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25届高考历史统考一轮复习第4部分世界现代史第10单元课题1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变革-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教师用书教案_第1页
通史版2025届高考历史统考一轮复习第4部分世界现代史第10单元课题1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变革-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教师用书教案_第2页
通史版2025届高考历史统考一轮复习第4部分世界现代史第10单元课题1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变革-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教师用书教案_第3页
通史版2025届高考历史统考一轮复习第4部分世界现代史第10单元课题1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变革-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教师用书教案_第4页
通史版2025届高考历史统考一轮复习第4部分世界现代史第10单元课题1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变革-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教师用书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第十单元二战前的世界——20世纪现代模式的创新与调整课题1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变革——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一、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一)历史背景——革命前夜的“火星”1.俄国帝国主义特征伴随着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完成,俄国起先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并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垄断资本对西欧资本有极大的依靠性。2.列宁主义诞生(1)背景①俄国在备受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制约的同时,国内垄断资本对无产阶级的无情剥削使冲突急剧尖锐。②俄国群众性工人运动日益高涨,工人阶级的解放斗争急需一个革命政党的领导。③1900年,列宁创办了《火星报》,同时把各地的组织联系起来,从思想和组织上做好了建党的打算。(2)诞生标记: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其次次代表大会召开,宣告了布尔什维克党的诞生,标记着列宁主义的诞生。(二)革命进程——帝国大厦的坍塌和世界历史的新纪元1.二月革命(1)缘由: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国的失利,进一步暴露了沙皇政府的腐败无能;斗争的破坏造成俄国经济濒于崩溃,国家局势日益恶化;布尔什维克党的宣扬和发动。(2)结果: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3)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4)影响:形成了两个政权,即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并存的局面。2.革命形势的发展(1)《四月提纲》:提出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夫手中的任务。(2)七月事务:表明革命的和平发展已不行能,布尔什维克党在彼得格勒召开第六次代表大会,制定了武装起义的方针。3.彼得格勒起义(1)起义机构的建立:1917年10月,布尔什维克党中心会议通过了武装起义的决议,并成立了公开领导起义的机构——军事革命委员会。(2)过程:1917年11月6日起义起先,至7日上午,几乎整个首都全部落入起义者手中,7日晚起先攻打冬宫。4.第一个工农政权的建立(1)1917年11月7日晚,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其次次代表大会在斯莫尔尼宫开幕,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告工人、士兵和农夫书》,宣告各地全部政权一律转归工兵农代表苏维埃。(2)通过了《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成立了以列宁为首的世界上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府,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三)历史意义1.国内意义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为把俄国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强国和实现国家现代化创建了重要前提。2.世界意义冲破了世界帝国主义阵线,为国际无产阶级树立了斗争的榜样,开拓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供应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实践指导力气。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二、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1)国际:帝国主义对俄国进行武装干涉。(2)国内:被推翻的地主和资产阶级不断在各地发动叛乱。2.内容农业方面实行余粮收集制工业方面不论企业大小,一律收归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政策产品安排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3.性质苏俄在斗争逼迫的特定环境下实行的军事性特别措施。4.影响(1)主动方面:适应了战时须要,为战胜国内外敌人供应了保证,巩固了苏维埃政权。(2)消极方面: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弊病和错误,遭到了广袤农夫的反对。(二)新经济政策的实施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斗争结束后的新状况,经济危机引起严峻的政治危机。2.内容农业方面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工业方面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驾驭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将部分国有企业以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转给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商业方面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安排制度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3.性质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是列宁对俄国社会主义建设进行的一次有益探究。4.影响(1)经济①苏俄经济走出逆境,为国家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②1925年,国民经济基本复原,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有了初步好转。(2)政治:克服了国内的政治危机,有效地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究(三)“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背景(1)1924年,斯大林成为苏联的主要领导人。(2)1925年的苏联仍是一个只能依靠从国外输入机器装备的落后农业国。2.形成过程(1)工业化之路概况1925年12月联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正式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1926年起进入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时期。1928年后,经过两个五年安排,实现了国家工业化问题形成了不合理的经济结构,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农夫为工业化付出的代价过大(2)农业全盘集体化①提出: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了农业逐步集体化的方针。②成果:1932年,苏联宣布“完成全盘集体化”;基本歼灭了富农阶级。③评价: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创建了便利条件,没有促进农业生产力本身的发展。3.标记1936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的颁布。4.表现经济上是一种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安排经济模式。排斥市场调整;推行单一公有制;优先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政治上国家的权力高度集中于党,党的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心,党中心的权力又高度集中于斯大林思想上形成高度集中的思想文化体制,以及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5.影响(1)经济上: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但从长远来看,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主动性,使经济发展失去了动力。(2)政治上:破坏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但肯定程度上维系了政局的稳定。(3)思想文化上:统一了全国人民的意志,但不利于思想文化的旺盛。苏联的安排经济体制1.十月革命的意义(1)十月革命的成功是俄国与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划时代事务。(2)十月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实现了社会主义从志向到现实的宏大飞跃,开拓了人类探究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3)十月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变更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4)从今,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与竞争,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2.余粮收集制为了把有限的力气集中起来保证斗争的成功,苏维埃政权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其中最重要的是余粮收集制,将农夫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集到国家手中。余粮收集制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但严峻损害了农夫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3.新经济政策1921年3月,苏俄政府确定实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重心是调整国家与农夫的关系,通过粮食税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同时允许私营企业有肯定程度的发展,并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新经济政策的实施,稳定和复原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4.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1)在斯大林领导下,苏联先后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经过两个“五年安排”,到1937年,苏联宣布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目标,主要工业部门的产量跃居欧洲首位、世界其次位。(2)苏联在很短时间内从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小农国家发展为世界工业强国,令世界瞩目,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频发的状况形成了显明的比照。(3)苏联模式使苏联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为后来取得卫国斗争的成功创建了物质条件,为苏联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但苏联模式排斥市场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在农业集体化中采纳强制手段,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这些问题影响了苏联的发展。1.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探究当时党内和社会上存在着深厚的“战时共产主义”思想基础,而以斯大林为首的党的领导主流又不是以新经济政策的改革思想去引领、克服并化解上述冲突和冲突,而是以违反列宁新经济政策思想的传统意识形态,即“左”的思想去处理、解构新经济政策,所以,造成这一政策最终遭到被取消的命运。——马龙闪《取消新经济政策缘由新论》[命题思索]现行教材谈及新经济政策被取消的缘由仅表述为国家经济政策发生变更,新经济政策被渐渐取消。材料中作者认为新经济政策遇到的最大障碍主要还是主观上的。2.对苏联模式的相识史学界对苏联模式有各种评价,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它的特征是高度集权。从现代化的角度来看,苏联模式违反了列宁时期的有益探究,对苏联社会主义定位错误,追求纯粹的社会主义,过分强调生产关系的变革,超越了生产力发展阶段,最终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刘芃、朱汉国主编《历史学习精要》[命题思索]苏联模式是苏联探究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内容,刘芃、朱汉国在《历史学习精要》中对“苏联模式与苏联现代化”进行了新论证,这是值得探究的关注点。►探究1俄国十月革命开拓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史料一十月革命是列宁主义指导下的一场震撼世界的志向探究……十月革命把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变成了实践,让这一理论不再停留于小部分人的思想武器,而是成为更广泛人群的现实力气。苏联也因此成为一个象征和符号,成为世界上其他国家被统治阶级的希望之所寄。——《十月革命的现代启示录》史料二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马上制定了社会主义建设安排的中心任务,就是变更小农经济,发展国家大机器工业,即发展重工业。列宁指出:“红十月为大规模文化革命开拓了广袤的道路”,苏维埃政权要在几年或几十年内“弥补千百年来文化的缺失”。依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指出俄国革命是人类历史的新纪元的含义。(1)史料一主要从政治方面分析,指出俄国十月革命把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变成了现实。(2)史料二以句号为界分为两层,分别从经济、文化两方面分析理解俄国十月革命的意义。[提示]俄国十月革命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模式。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苏俄社会、经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苏联从原来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发展成为其次次世界大战后唯一能够与美国抗衡的国家。十月革命对俄国现代化的意义政治上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新型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在苏俄初步确立经济上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开拓了苏维埃政权通向现代化的道路文化上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和文化得到了全面发展►探究2新经济政策史料一注意实际的列宁相识到让步是不行避开的,因而于1921年实行了新经济政策,这一政策允许局部地复原资本主义,尤其是在农业和贸易方面。农夫在向国家缴纳约占其产量的12%的实物税之后,被准许在公开市场上出售他们的农产品。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农夫和新商人即当时所称的“耐泼曼”,都能雇佣劳力,并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不过,列宁设法使国家限制了土地全部权,限制了他所称的“制高点”(银行业、对外贸易、重工业和运输业)。对列宁来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短暂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史料二列宁指出:“1921年开春以来,我们提出完全不同的、改良主义的方法来代替原先的行动的方法、方案、方法、制度。所谓改良主义的方法,就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渐渐地驾驭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整。”——《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依据史料一,归纳新经济政策的特点。你认为列宁的思想存在什么局限?(2)如何理解史料二中的“改良主义的方法”?(3)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上,列宁的指导思想有何变更?(1)由史料一中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实质和列宁对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相识可知,列宁认为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力是局部地复原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复原、发展生产;在国家限制经济命脉的前提下新经济政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手段。(2)由史料二中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可知,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市场和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力。[提示](1)特点:在无产阶级国家限制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复原、发展生产;是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局限:没有摆脱无私有制、无市场经济的传统社会主义思想观念的束缚。(2)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关系发展生产。(3)由干脆过渡到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向社会主义逐步过渡。对新经济政策的评价(1)新经济政策是对社会主义传统观念的一次重大突破,新经济政策充分说明利用商品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必要性。(2)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苏俄政府允许资本主义在肯定范围和程度上得到复原和发展,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3)新经济政策是无产阶级国家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和方法,发展社会生产力,加强工农联盟,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4)新经济政策反映了在苏俄这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探究了在小农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详细途径和方法,它推动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保证了苏俄稳步地向社会主义过渡。(5)苏俄政府实行的新经济政策大大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供应了珍贵的历史阅历。以唯物史观看待斯大林模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政府为发展冶金、采矿和电力工业而建立了大量的工厂,使俄国成为独立于西方限制的世界银行和贸易模式之外的工业国家。……和以前一样工业化的核心是依靠俄国强大的自然资源和为与希特勒的反共产主义德国进行斗争做打算的重工业。斯大林不信任价格竞争,而是依靠正规的集中的资源配置来安排设备和物资。这导致了瓶颈现象和奢侈,因为给各个工厂的配额是在莫斯科制定的。不过毫无疑问,快速地工业增长正在发生。在前两个五年安排期间,也就是到1937年之前,同一时期的西方正陷于经济萧条,苏维埃的机器产量和金属制造业增长了14倍。苏联已在德国和美国之后成为世界第三大工业强国。——皮特·N.斯特恩斯等著《全球文明史》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斯大林时期工业化建设遇到“瓶颈”的缘由及其启示。【提示】缘由:解除市场体制,倚重安排经济;国际形势的变动,如西方经济危机的复原等。启示:适时调整经济政策与模式;主动利用国际机遇,与世界经济亲密联系。斯大林模式的特点(1)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安排管理体制,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牺牲农夫利益以实现工业化;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实行单一的公有制。(2)政治上:实行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党政不分,忽视民主法制,缺少群众监督,最终形成高度的个人集权。还原历史情境教材主干学问常考常新练点1: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2024·全国卷Ⅱ)1928年,苏联起先实施第一个五年安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4年以后这种状况发生变更,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尝试解答]________B[由材料可知,1932年以后美国人对苏联的关注增多,因为这一时期苏联的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而美国仍旧深受经济危机的影响,美国人希望从苏联的建设中找到解决经济危机的方法,故选B项;经济危机并未波及苏联,故解除A项;C项与“美国农业生产相对过剩的史实”冲突,故解除;D项与“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冲突,故解除。]练点2: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遇到的新问题(2015·全国卷Ⅱ)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这表明苏联()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C.粮食减产严峻制约工业发展速度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夫生产主动性[尝试解答]________A[斯大林执政时期,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从1930年、1931年苏联的粮食产量与出口量分析可得出,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从农夫身上拿走太多,说明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故A项正确;苏联农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故B项错误;20世纪二三十年头,苏联通过实施两个五年安排,快速成为工业强国,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苏联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的贡献,D项不能全面体现材料主旨,故解除。]题号命题特点练点1对比分析苏联“一五”安排取得了巨大成就,而同时期的美国经济则走向萧条,通过对比分析经济危机下不同社会制度的利弊练点2历史现象1930年至1931年,苏联粮食产量下降,但出口量却增加历史本质苏联为强化工业的发展,以粮食出口换取资金积累,体现了农夫为工业化建设所作的贡献历史借鉴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历史阅历和教训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供应借鉴考向1十月革命的宏大成功1.十月革命的对象是二月革命后临时政府所代表的剥削阶级,临时政府既然代表了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利益,这就把两个阶级同时推到十月革命对象的位置上。从这个意义上讲,十月革命是()A.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B.新民主主义性质的革命C.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D.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D[由材料“十月革命的对象是二月革命后临时政府所代表的剥削阶级,临时政府既然代表了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利益,这就把两个阶级同时推到十月革命对象的位置上”可知,二月革命后出现代表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利益的临时政府,革命任务并未完成,因此十月革命要在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同时再去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具有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双重任务,故选D项;二月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解除A项;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中国革命的性质,解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十月革命具有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的民主革命任务,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解除。]2.(2024·汕头模拟)1703年,彼得大帝首次命名“圣彼得堡”(源自德语);1914年,圣彼得堡更名为“彼得格勒”;1924年彼得格勒更名为“列宁格勒”;1991年,列宁格勒经市民投票又更名为“圣彼得堡”。圣彼得堡的历次更名反映了三百年来俄罗斯()A.与西欧的冲突不断加剧B.政治制度发生多次变革C.社会主义革命曲折发展D.国内外政局的屡次变动D[由材料“1924年彼得格勒更名为‘列宁格勒’;1991年,列宁格勒又更名为‘圣彼得堡’”可知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因圣彼得堡一词来源德语更名为彼得格勒,1924年列宁逝世后,为纪念列宁以及十月革命,更名为列宁格勒,1991年苏联解体,俄罗斯独立,经市民投票复原历史名称圣彼得堡,因此圣彼得堡的更名体现了国内外政局的变动,故选D项;材料未体现与西欧的冲突,解除A项;更名并不是由政治制度的变革引起的,解除B项;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起先于1917年,解除C项。]考向2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3.(2024·太原高三模拟)苏维埃政权建立初期,在广袤居民中大力提倡住房公社居住形式,“住房公社”由单独的一间间房间以及公共厨房、公共食堂、幼儿园、浴室、理发馆等公共场所组成。这一居住形式反映了()A.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B.意识形态影响社会生活C.国家强化对民众的限制D.民主同等原则得到贯彻B[依据材料“‘住房公社’由单独的一间间房间以及公共厨房、公共食堂、幼儿园、浴室、理发馆等公共场所组成”可知,公社住房的组建须要秉持日常生活集体化,这反映了意识形态影响社会生活,故选B项;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标记是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与材料所述时间“苏维埃政权建立初期”不符,解除A项;“住房公社”中重新安排住房是苏维埃俄国在1917-1921年为解决城市住房危机,实现共产主义的居住形式而实行的措施,并非“国家强化对民众的限制”,解除C项;公社住房的组建强调日常生活集体化,并非“民主同等”原则,解除D项。]4.(2024·苏锡常镇四市高三调研)1923年,“划定了联盟工业企业和共和国工业企业,前者主要是重工业大型企业,干脆由全苏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一些重要的轻工业和食品工业企业,由各加盟共和国最高经济委员会管理;其余的工业企业则由地方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由此说明新经济政策()A.探究农业与轻工业的协调发展B.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