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补”助力教材二次开发_第1页
“增补”助力教材二次开发_第2页
“增补”助力教材二次开发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对于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语文学科,教师应根据文本特点和教学目标,增补相关教学资源,从而达到聚焦学习目标、符合学情实际、提高文本教学效率的目的。笔者以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三篇课文的教学为例,谈谈增补教学资源的策略。一、增补写作背景,读懂言外之意一般情况下,文本的写作背景不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很多教师将其视为拓宽学生视野的内容,教学时很少在写作背景上下功夫。但是,有些文本借助写作背景来教学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五年级下册的《牧场之国》描写了荷兰美丽、幽静的牧场风光,营造了动物、人类与环境统一、和谐的美好意境。文本特别之处是“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在文中出现了四次,第一次出现在第二段段尾,第二次出现在第三段段首,第三次出现在第四段段尾,第四次出现在文末,并独立成段。这句话在全文起到了總起和总结作用,表达了作者对荷兰牧场宁静、安详、悠闲、和谐的环境的赞美。在解读教材时,笔者总感觉作者似乎在用这句话暗示着什么。带着疑问,笔者搜索了作者写作的背景资料,疑问得以解决:作者不断重复这句话不仅仅为了表达赞美之情,也含有反对战争、赞美和平之深意。课堂教学中,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基本能从语句表达的效果上理解这句话反复出现的妙处。在此基础上,笔者给学生提供了问题支架:“除了强化表达效果,作者反复强调‘这就是真正的荷兰,是否因为他还有想说而未明说的话呢?”这一问题让学生的探究兴趣高涨,学生纷纷猜测:“难道还有假的荷兰?”“世界上还有另一个荷兰吗?”“假的荷兰在哪里?假的荷兰是什么样子?”“这个问题莫非与襄阳市和南阳市争辩诸葛亮躬耕隐居地一样?”在学生莫衷一是之际,笔者出示了本文写作背景。卡雷尔·恰佩克是捷克著名作家、剧作家、新闻记者。他大学毕业后任新闻记者,后从事文学工作,著有小说、剧本、游记等。他的哥哥约瑟夫·恰佩克是一位爱国主义作家,后来被德国法西斯杀害,他便积极投身于反法西斯的斗争中。《牧场之国》写于20世纪30年代。当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阴云密布整个欧洲。恰佩克在游历欧洲时看到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留下的满目疮痍,有感于此,他写下这篇《牧场之国》。这些写作背景给学生打开了一扇窗。经过合作探究,学生明确: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很多欧洲国家包括作者自己的国家捷克还未从战争的阴霾中走出来,作者游历荷兰时感受到一份独特的宁静、和谐和美丽,转化为文字,就是《牧场之国》。作者反复强调“这就是真正的荷兰”暗含了作者向往和平、宁静、自由生活的情感。教师根据文本内容适当增补的写作背景,让学生透过字里行间深入理解了文本内蕴,发散了思维,开阔了视野。二、增补鲜活故事,涵养精神基于小学生的认知实际,现行教材所选文本大多采取一个文本讲一个故事的形式,这种形式可使内容更集中,也更符合小学生的阅读习惯,便于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不足之处是不便于学生多角度地理解文本主旨。在二次开发教材时,教师可以从文本内容出发,增补与文本内容相应的故事。五年级下册的《清贫》是一篇革命文化题材课文,所写的故事通俗易懂,但对于“清贫”的内涵及共产党员坚定的革命信念,学生常常止步于词句的标签性解读。怎样将这种标签式的认识转化为对“清贫”“信念”内涵的认同呢?笔者采用“三读故事”的方式展开教学。一读教材故事。笔者要求学生紧扣单元语文要素,研读课文故事中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猜测他们的想法,了解作为闽赣苏区最大的官——中共闽浙赣省委书记、闽浙赣军区司令员的方志敏身无分文、一穷二白的“清贫”。这一任务,学生通过反复阅读,很容易完成。二读拓展故事。为让学生理解方志敏清贫的精神实质,笔者给学生补充了阅读材料《回绝母亲》《节约每个铜板》《拒收棉袄》三个有关方志敏的故事。学生读完故事,笔者设计了下面的思考题:根据这三个故事,说一说你对“清贫”中“清”字的理解?学生说“清”是“回绝母亲,不拿公家一分钱的一清二白”,是“节约每个铜板的清贫如洗”,是“拒收老百姓财物的两袖清风”。笔者相机点拨:“‘清在字典里的意思是水清,后引申为纯洁。‘清贫多指读书人的贫穷,或指廉士安贫、有节操。请大家结合三个阅读材料讨论课文中的‘清贫指什么。”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在文中,“清贫”指共产党员方志敏清廉、朴素、有节操。三读增补故事。为让学生理解“清贫”不仅是方志敏烈士的追求,更是共产党人的普遍价值观,笔者给学生提供了有关朱德、周恩来、焦裕禄、孔繁森四名共产党员清贫一生、廉洁奉公的故事,并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在支撑着方志敏和这四位先辈简朴一生、清贫一生、奉献一生?”学生将这五名共产党员的故事放在一起比较阅读,发现他们有共同的认识和追求:革命事业高于一切,个人生活必须服从于革命事业;希望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正是这样的信念让他们选择了清贫的生活。笔者顺势总结:“这种来自内心深处,支撑他们坚定追求、持续奉献的信念,就是‘信仰。所以,‘清贫不仅是方志敏所说的革命者的美德,更是共产党员的精神追求和崇高信仰。”教学中,笔者借助方志敏的三个故事和四名共产党员清贫一生的故事,将共产党员崇高的精神、品质具体化了,学生在开阔视野的同时,深刻理解了“清贫”的内涵,并将方志敏的“清贫”延展到所有共产党员身上,这样的教学效果仅靠文本解读是难以达到的。三、增补案例,迁移运用《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议论文,教材编排有两个主要意图:一是体会课文是怎样用事例证明观点的;二是仿照课文,学习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对小学生而言,这两个学习任务难度较大。为降低学习难度,笔者结合议论文特点,增补了《詹天佑》一文,引导学生学习论据与观点之间的关系。学习《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之后,笔者要求学生快速浏览《詹天佑》,并提问:“如果将詹天佑的事例运用到课文中,你们觉得合适吗?”学生借助思维导图梳理出《詹天佑》的逻辑结构:帝国主义阻挠—修建铁路难度大—立志建成、艰苦奋斗、敢于创新—铁路建成。经过讨论,学生一致认为詹天佑的事例无论在表述内容上还是在表述顺序上,都与课文的中心论点“从常见的现象出发—不断发问,追根求源—最后找到真理”之间没有内在逻辑联系,所以并不合适。这样,学生借助案例深刻地认识到议论文中的事例与观点必须有紧密的联系。在此基础上,笔者结合课后小练笔引导学生思考:“能否用《詹天佑》这一事例证明‘有志者事竟成这一观点?”学生再次利用思维导图思考,认为“立志建成”“铁路建成”与“有志者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