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PAGE1语文第14讲课文自学《劝学》《师说》疏通文意,翻译全文归纳整理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并熟记。背诵默写全文一读懂原文,并翻译。劝学(1)君子(这里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曰:学不可以已(yǐ)(动词,停止)。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2)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②木直中(zhònɡ)绳(合乎木匠用来取直的墨线),輮(róu)(同“”,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yòu)槁暴(pù)(晒干),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经过墨线比量)则直,金(指金属制的刀斧等)就砺(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动词,接近、靠近。砺,磨刀石)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cānxǐnɡ)乎己,则知(zhì)明而行无过矣。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一块木材直得合乎墨线,假如用火烤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弧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的标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3)①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yú)(片刻,一会儿)之所学也;吾尝跂(qǐ)(踮起脚后跟)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看见的范围广,见得广)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劲疾)也,而闻者彰(清楚)。假(借助)舆(yú)(车)马者,非利足(善于奔走)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船只)者,非能水(善于游水)也,而绝(横渡)江河。②君子生(xìnɡ)(同“性”,天性)非异也,善假于物(外物,包括各种客观条件)也。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4)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相当于“于此”);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非凡的智慧)自得,圣心(圣人的心怀)备焉。故不积跬(kuǐ)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无以(没有用来……的,无从)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②骐(qí)骥(jì)(骏马)一跃,不能十步;驽(nú)马十驾(劣马拉车走十天。驾,一天的行程),功在不舍。锲(qiè)(刻)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lòu)(雕刻)。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xiè)六跪而二螯(áo),非蛇鳝(shàn)之穴无可寄托(托身,安身)者,用心躁(浮躁,不专心)也。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二理解文意第(1)段: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第(2)段:论述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完善自己。第(3)段:论述学习的作用在于能够弥补不足。第(4)段: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是逐步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三学习论证方法1.比喻论证第二段用了五个比喻论述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自己、改变自己,第一个比喻“青出于蓝”和第二个比喻“冰寒于水”,是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自己。第三个比喻“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这样,三个比喻分了两层意思。作者在这一基础上,用“故”归纳上文,又用了“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作为事例,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界。后面两个比喻并列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2.对比论证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得出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从反面阐述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阐述学习要积累。“骐骥”“驽马”对比,得出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阐述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阐述除做到积累外还要专一。师说(1)古之学者(求学的人)必有师。①师者,所以(用来……的、凭它(他)来……的)传道受(同“授”,传授)业解惑也。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知道,懂得)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就是“以之为师”。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老师);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用作动词,学习)道也,夫庸(表示反问语气)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因此,所以)无(无论)贵无贱,无长无少,道(道理)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困惑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学习,以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因此,就从师问道来说,没有贵和贱的区分,没有长和幼的区分,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2)嗟乎!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代词,相当于“之”,指老师);今之众人,其下(低于)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圣人更加圣明。益,更加、越发。第一个“圣”是名词,圣人;第二个“圣”是形容词,圣明),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的原因)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大概)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自己)也,则耻师(以从师学习为耻)焉,惑矣。②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dòu)(指断开句子的知识)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有的向老师学习),或不(fǒu)(同“否”)焉,小学(小的方面要学习)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③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故并举。巫主要以祝祷、占卜等为业,也为人治病)乐师(以演奏音乐为职业的人)百工(泛指各种工匠)之人,不耻相师(拜别人为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yú)(谄媚奉承)。”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不与同列,意思是看不起),今其智乃(竟)反不能及(赶得上),其(感叹语气,多么)可怪也欤!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他,焉为代词);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学习了大的却丢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问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把地位低的人当做老师,就足以感到耻辱;把官大的人当做老师,就被认为近于谄媚。”哎!求师的风尚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3)①圣人无常师(固定的老师)。孔子师郯子、苌(chánɡ)弘、师襄、老聃(dān)。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一定)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学术技艺)有专攻(专门学习或研究),如是而已。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4)①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其中《乐》已失传)经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皆通(全面)习之,不拘于(被)时(时俗,指当时士大夫中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学于(向)余。余嘉(赞许)其能行古道(指古人从师之道),作《师说》以贻(yí)(赠送)之。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二理解文意第(1)段:提出中心论点,总论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的标准。感悟·质疑:“古之学者必有师。”这句话开门见山,不仅起到点题作用,而且总领全篇,是全文论述的总纲。第(2)段:批判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感悟·质疑:①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和“今之众人”耻学于师作对比,指出是否尊师重道是区分圣愚的关键所在;②把为子择师与自身“耻师”作对比,指出“小学而大遗”的谬误;③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作对比,批判当时社会上轻视师道的风气。第(3)段:概括:从师应有的态度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感悟·质疑:本段结尾的结论既是对前面的从师学习态度的申述,也是对师生关系的概括。这一思想用相对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师生关系,对自古以来“师道尊严”的传统提出了挑战,显示了韩愈过人的胆识。第(4)段:段意概括:赞许李蟠,说明写作缘由。感悟·质疑:通过赞扬李蟠,既可针砭时弊,又可倡导从师,从正面树立“不拘于时”“行古道”的榜样,总结全文。三学习论证方法1.对比论证《师说》在第二段借三组对比重点批判了“士大夫”耻于从师的陋习。①“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得出“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的结论,带有疑问语气,简单地说造成圣愚的原因是从师与否;②“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与“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对比,得出“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的结论,带有肯定语气,讽刺了士大夫在从师问题上学小遗大;③“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对比,得出“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的结论,带有讽刺语气,讽刺了士大夫之流虚荣自误、迂腐可笑的思想行为。劝学1、通假字=1\*GB3①輮以为轮“輮”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2\*GB3②虽有槁暴“有”同“又”;“暴”同“曝”,晒干;=3\*GB3③知明而行无过“知”同“智”,智慧;=4\*GB3④君子生非异也“生”同“性”,天赋,资质。2、词类活用=1\*GB3①輮以为轮动词的使动用法,以火烘木,使其弯曲;②其曲中规形容词作名词,弯曲的弧度;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名词作状语,每天;④知明而行无过矣名词作动词,犯错误;⑤登高之博见也形容词作名词,高处;⑥见者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处;⑦非利足也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⑧非能水也名词作动词,游泳;⑨积善成德形容词作名词,善行;⑩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11\*GB2⑾用心一也数词作形容词,专一。3、古今异义①輮以为轮古:把……做成;今:认为②金就砺则利古:金属的刀类;今:金钱,黄金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广泛地学习;今:学识渊博④假舆马者古:凭借;今:与“真”相对⑤而绝江河古:特指长江与黄河;今:泛指河流⑥下饮黄泉古:地下的泉水;今:阴间⑦蚓无爪牙之利古:爪子和牙齿;今:比喻坏人的党羽或帮凶⑧用心一也古:因为心思;今:读书用功或注意力集中⑨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藏身;今:托付4、特殊句式=1\*GB3①省略句:輮以(之)为轮=2\*GB3②状语后置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3\*GB3③定语后置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锲而不舍表承接蟹六跪而二螯表并列师说1.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传授(2)或师焉,或不焉“不”同“否”2.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今义:连词,表因果关系。(3)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古义:一般人。今义:大家;许多人。3.一词多义(1)师①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②吾师道也(学习)③则耻师焉(从师学习)④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⑤十年春,齐师伐我(军队)(2)道①传道受业解惑也(学说,主张)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③会天大雨,道不通(道路)④不足为外人道也(说)⑤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方法)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道德,道义,正义)(3)传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授)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③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④为五百人立传(传记)(4)惑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疑难问题)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③内惑于郑袖(迷惑)④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使……迷惑)(5)乃①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副词,表转折,竟,反而)②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副词,表顺承,就)③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副词,才)④项王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副词,仅仅,只)⑤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副词,表判断,是,就是)⑥家祭无忘告乃翁(代词,你的)⑦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连词,于是)(6)其①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人称代词,他们的)②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人称代词,他们)③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指示代词,那)④其可怪也欤(语气副词,表感叹)⑤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副词,表猜测、推测)4.词类活用①吾师道也(名词用作动词,学习)②小学而大遗(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③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用作名词,圣人、愚人)④不耻相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5.文言句式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③不拘于时被动句一课文基础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C.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木直中绳
中:符合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槁暴:用火烤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参省:检验,省察D.吾尝跂而望矣
跂:踮起脚后根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就砺则利
砺:磨砺。B.吾尝跂而望矣
跂:提起脚后跟。C.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彰:清楚。D.用心躁也
躁:浮躁,不专心。4.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D.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5.下列对文中词语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一词,广见于先秦典籍。在本文中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B.“跬步”,古时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故半步叫“跬”。C.“驽马十驾”的“驾”是驾车的意思,这里的“十驾”是指驾着十匹劣马而行。D.“六跪”指的是量的六条腿。“六”应是“八”。6.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终日而思”之所以“不如须臾之所学”,是因为没有很好的利用外在的人或物。B.我们在学习上要想取得好的成绩,就必须把个人的独立思考和向他人学习结合起来,这也是文章论述的中心。C.“跤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奥马”、“假舟楫”几个不同的比喻连用,使读者加深对同一道理的理解。D.荀子提出的“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的观点,富有深刻的哲理性,它启发和鼓励人们利用外物来增强人的能力。7.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君子不齿A.小学而大遗 B.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位卑则足羞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B.①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②其为惑也,终不解矣C.①作《师说》以贻之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D.①惑而不从师
②犹且从师而问焉10.下列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A.其闻道也固先乎召(懂得,知道) B.士大夫之族(类)C.师不必贤于弟子(贤能) 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通过)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分别提出了教师的职能在于“传道、受业、解惑”和“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B.文章第二段借助圣人与众人、“爱其子”与“于其身”、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对比,批判不良风气,指出“师道之不复”的原因。C.“圣人无常师”与第一段“古之学者必有师”相呼应,并往前推进一步,由“学者”推进到“圣人”,由“必有师”推进到“无常师”。D.结尾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行古道”,交代写作缘由。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像李蟠这样好古文、学习古代道理的年轻人已经不多了。12.课内文言翻译。(1)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𫐓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𫐓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学也者固学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节选自《荀子·劝学》)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伦类A不通B仁义C不一D不足谓E善学F学也G者固学一之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原指古代国家最高统治者,文中则指有学问有修养、品德高尚的人。B.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后用于形容极近的距离。C.《诗》《书》即《诗经》《尚书》,与《礼》《乐》《春秋》并称“五经”。D.桀纣,夏朝和商朝最后的国君,二人暴虐无道,分别为商汤与周武王所灭。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门见山提出观点,后连用五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论述学习能改变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突出学习的意义。B.文中运用比喻论述学习的作用能弥补不足,如登上高处就能看到在更远处招手的人,顺着风听到的声音就能更清楚。C.文中运用了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来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用重视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回答了怎么学的问题。D.文中对比了“君子”和“小人”两种学习举动的明显不同,强调“君子学习为修身溢美,小人学习为取悦于人”,一褒一贬。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2)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第14讲课文自学《劝学》《师说》疏通文意,翻译全文归纳整理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并熟记。背诵默写全文一读懂原文,并翻译。劝学(1)君子(这里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曰:学不可以已(yǐ)(动词,停止)。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2)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②木直中(zhònɡ)绳(合乎木匠用来取直的墨线),輮(róu)(同“”,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yòu)槁暴(pù)(晒干),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经过墨线比量)则直,金(指金属制的刀斧等)就砺(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动词,接近、靠近。砺,磨刀石)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cānxǐnɡ)乎己,则知(zhì)明而行无过矣。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一块木材直得合乎墨线,假如用火烤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弧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的标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3)①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yú)(片刻,一会儿)之所学也;吾尝跂(qǐ)(踮起脚后跟)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看见的范围广,见得广)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劲疾)也,而闻者彰(清楚)。假(借助)舆(yú)(车)马者,非利足(善于奔走)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船只)者,非能水(善于游水)也,而绝(横渡)江河。②君子生(xìnɡ)(同“性”,天性)非异也,善假于物(外物,包括各种客观条件)也。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4)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相当于“于此”);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非凡的智慧)自得,圣心(圣人的心怀)备焉。故不积跬(kuǐ)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无以(没有用来……的,无从)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②骐(qí)骥(jì)(骏马)一跃,不能十步;驽(nú)马十驾(劣马拉车走十天。驾,一天的行程),功在不舍。锲(qiè)(刻)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lòu)(雕刻)。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xiè)六跪而二螯(áo),非蛇鳝(shàn)之穴无可寄托(托身,安身)者,用心躁(浮躁,不专心)也。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二理解文意第(1)段: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第(2)段:论述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完善自己。第(3)段:论述学习的作用在于能够弥补不足。第(4)段: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是逐步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三学习论证方法1.比喻论证第二段用了五个比喻论述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自己、改变自己,第一个比喻“青出于蓝”和第二个比喻“冰寒于水”,是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自己。第三个比喻“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这样,三个比喻分了两层意思。作者在这一基础上,用“故”归纳上文,又用了“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作为事例,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界。后面两个比喻并列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2.对比论证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得出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从反面阐述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阐述学习要积累。“骐骥”“驽马”对比,得出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阐述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阐述除做到积累外还要专一。师说(1)古之学者(求学的人)必有师。①师者,所以(用来……的、凭它(他)来……的)传道受(同“授”,传授)业解惑也。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知道,懂得)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就是“以之为师”。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老师);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用作动词,学习)道也,夫庸(表示反问语气)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因此,所以)无(无论)贵无贱,无长无少,道(道理)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困惑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学习,以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因此,就从师问道来说,没有贵和贱的区分,没有长和幼的区分,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2)嗟乎!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代词,相当于“之”,指老师);今之众人,其下(低于)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圣人更加圣明。益,更加、越发。第一个“圣”是名词,圣人;第二个“圣”是形容词,圣明),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的原因)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大概)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自己)也,则耻师(以从师学习为耻)焉,惑矣。②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dòu)(指断开句子的知识)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有的向老师学习),或不(fǒu)(同“否”)焉,小学(小的方面要学习)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③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故并举。巫主要以祝祷、占卜等为业,也为人治病)乐师(以演奏音乐为职业的人)百工(泛指各种工匠)之人,不耻相师(拜别人为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yú)(谄媚奉承)。”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不与同列,意思是看不起),今其智乃(竟)反不能及(赶得上),其(感叹语气,多么)可怪也欤!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他,焉为代词);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学习了大的却丢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问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把地位低的人当做老师,就足以感到耻辱;把官大的人当做老师,就被认为近于谄媚。”哎!求师的风尚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3)①圣人无常师(固定的老师)。孔子师郯子、苌(chánɡ)弘、师襄、老聃(dān)。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一定)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学术技艺)有专攻(专门学习或研究),如是而已。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4)①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其中《乐》已失传)经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皆通(全面)习之,不拘于(被)时(时俗,指当时士大夫中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学于(向)余。余嘉(赞许)其能行古道(指古人从师之道),作《师说》以贻(yí)(赠送)之。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二理解文意第(1)段:提出中心论点,总论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的标准。感悟·质疑:“古之学者必有师。”这句话开门见山,不仅起到点题作用,而且总领全篇,是全文论述的总纲。第(2)段:批判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感悟·质疑:①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和“今之众人”耻学于师作对比,指出是否尊师重道是区分圣愚的关键所在;②把为子择师与自身“耻师”作对比,指出“小学而大遗”的谬误;③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作对比,批判当时社会上轻视师道的风气。第(3)段:概括:从师应有的态度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感悟·质疑:本段结尾的结论既是对前面的从师学习态度的申述,也是对师生关系的概括。这一思想用相对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师生关系,对自古以来“师道尊严”的传统提出了挑战,显示了韩愈过人的胆识。第(4)段:段意概括:赞许李蟠,说明写作缘由。感悟·质疑:通过赞扬李蟠,既可针砭时弊,又可倡导从师,从正面树立“不拘于时”“行古道”的榜样,总结全文。三学习论证方法1.对比论证《师说》在第二段借三组对比重点批判了“士大夫”耻于从师的陋习。①“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得出“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的结论,带有疑问语气,简单地说造成圣愚的原因是从师与否;②“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与“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对比,得出“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的结论,带有肯定语气,讽刺了士大夫在从师问题上学小遗大;③“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对比,得出“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的结论,带有讽刺语气,讽刺了士大夫之流虚荣自误、迂腐可笑的思想行为。劝学1、通假字=1\*GB3①輮以为轮“輮”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2\*GB3②虽有槁暴“有”同“又”;“暴”同“曝”,晒干;=3\*GB3③知明而行无过“知”同“智”,智慧;=4\*GB3④君子生非异也“生”同“性”,天赋,资质。2、词类活用=1\*GB3①輮以为轮动词的使动用法,以火烘木,使其弯曲;②其曲中规形容词作名词,弯曲的弧度;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名词作状语,每天;④知明而行无过矣名词作动词,犯错误;⑤登高之博见也形容词作名词,高处;⑥见者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处;⑦非利足也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⑧非能水也名词作动词,游泳;⑨积善成德形容词作名词,善行;⑩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11\*GB2⑾用心一也数词作形容词,专一。3、古今异义①輮以为轮古:把……做成;今:认为②金就砺则利古:金属的刀类;今:金钱,黄金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广泛地学习;今:学识渊博④假舆马者古:凭借;今:与“真”相对⑤而绝江河古:特指长江与黄河;今:泛指河流⑥下饮黄泉古:地下的泉水;今:阴间⑦蚓无爪牙之利古:爪子和牙齿;今:比喻坏人的党羽或帮凶⑧用心一也古:因为心思;今:读书用功或注意力集中⑨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藏身;今:托付4、特殊句式=1\*GB3①省略句:輮以(之)为轮=2\*GB3②状语后置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3\*GB3③定语后置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锲而不舍表承接蟹六跪而二螯表并列师说1.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传授(2)或师焉,或不焉“不”同“否”2.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今义:连词,表因果关系。(3)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古义:一般人。今义:大家;许多人。3.一词多义(1)师①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②吾师道也(学习)③则耻师焉(从师学习)④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⑤十年春,齐师伐我(军队)(2)道①传道受业解惑也(学说,主张)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③会天大雨,道不通(道路)④不足为外人道也(说)⑤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方法)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道德,道义,正义)(3)传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授)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③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④为五百人立传(传记)(4)惑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疑难问题)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③内惑于郑袖(迷惑)④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使……迷惑)(5)乃①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副词,表转折,竟,反而)②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副词,表顺承,就)③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副词,才)④项王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副词,仅仅,只)⑤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副词,表判断,是,就是)⑥家祭无忘告乃翁(代词,你的)⑦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连词,于是)(6)其①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人称代词,他们的)②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人称代词,他们)③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指示代词,那)④其可怪也欤(语气副词,表感叹)⑤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副词,表猜测、推测)4.词类活用①吾师道也(名词用作动词,学习)②小学而大遗(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③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用作名词,圣人、愚人)④不耻相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5.文言句式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③不拘于时被动句一课文基础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C.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句意: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经常把学到的东西拿来检查自己的言行。“博学”: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B.句意:所以不积累半步一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跬步”:古今意思相同,半步、一步,形容极近的距离。C.句意: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寄托”:古义,藏身、存身;今义,托付、委托。D.句意: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也没有强健的筋骨。“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坏人的帮凶。故选B。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木直中绳
中:符合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槁暴:用火烤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参省:检验,省察D.吾尝跂而望矣
跂:踮起脚后根【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槁暴:风吹日晒而干枯,在这里翻译成“晒干”。虽有槁暴,不复挺者:即使又晒干了,也不能再挺直。故选B。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就砺则利
砺:磨砺。B.吾尝跂而望矣
跂:提起脚后跟。C.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彰:清楚。D.用心躁也
躁:浮躁,不专心。【答案】A【解析】A.砺:磨刀石。金就砺则利:金属在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故选A。4.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D.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A.“日”,名词作状语。每天。B.“上”“下”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C.“水”,名词作动词,游泳。D.没有词类活用。故选D。5.下列对文中词语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一词,广见于先秦典籍。在本文中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B.“跬步”,古时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故半步叫“跬”。C.“驽马十驾”的“驾”是驾车的意思,这里的“十驾”是指驾着十匹劣马而行。D.“六跪”指的是量的六条腿。“六”应是“八”。【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C.“‘驾’是驾车的意思,这里的‘十驾’是指驾着十匹劣马而行”错。“驽马十驾”的“驾”是一天的行程。古代用马拉车,一天叫做一驾,十驾就是十天的路程。故选C。6.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终日而思”之所以“不如须臾之所学”,是因为没有很好的利用外在的人或物。B.我们在学习上要想取得好的成绩,就必须把个人的独立思考和向他人学习结合起来,这也是文章论述的中心。C.“跤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奥马”、“假舟楫”几个不同的比喻连用,使读者加深对同一道理的理解。D.荀子提出的“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的观点,富有深刻的哲理性,它启发和鼓励人们利用外物来增强人的能力。【答案】B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这也是文章论述的中心”错。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7.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答案】(1)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并且行为没有过失了。(2)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能游泳,但是能横渡江河。【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得分点:(1)“参”,检查,检验;“省”,反省,省察;“知”,智慧。(2)“假”,借助;“水”,游泳;“绝”,横渡。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君子不齿A.小学而大遗 B.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位卑则足羞【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齿”,名词用作动词,并列,排列,句意:君子不屑与之并列。A.形容词用作名词,大的方面,句意: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B.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句意: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C.名词用作动词,从师(学习),句意:(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与例句相同。D.形容词用作动词(意动),觉得羞耻,句意:(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B.①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②其为惑也,终不解矣C.①作《师说》以贻之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D.①惑而不从师
②犹且从师而问焉【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①句意:不知句读,不能解决疑惑。“之”,助词,起到提宾作用。②句意: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谁能没有疑惑?“之”,代词,代知识道理。B.①句意: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其”表猜测语气,大概。
②句意:那些成为困惑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其”,指示代词,那些。C.①句意: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②句意: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两个“以”都是连词,表目的,来。D.①句意:有了疑惑,却不跟老师学习。“而”,连词,表转折。②句意: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而”,连词,表承接。故选C。10.下列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A.其闻道也固先乎召(懂得,知道) B.士大夫之族(类)C.师不必贤于弟子(贤能) 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通过)【答案】D【解析】D.“通过”错误。句意:六艺的经文和传记都普遍学习。“通”,普遍。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分别提出了教师的职能在于“传道、受业、解惑”和“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B.文章第二段借助圣人与众人、“爱其子”与“于其身”、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对比,批判不良风气,指出“师道之不复”的原因。C.“圣人无常师”与第一段“古之学者必有师”相呼应,并往前推进一步,由“学者”推进到“圣人”,由“必有师”推进到“无常师”。D.结尾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行古道”,交代写作缘由。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像李蟠这样好古文、学习古代道理的年轻人已经不多了。【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分别提出了教师的职能在于‘传道、受业、解惑’和‘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错误,第一段的中心论点是“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只是解释老师的职责,引出下文每个人都需要有老师和择师的标准,此句并不是论点。故选A。12.课内文言翻译。(1)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答案】(1)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羞耻,以高官为师就近乎谄媚。(2)不知句读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足”,可,够得上;“盛”,高大;“谀”,谄媚。(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两句宾语前置,不知句读,不解疑惑;“或”,有的人;“不”,通“否”,不;“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𫐓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𫐓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学也者固学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微波传输线理论》课件
- 织渔网机产业运行及前景预测报告
- 清洗用洗涤碱产业规划专项研究报告
- 压迫机外科用市场发展现状调查及供需格局分析预测报告
- 《销售人员心态培训》课件
- 牛排刀产业深度调研及未来发展现状趋势
- 热成像相机市场需求与消费特点分析
- 网球球网中分带产业规划专项研究报告
- 橄榄球头盔用下巴带产业规划专项研究报告
- 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市场需求与消费特点分析
- 山东教育出版社初中美术 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读书、爱书的情结 单元教学设计
- 课件:《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第六讲 五胡入华与中华民族大交融(魏晋南北朝)
- 2024 smart汽车品牌用户社区运营全案
- 国家开放大学专科《应用写作(汉语)》一平台在线形考(形考任务一至七)试题及答案
- 2024秋期国家开放大学专科《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一平台在线形考(专题检测一)试题及答案
- 登革热诊疗方案(2024年版)解读
- 期中模拟试题2024-2025学年牛津译林版英语七年级上册
- 无脊椎动物课件-2024-2025学年(2024)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 SH∕T 3097-2017 石油化工静电接地设计规范
- 长期金属材料购销合同
- 《诗经》与楚辞导读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海口经济学院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