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矿采区露天及地下开采工程水资源论证_第1页
铁矿采区露天及地下开采工程水资源论证_第2页
铁矿采区露天及地下开采工程水资源论证_第3页
铁矿采区露天及地下开采工程水资源论证_第4页
铁矿采区露天及地下开采工程水资源论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联钢燕山钢铁有限责任公司二期扩建工程水资源论证xx市xx有限责任公司xx铁矿xx采区露天/地下开采工程水资源论证联钢燕山钢铁有限责任公司二期扩建工程水资源论证PAGE71(2)水量平衡分析xx采区地下采矿工程采、选总用水量84.71m3/h,其中采矿用水量5.00m3/h,选矿用水量79.41m3/h,生活用水量0.3m3/h。在总用水量中,新鲜水用量6.72m3/h(折合3.22万m3/a),其中采矿用新水量3.84m3/h,选矿用新水量2.58m3/h,生活用新水量0.3m3/h;回用水量59.25m3/h,串联水量18.95m3/h。在新鲜水用量中,使用矿井涌水量6.42m3/h(折合3.08万m3/a),地下水量0.3m3/h(折合0.14万m3/a)。xx采区地下开采矿井正常涌水量为22.60万m3/a(折合47.09m3/h),采、选矿用水量3.80万m3/a(7.92m3/h),剩余18.80万m3/a(39.17m3/h)的矿井涌水量用于附近大石河选矿厂选矿使用。xx采区地下开采工程采、选水量平衡见表4-2,水量平衡图见图4-3。表4-2xx采区地下开采工程采、选水量平衡表m3/h用水项目总用水量新鲜水量回用水量串联水量重复利用率产品带走回收水量损耗量矿井涌水量47.09用水量一、采矿用水5.003.84井下采矿用水0.520.41充填工艺用水51.053.11除尘设备用水5爆堆洒水7二、选矿用水125.454.0891.4329.9497%0.49121.373.59除尘用水5球磨机13.1613.1613.16磁选机93.244.0876.0013.1693.24精选脱水过滤16.7816.780.4914.971.32尾矿库损耗2.022.022.02三、生活用水10.210.09合计130.758.2292.8229.940.49122.767.51生产用新水量7.92剩余涌水量(用于其他选矿厂)39.17图4-3图4-3xx采区地下开采采、选水量平衡图(m3/h)4.2.5用水指标及用水合理性分析根据《评价企业合理用水技术通则》(GB/711-93),采用如下方法计算建设项目的用水指标。重复利用率:在一定的计量时间(年)内,生产过程中使用的重复利用水量与总用水量之比,按下式计算:式中:R—重复利用率,%;Vr—重复利用水量(包括循环用水量和串联使用水量)(m3);Vt—生产过程中总用水量,为Vr与Vf之和(m3);Vf—生产过程中取用的新水量(m3)。单位产品新水量:每生产单位产品需要的新水量,按下式计算:式中:Vuf—单位产品新水量(m3/单位产品);Vyf—年生产用新水量总和(m3);Q—年产品总量。(1)采矿用水指标1)露天采矿用水指标露天采矿工程新鲜水用量为0.60m3/h,以日工作16h、年工作300d计,折合年用水量0.29万m3/a。露天开采规模20万t/a,则吨矿石用水量0.01m3/t。2)地下采矿用水指标地下采矿工程新鲜水用量为3.84m3/h,以日工作16h、年工作300d计,折合年用水量1.84万m3/a。地下开采规模5万t/a,则吨矿石用水量0.37m3/t。采矿用水指标计算详见表4-3。表4-3采矿工程单位产品用水量计算表开采方式年用水量(万m3/a)年产量(万t)单位产品用水量(m3/t)露天开采0.29200.01地下开采1.8450.37(2)选矿工艺用水指标1)露天采矿工程选矿工艺用水指标◆选矿工艺水的重复利用率:露天采矿工程选矿新水用量15.98m3/h,回用水量298.28m3/h,串联水量51.63m3/h,总用水量为492.32m3/h,水的重复利用率97%。◆选矿厂单位产品新水量:露天采矿工程矿量经选矿后年产铁精矿6.6万t,年用新水量7.67万m3(年生产时间以300天计),吨铁精矿新水量为1.16m3。2)地下采矿工程选矿工艺用水指标◆选矿工艺水的重复利用率:地下采矿工程选矿新水用量4.08m3/h,回用水量91.43m3/d,串联水量为29.94m3/h,总用水量为125.45m3/h,水的重复利用率97%。◆选矿厂单位产品新水量:地下采矿工程矿量经选矿后年产铁精矿1.7万t,年用新水量1.96万m3(年生产时间以300天计),吨铁精矿新水量为1.16m3。选矿工艺用水指标计算详见表4-4。

表4-4选矿工艺用水指标计算表指标新水量回用水量串联水量总用水量年产量(万t)重复利用率单位产品新水量(m3/t)露天采矿重复利用率(水量单位m3/h)15.98298.2851.63192.3297%单位产品新水量(水量单位万m3/a)7.676.61.16地下采矿重复利用率(水量单位m3/h)4.0891.4329.94125.4597%单位产品新水量(水量单位万m3/a)1.961.71.16(3)企业内职工生活用水定额人均生活日新水量:在企业内,每个职工在生产中每天用于生活的新水量,按下式计算:式中:Vlf—职工人均生活日新水量(m3/人•d);Vylf—企业全年用于生活的新水量(m3);n—企业生产职工总人数(人);d—企业全年工作日(d)。本项目生活用新水量为0.3m3/h,由此计算得生活用新水量为7200L/d;企业职工人数为64人,则人均生活新水量为112.5L/d,见表4-5。表4-5建设项目生活用水定额计算表生活用水量职工人数人均生活用水量(L/d·人)(m3/h)(L/d)0.3720064112.5(4)用水指标合理性分析本次论证根据《河北省用水定额》规定的铁矿采选业取水定额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规定的选矿厂重复利用率指标等,并与其他类似铁矿设计用水指标进行对比,评价生产用水的合理性。本项目用水指标与《河北省用水定额》规定的铁矿采选业取水定额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规定的选矿厂重复利用率指标以及与同类铁矿设计用水指标的对比分析见表4-6。表4-6本项目用水指标与采选业用水标准对比表名称生产规模采矿用水指标(m3/t)选矿用水指标(m3/t)选矿厂水重复利用率河北省用水定额标准1.4(井下开采)1.20污水综合排放标准90%本项目用水指标露天开采20万t/a采选0.011.1697%地下开采5万t/a采选0.371.1697%对比分析结果符合符合符合本项目生活人均用水量112.5(L/d·人),《河北省用水定额》规定城镇居民生活用水定额为140(L/d·人),本项目人均生活用水满足定额要求。通过对比分析可知:本项目的采矿、选矿单位产品用水量指标均符合《河北省用水定额》规定的铁矿采选业取水定额指标值,选矿厂水重复利用率高于《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规定的矿山工业采矿、选矿水重复利用率90%的标准。本项目人均生活用水满足定额满足要求。因此本项目生产、生活用水均是合理的。4.3节水措施建议本项目在设计时已采取了多项先进的节水措施,但还应在以下方面进一步加强节水力度和管理:(1)建议厂区生活用水器具全部采用节水型用水器具,进一步减少用水量。(2)建议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对相关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管理水平,提高企业节水意识。(3)对矿区供水、回水系统进行定期检测、维护;并进行水平衡测试,以便掌握各工序的用水水平,及时发现是否有水资源浪费现象。4.4建设项目合理取用水量经论证,本项目采用矿坑排水/矿井涌水排、供结合,分质供水及水循环利用等措施,各项用水指标基本符合有关法规、标准和规划要求,项目取用水具备合理性。本项目合理取用水量如下:露天开采矿坑排水量22.63m3/a;总取新水量为8.10万m3/a,其中采矿生产取新水0.29万m3/a,选矿生产取新水7.67万m3/a,生活取新水0.14万m3/a;地下开采矿井涌水量22.60m3/a;总取新水量为3.94万m3/a,其中采矿生产取新水1.84万m3/a,选矿生产取新水1.96万m3/a,生活取新水0.14万m3/a。

5建设项目取水水源论证5.1水源论证方案5.1.1论证方案本项目主要用水为铁矿的采矿、选矿和生活用水。遵循一水多用、分质供水的原则,本项目建成后,采用如下供水方案:地下采矿和选矿工程用水取用矿井涌水作为生产水源,生活用水取用地下水。本次论证主要对xx采区采矿工程的矿井涌水量及水质进行分析,进而论证项目取水的可靠性和可行性;生活水源的为现有地下水取水井,其水量、水质均能满足生活用水要求,故不再进行论证。5.1.2论证依据的资料及地质勘探情况矿井涌水量及水质主要依据河北省地矿局第五地质大队2012年4月提交的《河北省xx市xx有限责任公司xx铁矿xx采区资源储量核实报告》、北京金润德工程技术有限公司2012年12月提交的《河北省xx市xx有限责任公司xx铁矿xx采区露天开采可行性研究报告》以及2013年3月提交的《河北省xx市xx有限责任公司xx铁矿xx采区地下开采可行性研究报告》。其中《河北省xx市xx有限责任公司xx铁矿xx采区资源储量核实报告》已经河北省国土资源厅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评审,河北省国土资源厅2012年6月10日以冀国土资储备字【2012】50号文予以备案。xx采区扩大矿区范围为xx勘探区的北部,在其北东侧为羊崖山矿区,南侧为大石河铁矿二马采区。1970年-2012年多次对该区域进行规模不等、目的不同的地质勘探、补充地质勘探和生产勘探。1970年9月,首都钢铁公司地质勘探队提交《河北省xx铁矿xx矿区地质勘探总结报告》,该报告提交储量:北矿体N200线~N950线表内矿4607924.2。1971年11月,首都钢铁公司地质勘探队提交《河北省xx县羊崖山铁矿勘探总结报告》,1982年6月,该公司又进行了二期勘探工作,并提交了《河北首钢xx铁矿区羊崖山铁矿床二期地质勘探总结报告》,该报告于1983年1月19日至22日以(83)首发计字第29号文批准通过,二次勘探工作所投入的主要地质勘探工程总量为:1:2000地质测量3.1Km2,钻探25444.44m,槽探5500m3,采样1112个。2005年9月,河北省地勘局第五地质大队提交了《河北省xx市蔡园镇二道沟铁矿资源储量核实地质报告》。该报告于2005年10月30日由河北省国土资源厅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冀国土资储评[2005]84号文)评审通过。2006年4月,xx市地质矿产公司提交了《河北省xx市xx有限责任公司xx铁矿xx采区资源/储量核实地质报告》。该报告于2006年5月31日由xx市国土资源局(唐国土资储评[2006]039号文)评审通过并备案。2010年12月,河北省地矿局第五地质大队提交了《河北省xx市羊崖山-前裴庄铁矿深部地质普查报告》,经冀国土资备储[2011]5号文备案。该报告在1982年提交的羊崖山二期地质报告N700线通过钻探工程(ZKS16001)在深部发现盲矿,为Ⅶ号矿体。在以往勘查成果基础上,河北省地矿局第五地质大队对Ⅲ-1矿体、Ⅲ-2、Ⅳ、Ⅲ、Ⅴ、Ⅶ矿体进行了核实,于2012年4月编制了《河北省xx市xx有限责任公司xx铁矿xx采区资源储量核实报告》,该报告于同年6月5日通过了河北省国土资源厅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评审,并以冀国土资储备字【2012】50号文予以备案5.2矿井涌水水源论证5.2.1矿区水文地质特性矿区发育有太古界古老变质岩系和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及人工填土。根据岩层的含水性分为第四系孔隙含水层和基岩裂隙含水层。矿区水文地质情况见图5-1。第四系孔隙含水层矿区第四系孔隙含水层主要由人工填土透水层,坡洪积物含水层,冲洪积物孔隙含水层组成。(1)第四系人工填土(Qr)贫-透水性岩层分布于采场四周,地表表现为人工堆放而形成的排土场。岩性为各种基岩碎块和少量粘性土,厚度较大,结构松散。(2)第四系坡洪积(Qdpl)弱-中等富水性孔隙潜水含水层分布于山麓及山间沟谷中,一般厚度小于10m,岩性为砂砾石及粉质粘土。由于所处地貌位置、组成成分及补给范围的不同,致使含水量差别较大。单井涌水量在0.051~0.448L/s之间,地下水埋深2~6m不等,受大气降水和基岩裂隙水补给,水位随季节变化。(3)第四系冲洪积(Qpl+al)弱-中等富水性孔隙潜水含水层分布于矿区四周均由分布,岩性主要由粘性土、砂、卵石组成,厚度分布不均,一般厚度5.5~31.67m,基本上矿区北部较薄,南部较厚;地下水水位埋深2.2~11m,大部分在2.5~6.5m左右,单井涌水量0.113~0.830L/s不等。地下水水质类型为HCO3-SO4-Ca-Mg型。该层分布范围较广,水位相对埋藏较浅,水量较丰富,是当地居民较重要的生产和生活水源。图5-1矿区水文地质图(打印为A3)

基岩裂隙含水层在矿区西北部、中部和北部,分布有三屯营组(Ars)弱富水性裂隙潜水—承压水含水岩层,由此构成矿体顶底板及围岩。岩层总体表现为较塑性,节理裂隙不发育,仅在地表风化带内和岩脉、断层带等附近较刚性的岩层如磁铁石英岩、混合花岗岩,裂隙较发育,含有一定量的潜水和承压水,单位涌水量小于0.1L/s·m,为弱富水性含水层。根据地下水埋藏条件和水力学性质,基岩裂隙水分为风化裂隙水和构造裂隙水两类,其中风化裂隙水多已疏干。5.2.2矿床充水因素分析矿区范围内第四系沉积厚度较薄,仅在山麓边缘地带覆盖于基岩风化层之上,弱透水、不含水,局部沟谷中心地带赋存少量的孔隙水,与基岩裂隙水的水力联系甚微。根据本矿区矿体赋存条件,矿体及周边基岩裸露,岩石渗透性、富水性较弱,大气降水及基岩裂隙水是采场主要充水因素。5.2.3矿坑排水/矿井涌水量预测本次论证首先对《河北省xx市xx有限责任公司xx铁矿xx采区资源储量核实报告》及《xx市xx有限责任公司xx铁矿xx采区露天/地下开采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矿坑排水/矿井涌水量进行分析,然后采用比拟法进行校核计算,最后综合分析确定本次论证矿坑排水/矿井涌水量采用值。露天开采矿坑排水量预测(1)“储量核实报告”排水量预测结果xx采区矿区范围为xx勘探区的北部,在其北东侧为羊崖山矿区,南侧为大石河铁矿二马采区。该矿床的水文地质条件与邻近的大石河铁矿二马采区的水文地质条件相似,因此《河北省xx市xx有限责任公司xx铁矿xx采区资源储量核实报告》根据大石河矿区实际排水资料,利用比拟法预测xx采区排水量。比拟法计算公式为:Q=Q1×F/F1式中:Q—预测采场涌水量Q1—大石河铁矿二马采区实际排水量F—采区汇水面积F1—大石河铁矿二马采区汇水面积大石河铁矿二马采区露天采场汇水面积0.496km2,开采标高+92~-80m。根据1973~1978年实际排水资料统计,大石河铁矿二马采区正常日平均排水量为5113.3m3/d(1987年5月《河北省xx铁矿区水厂铁矿床姑子山地水文地质报告》)。本次xx采区露天开采汇水面积0.17km2,开采标高+197~+60m(《河北省xx市xx有限责任公司xx铁矿xx采区露天开采可行性研究报告》)。经计算,露天开采正常排水量为1704.6m3/d,见表5-1。表5-1露天开采排水量预测结果表(储量核实报告数据)排水状况大石河铁矿二马采区排水量Q(m3/d)大石河铁矿二马采区露天开采汇水面积F1(km2)xx采区露天开采汇水面积F(km2)xx采区排水量Q(m3/d)正常5113.30.4960.171704.6(2)“露天开采可研报告”涌水量预测“露天开采可研报告”涌水量直接采用“储量核实报告”的预测值,即1704.6m3/d。(3)本次论证校核预测结果本次采用xx采区前期开采排水资料进行校核。根据业主提供资料,原露天开采汇水面积0.0216km²,开采标高+158m~+70m,矿坑排水量约为80m3/d;本次露天开采汇水面积0.17km²,开采标高+197~+60m,与前期开采标高基本相当;故本次根据xx采区原排水量数据,采用汇水面积比拟法进行校核计算。经计算,xx采区本次露天开采正常排水量为620m3/d,见表5-2。表5-2露天开采涌水量预测结果表(本次论证校核数据)排水状况前期露天开采排水量Q(m3/d)前期开采汇水面积F1(km2)本次开采汇水面积F(km2)本次开采排水量Q(m3/d)正常800.02160.17620(4)露天开采排水量预测结果综合分析“储量核实报告”采用大石河铁矿排水量资料进行比拟计算,但没有考虑开采标高不同对排水量的影响(xx采区露天开采标高+197~+60m,大石河铁矿露天采场汇水面积开采标高+92~-80m)。而“露天开采可研报告”直接取用“储量核实报告”计算值。本次论证采用xx采区前期开采实际排水资料对本次矿坑排水量进行校核预测,前期开采标高+158m~+70m,本次露天开采标高+197~+60m,两者基本相当,故本次论证预测结果依据比较充分。因此,本次论证采用本次校核计算的排水量,即620m3/d,折合22.63万m3/a。地下开采矿井涌水量预测(1)“储量核实报告”预测结果“储量核实报告”仅对露天开采排水量进行了预测,没有考虑地下开采涌水量。(2)“地下开采可研报告”预测结果“地下开采可研报告”综合分析矿山现有水文地质资料、与地下开采范围相邻的Ⅲ-1露天采坑(最低开采标高为-75m)对地下水位的下降、充填法采矿对雨季地表径流的渗透影响和井下回采工艺产生的废水等因素,初步估算井下正常排水量为1800m3/d。(3)本次论证预测结果该矿床的水文地质条件与邻近的大石河铁矿的水文地质条件相似,故本次论证根据临近的大石河铁矿二马采区涌水资料,采用比拟法进行地下开采涌水量预测。根据该矿山《河北省xx市xx有限责任公司xx铁矿xx采区地下开采可行性研究报告》,地下开采汇水面积0.44km2。地下开采最低标高-100m,水仓设在-100m水平,故计算-100m标高涌水量。根据《河北省xx市xx铁矿接替资源(二马区)详查报告》,大石河铁矿二马采区地下采场面积3.2km2,标高-100m的涌水量为4504m3/d。经计算,xx采区地下开采涌水量为619.30m3/d,见表5-3。表5-3地下开采涌水量预测结果表(本次论证校核数据)开采水平大石河铁矿二马采区地下开采涌水量Q(m3/d)大石河铁矿二马采区地下开采面积F1(km2)xx采区面积F(km2)按比拟法计算涌水量Q1(m3/d)-100m45041.720.27619.30(4)地下开采涌水量预测结果综合分析“储量核实报告”未对地下开采矿井涌水量进行预测,而“可研报告”直接取了一个排水量数据,缺乏计算依据。本次论证采用大石河铁矿二马采区排水资料对矿井涌水量进行校核预测,开采标高均采用-100m,故本次论证预测结果依据比较充分。因此,本次论证采用校核计算的涌水量,即619.30m3/d,折合22.60万m3/a。5.2.4矿井涌水水质分析根据调查资料,xx采区地下水化学类型为HCO3·SO4·Cl—Ca·Mg·Na型水,总硬度0.105g/L,pH值为9.06,水质一般。水样分析结果见表5-4。根据《可研报告》,生产新水的水质要求为SS不大于50mg/L;因此,矿坑排水/矿井涌水需进行沉淀澄清后再用于生产。表5-4矿床水质分析成果表mg/L分析项目分析结果分析项目分析结果阳离子K+5.05阴离子Cl-11.02Na+19.57SO42-58.45Ca2+24.73HCO3-37.30Mg2+10.59CO32-18.34总铁1.23NO3-15.48Cu0.006F-0.25Pb0.015合计140.84Zn0.022Ag0.004合计61.22总硬度105.1Hg<0.0001永久硬度44.0Cr6+<0.004暂时硬度61Cd0.002负硬度0.0Mn0.085总酸度2.0游离CO21.76总碱度61悬浮物(SS)285.0溶解性总固体183.4浑浊度90.05As0.0008pH值9.065.3取水可靠性与可行性分析5.3.1水源供给条件分析由矿坑排水/矿井涌水量分析计算可知,xx采区露天开采排水量为22.63万m3/a,采、选生产需水量为8.10万m3/a,满足需水要求;地下开采涌水量为22.60万m3/a,采、选生产需水量为3.80万m3/a,满足需水要求;因此,xx采区露天及地下开采供水水源均可以满足需水要求。5.3.2地下水质量分析通过以上对矿井涌水水质的分析评价,矿井涌水经沉淀澄清后可用于生产。综上所述,本项目的取水是可靠的,取水方案是可行的。

6取水的影响分析6.1取水对区域水资源的影响本项目矿床充水因素主要为大气降水及基岩裂隙水,第四系沉积厚度较薄,对基岩裂隙水的水力联系甚微,故本项目排水不会对区域第四系含水层产生明显不利影响。矿井排水/矿井涌水量首先用于自身采矿生产用水,剩余矿坑排水/矿井涌水经沉淀澄清后供选矿厂用水。选矿生产仍采用现有厂址和设备,生产规模和用水规模维持现状不变。露天开采排水量为22.63万m3/a,采、选生产需水量为7.96万m3/a,满足需水要求;地下开采涌水量为22.60万m3/a,采、选生产需水量为3.80万m3/a,满足需水要求;因此本项目生产取水不再取用其他水源。项目生活用水所用的地下水源,取水量很小仅为0.14万m3/a,因此生活用水对区域地下水产生不利影响很小。总之,通过合理规划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不会对区域水资源产生明显不利影响。6.2取水对地下含水层的影响在矿区开采初期,矿坑排水首先消耗地下水静储量,地下水的大量排放会引起地下水位下降;随着时间的推移,地下水静储量逐渐减少,矿井涌水逐渐减小,最终涌水量趋于不变,此时矿井涌水量等于区域地下水对矿井水的补给量,即矿井正常涌水量。矿山退役后,停止疏干排水,区域地下水环境补给、径流、排泄条件未发生根本改变,矿区范围地下水位会逐渐上升。6.3取水对周边用水户的影响本项目周围1500m论证范围内主要影响对象为附近村庄的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其所用的地下水源主要为第四系地下水。本项目在开采过程中将疏干采矿区基岩裂隙水。根据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地质勘探报告,基岩裂隙水与第四系地下水水力联系甚微,因此,矿山开采后对论证区第四系水不会产生明显不利影响。

7退水影响分析本项目工程在设计时遵循“分质供水,一水多用”的原则,厂区排水采用分流制,设计了生产排水系统、生活污水系统及雨水排水系统。(1)采矿生产排水系统矿坑排水/矿井涌水经澄清后做为新水用于生产消防,富余水量进入总供水泵站杂水池,由杂水泵送至选矿厂澄清后作为选矿生产用水,不外排。机修、锅炉排污、化验及空压机冷却回水排至总供水泵站杂水池,由杂水泵送至声远选矿厂澄清后作为选矿生产用水,不外排。(2)选矿生产排水系统目前选矿厂的生产排水系统设有循环水池、循环水泵站、尾矿库等设施,对不同水质的生产废水分别采用相应处理措施进行处理后循环使用或回用,不外排。(3)生活污水排水系统地面生活污水排水系统将食堂、浴室、办公等生活辅助设施的生活污水经过化粪池后排入WSZ-FB5型地埋式污水处理设备进行处理,出水符合《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处理后的水回用于厂区绿化和清洁用水,不外排。(4)雨水排水系统雨水排水系统沟沿道路布置,顺地势汇集至采区南侧,排入位于厂区附近的小沙河。因此,本项目工程在正常工况下,无生产和生活废污水排放.xx采区露天开采矿坑排水量为22.63万m3/a,露天采、选矿生产用水量7.96万m3/a,剩余14.67万m3/a。地下开采矿井涌水量22.60万m3/a,采、选矿生产用水量3.80万m3/a,剩余18.80万m3/a。这些水量可用于附近大石河选矿厂使用,不会对当地水环境造成明显不利影响。大石河选矿厂现用的水源除杏山铁矿和二马采区的矿井排水量外,还要用到张官营的地下水源。本项目建成后多余矿井排水量可供给其使用,以减少地下水开采量。

8水资源保护措施8.1工程措施(1)加强对露天采矿场境界内防排水管理,严格按采矿顺序组织生产,必要时实施探放水工程,确保矿山建设和生产安全。(2)露天采坑在汛期会有降雨径流渗入矿床,建议露天采场闭坑后,设粘土芯墙或截水沟拦截采场外汇水,并保留场内排水设施,以便及时排出场内积水,保证井下生产安全。8.2非工程措施(1)严格按照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水量取水、用水,严格控制取、用水量,提高水重复利用率,避免对该区域水环境造成明显不利影响。(2)加强地下水动态监测工作。为了保证建设项目的安全运行,减少对当地水环境的影响,应加强地下水动态监测工作,定期对地下水位和矿井涌水及排水的水量水质进行监测,掌握地下水位和水量水质变化情况,以便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突发问题。(3)进行涌水量和用水量的核实。制定相关预案,在项目采选工程达产后,对矿井的涌水量和各生产工艺用水量进行核实,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9建设项目取水和退水影响补偿分析9.1取水补偿分析本项目在开采过程中将疏干采矿区基岩裂隙水。根据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地质勘探报告,基岩裂隙水与第四系地下水水力联系甚微。本项目周围1500m论证范围内主要影响对象为附近村庄的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其所用的地下水源主要为第四系地下水。因此,本项目工程矿井涌水对周围用水户无明显不利影响,因此不涉及取水补偿问题。在我国,矿山的各种防、排水措施大多是把地下水作为一种危害矿床开采因素而采取的。但是由于地下水是一种宝贵的地下资源,若项目实施后矿山排水较大,建议业主可以修建农村供水工程,将剩余的水质较好的矿井排水供给周围的村庄,用以工业和农业。这样可以达到矿山开采避害与兴利相结合,排水与供水相结合,开发矿业和保护地下水资源协调发展的目的。9.2退水影响分析本项目生产排水及生活排水均处理后回用,无生产和生活废污水排放,剩余的新鲜矿井涌水可用于附近大石河选矿厂选矿使用,对当地水环境不会产生明显不利影响,因此也不涉及退水补偿问题。xx市xx有限责任公司xx铁矿xx采区露天/地下开采工程水资源论证10结论与建议10.1取用水的合理性(1)取水合理性:本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当地产业规划布局,对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加速企业发展、促进地方经济具有重要的作用,政府持积极支持态度。项目的实施方案科学,生产工艺先进,符合国家有关产业政策;实施的矿山水排、供结合的节水措施,符合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的要求,因此其取水具备合理性。(2)用水合理性:本项目实施方案科学、合理,生产工艺先进,xx采区露天、地下采矿工程的采矿用水定额分别为0.01、0.37m3/t,选矿用水定额为1.16m3/t,选矿厂的水重复利用率均为97%。各项用水指标符合有关法规、标准要求,与国内同类铁矿先进用水水平基本相当,项目用水具备合理性。10.2取水水源的可靠性与可行性本项目采矿生产取水水源为自身矿井涌水,选矿生产取水为自身矿井涌水。露天开采矿坑排水量为22.63万m3/a,采、选生产需水量为7.96万m3/a,地下开采矿井涌水量为22.60万m3/a,采、选生产需水量为3.80万m3/a,均满足需水要求,故取水是可靠的。矿坑排水/矿井涌水水质经沉淀澄清能满足矿山生产用水标准,用于生产用水水源是可行的。生活取水利用现有地下水井,水源是可行的。10.3取水影响本项目工程在开采工程中将矿区疏干的基岩裂隙水用于自身采矿生产,在矿区开采初期,矿井涌水首先消耗地下水静储量,地下水的大量排放可能会引起的地下水位下降;待矿山退役停止疏干排水后,矿区范围地下水位会逐渐上升,区域地下水环境补给、径流、排泄条件不会发生根本改变。项目区周边用水户取水水源主要为第四系地下水,而本项目范围内第四系地下水与基岩裂隙水水力联系微弱,矿山开采后对论证区第四系水不会产生明显不利影响。本项目生活取水0.14万m3/a,取水量较小。因此本项目取水不会对区域地下水和周边用水户产生明显不利影响。10.4退水影响本项目矿井涌水用于采、选矿工程用水,没有外排水,不会对当地水环境产生明显不利影响。选矿厂采用循环用水工艺,生产废水经澄清后全部回收利用,不外排。生活污水经污水处理设备处理后,重复用于厂区绿化、道路喷洒和除尘用水。因此正常工况下,选矿和生活基本实现零排放,对当地水环境不会产生明显不利影响。xx采区露天开采矿坑排水量为22.63万m3/a,露天采、选矿生产用水量7.96万m3/a,剩余14.67万m3/a。地下开采矿井涌水量22.60万m3/a,采、选矿生产用水量3.80万m3/a,剩余18.80万m3/a。这些水量可用于附近大石河选矿厂选矿使用,不会对环境造成明显不利影响。10.5水资源保护措施与建议(1)水资源保护措施本项目工程在设计施工时要采取有效的引排水工程措施解除地下开采的充水压力,采取有效的阻水工程措施避免局部的透水事故。拟建项目要严格按照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水量取水、用水,提高水重复利用率。制定供水计划及相应的节水规划。提出合理的节水目标,并采取有效的节水措施。安装新型的各类节水器具,提倡分质供水,一水多用。不能认为水源充足就忽视节约用水,应把节约用水放在全社会、整个区域的大局观念上,高度重视。(2)建议=1\*GB3①矿山建设后,加强对基岩疏水影响区内的长期水文地质观测,发现异常水文地质现象应及时停止施工,查明原因并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必要时进行范围更广、更深入的水文地质工作,防止对地下水造成影响。=2\*GB3②建议进一步加强区域水资源的管理,加强矿山节水和水环境保护工作,避免出现区域性地下水枯竭和生态环境恶化。 10.6取水与退水方案经论证,xx采区露天/地下采矿工程取水方案为:xx采区露天开采矿坑排水量为22.63万m3/a,地下开采矿井涌水量22.60万m3/a。露天开采总取新水量为8.10万m3/a,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