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景德镇市2025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1页
江西省景德镇市2025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2页
江西省景德镇市2025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3页
江西省景德镇市2025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4页
江西省景德镇市2025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西省景德镇市2025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23小题,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请将所有答案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其它区域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写文章不同于记日记。记日记是自我交际,只要记事清楚、他日可复读即可。写文章是社会交流,心中首要是读者,使读者爱读,读后有所获;甚至存而再读,或推荐他人;甚至传诵于世,成为范文。文章贵有新意,或告诉人新事情,或陈述新观念。陈词滥调、空话套话、没有信息量的文章,不过是作者徒费笔墨,读者浪费时光。此类文章泛滥,读者便失去阅读兴趣。硬让人读,则一翻而过,入目不入心,读文章成了应付差事。文章贵新亦贵真。事情应是真实的,情感应是真实的,观念应是自己相信的。“真”是诚信的社会伦理在作者和读者关系上的体现,也是语言合作原则对语言交际的基本要求。当今时代,各种信息爆炸般涌来,或真或假,或实或虚;信息源或亲身经历,或道听网说;甚至还有网络舆论碾压、语言暴力之类的问题。因而,分辨信息真实性,传播真实信息,尤为重要。说实话,说真话,已不仅是伦理问题,而且是分辨真假能力问题,有时候甚至还成为有无胆量、有无脊梁的人格问题。作者与读者是朋友关系。文章观点要读者接受,应以事感人,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不能以声夺人,以势压人,援引古今名言以助声威,使用大量排比句式以助声势,而是要揭示社会发展的真问题,关注人民大众的心头事,以事实之力、逻辑之力来吸引读者,以同理心、赤诚心来感动读者,以智慧之光、思想之光来引领读者。简明是好文章的一种标志,也是好文风的一种表现。简单问题复杂化,不是作者没想清楚,就是故意不让人弄清楚。网络时代,碎片化的传递信息和接受信息成为常态。如此境况,更需要把事理想清楚,用简洁的话语说透彻。陈言务去,套话务除。近读增补修订后的《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再次被毛主席简明朴实的文风所打动,不管是批示、讲话、文稿还是代拟的会议通知,都简洁明了,没有套话空话。这不仅表现出毛主席驾驭文字的娴熟能力,更显现他对事情对世界的把控能力。当然,好文章亦须有情趣。作者的阅历、性格、爱好、志趣千差万别,写作的风格千姿百态,但朴实也好,华美也好,文章皆须有情趣。情趣是审美的追求,是语言的艺术,是文化的修养,是对阅读心理的谙熟了解,也是作者自己情趣的投射。优秀作者,都是有情趣的人。(《光明日报》[改进文风大家谈]·李宇明《用聊天的语气写文章》)材料二:我一直有个看法。对普通人来说,唐宋八大家里最值得学习的,就是曾巩。像苏轼这种才华横溢的天才,我们可以去仰慕、去欣赏,但实在学不来。但曾巩不一样,他的文笔朴实简约,逻辑清晰,这些优点是普通人可以学习的,而且能够学以致用。曾巩有一篇名作叫作《越州赵公救灾记》。北宋熙宁八年夏天,越州遭遇严重旱灾,一位叫赵抃的当地官员尽力施救,取得成功,于是曾巩写了这篇文章来纪念他的事迹。此文与传统歌功颂德的同类文章截然不同,曾巩没有渲染旱灾有多惨痛,也不夸耀赵抃多么英明神武,开篇即记录了赵抃发向各地基层的七个问题:灾所被者几乡,民能自食者有几,当廪于官者几人,沟防构筑可僦民使治之者几所,库钱仓粟可发者几何,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僧道士食之羡粟书于籍者其几具存。曾巩开篇直接抛出这七个问题,涵盖了七个最关键的领域,一句废话没有,让一位务实官员的形象跃然纸上。紧接着,他没花一点力气在抒情上,直接讲起赵抃的救灾措施:“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忧其众相蹂也,使受粟者男女异日,而人受二日之食⋯⋯又做民完城四千一百丈,为工三万八千,计其佣与钱,又与粟再倍之。民取息钱者,告富人纵予之,而待熟,官为责其偿。弃男女者,使人得收养之。”这些文字初读枯燥,絮絮叨叨都在讲一些赈灾的政策与规则。但如果我们设身处地,从越州百姓的角度去看,会发现这是一份干货满满的救灾工作手册。男女的赈济粮要分开领取,以避免拥挤事故;政府要为欠户作保缓催贷款等,事无巨细,一一开列。曾巩深知基层民情,知道对老百姓来说,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不是长篇累牍的赞颂,而是沉甸甸的数字和政策。他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从来不是歌功颂德,而是让天下人看到越州救灾的具体举措,可以推广到各地,让更多人受益。所以曾巩在文章结尾发出感慨:“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虽行于一时,其法足以传后。”对于赵抃的功绩,曾巩只淡淡说了一句“皆公力也”,非常简单。整篇文章,没有华丽辞藻,也没有缭乱炫技,却散发着一种令人信服的务实气质。无论你从事什么行业,做到一定程度以后,考验的都是语文功底。职场对文字的需求往往不是文采,而是通畅简洁、逻辑严密。多读读曾巩的文章,即便学不到他的境界,法乎其上,得乎其中,至少能做到文从字顺,受用无穷。朱熹曾说:“予读曾氏书,未尝不掩卷废书而叹,何世之知公浅也!”我心有戚戚焉。(《光明日报》[改进文风大家谈]·马伯庸《曾巩可以学》)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写文章不同于写日记,要充分考虑读者的需求和接受程度,精心构思和表达。B.曾巩的写作风格朴实无华、逻辑清晰,写文章不用华丽辞藻,也毫无渲染抒情。C.简明表达,不仅是去除冗余和重复,也是深思熟虑、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过程。D.好文章总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给人智慧和力量,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有新意能激发阅读兴趣,让人们了解新事物、新观念,产生新思考,获得新启示。B.写真事、说实话,是支撑文章可信度和说服力的基础,有时还是照见人格的一面镜子。C.作者认为向曾巩学习,有助于职场中人筑牢文字功底,至少能够规范表达,终生受益。D.材料最后引朱熹的话,表达了对曾巩的才华不被世人了解,最终遭到埋没的痛惜之情。3.下列文句风格特征最接近材料二所述曾巩文风的一项是()A.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B.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C.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D.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4.材料指出:“好文章亦须有情趣。”情趣有什么作用?请简述。5.张岱年教授强调“修辞立其诚”,要做到名实一致、言行一致、表里一致。请结合材料内容和你的理解,简要说明处在新时代的我们写文章时应如何坚守这一原则。【答案】1.B

2.D

3.C4.①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和美感,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②抓住读者心理,触动读者情感,引起共鸣,让读者获得审美愉悦。③展现作者自身的文化修养,以及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心理。5.写文章时我们要努力做到:①与客观实际一致。无论是日常写作还是文学创作,所反映的要符合客观实际情况,或对于事物现象的本质有所显示,文章内容力求真实可信,不夸大或歪曲事实。②与行动一致。避免空谈和说一套做一套;对于社会上的虚假丑陋现象或恶劣行为敢于揭露、声讨,深入分析其根源和危害。③与心中所想的一致。我手写我心,不说假话、套话,情感真切。努力适应自媒体时代解放思想、求新求变的同时,坚守原则,不哗众取宠,不装腔作势,不一味追名逐利。【解析】【导语】阅读材料通过对比写作风格,强调了文章应具备的几个重要特质:新意、真实性、简明性和情趣。材料一指出,文章应以读者为中心,追求新颖和真实,以事实和逻辑吸引读者。材料二则通过曾巩的例子,展示了朴实无华、逻辑清晰的写作风格如何在务实中展现力量。整体上,文章倡导在新时代写作中,保持诚实、简洁和富有情趣的表达,以提高文章的影响力和可读性。【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毫无渲染抒情”错误,材料二提到曾巩“没有渲染旱灾有多惨痛”“没花一点力气在抒情上”,是突出曾巩文章的“务实气质”,曾巩文章结尾还是“发出感慨”了。选项表述过于绝对。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D.“表达了对曾巩的才华不被世人了解,最终遭到埋没的痛惜之情”错误。材料最后引朱熹的话是赞叹曾巩的文风。另外,作者说“心有戚戚焉”表示同感和共鸣,不是“痛惜”,曾巩受很多人赏识,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材料中也找不出“遭到埋没”的相关内容。故选D。【3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文本风格的理解和辨析能力。材料二中提到曾巩的文章风格朴实简约,逻辑清晰,注重实际内容而非华丽辞藻。A.这句话出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以丰富的想象力和优美的语言描绘了洞庭湖的壮丽景色,显然不符合曾巩文风的特点。B.这段话出自苏洵的《六国论》,通过形象的比喻说明了六国割地求和的后果,语言风格偏向文学表达,与曾巩的文风有一定距离。C.这句话出自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直接指出了对方指责的具体内容,语言平实,逻辑清晰,符合曾巩文章中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特点。D.这段话出自李斯的《谏逐客书》,运用了排比和比喻的手法,强调了包容的重要性,其修辞手法较为丰富,与曾巩的文风不符。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中“情趣”作用的理解与归纳能力。①情趣可以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多样,语言更加生动有趣,从而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提升阅读体验。富有情趣的文章能够让读者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增加文章的美感。材料一中提到“以事感人,以情动人,以理服人”,这样的表达方式不仅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还提升了整体的美感。②通过展示作者的情感和生活态度,文章更容易触动读者的心弦,引起共鸣。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作者的真实情感,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获得审美愉悦。材料一中提到“以同理心、赤诚心来感动读者”,这种表达方式能够更好地触动读者的情感,引发共鸣。③情趣不仅仅是语言艺术的表现,也是作者文化修养和个人魅力的体现。一个富有情趣的作者通常能够展现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心理状态,进而让读者对其产生敬佩和喜爱之情。材料一中提到“优秀作者,都是有情趣的人”,这种表述不仅展示了作者的文化修养,还体现了作者的个人魅力。【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①正如材料一强调的“文章贵新亦贵真”,写文章要“说实话,说真话”,内容应基于事实,而非臆想或虚构。要像材料二中提到的曾巩那样,以事实为依据,用数据和案例说话,避免“陈词滥调、空话套话”。尤其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更要注重信息的真实性,避免传播虚假信息。“分辨信息真实性,传播真实信息,尤为重要。”②这不仅要求作者本人的言行一致,也要求文章内容能够经得起实践检验。避免夸夸其谈,提倡务实精神,要像材料二中的赵抃和曾巩那样,不仅要关注社会真问题、人民心头事,更要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并以行动去落实。切忌“简单问题复杂化”,要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清晰的思想。③材料一提到“情感应是真实的,观念应是自己相信的”,这体现了写作的真诚性。要“以同理心、赤诚心来感动读者”,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正如材料一所说,作者与读者是朋友关系,真诚的交流才能建立信任和共鸣。同时,也要像材料一提到的那样,保持写作的“情趣”,展现个人的风格和魅力,但这种情趣也应是发自内心的,而非刻意模仿或矫揉造作。(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青年战士杨军的年轻的妻子钱阿菊,坐在村外山脚根的小溪边,洗着杨军的和她自己的衣裳,春风吹动她的衣襟和垂在颊上的头发,春阳沐浴着她的青春的脸,她的影子倒映在清澈透明的溪水里,洁净的、柔和的而又健壮的身姿、面貌,在这个自然景色的画图里,显得分外俊美。她手里搓揉着衣裳,水花飞溅,嘴里哼唱着她的家乡的江南山歌:河东阿郎忙采菱哟,河西阿妹妹洗头巾。头巾抛到河东沿,阿郎给我一把菱哟!头巾包着一把菱哟,菱里包的阿妹的心。阿妹妹的心比菱甜哟!阿郎的情比水深哟!杨军仿佛听到了歌声,轻脚细步地向溪边走来。待他走近的时候,阿菊还在唱着。她听到脚步声,心一跳,截断了歌声,猛一抬头,见是杨军。她收拾了洗好的衣裳,顺便擦了擦脸,理顺了头发,坐到杨军的身边,把杨军拿来的布包解开来,问道:“做鞋子要这多布?”“做四双!”“先做一双两双,以后,我两个月做一双,带给你,包你赤不了脚。”“跟阿本、阿鹞也做一双!他们晓得你来了。”“快点做!”杨军说。阿菊知道他天天吵着要到前方去,心里本就有点不安,现在,买来了鞋布,催着快做,像是就要动身的样子,心就更是往下沉坠。她把鞋布卷叠起来,沉默了一阵,细长浓黑的眉毛迅捷地动弹一下,说:“来得及,半个月做一双,两个月一定做好四双鞋。”“要两个月!”杨军瞪着眼惊讶地说。“手笨,有什么法子?”阿菊含笑地说。“跟我卖关子!不高兴做,拉倒!”杨军把鞋布拿回到自己手里,恼闷闷地说。“要糊鞋骨子,要纳底,要做鞋帮,要一针一线地躺。靠的两只手,又不是用洋机!半个月一双,还算慢?”“当我外行?老百姓做支前鞋子三天两双。”“我要就不做,要做就得样子好看,穿得舒服,牢靠,结实,经得住爬山过岭。”阿菊想了一想,又抖动眉头,轻快流利地说。杨军脱下脚上的一只鞋子,送到她的面前,说:“你看看!人家做得不好?”阿菊瞧着鞋子,杨军补充着说:“是苏中老百姓慰劳的,跑了几百里,打了四五仗,你看底没有通,帮子没有坏,线没有绽。”“鞋子做得不算坏。三天两双,除非她是天工神手,我心钝手笨做不出来。”“两天一双,总做得起来吧?”“什么时候动身?真的走啦?”阿菊在杨军的脚板上轻轻地拍了一掌,把鞋子套回到他的脚上,问道。“说走就走!”他从衣袋里摸出张华峰、秦守本的来信,接着说:“你看!一个班捉四百多,一个班捉五百多,一个连总共捉了一两千。真倒霉!这好的仗,没参加得上!”阿菊看着信,低声地念着,杨军的头偎在她的肩膀,给她指认着她认不出的字。仿佛信上的什么东西刺激了她,看完了信,亮起嗓子来说:“你走吧!鞋子我赶工做就是!”从杨军手里拿过鞋布来。“我走了,你……”阿菊是个自尊心很强的女子,不是乐于在别人怜悯之下过生活的人,他没有把替她担心的话明白地表露出来。阿菊早就知道杨军要到前方去。莱芜大捷的消息传来之后,她看到杨军那种欢天喜地的情绪,她前几天就对杨军说过:“你从前参军,我赞成,你当了英雄,很多很多人都称赞你、喜爱你,我也有光彩,我还能拖你的后腿?我来找你,就是为的要你上前线报仇杀敌!”她很爱惜杨军,不愿意杨军为了留恋她,在后方多留一天两日,落得人家说他给小媳妇拖住了后腿,影响到他的情绪,也不愿意给闲话人家说,承担拖丈夫尾巴的坏名声。但是,杨军负过伤,肩背上的疤痕,深刻地印在她的心眼里。杨军这两天只是催她缝呀洗的,今天又特地跑到五六里外的地方去赶集,买来了鞋料,叫她赶紧做鞋子,她的心又禁不住地慌乱起来,明亮的眸子便渐渐地模糊起来。“我?你不要管!”她的话说得很响,但却抑制不住地带着颤声,眼里跟着渗出了泪水。“有什么困难?在这里生活过得来?”杨军轻声问道。“有吃、有穿、有活做。过得来,没困难。”她说得很爽快。间隔了一下,她揩去眼泪,接着说:“不要担心我!好待多待几天,不好待少待几天。你走,我也走!”“走?到哪里去?”杨军惊异地问道。“回天目山去!我能来,就能去!冻不坏,饿不死!”阿菊说的玩笑话,但却像是真的一样。像是撒娇,又像是逞性子,她在用心眼儿试探着杨军,是不是舍得让她走。杨军仿佛没有识破她的心眼儿,呆呆地看着她。在他的感觉里;她比过去坚强得多,她的身上增长了女丈夫的气概。“布给你,鞋子你自己做吧!”她把鞋布掷到他的面前,冷着脸说。杨军把鞋布又掷还给她。她又把鞋布掷到杨军手里。在杨军又拿起鞋布掷给她的时候,她抓住了鞋布。于是他抓着鞋布这一头,她抓着鞋布那一头,两个人互相拉扯推攘起来。年轻的夫妻仿佛回到了初恋的时候,在山下竹林旁边打闹逗乐的生活情趣里。“要走,我们一道走!”杨军板着脸说。阿菊感到了温暖,定下心来,微笑着。时近中午,炊烟在山谷里向山顶攀缘而上,和乳白色的云渐渐地连结起来。(选自吴强《红日》第十章第三九节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青年战士杨军的年轻的妻子钱阿菊”,该表述凸显出女子依附丈夫的时代特点。B.“底没有通,帮子没有坏,线没有绽”,侧面表现出老百姓对前方战士的拥护与支持。C.杨军感觉阿菊比过去坚强得多,增长了女丈夫的气概,因此他没有识破阿菊的心眼儿。D.末段“炊烟”“白云”渐渐连接,象征主人公对战争的厌恶和对自由的向往。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段落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A.阿菊爱惜杨军,不愿意他名声受损,不愿意在丈夫面前表露自己一点点的痛苦与不安,更不愿意承担拖累丈夫的骂名,由此可见她很看重名声。B.杨军参军当了英雄,受到很多人称赞,她有了光彩,阿菊这样说是由衷为杨军感到骄傲,也为了坚定丈夫离开的心意。C.本段采用了插叙手法,有助于更好地展现阿菊和杨军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的心理状态,突出阿菊对丈夫离开的不舍。D.这段文字采用阿菊的第三人称视角,将阿菊矛盾复杂的心路历程刻画得淋漓尽致,增添了小说的真实性和可读性。8.小说采用对话的形式展开叙述,请你谈谈其表达效果。9.小说开头为何说阿菊的身姿“柔和”而又“健壮”,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答案】6.B

7.A

8.①对话体小说口语化的表达,贴近生活,更能体现小说的艺术真实;②简洁的对话更有利于展示阿菊坚强的个性和心理变化,为人物成长提供空间。③通过对话展开情节、交代战争故事背景,使得文章情节更加紧凑,吸引读者的阅读注意力。

9.①阿菊是柔和的,她生长于江南水乡,哼唱江南山歌,富有江南少女与大自然和谐统一的温柔,也有对爱情自由的美好憧憬;阿菊不愿意丈夫离开,故意玩笑说自己手笨拖延时间,体现出她作为妻子对丈夫的不舍柔情。②阿菊的身体是健壮的,她生活于大自然中有健硕的身体,她吃苦耐劳、能干,制作的鞋子结实、美观;阿菊的性格是坚强的,她自尊心很强,不愿意将自己柔弱的一面展示给别人,更不愿意成为丈夫的拖累;阿菊的精神是坚定的,虽不舍丈夫,但在看过信后亮起嗓子来坚定地让丈夫离开,这是她成长为一名革命战士后精神健壮的体现。③阿菊由带着小女儿情怀的弱女子到渐渐理解、支持丈夫,最后成长为一名和丈夫一样坚定的革命战士,体现了小说的成长主题。(答出“柔和”的具体体现一点1分,两点及两点以上2分,答出“健壮”的具体体现一点1分,三点及三点以上3分,结合“柔和”和“健壮”答出“成长主题”1分,共6分)【解析】【导语】这篇文章通过描写青年战士杨军和妻子钱阿菊的对话,展现了战争背景下普通人的细腻情感。阿菊的形象既柔和又健壮,象征着她内心的坚韧与对丈夫的支持。对话形式使人物性格鲜明,情感真实自然,尤其是阿菊对丈夫的爱与不舍,以及对名声的重视,反映了她内心的矛盾和坚强。文章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生活化的场景,刻画出战争年代普通人生活的艰辛。【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及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A.“凸显出女子依附丈夫的时代特点”错误。该句意在强调钱阿菊与杨军的关系以及她的年轻,为下文在夫妻对话中阿菊的成长做铺垫,体现了文本的主题,并未体现对丈夫的依附。C.“因此他没有识破阿菊的心眼儿”错误。原文“杨军仿佛没有识破她的心眼儿”中“仿佛”二字体现的言外之意是“已经识破”,并不是没有识破。且“阿菊比过去坚强得多,增长了女丈夫的气概”与能否识破她的心眼不存在因果关系。D.“象征主人公对战争的厌恶”错误。结合上文夫妻两人决定“我们一道走”以及阿菊“感到了温暖,定下心来,微笑着”可知,炊烟和白云连接,象征成长中的妻子与坚定的革命英雄的双向奔赴,他们携手共进以相互的温暖共同抵御未来的战争风雨。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段内容及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A.“由此可见她很看重名声”错误。阿菊爱惜杨军的名声也爱惜自己的名声,根本出发点不是因为看重名声,而是为了守护丈夫的革命理想,她自尊自强不愿意成为丈夫的拖累。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①对话体小说口语化的表达,如“他们晓得你来了”“有什么法子”“不高兴做,拉倒”等句子,贴近生活,更能体现小说的艺术真实。②简洁的对话更有利于展示阿菊坚强的个性和心理变化,为人物成长提供空间。如一开始听说丈夫要去前线,她故意拖延做鞋的时间,如“要糊鞋骨子,要纳底,要做鞋帮,要一针一线地躺”表现出他的不舍;在看完前方的来信之后,阿菊积极转变态度,支持丈夫去前方并表示赶工做鞋子。如“你走吧!鞋子我赶工做就是”“我?你不要管!”“有吃、有穿、有活做。过得来,没困难。”“不要担心我!好待多待几天,不好待少待几天。你走,我也走!”直接充分展现阿菊的心理变化和成长。③通过“老百姓做支前鞋子三天两双”“跑了几百里,打了四五仗”“这好的仗,没参加得上”等人物的对话展现了战争的故事背景,通过对话展开情节、交代战争故事背景,使得文章的情节更加紧凑,吸引读者的阅读注意力。【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①阿菊是柔和的。如“春风吹动她的衣襟和垂在颊上的头发,春阳沐浴着她的青春的脸,她的影子倒映在清澈透明的溪水里”,展现了江南少女与大自然和谐统一的温柔;“嘴里哼唱着她的家乡的江南山歌”,体现她对爱情自由的美好憧憬;又如“要糊鞋骨子,要纳底,要做鞋帮,要一针一线地躺。靠的两只手,又不是用洋机!半个月一双,还算慢”,“我心钝手笨做不出来”,阿菊不愿意丈夫离开,故意玩笑说自己手笨拖延时间,体现出她作为妻子对丈夫的不舍柔情。②阿菊的身体是健壮的,她生活于大自然中有健硕的身体。阿菊的性格是坚强的,如“我要就不做,要做就得样子好看,穿得舒服,牢靠,结实,经得住爬山过岭”,体现了阿菊吃苦耐劳、能干;“我?你不要管!”“过得来,没困难”“不要担心我!”“阿菊是个自尊心很强的女子,不是乐于在别人怜悯之下过生活的人”等句子体现了阿菊的自立自强,不愿意将自己柔弱的一面展示给别人,更不愿意成为丈夫的拖累;“我来找你,就是为的要你上前线报仇杀敌”“她很爱惜杨军,不愿意杨军为了留恋她,在后方多留一天两日”等句子体现了阿菊的精神是坚定的,虽不舍丈夫,但在看过信后亮起嗓子来坚定地让丈夫离开,这是她成长为一名革命战士后精神健壮的体现。③随着小说情节的发展,阿菊的形象也在不断地变化和成长,从舍不得离开丈夫、故意拖延做鞋时间到坚强面对、全力支持丈夫,再到最后和丈夫共同参战,鲜明有力地呈现了小说的成长主题。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庄宗光圣神闵孝皇帝,讳存勖,武皇帝之长子也。天佑五年春正月,武皇疾笃,召监军张承业、大将吴珙谓曰:“吾常爱此子志气远大,可付后事,惟卿等所教。”及武皇厌代,帝及嗣王位于晋阳,时年二十有四。汴人方寇潞州,周德威宿兵于乱柳。时振武节度使克宁,即帝之季父也;为管内蕃汉马步都知兵马使,典握兵柄。帝以军府事让季父,曰:“儿年幼稚,未通庶政,虽承遗命,恐未能弹压。季父勋德俱高,众情推伏,且请制置军府,俟儿有立,听季父处分。”克宁曰:“亡兄遗命,属在我儿,孰敢异议!”因率先拜贺。会李存颢以阴计干克宁曰:“兄亡弟立古今旧事季父拜侄理所未安。”存颢欲于克宁之第谋害张承业、李存璋等,以并、汾九州归附于梁,送贞简太后为质。克宁意将激发,乃擅杀大将李存质,请授己云州节度使,割蔚、朔、应三州为属郡,帝悉俞允,然知其阴祸有日矣。克宁俟帝过其第,则图窃发。时幸臣史敬熔者,亦为克宁所诱,尽得其情,乃来告帝。帝谓张承业曰:“季父所为如此,无犹子之情,骨肉不可自相鱼肉,予当避路,则祸乱不作矣!”承业曰:“臣受命先王,言犹在耳。存颢辈欲以太原降贼,王欲何路求生?不即诛除,亡无日矣。”因召吴珙、李存璋、李存敬、朱守殷谕其谋,众威愤怒。二月壬戌,命存璋伏甲以诛克宁,遂靖其难。四月,帝召德威军归晋阳。汴人既见班师,知有国祸,以为潞州必取,援军无俟再举,遂停斥候。梁祖亦自泽州归洛。帝知其无备,乃谓将佐曰:“汴人闻我有丧,必谓不能兴师,人以我少年嗣位,未习戎事,必有骄怠之心。若简练兵甲,倍道兼行,出其不意,以吾愤激之众,击拨骄惰之师,拉朽摧枯,未云其易,解围定霸,在此一役。”五月辛未朔,晨雾晦瞑,帝率亲军伏三垂冈下。诘旦,天复昏雾,进军直抵失城。时李嗣源总帐下亲军攻东北隅;李存璋、王霸率丁夫烧寨,劚夹城为二道;周德威、李存审各分道进攻,军士鼓噪,三道齐进。李嗣源坏夹城东北隅,率先掩击,梁军大恐,南向而奔,投戈委甲,噎塞行路,斩万余级,获其将副招讨使符道昭洎大将三百人,刍粟百万。梁招讨使康怀英得百余骑,出天井关而遁。梁祖闻其败也,既惧而叹曰:“生子当如是,李氏不亡矣!吾家诸子乃豚犬尔。”(节选自《旧五代史·后唐·庄宗纪一》,有删减)材料二:李存勖不可以为天子,然固将帅之才也,知用兵之略矣,得英主而御之,与韩信齿。败则唯死而已,胜则骄淫侈靡,无所汔止,羽、存勖之以倾败终也,决于此耳。(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五代上》)10.文中画波浪线处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的字母方框涂黑。兄亡弟A立B古今C旧事D季父拜E侄F理G所未安。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闻,听说,与《木兰诗》中的“不闻机杼声”意思不相同。B.以,认为,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皆以美于徐公”用法相同。C.塞,堵塞,与《促织》“留待限期,以塞官责”的“塞”意思不相同。D.齿,并列,与《师说》中的“君子不齿”意思不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武皇李克用病重,委托监军张承业、大将吴珙辅佐年少的李存勖。李存勖二十四岁在晋阳即位。`B.李存勖的叔叔李克宁在部将李存颢怂恿之下,杀害张承业、李存璋等人,并将并、汾等州归附梁国,将贞简太后作为人质。C.李存勖召德威军回晋阳。梁国的军队认为潞州可以轻松夺取,李存勖在潞州三垂冈设下伏兵,大败梁军。D.后梁太祖朱温吃败仗后发出的感叹,不仅是对李存勖个人能力的认可,也是对他所代表的勇猛和智慧的赞扬。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季父所为如此,无犹子之情,骨肉不可自相鱼肉,予当避路,则祸乱不作矣。(2)汴人既见班师,知有国祸,以为潞州必取,援军无俟再举,遂停斥候。14.毛泽东评价“李存勖之‘断’可谓识时务之俊杰”,王夫之则评价李存勖“胜剧骄淫奢侈”。请结合材料一和欧阳修《伶官传序》,分别指明李存勖的“断”和“骄淫奢侈”的表现。【答案】10.BDF

11.D12.B

13.(1)我的小叔叔这样做,没有像对儿子一般的感情,骨肉之间不可以互相残杀,我应该避让,这样祸乱就不会发生了。(2)汴人(梁军)看见(周德威)班师(回晋阳),知道(后唐)发生了祸事,认为潞州一定能够攻取,不需要等待援军再出动,于是停下了对敌人的侦查。14.(1)材料一,季父李克宁准备叛乱,李存勖迅速派人制止,消弭危险于萌芽中;对于汴人对潞州的入侵,在国内不稳定的情况下,李存勖主动出击,在三垂冈亲自伏击敌人。这些都表现出李存勖的“断”。(2)《伶官传序》中讲述李存勖在功业鼎盛之际宠幸伶人,最后身死国灭。这表现了其“骄淫奢侈”。【解析】【导语】这篇文章选自《旧五代史·后唐·庄宗纪一》,主要描绘了后唐庄宗李存勖的早期事迹,展现了他在政治和军事上的才干。文章通过李存勖在即位初期面对内外挑战的应对策略,尤其是对叔父李克宁的阴谋的果断处理,以及在潞州战役中的军事才能,突显了他的决断力和军事智慧。同时,材料二中王夫之的评论揭示了李存勖性格中的缺陷,即胜利后的骄奢淫逸,暗示了其最终失败的原因。文章通过对比,反映出李存勖在治国理政和个人品德上的复杂性。【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兄亡弟立,古今已成惯例,叔叔拜侄儿,道理上讲不过去。“兄亡弟立”为并列结构,中间不断开,作句子的主语,为了表强调,其后B处可断开;“季父”是句子主语,其前D处断开;“季父拜侄”是主谓宾结构,应在宾语后F处断开。故选BDF。【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听说;/听见。句意:汴人听说我们有丧事。/听不到机杼声。B.正确。都是“认为”。句意:又认为我年轻即位。/都认为我比徐公美。C.正确。堵塞;/充抵、搪塞、应付。句意:丢弃武器装备,堵塞道路。/只等到了期限,拿它送到县里去缴差。D.错误。两个“齿”都是并列、同列的意思。句意:是能够与韩信并驾齐驱的。/君子不屑与之并列。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李克宁……杀害张承业、李存璋等人,并将并、汾等州归附梁国,将贞简太后作为人质”错,张冠李戴。原文“存颢欲于克宁之第谋害张承业、李存璋等,以并、汾九州归附于梁,送贞简太后为质”,意思为李存颢想要在李克宁的府邸谋害张承业、李存璋等人,拿并州、汾州等九个州归附于梁,并送贞简太后给梁作为人质,所以“李克宁”应改为“李存颢”。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犹子”,像对儿子一般;“相鱼肉”,互相残杀;“作”,发生。(2)“取”,攻取;“援军无俟”,宾语前置,正常语序是“不俟援军”,不需要等待援军;“举”,动词,出动,派出。【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能力。(1)先看“断”。材料一,史敬熔向李存勖告发了李克宁准备叛乱的事,李存勖在张承业的劝说下“召吴珙、李存璋、李存敬、朱守殷谕其谋”“二月壬戌,命存璋伏甲以诛克宁,遂靖其难”,得知季父李克宁准备叛乱,李存勖迅速派人制止,消弭危险于萌芽中;材料一,后唐有国丧,李存勖刚刚即位,国内还不稳定,但面对汴人进攻,李存勖说“汴人闻我有丧,必谓不能兴师,人以我少年嗣位,未习戎事,必有骄怠之心。若简练兵甲,倍道兼行,出其不意,以吾愤激之众,击拨骄惰之师,拉朽摧枯,未云其易,解围定霸,在此一役”,并且“率亲军伏三垂冈下”,取得胜利。这些都表现出李存勖的“断”。(2)再看“骄淫奢侈”。李存勖灭梁以后,骄傲自满,宠信伶官,纵情声色,使民怨沸腾,众叛亲离,在位仅三年就死于兵变之中。《伶官传序》中讲述李存勖在功业鼎盛之际宠幸伶人,结果“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最后身死国灭。这表现了其“骄淫奢侈”。参考译文:材料一:庄宗光圣神闵孝皇帝,名字叫存勖,是武皇帝的长子。天佑五年春一月,武皇病重,召见监军张承业、大将吴珙说:“我常爱这孩子志气远大,可交付继承我的事业,希望你们多加教导。”武皇死后,庄宗便在晋阳即王位,时年二十四岁。那时汴军正侵犯潞州,周德威在乱柳驻兵。当时的振武军节度使李克宁是庄宗的叔叔,是管内蕃汉马步军都知兵马使,掌握兵权。庄宗把军府大事交给叔叔,说:“侄儿年轻幼稚,不通政务,虽然继承王位,恐怕不能服众。叔叔功勋道德都高,大家心服,暂请治理军务,等侄儿再大些,由叔叔安排。”克宁说:“我死去的哥哥有遗命把政权交给侄儿,我怎敢说什么不同的话!”便带头向庄宗拜贺。恰逢李存颢私下挑动克宁,说:“兄亡弟立,古今已成惯例,叔叔拜侄儿,道理上讲不过去。”李存颢想在克宁家汔谋害张承业、李存璋等人,把并、汾九州归附给梁朝,送贞简太后为人质。克宁想激化事情,擅自杀大将李存质,要庄宗授自己为云州节度使,把蔚、朔、应三州划归自己,庄宗都允许了,然而也知道他的阴谋有一段时间了。克宁想趁庄宗到他家时,就图谋起事。当时有个得宠的大臣名叫史敬熔的也被克宁引诱,完全了解内情,就来报告了庄宗。庄宗对张承业说:“我的小叔叔这样做,没有像对儿子一般的感情,骨肉之间不可以互相残杀,我应该避让,这样祸乱就不会发生了。”张承业说:“我受先王嘱托,先王的话还在耳边。李存颢等人想将太原投敌,皇上还能有生路吗?如不马上镇压,国家灭亡也没几天了。”便召来吴珙、李存璋、李存敬、朱守殷,告知叛乱者的阴谋,大家都很愤怒。二月二十一日,命李存璋埋伏甲士杀了李克宁,于是平定了变乱。四月,庄宗召周德威部队回晋阳。汴人(梁军)看见(周德威)班师(回晋阳),知道(后唐)发生了祸事,认为潞州一定能够攻取,不需要等待援军再出动,于是停下了对敌人的侦查。梁太祖也从泽州回洛阳。庄宗知道梁军没有准备,于是对将佐们说:“汴人听说我们有丧事,必然不能起兵,又认为我年轻即位,不熟悉军事,他们一定会骄傲松懈。如果轻装快速行军,出其不意,凭我们愤激之众,攻击他们骄惰之师,拉朽摧枯,也不比这个容易。解潞州之围争夺霸位,就在这一仗。”五月一日,晨雾晦暗,庄宗率亲军埋伏在三垂岗下,天亮时,又大雾弥漫,进军直抵夹城。这时李嗣源带帐下亲军攻东北角,李存璋、王霸率丁夫放火烧寨,把夹城掘成两条道,周德威、李存审各带兵分道进攻,士兵鼓噪,三条道一齐进攻。李嗣源击破夹城东北角,率先掩杀过去,梁军很恐惧,向南逃窜,丢弃武器装备,堵塞道路,斩首万余,俘虏了副招讨使符道昭以下大将三百人,粮草百万。梁朝招讨使康怀英仅带百余骑兵从天井关逃走。梁太祖听说败讯,害怕地叹道:“生儿子应当生这样的,李氏真不会亡了!我家几个儿子就像猪狗呀。”材料二:李存勖不能当一个好天子,然而他确实是一个好的将帅,懂得用兵的谋略,假如能得到一个英明的君主使用他,是能够与韩信并驾齐驱的。战败了就一死了之,胜利了就骄纵奢侈,不能完成(大业),项羽、李存勖最终倾覆失败,就是这个(原因)决定的啊。(二)古代诗歌阅读(本小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贺新郎·送陈子华赴真州①宋·刘克庄北望神州路。试平章、这场公事,怎生分付?记得太行山百万,曾入宗爷驾驭②。今把作、握蛇骑虎。君去京东豪杰喜,想投戈、下拜真吾父③。谈笑里,定齐鲁。两河④萧瑟惟狐兔。问当年、祖生⑤去后,有人来否?多少新亭挥泪客,谁梦中原块土?算事业、须由人做。应笑书生心胆怯,向车中、闭置如新妇。空目送,塞鸿去。【注】①公元1227年,刘克庄送陈子华知真州,对陈子华在真州组织义军寄予厚望。②靖康之变后在河北、山西等地结集的抗金义军,其中有不少归附东京留守宗泽。③郭子仪曾仅率数十骑入回纥大营,回纥首领舍兵下马而拜,说:“真吾父也。”④指河北东路、西路,当时为金统治区。⑤祖生,祖逖。15.下列对这首词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人送友人远去真州为官,想到的是朝野两种声音的尖锐矛盾,一时感慨万千。B.词人想起名将宗泽大败金人的事迹,表达了对友人平定齐鲁的期望。C.词人想着河北东西路被金人所占,用祖逖的典故鼓舞陈子华渡江北伐。D.词人劝友人陈子华放下书生意气,不要像车中新妇一般胆小怯懦。16.本词作者刘克庄是辛派的重要代表词人,请结合你学过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分析两词有什么共同特点。【答案】15.D

16.①情感相同。两首词都体现了深沉的家国情怀。②手法相同。两首词都运用了典故。本词用到宗泽驾驭义军、郭子仪使回纥拜服、祖逖北伐等典故。《永遇乐》则用了孙权建都、刘裕北伐、刘义隆草率北伐、廉颇老矣等诸多典故。③风格相同。两首词都具有豪放风格,意境开阔,情感豪迈。【解析】【导语】刘克庄的《贺新郎·送陈子华赴真州》通过送别友人,表达了对恢复中原的热切期望。词中借用历史典故,展现了对友人勇敢担当的期待和对时局的深刻忧虑。全词情感激昂,充满爱国热情,体现了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英雄人物的赞美。【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D.“词人劝友人陈子华放下书生意气,不要……”错。“应笑书生心胆怯,向车中、闭置如新妇”,是词人自嘲自己像躲在车中的新妇一样,胆小怕事,而不是劝友人陈子华。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情感、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①《贺新郎·送陈子华赴真州》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体现了深沉的家国情怀。在《贺新郎》中,词人北望神州沦陷之地,发出“这场公事,怎生分付”的质问,对国家命运深感忧虑。“两河萧瑟惟狐兔”则描绘出北方沦陷区的荒凉,表达了词人对失地的痛心。《永遇乐》同样如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开篇便展现出对英雄的追慕和对国土沦陷的感慨,通过缅怀孙权、刘裕等英雄人物来表达对南宋朝廷不思进取的批判和恢复中原的愿望。两首词都寄寓了北伐抗金、收复失地的期望。②两词都大量运用典故。《贺新郎》用到宗泽驾驭义军、郭子仪使回纥拜服、祖逖北伐等典故。如“记得太行山百万,曾入宗爷驾驭。今把作、握蛇骑虎”,通过宗泽典故来对比现在对待义军的不当态度,同时也希望陈子华能够善用义军力量。《永遇乐》更是用了孙权建都、刘裕北伐、刘义隆草率北伐、廉颇老矣等诸多典故。如“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借刘义隆北伐失败的典故来告诫统治者要谨慎用兵,这些典故的运用使词的内涵更加丰富,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③两词都展现出豪放的风格。《贺新郎》从整体意境上看,视野广阔,词人站在送别之地,心系北方沦陷的广阔区域,“北望神州路”开篇就营造出宏大的视野。在情感表达上豪迈激昂,如“谈笑里,定齐鲁”,展现出对收复失地的信心和豪迈气概。《永遇乐》也是如此,从“千古江山”起笔,纵横千古,气势磅礴。同时,在对历史英雄的缅怀和对现实的批判中,情感奔放,如“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表达自己壮志未酬的悲愤,具有豪迈奔放的风格特点。(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赤壁赋》中苏轼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造物者给予人们的无尽宝藏。(2)《将进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慨叹岁月流逝,人生易老。(3)古代诗人从屈原开始,喜欢用花草来写自身的高洁与美好,后世的文人也喜欢用花草来表现感情,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惟江上之清风

②.与山间之明月

③.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④.朝如青丝暮成雪

⑤.涉江采芙蓉

⑥.兰泽多芳草(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惟”“暮”“涉”等。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零糖社交”何以成为年轻人的社交关键词?首先,“零糖社交”是节约“社交体力”的客观需要。现代社会,快速的地域流动和高强度的社会生活让很多年轻人倍感压力,导致他们线下“体力”严重流失,不愿意在发展建立人际关系时投入过多时间和精力。而“零糖社交”实际上让社交关系变得轻松简单,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时间和精力成本,从而让有限的“社交体力”发挥最大效用。其次,“零糖社交”是告别社交焦虑的有效方式。“精装朋友圈”的行为让一些人的“毛坯人生”被社交平台所关注、放大,催生出与他人攀比、对他人评价过分敏感等“社交焦虑”的症状。“零糖社交”通过降低对社交网络的依赖,实施适当“社交斋戒”,让人们以真诚和平等为基础建立人际关系,有更多时间专注于个人内心世界与生活质量,而非在线上维持虚假的“社交繁荣”。最后,(①)。传统的社交模式往往强调群体意识和群体归属感,而当代年轻人更倾向于建立一种基于自我实现和自我表达的社交关系,希望通过社交活动促进个人成长,而非受限于过度情感依附。从“为他人”到“为自我”的“为己社交”,“零糖社交”强调的是建立在自我认知基础上的真实交往,让社交成为一种自我实现的过程。在社交方式多元化的今天,每个人的社交偏好都

【甲】

。有人偏爱浓烈,(②);有人喜欢向外探寻,有人青睐向内求索。“零糖”或许并不能满足所有人的“甜度”需求,但它的出现确实为我们探索社交生活方式带来了诸多启示。“零糖社交”并非“零社交”,保持自我并非“与世隔绝”。“

”,

中的先贤智慧与如今的“零糖社交”在观念上不谋而合,都倡导在人际交往中保持一份淡然与真实,不为取悦他人而放弃自我立场。然而,坚守个性和独立,并不代表要

【乙】

、远离人群。相反,它鼓励我们在维持个人独立性的基础上,去构建一种真挚且长久的人际关系,实现自我与他人的和谐共存。18.请在文中画横线的【甲】【乙】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请在括号内补写恰当语句,使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0.画波浪线句有语病,请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1.下列可填入Ⓐ和Ⓑ后面横线中的诗句及其出处,最恰当的一组是()A.我欲醉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山中与幽人对酌》B.人生契阔无老少,论调何必先同调;《徒步归行》C.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D.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22.根据材料说说对“糖”的理解,并给“零糖社交”下定义,不超过150字。【答案】18.【甲】不尽相同(千差万别/五花八门/各式各样)

【乙】遗世独立(避世离俗)

19.①个体意识觉醒呼唤“为己社交”②有人钟情于淡泊

20.“零糖社交”通过减少对社交网络的依赖,实施适当“社交斋戒”,让人们有更多时间专注于个人内心世界与生活质量,以真诚和平等为基础建立人际关系,而非在线上维持虚假的“社交繁荣”。21.A22.①“糖”是高热量、容易令人沉迷,且带有一定黏性的物质,用以比喻束缚年轻人建立清爽、平等人际关系的绑带,社交层面表现出某种形式的难敌诱惑和过度亲密等。②定义:“零糖社交”泛指在社交中保持一定距离和独立性,不过多依赖他人提供情绪价值,避免社交焦虑产生压力的一种社会交往方式。【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甲】处,由后文“有人偏爱浓烈……有人喜欢向外探寻,有人青睐向内求索”可知,此处强调在社交方式多元化的当下,每个人的社交偏好存在差异,故可填“不尽相同(千差万别/五花八门/各式各样)”。不尽相同:指多个事物之间不完全相同。千差万别:形容各类多,差别大。五花八门:比喻事物繁多,变化莫测。各式各样:许多不同的式样或方式。【乙】处,结合前文“然而,坚守个性和独立,并不代表要”以及后文“远离人群”可知,此处强调坚守个性和独立并不意味着要远离尘世、不与众人接触,故可填“遗世独立(避世离俗)”。遗世独立:指超然独立于现实世界之外。避世离俗:指逃避浊世,超脱凡俗。【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处,此句承接上文从不同方面阐述“零糖社交”成为关键词的原因,如“首先,‘零糖社交’是节约‘社交体力’的客观需要”“其次,‘零糖社交’是告别社交焦虑的有效方式”,并结合后文“传统的社交模式往往强调群体意识和群体归属感,而当代年轻人更倾向于……”可知,此处从当代年轻人倾向于建立基于自我实现的社交关系角度,来说明“零糖社交”与之契合,是其追求自我实现的一种方式,故可填“个体意识觉醒呼唤‘为己社交’”。②处,与前文“有人偏爱浓烈”相对应,形成两种不同社交偏好的对比,且与后文“有人喜欢向外探寻,有人青睐向内求索”共同展现了社交偏好的多样性,故可填“有人钟情于淡泊”。【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语段语病有二:(1)搭配不当。“降低”和“依赖”搭配不当。因此,应把“降低”改为“减少”。(2)语序不当。按照正常逻辑,应该先有时间上的自由,才能更好地以真诚和平等的态度建立人际关系。因此,应把“让人们以真诚和平等为基础建立人际关系,有更多时间专注于个人内心世界与生活质量”改为“让人们有更多时间专注于个人内心世界与生活质量,以真诚和平等为基础建立人际关系”。【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衔接的能力。A.诗句出自《山中与幽人对酌》,这句诗表达了一种随性、自在,不刻意迎合他人的态度,与文段中所倡导的在人际交往中保持淡然与真实,不为取悦他人而放弃自我立场的“零糖社交”观念相符。B.诗句强调人与人之间观点不必强求一致,主要侧重于思想层面的交流,与“零糖社交”所强调的人际交往中的淡然真实且不取悦他人的整体氛围不太契合。C.诗句主要是对友人前路的宽慰,表达的是对友情的一种信心和鼓励,与“零糖社交”的内涵相差较大。D.诗句侧重同病相怜的情感共鸣,同样与“零糖社交”所倡导的观念不一致。故选A。【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和概括(下定义)能力。(1)文中,“糖”并非指我们日常生活中食用的糖,而是一个比喻。①传统社交模式中存在的过度依赖、情感绑架等现象。这些社交行为如同高热量的糖,虽然可能带来短暂的满足感,但长期来看会消耗大量精力和时间,让人沉迷其中,难以自拔。②“黏性”象征着复杂的人际关系和难以摆脱的社交压力。在某些社交环境中,人们可能因为各种原因(如人情世故、利益关系等)被迫维持一些不必要的联系,这些关系就像黏人的糖,让人难以挣脱。③“糖”代表了那些阻碍年轻人建立健康、平等社交关系的因素。这些因素可能是过度的情感依赖、虚伪的社交面具、不必要的社交压力等。它们束缚了年轻人的自由,让他们无法真正享受社交的乐趣。④“糖”的诱惑力对应了社交中的一些不良现象,例如为了迎合他人而委屈自己、为了维持表面关系而过度付出等。这些行为都反映了人们在社交中难以抵挡某些诱惑,导致过度亲密或不必要的社交负担。(2)下定义在说明事物本质特征时,常用判断句式来表述概念。然后将事物的特点或属性变成宾语的修饰词整合进长单句中。同时,明确陈述语序,合理排序。①首先,明确句子主干为“‘零糖社交’泛指一种社会交往方式”。②其次,对“零糖社交”阐述,应提取出关于“糖”的负面因素,如社交压力等。接着根据“零糖社交”的特点,如“节约‘社交体力’”“告别社交焦虑”等,概括其特点和属性,即“在社交中保持一定距离和独立性,不过多依赖他人提供情绪价值,避免社交焦虑产生压力”。③最后,将两者整合在一起,即“‘零糖社交’泛指在社交中保持一定距离和独立性,不过多依赖他人提供情绪价值,避免社交焦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