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行业绿色建筑结构优化与节能方案_第1页
建筑行业绿色建筑结构优化与节能方案_第2页
建筑行业绿色建筑结构优化与节能方案_第3页
建筑行业绿色建筑结构优化与节能方案_第4页
建筑行业绿色建筑结构优化与节能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建筑行业绿色建筑结构优化与节能方案TOC\o"1-2"\h\u17253第一章绿色建筑概述 2194351.1绿色建筑的定义与意义 220061.2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35921.2.1发展现状 3153901.2.2发展趋势 314129第二章绿色建筑结构优化 381752.1结构体系优化设计 375582.2结构材料选择与应用 4277152.3结构布局与功能分区 47345第三章建筑围护结构节能 571403.1围护结构保温隔热设计 5311113.1.1保温隔热材料的选择 5268393.1.2保温隔热层的设计 5298103.1.3保温隔热技术的应用 5118873.2窗户与门的节能设计 5280953.2.1窗户的节能设计 573973.2.2门的节能设计 6269773.3建筑遮阳与自然通风 6211443.3.1建筑遮阳设计 6219223.3.2自然通风设计 620582第四章建筑供暖与空调系统优化 6216674.1供暖与空调系统设计 6106884.2高效节能设备的选用 716914.3系统运行与维护管理 75732第五章建筑照明与电气节能 88105.1照明系统设计 8314605.2高效节能灯具的选用 8251575.3电气设备节能措施 826208第六章建筑给排水与节水技术 9311106.1给水系统设计 9141126.1.1设计原则 9227506.1.2设计要点 9258426.2排水系统设计 9107506.2.1设计原则 9100986.2.2设计要点 9286656.3节水设备与措施 1081116.3.1节水设备 10207046.3.2节水措施 1010177第七章建筑废弃物处理与利用 1085627.1建筑废弃物分类与处理 10164637.1.1建筑废弃物的概念与分类 10274137.1.2建筑废弃物的处理方法 1148947.2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1198957.2.1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意义 11315047.2.2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 11314807.3建筑废弃物管理与政策 12177377.3.1建筑废弃物管理体系 129977.3.2政策措施 1215445第八章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1239458.1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12218798.2绿色建筑评价方法 13266578.3绿色建筑评价案例分析 1322931第九章绿色建筑政策与法规 14166689.1绿色建筑政策概述 14282429.1.1政策背景 14135459.1.2政策目标 14187979.1.3政策内容 1467119.2绿色建筑法规体系 15264349.2.1法律层面 15170509.2.2行政法规层面 15100149.2.3地方性法规层面 1571979.3绿色建筑政策实施与监管 157479.3.1政策实施 15135229.3.2监管措施 151304第十章绿色建筑项目实践 152240410.1绿色建筑项目策划与管理 163045510.1.1项目策划 162948010.1.2项目管理 162122610.2绿色建筑项目实施与监测 161915010.2.1项目实施 16846910.2.2项目监测 16668310.3绿色建筑项目效益分析 162314310.3.1经济效益 163138210.3.2社会效益 17339310.3.3环境效益 17第一章绿色建筑概述1.1绿色建筑的定义与意义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设计、施工、运行、维护及拆除全过程中,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以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生态效益为核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形式。绿色建筑不仅关注建筑本身的功能,还强调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绿色建筑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降低能源消耗:绿色建筑通过采用节能技术、提高建筑围护结构功能等措施,降低建筑能耗,减轻能源供应压力。(2)减少环境污染:绿色建筑在施工和运行过程中,采用环保材料、降低废弃物排放,减少对环境的污染。(3)提高生态效益:绿色建筑关注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4)提升居住品质:绿色建筑在满足基本居住需求的同时关注居民的身心健康,提供舒适、安全的居住环境。1.2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与趋势1.2.1发展现状我国绿色建筑发展迅速,政策体系不断完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在政策层面,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绿色建筑相关政策,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行动计划》等,为绿色建筑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在技术层面,我国绿色建筑技术不断创新,如超低能耗建筑、绿色建材等,已取得显著成果。1.2.2发展趋势(1)政策引导:未来,将继续加大对绿色建筑的政策支持力度,推动绿色建筑发展。(2)技术创新:科技的进步,绿色建筑技术将不断革新,为实现更高水平的绿色建筑提供技术支持。(3)市场驱动:消费者环保意识的提高,绿色建筑市场将逐步扩大,推动建筑行业向绿色化、可持续化方向发展。(4)区域协同:绿色建筑将更加注重区域协同发展,实现资源互补、环境共保。(5)国际合作:我国将积极参与国际绿色建筑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全球绿色建筑发展。第二章绿色建筑结构优化2.1结构体系优化设计绿色建筑的核心在于实现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友好,因此在结构体系优化设计方面,应遵循以下原则:(1)结构体系的合理性:在满足建筑功能、安全、经济的前提下,应选择适合的绿色建筑结构体系。合理的设计可以降低建筑自重,减少材料用量,提高结构抗震功能,降低建筑能耗。(2)结构体系的创新性:积极引入新型结构体系,如钢结构、木结构、索膜结构等,这些结构体系具有重量轻、施工速度快、环保功能好等优点,有利于绿色建筑的发展。(3)结构体系的可持续性:在结构设计中,应充分考虑材料的循环利用和再生利用,提高结构体系的可持续性。例如,采用预制构件、模块化设计等,有利于建筑材料的回收和再利用。2.2结构材料选择与应用绿色建筑结构材料的选择与应用应遵循以下原则:(1)绿色环保:选择具有较低环境污染、可降解、可回收的建筑材料。例如,选用无毒、无害的建筑材料,减少对室内环境的污染。(2)高功能:选用高功能材料,提高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如高强度钢材、高功能混凝土等,可以有效降低建筑自重,减少材料用量。(3)资源节约:优先选用本地材料,减少运输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同时采用高效材料,如高功能保温材料、隔热材料等,降低建筑能耗。(4)经济合理:在满足绿色建筑要求的前提下,选择经济合理的材料。通过对比分析,选择具有较高性价比的建筑材料。2.3结构布局与功能分区绿色建筑的结构布局与功能分区应遵循以下原则:(1)合理布局:根据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因素,合理规划建筑物的布局。如采用南北朝向、错落有致的布局,有利于提高室内采光、通风效果。(2)功能分区:明确建筑物的功能分区,实现各功能区域的有机融合。如将公共区域、私密区域、休闲区域等合理划分,提高空间利用效率。(3)绿色景观:在建筑布局中,充分考虑绿色景观的配置。如设置绿化带、屋顶花园等,提高建筑物的生态效益。(4)节能环保:在结构布局与功能分区中,充分考虑节能环保措施。如采用自然通风、绿色照明、太阳能利用等技术,降低建筑能耗。通过以上原则的指导,实现绿色建筑结构布局与功能分区的优化,为建筑物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第三章建筑围护结构节能3.1围护结构保温隔热设计建筑行业绿色发展的需求日益迫切,围护结构保温隔热设计在建筑节能中扮演着的角色。本节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围护结构保温隔热设计进行探讨。3.1.1保温隔热材料的选择保温隔热材料是围护结构保温隔热设计的关键。在选择保温隔热材料时,应考虑以下因素:(1)导热系数:导热系数越小,保温隔热效果越好。(2)密度:密度较小的材料,保温隔热效果较好。(3)吸水率:吸水率较小的材料,保温隔热效果较好。(4)耐久性:耐久性较好的材料,可降低建筑后期维护成本。3.1.2保温隔热层的设计保温隔热层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均匀性:保温隔热层应均匀分布,避免局部热桥现象。(2)连续性:保温隔热层应连续,避免出现缝隙和漏洞。(3)合理性:保温隔热层的设计应满足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和美观要求。3.1.3保温隔热技术的应用保温隔热技术的应用包括外墙外保温、外墙内保温、屋面保温隔热等。应根据建筑物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保温隔热技术。3.2窗户与门的节能设计窗户与门是建筑围护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节能设计对建筑整体节能效果具有重要影响。3.2.1窗户的节能设计窗户的节能设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玻璃的选择:选用低辐射玻璃、双层玻璃等,提高窗户的保温隔热功能。(2)窗框材料:选用导热系数较低的窗框材料,如塑料、铝合金等。(3)密封功能:提高窗户的密封功能,减少空气渗透。3.2.2门的节能设计门的节能设计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门材料:选用导热系数较低的填充材料,如聚氨酯泡沫等。(2)门框材料:选用导热系数较低的窗框材料,如塑料、铝合金等。(3)密封功能:提高门的密封功能,减少空气渗透。3.3建筑遮阳与自然通风建筑遮阳与自然通风是建筑节能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室内舒适度、降低建筑能耗具有重要作用。3.3.1建筑遮阳设计建筑遮阳设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遮阳系数:选择合适的遮阳系数,满足室内采光需求。(2)遮阳形式:选用适合的遮阳形式,如外遮阳、内遮阳等。(3)遮阳材料:选用耐候性、抗紫外线、易清洗的遮阳材料。3.3.2自然通风设计自然通风设计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通风口设置:合理设置通风口,提高室内外空气交换效率。(2)通风道设计:优化通风道设计,提高通风效率。(3)室内布局:合理布局室内空间,促进空气流动。通过以上措施,实现建筑围护结构的节能优化,为绿色建筑发展贡献力量。第四章建筑供暖与空调系统优化4.1供暖与空调系统设计供暖与空调系统是建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优劣直接关系到建筑的能耗水平与舒适度。在绿色建筑结构优化中,供暖与空调系统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合理确定供暖与空调负荷。在设计初期,应根据建筑物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围护结构热工功能等因素,科学计算供暖与空调负荷,为系统设计提供依据。(2)优化系统布局。合理布置供暖与空调系统管道、设备,降低输送能耗,提高系统运行效率。(3)选择合适的供暖与空调方式。根据建筑特点、使用需求等因素,选择适合的供暖与空调方式,如空气源热泵、地源热泵、太阳能供暖等。(4)强化围护结构保温隔热功能。提高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功能,降低供暖与空调能耗。4.2高效节能设备的选用在绿色建筑供暖与空调系统中,选用高效节能设备是降低能耗的关键。以下为几种常见的高效节能设备:(1)高效节能锅炉。选用燃烧效率高、排放污染低的锅炉,提高供暖系统的热效率。(2)高效节能空调器。选用具有良好能效比的空调器,降低空调系统的能耗。(3)热泵技术。利用热泵技术,将低品位热源转化为高品位热源,提高供暖与空调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4)太阳能供暖与空调设备。利用太阳能技术,实现供暖与空调的绿色、清洁、可再生能源利用。4.3系统运行与维护管理供暖与空调系统的运行与维护管理是保证系统高效、稳定运行的重要环节。以下为系统运行与维护管理的要点:(1)制定合理的运行管理制度。根据建筑使用需求,制定供暖与空调系统的运行管理制度,保证系统在最佳状态下运行。(2)定期检查与维护。对供暖与空调系统进行定期检查与维护,保证设备完好、管道畅通,提高系统运行效率。(3)监测与优化。采用先进的监测技术,实时监测系统运行状态,及时调整运行参数,实现系统运行优化。(4)用户培训与指导。加强用户培训与指导,提高用户对供暖与空调系统的认知与操作水平,降低能耗。第五章建筑照明与电气节能5.1照明系统设计照明系统设计是绿色建筑中的环节,其核心目标是实现照明效果的优化与能源消耗的降低。在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建筑的使用功能、空间布局、人体工程学以及自然光利用等因素。具体而言,以下几个方面应予以重点关注:(1)合理确定照明功率密度,以满足不同功能区域对照明质量的需求。(2)采用分区照明设计,根据实际需求调整照明区域及亮度。(3)充分利用自然光,通过窗户、天窗等设计手法,实现自然光与人工照明的有效结合。(4)选择合理的照明控制方式,如感应控制、调光控制等,以降低无效照明能耗。5.2高效节能灯具的选用高效节能灯具的选用是降低建筑照明能耗的关键。在选用灯具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优先选用发光效率高、寿命长、显色性好的光源,如LED、荧光灯等。(2)根据建筑空间及功能需求,选择合适的灯具类型及规格,如筒灯、射灯、吊灯等。(3)注重灯具的散热功能,选用散热效果好的灯具,以提高光源的使用寿命。(4)考虑灯具的配光功能,实现照明效果的均匀性和舒适度。5.3电气设备节能措施电气设备的节能措施是降低建筑能耗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措施:(1)合理选用电气设备,提高设备的能效比,降低运行能耗。(2)优化电气设备的运行方式,如采用变频调速、软启动等技术,降低设备启动和运行过程中的能耗。(3)加强电气设备的维护保养,定期检测设备功能,保证设备高效运行。(4)采用智能控制系统,实现电气设备的实时监控与优化调度,降低无效能耗。(5)推广绿色电力,如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电气设备中的应用,减少传统能源的消耗。第六章建筑给排水与节水技术6.1给水系统设计6.1.1设计原则建筑给水系统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保证给水系统的安全、可靠、经济、适用;(2)充分考虑水源条件、用水需求、建筑规模等因素;(3)合理布局给水管网,降低能耗;(4)采用高效、节能、环保的给水设备和技术。6.1.2设计要点(1)水源选择:根据建筑所在地的水源条件,选择合适的给水水源,保证水质符合国家相关标准;(2)给水管网设计:根据用水需求、建筑规模等因素,合理设计给水管网,降低水头损失,提高给水效率;(3)给水设备选型:选用高效、节能、环保的给水设备,如无负压给水设备、变频给水设备等;(4)给水系统自动化控制:通过智能化控制系统,实现给水系统的远程监控、故障预警等功能。6.2排水系统设计6.2.1设计原则建筑排水系统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保证排水系统的畅通、安全、可靠;(2)充分考虑排水需求、建筑规模、地形地貌等因素;(3)合理布局排水管网,降低能耗;(4)采用环保、节能的排水设备和技术。6.2.2设计要点(1)排水管网设计:根据排水需求、建筑规模等因素,合理设计排水管网,保证排水畅通;(2)排水设备选型:选用高效、节能、环保的排水设备,如雨水收集利用系统、中水回用系统等;(3)排水系统自动化控制:通过智能化控制系统,实现排水系统的远程监控、故障预警等功能;(4)雨水收集与利用:充分利用建筑屋面雨水,减少排水压力,提高雨水利用率。6.3节水设备与措施6.3.1节水设备(1)节水型龙头:选用节水型龙头,减少水流量,降低用水量;(2)节水型便器:选用节水型便器,减少冲水量,降低用水量;(3)淋浴器:选用节水型淋浴器,减少淋浴用水量;(4)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充分利用建筑屋面雨水,减少给水压力,提高雨水利用率。6.3.2节水措施(1)提高用水效率:加强用水管理,提高用水效率,减少水资源的浪费;(2)合理配置用水设施:根据用水需求,合理配置用水设施,避免用水设备闲置或过度使用;(3)定期检查和维护:定期检查和维护给排水设施,保证设施正常运行,降低漏水率;(4)宣传教育:加强节水宣传教育,提高居民节水意识,形成良好的节水习惯。第七章建筑废弃物处理与利用7.1建筑废弃物分类与处理7.1.1建筑废弃物的概念与分类建筑废弃物是指在建筑、拆除、维修、装饰等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根据废弃物的性质和来源,建筑废弃物可分为以下几类:(1)土石方废弃物:包括挖掘、填筑、平整等过程中产生的废弃土石方。(2)混凝土废弃物:包括混凝土块、混凝土构件、混凝土拌和料等。(3)砖瓦废弃物:包括砖块、瓦片、瓷砖等。(4)金属废弃物:包括钢筋、钢板、型钢等。(5)木材废弃物:包括木屑、木块、木模板等。(6)塑料废弃物:包括塑料管、塑料薄膜、泡沫塑料等。(7)其他废弃物:包括玻璃、陶瓷、石膏等。7.1.2建筑废弃物的处理方法(1)填埋处理:将建筑废弃物运输至填埋场,进行填埋处理。(2)堆肥处理:将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建筑废弃物进行堆肥处理,转化为有机肥料。(3)物理处理:通过破碎、筛分、磁选等物理方法,对建筑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利用。(4)化学处理:采用化学方法对建筑废弃物进行处理,如水泥稳定化、沥青稳定化等。7.2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7.2.1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意义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是指将建筑废弃物经过处理后,转化为可再次利用的资源。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具有以下意义:(1)减少建筑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2)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3)降低建筑成本,提高经济效益。(4)促进循环经济发展。7.2.2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1)再生骨料:将废弃混凝土、砖瓦等破碎、筛分后,制备成再生骨料,用于混凝土、砂浆等建筑材料的生产。(2)废钢利用:将废弃钢筋、钢板等金属废弃物进行回收、加工,用于建筑结构的加固、焊接等。(3)废木利用:将废弃木材进行加工,制备成木塑复合材料、生物质燃料等。(4)废塑料利用:将废弃塑料进行回收、加工,制备成塑料制品、复合材料等。7.3建筑废弃物管理与政策7.3.1建筑废弃物管理体系建筑废弃物管理体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源头减量:通过优化建筑设计、施工工艺,减少建筑废弃物的产生。(2)分类收集:按照废弃物的性质进行分类收集,便于后续处理和利用。(3)处理与利用:对建筑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利用,降低环境污染。(4)监管与考核:建立健全建筑废弃物管理法规,对建筑废弃物产生、处理、利用等环节进行监管与考核。7.3.2政策措施(1)制定建筑废弃物管理法规:明确建筑废弃物管理的要求、责任、处罚等措施。(2)设立建筑废弃物处理基金:用于支持建筑废弃物处理设施建设、技术研发等。(3)推广绿色建筑:鼓励使用绿色建筑材料,提高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4)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建筑废弃物处理的意识,促进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第八章绿色建筑评价体系8.1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我国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绿色建筑已成为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是衡量建筑绿色功能的重要依据。目前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建筑节能:要求建筑在设计、施工、运行等环节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2)室内环境质量:关注室内空气质量、光照、噪音等因素,保障居住者身心健康。(3)水资源利用:要求建筑在给排水、雨水收集、中水回用等方面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4)绿化与生态环境:要求建筑在设计、施工、运行等环节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恢复。(5)建筑材料:鼓励使用绿色、环保、可循环的建筑材料,降低建筑对环境的影响。(6)废弃物处理:要求建筑在设计、施工、运行等环节减少废弃物产生,提高废弃物处理与回收利用率。8.2绿色建筑评价方法绿色建筑评价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评分法:根据各项评价指标的权重,对建筑进行评分,评价建筑绿色功能的优劣。(2)层次分析法:将评价指标分为多个层次,通过计算各层次指标的权重,评价建筑绿色功能。(3)模糊综合评价法:运用模糊数学理论,对建筑绿色功能进行综合评价。(4)数据包络分析法:通过比较建筑各项指标的相对效率,评价建筑绿色功能。(5)生命周期评价法:考虑建筑从设计、施工、运行到拆除全过程的环境影响,评价建筑绿色功能。8.3绿色建筑评价案例分析以下以某城市一栋绿色建筑为例,分析其评价过程及结果。(1)项目背景该项目位于我国某城市,占地面积约10000平方米,建筑总面积约为30000平方米,包括住宅、商业、办公等多种功能。项目在设计、施工、运行等环节均注重绿色环保,旨在打造一座具有示范意义的绿色建筑。(2)评价过程1)确定评价指标体系:根据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结合项目特点,确定评价指标体系。2)收集数据:收集项目在设计、施工、运行等环节的相关数据,包括能耗、室内环境质量、水资源利用、绿化与生态环境、建筑材料、废弃物处理等方面的信息。3)评价方法选择:采用评分法对项目进行评价。4)评价结果计算:根据评价指标的权重,对项目进行评分,得出绿色建筑评价结果。(3)评价结果经过评价,该项目在建筑节能、室内环境质量、水资源利用、绿化与生态环境、建筑材料、废弃物处理等方面表现出较高的绿色功能,评价结果为优秀。这表明该项目在绿色建筑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为我国绿色建筑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第九章绿色建筑政策与法规9.1绿色建筑政策概述绿色建筑政策是推动建筑行业绿色发展的关键手段,旨在引导建筑行业向节能、环保、低碳方向转型。我国高度重视绿色建筑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为绿色建筑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9.1.1政策背景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建筑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传统建筑模式带来的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为应对这些挑战,我国提出了绿色建筑理念,并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9.1.2政策目标绿色建筑政策旨在实现以下目标:(1)提高建筑能效,降低建筑能耗。(2)减少建筑废弃物产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3)改善室内环境质量,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4)促进建筑行业绿色发展,推动经济转型。9.1.3政策内容绿色建筑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制定绿色建筑标准。(2)推广绿色建筑技术。(3)加大绿色建筑财政支持。(4)完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5)加强绿色建筑宣传和培训。9.2绿色建筑法规体系绿色建筑法规体系是保障绿色建筑政策实施的基础。我国绿色建筑法规体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9.2.1法律层面我国绿色建筑法律体系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等,为绿色建筑提供了法律依据。9.2.2行政法规层面绿色建筑行政法规主要包括《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评价办法》等,对绿色建筑的评价、认证等方面进行了规定。9.2.3地方性法规层面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地方性绿色建筑法规,如《北京市绿色建筑促进条例》等,为绿色建筑在地方的实施提供了具体指导。9.3绿色建筑政策实施与监管绿色建筑政策的实施与监管是保证政策效果的重要环节。9.3.1政策实施绿色建筑政策的实施主要包括以下措施:(1)加大财政支持力度。(2)推广绿色建筑技术。(3)完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4)加强绿色建筑宣传和培训。9.3.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