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学 习题答案汇 陈义 项目1-8_第1页
小学教育学 习题答案汇 陈义 项目1-8_第2页
小学教育学 习题答案汇 陈义 项目1-8_第3页
小学教育学 习题答案汇 陈义 项目1-8_第4页
小学教育学 习题答案汇 陈义 项目1-8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项目一教育与小学教育一、单项选择题1.【答案】C。解析: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其著作《大教学论》中提出了普及教育的思想,明确指出教学就是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全部艺术”。赫尔巴特著有《普通教育学》,他第一次提出“教育性教学”的概念,提出教学四阶段论和传统三中心论。卢梭的代表著作是《爱弥儿》,他提出了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洛克的代表著作是《教育漫话》,他提出了“白板说”,倡导“绅士教育”。2.【答案】C。解析:马克思提出,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消除阶级偏见,将社会劳动与教育有机结合,将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有机结合。3.【答案】A。解析:1904年,清政府颁布并推行了“癸卯学制”,又称《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包含从小学到大学的完整体系,由普通教育,师范教育、实业教育三大系统组成。“癸卯学制”首次纳入师范教育并实施,从此师范教育制度在我国开始建立起来。“五四三学制”是指小学五年、初中四年、高中三年的学制。1902年,我国正式颁布了第一个现代学制——“壬寅学制”,又称《钦定学堂章程》,但没有实行。1922年,全国教育联合会以美国学制为蓝本,颁布了“壬戌学制”,该学制又称“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六三三”即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4.【答案】B。解析:终身教育是为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要求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它的本质在于现代人的一生应该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生。“活到老,学到老”符合终身教育的思想,体现了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是终身教育体系的完善。5.【答案】A。解析:考查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陶行知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观点。6.【答案】C。解析:考查生物起源说。生物起源说强调教育来自动物的本能行为。二、简答题1.从广义上说,一切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是教育,它包含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等。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在现实生活中学校教育是教育的主要形式。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人类教育活动的科学理论与实践,探索解决教育活动产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教育问题,从而揭示出一般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2.教育的起源主要有四种: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3.第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从教育成为人类独立的社会活动开始,延续到17世纪。第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17世纪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独立的标志。第三,教育学的科学化阶段。19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科学教育学的建立莫定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4.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为: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国家对基础教育教育质量指标所作的基本规定,是新课程标准为描述学生学习行为变化及其结果所提出的三个功能性的基本要求,简称三维目标。小学全面发展教育的内容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工作。三、材料分析题材料一:材料中“我”的教育行为符合“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这种现代学生观指出学生是发展的人、独特的人、具有独立意义的人。(1)“我”把阳阳看作发展的人。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材料中,“我”没有因为阳阳有各种各样的问题行为就放弃对阳阳的教育,而是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阳阳,在深入了解阳阳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教育,帮助他改变问题行为。(2)“我”把阳阳看作独特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有自身的独特性,每个学生跟其他学生都是不一样的。材料中,“我”在对阳阳进行教育的时候充分关注阳阳自身的兴趣、爱好与长处,因材施教,最终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3)“我”把阳阳看作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要把学生置于教育活动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主体性需求,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不以教师的个人意志去支配学生。材料中,“我”在对阳阳进行教育时,从阳阳的兴趣、爱好入手,调动阳阳的主观能动性,引导阳阳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育活动中,让阳阳在教育活动的过程中进行自我教育、自觉改正问题行为。因此,“我”的教育行为充分践行了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值得继续发扬和坚持下去。材料二:(1)劳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小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必要性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劳动教育能促进学生优良品德的发展。材料中,学生“缺乏劳动意识,甚至讨厌劳动”,表明其没有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进行劳动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品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态度,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其次,劳动教育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促进智力发展。材料中,家长认为学习才是孩子的主要任务,劳动浪费时间。然面、在劳动实践中,学生手脑并用,把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结合起来,能够使其想象和思维能力得到激发,智力得到发展。在劳动实践中,学生接触到的实践中的各种问题,能够促进他们对问题的研究,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劳动实践也有助于学生发展不同方面的素质。最后,劳动教育可以促使学生增强体质,培养其独立自主的能力。有些学生“几乎从来不干家务活,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这不仅不利于其独立性和自觉性的发展,久而久之,也会对其身体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学生参加适度的劳动。不仅能锻炼肌肉,强健骨骼,促进新陈代谢,而且能提高抵御疾病的能力,增强自身体质。(2)如果我是李老师,我会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学生开展劳动教育。第一,让学生学会尊重劳动和劳动者。利用五一国际劳动节、教师节、妇女节等节日教育学生尊重身边的劳动者,组织学生参观工厂、农场,组织学生学习劳动模范的先进事迹,让学生体会劳动者的生活,让学生认识到劳动是光荣的,劳动创造生活。第二,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体会劳动的乐趣。与学生家长沟通,号召家长安排孩子进行家务劳动,组织美化校园等集体活动,带领学生进行植树,栽花,清扫落叶等劳动,并采用拍照和摄像记录劳动场景,分享劳动过程中的点滴心得,让学生体会劳动的乐趣。第三,鼓励学生制订劳动计划,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鼓励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将自己每学期参加劳动的计划写出来(如每周在家要做些什么劳动,在学校要参加什么劳动),定期举行劳动分享的主题班会,以督促学生坚持劳动,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项目二学校一、单项选择题1.【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我国最早出现学校教育形态的朝代。据历史记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中国就有了学校的教育形态。2.【答案】A。解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学校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场所。3.【答案】C。解析:教育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教育中介系统、教育措施)。其中,教育者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科书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与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因此,学校中的管理者和工作人员都被看成是教育者。4.【答案】C。解析:学校教育在少年儿童的品德形成中起主导作用。二、简答题1.关于学校文化的结构,目前基本上有两种代表性的观点:“三层次说”和“四层次说”。“三层次说”是按照学校文化的表现结构,将学校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外显层或器物层)、制度文化(中间层或规范层)和精神文化(内隐层或观念层)。“四层次说”是在“三层次说”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按照由内到外、由深层到浅层的变化过程,将学校文化分为学校精神文化、学校制度文化、学校行为文化和学校物质文化。2.我国小学学校现行的领导体制是校长负责制,即学校工作由校长全面负责。它是根据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实施的。为了健全当前的学校领导体制机制,提升教育质量,支持和保障校长行使职权,以及发挥中小学校党组织的领导作用等,2022年1月1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意见(试行)》。所谓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是指校长在学校党组织领导下,依法依规行使职权,按照学校党组织有关决议,全面负责学校的教育教学和行政管理等工作。具体要求:发挥小学学校党组织领导作用;支持和保证校长行使职权;建立健全议事决策制度;完善协调运行机制;加强组织领导。三、材料分析题(1)校园文化是指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按照不同的层次和标准,校园文化可以再细分为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校园制度文化等。(2)校园文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①校园文化有潜移默化、规范陶冶的素质教育作用;②校园文化有规范学校师生的工作和学习,增强学校凝聚力的作用;③校园文化有培养师生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作用。项目三小学教师与小学生一、单项选择题1.【答案】C。解析: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含义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2.【答案】B。解析:1986年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并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该法是我国义务教育实施的法律保证,标志着我国已确立了义务教育制度,也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到一个新阶段。3.【答案】B。解析: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体现出作为教育者对教育事业的热忱和奉献精神,强调的是教师应该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4.【答案】B。解析:《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规定,专业知识包括小学生发展知识、学科专业知识、教育科学知识、通识性知识。故选B。5.【答案】A。解析:这题考查教师的权利,教师享有参加进修培训的权利,故选A。6.【答案】B。解析:这题考查的是学生的权利,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公正评价是学生的一项基本权利,是学校教师必尽的义务。学业成绩的评价是教育机构对学生在受教育的某一阶段(时期)的学习情况和知识结构、能力水平的概括性鉴定,包括课程考试成绩记录,平时学习情况和总评等。基础再差的学生也有参加考试的权利。二、简答题1.现代儿童观的基本内涵具体表现为儿童是未成熟的人,儿童是有主体性的人,儿童是有独特性的人,儿童是有特定权责的人。2.小学生的权利主要是围绕小学生学习的需要而形成的。根据其权利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小学生的权利分为与学习活动直接相关的权利、与学习活动间接相关的权利这两种类型。前者包括上课及参加课外活动的权利、获得公正评价和学业证书的权利、表达个人意愿的权利。后者包括人身自由的权利、人格尊严的权利、生命健康的权利、隐私的权利。3.①生理特征变化大,部分健康问题严重化;②心理受影响深,心理问题多样化;③生活信息化明显,网络成为必要组成部分。4.《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关于教师专业能力的构成主要有以下内容。(1)教育教学设计。(2)组织与实施。(3)激励与评价。(4)沟通与合作。(5)反思与发展。5.小学教师的工作是与儿童心灵相互作用的过程,本质上是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这种劳动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小学教师的职业特点,具体表现在示范性、长期性和长效性、创造性、合作性。6.小学教师专业成长划分为五个阶段:①“准教师”阶段,为即将成为教师而做准备的过程;②适应探索阶段,为更好地适应新环境,教师表现出较强的专业发展意识,但发展水平较低;③调整深化阶段;④反思突破或停滞阶段;⑤离岗前期。三、材料分析题材料一:(1)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好老师应该具备正确的教育观和崇高的教师职业道德。首先,教师应该坚持教育公正,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育,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材料中,正因为教师能主动关注内向、表现不积极的学生,所以才使学生获得了学习的信心和动力。其次,教师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应尊重、赞赏学生。材料中,教师并没有直接地要求学生分享作文,而是温柔地征询学生的同意,也正因如此,该教师获得了学生的信任,引导学生获得了积极的发展。此外,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应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认识到学生是一个发展的人、独特的人、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在此基础上开展教学活动,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关注人”。(2)为儿童发展提供适合的教育,小学教师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充分了解和研究学生,实施个性化教育。了解和研究学生是教师有效开展教育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每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教师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兴趣、特长和发展水平设计相应的教育方案,尊重和保护每个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第二,有效挖掘教育资源,提供多样化的教育。教育者应该充分发掘各种资源,精心选择和不断优化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为每位学生提供最大可能的发展空间。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个人,都应该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第三,以学生为主体,开展主体性教育。教育者应该强化主体性教育的理念,把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作为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师在构建教学内容和选择教学方法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需求,要以学生潜力的发展和个性的成长为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材料二:【参考答案】材料中,于老师践行了“关爱学生”“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爱岗敬业”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值得我们学习并实践。首先,于老师的教育行为符合“关爱学生”的要求。”关爱学生”要求教师关心爱护全体学生中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材料中,其他老师把”我”的座位安排在最后一排,从不提问“我”,但是于老师关心爱护全体学生,时不时将眼光停留在我的身上,说明老师有关注“我”。这些都体现了于老师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平等公平地对待学生。其次,于老师的教育行为符合“为人师表”的要求。“为人师表”要求教师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材料中,“我”是一个差生,但于老师从未放弃过“我”,学习上不断鼓励“我”。还经常和“我”的父母联系,告诉他们“我”在学校的进步。这些都体现了于老师坚守高尚情操,尊重家长。再次,于老师的教育行为符合“教书育人”的要求。“教书育人”要求教师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材料中,于老师让“我”当护旗手,循循善诱,不断鼓励“我”,让“我”从当护旗手中油然而生的自豪感迁移到学习上。这些都体现了于老师遵循教育规律,循循善诱。最后,于老师的教育行为符合“爱岗敬业”的要求。“爱岗敬业”要求教师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敷衍塞责。材料中,于老师对工作认真负责,认真挑选护旗手,和学生家长积极联系,让家里帮助“我”练习。这些都体现了于老师对教育工作的高度负责,勤恳敬业,不敷衍塞责学生。综上所述,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严格遵循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与学生共同进步、共同成长。项目四课程一、单项选择题1.【答案】B。解析:杜威是经验课程的代表人物,提出了教育应以儿童、经验和活动为中心,他倡导并实施的经验课程的形态是“主动作业”。卢梭是启蒙运动代表人物之一,其著作《爱弥儿》体现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泰勒被称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提出了开发课程的目标模式。布鲁纳是认知学派的代表人物,提出了发现学习。2.【答案】B。解析:综合课程是指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领域而构成的一门学科。综合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相关学科的整合,促进学生认识的整体性发展,并形成把握和解决问题的全面的视野与方法。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将品德教育与社会教育内容有机地融为一体,属于综合课程。分科课程是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强调不同课程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和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完整性,其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逻辑严密和条理清晰的文化知识。边缘课程是根据学生的差异、环境条件的差异以及教育目标的差异而设置的有针对性的课程。隐性课程是指学校情景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即学校通过教育环境(包括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关系结构)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的教育经验(包括学术与非学术的)。3.【答案】B。解析:在课程设置方面,古德莱德认为“课程”应该划分为五个层次,即五种不同的课程形态。①理想的课程,指由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课程专家提出的应该开设的课程。②正式的课程,指由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③领悟(或理解)的课程,指任课教师所领悟的课程。④运作的课程,指在课堂上实际实施的课程。⑤经验的课程,指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实实在在体验到的东西,即课程经验。4.【答案】B。解析: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包括螺旋式和直线式。螺旋式是指在不同单元、阶段或不同课程门类中,使课程内容重复出现,逐渐扩大知识面,加深知识难度,即同一课程内容前后重复出现,前面呈现的内容是后面内容的基础,后面内容是对前面内容的不断扩展和加深,课程内容层层递进。学习动植物的基本知识一与动植物有关的生态系统知识一与人类有关的生态系统知识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扩展与加深的过程,这种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属于螺旋式。直线式是指把课程内容组织成一条在逻辑上前后联系的“直线”,前后内容基本不重复,即课程内容直线前进,前面安排过的内容在后面不再呈现。5.【答案】C。解析:课程标准是指在一定课程理论的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的形式编制的关于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主要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因此,该小学编写综合实践活动校本教材的主要依据应为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阶段(如节课、一个单元成一个学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预期变化。教学内容是学校给学生传授的知识、技能,发展的智力、能力,灌输的思想、观点,培养的行为、习惯等的总和。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与编排的总体规划,是教育行政部门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6.【答案】A。解析:题干中王老师鼓励学生参与活动,尤其是报告和评分过程,关注到学生的创造性、自主性和主观能动性,并未提及学生有个别差异性,故未体现出注重学生的差别性,故选A。二、简答题1.(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2.根据课程的任务,课程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根据课程的制定者,课程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根据课程内容,课程可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根据课程实施的要求,课程可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3.课程计划的基本内容主要由教学科目的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四个部分组成。4.指导教材编写;指导教学;指导课程评价。三、材料分析题该教师的做法不符合新课程理念,不符合“以人为本”核心理念,是不值得提倡的。(1)该教师违背了“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该教师严格按照标准答案,最终把学生回答评为零分,没有做到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不符合“以人为本”核心理念。(2)该教师违背了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观。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观认为,我们应视学生为独立意义的人,视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当孩子在回答“雪化了变成什么时”,答道“变成了春天”,最终被评为零分,说明该教师没有树立正确的学生观。(3)该教师违背了新课程倡导的教师观。新课程倡导的教师观认为,教师应做到尊重和赞赏学生。该教师在学生回答“雪化了变成什么时”,答道“变成了春天”,把学生成绩评为零分,很显然没有做到尊重学生。项目五教学一、单项选择题1.【答案】C。解析:演示法是指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运用示范性实验或现代化视听手段,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题干中,张老师通过展示动物脚印图片,即展示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这种教学方法是演示法。实验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一定的仪器和设备,在一定条件下使某些事物和现象产生变化,进行观察和分析,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所学知识反复地完成一定的操作,以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参观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组织学生对实物进行实地观察、研究,从而在实际中获得新知识或巩固、验证已学知识的方法。2.【答案】D。解析: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既面向全体学生,又能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题干中,李老师根据学生的水平布置不同数量和难度的作业,体现了因材施教原则。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数学中,教师要主动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师要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进行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3.【答案】B。解析:现场教学是指根据一定的教学任务,组织学生到工厂、农村、社会生活现场和其他场所,通过观察调查或实际操作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题干中,老师为了让学生认识常见的交通标志、遵守交通规则,直接将学生带到路口进行教学,这属于现场教学的组织形式。复式教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教室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的教材,在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特殊组织形式。个别教学是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进行个别指导的教学组织形式。课堂教学即班级授课制,是指将学生按年龄和文化程度编成有固定人数的班级,由教师按照课程计划统一规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时数,根据课程表进行分科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4.【答案】C。解析:开放课堂又叫开放教学,其特点是教师不再分科系统地按照教材传授知识,而是为学生创设学习环境,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在教室或其他场所自由活动或学习。5.【答案】B。解析:温故导入也称复习导入,是指教师通过带领学生复习原有知识中与新知识相联系的有关内容,借助符合学生知识水平、富有启发性的提问、小测验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的导入方法。题干中,张老师带领学生学习新知识《金色的鱼钩》之前,引导学生简单复习了与新知识有联系的已学内容《七律·长征》。这种导入方式属于温故导入。设疑导入又称悬念导入,是指教师通过设置悬念、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思维的方法。情境导入是指教师利用语言、设备、环境、活动、音乐、绘画等各种手段,创设一种符合教学需要的情境,以激发学生兴趣,诱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处于积极学习状态的导入方法。故事导入是指教师通过讲述生动形象的故事或事例来感染学生,从而顺利、生动地导入新课的方法。二、判断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的缺点之一就是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分别学习所设置的各门课程。它的优点有:(1)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达到一定质量;(2)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3)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4)有利于发挥集体教育的作用;(5)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6)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它的不足为:(1)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2)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3)不能很好地适应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4)不利于因材施教;(5)不利于学生之间真正的交流和启发。题干中表述是班级授课制的不足之处。故表述错误。三、简答题1.第一,教学是师生双边共同的活动。没有教,就没有学;没有学,也就无所谓教。第二,教学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目的,任何教学都是为实现一定社会的教育目的而专门组织起来的培养人的活动。第三,教学具有多种形态,包含多项内容。具有课内、课外、班级、小组、个别化等多种形态,教学活动的内容也多种多样,例如上课、作业练习、课后辅导、成绩评定等都属于教学活动。2.教学过程一般包括五个阶段:激发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3.我国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包括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4.学生学业成绩检查与评定的方法有观察法、测验法、调查法、自我评价法。四、材料分析题(1)沈老师的教学过程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同时也践行了新课改的相关理念,值得我们学习。首先,沈老师的教学行为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主动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沈老师通过逐步启发,把学生引入“雪景”中,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促进学生积极思考,领悟课文内容。其次,沈老师践行了新课改的教学观、学生观的相关要求。新课改倡导以学习者为中心,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感受,把学生看作是发展中的人,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体。材料中,沈老师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课堂的构建,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引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①教师要善于创设和谐情境,鼓励学生合作学习;②教师要善于体验学生的需要和引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参与;③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出发,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④教师要善于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才能;⑤教师要善于引起学生在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培养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同时为学生创设自我表现的机会,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材料中,沈老师并不是一开始就强制学生按照自己的教学计划来学习,而是先让学生体会“雪景”的美丽,当遇到问题时,为学生示范朗读,从而把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紧密结合起来。项目六小学德育一、单项选择题1.【答案】A。解析:奖惩评价又称品德评价,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促使其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督促其不断进步的方法。它通常包括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等方式。题干中,教师采用贴小红花、插小红旗等方式奖励为班级做好事的学生,这种德育方法属于奖惩评价。榜样示范是用榜样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情感陶冶是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熏陶,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实际锻炼是教师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使学生接受磨炼和考验,以培养学生优良思想品德的方法。2.【答案】C。解析:品德主要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种心理成分构成。道德认识是一种对道德行为的是非善恶美丑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中的核心部分。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是实现知行转化的催化剂。道德意志是人们自觉地确定道德行为的目的,积极调节自己的活动,克服各种困难,以实现既定目的的心理过程,它通常表现为一个人的信心、决心和恒心。题干中,小龙知道乱扔纸屑是不文明行为,可知其具有一定的道德认识,但他总是管不住自己乱扔纸屑,表明其缺乏的是道德意志,教师应注重培养其道德意志。道德行为是指人们遵照道德规范所采取的言论和行动,是衡量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志。道德信念是道德认识深入并达到坚信不疑的程度,且指导自身的行动,它对行为具有稳定的调节和支配作用,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因素。3.【答案】C。解析:柯尔伯格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把道德判断分为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三个水平,每一水平又包括两个阶段,六个阶段依照从低到高的层次发展,即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皮亚杰采用“对偶故事法”进行实验,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罗森塔尔通过对教师期望行为的研究提出了“皮格马利翁效应”。4.【答案】A。解析: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认为,处于权威阶段的儿童服从外部规则,接受权威指定的规范,把人们规定的准则看作固定的、不可变更的,而且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根据这一观点,小学低年级儿童常常认为听父母和老师的话就是好孩子,是因为其道德发展处于权威阶段。5.【答案】C。解析: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题干所述反映的德育原则是疏导原则。长善救失原则是指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二、简答题小学德育的实施途径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课程育人。(2)文化育人。(3)活动育人。(4)实践育人。(5)管理育人。(6)协同育人。三、材料分析题1.(1)班主任贯彻了因材施教原则、疏导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①班主任贯彻了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原则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材料中班主任根据该女生常迟到挨批评且已经习以为常的特点,对她进行“旁敲侧击”的教育,符合因材施教原则。②班主任贯彻了疏导原则。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材料中班主任因公务上课迟到,借此机会给学生讲明了道理,女生认识到自身的错误,并主动改正错误,符合疏导原则。③班主任贯彻了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材料中班主任针对该女生的问题,没有直接批评指责她,而是旁敲侧击地教育她,符合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2)班主任运用了榜样示范法。榜样示范法是指用榜样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材料中班主任自己迟到后向学生检讨自己的错误并保证不会再出现这样的问题,为学生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使该女生改正了自己的错误。运用榜样示范法有如下要求。①选好学习的榜样。选好榜样是学习榜样的前提。榜样主要有家长、教师、同学、英雄人物、革命领袖、历史伟人和文艺形象等。材料中班主任以自己为榜样引导该学生。②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榜样精神的实质,不要停留在表面模仿的层次上。材料中班主任向学生们详细而深刻地分析了迟到的严重性,使学生们对准时上下课有了深刻的理解。③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要使榜样能对学生产生力量,推动他们前进,就需要引导学生了解榜样。材料中班主任根据自己因公迟到的行为当众进行检讨并保证决不再犯,进而激起了该学生的敬慕,使她向老师学习。④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要及时地把学生的情感、冲动引导到行动上来,把敬慕之情转化为道德行为和习惯,逐步巩固、加深这种情感。材料中班主任将学生对自己的敬慕之情转换成了学生的行为,帮助该女生养成了上课不迟到的习惯。2.(1)沈老师的做法是值得赞赏的。沈老师的教育行为遵循了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对于学生的教育既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又要对学生进行纪律要求。材料中的同学丢失了字典,老师了解到了情况,但是并不是当面指责学生,而是了解到小叶家里的难处,给了她关怀,同时也对她有其相应要求。沈老师的教育行为遵循了学生的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规律。对于学生的教育不但要从道德认知开始,而且还要让学生有相应的情感和行为。案例中的沈老师能让小叶自觉意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产生“红着脸”的羞涩态度体验,真正让学生建立正确的德育规律。沈老师的教育行为还采用了情感陶冶法。材料中的沈老师用真诚的爱去感化学生,让其意识到自己的错误。(2)遇到类似事情,我应秉承因材施教、疏导性、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的德育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根据学生具体情况采用针对化教学。学生是千差万别的,要了解到学生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教育,这样才能有的放矢。疏导性原则强调循循善诱,摆事实、讲道理,从道德认知出发,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针对材料中小叶的情况,老师可以委婉侧面地进行暗示教育。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也要严格要求一个人。如果出现类似情况,当了解到学生有自己的困境,我会尊重学生的人格,同时也会对其有一定的纪律约束。四、论述题略项目七小学班主任一、单项选择题1.【答案】B。解析:一般来说,班主任对班级的领导方式有专制型、放任型和民主型三种。其中,采用民主型领导方式的班主任的行为方式的基本特征为班主任和学生集体协商,共同制订具体目标、规则;班主任尊重学生,按照班级的规则管理学生,在不违反原则的情况下,很乐意给个别学生帮助和指导;班主任经常鼓励学生,也给予学生客观、中肯的批评。与此对应,班级中的学生主动参与班级活动,有主见。师生关系和谐。题干中,李老师常常与学生协商处理各项班级事务,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交流,敢于质疑。李老师采用的是民主型班级管理方式。2.【答案】B。解析:民主管理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全程管理的管理方法。民主管理的实质是在班级管理的全过程中,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力量,使人人都积极主动地参与班级事务的管理过程。班主任与学生平等相处,善于倾听学生的建议,能积极引导学生,这种管理方式属于民主管理。3.【答案】D。解析:根据班会的内容,班会可分为常规班会、生活班会和主题班会三大类。4.【答案】B。解析:班主任的工作内容主要涉及八个方面:了解和研究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建立学生档案、进行个别教育工作、组织班会活动、协调各种教育影响、操行评定、写好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其中,了解和研究学生是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5.【答案】B。解析:班主任工作的首要任务是组织建立良好的班集体。班主任工作的中心任务是促进班集体全体成员的全面发展。二、简答题1.班主任了解,研究学生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了解和研究学生个人。了解和研究学生个人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思想品德状况、集体观念,劳动态度、人际关系、日常行为习惯;②学习态度、学习成绩、学习方法、思维特点、智力水平;③身体健康状况、个人卫生习惯;④课外与校外活动情况;⑤兴趣,爱好,性格等。(2)了解和研究学生的群体关系。了解和研究学生的群体关系的内容主要包括了解班级风气、舆论倾向、不同层次学生的结构、同学之间的关系、学生干部情况等。另外,还有处于特定年龄阶段的学生群体的心理特点。(3)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的内容主要包括了解学生的家庭类型、家庭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条件、家长的职业及思想品德和文化修养、学生在家庭中的地位、家长对学生的态度等。2.班集体作为小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环境,为其发展提供了教育的可能。健康、有序、和谐的集体氛围为小学生的生命成长提供环境。班集体作为一个教育性组织,可以促进小学生全面、系统、有效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做事能力和做人的本领。风气良好的班集体还有利于小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班集体对个人也有着特殊的教育作用,相对于个别教育,集体有着强大而微妙的功能,小学生为避免被边缘化都会积极地融入集体,这对小学生形成积极的个性品质有重要的作用。3.目前已成型的班级活动主要是班会,可分为常规班会和主题班会。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其他活动,如班级春(秋)游、体育活动、文艺活动、知识竞赛、课前一支歌等。同时,在小学阶段,少先队活动在班级活动中也占有重要地位。4.根据专业发展内涵和教师专业发展内容,小学班主任的专业发展可分为专业信念、专业知识及专业能力三个方面。专业信念是一项事业、一个专业岗位要求从业者信奉或坚守的理念,起着为专业指导方向、提升层次和提供动力的作用。专业知识是班主任形成专业能力的必要条件,班主任不但要精通本专业知识,而且知识面应该比一般任课教师更加广博。班主任的专业能力指班主任在工作中形成的,围绕班级管理、学生思想工作的一整套顺利完成教育工作的实践能力。三、材料分析题(1)材料中,教师即班主任顾老师与家长产生冲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第一,双方缺乏家校共育的意识。班主任和家长作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重要参与者,秉持着对学生负责、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共同目标,应当是彼此合作、相互支持的关系。双方应互相尊重,平等沟通,互相理解,密切合作。材料中,顾老师和小明的父亲在小明的教育问题上没有形成良好的家校合作意识,互相推卸责任,互相抱怨和指责,引发了对立情绪,最后产生了冲突。第二,班主任缺乏有效沟通的技巧。班主任在与家长沟通时,应充分尊重家长,多肯定、少责难,正面引导家长,站在家长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家长共同商讨教育学生的对策。在沟通时,班主任要语气平和、态度诚恳。材料中,顾老师在与家长沟通交流时一味责怪家长,引发了冲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相辅相成的。班主任应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为人师表,讲究沟通艺术,注意沟通方式;在处理与家长的冲突时,班主任应遵循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与家长平等沟通、共同商讨教育方法,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2)班主任是学校进行家长工作,协调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使之相互配合的一种有效方式。为了使家访收到实效,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明确家访目的,制订家访计划。班主任在考虑对学生家访时,首先要确定家访的主要目的。家访的主要目的一般是了解学生在家中的表现,把学生在校的情况反映给家长,以共同探讨对学生的教育方式。根据家访的目的要求,针对学生及其家庭的具体情况,班主任要制订相应的家访计划,包括家访时间、谈话的内容和方式等。第二,平等对待家长,注意交流方式。每位家长都是值得尊重与信赖的合作伙伴。在家访时,班主任应尊重学生家长,以诚相待,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家长,耐心地与每位家长沟通,虚心听取他们的批评和建议。班主任要掌握谈话的艺术性,措辞要有分寸,切忌责备式家访。第三,客观说明情况,切忌一味告状。班主任在和家长沟通学生情况时,应全面、客观、具体,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不可忽略对学生进步一面的肯定,可以先说明优点,再指出不足,后提出希望。“告状式”的家访很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还会引发师生关系对立和家长同子女关系紧张。第四,注意跟踪反馈,切实巩固效果。家访后,班主任应及时对受访学生进行跟踪观察,了解家访后的效果,以便对比学生的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后续的教育方式。项目八教育评价一、单项选择题1.【答案】A。解析:延迟评价是指在平时学习过程中,对尚未达到目标要求的学生,可暂时不给其明确的评价结果,而是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当学生取得较好的成绩时再给予评价,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题干中,教师对学生做错的题目暂不打“×”,而是在学生做对后再打“√”的评价属于延迟评价。绝对评价是指运用目标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的评价。它主要依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编制试题来测量学生的学业成绩,判断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而不以评定学生之间的差异为目的。相对评价是指运用常模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的评价。它主要依据学生个人的学习成绩在该班学生成绩序列或常模中所处的位置来评价和判定他的成绩的优劣,而不考虑他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个体内差异评价是指把评价对象过去与现在的成绩进行比较,或把个体的有关侧面进行相互比较判断的评价。2.【答案】D。解析:根据评价运用的标准,教学评价可分为相对性评价、绝对性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相对性评价又称常模参照性评价,是运用常模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的评价。它主要依据学生个人的学习成绩在该班学生成绩序列或常模中所处的位置来评价和判定他的成绩的优劣,而不考虑他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绝对性评价又称目标参照性评价,是运用目标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的评价。它主要依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编制试题来测量学生的学业成绩,判断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而不以评定学生之间的差异为目的。个体内差异评价是指把评价对象过去与现在的成绩进行比较,或把个体的有关侧面进行相互比较判断的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方法主要有两种,即纵向评价和横向评价。纵向评价是把某一对象在不同时间的某个侧面的发展变化做出差异比较,并得出评价结论的方法;横向评价是把某一对象在同一时间的不同特征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