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年哈尔滨市晖春中学高一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后附答案及解析)_第1页
2018-2019年哈尔滨市晖春中学高一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后附答案及解析)_第2页
2018-2019年哈尔滨市晖春中学高一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后附答案及解析)_第3页
2018-2019年哈尔滨市晖春中学高一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后附答案及解析)_第4页
2018-2019年哈尔滨市晖春中学高一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后附答案及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8-2019年哈尔滨市晖春中学高一语文文言文阅读

专项训练(后附答案及解析)

抽选经典试题,有针对性的考点中的难点、重点、考点进行强化训练,力口强记忆。

第1题:文言文阅读理解(19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一7题。(4一6题每题3分,第7题10分)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

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

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

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

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

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

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

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抵之。未至

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

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

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

“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

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

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荆轲刺秦王》节选)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持千金之资币物币:礼品

B.愿举国为内臣举:全、整个

C.乃朝服,设九宾朝服:上朝的衣服

D.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同“捧”

5.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荆轲勇敢的一组是()

①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

②秦舞阳色变振恐

③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推之

④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

⑤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⑥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

A.③④⑤B.②④⑥C.①②⑤D.③⑤⑥

6.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易水送别,慷慨悲歌,荆轲做好了以身赴死的准备。

B.秦官蒙嘉同情燕王,赞赏荆轲,所以巧言讨好秦王,引见荆轲。

C.秦武阳随荆轲刺杀秦王,却被秦王的威风吓倒,差点暴露此行动机。

D.荆轲刺杀秦王未成,他自己宣称想要挟持秦王,定下条约,报答燕太子丹。

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题5分,共10分)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2)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第2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一7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

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

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触胪千里,旌旗蔽空,酬酒临

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

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嵋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

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

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

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

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

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

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节选自苏轼《赤壁赋》)

4.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固一世之雄也固:本来。

B.知不可乎骤得骤:突然。

C.正襟危坐而问客曰危坐:端坐。

D.虽一毫而莫取虽:即使。

5.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寄蜉螭于天地

B.耳得之而为声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C.此非曹孟德之诗乎固一世之雄也

D.苏子愀然何为其然也

6.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而今安在哉?

A.渺沧海之一粟。

B.羡长江之无穷。

C.托遗响于悲风。

D.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

以相属。

(2)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第3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一7题

荆轲者,卫人也。其先乃齐人,徒于卫,卫人谓之庆卿。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

荆卿好读书击剑,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其后秦伐魏,置东郡,徙卫元君

之支属于野王。

荆轲尝游过榆次,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荆轲出,人或言复召荆卿。盖聂

H:“曩者吾马论剑有不称者,吾目之;试往,是宜去,不敢留。”使使往之主人,

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使者还报,盖聂曰:“固去也,吾曩者目摄之!”

荆轲游于邯郸,鲁勾践与荆轲博,争道①,鲁句践怒而叱之,荆轲嘿②而逃去,

遂不复会。

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潮离饮于燕

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荆轲虽游于

酒人乎,然其为人沉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其之燕,燕之处士

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

居顷之,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太子曰:“愿因先生得结交于荆卿,可乎?”

田光曰:“敬诺。”即起,趋出。太子送至门,戒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

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偻行见荆卿,曰:“光与子相

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日,燕秦不两

立,愿先生留意也‘。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也,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

曰:“谨奉教。”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注:①争道:争夺博局上的格道。②嘿:同“默”。

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目:瞪视

B.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之:到、往

C.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去:前往

D.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过:拜访

5.文中划线句子“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

者”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B.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C.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D.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传记一开始先用几段文字交代荆轲的身世籍贯,从文中可知,荆卿是燕国人对

他的称呼。

B.荆轲与盖聂论剑,盖聂对他怒目而视;与鲁勾践玩博戏,鲁勾践发怒呵斥,都反衬

了他的隐忍。

C.荆轲与屠狗者、高渐离的交往,特别是酒后在街上狂歌哭笑,表现了荆轲想报仇而

不得的苦恼。

D.燕国隐士田光知道荆轲不是一个平庸之人,当太子丹想通过田光结识荆轲时,田

光就推荐了他。

7.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吾目之;试往,是宜去,不敢留。

②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

第4题:阅读下列文段,完成11T4题。(15分)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日:“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

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

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

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一一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

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

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

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

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

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

Ho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

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踞曰:“客何为者?”张良日:“沛公之

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一一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

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

切而啖之。项王日:“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

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

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

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

应,日:“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11.根据上面的第二段文字填空。(7分,每空1分)

樊哙闯帐后表情是,他的慷慨陈词

中,先提怀王约的意图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直接指责项羽的话

是收到的

效果

是。该

段文字中有几个成语现在仍在使用,请写出三

个,

12.项羽说:“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从中可以看出项羽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2

分)

O

13.刘邦亲赴鸿门宴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几段文字表现了刘邦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4分)

答:原

因:

刘邦性

格:

14.毛泽东主席在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用两句是深刻总结了项羽在鸿门宴上

的历史教训,用以指导革命战争。请写出这两句诗。(2分)

答:

第5题: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

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在华山之阳名之

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

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

之甚寒,问其深,则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予

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什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

少矣。

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

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予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

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

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

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

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

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

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11.下列加粗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A.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B.余之力尚足以明

C.险以远,则至者少

D.常在于险远

12、与例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A.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B.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C.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D.所谓华阳洞者,以其在华山之阳名之也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其孰能讥之乎?方其破荆州

B.入之甚寒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C.夫夷以近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

D.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盖音谬也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何可胜道也哉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B.无物以相之相与枕藉乎舟中

C.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羡长江之无穷

D.由山以上五六里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第6题:阅读下文,完成第23-28题。(17分)

醒心亭记曾巩

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欧阳公叵|州之二年①,画亭曰"丰乐”,自为记,

以见其名之意。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凡公与州之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

见夫群山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

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故即其事之所以然而为名,取韩子退

之《北湖》之诗云②。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虽然,公之作乐,吾能言之。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天

下之学者皆为材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一山之隅,一泉之

旁,岂公乐哉?乃公所以寄意于此也。若公之贤,韩子没数百年而始有之。今同游之宾

客,尚未知公之难遇也。后百千年,有慕公之为人,而览公之迹,思欲见之,有不可

及之叹,然后知公之难遇也。则凡同游于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欤!而巩也,又得以文词

托名于公文之次,其又不喜且幸欤!

庆历七年八月十五日记。

[注]①欧阳公知州之二年:即宋庆历六年,是欧阳修被贬滁州的第二年。

②韩子退之《北湖》之诗云:韩愈《北湖》诗有“应留醒心处,准拟醉时来”的句子。

23.解释加点字(2分)

1欧阳公园州之二年2画亭曰“丰乐”

24.(3分)作者以“丰乐亭”起笔的用意何在?请简要说明。

25.(2分)文中画线句若用一个成语概括应该是□□□□.

26.(2分)

从上文内

容推测,

欧阳修以

“丰乐”

二字命名

亭子的主

要原因

是_____

O

(用自己的语言回

答)

27.(4分)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上文与

此意思相对应的两处是()()

A.凡公与州之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

B.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

C.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

D.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

E.一山之隅,一泉之旁……乃公所以寄意于此也

28.(4分)你认为曾巩的这篇记“醒心亭”的文章是否做到了“以见其名之意”?请结

合文章内容加以评价。

第7题:赤壁赋

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

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

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

望红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

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蔑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

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

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触舶千里,旌旗蔽空,醐酒临

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①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

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始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

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

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

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

尽也,而又何羡乎?②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

江上之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倚歌而和之倚:依,按着。

B.苏子愀然,正襟危坐危坐:斜着身子坐。

C.哀吾生之须臾须臾:一会儿,表

示一段很短的时间。

D.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曾:竟然。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既望:既,已经。望,农历每月十五日或十六日。“既望”既农历每月十六日或十

七日。

B.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上某些星的集合叫

“宿”。

C.美人:指所思慕的人,古人作品中常用美人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D.苏子:即本文作者苏轼,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中另七人是韩愈、柳宗

元、欧阳修、苏洵、苏辙、司马光、王安石。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后两段采用主客问答的方式,主客问答是赋的传统手法,一般而言,作者往往

借客人的话从反面引出自己的思想感情。

B.作者善于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抽象且不易捉摸的感情和思想变化,写得具体可感,

如“寄蜉蜥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两句。

C.本文将情、景、理有机结合,实质上是苏轼贬谪生活中的苦闷心绪的流露,但从全

文来看,苏轼并没有一直沉浸在这种苦闷之中。

D.作者描绘了“触胪千里,旌旗蔽空,醐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景象,意在抒发自己

急欲建功立业的豪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②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第8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颜之推,字介,琅珊临沂人也。父勰,梁湘东王萧绎镇西府谄议参军。之推早传家

业,年十二,值绎自讲《庄》《老》,便预门徒。虚谈非其所好,还习《礼》《传》,

博览群书,无不该洽①,词情典丽,甚为西府所称。绎以为其国左常侍,加镇西墨曹参

军。好饮酒,多任纵,不修边幅,时论以此少之。绎遣世子方诸出镇郢州,以之推掌

管记。值侯景陷郢州,频欲杀之,赖其行台郎中王则以获免,被囚送建业。景平,还

江陵。时绎已自立,以之推为散骑侍郎,奏舍人事。后绎为周军所破。大将军李显庆

重之,荐往弘农,令掌其兄阳平公远书翰。值河水暴长,具船将妻子来奔,经砥柱之

险,时人称其勇决。显祖见而悦之,即除奉朝请,引于内馆中,侍从左右,颇被顾

眄。天保末,从至天池,以为中书舍人,令中书郎段孝信将敕书出示之推。之推营外

饮酒,孝信还以状言,显祖乃曰:“且停。”由是遂寝。

寻迁中书舍人。帝时有取索,恒令中使传旨,之推禀承宣告,馆中皆受进止。所进文

章,皆是其封署,于进贤门奏之,待报方出。兼善于文字,监校缮写,处事勤敏,号

为称职。帝甚加恩接,顾遇逾厚,为勋要者所嫉,常欲害之。崔季舒等将谏也,之推

取急还宅,故不连署。及召集谏人,之推亦被唤入,勘无其名,方得免祸。

及周兵陷晋阳,帝轻骑还邺,窘急计无所从,之推因宦者侍中邓长颛进奔陈之策,仍

劝募吴士千余人以为左右,取青、徐路共投陈国,帝甚纳之,以告丞相阿那肱等。阿

那肱不愿入陈,劝帝送珍宝累重向青州。虽不从之推计策,然犹以为平原太守,令守

河津。齐亡,入周,大象末为御史上士。隋开皇中,太子召为学士,甚见礼重。寻以

疾终。有文三十卷,撰《家训》二十篇,并行于世。(节选自《北齐书•颜之推》)

【注】①该洽:博通,广博。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信还以状言状:情况

B.寻迁中书舍人迁:转移

C.由是遂寝寝:停止

D.勘无其名,方得免祸勘:核对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显祖见而悦之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B.后绎为周军所破为天下笑者,何也?

C.显祖乃曰:“且停。”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寻以疾终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

乘之势

1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颜之推有才华的一组是()

①词情典丽,甚为西府所称②侍从左右,颇被顾眄

③从至天池,以为中书舍人④兼善于文字,监校缮写

⑤之推亦被唤入⑥有文三十卷,

撰《家训》二十篇

A.①②⑤B.②③⑥C.①④⑥D

.③④⑤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好饮酒,多任纵,不修边幅,时论以此少之。(4分)

(2)具船将妻子来奔,经砥柱之险,时人称其勇决。(4分)

(3)顾遇逾厚,为勋要者所嫉,常欲害之。(4分)

第9题:文言文阅言(12分)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

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

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

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

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2.下列居中加点词的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于是余有叹焉。/焉用亡郑以陪。

B.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为击破沛公军。

C•沛公起如厕。/纵一苇之所如。

D•乃令张良留谢。/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3、对本段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一段提示了志、力、物三者的辩证关系,体现了作者既重视主观努力,又重视

客观条件的相互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B、“其孰能讥之乎”是一个反问句,与前面内容联系看,还是说明“尽吾志”的重

要性。

C、用对比和层层深入的方法说理,所阐述的道理具有普遍意义。

D、作者用了象征的手法,深刻地揭示了对人生和事业的追求,也是需要有坚定的志

向。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⑴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3分)

⑵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3分)

第10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H〜15题。

夜缱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

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

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

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建其西封,若不阙秦,

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

之,乃还。

12.解释文中加线词语的意思:(4分)

既:。陪:

李:。肆:

13.写出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2分)

A.夜缱而出,见秦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既东封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下面译句有误的一句是(2分)

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译句:如果灭亡了郑国而对您有利,那就拿亡郑之事来麻烦您了。

B.夫晋,何厌之有?

译句:晋国有什么可讨厌的呢?

C.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译句:如果不使秦国侵损,那要到哪里获取土地呢?

D.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译句:使秦国受损而使晋国得利,希望您好好考虑这件事。

15.从文中看,烛之武见秦伯的一番话很有策略,先用“越国以鄙远”说明亡郑的结

果是,再用“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说

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o然后又从秦晋联盟说起,用晋的“朝济而夕设版焉”说

明,最后

又用“夫晋,何厌之有?”引

出0这番话

的结果便是'‘秦伯说,与郑人盟。”(可用自己的话或用原文回答)(4分)

第11题:断句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部分断句。(3分)

所贵乎朝廷清明而天下治平者,何也?天下不诉而无冤不谒

而得其所欲此尧舜之盛也其次不能无诉诉而必见察不能无

谒谒而必见省使远方之贱吏不知朝廷之高一介之小民不识

官府之难而后天下治。

一一苏轼《决壅蔽》

第12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王克敬,字叔能,大宁人。延祐四年,往四明监倭人互市。先是,往监者惧外夷情叵

测,必严兵自卫,如待大敌。克敬至,悉去之,抚以恩意,皆帖然无敢哗。有吴人从

军征日本陷于倭者,至是从至中国,诉于克敬,愿还本乡。或恐为祸阶,克敬日:

“岂有军士怀恩德来归而不之纳邪!脱有衅,吾当坐。”事闻,朝廷嘉之。鄱阳大

饥,总管王都中出康粟赈之,行省欲罪其擅发,克敬曰:“鄱阳距此千里,比待命,

民且死,彼为仁,而吾属顾为不仁乎!”都中因得免。

拜监察御史,用故事监吏部选。有履历当升者,吏故抑之,问故,吏曰:“有过。”

克敬日:“法,笞四十七以上不升,今不至是。”吏曰:“责轻罪重。”曰:“失出

在刑部,钱曹安知其罪重。”卒升之。治书侍御史张伯高曰:“往者监选以减驳为

能,今王御史乃论增品级,可为世贺矣。”

泰定初,出为绍兴路总管,郡中计口征盐,民困于诛求,乃上言乞减盐五千引。行省

檄克敬抽分舶货,拗蕃者例籍其货,商人以风水为解,有司不听。克敬曰:“某货出

某国,地有远近,货有轻重,冒重险,出万死,舍近而趋远,弃重而取轻,岂人情

邪!”具以上闻,众不能夺,商人德之。擢江西道廉访司副使,转两浙盐运司使,首

减绍兴民食盐五千引。明年,海漕舟有后至直沽者,不果输,复漕而南还,行省欲坐

罪督运者,勒其还趋直沽。克敬以谓:“脱其常年而往返若是,信可罪。今蹈万死,

完所漕而还,岂得已哉!”乃请令其计石数,附次年所漕舟达京师,省臣从之。

元统初,起为江浙行省参知政事,请罢富民承佃江淮田,从之。松江大姓,有岁漕米

万石献京师者,其人既死,子孙贫且行乞,有司仍岁征,弗足则杂置松江田赋中,令

民包纳。克敬曰:“匹夫妄献米,徼名爵以荣一身,今身死家破,又已夺其爵,不可

使一郡之人均受其害,国用宁乏此耶?”具论免之。(选自《元史•王克敬传》,

有删改)

【注】①诛求:强制征收。②抽分舶货:向从海外运货来贸易的人抽税.③拗蕃:违背

货运规定。

8.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省檄克敬抽分舶货檄:下文通告

B.拗蕃者例籍其货籍:登记没收

C.具以上闻,众不能夺夺:强夺,夺取

D.脱其常年而往返若是,信可罪信:的确

9.下列各句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王克敬为官之“仁”的一组是(

①悉去之,抚以恩意②总管王都中出縻粟赈之

③失出在刑部,钱曹安知其罪重④弗足则杂置松江田赋中,令民包纳

⑤首减绍兴民食盐五千引⑥乃请令其计石数,附次年所漕

舟达京师

A.①③④B.①⑤⑥C.②③⑤D.②④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吴人身陷日本,后随日本商人归国,王克敬认为他感怀国家恩德而归国,不会有

什么祸端发生,于是欣然接纳了他。

B.王克敬任绍兴路总管时,当地商人对行省的管理措施有异议,但没有得到有关部门

的认同。王克敬替他们向朝廷申诉,受到了商人的感激。

C.王克敬任两浙盐运司使时,有海漕舟没能按时到直沽,王克敬认为,能完好地将漕

运的粮食运回南方,已属难得,后至之罪,情有可原。

D.王克敬认为,松江大姓每年给朝廷献米万石是为了求取名爵享受荣耀,现在身死家

破,就不应该再让其他人受此牵连。

11.文言文翻译和断句。(10分)

(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①比待命,民且死,彼为仁,而吾属顾为不仁乎!(3分)

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往者监选以减驳为能,今王御史乃论增品级,可为世贺矣。(3分)

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乃请令其计石数,附次年所漕舟达京师,省臣从之。(3分)

文:

第13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羊祜,字叔子,泰山南城人也。世吏二千石,至祜九世,并以清德闻。郡将夏侯威异

之,以兄霸之子妻之。

帝将有灭吴之志,以祜为都督荆州诸军事。祜率营兵出镇南夏,开设庠序,绥怀远

近,甚得江汉之心。与吴人开布大信,降者欲去皆听之。吴石城守去襄阳七百余里,

每为边害,祜患之,竟以诡计令吴罢守。于是戍逻减半,分以垦田八百余顷,大获其

利。祜之始至也,军无百日之粮,及至季年,有十年之积。在军常轻裘缓带,身不被

甲,而颇以畋渔废政。尝欲夜出,军司徐胤执梁当营门日:“将军都督万里,安可轻

脱!将军之安危,亦国家之安危也,胤今日若死,此门乃开耳!”祜改容谢之,此后稀

出矣。

吴将邓香掠夏口,祜生缚香,既至,宥之。香感其恩甚,率部曲而降。祜出军行吴

境,刈谷为粮,皆计所侵,送绢偿之。

祜与陆抗相对,使命交通,抗称祜之德量,虽乐毅、诸葛孔明不能过也。抗尝病,祜

馈之药,抗服之无疑心。人多谏抗,抗曰:“羊祜岂鸩人者!”抗每告其成曰:“彼

专为德,我专为暴,是不战而自服也。各保分界而已,无求细利。”孙皓闻二境交

和,以诘抗。抗日:“一邑一乡,不可以无信义,况大国乎!臣不如此,正是彰其

德,于祜无伤也。”

祜女夫尝劝祜:“有所营置,令有归戴者,可不美乎?”祜默然不应,退告诸子日:

“此可谓知其一不知其二。人臣树私则背公,是大惑也。汝宜识吾此意。”

祜寝疾,求入朝。命乘辇入殿,无下拜,甚见优礼。寻卒,时年五十八。帝素服哭

之,甚哀。是日大寒,帝涕泪沾须鬓,皆为冰焉。南州人征市日闻祜丧,莫不号恸,

罢市。吴守边将士亦为之泣。其仁德所感如此。

(选自《晋书•羊祜传》,有删节)

9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竟以诡计令吴罢守竟:竟然

B.身不被甲被:

穿着

C.祜改容谢之,此后稀出矣谢:道歉

D.皆计所侵,送绢偿之偿:补偿

10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其中全都能表现羊祜“有德量”的一组是()

①开设庠序,绥怀远近,甚得江汉之心②与吴人开布大信,降者欲去皆听

③各保分界而已,无求细利④祜患之,竟以诡计令吴罢守

⑤抗尝病,祜馈之药,抗服之无疑心⑥人臣树私则背公,是大惑也

A.①②④B.②⑤⑥C.③④⑤D.①③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羊祜的祖上世代担任俸禄二千石的官职,到羊祜这已经是第九代了,都以为官清廉

品德高尚而闻名。

B.羊祜率军镇守南方,开办学校,安抚教化远近的百姓,深得江汉一带百姓的爱戴。

对吴人开诚布公互相信任,投降的人想离开,都听任其便。

C.羊祜用巧妙的计策使吴国撤去了石城的守军,让腾出来的兵力去垦田种粮,使军队

有了充足的粮食储备。

D.陆抗与羊祜是战场上的对手,但在生病时,不顾众人劝说,服用羊祜送给他的药,

后来因真心佩服羊祜而与他和解,结成朋友。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郡将夏侯威异之,以兄霸之子妻之。(3分)

(2)抗称祜之德量,虽乐毅、诸葛孔明不能过也。(3分)

(3)人臣树私则背公,是大惑也。汝宜识吾此意。(3分)

第14题:

第15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一12题(18分)

高柔字文惠,陈留圉人也。太祖平袁氏,以柔为菅长。县中素闻其名,奸吏数人,皆

自引去。柔教日:“昔那吉临政,吏尝有非,犹尚容之。况此诸吏,于吾未有失乎!

其召复之。"咸还,皆自励,咸为佳吏。

魏国初建,为尚书郎。转拜丞相理曹掾,令曰:“夫治定之化,以礼为首。拨乱之

政,以刑为先。”鼓吹宋金等在合肥亡逃。旧法,军征士亡,考竟其妻子。太祖患犹

不息,更重其刑。金有母妻及二弟皆给官,主者奏尽杀之。柔启曰:“士卒亡军,诚

在可疾,然窃闻其中时有悔者。愚谓乃宜贷其妻子,一可使贼中不信,二可使诱其还

心。正如前科,固已绝其意望,而猥复重之,柔恐自今在军之士,见一人亡逃,诛将

及己,亦且相随而走,不可复得杀也。此重刑非所以止亡,乃所以益走耳。”太祖

曰:“善。”即止不杀金母、弟,蒙活者甚众。

迁为颍川太守,复还为法曹掾。时置校事卢洪、赵达等,使察群下,柔谏日:“设官

分职,各有所司。今置校事,既非居上信下之旨。又达等数以憎爱擅作威福,宜检治

之。"太祖曰:“卿知达等,恐不如吾也。要能刺举而辨众事,使贤人君子为之,则

不能也。昔叔孙通用群盗,良有以也。”达等后奸利发,太祖杀之以谢于柔。

文帝践昨①,民间数有诽谤妖言,帝疾之,有妖言辄杀,而赏告者。柔上疏曰;“今

妖言者必戮,告之者辄赏。既使过误无反善之路,又将开凶狡之群相诬罔之渐,诚非

所以息奸省讼,缉熙②治道也。昔周公作诰,称殷之祖宗,咸不顾小人之怨。在汉太

宗,亦除妖言诽谤之令。臣愚以为宜除妖谤赏告之法,以隆天父养物之仁。”帝不即

从,而相诬告者滋甚。帝乃下诏:“敢以诽谤相告者,以所告者罪罪之。”于是遂

绝。

注①践昨:登上帝位。②缉熙:奋发前进。

9、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咸还,皆自励,咸为佳吏励:磨砺。

B、愚谓乃宜贷其妻子贷:宽恕。

C、诛将及己,亦且相随而走走:逃跑。

D、诚非所以息奸省讼诚:确实。

10、以下句子编成四组,全都表现高柔为人宽容大度,处事温婉仁让的一组是()

(3分)

①况此诸吏,于吾未有失乎!其召复之。②愚谓乃宜贷其妻子,一可使贼中不信,二

可使诱其还心。③即止不杀金母、弟,蒙活者甚众。④亦且相随而走,不可复得杀

也。⑤臣愚以为宜除妖谤赏告之法,以隆天父养物之仁。

A、①②⑤B、②③④C、①④⑤D、③④⑤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发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高柔的名声极大,县里的一些奸邪官吏听说他要来,就全都离去。但在高柔的感召

之下,不久又回来,并转变成好官吏。

B、在宋金逃亡一事上,高柔力谏太祖减其刑罚,应时变法,终于让宋金悔悟,其他一

些逃亡的士卒也因此得以活命。

C、在对待卢洪、赵达的事情上,高柔认为应该认真检查处理,但最终却没有能说服太

祖。后来的结果证明高柔的意见是正确的。

D、本文按时间顺序先后记叙了高柔的四件事,从中可以看出他反对严刑重典,又不姑

息养奸,主张公正执法的法治思想。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夫治定之化,以礼为首。拨乱之政,以刑为先。

译文

(2)此重刑非所以止亡,乃所以益走耳。

译文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

第16题: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贡禹字少翁,琅珊人也。以明经禁行著闻,征为博士,凉州刺史,病去官。复

举贤良,为河南令,岁余,以职事为府官所责,免冠谢。禹曰:“冠壹免,安复可冠

也!”遂去官。

元帝初即位,征禹为谏议大夫,数虚己问以政事。是时年岁不登,郡国多困,

禹奏言:“今大夫僭诸侯,诸侯僭天子,天子过天道,其日久矣。承衰救乱,矫复古

化,在于陛下。”天子善其忠,乃下诏,迁禹为光禄大夫。

顷之,禹上书曰:“臣禹八十有一,耳目不聪明,非复能有补益,所谓污朝之

臣也。愿乞骸骨,及身生归乡里,死亡所恨。”天子报日:“朕以生有伯夷之廉、史

鱼之直,守经据古,不阿当世,孳孳于民,俗之所寡,故亲近生,几参国政。今未得

久闻生之奇论也,而云欲退,意岂有所恨与?”后月余,以禹为长信少府。会御史大夫

陈万年卒,禹代为御史大夫,列于三公。

自禹在位,数言得失,书数十上。禹以为古民亡赋算,口钱起武帝,征伐四

夷,重赋于民,民产子三岁则出口钱,故民重困,至于生子辄杀,甚可悲痛。宜今儿

七岁去齿乃出口钱,年二十乃算。又言诸离宫及长乐宫卫可减其太半,以宽繇役。又

诸官奴婢十万余人戏游亡事,税良民以给之,岁费五六巨万,宜免为庶人,縻食,令

代关东戍卒。

天子下其议,令民产子七岁乃出口钱,自此始。又罢上林宫馆希幸御者,减诸

侯王庙卫卒省其半。余虽未尽从,然嘉其质直之意。禹又奏欲罢郡国庙,定汉宗庙选

毁之礼,皆未施行。

为御史大夫数月卒,天子赐钱百万,以其子为郎,官至东郡都尉。

(删节自《汉书•贡禹传》)

①赋算:人口税。汉制,自十五岁起,至五十六岁,每人每年出钱一百二十

钱。②口钱:人口税。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是时年岁不登登:五谷成熟。

B.意岂有所恨与恨:遗憾。

C.以宽繇役宽:放宽。

D.税良民以给之税:赋税。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贡禹耿直的一组是()(3分)

①冠壹免,安复可冠也②数虚己问以政事

③天子过天道,其日久矣④今未得久闻生之奇论也

⑤宜免为庶人,廉食⑥禹又奏欲罢郡国庙

A.①②⑥B.①③⑥C.②④⑤

D.③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贡禹为臣忠诚,心忧国事。他建议元帝承接衰微的局面,挽救混乱的礼

制,恢复古代的教化,元帝欣赏他的忠诚并提拔了他。

B.贡禹遵循经义,据守古道。元帝称赞他有伯夷的廉洁,有史鱼的刚直,认

为他是当时世上少有的高尚贤良的人,值得亲近。

C.贡禹年事虽高,仍被倚重。元帝拒绝了他告老还乡的请求,为了挽留他,

升任他做了长信少府、御史大夫,使他位列三公。

D.贡禹不屈世风,为民请命。他多次评论政事得失,曾经建议把赋算、口钱起征的年

龄延后,但皇帝只延后了口钱起征的年龄。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复举贤良,为河南令,岁余,以职事为府官所责,免冠谢。(4分)

(2)所以谴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3分)

(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3

分)

第17题: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问题

谋攻篇

孙武

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

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

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醺幅,具器械,三月而后成;

距理,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杀士卒三分之一,()城不拔者,

此攻之灾()。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

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

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

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

军之政,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

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

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故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

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

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