,以维国本而顺舆情”。面对强大的守旧势力,清政府的当权者撤销了原议,确定将铁路缩短,仅修唐山至胥各庄一段……——《中国铁路的发展历程》[史料二]甲午战后中国铁路事业的格局之一……至1911年,中国共建铁路8200千米,其中帝国主义干脆投资修筑的铁路占46%,贷款建筑的铁路占40%,中国人自建的铁路仅1200千米,只占14%……一些闭塞地区的经济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运经济、带动旺盛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学问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全部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现代化进程。——周积明《最初的纪年——中国早期现代化探讨》(1)依据史料一,分析修建唐胥铁路的缘由。结合所学学问简要分析近代阻碍我国铁路建设的主要因素。(2)依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近代中国兴建铁路的特点及相识。[提示](1)缘由: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军事工业面临能源运输的困难。主要因素:传统观念和守旧力气的阻碍;清政府顽固派的迂腐守旧和政局动荡;外国资本主义的压制。(2)特点:帝国主义国家在华投资兴建的铁路长度大大超过了中国人自建的铁路;帝国主义国家限制了中国铁路修筑权。相识:铁路是世界科技进步与工业革命的必定要求,有助于变更落后的局面,推动中国经济走向近代化;便于帝国主义对中国输出资本和掠夺财宝,加深了中国经济的半殖民地化。|历史说明|★近代中国交通运输业发展的缘由、特点及影响1.缘由(1)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主动兴办近代交通运输业,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2)列强侵华的须要。为扩大在华利益,镇压中国人民的抗拒,列强限制和操纵中国的交通建设。(3)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为近代中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供应了物质条件。(4)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5)中国政府的政策转变及引导。(6)中国人民的聪慧才智。2.特点(1)铁路、水运和航空都获得了肯定程度的发展。(2)近代中国交通运输业受到西方列强的限制和操纵。(3)地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3.影响(1)主动影响: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便利了人们的生活,肯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加强了中国与世界各地的联系,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总之,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2)消极影响: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政治、经济侵略。对应训练2(2025届山西太原二模,29)1908年,湘潭绅商们对于粤汉铁路正线不经过湘潭深感忧虑:“潭埠势必恒久成废”,“数百年祖宗营业,一旦归于无何有之乡,万众能不寒心!”最终结果,湘潭隔江与铁路相望,距其15公里的株洲则因铁路通车走向兴盛。由此可见()A.铁路变更南北经济格局B.新式交通影响地方兴衰C.列强通过路权蚕食掠夺D.地方绅商掀起保路运动解析:选B通过题干中粤汉铁路通线之后,“潭埠势必恒久成废”与“距其15公里的株洲则因铁路通车走向兴盛”的对比可知,粤汉铁路通车之后,湘潭衰落,而株洲兴盛,据此可知,铁路的修建影响到了城市的衰落与兴盛,故选B项;题干只是述及了湘潭和株洲的衰败与兴盛,不能扩大为铁路的开通就变更了经济格局现象,解除A项;题干没有提及列强对粤汉铁路的路权限制,解除C项;题干只是提及了湘潭绅商对粤汉铁路不经过湘潭的看法问题,没有提及其对路权的争夺问题,解除D项。|A组|1.(2024年全国卷Ⅲ,29)20世纪30年头,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这反映了当时上海()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C.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化解析:选B“喜字纱灯”“蓝袍黑褂”是中国婚礼的习俗,而“演奏钢琴曲”“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则是受西方婚礼仪式的影响,说明当时的婚礼仪式具有中西习俗融合的特征,故B项正确。2.(2014年全国卷Ⅰ,30)20世纪20年头,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A.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B.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忱C.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解析:选C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不能说明上海国产电影比例较高的现象,故A项错误;上海是开埠通商最早的地方之一,B项表述明显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题干的意思是在上海,国产电影放映的比例远远高于北京和天津,在北京和天津,外国电影放映的比例远远高于上海,再结合题干“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的信息,这说明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故C项正确;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无法说明外国电影比例低于北京和天津,故D项错误。3.(2024年海南卷,9)20世纪二三十年头,大量返乡闽南籍海外移民在厦门鼓浪屿兴建了一批融西式风格与地方传统于一体的近代建筑,类似建筑也存在于漳州、泉州等地,渐渐形成了建筑上的特殊风格。这可以用来说明()A.西方文化影响遍及中国乡村B.中西建筑文化的融合创新C.中国建筑风格受到西方冲击D.西式建筑仅见于通商口岸解析:选B据材料“兴建了一批融西式风格与地方传统于一体的近代建筑”说明中西建筑文化的融合创新,故选B项;材料“厦门鼓浪屿、漳州、泉州”只是部分地区不是遍及乡村,解除A项;材料“融西式风格与地方传统于一体”表明保留中式风格,解除C项;材料“类似建筑也存在于漳州、泉州等地”说明不仅仅是通商口岸,解除D项。4.(2024年江苏卷,8)近代上海报纸刊登《纪苏州一车夫》:昨日经过观前街,见一日本人,正在叫车,大呼:“至盘门(租界)大日本事事馆去!”车夫操吴侬软语道:“只拉我国的大国民,倭奴是不拉的。”这一记载可能出现于()A.1840~1894年 B.1895~1911年C.1912~1945年 D.1946~1949年解析:选C“只拉我国的大国民,倭奴是不拉的。”表明民众民族意识的增加,这一现象应当发生在民国成立之后,抗战成功之前,故C项正确;1840~1894年是在清末,在民国成立前,故A项错误;1895~1911年是在清末,民国成立前,故B项错误;1946年抗日斗争已经成功,日本战败,上海不再有材料中类似日本人的活动,故D项错误。5.(2024年海南卷,8)1903年,上海一些新式学堂学生剪发辫,江浙很多城市青年加以效仿,他们在发辫四围留短发,覆于额头,与道教人物刘海蟾的发式相像,故得名“前刘海”。“前刘海”并没有剪掉发辫,官府仍视为大害,严令禁止。这表明当时江浙地区()A.道教的地位被否认B.扫除封建陋俗成为潮流C.官府反对政治革新D.革命思潮影响社会习俗解析:选D1903年随着革命思潮的发展,发式的变更被给予政治意义,带来“新式学堂学生”“城市青年”发式的变更,故D项正确。6.(2024年海南卷,12)1949年后很长一段时间,中国人出境多限于公务。80年头中国出境旅游兴起,旅游目的地逐步由东南亚扩大到世界各地,据统计2024年出境游超过1亿人次。这一变更主要反映的是我国()A.进出口贸易增长 B.改革开放成效显著C.公务出境人数削减 D.人民文化水平提高解析:选B材料中中国出境旅游的发展,体现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这表明改革开放成效显著,故B项正确;其他三项与材料中现象关系不大,解除。|B组|1.(2025届四川遂宁三模,28)严复认为中国对人民体质“害效显著”者乃鸦片泛滥和妇女缠足二事,使中国“种以之弱,国以之贫,兵以之寙(懒散)”,陋俗不除,“则变法者,皆空言而已矣”。最贴近该观点的说明是()A.彻底革除了社会陋俗B.挑战传统陋俗,进行社会改革C.女性的主体意识薄弱D.传播人权意识,挽救民族危亡解析:选B严复认为变法必先革除社会习俗,故选B项;严复认为社会习俗变革推动社会改革,解除A项;严复认为应当禁止吸食鸦片和缠足,而非提及女性主体意识,解除C项;严复强调变革社会习俗而非传播人权意识,解除D项。2.(2025届新疆二模,28)1903年,章太炎在《顺天时报》刊登《征婚告白》,条件为:鄂籍人;大家闺秀,性情开放;要通文墨,精诗赋;双方相互同等;夫死可嫁,亦可离婚。这反映了当时()A.报纸起先推动社会启蒙和时代进步B.先进的婚姻观念已经成为时代风尚C.传统的封建礼教受到新思想的冲击D.女性的社会地位得到了进一步提高解析:选C由材料“双方相互同等;夫死可嫁,亦可离婚”可知传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球员签约合同范本
- 2024年度煤炭销售与市场推广合同
- 原物返还合同范本
- 木材与室内健康与舒适性考核试卷
- 2024年度品牌授权使用合同商标范围确定
- 宠物家庭和家居规划考核试卷
- 二零二四年度化工设备防腐维修合同
- 财务走账合同范本
- 04版住宅买卖合同模板
- 2024年度汽车美容装饰合作合同2篇
- 高三语文补写句子公开课教案省公开课获奖课件说课比赛一等奖课件
- 大学生防艾健康教育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税收的经济效应课件
- 3.2推动高质量发展 课件-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二经济与社会-1
- 2024届清华大学强基计划数学学科笔试试题(附答案)
- 山东省潍坊市2025届高三年级10月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 2024年资格考试-PMP项目管理师考试近5年真题集锦(频考类试题)带答案
- 吉林市2024-2025学年度高三第一次模拟测试 (一模)英语试卷(含答案解析)
- 南京上元门过江通道环境影响报告书-全本公示稿
- 交通安全知识培训试题(带答案)试卷打印版
- 2024转向节设计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