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含解析)2024-2025学年乾县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性测试
语文试题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近年有学者对古史起源问题的学术史做过梳理与回顾。舒铁指出,“古史起源多元论的三种代表性论著——蒙文通的《古史甄微》(1927年)、傅斯年的《夷夏东西说》(1934年)和徐旭生的《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1943年)早已为人熟知。经由蒙文通、傅斯年、徐旭生等人的研究,人们得以从新的角度来审视中国种族、文化的起源问题"。
傅斯年认为,“在三代时及三代以前,政治的演进,由部落到帝国,是以河、济、淮流域为地盘的”,“地理的形势只有东西之分,并无南北之限”,“这两千年的对峙,是东西而不是南北”。也就是说,广大南方地域的政治演进尚无足观,故而略过不论。蒙文通与徐旭生则认为可分河洛、海岱与江汉三集团或华夏、东夷及苗蛮三集团。但对于三集团之间文化演进的先后与对比,二人的认识又有明显差异。徐旭生认为北部华夏部族与东夷部族的文化要先于南部的苗蛮集团;蒙文通则认为三区的文化各成体系,其文献的传承各有统绪,主要强调其差异,而不是先后或优劣。总的来说,关于中华文明的起源,学术界的看法经历了从早期的“中原中心说"到后来的“满天星斗说”的发展历程。
蒙文通在《论〈山海经〉的写作时代与产生地域》一文中指出,该书“记载了不少传说中的古代帝王。但是,它的记载却和先秦时中原文化传统的说法不同”,它“并没有以黄帝作为传说中心。它更多提到的历史人物是帝俊和帝颛顼”,“很多国家和历史人物都被认为是帝俊或帝颛顼的后代”,后稷“作为进入农耕时代的重要历史人物”,也被“认为是帝俊所生”,而非中原传统说法谓之为黄帝的后裔;该书“从不以黄河中游地区作为天下之‘中’”,而是把“古巴、蜀、荆楚之地都作为天下之中来看待"。
(摘编自尹玲玲《“洪水”新解——兼及中华文明起源问题的学术史梳理》)
材料二:
在史前史的研究中,有学者较早注意到史前文化边缘发展现象,1968年就提出农业起源始于边缘地带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随着狩猎采集群体的人口增加,社群终将分裂,部分群体不得不进入边缘地带。为了生存,这些群体开始广泛利用资源,进而强化利用部分有驯化潜力的物种,驯化由此发生。以此为基础,人类的生计逐渐从狩猎采集转向农业。史前中国农业首先出现于山麓、小盆地区域,经历了从山麓走向平原的发展过程。
边缘地带带来了人类的发展与扩散。早在人类起源阶段,就可以看到边缘发展现象。人类灵长类祖先原本生活在热带雨林环境中,黑猩猩、大猩猩至今仍然如此,但是随后出现的气候变化,让部分地区变成了热带稀树草原。对于人类祖先而言,这就是边缘环境,他们不得不改变体质以便适应,发展更好的直立行走姿态,减少阳光下暴晒的面积;以出汗的形式,更高效地散热。同时,旱季时为了利用埋在地下的植物根茎与死亡的动物,发展出挖掘与切割工具。按照“撒哈拉泵"假说,当气候适宜的时候,撒哈拉大沙漠变成人类可以利用的环境,部分生活在沙漠边缘的人类进到这里,然后随着气候的变干,他们又被迫离开。部分人群无法回到原处,向北走出撒哈拉,人类由此走出非洲,正是边缘条件造就了人类的扩散。
边缘地带能够带来更多的交流机会,尤为有意义的是,边缘有利于革新的产生,因为这里的内部阻力更小。在农业起源进程中,与中心群体较多受到主流文化的制约不同,生活在边缘地带的是从中心群体中分裂出来的人群,闯入新领地中的移民更少受到传统与习惯的制约。狩猎采集让位于农业,意味着文化系统全方位的调整,从技术、社会到意识形态层面都需要如此。旧的文化系统往往对发展存在巨大阻力,而在边缘地带的人群遇到阻力的可能性要小得多。类似之,在文明化进程中,传统的等级不明显的平均社会让位于等级社会,挑战无疑是严峻的,阻力小的地方更有可能获得突破,此时边缘地带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
边缘效应的收益是显而易见的,但是这样的机会不是没有成本的,由于边界容易发生变化,边缘更不稳定,迫使物种不得不频繁迁徙。随着人类社会的演化发展,环境条件的内涵从完全指自然环境,逐渐过渡到自然与社会环境并重,甚至有时完全指社会环境,这在当代社会发展中表现尤为明显。由此,边缘的含义也随之扩充,它也可以是社会环境意义上的。
(摘编自陈胜前《中华文明起源中的边缘发展现象》)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二十世纪中期前,蒙文通等人已围绕古史起源多元论展开研究并写成代表性论著,产生了广泛影响。
B.蒙文通认为,与先秦时期中原文化传统以黄帝为中心不同,《山海经》以帝俊和帝颛顼为中心,记载了诸多古代帝王。
C.边缘地带的环境变化促使人类祖先制造与使用工具获取更多生活资源,以适应外部环境带来的生存挑战。
D.农业取代狩猎采集,涉及技术、社会、意识形态等每一个方面的彻底调整,边缘地带为此提供了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撒哈拉泵”假说表明,边缘地带并不是绝对的,这对人类来说并不一定是件坏事。
B.人类历史上等级社会取代平均社会是一种进步,离开边缘地带该进步可能难以发生。
C.随着社会发展,尤其是当代社会,边缘的含义已由原来的自然环境演变为社会环境。
D.材料一侧重中华文明起源的梳理,材料二侧重中华文明起源中的边缘发展现象,侧重点不同。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关于边缘效应收益观点的一项是()
A.海平面上升,海岸地带狩猎采集者不断后撤,形成更具社会复杂性的“上山文化"。
B.十八世纪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发源于欧洲边缘的不列颠岛,而非欧洲大陆的国家。
C.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原本位于西方边缘的美国,取代英国成为新的西方中心。
D.“红山文化”所在的地区是森林草原的交错地带,环境条件与生计模式始终多变。
4.材料一提到“中原中心”,材料二提到“中心群体”,两则材料都提到“中心”,写作目的有何不同?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5.结合材料二的观点,分析以下材料中石峁古城“开启文明新阶段”的原因。
距今约4300年的石峁古城,地处森林草原的交错地区,非常适合狩猎;形制多样的箭镞的出土,也与其射猎优势相匹配。从考古材料来看,石峁古城所代表的力量入侵了黄河中游的陶寺,开启了中华文明的新阶段。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蓝袍先生(节选)
陈忠实
我爷爷徐敬儒,是清帝的最末一茬秀才,因为科举制度的废止而不能中举高升,爷爷只好穿上蓝袍在杨徐村坐馆执教,教的是他的“四书五经"。我爷爷把门楼上那副“耕读传家”的题匾挖掉了,换上一副“读耕传家"的题匾,把“耕”和“读"的位置做了调换。我父亲初看时,还以为我爷爷笔下失误,问时,爷爷一拂袖子,瞪了父亲一眼,没有回答。我父亲不敢再问,却明白了是有意调换而不属于笔误,该当慢慢地去体味,低下头小心翼翼地凿刻起来。
爷爷瞑目前,选定我父亲做他的接班人,父亲穿上了爷爷留下的蓝袍去私塾坐馆执教。后来因为家庭内部变化,在我刚满十六岁的时候,父亲让我做他的替身去坐馆执教……
过罢正月十五,私塾又开学了。我也穿上了蓝布长袍,第一次去坐馆,心里怎么也稳实不下来。走出我家那幢雕刻着“读耕传家”字样的门楼,似乎这村巷一夜之间变得十分陌生了,街巷里那些大大小小的树木,一搂抱粗的古槐,端直的白杨,夏天结出像蒜苔一样的长英的楸树,现在好像都在瞅着我,看我这个十六岁的先生会不会像先生那样走路!那些拥拥挤挤的一家一户的门楼里,有人在窥视我的可笑的走路的姿势吧?不管怎样,我已经走出街门了,没有再退回去的余地了,只有朝前走。这时候,我想到了父亲走路的姿势……我抬起头,像父亲那样,既不仰高,也不低垂,两目平视,梗直脖根,绝不左顾右盼,努力做到不紧不慢,朝前走过去。
走进学堂的黑漆大门,三间敞通的瓦房里,学生们已经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摆满了学生自己从家里搬来的方桌和条凳,排列整齐,桌子四周围坐着年龄差别很大的学生,在哇啦哇啦背书。除了新添的几个启蒙生,教室里坐着的全是那些春节以前和我同窗的本村的熟人、同伴、同学,有的个子比我长得还高还壮实,我今天看见他们,心里却怯了,我完全知道他们和我父亲捣蛋的故伎,尤其是杨马娃和徐拴拴两人,念书笨得很,却尽出鬼点子捣蛋。我一进门就瞅见他俩的诡秘的脸相,倒有点怯场了,那些不怀好意的脸相!
我立即走向那张四方教桌,偏不注意那几个扮着怪相的脸。我在父亲坐过的那把直背黑漆木椅上坐下来,腰似乎自然地挺直了,父亲就是这样挺着身坐。桌子角上压着一沓打好了格子的空影格纸,那是学生们递上来的,等待我在那些空格里写上正楷字,他们再领回去,铺在仿纸下照描,我取下一张空格纸,从铜笔帽里拔出毛笔,蘸了墨,刚写下一个字,忽然一个声音在我耳边响起:
“蓝袍先生——"
我的脑子里轰然一声爆响,耳朵里传来学堂里恣意放肆地哄笑的声浪。我转过头,看见一张傻乎乎愣笑着的脸,这是村子里一个半傻的大孩子。他的嘴角吊着涎水,一只手在背后抓挠着屁股,得意地傻笑着,我立即追问:“谁叫你这么称呼我?”
教室里的笑声戛然而止,静默中潜伏着许多期待。
我从桌上摸过板子,那块被父亲的手攥得把柄溜光的柳木板子,攥到我的手里了,心里微微忐忑了一下,我就毫不退让地说:“伸出手来!"
傻子脸色立时大变,眼里掠过惊恐的阴影,把双手藏到背后去了。
我从他的背后拉过一只左手,抽了一板子,傻子当下就弯下腰去,用右手护住左手嚎啕起来:“马娃子!你教我把人家叫‘蓝袍先生’,让我挨打……呜呜呜呜……”
我立即站起,一下子揪住杨马娃,这个暗中专门出鬼点子捣乱的“坏头头"。不压住这个杨马娃,我日后就难得在这张椅子上坐安稳。我命令:“杨马娃,到前头来!”
杨马娃虎不失威,晃一下脑袋,走到前头来了。他个子虽不高,年岁不小了,也是个老学生。他应付差事似的朝我草草鞠了一躬,就站住了。
我早已不能忍耐这种恶作剧还在继续往下演,“伸出手——"
杨马娃伸出手来。他的眼里滑过一缕冤枉的无可奈何的神色,既不看我,也不看任何人,漫不经心地瞅着对面的墙壁。
我抽一下板子,那只手往下闪了一下,又自动闪上来,没有躲避,也听不到挨打者的呻唤,更听不到求饶声了,我突然觉得那只手在向我示威,甚至蔑视我。教室里很静,听不到一丝声响。我感到了两方的对峙在继续,我不能有丝毫的动摇,不然就会被压倒,难得起来。我也不吭气,谁也不看,只看着那只要击中的手。我记得父亲打板子的时候就是这样,从来不看被打者的脸,更不听他们的呻唤和求饶,只是打够要打的数字。我抽下五板子了……
傻子突然跪倒在地,抱住我的板子,哭喊说:“先……先先先生!马娃叫我叫你‘蓝袍先生’,我说你要打手的,他说不会,你和俺俩都是在一块念下书的,不会打手的。他就叫我跟你耍玩,叫‘蓝袍先生’……我往后再不……”
我似乎觉得胳膊有点沉,抬不起来了,再一想,如果马娃一直不开口,我能一直打下去吗?倒是借傻瓜求情的机会,正好下台,不失威风也不失体面。
傻瓜先爬起来,深深地鞠了一躬,跑下去了,杨马娃则不慌不忙,文质彬彬地鞠了躬,慢慢走回到座位上去了。
我重新坐好,提起毛笔,题写那张未写完的影格儿,手却在抖。我第一次执板打人,心里却没有享受打人的畅快,反倒添加了一缕说不清的滋味……
就这样,我穿着蓝袍,像爷爷,像父亲,做起了先生……人们说,我活脱就是二十年前我爸的原样儿!连脾气也跟我爸一模一样了。
杨徐村解放了,人民政府废止了我的课程,让我到城南的师范学校去进修。我来到了师范学校,来到了一个新的世界,我脱掉蓝袍,穿上了“列宁装"。无论如何,我感到一种从来没有过的轻松,我像卸下了钢铸铁浇的铠甲,顿时感到浑身舒展了。我挺直了脊背,向前走去……
(选自《蓝袍先生》,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从来不看被打者的脸,更不听他们的呻唤和求饶,只是打够要打的数字”这一句主要是为了表现父亲是一个严肃、冷峻的人。
B.小说中“偏不注意那几个扮着怪相的脸"里的“偏”有“故意"的意思,掩饰“我”第一次执教内心的不安和胆怯。
C.在小说中,傻瓜“深深地鞠了一躬”,杨马娃“文质彬彬地鞠了躬”表现出他们对于“我"的惩罚的信服。
D.我作为“蓝袍先生”故事的亲历者与参与者让读者能够感受到故事的真实性,“我"的命运的变化和时代的变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7.下列对本文的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三段的环境描写表现出“我”初次去学堂途中的敏感与忐忑,而“我抬起头,像父亲那样"表明“我”已经战胜胆怯,进入了“先生"的角色。
B.小说中“杨马娃伸出手来……眼里滑过一缕无可奈何的神色……漫不经心地瞅着对面的墙壁”,运用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表现了杨马娃将挨打时的无奈,内心对“我"的些微反抗。
C.小说心理描写细腻,从赴学馆途中的不自信到进入学堂后的胆怯,再到与杨马娃冲突后的暴怒,最后惩戒学生后的失落与悲哀,让读者看到了“我”的变化。
D.小说运用平实质朴、明白如话的语言,塑造了一家三代“蓝袍先生"形象,新的时代到来,我也终于脱下那枷锁般的“蓝袍”,获得了“新生"。
8.请结合课文《装在套子里的人》,试比较别里科夫的“套子”与本文的“蓝袍"内涵的异同点。
9.小说运用第一人称“我”这一有限视角来叙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子高见齐王,齐王问:“谁可为临淄宰?"称管穆焉。王曰:“穆,容貌陋,民不敬也。”答曰:“夫见敬在德,且臣所称,称其材也。君王闻晏子、赵文子乎?晏子长不过三尺,面状丑恶,齐国上下莫不宗焉;赵文子其身如不胜衣,其言如不出口,非但体陋,辞气又讷讷,然其相晋国,晋国以宁。诸侯敬服,皆有德故也。以穆躯形方诸二子,犹悉贤之。昔臣常行临淄市,见屠商焉。身修八尺,须髯如戟,面正红白,市之男女未有敬之者,无德故也。"王曰:“诚如先生之言。”于是乃以管穆为临淄宰。
(节选自《孔丛子·对魏王》)
材料二:
昔者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五伯长,管仲佐之。管仲老,不能用事,休居于家。桓公从而问之曰:“仲父家居有病,即不幸而不起此病,政安迁之?"管仲曰:“臣老矣,不可问也。虽然,臣闻之,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君其试以心决之。”君曰:“鲍叔牙何如?"管仲曰:“不可。鲍叔牙为人,刚愎而上悍。刚则犯民以暴,愎则不得民心,悍则下不为用。其心不惧,非霸者之佐也。”公曰:“然,则卫公子开方如何?"管仲曰:“不可。齐、卫之间不过十日之行,开方为事君,欲适君之故,十五年不归见其父母,此非人情也。其父母之不亲也,又能亲君乎?”公曰:“然则孰可?"管仲曰:“隰朋可,其为人也,坚中而廉外,少欲而多信。夫坚中,则足以为表;廉外,则可以大任;少欲,则能临其众;多信,则能亲邻国。此霸者之佐也,君其用之。”君曰:“诺。"居一年余,管仲死,君遂不用隰朋而与竖刁。刁莅事三年,桓公南游堂阜,竖刁率易牙、卫公子开方及大臣为乱。桓公渴馁而死南门之寝、公守之室,身死三月不收,虫出于户。故桓公之兵横行天下,为五伯长,卒见弑于其臣。何也?不用管仲之过也。故曰:过而不听于忠臣独行其意则灭其高名为人笑之始也
(节选自《韩非子·十过》)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过而不听A于忠臣B独行C其意D则灭E其高名F为人笑G之始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焉”,为兼词“于此”,与《齐桓晋文之事》中“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的“焉"用法不同。
B.“刚愎”,意思是“倔强、固执”,与成语“刚愎自用”中的“刚愎"意思相同。
C.“适”,意思是“迎合”,与《屈原列传》中“适长沙”中的“适"意思不同。
D.“其”,表“婉商”,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中的“其"语气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王认为管穆容貌丑陋,百姓不会尊重他。子高从正反两方面用晏子、赵文子、屠商的事例加以反驳。
B.齐桓公向管仲问政,管仲以年老为由推辞,他告诉桓公了解臣下莫过于君主,应自己去测试他们的忠心。
C.管仲去世以后,齐桓公任用竖刁为相,竖刁犯上作乱,桓公最终落得个悲惨结局,是不听管仲之言的结果。
D.材料一和材料二共同论述了国君在用人方面应当注重德行,这一理念在当今社会仍然有借鉴意义。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晏子长不过三尺,面状丑恶,齐国上下莫不宗焉。
(2)仲父家居有病,即不幸而不起此病,政安迁之?
14.材料二中,管仲从不同角度阐述了用人的标准,请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5~16题。
浣溪沙
苏轼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沈郎多病不胜衣。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此情惟有落花知!
【注】①治平二年五月,苏轼妻子王弗逝世。第二年春,东坡作词以怀念之。②沈郎:南朝诗人,晚年因老兵而身体渐渐瘦小,腰上的围带也因此而常常缩紧,此处为词人自比沈约,写出自身的体质弱多病。
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句写和风吹拂,薄云迅飞,连用3个动词,使整个画面都鲜活起来。
B.第二句点明时空,天气初晴,池馆周围,新燕衔泥,软语呢喃,春意盎然。
C.第三句词人自比多病的沈约,瘦损不堪,词风从明快变为阴郁,诗人情感出现转折。
D.上片开头两句写盎然春景,第三句抒情,自伤消瘦体弱,用的是融情入景的手法。
16.“一切景语皆情语”。请结合本词上下阕,赏析景和情的关系。(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春江花月夜》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包含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
(2)《论语·泰伯》中“___________"表明知识分子必须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而其原因是“___________”。
(3)列锦,或称“名词铺排”,是指由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排列在一起,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古典诗歌作品中常见运用这一修辞手法的诗句,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黄河孕育了A的中华文明。上古时期,黄河流域就是华夏先民繁衍生息的重要家园。诞生于黄河流域的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夸父逐日、愚公移山等神话和传说,无不承载着中华民族崇高的精神价值追求。夏、商、周三代的都城,虽几经迁移,但均位于黄河流域,这里形成了稳定的以农为本的农耕社会,形成了中华文明的礼乐传统,形成了“中国"的正统观念等,为中华文明几千年来B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数千年来,黄河形成了河湟文化、关中文化、河洛文化、齐鲁文化等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涌现了老子、孔子、孟子、杜甫等先贤文豪。“天下大同”是黄河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观念之一,不仅反映了中华民族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而且代表着人类(甲)。在造就灿烂文化滋养中华民族伟大文明的同时,黄河在历史上又是一条C、多灾多难的河流。从大禹治水到潘季驯“束水攻沙”,从汉武帝“瓠子堵口”到康熙帝把“河务、漕运"刻在宫廷的柱子上,在一次次战胜洪水灾害的斗争过程中,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日益成熟,也可以说是黄河造就了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性。
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否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②实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可缺少的。④弘扬、传承黄河文化,可以为文化认同提供坚实基础,⑤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精神支撑。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传承好黄河文化,讲好(乙),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请根据文中第一、二段内容简要概括黄河的重要性,要求使用排比句式,表达简洁连贯,不超过60个字。(3分)
20.神话和传说往往有着深刻寓意,请从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夸父逐日、愚公移山中任选一个,结合其故事内容谈谈其寓意。(4分)
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22.文中第三段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生活中,我们经常去旅行。有的人十分理性,生怕出现什么变故,于是总想做好一切攻略,设想一切可能出现的情况,准备好应对策略,步步为营,以顺利地到达终点。有的人比较感性,不在乎路途上的困难,无所畏惧,勇往直前,遇水架桥,逢山开路,虽一路历经艰险,踉踉跄跄,但最后也到达了终点。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呢?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1.C2.C3.D
4.①材料一提出“中原中心说”,意在与“满天星斗说"一起介绍中华文明起源学术发展史上的不同观点。
②材料二提出“中心群体”,意在与“边缘地带"的人群形成对比,论证边缘地带有利于革新的观点。
5.①石昴古城位于生态交错带,属于边缘地带,这里更具有边缘发展的优势。
②石昴古城的群体善于广泛利用资源,利用环境、冶炼等条件,在狩猎中发展了作战能力。
③石昴古城位于边缘地带,更少受到传统与习惯的制约,更有利于革新的产生,从而开启文明新阶段。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蒙文通等人已围绕古史起源多元论展开研究”错误,偷换概念。由原文“近年有学者对古史起源问题的学术史做过梳理与回顾。舒铁指出,‘古史起源多元论的三种代表性论著——蒙文通的《古史甄微》(1927年)、傅斯年的《夷夏东西说》(1934年)和徐旭生的《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1943年)早已为人熟知’"可知,蒙文通等人研究的是古史起源;
B.“《山海经》以帝俊和帝颛顼为中心”错误,无中生有。由原文“它‘并没有以黄帝作为传说中心。它更多提到的历史人物是帝俊和帝颛顼’"可知,原文说的是“它更多提到的历史人物是帝俊和帝颜顼”,并没有说“以帝俊和帝颛顼为中心"。
D.“彻底调整”错误,曲解文意。由原文“狩猎采集让位于农业,意味着文化系统全方位的调整,从技术、社会到意识形态层面都需要如此"可知,原文是“全方位的调整”。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边缘的含义已由原来的自然环境演变为社会环境"错误。由原文“由此,边缘的含义也随之扩充,它也可以是社会环境意义上的”可知,边缘的含义“也可以是社会环境意义上的”,而不是“演变为社会环境”。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该论据强调的是“边缘效应的成本”,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关于边缘效应收益观点。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材料一提出“中原中心说”,根据“徐旭生认为北部华夏部族与东夷部族的文化要先于南部的苗蛮集团;蒙文通则认为三区的文化各成体系,其文献的传承各有统绪,主要强调其差异,而不是先后或优劣。总的来说,关于中华文明的起源,学术界的看法经历了从早期的‘中原中心说’到后来的‘满天星斗说’的发展历程"可知,关于中华文明的起源,主要强调其差异,意在与“满天星斗说”一起介绍中华文明起源学术发展史上的不同观点。
材料二提出“中心群体”,根据“边缘地带能够带来更多的交流机会,尤为有意义的是,边缘有利于革新的产生,因为这里的内部阻力更小。在农业起源进程中,与中心群体较多受到主流文化的制约不同,生活在边缘地带的是从中心群体中分裂出来的人群,闯入新领地中的移民更少受到传统与习惯的制约”可知,意在与“边缘地带"的人群形成对比,论证边缘地带有利于革新的观点。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距今约4300年的石峁古城,地处森林草原的交错地区,非常适合狩猎”,石昴古城位于森林草原的交错地区,属于边缘地带,非常适合狩猎,这里更具有边缘发展的优势。
石昴古城的群体善于广泛利用资源,“形制多样的箭镞的出土,也与其射猎优势相匹配”,利用环境、冶炼等条件,制造出形制多样的箭镞,在狩猎中发展了作战能力。
“边缘地带能够带来更多的交流机会,尤为有意义的是,边缘有利于革新的产生,因为这里的内部阻力更小”,石昴古城位于边缘地带,更少受到传统与习惯的制约,“石峁古城所代表的力量入侵了黄河中游的陶寺,开启了中华文明的新阶段”,更有利于革新的产生,从而开启文明新阶段。
【答案】6.A7.A8.同:“套子”与“蓝袍"其实都象征的是一种束缚,一种难以突破的枷锁。不同:《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套子”是沙皇政府的法令、一切陈规陋习、普遍存在的潜藏的奴性心理;《蓝袍先生》的“蓝袍"是家传礼法的体现与延续、师道尊严的象征、对人的天性的压抑。9.①“我”是故事的见证者和亲历者,通过“我"来展开情节,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②通过“我”贯穿全文,讲述“我"的经历,经历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反映了时代的迁。③直接展开“我”的心理描写,让读者得以体会人物的内心变化,感受“我"的发展与成长。
【解析】
【6题详解】
A.“为了表现父亲是一个严肃、冷峻的人”这一理解不准确。原句“从来不看被打者的脸,更不听他们的呻唤和求饶,只是打够要打的数字"更多地是表现父亲在执行惩罚时的坚定与原则性,而不是为了突出他的严肃或冷峻;更多地体现了父亲在教育过程中的一种严格和公正,而不是个人性格上的特征。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的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A.“已经战胜胆怯,进入了‘先生’的角色”表述不准确。“我"虽然努力模仿父亲的走路姿势,但这并不代表“我”已经完全克服了内心的胆怯,而只是试图通过模仿父亲来增强自信,或者说是在努力进入“先生"的角色。
【8题详解】
同:别里科夫为自己套上的那些有形的“套子”,《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那些无形的“套子"便是保守的、落后的、反动的。无形的“套子”象征着枷锁,旧的制度没有那么容易被打破,旧的思想也没有那么轻易被“剔除”,旧的势力更没有那么容易被取代。这无形的“套子”、无形的枷锁,依然会束缚着人们。“蓝袍"成为旧教育的象征,“我”在继续着陈旧迂腐的教育制度。“套子"与“蓝袍”其实都象征的是一种束缚,一种难以突破的枷锁。
不同:在《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契诃夫塑造了一个性格孤僻,胆小怕事,恐惧变革,想做一个纯粹的现行制度的“守法良民"别里科夫。别里科夫的世界观就是害怕出乱子,害怕改变既有的一切,但是他所作所为,在客观上却起着为沙皇专制助纣为虐的作用。他辖制着大家,并不是靠暴力等手段,而是给众人精神上的压抑,让大家“透不出气”。可以说是专制制度毒化了他的思想、心灵,使他惧怕一切变革,顽固僵化,他是沙皇专制制度的维护者,但更是受害者。因而可以说别里科夫成为了害怕新事物,维护旧事物,反对变革,阻碍社会发展的人的代名词。《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套子"是沙皇政府的法令、一切陈规陋习、普遍存在的潜藏的奴性心理;《蓝袍先生》“蓝袍”指“我"穿的蓝色长袍,同时指像“我”一样穿着“蓝袍"的私塾老师,“蓝袍”成为旧教育的象征,“我"在继续着陈旧迂腐的教育制度。“蓝袍”是家传礼法的体现与延续、师道尊严的象征、对人的天性的压抑。
【9题详解】
小说从“我"的角度来讲述故事,“我”是故事的见证者和亲历者,亲历了“我"穿上蓝袍去坐馆,又见证了“我”脱下蓝袍,穿上了“列宁装”,通过“我”来展开情节,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
通过“我"贯穿全文,在“我”刚满十六岁时,父亲选定“我"作他的替身去坐馆执教,“我”穿上蓝布长袍去坐馆,在学堂上与杨马娃发生冲突,并惩戒他,最后“我"脱掉蓝袍,穿上了“列宁装”。文章讲述“我"的经历,经历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反映了时代的迁。
直接展开“我”的心理描写,从赴学馆途中的不自信到进入学堂后的胆怯,再到与杨马娃冲突后的暴怒,最后惩戒学生后的内心失落悲哀,让读者看到了“我"的成熟。让读者得以体会人物的内心变化,感受“我”的发展与成长。
【答案】10.BDF
11.D12.B
13.(1)晏子身高不到三尺,面貌丑陋,但是齐国从君主到老百姓没有不尊崇他的。
(2)您在家病着,假若不幸一病不起,政事移交给谁呢?
14.①对百姓,要心存敬畏,即要有“敬民之德";(或:得民心)
②对父母和国君,要亲,不可怀功利心,即要有“敬亲之德”;(或:孝父母,敬国君)
③对自己,要内心坚贞,行为廉正,少私欲,多守信,即要有“敬己之德"。(或:立场坚定、廉洁公正、诚实守信)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有过错却不听从忠臣的劝谏,按自己的意志独断专行,是丧失崇高的名声并被人耻笑的开始。
“过而不听于忠臣”是后置状语,正常语序是“过而不于忠臣听”,“独行其意”语意转折,中间应停顿,所以B处断开;
“独行其意"是完整的动宾结构,“则”是后一句的开头,两句中间应停顿,所以D处断开;
“灭"的宾语是“其高名”,“为人笑之始也”,是被动句,两句中间可停顿,所以F处断开。
故选BDF。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不同,“焉”,兼词,于此;/句末语气词。句意:在市场见到一个从事屠宰的商贩。/看不见整车的柴火,是不用眼力啊。
B.正确。相同,“刚愎”,倔强、固执。句意:刚强任性而崇尚凶暴。/倔强固执,自以为是,形容十分固执己见,不考虑别人意见。
C.正确。不同,“适”,迎合;/到。句意:想要迎合您的缘故。/到了长沙。
D.错误。不同,“其”,表“婉商”;/一定,表祈使。句意:您还是任用他吧。/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志向。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测试他们的忠心"错,“试以心决之”,是试着凭自己的心意去决断。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长”,身高;“过”,到、达到;“宗”,尊崇。
(2)“家居”,在家;“迁”,移交;“政安迁之”宾语前置句,正常的语序是“政迁安”,政事移交给谁呢?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从对鲍叔牙的评价“刚则犯民以暴,愎则不得民心,悍则下不为用。其心不惧”,鲍叔牙内心什么都不怕,而且不得民心,可概括第一个标准:心存敬畏,敬畏百姓。
从对公子开方的评价“开方为事君,欲适君之故,十五年不归见其父母,此非人情也。其父母之不亲也,又能亲君乎”,公子开方连父母都不亲爱,只是为了讨好国君,这样的人只是利用国君得到好处,并不是亲国君,可概括第二个标准:亲父母、亲国君。
从管仲举荐贤才隰朋,及阐述的理由,“其为人也,坚中而廉外,少欲而多信。夫坚中,则足以为表;廉外,则可以大任;少欲,则能临其众;多信,则能亲邻国”,可以概括第三个标准:内心坚定忠贞而行为清高廉洁,淡泊寡欲而很守信用。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子高拜见齐王。齐王问:“谁可以做临淄的行政长官?"子高举荐了管穆。齐王说:“管穆长得很丑,百姓不会尊重他。”子高回答说:“被人尊敬是因为道德高尚,况且我举荐管穆,是称赞他的道德和才能。大王您听说过晏子和赵文子吗?晏子身高不到三尺,且面貌丑陋,但是齐国从君主到老百姓没有不尊崇他的;赵文子身体单薄好像穿不住衣服一样,说话好像说不出口,不但体态丑陋,说话又迟钝,但是他做了晋国的相国之后,晋国得以安定。各地的诸侯无不敬重钦服,这是有德行的缘故啊。以管穆的身躯相貌和这两个人相比,哪个方面都有过之而无不及。以前我常常去临淄,在市场见到一个从事屠宰的商贩。他身高八尺,须髯如戟,脸盘方正红润,但是集市上的男男女女没有一个尊敬他的,这是他没有德行的缘故。"齐王说:“的确和先生说的一样。”于是,齐王任命管穆担任了临淄的行政长官。
材料二:
从前齐桓公多次会合诸侯,使天下归于一致而恢复了正道,成为五霸中的第一个,管仲辅助他。管仲老了,不能治理政事了,退休住在家中。桓公去问候他说:“您在家病着,假若不幸一病不起,政事移交给谁呢?"管仲说:“我老了,不值得您咨询了。虽然这样,我听说,了解臣下的莫过于君主,了解儿子的莫过于父亲。您不妨试着按自己想法来决定人选吧。”桓公说:“鲍叔牙怎么样?"管仲说:“不行。鲍叔牙为人,刚强任性而崇尚凶暴。刚强就会粗暴地侵扰民众,任性就得不到民心,凶暴了臣民就不听他使唤。他心里什么都不怕,所以不是霸主的辅佐。”桓公说:“这样的话,那么公子开方怎么样?"管仲说:“不行。齐国、卫国之间不过十天的行程,开方为了侍奉您、想要迎合您的缘故,十五年不回家看望他的父母亲,这不是人之常情。他连父母都不亲爱,还能亲爱君主吗?”桓公说:“这样说来,那么哪一个行呢?"管仲说:“隰朋行。他的为人,内心坚定忠贞而行为清高廉洁,淡泊寡欲而很守信用。内心坚定忠贞,就足够用来作为臣民的表率;行为清高廉洁,就可以担任重大的职务;淡泊寡欲,就能够在上统治他的民众;很守信用,就能够亲近邻国。这是霸主的辅佐啊,您还是任用他吧。”桓公说:“行。"过了一年多,管仲死了,桓公没有任用隰朋而举用了竖刁。竖刁执政三年,桓公到南方的堂阜去游览,竖刁便率领易牙、卫公子开方以及权贵大臣造反。桓公因为又渴又饿而死在南门的卧室——那是桓公的家族所守卫的房子,桓公死了三个月也没有收葬,尸体上的蛆虫都爬到了门外。齐桓公的军队曾在天下横冲直撞,他成了五霸之首,但最后却被他的臣子杀害了。这是为什么呢?是不听管仲忠告的过错啊。所以说:有过错却不听从忠臣的劝谏,按自己的意志独断专行,是丧失崇高的名声并被人耻笑的开始。
【答案】15.D
16.①词的上阕是以乐景衬哀情,下阕以哀景衬哀情(答借景抒情亦可)。
②上阕写和风吹拂大地,薄云贴水迅飞,天气初晴,衔泥新燕正软语呢喃;春景的生机勃勃反衬出词人瘦削不堪、弱不禁风之状,流露出词人自哀自怜之情。
③下阕写不见鸿雁传书,只闻鷓鸪悲啼,但见落花满地;借冷清凄凉之景衬托词人悼念亡妻、弧寂愁苦之情。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融情入景”的手法表述有误。“沈郎"即南朝名相沈约,沈约常体弱多病,诗人化用典故,以“沈郎”自比,“以乐景写哀情”,使得眼前春意盎然的景象与自己的衰弱形成强烈反差。故选D。
16.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词内容分析。结合题干要求“赏析景和情的关系”的关系,上阕,春日和风吹拂大地,薄云贴水迅飞,天气初晴,衔泥新燕正软语呢喃;以乐景写哀情(或“以乐衬哀"反衬”“先扬后抑");面对如此良辰佳景作者却用沈约之典,说自己腰围带减,瘦损不堪,这与万物盎然形成反差,乐景、哀情相衬,愈见诗人的感伤。下阕,结合“不闻鸿雁信”“时听鹧鸪啼"苏轼妻子王弗逝世。第二年春,东坡作词以怀念之”分析,借冷清凄凉之景衬托悼念亡妻的愁苦。
【答案】17.①.此时相望不相闻②.愿逐月华流照君③.士不可以不弘毅④.任重而道远⑤.枯藤老树昏鸦⑥.小桥流水人家(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有:逐、弘、毅、藤、洲、渡、茅。
18.A源远流长B绵延不断(连绵不断)C桀骜不驯(桀傲不恭)(每处1分,如有符合语境的其他成语,也可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源远流长:比喻历史悠久。绵延不断:形容连接不断。桀骜不驯:凶暴倔强,不肯顺服。
19.[示例]黄河孕育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黄河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黄河造就了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性。(每个分句1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内容和运用修辞的能力。首先读懂第一、二段内容并梳理有关黄河重要性的内容,然后根据题干要求运用排比句式组织答案,最后简要作答。
20.[示例一]盘古凭借自己的勇气和智慧,成功地将天地分开,创造了万物生长的环境。这个过程充满了未知和挑战,但盘古并没有退缩,而是勇往直前,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目标。(2分)盘古开天的故事倡导了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示例二]因为家门前的两座大山阻碍了出行,愚公决定带领一家人一起移山,以造福后代。移山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困难和质疑,但愚公坚定信念,最终感动了天帝,天帝派神仙将两座山背走了。(2分)愚公移山的故事启示我们要克服困难并取得成功就必须坚定信念、坚持不懈。(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传统文化和理解神话传说寓意的能力。首先要熟悉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夸父逐日、愚公移山的故事,然后根据题干要求概述故事内容并分析其寓意,最后简要作答。
21.甲:对理想世界的美好憧憬乙:新时代黄河故事(每处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补写语句的能力。首先通读文段,理解大意;然后联系上下文,寻找所给的提示语;最后根据要求,概括作答。
22.[示例]①,修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④,修改: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可以为文化认同提供坚实基础。(每处错误修改正确给2分。如有其他修改方式,修改后无语病且不改变原意的可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和修改病句的能力。第三段有两处语病: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轧饲料机市场需求与消费特点分析
- 2024年度影视制作团队聘用合同
- 电器接线盒市场需求与消费特点分析
- 动物驱逐剂市场发展现状调查及供需格局分析预测报告
- 2024年度定点物业管理服务合同:大安农场学校
- 2024年度淋浴房项目风险管理合同
- 2024年度000吨冷冻食品物流运输合同
- 2024年度工厂搬迁搬运服务合同
- 2024年度物联网应用开发与设备采购合同
- 2024届备战高考数学易错题《函数及其应用、指对幂函数》含答案解析
- 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结业考核模拟考试试题
- 2025年高考数学专项题型点拨训练之初等数论
- 上海市浦东新区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数学试题(无答案)
- 吃动平衡健康体重 课件 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24)初中体育与健康七年级全一册
- 通信技术工程师招聘笔试题与参考答案(某世界500强集团)2024年
- 2024至2030年中国节流孔板组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4年第九届“学宪法、讲宪法”活动知识竞赛测试题库及答案
- 电力安全事故典型案例分析
- 2024年四川省宜宾市中考地理试卷(含答案与解析)
-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师大附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阶段性考试英语试题含答案
- 电力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