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现代化工业支持政策体系完善方案_第1页
工业现代化工业支持政策体系完善方案_第2页
工业现代化工业支持政策体系完善方案_第3页
工业现代化工业支持政策体系完善方案_第4页
工业现代化工业支持政策体系完善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工业现代化工业支持政策体系完善方案TOC\o"1-2"\h\u13400第一章工业现代化概述 3175311.1工业现代化的意义与目标 3248761.2工业现代化的现状分析 415738第二章工业支持政策体系总体框架 511212.1政策体系构建原则 58762.1.1坚持目标导向原则 554982.1.2坚持问题导向原则 5211022.1.3坚持协同创新原则 582312.1.4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5203372.2政策体系结构设计 5178302.2.1政策体系层次结构 5119042.2.2政策体系内容结构 5190622.3政策体系运行机制 621052.3.1政策制定机制 667672.3.2政策实施机制 6163802.3.3政策监测与评估机制 6160532.3.4政策调整与完善机制 610397第三章产业技术创新政策 6235833.1技术创新政策目标与任务 6173073.1.1政策目标 6179343.1.2政策任务 759363.2技术创新政策实施路径 7206803.2.1完善技术创新政策体系 7147703.2.2强化技术创新政策实施手段 7101913.2.3推动技术创新政策落地 7258803.3技术创新政策评估与调整 7204303.3.1评估内容 7152743.3.2评估方法 8309923.3.3调整措施 828445第四章产业转型升级政策 8119414.1产业转型升级政策目标 8178404.2产业转型升级政策实施 839914.3产业转型升级政策效果评价 95376第五章企业培育与支持政策 9273565.1企业培育政策设计 9186055.1.1培育目标与方向 971605.1.2培育措施 9315025.2企业支持政策实施 10136595.2.1政策制定与实施 1062655.2.2政策效果评估 10120325.3企业发展政策评估 1025485.3.1评估方法与指标 10171295.3.2评估流程与周期 1026365.3.3评估结果应用 1011860第六章财政税收政策支持 1084056.1财政税收政策原则 1015216.1.1坚持公平与效率兼顾原则 11223896.1.2坚持产业发展导向原则 11318306.1.3坚持可持续性原则 11116746.2财政税收政策实施 11137016.2.1加大财政投入 1162226.2.2优化税收结构 11223446.2.3实施税收减免政策 1180746.2.4完善税收优惠政策体系 11178276.3财政税收政策效果分析 11275036.3.1政策实施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11132366.3.2政策实施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 11266506.3.3政策实施对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影响 12134956.3.4政策实施对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127458第七章金融支持政策 1256437.1金融支持政策框架 12322627.1.1政策目标 12210907.1.2政策原则 12253677.1.3政策框架 12121727.2金融支持政策实施 1257927.2.1完善金融法律法规体系 13254667.2.2优化金融监管体制 13897.2.3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 13169997.2.4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1324087.2.5提高金融风险防控能力 13182587.3金融支持政策效果评价 13259857.3.1评价指标体系 1343877.3.2评价方法 144574第八章人才培养与引进政策 145718.1人才培养政策设计 1484908.1.1建立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 14238698.1.2制定差异化人才培养政策 14254928.1.3加强人才培养政策宣传和引导 14208108.2人才引进政策实施 15134768.2.1制定人才引进目录 15146108.2.2完善人才引进政策体系 15175438.2.3加强人才引进后的服务和保障 15111008.3人才政策效果评估 1584298.3.1评估方法 15125428.3.2评估指标 1586238.3.3评估周期 1621336第九章国际合作与交流政策 16163489.1国际合作政策目标 1640389.1.1促进工业现代化进程 16209499.1.2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 16245009.1.3拓展国际市场 16157769.1.4增强国际话语权 16169479.2国际交流政策实施 16313979.2.1加强政策引导 16233559.2.2建立国际合作平台 16180259.2.3鼓励企业“走出去” 1776809.2.4加强人才培养与交流 17194609.2.5推动国际技术转移 17253579.3国际合作与交流政策效果评价 17154619.3.1技术引进与创新能力提升 1740879.3.2国际市场份额变化 1714449.3.3国际话语权提升 17260879.3.4人才培养与交流成果 1725429.3.5产业链整体水平提升 1730038第十章政策实施与监管 173144510.1政策实施策略 172678810.1.1明确责任主体 172560210.1.2制定实施方案 18933510.1.3加强政策宣传与培训 18220610.1.4创新政策实施方式 182970010.2政策监管机制 18433910.2.1建立政策监管体系 182680010.2.2完善政策监管制度 181281210.2.3强化部门协同监管 18401310.2.4加强政策监管力度 18188710.3政策实施效果评价与调整 183007310.3.1建立政策实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182221810.3.2实施定期评估与动态监测 182827110.3.3及时调整政策内容 193107510.3.4建立政策实施效果反馈机制 19第一章工业现代化概述1.1工业现代化的意义与目标工业现代化是我国实现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柱,对于提升国家综合实力、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深远影响。工业现代化主要是指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实现工业生产方式、生产组织、产业布局的现代化,提高工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工业现代化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工业现代化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从而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2)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工业现代化有助于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产业转型,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3)提升国际竞争力。工业现代化有助于提高我国工业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4)促进就业与人才培养。工业现代化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就业创造了更多机会,同时促进了人才培养和人才流动。工业现代化的目标主要包括:(1)实现工业生产方式的现代化。通过技术创新,推动工业生产向自动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2)实现工业组织现代化。优化企业组织结构,提高企业治理水平,实现产业协同发展。(3)实现工业布局现代化。合理规划产业布局,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区域协调发展。1.2工业现代化的现状分析当前,我国工业现代化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面临诸多挑战。(1)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我国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如5G、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领域的快速发展。这些技术的应用为工业现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撑。(2)产业结构逐步优化。我国工业产业结构正在由传统产业向高端产业转型,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为工业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3)政策支持力度加大。高度重视工业现代化,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减税降费、优化营商环境等,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但是我国工业现代化仍面临以下问题:(1)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核心技术和关键领域的创新能力仍有较大差距。(2)产业协同发展不足。部分产业发展滞后,产业链条不完整,制约了工业现代化的进程。(3)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工业化的推进,资源消耗和环境压力不断增大,对工业现代化提出了更高要求。(4)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不完善。当前,我国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尚不完善,难以满足工业现代化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第二章工业支持政策体系总体框架2.1政策体系构建原则2.1.1坚持目标导向原则工业支持政策体系的构建应以国家工业现代化战略目标为导向,紧密围绕提高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强化政策对工业创新、绿色发展和智能化转型的支持作用。2.1.2坚持问题导向原则针对我国工业发展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和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实施政策,保证政策体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2.1.3坚持协同创新原则推动企业、科研机构和行业协会等多方协同,形成政策合力,发挥政策体系的整体优势。2.1.4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政策体系构建应充分考虑资源环境约束,促进工业绿色发展,实现工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2.2政策体系结构设计2.2.1政策体系层次结构工业支持政策体系可分为国家层面、地方层面和行业层面。国家层面政策主要负责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地方层面政策根据地方实际需求进行具体实施,行业层面政策则针对特定行业的发展需求进行政策制定。2.2.2政策体系内容结构工业支持政策体系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1)产业发展政策:旨在引导工业产业结构优化,支持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2)技术创新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工业创新能力。(3)市场开拓政策:支持企业拓展国内外市场,提高产品竞争力。(4)人才引进与培养政策: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工业现代化提供人才保障。2.3政策体系运行机制2.3.1政策制定机制建立科学、民主、依法的政策制定机制,保证政策体系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政策制定过程中,应充分征求各方意见,加强政策评估和论证,保证政策体系的完善。2.3.2政策实施机制建立健全政策实施的责任体系,明确各级部门和企业的责任,保证政策有效实施。同时加强政策宣传和解读,提高政策知晓度和执行力。2.3.3政策监测与评估机制建立政策监测与评估体系,对政策实施效果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估,及时发觉问题,调整政策方向和力度。2.3.4政策调整与完善机制根据政策实施效果和工业发展需求,不断调整和完善政策体系,保证政策体系的适应性和前瞻性。同时加强政策间的协调和衔接,形成政策合力。第三章产业技术创新政策3.1技术创新政策目标与任务3.1.1政策目标产业技术创新政策的总体目标是:以提高国家工业现代化水平为核心,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工业整体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具体目标包括:(1)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技术创新成果。(2)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新兴产业发展,促进传统产业升级。(3)培育创新型人才队伍,提高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4)完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促进技术创新资源高效配置。3.1.2政策任务为实现上述目标,产业技术创新政策的主要任务包括:(1)优化技术创新环境,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政策氛围。(2)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3)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4)培育技术创新主体,提升企业技术创新水平。(5)完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促进技术创新资源高效配置。3.2技术创新政策实施路径3.2.1完善技术创新政策体系(1)制定技术创新总体规划,明确技术创新方向和重点。(2)制定技术创新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3)建立技术创新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4)优化技术创新政策环境,提高政策实施效果。3.2.2强化技术创新政策实施手段(1)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引导企业投入技术创新。(2)实施税收优惠政策,激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3)建立技术创新信用体系,推动企业信用融资。(4)加强技术创新国际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3.2.3推动技术创新政策落地(1)加强技术创新政策宣传,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意识。(2)建立健全技术创新政策实施协调机制,形成工作合力。(3)加强技术创新政策评估,及时调整政策内容。(4)加强技术创新政策监测,保证政策实施效果。3.3技术创新政策评估与调整3.3.1评估内容技术创新政策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政策目标实现程度。(2)政策实施效果。(3)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引导作用。(4)政策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3.3.2评估方法技术创新政策评估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具体包括:(1)问卷调查法。(2)访谈法。(3)对比分析法。(4)案例分析法。3.3.3调整措施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技术创新政策,主要包括以下措施:(1)优化政策体系,提高政策实施效果。(2)调整政策重点,聚焦产业发展需求。(3)完善政策手段,强化政策引导作用。(4)加强政策宣传,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意识。第四章产业转型升级政策4.1产业转型升级政策目标产业转型升级政策的主要目标在于,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由传统的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转变,实现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具体目标包括:(1)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附加值,增强产业竞争力。(2)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产业新动能的形成和发展。(3)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提升产业链整体技术水平。(4)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产业的协同发展。4.2产业转型升级政策实施产业转型升级政策的实施,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制定具体的产业转型升级政策规划,明确产业发展方向、目标和任务。(2)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引导社会资本投入产业转型升级领域。(3)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产业集聚发展。(4)加强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提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5)推动产业人才培养,提高产业人才素质。(6)加强产业国际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4.3产业转型升级政策效果评价产业转型升级政策效果评价,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产业结构优化程度:通过对比产业转型升级前后的产业结构,评价政策对产业结构优化的效果。(2)产业附加值提升:分析产业转型升级政策实施后,产业附加值的变化情况。(3)技术创新能力:评估产业转型升级政策对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如专利申请数量、技术成果转化等。(4)产业竞争力:分析产业转型升级政策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如市场份额、品牌影响力等。(5)产业人才培养:评价产业转型升级政策对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如人才素质、人才结构等。(6)产业国际合作:分析产业转型升级政策对国际合作的推动作用,如国际合作项目数量、国际合作水平等。第五章企业培育与支持政策5.1企业培育政策设计5.1.1培育目标与方向企业培育政策应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为目标。培育方向应聚焦于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优势传统产业,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创新型企业以及隐形冠军企业。5.1.2培育措施(1)优化企业成长环境:加强政策宣传,提高企业对政策的认知度,降低企业运营成本,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2)技术创新支持: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企业研发中心,推动产学研合作,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3)人才培养与引进: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引进计划,提高员工素质和职业技能。(4)品牌建设与推广:引导企业加强品牌建设,提升企业知名度和美誉度,拓展国内外市场。5.2企业支持政策实施5.2.1政策制定与实施(1)完善政策体系:梳理现有政策,整合政策资源,构建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政策支持体系。(2)政策宣传与解读:加强政策宣传,提高企业对政策的理解和运用能力。(3)政策落实与跟踪:加强对政策执行情况的跟踪,保证政策落地生根。5.2.2政策效果评估(1)建立评估体系:构建企业支持政策效果评估指标体系,包括政策覆盖面、政策执行力、企业满意度等。(2)定期评估与反馈:定期对政策效果进行评估,及时调整政策方向和措施,保证政策有效性。5.3企业发展政策评估5.3.1评估方法与指标企业发展政策评估应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评估指标,如企业经济效益、技术创新能力、市场竞争力等。5.3.2评估流程与周期(1)评估流程:明确评估目标、制定评估方案、收集评估数据、分析评估结果、撰写评估报告。(2)评估周期:根据政策实施情况,定期开展评估,如年度评估、中期评估和长期评估。5.3.3评估结果应用评估结果应用于政策调整、优化政策体系、提高政策执行力和企业满意度等方面,为推动企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第六章财政税收政策支持6.1财政税收政策原则6.1.1坚持公平与效率兼顾原则在工业现代化进程中,财政税收政策应遵循公平与效率兼顾的原则,既要保障社会公平,又要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激发市场活力。6.1.2坚持产业发展导向原则财政税收政策应紧密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6.1.3坚持可持续性原则在制定财政税收政策时,要充分考虑政策的可持续性,保证政策实施过程中不会对国家财政造成过大负担。6.2财政税收政策实施6.2.1加大财政投入增加对工业现代化关键领域的财政投入,支持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发展。6.2.2优化税收结构调整税收结构,降低制造业税收负担,提高对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税收优惠力度,激发企业创新活力。6.2.3实施税收减免政策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助力企业快速发展。6.2.4完善税收优惠政策体系建立健全税收优惠政策体系,针对不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实施差异化税收优惠政策。6.3财政税收政策效果分析6.3.1政策实施对产业结构的影响通过财政税收政策的实施,分析其对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的影响,评估政策实施效果。6.3.2政策实施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分析财政税收政策对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作用,评估政策对企业研发投入、技术创新成果的影响。6.3.3政策实施对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财政税收政策对就业、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分析政策实施对劳动力市场、产业发展的积极作用。6.3.4政策实施对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评估财政税收政策在促进绿色产业发展、环境保护方面的效果,探讨政策实施对可持续发展的推动作用。第七章金融支持政策7.1金融支持政策框架7.1.1政策目标金融支持政策旨在为工业现代化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促进金融资源与工业发展需求的紧密结合,推动金融业与工业协同发展。政策目标包括: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促进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加强金融风险防控;推动金融与工业深度融合。7.1.2政策原则金融支持政策遵循以下原则:市场化原则: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金融机构按照市场规律开展业务;政策引导原则:发挥作用,通过政策引导金融机构支持工业现代化;风险可控原则:在推动金融支持工业现代化的同时保证金融风险可控。7.1.3政策框架金融支持政策框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完善金融法律法规体系;优化金融监管体制;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金融风险防控能力。7.2金融支持政策实施7.2.1完善金融法律法规体系制定和完善金融法律法规,为金融支持工业现代化提供法治保障。主要包括:制定金融支持工业现代化的相关政策;完善金融机构市场准入、退出和监管制度;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7.2.2优化金融监管体制优化金融监管体制,提高监管效率,保证金融支持政策的有效实施。主要包括:明确金融监管部门职责;建立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强化金融监管信息化建设。7.2.3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推动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满足工业现代化融资需求。主要包括:推广供应链金融、绿色金融等新型融资模式;发展金融科技,提高金融服务效率;拓展金融租赁、保理等业务。7.2.4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金融服务能力。主要包括:完善支付、清算、结算等金融基础设施;推进金融信息系统建设;提高金融网络安全防护能力。7.2.5提高金融风险防控能力加强金融风险防控,保证金融支持政策实施的安全性。主要包括:建立金融风险监测预警机制;加强金融风险源头防控;完善金融风险应急处置预案。7.3金融支持政策效果评价7.3.1评价指标体系金融支持政策效果评价应建立一套科学、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金融资源配置效率;金融机构服务能力;工业现代化发展水平;金融风险防控能力。7.3.2评价方法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对金融支持政策效果进行评价。主要包括:数据分析方法:通过收集、整理相关数据,对金融支持政策效果进行量化分析;实证分析方法: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金融支持政策效果进行实证研究;专家评价法:邀请金融、工业等领域专家,对金融支持政策效果进行评价。第八章人才培养与引进政策8.1人才培养政策设计8.1.1建立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为适应工业现代化需求,我国应建立涵盖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企业培训和继续教育在内的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具体措施如下:(1)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强化工程教育特色,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人才。(2)发展职业教育,加强与产业界的合作,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3)加大企业培训力度,鼓励企业建立职工培训中心,提高在职员工的技能水平。(4)开展继续教育,促进人才终身学习,不断提升个人素质。8.1.2制定差异化人才培养政策根据不同地区、行业和企业的需求,制定差异化的人才培养政策,具体包括:(1)对重点发展地区和行业给予政策倾斜,加大人才培养力度。(2)对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给予政策支持,鼓励其培养和引进人才。(3)对特殊人才给予优惠政策,吸引和留住关键人才。8.1.3加强人才培养政策宣传和引导通过多种渠道加强人才培养政策的宣传和引导,提高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具体措施如下:(1)利用媒体、网络等平台,宣传人才培养政策及成果。(2)开展人才培养主题活动,提高人才培养的社会关注度。(3)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合作,推动人才培养政策落地生根。8.2人才引进政策实施8.2.1制定人才引进目录根据我国工业现代化需求,制定涵盖各类人才的专业目录,为人才引进提供指导。8.2.2完善人才引进政策体系制定一系列优惠措施,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具体包括:(1)优化人才引进程序,简化办理流程。(2)提高人才引进待遇,包括薪酬、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3)建立人才引进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引进和培养人才。8.2.3加强人才引进后的服务和保障为引进人才提供优质服务和保障,保证其在我国的工作和生活,具体措施如下:(1)提供语言培训、文化交流等服务,帮助引进人才融入我国社会。(2)加强引进人才的管理,保证其合法权益。(3)关注引进人才的需求,为其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8.3人才政策效果评估8.3.1评估方法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估方法,全面了解人才政策效果,具体包括:(1)数据收集,如问卷调查、访谈、统计数据等。(2)专家评审,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对人才政策效果进行评价。(3)实地调研,了解人才政策在实际工作中的运行情况。8.3.2评估指标根据人才培养和引进的目标,设定以下评估指标:(1)人才规模和结构。(2)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益。(3)人才引进数量和质量。(4)人才政策实施效果。8.3.3评估周期定期开展人才政策效果评估,以便及时发觉问题和调整政策,具体包括:(1)短期评估,如年度评估。(2)中期评估,如三年或五年评估。(3)长期评估,如十年或更长时间。通过以上评估,为我国工业现代化人才培养与引进政策提供改进依据。第九章国际合作与交流政策9.1国际合作政策目标9.1.1促进工业现代化进程为推动我国工业现代化进程,国际合作政策旨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强与国际先进水平的接轨,提升我国工业整体竞争力。9.1.2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通过国际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培育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产业链整体技术水平。9.1.3拓展国际市场充分发挥我国工业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拓展国际市场,提高我国工业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9.1.4增强国际话语权通过国际合作与交流,提升我国在国际工业领域的地位,增强我国在国际标准制定、政策法规制定等方面的话语权。9.2国际交流政策实施9.2.1加强政策引导应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推动工业现代化进程。9.2.2建立国际合作平台搭建国际合作平台,促进国内外企业、科研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9.2.3鼓励企业“走出去”鼓励企业赴国外投资兴业,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提高我国工业产品在国际市场的份额。9.2.4加强人才培养与交流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提升我国工业整体水平。9.2.5推动国际技术转移积极推动国际技术转移,将国外先进技术引入我国,促进国内产业发展。9.3国际合作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