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四分册期中试卷及答案-华东师大版-2024-2025学年_第1页
高中历史第四分册期中试卷及答案-华东师大版-2024-2025学年_第2页
高中历史第四分册期中试卷及答案-华东师大版-2024-2025学年_第3页
高中历史第四分册期中试卷及答案-华东师大版-2024-2025学年_第4页
高中历史第四分册期中试卷及答案-华东师大版-2024-2025学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期中试卷(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铁犁牛耕B、汉代推广了桑麻种植,增加了丝织品的产量C、唐代出现了曲辕犁,提高了耕作效率D、宋代农业以水稻种植为主,形成了“苏湖熟,天下足”的景象2、下列关于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洋务运动是中国民族工业的起点B、甲午战争后,民族工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C、辛亥革命后,民族工业进入了“短暂的春天”D、一战后,民族工业发展迅速,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3、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入的主要方式是()。A、商品倾销B、签订不平等条约C、设立银行D、开设工厂4、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A、帝国主义的反对B、立宪派和封建势力的破坏C、袁世凯的反革命两手策略D、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5、【题目】唐代村里实行乡里制,乡里长由村民选举产生。以下关于唐代乡里制的说法正确的是:A.乡里制是唐代特有的行政制度B.乡里长由地方官员直接任命C.乡里制旨在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D.乡里制使得地方豪强势力更加抬头6、【题目】宋元时期,为加强边防,北宋政府实行了更戌法,其主要措施包括:A.每年更替一次边防将领B.将士兵全部召集到中央进行短期训练C.每月对边防士兵进行一次军事演练D.增加边防士兵的数量,以增强边防力量7、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欧洲列强之间的军备竞赛加剧了紧张局势B.巴黎和会上的决定直接导致了一战的爆发C.民族主义情绪高涨促进了战争的爆发D.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遇刺是一战爆发的导火索8、以下哪位人物不是《凡尔赛条约》签署国的代表?A.劳合·乔治(英国)B.克里孟梭(法国)C.伍德罗·威尔逊(美国)D.斯大林(苏联)9、下列关于唐朝安史之乱的历史描述,不正确的是:A.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B.安史之乱导致唐朝中央集权受到削弱C.安史之乱后,唐朝开始实行节度使制度D.安史之乱是由安禄山和史思明领导的农民起义10、以下关于北宋时期经济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A.北宋时期,商业活动主要集中在城市内部B.北宋时期,农业生产力得到显著提高,粮食产量大幅增长C.北宋时期,手工业发展缓慢,技术水平较低D.北宋时期,海外贸易受到严格限制1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华思想史上的重要时期。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派主张以仁治国,强调“爱人”和“礼”。那么,墨子所在的墨家学派的核心追求是什么?()A.无为而治B.兼相爱,交相利C.严刑峻法D.天人合一12、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加强对全国的控制和管理,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实施中央集权制度?()A.确立皇帝制度,制定一套严密的中央官制B.实行分封制,巩固宗法制度C.采纳商鞅变法中的井田制D.推广科举制度13、在抗日战争中,下列哪个战役标志着中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A.台儿庄战役B.百团大战C.平型关战役D.台儿庄大捷14、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土地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什么?A.发展农业生产,改善农民生活B.建立社会主义制度C.推进工业化进程D.消灭封建剥削,实现土地制度的根本改变15、关于二战后初期的世界格局变化,下列哪项描述最准确?A.美苏之间迅速形成了对抗的局面B.欧洲各国迅速恢复了战前的地位C.苏联在亚洲建立了多个友好国家D.美国单方面主导了全球秩序的建立16、关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作用,下列哪一项说法是正确的?A.它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B.它加强了贵族世袭制度C.它限制了人才选拔的范围D.它导致了官僚体系的腐败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每小题13分,共52分)第一题【材料一】“仁政”是战国时期孟子提出的一种治国理念,主张以民为本,强调君主要行仁政,关注民生。孟子认为,君主要做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即民众的利益高于一切,国家的利益次之,君主的个人利益最轻。【材料二】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一系列中央集权的措施,如推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书同文、车同轨等。这些措施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促进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材料三】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采取休养生息政策,减轻农民负担,发展农业生产。汉武帝时期,进一步推行中央集权,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实施推恩令,削弱诸侯国的势力。【材料四】宋朝时期,为加强中央集权,实行了重文轻武的政策,重视科举制度,选拔有才能的人才进入政府机构,同时限制武将的权力。请回答以下问题:(1)根据材料一,简述孟子“仁政”思想的主要内容。(2)结合材料二,分析秦始皇推行中央集权措施的意义。(3)结合材料三,说明汉高祖刘邦和汉武帝时期中央集权的发展。(4)结合材料四,分析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具体措施及其影响。第二题题目: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建立了人民英雄纪念碑。材料二: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顺利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进一步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问题:(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及通过的重要文件。该会议上还提出了哪些重要决策和活动?(至少列出两项)(2)根据材料二,指出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重要会议内容及其意义。(3)结合上述材料,分析新中国的成立及宪法的颁布,对中国历史进程有何深远影响?第三题请分析以下历史事件,并评价其对后世的影响:【材料】在17世纪的中国,明朝政府实行了“海禁”政策,限制民间船只出海贸易。然而,在同一时期,西方各国纷纷开启了远洋航行的大门,开始了罪恶的殖民掠夺和罪恶的奴隶贸易。问题:1.上述历史事件是什么?2.该事件对后世产生了哪些影响?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海禁”政策的看法。第四题题目背景: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完成,西方国家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市场和原料产地,导致了帝国主义列强对世界的瓜分。这一时期,中国也未能幸免于难,成为列强争夺的对象。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材料二:在1919年的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提出取消外国在华特权、废除“二十一条”等要求,但这些合理的要求并未得到满足。相反,和会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引发了国内广泛的不满情绪,最终导致了五四运动的爆发。问题:1.结合材料一,简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世界的特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6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在巴黎和会上提出的要求及其结果,并分析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9分)期中试卷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铁犁牛耕B、汉代推广了桑麻种植,增加了丝织品的产量C、唐代出现了曲辕犁,提高了耕作效率D、宋代农业以水稻种植为主,形成了“苏湖熟,天下足”的景象答案:B解析:选项B中提到“汉代推广了桑麻种植,增加了丝织品的产量”,这是正确的。汉代确实推广了桑麻的种植,促进了丝织业的发展。其他选项A、C、D都是正确的描述,因此选项B是不正确的。2、下列关于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洋务运动是中国民族工业的起点B、甲午战争后,民族工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C、辛亥革命后,民族工业进入了“短暂的春天”D、一战后,民族工业发展迅速,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答案:D解析:选项D中提到“一战后,民族工业发展迅速,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这是不正确的。一战后,虽然民族工业确实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并没有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这个角色在当时仍然是由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经济占据。因此,选项D是不正确的。3、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入的主要方式是()。A、商品倾销B、签订不平等条约C、设立银行D、开设工厂答案:D解析:甲午战争后,列强在中国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以开设工厂的方式对华进行资本输出,逐步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4、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A、帝国主义的反对B、立宪派和封建势力的破坏C、袁世凯的反革命两手策略D、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答案:D解析:辛亥革命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但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其根本原因在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中国的资本主义力量过于弱小,无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5、【题目】唐代村里实行乡里制,乡里长由村民选举产生。以下关于唐代乡里制的说法正确的是:A.乡里制是唐代特有的行政制度B.乡里长由地方官员直接任命C.乡里制旨在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D.乡里制使得地方豪强势力更加抬头【答案】C【解析】乡里制是唐代的一种基层行政制度,其主要目的是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通过设立乡里长等措施,使中央政府能够更有效地管理地方。选项A错误,因为类似的基层行政制度在其他朝代也有实施;选项B错误,因为乡里长是由村民选举产生,而非官员任命;选项D与乡里制的实际作用相反,故不正确。因此,选项C为正确答案。6、【题目】宋元时期,为加强边防,北宋政府实行了更戌法,其主要措施包括:A.每年更替一次边防将领B.将士兵全部召集到中央进行短期训练C.每月对边防士兵进行一次军事演练D.增加边防士兵的数量,以增强边防力量【答案】A【解析】更戌法是北宋时期为加强边防而实行的一项重要措施,其主要内容是每一定时期更替一次边防将领,以防止将领长期掌控兵力导致军队腐败或形成个人势力。选项B错误,因为士兵的短期训练并不构成更戌法的主要内容;选项C错误,因为这不符合“更戌法”的周期性更替特点;选项D错误,因为增加士兵数量并非更戌法的主要措施。因此,选项A为正确答案。7、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欧洲列强之间的军备竞赛加剧了紧张局势B.巴黎和会上的决定直接导致了一战的爆发C.民族主义情绪高涨促进了战争的爆发D.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遇刺是一战爆发的导火索答案:B解析: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在1914年爆发的,而巴黎和会是在1919年召开,会议的主要目的是讨论战争结束后对战败国的处理问题,因此选项B中的描述是错误的。一战的爆发与欧洲列强间的军备竞赛、民族主义情绪以及斐迪南大公遇刺等事件有直接关系。8、以下哪位人物不是《凡尔赛条约》签署国的代表?A.劳合·乔治(英国)B.克里孟梭(法国)C.伍德罗·威尔逊(美国)D.斯大林(苏联)答案:D解析:《凡尔赛条约》是在1919年巴黎和会上签订的,主要由战胜国英国、法国、美国的代表参加,即劳合·乔治、克里孟梭和伍德罗·威尔逊。斯大林当时并不是苏联的领导人,且苏联也未作为战胜国参与此次会议,因此选项D是正确的。9、下列关于唐朝安史之乱的历史描述,不正确的是:A.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B.安史之乱导致唐朝中央集权受到削弱C.安史之乱后,唐朝开始实行节度使制度D.安史之乱是由安禄山和史思明领导的农民起义答案:D解析:安史之乱确实是由安禄山和史思明领导的,但这并非农民起义,而是由唐朝内部矛盾引发的叛乱。A、B、C三项描述均符合历史事实。因此,D项是不正确的描述。10、以下关于北宋时期经济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A.北宋时期,商业活动主要集中在城市内部B.北宋时期,农业生产力得到显著提高,粮食产量大幅增长C.北宋时期,手工业发展缓慢,技术水平较低D.北宋时期,海外贸易受到严格限制答案:B解析:北宋时期,农业生产力确实得到了显著提高,粮食产量大幅增长,这是北宋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A项错误,因为商业活动不仅限于城市内部,还有农村市场的发展。C项错误,北宋时期手工业发展迅速,技术水平较高。D项错误,北宋时期的海外贸易相当活跃,并未受到严格限制。因此,B项是正确的描述。1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华思想史上的重要时期。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派主张以仁治国,强调“爱人”和“礼”。那么,墨子所在的墨家学派的核心追求是什么?()A.无为而治B.兼相爱,交相利C.严刑峻法D.天人合一答案:B解析:“兼相爱,交相利”是墨子的核心思想,强调相互爱和利益,主张互相帮助和支持,从而促进社会和谐。故选B。12、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加强对全国的控制和管理,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实施中央集权制度?()A.确立皇帝制度,制定一套严密的中央官制B.实行分封制,巩固宗法制度C.采纳商鞅变法中的井田制D.推广科举制度答案:A解析:秦始皇实行了中央集权制度,确立了皇帝制度,制定了中央官制,以此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选A。13、在抗日战争中,下列哪个战役标志着中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A.台儿庄战役B.百团大战C.平型关战役D.台儿庄大捷答案:B解析:百团大战是八路军在1940年发动的一场大规模战役,这次战役对日本侵略军的后方交通线造成了严重破坏,标志着中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因此,正确答案是B。14、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土地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什么?A.发展农业生产,改善农民生活B.建立社会主义制度C.推进工业化进程D.消灭封建剥削,实现土地制度的根本改变答案:D解析: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进行土地改革的主要目的是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实现土地制度的根本改变,让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一改革直接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但本题中更强调的是改变土地制度的目的。因此,正确答案是D。15、关于二战后初期的世界格局变化,下列哪项描述最准确?A.美苏之间迅速形成了对抗的局面B.欧洲各国迅速恢复了战前的地位C.苏联在亚洲建立了多个友好国家D.美国单方面主导了全球秩序的建立答案:A解析:二战结束后,美苏两国因为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不同而逐渐走向对抗,最终形成冷战局面。这一时期的特点是两大阵营的对立和竞争,而不是欧洲国家的普遍复兴或是美国独自主宰世界事务。16、关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作用,下列哪一项说法是正确的?A.它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B.它加强了贵族世袭制度C.它限制了人才选拔的范围D.它导致了官僚体系的腐败答案:A解析: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一种考试制度,始于隋朝,盛行于唐宋至明清。它打破了贵族垄断官职的局面,使得平民子弟也有机会通过考试进入仕途,从而促进了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性。虽然在后期科举制度也出现了一些弊端,如考试内容过于僵化等,但其在历史上对促进社会公平起到了积极作用。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每小题13分,共52分)第一题【材料一】“仁政”是战国时期孟子提出的一种治国理念,主张以民为本,强调君主要行仁政,关注民生。孟子认为,君主要做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即民众的利益高于一切,国家的利益次之,君主的个人利益最轻。【材料二】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一系列中央集权的措施,如推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书同文、车同轨等。这些措施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促进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材料三】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采取休养生息政策,减轻农民负担,发展农业生产。汉武帝时期,进一步推行中央集权,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实施推恩令,削弱诸侯国的势力。【材料四】宋朝时期,为加强中央集权,实行了重文轻武的政策,重视科举制度,选拔有才能的人才进入政府机构,同时限制武将的权力。请回答以下问题:(1)根据材料一,简述孟子“仁政”思想的主要内容。(2)结合材料二,分析秦始皇推行中央集权措施的意义。(3)结合材料三,说明汉高祖刘邦和汉武帝时期中央集权的发展。(4)结合材料四,分析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具体措施及其影响。答案:(1)孟子“仁政”思想的主要内容:以民为本,强调君主要行仁政,关注民生;君主要做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2)秦始皇推行中央集权措施的意义: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促进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3)汉高祖刘邦和汉武帝时期中央集权的发展:汉高祖刘邦采取休养生息政策,减轻农民负担,发展农业生产;汉武帝时期进一步推行中央集权,实施推恩令,削弱诸侯国的势力。(4)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具体措施及其影响:实行重文轻武政策,重视科举制度,选拔有才能的人才进入政府机构;限制武将的权力。影响: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促进社会稳定,但也导致了官僚机构的膨胀和冗官现象。第二题题目: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建立了人民英雄纪念碑。材料二: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顺利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进一步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问题:(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及通过的重要文件。该会议上还提出了哪些重要决策和活动?(至少列出两项)(2)根据材料二,指出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重要会议内容及其意义。(3)结合上述材料,分析新中国的成立及宪法的颁布,对中国历史进程有何深远影响?答案:(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于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重要文件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决策和活动包括会议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建立了人民英雄纪念碑。(2)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进一步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这次会议具有重要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法治的正式开始。它体现了人民的意志,是中国人民行使民主权利的成果,对我国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宪法的确立,使人民的国家真正有了根本法的保障,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3)影响: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中国的内外的战争动乱,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使中国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宪法的颁布,标志着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初步形成,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新中国的成立和宪法的颁布,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国家政治建设的理解与掌握。通过分析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尤其是时间点、重要会议的名称及其内容,可以准确回答问题。材料结合了两个重要历史时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和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学生需要理解这两个会议的不同之处以及它们的历史意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新中国的成立及宪法的颁布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要求学生具备综合分析和总结的能力。第三题请分析以下历史事件,并评价其对后世的影响:【材料】在17世纪的中国,明朝政府实行了“海禁”政策,限制民间船只出海贸易。然而,在同一时期,西方各国纷纷开启了远洋航行的大门,开始了罪恶的殖民掠夺和罪恶的奴隶贸易。问题:1.上述历史事件是什么?2.该事件对后世产生了哪些影响?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海禁”政策的看法。答案:1.上述历史事件是明朝的“海禁”政策。2.该事件对后世的影响包括:阻碍了中国经济与世界的交流,使得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为西方国家提供了掠夺资源、建立殖民地的契机;奴隶贸易的兴起,对西方国家的经济繁荣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3.我认为“海禁”政策在当时有其积极的方面,如保护国家安全、维护主权、促进国内经济发展等,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使其失去了与世界接轨的机会。这一政策的实施也反映出封建统治者的保守和封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中国历史的进程。解析:本题目旨在考查考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以及对历史现象的评价能力。首先,考生需要正确识别出“海禁”政策这一历史事件。其次,考生通过对事件的了解,分析其对后世的影响,包括对中国自身及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在评价“海禁”政策时,考生要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全面分析,既要看到其积极的保护作用,也要认识到其限制和阻碍作用。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历史客观评价能力。第四题题目背景: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完成,西方国家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市场和原料产地,导致了帝国主义列强对世界的瓜分。这一时期,中国也未能幸免于难,成为列强争夺的对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