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学 课件 项目一 教育与小学教育_第1页
小学教育学 课件 项目一 教育与小学教育_第2页
小学教育学 课件 项目一 教育与小学教育_第3页
小学教育学 课件 项目一 教育与小学教育_第4页
小学教育学 课件 项目一 教育与小学教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项目一教育与小学教育主讲人:XXX学习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教育的概念、基本要素、功能、起源和发展阶段,了解小学教育的产生与发展,熟悉小学教育的性质、目标与内容技能目标学会利用相关教育理论指导小学教学实践素养目标重视小学教育,树立良好的小学教育观任务引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教育家陶行知对教师的期望,也是他师范教育实践的指导思想。有人说:“教师要教给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所以‘学高’太重要了。”也有人说:“教师以育人为天职,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所以‘身正’最重要。”你对此有何看法?1教育概述2小学教育概述CONTENT目录任务一

述一、教育的概念据考证,我国古籍最早出现“教育”一词是在《孟子·尽心上》,孟子曰:“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对“教育”的解释最早出现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这一解释包含了上对下、成人对儿童的一种影响,其目的是使受教育者成“善”,教育的手段是灌输和模仿。《学记》是这样定义“教育”的:“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荀子》中亦言:“以善先人者谓之教。”在英文中,“教育”一词为“education”,意为“引出”。柏拉图认为“教育是使人身心得到圆满的发展”。夸美纽斯提出“教育在于发展健全的人”。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奇把教育说成是“对人的一切天赋能力或力量的和谐发展的一种促进”。美国教育家杜威把教育说成是“人的经验的改造”,并提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等主张。一、教育的概念现在学术界一般认为,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即人类把积累的生产经验和社会经验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智慧、才能和品德,促使受教育者身心得到发展。从广义上说,一切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是教育,它包含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等。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在现实生活中,学校教育是教育的主要形式。二、教育的基本要素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都可称为教育者。自从学校教育产生以后,教育者主要是指学校中的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人员。“教师”这个称谓特指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凡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责任和接受教育的人都是受教育者。在学校教育中,受教育者是学生。把受教育者称为学习者,是为凸显出教育对象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动性,同时也体现了教育对象的广泛性。教育影响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起桥梁或沟通作用的一切中介的总和,它包括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及运用这种影响物的活动方式和方法。教育影响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环境等。教育影响受教育者教育者三、教育的功能教育功能是指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和社会所具有的各种影响和作用。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个体功能是指教育对个体的生存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社会功能是指教育对于维系社会运行、促进社会变革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显性功能指依照教育目的,教育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符合的结果;隐性功能指伴随显性教育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的功能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正向功能是指促进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负向功能是指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依据教育作用的性质依据教育作用的呈现形式依据教育作用的对象四、教育的起源神话起源说认为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非科学心理起源说把人类有意识的教育行为混同于无意识模仿——也不科学生物起源说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为指导,在教育问题上开始从神话解释转向科学解释。但未能对人类教育活动与动物本能行为进行区分劳动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特有的生产劳动。被视为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起源观,是第一个科学的学说五、教育的发展阶段01(1)共享性。原始社会的教育是面向全体部落成员的,人人平等,享有受教育的权利。(2)模仿性。教育都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过程中通过口耳相传和模仿进行的。原始社会的教育02(1)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2)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3)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农业社会的教育03(1)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2)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3)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4)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理论自觉性越来越高,教育研究的作用越来越大。工业社会的教育04(1)教育信息化。(2)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3)教育的终身化与全民化。(4)教育的人本化与公平化。信息社会的教育六、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奴隶社会以后,随着文字、学校和教师的产生,人们开始总结教育经验,并用文字把它记载下来,形成了一定的教育思想和主张,这就是教育学的萌芽。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从16世纪到19世纪末,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个时期的教育学从哲学体系中分离出来,一些思想家对教育思想、内容、方法等都有了较为丰富的论述。教育理论体系逐步形成,独立形态的教育学诞生。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出版了《大教学论》,这是教育史上最早的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从独立的教育学诞生的角度来说,通常以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为标志。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一些著名教育家的理论建树在推进教育学向科学化的进程中也做出了重要贡献。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蔡元培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等;中共早期党员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教育著作。任务二

小学教育概述一、我国小学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我国古代的小学教育《孟子·滕文公上》曾说:“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根据宋代理学家、教育家朱熹推测,“校”“序”“庠”都是当时的小学。西周时期的小学分为两种,一种是设在宫廷附近的贵胄小学,另一种是设在郊区的一般小学。(“学在官府”)春秋战国时期,奴隶社会开始瓦解,私学兴起。以“孔氏(孔子)私学”规模最大,其影响最为深远。此后,官办和私办的小学在我国各朝代开始并存发展。(二)我国近现代的小学教育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小学是在1898年戊戌变法前后才出现的。1.清末的小学教育1878年,张焕纶于上海设立正蒙书院,该书院附设小班,这便是中国近代小学的开端。1904年,清朝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亦称“癸卯学制”),标志着小学教育制度的确立,其一直施行至1911年辛亥革命止,有力地推动了清末小学教育的发展。一、我国小学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二)我国近现代的小学教育2.中华民国的小学教育1922年11月,中华民国北洋政府以大总统令颁布《学校系统改革案》(亦称“壬戌学制”),其中初级小学4年(可单设),高级小学2年。从此,小学六年“4+2”制一直延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小学教育1.普及小学教育根据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20年,全国共有普通小学15.80万所,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到99.96%。2.学制改革“四二制”→“五年一贯制”→“六三制”→“九年一贯制”3.课程改革八次重大改革。2001年2月,国务院批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启动。二、小学教育的性质(一)基础性1.对于文化发展而言,小学教育具有基础性(1)从教育文化历程来看,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2)从人类发展历程来看,小学教育起着奠基作用。(3)从教育内容结构上看,小学教育具有基础性。2.对于教育发展而言,小学教育具有基础性(1)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居于基础地位。(2)小学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3.对于儿童个体发展而言,小学教育具有基础性(1)道德品质发展的基础。(2)智慧品质发展的基础。(3)个性品格形成的基础。(4)身体发展的基础。二、小学教育的性质(二)全体性小学教育的全体性,从广义上说,是指小学教育必须面向全体民众;从狭义上讲,是指小学教育必须面向全体适龄儿童。小学教育作为全民教育,应当将教育对象扩展成为面向所有儿童、青年和成人的基础教育,其基本目的是为了满足全体儿童、青年和成人的“基本学习需要”。(三)全面性对于每一个小学生而言,小学教育都应该促进他们在各个方面充分发展。这就要求小学教育必须对每一个小学生都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保证他们在德、智、体、美、劳都得到最大程度的和谐发展。小学教育对象一般是6~13岁的儿童。因此,小学教育是一种面向全体儿童实施的基础教育。小学教育的核心是儿童整体素养的提升,包括基本知识的获得、基本能力的形成、基本技能的习得、基本行为规范和价值标准的建立等,为其学习、生活和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三、小学教育的目标(一)我国的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或社会对各级各类教育的人才培养标准的总体要求。教育目的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就教育所要对培养出的人的身心素质做出规定,即指明受教育者在知识、智力、品德、审美、体质诸方面的发展,以期受教育者形成某种个性结构。二是就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社会价值进行规定,即指明这种人符合什么社会的需要或为哪一阶级的利益服务。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我国教育目的的社会性质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教育目的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三、小学教育的目标(二)小学教育的课程目标我国小学教育的课程目标主要用来描述和规定学校范围内的教育和学习结果,涉及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在各个年级水平要达到的目标。2022年4月,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三)小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表现为由单元的教学与学习目标至课时的教学与学习目标的达成结果。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即学生通过学习所要达到的结果,又叫结果性目标。这种目标一般有3个层次的要求:学懂、学会、能应用。(2)过程与方法目标,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获取知识和技能的程序和具体做法,是过程中的目标,又叫程序性目标。这种目标强调3个过程:做中学、学中做、反思。(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学生对过程或结果体验后的倾向和感受,是对学习过程和结果的主观经验,又叫体验性目标。这种目标有认同、体会、内化3个层次。四、小学教育的内容德育包括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