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年蕲春县英才学校高一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后附答案及解析)_第1页
2018-2019年蕲春县英才学校高一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后附答案及解析)_第2页
2018-2019年蕲春县英才学校高一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后附答案及解析)_第3页
2018-2019年蕲春县英才学校高一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后附答案及解析)_第4页
2018-2019年蕲春县英才学校高一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后附答案及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8-2019年新春县英才学校高一语文文言文阅读专

项训练(后附答案及解析)

抽选经典试题,有针对性的考点中的难点、重点、考点进行强化训练,力口强记忆。

第1题:阅读下面文段,回答17—25题。(21分)

(-)战马记

[明]罗洪先

王公桢,济阳公孙也。济阳死靖难,公死贼,获赠于朝,任一子广,吉水称忠义家莫

过之。至其战马事,有足为世戒者。

始公以大学生除夔州府通判,才五月,会荆襄贼流劫入夔,焚巫山县治。是时同知苏

州王公授碟捕贼,性柔怯而狡猾,故托疾不敢出一兵。公忿忿面数之曰:“汝食朝廷

禄,所主何事;忍委赤子饿虎口耶?”即代勒部民兵昼夜行,至则巫山已破,贼方聚

山中,索击之,杀渠桀三十三人,余尽遣。居三日,贼复劫属邑大昌,公促王,王又

不行,而翟塘卫指挥曹能、柴成两人,与王素党结避祸,多方诡辞庇之。且激公曰:

“公诚为国家出力气,肯慨然复行乎?“公即声应。即日勒民兵,夹曹、柴两人赴

之,与贼夹水阵。已而麾民兵毕渡趣战,曹、柴望走,公陷围中,误入淖田,不得

脱。贼欲降之,公大奋骂。贼怒以刀断其喉及右臂,堕淖中,马逸去。

始公赴大昌道,宿木商家。商稔公,知贼不敌,不敢言。是日将归,有物啸于山者,

商惊祝曰:“为王公耶?果尔,当三啸止。”如其言。商秘与家人负簧往寻乱尸,见

衣白纱丰臂者,公也。载蟹上,令不深没。自死所至府三百余里,马奔归府,门阖,

长嘶踢其扁,若告急状。守者纳之,血淋漓,毛发尽赤,众始骇公己死,而贼尤不

解。后死之二十五日,子广始随木商往殓之,面如生,不以暑腐。然贫甚,不能归,

尽售行李与马为资。而王意在马,不偿直,竞徒手得之。距殓之二十五日,夜且半,

马哀鸣特异。王命秣者加至①豆,不为止。王疑秣者绐②已,自起视杨。马骤前啮其

项,不释口,久乃得脱。复奋首捣胸,仆之地,不省人。翌日,呕血数升死。贼既

平,有司正功罪,曹、柴亦被诛。

呜呼!自昔相传义马事不一二,皆言临难能相济也。世尝言至灵者人,畜之至贱宜莫

犬马若也。衔辔所制,鞭策所驱,固有衣冠介胄所不逮者。呜呼!可不畏哉!可不戒

哉!

[注]①至(cud):锄碎的草。②绐(ddi):欺骗。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贼欲降之降:投降

B.与王素党结避祸党:勾结

C.商稔公,知贼不敌稔:熟悉

D.商惊祝曰祝:祷告

18.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现战马“义”的一组是

①至其战马事,有足为世戒者

②长嘶踢其扃,若告急状

③而王意在马,不偿直,竟徒手得之

④复奋首捣胸,仆之地,不省人

⑤夜且半,马哀鸣特异

⑥自昔相传义马事不一二,皆言临难能相济也

A.①⑤⑥B.②④⑤C.②③⑥D.①③④

19.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而王某心思在马上,因为它不值钱,最终白白地得到它。

B.王桢任夔州府通判时,遇到荆襄的贼寇前来大肆劫掠,而夔州同知王公和军吏

曹能、柴成却不敢出兵。危急时刻,王桢出于义愤犬吠之警兵击贼,壮烈牺牲。

C.王桢遇难后,朋友及家人找到了他的遗体,准备送回家乡安葬,但因贫穷,只

好卖行李和战马作路费。战马落入夔州同知王公手中。

D.王桢战死后,他的战马狂奔三百多里夔州府报讯;在同知王公的马槽旁,哀鸣

不已,最后将仇人王公置于死地,替主人报了仇。

(二)

晋献公之丧,秦穆公使人吊公子重耳,且曰:“寡人闻之,亡国恒于斯;得国恒于

斯。虽吾子俨然在忧服之中,丧亦不可久也,时亦不可失也,孺子其图之!”以告

舅犯。舅犯曰:“孺子其辞焉。丧人无宝,仁亲以为宝。父死之谓何?又因以为利,

而天下其孰能说之?孺子其辞焉!”

公子重耳对客曰:“君惠吊亡臣重耳。身丧父死,不得与于哭泣之哀,以为君忧。父

死之谓何?或敢有他志,以辱君义。”稽藏(1)而不拜,哭而起,起而不私。

子显以致命于穆公。穆公曰:“仁夫,公子重耳!夫稽颠而不拜,则未为后也,故不

成拜。哭而起,则爱父也;起而不私,则远利也。”

注:(1)稽颗:古代一种跪拜礼,屈膝下拜,以额触地,表示极度的虔诚。读音qi

sang

20.选出对下列加点实词释义有误的一项是()

A.丧亦不可久也。丧:失去地位,流亡在外。

B.孺子其图之!孺子:儿童、小孩。

C.或敢有他志,以辱君义。辱:使受辱,译成“辜负”。

D.子显以致命于穆公。致命:传达意见。

21.将以下几句话分为四组,最能表现子犯深谋远虑的一项是()

①孺子其辞焉!②丧人无宝,仁亲以为宝。③父死之谓何?

④又因以为利,而天下其孰能说之?⑤仁夫公子重耳!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④⑤

22.下列译句准确无误的一项是()

①亡国恒于斯;得国恒于斯。②仁夫,公子重耳!

A.①常在这时亡国,也常在这时兴国。②仁慈啊,公子重耳!

B.①常在这时亡国,也常在这时兴国。②公子重耳是个仁厚的人啊!

C.①常在这时失去政权,也常在这时得到政权。②仁慈啊,公子重耳!

D.①常在这时失去政权,也常在这时得到政权。②公子重耳是个仁厚的人啊!

23.下列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子犯劝重耳拒绝穆公的建议,因为距离太远,奔丧太危险了。

B.因为容易引起天下人的误解,所以子犯劝重耳拒绝穆公提出的让他趁丧乱之际回国

夺权的建议。

C.穆公即秦穆公,乃“春秋五霸”之一,他高度评价了重耳拒绝自己提出的建议,认

为是“义举”,重耳是仁爱之人。

D.子显就是上文的“显”,也是文中的“客”,他是秦穆公的儿子,他非常重视重耳

的“哭而起,起而不私”。

24.翻译下列句子

(1)秦穆公使人吊公子重耳(2分)

25.翻译下列句子

(1)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4分)

第2题:文言文阅读(16分)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

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

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缱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

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

东道主,行李之往,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

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

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

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

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4、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夜缱而出夜:在夜间

B.敢以烦执事敢:敬词,此处也可译为“冒昧地”

C.夫晋,何厌之有厌:讨厌

D.与郑人盟盟:建立同盟

5、烛之武不去劝说晋侯,而去劝说秦伯的主要原因是()。2分

A.秦国远晋国近,故用远交近攻的策略

B.秦国强大,如被说服,晋国就无能为力了

C.晋文公侵略野心大,还是秦穆公宽宏大量

D.主要矛盾在晋、郑之间,而不在秦、郑之间

6、下列判断错误的一项是()。2分

A.“夜缱而出”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见秦君,拯救于危

难之中的义勇精神。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说明不灭郑对秦国有

利。

C.“朝济而夕设版焉”,是说晋文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设计好了防御工事。

D.“若不阙秦,将焉取之?”说明秦、晋之间存在着根本的利益冲突。

7、翻译

(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4分)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6分)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3题:①周昌者,沛人也。其从兄曰周苛,秦时皆为泗水卒史。沛公立为汉王,以周

苛为御史大夫,周昌为中尉。汉王四年,楚围汉王荥阳急,汉王遁出,去,而使周苛

守荥阳城。楚破荥阳城,欲令周苛将。苛骂曰:“若趣降汉王!不然,今为虏矣!”

项羽怒,亨周苛。于是乃拜周昌为御史大夫。

②昌为人强力,敢直言,自萧、曹等皆卑下之。昌尝燕时入奏事,高帝方拥戚姬,昌

还走,高帝逐得,骑周昌项,问曰:“我何如主也?“昌仰曰:“陛下即桀、纣之主

也。”于是上笑之,然尤惮周昌。及帝欲废太子,而立戚姬子如意为太子,大臣固争

之,莫能得。上以留侯策①即止。而周昌廷争之强,上问其说,昌为人吃,又盛怒,

曰:“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

不奉诏。”上欣然而笑。既罢,吕后侧耳于东厢听,见周昌,为跪谢曰:“微君,太

子几废。”

③是后戚姬子如意为赵王,年十岁,高祖忧即万岁之后不全也。高祖独心不乐,悲

歌,群臣不知上之所以然。赵尧年少,为符玺御史。赵尧进请问曰:“陛下所为不

乐,非为赵王年少而戚夫人与吕后有谷[1邪?备万岁之后而赵王不能自全乎?”高祖

曰:“然。吾私忧之,不知所出。”尧曰:“陛下独宜为赵王置贵强相,及吕后、太

子、群臣素所敬惮乃可。”高祖日:“然。吾念之欲如是,而群臣谁可者?”尧曰:

“御史大夫周昌,其人坚忍质直,且自吕后、太子及大臣皆素敬惮之。独昌可。”高

祖曰:“善。”於是乃召周昌,谓曰:“吾欲固烦公,公强为我相赵王。”周昌泣

S:“臣初起从陛下,陛下独奈何中道而弃之于诸侯乎?"高祖曰:“吾极知其左

迁,然吾私忧赵王,念非公无可者。公不得己强行。”于是徙御史大夫周昌为赵相。

④高祖崩,吕太后使使召赵王,其相周昌令王称疾不行。使者三反,周昌固为不遣赵

王。於是高后患之,乃使使召周昌。周昌至,谒高后,高后怒而骂周昌曰:“尔不知

我之怨戚氏乎?而不遣赵王,何?”昌既征,高后使使召赵王,赵王果来。至长安月

余,饮药而死。周昌因谢病不朝见,三岁而死。(《史记?张丞相列传》)

注:①留侯策:张良的计策,指请出“商山四皓”来辅佑太子,以巩固太子的地位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线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破荥阳城,欲令周苛将将:将军,将领

B.非为赵王年少而戚夫人与吕后有卸邪W:嫌隙,仇怨

C.昌既征,高后使使丑赵王,赵王果来征:征召,被征召

D.微君,太子几废微:若非,不是

10.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周昌为人强力,敢直言”的一组是()

①陛下独宜为赵王置贵强相②陛下即桀、纣之主也

③而周昌廷争之强④臣期……期……不奉诏

⑤陛下独奈何中道而弃之于诸侯乎⑥周昌固为不遣赵王

A.①②⑥B.①④⑤C.②③⑤D.③④⑥

11.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昌和堂兄周苛在秦时都曾担任过泗泅水卒史。在沛公被封为汉王后,又

双双为沛公效劳。周苛在留守荥阳城的战斗中被项羽烹杀,周昌后来则被汉王

任命为御史大夫。

B.周昌不畏强权,高帝骑着他的脖子,他仍挺直了脖子骂皇帝。“昌仰日”

三个字,把周昌耿直、刚强、不屈不挠的性格刻画得非常突出。

C.周昌本来就口吃,再加上是在非常气愤的时候,所以就口吃得更加厉害,

作者以“期”、“期”的口吃声来写当时周昌的情态,很确切地表现了他憨

厚,正直的性格特点。

D.周昌坚强耿直,从吕后、太子到满朝文武,人人对他都一直敬畏。因此,

尽管周昌不愿意离开高祖,但高祖依然提拔了他,让他辅佐赵王,去担任赵王

的相国。

第4题:

第5题: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7—13题。

郦食其,陈留高阳人也。好读书,家贫落魄,无衣食业。为里监门,然吏县中贤豪不

敢役,皆谓之狂生。

及陈胜、项梁等起,诸将徇地过高阳者数十人,食其闻其将皆握龊①。好荷礼自用,不

能听大度之言,乃深自藏匿。后闻沛公略地陈留郊,沛公麾下骑士适食其里中子,沛

公时时问邑中贤豪。骑士归,食其见,谓曰:“吾闻沛公娱易人,有大略,此真吾所

愿从游,莫为我先。若见沛公,谓曰'臣里中有郦生,年六十余,长八尺,人皆谓之

狂生,自谓我非狂。'"骑士曰:“沛公不喜儒,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

溺其中。与人言,常大骂。未可以儒生说也。”食其曰:“第言之。”骑士从容言食

其所戒者。

沛公至高阳传舍,使人召食其。食其至,入谒,沛公方踞床令两女子洗,而见食其。

食其入,即长揖不拜,曰:“足下欲助秦攻诸侯乎?欲率诸侯破秦乎?”沛公骂日:

“竖儒!夫天下同苦秦久矣,故诸侯相率攻秦,何谓助秦?”食其曰:“必欲聚徒合

义兵诛无道秦,不宜倨见长者。”于是沛公辍洗,起摄衣,延食其上坐,谢之。食其

因言六国从衡时,沛公喜,赐食其食,问曰:“计安出?”食其曰:“足下起瓦合之

卒,收散乱之兵,不满万人,欲以径人强秦,此所谓探虎口者也。夫陈留,天下之

冲,四通五达之郊也,今其城中又多积粟,臣善其令,请得使之,下之。即不听,足

下举兵攻之,臣为内应。”于是遣食其往,沛公引兵随之,遂下陈留。号食其为广野

君。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有删改)

注释:①握龊,器量狭窄。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沛公麾下骑士适食其里中子适:到达

B食其至,入谒谒:拜见

C不宜倨见长者倨:傲慢

D于是沛公辍洗,起摄衣摄:整理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延食其上坐,谢之延:延请

B足下起瓦合之卒起:出身

C夫陈留,天下之冲冲:交通要道

D臣善其令,请得使之,下之善:和……交好

9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同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吾闻沛公慢而易人夜缱而出,见秦伯

B则长揖不拜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

C与人言,常大骂视其所与,不知

D乃深自藏匿荆轲废,乃引起匕首提秦王

10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同法相同的一项是

A收散乱之兵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B欲以径入强秦以其无礼于晋

C郦生因言六国从横时不如因善遇之

D臣为内应公为我献之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现郦生“狂生”的一项是

①然吏县中贤豪不敢役②乃深自藏匿③食其入,即长揖不拜④足下欲助秦攻

诸侯乎?⑤“必欲聚徒合义兵诛无道秦,不宜倨见长者。”⑥沛公引兵随之,遂

下陈留

A①②⑥B①③⑤C②④⑥D③④⑤

12下列评述不符合意思的一项是

A郦食其作为谋士,选择人主很有眼光,对好苛礼自用、不能听大度之言的诸将,态

度是“深自藏匿”,不屑与交;而对“慢而易人”但“多大略”的刘邦,确认为“此

真吾所愿从游”,主动要求去见他。

B郦食其有才干,很有自信,明知刘邦“不好儒”,并且常以无礼的态度羞辱儒生,

仍然请人传言要见刘邦。因为他相信,“多大略”、“时时问邑中贤士豪俊”的刘邦

不可能不需要有才干的人辅佐自己成就大业的。

C郦食其初次谒见刘邦就表现出过人的胆略和善于说服人的口才,而对傲慢的刘邦,

他“长揖不拜”,并无意中提出了自己也没有想到的激怒刘邦的问题,然后顺着刘邦

的回答提醒他,要成就大业就“不宜倨见长者”,从而折服了刘邦。

D郦食其在和刘邦谈了昔日“六国从横”的时势,博得刘邦高兴以后,又提出先攻取

和怎样攻取陈留的建议,这反映了他胸有韬略,具有远见卓识。

13把下列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3分)

(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4分)

(3)乃引起匕首提秦王。(3分)

第6题: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一7题。

李大亮,京兆泾阳人。有文武才略,性忠谨,外若不能言,而内刚烈。隋末,署庞玉

行军兵曹。李密寇东都,玉战败,大亮被禽。贼将张弼异之,就执百余人皆死,独释

大亮,引与语。遂定交。

高祖入关,走亮自归,授土门令。方岁饥,境多盗贼。大亮招亡散,抚贫瘠,卖所乘

马,稍稍资业之,劝垦田,岁大熟。间出击盗,所至辄平。贞观初,出凉州都督。时

突厥亡,帝进欲怀四夷,诸部降者,人赐袍一领、帛五匹,首领拜将军、中郎将,列

五品者赢百员。又置降胡河南。诏大亮为西北道安抚大使,使以绥大度设、拓设、泥

熟特勒及七姓种落之未附者,峙粮磺口赈其饥。大亮上言:“臣闻欲绥远者必自近。

中国,天下本根,四夷犹枝叶也。残本根,厚枝叶,而曰求安,未之有也。臣以为诸

藩请附者,宜羁縻受之,使居塞外,畏威怀德,永为簿臣。河西积困夷狄,州县萧

条,加因隋乱,残耗已甚。臣愚愿停招慰,省劳役,使边人得就农晦,此中国利

也。”帝纳其计。八年,为剑南道巡省大使。会讨吐谷浑,为河东道行军总管,与李

靖俱出北道,与虏遇蜀浑山,大战,破之,俘其名王,获杂畜数万。拜右卫大将军。

晋王为皇太子,帝诏大亮兼右卫率,又兼工部尚书,身三职,宿卫两宫。每番直,常

假寐。帝劳曰:“公在,我得酣卧。”尝以张弼脱其死,及贵,念有以报之。时弼为

将作丞,匿不见,大亮求之不能得。一日,识诸涂,持弼泣,悉推家财与之,弼拒不

受。乃言于帝曰:”臣及事陛下,张弼力也,愿悉臣官爵授之。”帝为迁弼中郎将、

代州都督。世皆贤大亮能报,而多弼不自伐也。十八年,卒,年五十九。将敛,家无

珠玉为含。惟贮米五斛、布三十端。帝哭为恸,谥曰懿,陪葬昭陵。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二十四》)

注:古代丧葬之礼俗:以米及具填死者口中,谓之“含饭”。天子、贵族可含珠玉

等。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臣愚愿停招慰,省劳役省:xing,探视,问候

B.臣闻欲绥远者必自近绥:安抚

C.劝垦田,岁大熟劝:鼓励

D.而多弼不自伐也伐:夸耀

5.以下各句中,全都表现李大亮''文武才略”的一组是()(3分)

①为剑南道巡省大使②臣闻欲绥远者必自近③间出击盗,所至辄平

④每番直,常假寐⑤与虏遇蜀浑山,大战,破之⑥家无珠玉为含

A.②④⑤B.②③⑤C.①②⑤D.①③④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亮知恩图报。显贵时,总想着如何报答曾免他一死的张弼,甚至想把自

己的官职爵位全让给张弼,受到皇上的称赞。

B.大亮忠心奉主。每次轮到他值班,只是坐着打吨,太宗慰劳他时说:“有

你在,我能睡个安稳觉。”

C.大亮有文武才略。他曾上书皇上停下安抚未归附的部族的工作,使边地的

百姓能从事农业生产,皇上接受了他的建议。

D.大亮为官清廉。去世后,为他穿衣入棺时,家里拿不出珠玉给他含在嘴

里,只能在棺中放普通之物了。

7.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贼将张弼异之,就执百余人皆死,独释大亮,引与语。(5分)

(2)中国,天下本根,四夷犹枝叶也。残本根,厚枝叶,而曰求安,未之有也。(5分)

第7题:课外文言文阅读(19分)

辛仲甫,字之翰,汾州孝义人。仲甫少好学,及长,能吏事,伟姿仪,器局沉厚。周

广顺中,郭崇掌亲军,署仲甫掌书记。显德初,出镇漕渊,仍署旧职。崇所亲吏为厢

虞候,部民有被劫者,诉阴识贼魁,即捕盗吏也,官不敢诘•仲甫请自捕逮,鞫之,

吏故稽其狱。仲甫曰“民被寇害而使自诬服,蠹政甚矣,焉用僚佐为?”请易吏以雪冤

愤。崇悟,移鞫之,乃得实状。

太祖受命,以崇为监军。陈思诲密奏崇有奸状,上怒思疑,遣中使驰往验之。未至,

崇忧懑失据,谓宾佐日“苟主人不察,为之奈何?”皆愕相视。仲甫曰“皇帝膺运,公

首效节,军民处置,率循常度,且何以加辞?第远侦使者,率僚属尽郊迎礼,听彼伺

察,久当自辨矣。”崇如其言。使者至,视崇无他意,还奏,上大喜,归罪于思诲。

乾德五年,入拜右补阙,出知光州。州有横河与城直,会霖潦暴疾,水溢溃庐舍。仲

甫集船数百艘,军资民储,皆赖以济。六年,移知彭州。州卒诱营兵及诸屯戍,谋以

长春节宴集日为乱。属春初,仲甫出城巡视,见壕中草深,意可藏伏,命烧雍之。凶

党疑谋泄,有自首者。禽百余人,尽斩之。先是州少种树,暑无所休。仲甫课民栽柳

荫行路,郡人德之,名为“补阙柳”。

太平兴国初,迁起居舍人,奉使契丹。辽主问:“党进◎何如人?如进之比有几?”仲

甫曰:“国家名将辈出,如进鹰犬材耳,何足道哉!”辽主欲留之,仲甫曰:“信以

成命,义不可留,有死而已。”辽主竟不能屈。使还,以刑部郎中知成都府。既至,

奏免岁输铜钱,罢榷酷,政尚宽简,蜀人安之。八年,加右谏议大夫。时彭州盗贼连

结为害,诏捕未获。仲甫诱令自缚诣吏者凡百余人,余因散去。

淳化二年,出知陈州。代归,会蜀有寇,以仲甫素著恩信,将令舆疾招抚,以疾未

行。咸平三年卒,年七十四。

(节选自《宋史•卷二六六》)

注:①党进(927年〜977年)北宋初年军事将领。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军资民储,皆赖以济济:渡河

B.吏故稽其

狱稽:拖延

C.既至,奏免岁输铜钱输:缴纳

D.党进何如人?如进之比有几?比:比较

8.以下各组句子中,最能表现辛仲甫“能吏事”的一项是()(3分)

①仲甫诱令自缚诣吏者凡百余人

②请易吏以雪冤愤

③仲甫集船数百艘,军资民储,皆赖以济

④以仲甫素著恩信,将令舆疾招抚

⑤使者至,视崇无他意,还奏,上大喜

⑥既至,奏免岁输铜钱,罢榷酷

A.①②④B.③④⑤C.①③⑥D.④⑤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辛仲甫一生为官,尽心朝廷。淳化二年,朝廷有意让辛仲甫抱病前往蜀中招抚乱

寇,可惜辛仲甫病情严重未能前往。咸平三年去世,享年七十四岁。

B.辛仲甫任职期间,治理有方。出任光州知府,妥善应对洪水灾害,使百姓渡过难

关。任彭州知府时,春初将州内差役与驻军士兵的叛逆之举扼杀在筹划之中。

C.辛仲甫遇事沉着极有主见。宋太祖登基后,陈思诲举报监军郭崇有不轨之为,太祖

派遣陈思诲前往调查核实。在郭崇困惑烦闷之际,辛仲甫为其出谋解围。

D.辛仲甫少年好学、仪表堂堂,长于吏事、见识深远。在后周广顺年中,跟随郭崇做

军中书记。后郭崇外出镇守澄渊,辛仲甫仍旧担任此职。

10.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陈思诲密奏崇有奸状,上怒且疑,遣中使驰往验之。(5分)

(2)辽主竟不能屈。使还,以刑部郎中知成都府。(5分)

第8题:

第9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课外文言文考查:

淮阴侯韩信始为布衣时.,贫,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

日。信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

食,岂望报乎!”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

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熟视之,俯出胯下,匍匐。一市人皆笑

信,以为怯。

及项梁渡淮,信仗剑从之,居麾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

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①,坐法当斩。

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

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悦之。言于上,上拜为治粟都

尉,上未之奇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

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

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日:

“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日:“韩信也。”上复骂

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日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

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

“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日:“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

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

“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日:“王素慢无礼,今拜大

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

耳。”王许之。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

②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

(二)、课内文言文考查:(6分)

5、下列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因击沛公于坐于是

B.若属皆且为所虏况且

C.大礼不辞小让计较

D.再拜献大王足下再次

6、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B.会其怒吾其还也

C.道芷阳间行吾得兄事之

D.范增数目项王沛公欲王关中

7、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

之张良曰谨诺

A.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

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

B.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日/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

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

C.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日/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

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

D.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

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

4.

第10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韩擒字子通,河南东垣人也,后家新安。少慷慨,以胆略见称,容貌魁岸,有雄杰之

表。性又好书,经史百家皆略知大旨。周太祖见而异之,令与诸子游集。后以军功,

稍迁仪同三司,袭爵新义郡公。

武帝伐齐,齐将独孤永业守金墉城,擒说下之。进平范阳,拜永州刺史。陈人逼光

州,擒以行军总管击破之。高祖作相,迁和州刺史。陈招频寇江北,前后入界。擒屡

挫其锋,陈人夺气。开皇初,高祖潜有吞并江南之志,以擒有文武才用,夙著声名,

于是委以平陈之任,甚为敌人所惮。及大举伐陈,以擒为先锋。擒率五百人宵济,袭

采石,守者皆醉,擒遂取之。进攻姑熟,半日而拔,次于新林。江南父老素闻其威

信,来谒军门,昼夜不绝。陈人大骇,其将相继降之。晋王广上状,高祖闻而大悦,

宴赐群臣。陈叔宝遣领军蔡征守朱雀航,闻擒将至,众惧而溃。任蛮奴为贺若弼所

败,弃军降于擒。擒以精骑五百,直入朱雀门。陈人欲战,蛮奴据心之曰:“老夫尚

降,诸君何事!”众皆散走。遂平金陵,执陈主叔宝。时贺若弼亦有功。乃下诏于晋

王曰:“此二公者,深谋大略,东南逋寇,朕本委之,静地恤民,悉如朕意。九州不

一,已数百年,以名臣之功,成太平之业,天下盛事,何用过此!闻以欣然,实深庆

快。平定江表,二人之力也。”赐物万段。先是,江东有歌谣曰:“黄斑青勰马,发

自寿阳唉,来时冬气末,去日春风始。”皆不知所谓。擒本名虎,平陈之际,又乘青

骡马,往反时节与歌相应,至是方悟。

其后突厥来朝,上谓之曰:“汝闻江南有陈国天子乎?"对曰:“闻之。”上

命左右引突厥诣擒前,曰:“此是执得陈国天子者。”擒厉然顾之,突厥惶恐,不敢

仰视,其有威容如此。俄征还京上宴之内殿恩礼殊厚。无何,因寝疾,数日竟卒,时

年五十五。

(节选自《隋书•韩擒虎传》)

【注】fi(hul):挥手呵斥。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后以军功,稍迁仪同三司稍:稍稍

B.独孤永业守金墉城,擒说下之说:劝服

C.高祖潜有吞并江南之

志潜:暗中

D.半日而拔,次于新林次:驻扎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韩擒战功显赫的一组是()(3分)

①擒有文武才用,夙著声名②委以平陈之任,甚为敌人所惮③袭采石,守者皆醉,

擒遂取之④来谒军门,昼夜不绝⑤闻擒将至,众惧而溃⑥遂平金陵,执陈主叔宝

A.①②③B.①④⑤C.②④⑥D.③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韩擒自小以有胆略知名,容貌魁伟,有豪杰的仪表。周太祖很赏识他,让儿子与他

交往。在任职刺史后,屡次击败陈军的侵扰,使陈人丧失了锐气。

B.韩擒揣摩高祖有吞并江南的志向,在伐陈时担任先锋。他率领五百人,半日攻下姑

熟,陈人大惊,其将领相继投降。高祖闻讯十分喜悦,大宴群臣。

C.韩擒声名令陈军感到恐惧,陈叔宝遣部下镇守朱雀航,但军士逃散。其时贺若弼打

败陈将任蛮奴也有军功,高祖在表彰韩擒的同时也表彰了贺若弼。

D.韩擒平陈的经历与此前江东的歌谣相应,当时人们不知歌谣何意,平陈之后才得以

明白。韩擒被征召回京后,深受皇上礼遇,但不久却因急病而死。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陈人欲战,蛮奴捅之曰:“老夫尚降,诸君何事!”众皆散走。(5分)

⑵擒厉然顾之,突厥惶恐,不敢仰视,其有威容如此。(5分)

第11题:本大题共7题,共3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口”是为考查而设),完成8〜12题。

刘观传

刘观,雄县人。洪武十八年进士。授太谷县丞,口荐擢监察御史。三十年迁署左佥都

御史。坐事下狱,寻释。出为嘉兴知府,丁父忧去。

永乐元年,擢云南按察使,未行,拜户部右侍郎。二年调左副都御史。时左都御史陈

瑛残刻,右都御史吴中宽和,观委蛇二人间,务为容悦。四年,北京营造宫室,观奉

命采木浙江,未几还。明年冬,帝以山西旱,命观驰传往,散遣采木军民。六年,郑

赐卒,擢礼部尚书。十二月与刑部尚书吕震易官。坐事口皇太子谴责。帝在北京闻之

以大臣有小过不宜遽折辱特赐书谕太子。八年,都督佥事费琳讨凉州叛羌,命观赞军

事。还,坐事,谪本部吏。十三年还职,改左都御史。十五年督浚河漕。十九年命巡

抚陕西,考察官吏。

仁宗嗣位,兼太子宾客,旋加太子少保,给二俸。时大理少卿弋谦数言事,帝厌口繁

琐。尚书吕震、大理卿虞谦希旨劾奏,观复令十四道御史论其诬妄,以是为舆论所

鄙。

时未有官妓之禁。宣德初,臣僚宴乐,以奢相尚,歌妓满前。观私纳贿赂,而诸御史

亦贪纵无忌。三年六月朝罢,帝召大学士杨士奇、杨荣至文华门,谕曰:“祖宗时,

朝臣谨饬。年来贪浊成风,何也?”士奇对曰:“永乐末已有口,今为甚耳。”荣

曰:“永乐时,无逾方宾。”帝问:“今日谁最甚者?”荣对曰:“刘观。”又问:

“谁可代者?”士奇、荣荐通政使顾佐。帝乃出观视河道,以佐为右都御史。于是御

史张循理等交章劾观,并其子辐诸赃污不法事。帝怒,逮观父子,以弹章示之。观疏

辨。帝益怒,出廷臣先后密奏,中有枉法受赎至千金者。观引伏,遂下锦衣卫狱。明

年将置重典。士奇、荣乞贷其死。乃谪辐戍辽东,而命观随往,观竟客死。七年,士

奇请命风宪官考察奏罢有司之贪污者,帝曰:“然。向使不罢刘观,风宪安得

肃。”(选自《明史》)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还,坐事,谪本部吏坐:因……犯罪

B.以佐为右都御史以:把

C.遂下锦衣卫狱狱:监狱

D.以是为舆论所鄙鄙:鄙视

9.下列词语按次序填入文中口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1)口荐擢监察御史(2)坐事口皇太子谴责

(3)帝厌□繁琐(4)永乐末已有口

A.为、而、之、矣B.以、为、其、之

C.以、为、而、其D.以、为、乎、也

10.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帝在北京/闻之以大臣有小过/不宜遽折辱特赐书/谕太子

B.帝在北京闻之/以大臣有小过/不宜遽折辱/特赐书谕太子

C.帝在北京闻之/以大臣有小过不/宜遽折辱特/赐书谕太子

D.帝在北京/闻之以大臣有小/过不宜遽折辱特赐书/谕太子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观出任嘉兴知府,因父母去世,守丧去职。

B.明仁宗继位后,刘观兼任太子宾客,随即又加大理寺少卿,给两份俸禄。

C.御史张循理等人上奏章弹劾刘观,宣宗大怒,下令逮捕刘观父子,拿出弹劾的奏章

给他看,他立即认罪了。

D.刘观父子入狱后,本来要处以极刑,杨士奇、杨荣请求免其一死,于是将刘辐谪戍

辽东,刘辐独自客死辽东。

12.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时左都御史陈瑛残刻,右都御史吴中宽和,观委蛇二人间,务为容悦。(4分)

译文:

②观奉命采木浙江,未几还。(3分)

译文:

(2)杨士奇和杨荣等所说的“年来贪浊成风”,其具体表现有哪些?(3分)

答:

第12题: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选段,完成5T0题。(25分)

(甲)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

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

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

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

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日: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

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

欤!

(选自韩愈《师说》)

(乙)程师孟,字公辟,吴人。进士甲科。累知南康军、楚州。泸戎数犯渝州边,使者

治所在万州,相去远,有警,率挟日①乃至。师孟奏徙于渝。夔部无常平粟,建请置

仓。适凶岁,振民不足,即矫发他储,不俟报。吏惧白不可师孟曰必俟报饿者尽死

矣。竟发之。

徙河东路。晋地多土山,旁接川谷,春夏大雨,水浊如黄河,俗谓之“天河”,可溉

灌。师孟劝民出钱开渠筑堰,淤良田万八千顷,裒②其事为《水利图经》,颁之州县。

出为江西转运使。盗发袁州,州吏为耳目,久不获,师孟械吏数辈送狱,盗即成擒。

知福州,筑子城,建学舍,治行最东南。徙广州,州城为侬寇所毁,他日有警,民骇

窜,方伯相踵而至,皆言土疏恶不可筑。师孟在广六年,作西城,及交址陷邕管,闻

广守备固,不敢东。时师孟已召还,朝廷念前功,以为给事中、集贤殿修撰,判都水

监。

贺契丹主生辰,至涿州,契丹命席,迎者正南向,涿州官西向,宋使东向。师孟曰:

“是卑我也。”不就列,自日戾③争至暮,从者失色,师孟辞气益厉,叱候者易之,

于是更与迎者东西向。明日,涿人饯于郊,疾驰过不顾。

师孟累领剧镇,为政简而严,罪非死者不以属吏。发隐施伏如神,得豪恶不逞跌宕者

必痛惩艾之,至剿绝乃己,所部肃然。洪、福、广、越为立生祠。

(选自《宋史•程师孟列传》)

【注】①狭日,一天。②裒(p6u):聚集。③戾(ze):太阳过午。

5、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一共有四处。(4分)

吏惧白不可师孟曰必俟报饿者尽死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师孟劝民出钱开渠筑堰劝:勉励

B、士大夫之族族:类

C、师孟曰:“是卑我也。”不就列就:完成

D、官盛则近谀谀:奉承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与例句中的“耻”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则耻师焉,惑矣

A、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B、皆言土疏恶不可

筑师孟日

C、是故圣益圣D、商人

重利轻别离

8、下列各组中,分别表明程师孟处理事情“坚持原则”和“讲究变通”最正确一组是

()(3分)

A、①知福州,筑子城,建学舍②裒其事为《水利图经》

B、①师孟奏徙于渝②罪非死者不以属

C、①师孟辞气益厉,叱俵者易之②即矫发他储,不俟报

D、①得豪恶不逞跌宕者必痛惩艾之②师孟日:“是卑我也。”不就列

9、下列对选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师说》的作者韩愈连用三个对比,不仅在于阐述从师学习的重要性,还揭示出

师道之不传的深层原因,剖析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

B、程师孟出任江西转运使时,袁州一带发生盗患。因为盗贼很狡猾,好久也不

能把他们抓获,程师孟先整内部,然后一举擒获盗贼。

C、程师孟去祝贺契丹主诞辰,契丹方面却让当地官吏西向而坐,迎客的人南向

而坐,而让宋使面东而坐,程师孟为保气节坚决不入席。

D、程师孟多次担任重要地区官吏,为政简而严,罪行不重的人都不要下属去处

置,对于为非作歹的人却要斩尽杀绝。

10、翻译语段中画线的句子(9分)

(1)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3分)

(2)适凶岁,振民不足,即矫发他储,不俟报。(3分)

(3)明日,涿人饯于郊,疾驰过不顾。(3分)

第13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

伯日:“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

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

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缱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

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

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

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

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

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

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9.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师:军队。

B.因人之力而敝之敝:损害。

C.且君尝为晋君赐矣为:给予。

D.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唯:只有。

10.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是()

A.微夫人之力不及此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A.无能为也已D.何厌之有?

11.与“夫晋,何厌之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马之千里者,B.是寡人之过也。

C.何陋之有?D.邻之厚,君之薄也。

1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最能表现烛之武机智善辩的一组是()

①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②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③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④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⑥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A.①③④B.①⑤⑥

C.②③⑥D.②④⑤

第"题: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5—9题。

(一)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

中绳,糅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

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践而望矣,不知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

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

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

学》)

(二)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