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第3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化[必备学问·夯基固源]主干学问历史认知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0页一、地方行政制度的创新——中心集权的加强1.汉朝(1)郡国并行制①目的:加强对地方的限制。②影响:后来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对中心构成威逼,出现了“七国之乱”。③解决:景帝“削藩”,武帝颁布“推恩令”,解除了王国对中心的威逼。(“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2)刺史制度:汉武帝后期,将全国分为十三个监察区,称为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名,代表中心监察地方。东汉末年,州成为郡的上级机构(刺史改称州牧),地方行政体制由郡、县两级制变成了州、郡、县三级。2.唐朝(1)唐太宗时,依山河形势,分全国为十道,作为监察区。唐肃宗时,道成为州、县之上的行政实体,地方体制变为道、州、县三级。(2)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立节度使,导致割据势力发展。安史之乱平静后,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五代十国是藩镇割据局面的接着和扩大。3.北宋(1)措施①军事: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心,并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溢中心禁军。②行政:由中心派文官担当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③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心掌控。(2)特点:重文轻武,文人治国;强干弱枝,守内虚外。(3)影响①主动:变更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心集权。②消极:造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4.元朝:实行行省制度(1)措施①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心干脆管理。②地方设立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省的最高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③边远民族地区设宣尉司进行管理。(2)意义①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心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便利了中心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加强中心集权。②促进了各民族沟通和融合,使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合力得到加强。③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为我国明清以后的行政划分奠定了初步基础。二、中心行政体制的演化——君主专制的强化1.西汉:中枢权力起先分散(1)布衣将相局面的出现:刘邦是历史上第一个庶民皇帝,他手下大臣大多为布衣平民,被称为“布衣将相”。汉武帝时更是有意提拔平民出身的人当丞相,这就降低了当丞相的门槛,降低了丞相的地位。(2)汉武帝设中朝(内朝):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担当尚书令、侍中等,以减弱相权,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变成单纯的执行机关。2.东汉至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三省体制。3.隋唐:三省六部制,相权被一分为三。(1)分工①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政令。②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③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2)运作程序: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3)特点相权三分相权被分割为三部分,这样可相互制衡,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了行政效率职权分明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由起草(中书省)、审核(门下省)至执行(尚书省),都经由三省处理节制君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能之不足(4)评价①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了完整严密的体系,加强了中心的统治力气。②减弱了相权,加强了君权。③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4.宋朝:二府三司制形成,接着分割宰相权力。(1)宋初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2)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5.元朝:一省二院,相权反弹。(1)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其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六部归入中书省;枢密院掌全国军事;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2)元朝后期,宰相权力越来越大,有时甚至威逼皇权。三、官僚体系的建设机制——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化1.先秦时期:先秦时期的选官制度是世官制,也叫世卿世禄制。官职被限定在贵族范围内,依据血缘关系世代相传,享有肯定的采邑收入。战国时期,起先利用军功授爵的制度以替代世卿世禄制。2.汉朝:实行察举制,令天下郡国每年举荐人才,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3.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4.隋唐:实行科举制。(1)过程:隋文帝时,起先采纳;隋炀帝时,起先设立进士科;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2)作用: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养;大大加强了中心集权;肯定程度上体现公允公正。【教材拓展补遗】[名师点睛]“汉承秦制”主要说明汉朝的规章制度基本上都是继承并维护了秦始皇开创的中心集权制度。主要表现为承袭了秦朝君主专制制度、郡县制、监察制度、官吏选任制度、法律制度、赋税制度、官吏管理制度等,维护了秦汉“大一统”局面。[思维点击]郡国并行制度材料汉初政权推行郡国并行制,扩大地方王国的自治权力,中心政府对地方事务不多加干涉,也是当时“无为而治”的表现形式。迁移运用:郡国并行制对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有哪些?提示:(1)增加各诸侯国发展地方经济的主动性;(2)便于各诸侯国因地制宜发展地方生产;(3)促使地方经济快速发展。[教材补缺]山川形便与犬牙交织(1)山川形便:秦汉以来,地方行政区划大体依山川地形的自然界线或历史传统等因素来确定。政区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较强,但极易产生割据局面。(2)犬牙交织:从元代起先,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心军事限制为目的,实行“犬牙交织”的原则,随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这样减弱了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从而使行省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环境,中心比较简洁限制。[素养感悟]家国情怀——行省制度推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渐渐形成行省制度把各族人民统一在一个中心政府管辖之下,便于民族间友好相处和沟通,促进了民族融合,使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合力加强,成为一个不行分割的整体。[学问拓展]三省六部制“民主色调”的本质所谓的“民主”是指三省之间分工明确、相互牵制,以防止大臣专权,且唐太宗鉴于隋亡的教训,擅长纳谏,增加了这一制度的“民主色调”。但从本质上看,这一制度仍旧是君主专制制度的一部分,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因此,它只是一种“皇权下的民主”。[教材补缺]宋代的官职差遣体制宋代,官僚制度中有“官”“职”“差遣”的区分。所谓“官”,实际是一种等级待遇,作为叙级、分等、定薪的依据。所谓“职”,不是职务,而是加官,只是一种虚衔。上述两种官僚,“有官无权”“有职无权”,真正负实际责任的是“差遣”,是官僚担当的实际职务。[易混辨析]元朝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不同。唐朝的中书省是决策机构,负责草拟政令;元朝的中书省是行政机构,它与唐朝尚书省的职能类似。[拓展延长]科举制的发展历程[核心素养·重点深化]主题突破提升素养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1页主题(一)中心集权的不断发展一、“时空观念”下的“历史概念”行省制与郡县制(1)郡县制是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诞生于春秋战国,秦朝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是地方机构,郡县长官是地方官员。中心政令直达郡县,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形象地表示:中心→郡→县,直线行政。(2)行省制是元朝开创的以省统领多级地方行政区的地方行政制度。行省是中心政府的派出机构,行省长官是中心官员。行省行使权力时受中心的节制,是分区统治,不是直线统治。【针对练1】元朝行省实行圆议连署制与分领制相结合。圆议连署制下,数名行省正官共同议政决策,“事从公议”。分领制指“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四大职事由正官分别执掌。这种权力运作方式()A.使地方决策方式发生异变B.有效提高了中书省的行政效率C.继承了唐代三省运行机制D.体现地方权力间的分权与制约解析:材料体现地方决策程序,没有体现异变,故A项错误;材料描述的是地方机构运行问题,与中心机构无关,故B项错误;元朝实行行省制,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地方权力运作的制约,故D项正确。答案:D二、“历史说明”下的“认知深化”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演化规律1.中心集权是推动地方行政层级变更的主因。王朝建立初期,一般都要强化对地方的限制,对地方机构进行改革;王朝的后期,中心集权制受到破坏,对地方的限制也随之减弱。2.分权是地方行政机构改革的基本方法。比如宋代设置通判监督知州,设置转运使减弱地方财政权;明代设置三司分掌地方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等,但分权易导致效率降低的局面出现。3.沿袭变革是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主线。中国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一条主要线路是对前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沿袭和改进,沿袭为主,变革为辅。4.下稳上动是地方行政层级结构变更的特征。纵观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史,县作为地方行政层级的基层政区,是相对稳定的,而县之上的州、府、省则变更很大。三、“史料实证”下的“问题意识”[史料一]诸府置知府事一人,州、军、监亦如之。掌总理郡政……其赋役、钱谷、狱讼之事,兵民之政皆总焉①。通判……建隆四年(公元963年),诏知府公事并须长吏、通判签议连书,方许行下……职掌贰郡政,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②。——[元]脱脱等《宋史》[史料二]两宋时期,文臣群体的政治地位不断提高,以科举出身为主体的文官队伍成为政治的中坚力气,独具特色的文臣士大夫政治体制得以确立③。这种政治体制的确立是唐五代以来社会结构变更和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同时也与宋代的科举制度、崇文抑武国策等因素亲密相关④。——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学问》[思索](1)依据史料一,指出宋代知府与通判的地位和关系如何?这反映出宋代加强中心集权的什么特点?(2)依据史料二,概括指出作者认为两宋时期“文臣士大夫政治体制”形成的缘由。[教你读史](1)史料中有什么——全面获得信息①知府初设时的职能②通判的职能,知府职能的变更③文官政治的特点④文官政治形成的缘由(2)答题用什么——针对筛选信息综合①②两条信息可知知府总理州郡的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通判具有监督知府的职能。④从社会结构变更、经济文化发展、选官制度、国家政策等方面说明白宋朝文官政治形成的缘由。[提示](1)地位和关系:知府虽然总理郡政,但受通判牵制,重要公文必需与通判联署才有效。通判虽是知府的副手,但是可以监督知府,并且可以独立行使自己的权力。特点:通判监督知府,知府与通判相互牵制,反映宋代通过地方分权来强化中心集权。(2)缘由:封建经济的发展,世家大族的衰落、中小地主的崛起;科举制的推行和发展;崇文抑武的政策等。主题(二)君主专制制度的不断演进一、“时空观念”下的“历史概念”中外朝制度西汉时期的中心官制在汉武帝时期形成。“中朝”又称“内朝”,由皇帝的亲信近臣组成,负责决策。“外朝”是以丞相、御史大夫为首所组成的执行机构。这一制度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冲突。【针对练2】读取下面的“中朝”和“外朝”关系示意图,它反映出的中国古代国家制度的发展趋势是()A.皇帝起先兼任最高行政长官B.行政权的独立性渐趋减弱C.皇权和相权的斗争趋于激烈D.决策权和行政权渐渐分别解析:汉武帝时期,以侍从、亲信组成的中朝为决策机构,以丞相为统领的外朝渐渐演化为执行机构,故选B项;A、C、D三项说法不正确,解除。答案:B二、“历史说明”下的“认知深化”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化特点(1)皇帝通过减弱相权来加强皇权。宰相制度沿着相权的逐步减弱、君权的渐渐强化这根主线发展演化。(2)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久而久之逐步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心机构。(3)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由“实位”到“虚位”的转变反映的是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宰相不再是专职,而是对相权限制压缩的表现。(4)宰相权力不断分化。宰相既实行分权,即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几个宰相职位,又注意事权的相对集中,以弥补分权效率低下的弊端。三、“史料实证”下的“问题意识”[史料](汉)武帝以雄才大略独揽事权,于是重用内朝尚书,夺宰相权。晚年又用中书①。(曹)魏世,中书监始参大政②。东晋则侍中始优③。下逮(南朝时)宋、齐,尚书、中书、侍中三者皆为辅臣④。唐代中心最高机关,依旧是魏、晋以来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⑤。但他们现在已是正式的宰相,而非帝王之私属⑥。其职权安排,则中书掌定旨出命,门下给事中掌封驳,尚书受而行之;古代的宰相权,现在是析而为三⑦。——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思索]据史料,概括汉、魏晋、唐三个时期中枢机构的演化。并概括历代封建王朝不断调控中枢权力的基本策略。[教你读史](1)史料中有什么——全面获得信息①汉武帝重用内朝官②曹魏时,中书起先参与政事③东晋时,侍中地位上升④南北朝时,三省雏形初具⑤唐朝三省制完善⑥三省长官已是正式宰相⑦三省长官的权力安排(2)答题用什么——针对筛选信息材料信息量较大,但①②③④⑤反映了一个清楚的线索,即通过分权的方式减弱相权。[提示]演化:汉武帝设内朝以夺相权,魏晋时期出现了三省,唐代三省长官正式成为宰相。基本策略:分散权力;权力制衡。主题(三)古代选官制度一、“唯物史观”下的“历史说明”辩证分析科举制的影响主动影响社会整合功能打破了历史上的特权垄断,促进了社会阶层转化,加速了社会流淌,具有公开、同等、竞争、择优的合理性内核和价值理念推动儒学发展以儒家学说为主要考试内容,推动儒家思想和文化的传承与繁衍巩固国家统一适应了中心集权制度下“大一统”意识形态的须要,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推动世界文明早在唐朝时,科举制就被“东亚文化圈”国家所采纳,并成为这些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后来还被西方国家所汲取,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产生了较大影响消极影响重才轻品在选拔人才方面,过于侧重才学标准,忽视了品德的考查,造成一些官员道德素养低下官本位思想干脆促进了官本位社会观的发展,“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至今还存在禁锢思想强化儒学正统地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抑制了新学问、新学科的渗透和发展;压抑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二、“家国情怀”下的“历史担当”正确相识科举制蕴含的公允、公正理念公允、公正是人类有史以来孜孜不倦的追求,也是当前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构建公允、正义社会的需求。高考特殊重视对古代选官用人制度尤其是科举制的命题考查,亦是呼应社会热点的表现。从科举制的特点、演化及影响角度,理解相识科举制度的发展演化阶段及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综合相识古代选官用人制度对今日完善现代公务员考试制度的借鉴意义,有利于进一步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惩治腐败,建立公允、清正、廉洁的社会。[关键实力·定向突破]史料考法实力提升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3页材料一北宋时期,科举入仕者渐渐增多,对文官队伍学问结构、实力素养之变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儒学思潮的振兴,促使“治学”与“从政”的沟通蔚然成风。以“天下”为胸怀的士大夫们,以“天道”“公议”为旗帜,作为凝合群体的号召、制约君主的力气,坦坦荡荡地宣布自身之政治权利,参与治理国家政事。——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要求:依据材料一,概括北宋科举制度对当时政治的影响。信息:答案: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养;使大批学问分子入仕,文官队伍壮大;出现士大夫与君主“共治国事”的局面。材料二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事实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心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心官亲自驾临 到地方……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淌的中心政府。——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要求:从材料二中找出行省不是“地方政府”的理由。信息:答案:地方政权由中心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心官。材料在秦及西汉初年,皇帝行使权力,将意志化为诏书,见诏实行,程序比较简洁;或与宰相议定,交御史起草、下达;或干脆吩咐御史起草、下达,即可生效。宋代下诏书需经中书、门下之制度更加完备,因而反对内批,反对君主独裁专行的理由,也就更加足够。或从制度上、道理上指责滥用内批是违反“礼”“正”“道”;或从历史阅历教训上指责滥用内批会导致“祸”“乱”;或从道德上指责滥用内批是出于“私”心。——摘编自祝总斌《试论我国封建君主专制权力发展的总趋势》观点思索方向历史结论角度1君主行使权力的变更角度2君主专制制度发展趋势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不断强化角度3君主专制与官僚政治的关系答案:角度1:中国古代君主行使权力越来越制度化角度3:中国古代官僚制度在肯定程度上能限制君权,但同时又是君主专制的产物材料西周的封建是层层分封,而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旧是郡县制,每个王国领有三四郡、五六郡不等。除了诸侯王以外,刘邦又分封萧何、张良等一百多位功臣为列侯,建立侯国,这些侯国的地位与县相当,但直属中心。因此,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并没有完全回到西周封建的道路上去。——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发觉问题:西周分封和汉代分封在形式和实质上都有所不同。思索:为什么说“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试答:答案:汉代受封的诸侯国以下仍是郡县制;受封的列侯建立的侯国直属中心,地位相当于县。[真题感悟·模拟演练]真题研模决胜高考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4页[考情分析]从汉至元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走向完善和成熟的时期,也是全国卷考查的重点区域。题型以选择题为主,2024年全国卷Ⅲ在此命制了第40题,2024年全国卷Ⅰ在此命制了第41题。考查内容主要涉及汉代国家治理与外戚干政、唐代三省六部制和藩镇割据、宋代社会阶层流淌及乡约制度。从新高考角度看,体现国家治理和社会公允、公正原则的重大制度创新仍将是命题的重要思路,注意发掘其对当今社会的借鉴作用。1.命题点:汉武帝加强中心集权(2024·高考全国卷Ⅰ)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很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与献礼时,必需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A.加强了货币管理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C.减弱了诸侯实力 D.实现了对地方的限制解析:C对:由材料可知,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的“千户侯”参与献礼时,必需购买40万钱一张的“皮币”用来置放礼物,朝廷的这种做法会使诸侯王的经济实力受到极大减弱。A错:材料没有提及对货币的管理状况。B错:与材料反映的史实不符,汉武帝时期通过实行儒学独尊,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D错:朝廷这种做法是加强而非“实现了”对地方的限制。答案:C2.命题点:北宋募兵制(2024·高考全国卷Ⅲ)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一制度()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 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C.弱化了对地方的限制 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解析:A对:通过材料可知,募兵制使北宋政府驾驭了大量军队,而且兵士待遇较为优厚,这对于政府来说是不小的财政负担。B错:不符合史实,北宋积贫积弱,在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军事斗争中处于劣势。C错:不符合史实,宋朝收地方的兵权、行政权和财权,强化了中心对地方的限制。D错:募兵制并不能加剧社会贫富分化。答案:A3.命题点:武则天时期减弱相权(2024·高考全国卷Ⅱ)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B.为官员供应快速晋升的机会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限制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解析:C对:从材料可知,武则天通过改革中书、门下二省官制,使得低品级官员也取得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的资格,从而使“宰相数量大增”,再通过缩短宰相任职时间,来分散和减弱相权、加强皇权,从而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限制。A错:事实上中书、门下的权力被分化。B错:统治者的目的是巩固自身统治。D错:由材料中“宰相数量大增”“更替频繁”可知,宰相权力被减弱。答案:C4.命题点:唐朝地方行政(2024·高考全国卷Ⅰ)据学者探讨,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状况如下表所示。“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状况表藩镇类型数量(个)官员任免赋税供纳兵额与功能河朔型7藩镇自擅不上供拥重兵以独立中原型8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防骄藩边疆型17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守边疆东南型9朝廷任命上供驻兵少防盗贼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A.限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C.注意维护中心的权威 D.持续了唐朝的统治解析:D对:表格内容反映出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中原型、边疆型与东南型的藩镇中的官员都由朝廷任命,上供或少上供,说明这些藩镇承认唐朝中心政府的统治;从这些藩镇的功能“防骄藩”“守边疆”“防盗贼”及题干信息“‘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看,它们持续了唐朝的统治。A错:表格内容反映了藩镇赋税是否上供,但不能说明藩镇限制朝廷财政。B错:表格内容无法反映出藩镇间的斗争(攻伐)状况。C错:从表格中的藩镇状况来看,大部分藩镇有财权,而且河朔型藩镇拥重兵,有兵权,并有官吏任免权,说明“安史之乱”后的藩镇并不都维护中心的权威。答案:D5.命题点:宋代科举制发展带来的影响(2024·高考全国卷Ⅲ)下表据学者探讨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宋代宰相祖辈任官状况表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状况宰相人数北宋(71)南宋(62)高级官员208中级官员1510低级官员128无官职记录2436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社会阶层流淌加强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解析:B对:从材料可以看出,北宋时期,宰相中祖辈无官职的占据三分之一以上,南宋时期,这一比重增加到一半以上,结合所学可知,这主要是因为宋代科举制进一步发展,为没有世宗大族背景的人能够跻身社会上层创建了条件,从而导致社会阶层的流淌性加强。A错:材料反映了宋代宰相中世家大族的比重降低,说明其影响减弱。C错:材料强调的是宰相的出身,没有涉及宰相的权力大小问题。D错:科举制的功能主要是选拔有利于统治阶级统治的人才,这一功能没有弱化。答案:B6.命题点:宋代重史传统对君主专制的影响(2024·高考全国卷Ⅰ)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缘由,他说:“尔谓帝王可简洁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冲突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解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宋太祖因为史官对帝王“误失……必书之”而不乐,这就反映了重史传统可以在肯定程度上影响君主个人行为,故选A项;B项说法过于肯定,解除;材料反映的是史官秉笔直书,故解除C项;D项是现象而不是材料反映的实质,与题意不符,故解除。答案:A7.命题点:科举制的历史作用(2024·高考全国卷Ⅱ)两汉实行州郡举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化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解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解析:题干体现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化。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来源。出身卑微的读书人为了入仕,刻苦读书,从而有利于整个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故选D项;官员的文化素养和实力是两个概念,故解除A项;题干信息与选官制度下的官员道德没有干脆关系,故解除B项;自由投考与解除世家子弟入仕冲突,故解除C项。答案:D8.命题点:汉承秦制(2024·高考全国卷Ⅲ)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整理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胜利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C.未能充分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危机管理与应对中的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一考核试卷
- 2024年度地产公司项目代理销售合同
- 2024年度网络服务与云存储合同
- 2024年度汽车美容店合作伙伴激励与分红合同3篇
- 2024年度商标许可合同:商标使用的授权协议
- 二零二四年度影视制作代理合同
- 未来医疗中的基因疗法创新考核试卷
- 二零二四年二手车交易市场运营合同
- 2024年度二手汽车买卖合同范本及注意事项
- 二零二四年度餐厅设备转让合同
- 滚筒包胶项目整合技术要求规范书
- GB 4806.11-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接触用橡胶材料及制品
- GB 40165-2021固定式电子设备用锂离子电池和电池组安全技术规范
- 深圳市失业人员停止领取失业保险待遇申请表空表
- DJI 产品交付理论试题
- 公开课-诫子书-一等奖-完整课件
- 《中国当代文艺思潮》导论文艺思潮的基本概念
- 2023年南方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招聘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初中语文阅读专题教学课件
- 危险化学品安全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培课件
- 教育调查研究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