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训练课后限时集训3列强入侵与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含解析人民版_第1页
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训练课后限时集训3列强入侵与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含解析人民版_第2页
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训练课后限时集训3列强入侵与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含解析人民版_第3页
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训练课后限时集训3列强入侵与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含解析人民版_第4页
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训练课后限时集训3列强入侵与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含解析人民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课后限时集训(三)列强入侵与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时间:7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题3分,共45分)1.(2024·绵阳三模)鸦片斗争期间,英军驻浙江舟山部队发生瘟疫。林则徐说英军因“定海阴湿,病死甚多”,主见乘势攻击;而另一官员琦善则奏说:“病死者多系兵丁舵手,头目较少,现已安稳无恙。”对此说明合理的是()A.“天朝上国”观念确定政治决策B.林则徐的报道较为客观C.政治立场不同影响事实推断D.英军刻意掩盖瘟疫真相C[面对英军入侵,林则徐主见坚决反抗,琦善主见停战和谈,两人的政治立场干脆影响对英军瘟疫的奏报,故选C项;“天朝上国”观念影响政治决策,“确定”说法过于肯定,解除A项;林则徐与琦善的奏报都有肯定的主观性,无法推知谁的报道更为客观,解除B项;林则徐与琦善都是清政府官员,无法推知英军是否掩盖瘟疫的真实伤亡状况,解除D项。]2.(2024·龙岩模拟)清康熙时解除海禁,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设立四处海关,管理对外贸易。海关设置后即制定税则,不分进出口,往来贸易统一征税;而《南京条约》规定:英国商人“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这反映了()A.近代中国关税主权的嬗变B.英国商人试图打开中国市场C.晚清政府海关管理的松弛D.鸦片斗争的实质是商业斗争A[材料中清康熙时中国独立制定关税税则,驾驭关税自主权,《南京条约》规定中英协定关税,中国丢失关税自主权,这反映出近代中国关税主权的嬗变,故选A项;材料反映出清政府丢失关税自主权,但没有体现英国商人的目的,解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列强的侵略导致中国关税主权的变更,而非自身管理的问题,解除C项;鸦片斗争的实质是侵略斗争,解除D项。]3.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清政府严词拒绝英国遣使进京。庚申之役后,清廷被迫允许外国公使进京常驻,但对遣使驻外无意执行。这反映了清政府()A.天朝体系起先崩溃B.主动维护国家主权C.传统夷夏观根深蒂固D.谙熟国际外交规则C[无意派遣驻外大使说明清政府没有以同等观念对待外国,这反映了清政府仍坚持传统夷夏观念,故选C项;“起先”说法欠妥,解除A项;对外派遣大使是国家维护主权的有力举措,清政府无意于此不能说明其主动维护国家主权,解除B项;“对遣使驻外无意执行”说明清政府对近代国际外交规则并不熟识,解除D项。]4.鸦片斗争后,当时负责与英国交涉的中国官员经计算,发觉协定后的关税税率平均达到百分之五,比以往的自主关税略高,他们认为这是外交的成功。这说明()A.《南京条约》危害性有限B.清政府缺乏国家主权意识C.自给自足的经济发挥优势D.清政府主动维护关税主权B[依据题干内容可知,中国官员“协定后的关税税率……比以往的自主关税略高”是外交的成功,但是他们不知道“协定后的关税”相比较“自主关税”而言是对国家主权的破坏,这说明清政府缺乏国家主权意识,故选B项;《南京条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同等条约,其危害是特别大的,解除A项;题干所述现象是清政府的关税问题,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无关,解除C项;题干现象表明清政府不重视国家的关税自主权,而不是主动维护关税主权,解除D项。]5.(2024·德阳一模)1843年起,英国指派港督管治香港,同时港督兼任在华贸易总监和全权大臣。1859年后,英国解除了港督的兼任职务,港督专司总督一职。英国进行上述调整的主要缘由是()A.香港人民抗英运动高涨B.列强侵华格局发生变更C.中英形成短暂和好局面D.英国扩大对华侵略须要D[依据材料“1843年起”“港督兼任在华贸易总监和全权大臣”“1859年后,英国解除了港督的兼任职务”可知,港督不再担当在华贸易总监,结合其次次鸦片斗争可知,这是为了扩大在华利益,故选D项;依据材料“解除了港督的兼任职务”可知,港督的调整主要与对华贸易有关,解除A项;中日甲午斗争前,侵华国家主要以英国为主,解除B项;依据材料“1859年后”可知,当时处在其次次鸦片斗争期间,解除C项。]6.(2024·运城二模)1894年黄海大战开战之初,双方的力气对比如下名称火炮/门鱼雷放射管/架总排水量/吨总兵力/人平均航速/节北洋水师19555632100212610.2日本联合舰队26856840840391614.5这在肯定程度上反映了()A.日本综合国力的强大 B.清朝政治制度的腐败C.中日经济水平的差异 D.双方军事实力的对比D[材料表格展示了中日海军力气对比,肯定程度上反映了双方军事实力的对比,故选D项;材料仅反映了日本海军的军事力气,没有反映日本的综合国力,解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国的海军力气,并未体现清朝政治制度是否腐败,解除B项;表格仅体现了黄海大战前中日双方海军实力的对比,无法体现中日经济水平的差异,解除C项。]7.(2024·深圳二模)1894年11月,日本驻美国公使栗野慎一郎在美国《北美评论》上发表文章声称:“这场斗争在肯定程度上是现代文明势力与世界上最强大和最固执的保守主义惰性力之间的斗争。”栗野慎一郎的言行表明,当时日本()A.深受《独立宣言》的影响B.获得了西方列强广泛支持C.重视驾驭国际舆论话语权D.致力于推翻中国封建制度C[由材料“‘这场斗争在肯定程度上是现代文明势力与世界上最强大和最固执的保守主义惰性力之间的斗争’”可知,日本主动构建自身文明形象和清政府的野蛮形象,把自己标榜为文明和进步的国家,把清政府描述为腐朽落后的国家,迎合西方的文明思维,注意驾驭国际舆论的话语权,故选C项;《独立宣言》发表于1776年,与材料时间不符,解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日本驻美国公使发表的文章,并未提及西方列强的看法,解除B项;日本发动斗争的目的在于抢夺资源,侵略中国,解除D项。]8.(2024·莆田质检)《辛丑条约》签订后,各地督抚接连致电军机处,商讨中心能否对地方筹款额予以折扣,减轻地方负担。清廷先是承诺督抚所提建议,随后又否定地方提议的减免方案。地方未能实现减免诉求。这反映出()A.地方势力依旧受中心掌控B.中心集权受到严峻挑战C.清末新政未取得明显效果D.财政危机困扰地方政府A[依据材料“清廷先是承诺督抚所提建议,随后又否定地方提议的减免方案。地方未能实现减免诉求”可知,督抚仍旧受制于中心,故选A项;依据材料“地方未能实现减免诉求”可知,中心权力大于地方,解除B项;清末新政此时还未起先,解除C项;“财政危机困扰地方政府”没有将材料内容完全反映出来,解除D项。]9.下表为晚清驻外公使学问结构统计表,据此可知晚清()A.新式人才成为官吏主要来源B.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C.摆脱了天朝上国的思想观念D.外交官群体走向近代化D[由表格中出身新式学堂的驻外公使人数增长较多可知,外交官群体走向近代化,故选D项;从表格中只能看出新式人才成为外交官群体的主要来源,但无法看出其他官吏的来源,解除A项;半殖民地化程度与外国的侵略有关,材料并未提及相关信息,解除B项;“天朝上国的思想观念”与材料无关,且晚清时期并未完全摆脱这一观念,解除C项。]10.(2024·永州二模)据统计,甲午斗争期间,日本共派出从军记者114名,还有15名画师、摄影师连篇累牍地报道斗争的进展状况、战斗经过、双方死伤人数、俘获战利品、俘虏处置及战地情形等,斗争爆发后仅一个月,有17名西方记者获得了随日军采访的许可。而清政府则拒绝外国记者随军采访,拒绝外国武官随军观战。这一差异突出反映了()A.日本发动斗争蓄谋已久B.中日近代化程度差距巨大C.日本借机宣扬军国主义D.舆论宣扬左右了斗争进程B[材料中日本对待战地报道主动开放,而中国则很保守,说明两国对新闻通讯的看法差异巨大,而新闻通讯是西方近代化的产物,反映了两国近代化程度差距巨大,故选B项;“发动斗争蓄谋已久”是通过一系列的斗争打算体现的,与材料信息不符,解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日本记者宣扬的内容,无法看出其借机宣扬军国主义,解除C项;斗争进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舆论宣扬并不能左右斗争进程,解除D项。]11.(2024·阳泉一模)慈禧太后曾降旨:“已革端郡王载漪,倡率诸王贝勒轻信拳匪,妄言主战,致肇衅端,罪实难辞。降调辅国公载澜,伴同载勋妄出违约告示,咎亦应得,著革去爵职。”这可以用来说明()A.汉人督抚起先驾驭清政府实权B.立宪派愿望落空转入革命阵营C.清朝中心集权统治受到冲击D.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D[依据材料“已革端郡王载漪……降调辅国公载澜,伴同载勋妄出违约告示,咎亦应得,著革去爵职”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清政府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与反帝斗争的官员,这说明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故选D项;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汉人督抚起先驾驭清政府实权,与材料中“拳匪”不符,解除A项;“皇族内阁”组建后立宪派愿望落空转入革命阵营,解除B项;中心集权涉及的是中心与地方的关系,与材料主旨“惩办反帝官员”不符,解除C项。]12.(2024·惠州调研)据1842—1859年的中国对西方外交机制网络示意图可以推断,当时清政府()A.建立统一外交机构的必要性B.沦为“洋人的朝廷”C.摆脱了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D.中心集权受到挑战A[1842—1859年的中国对西方外交机制网络示意图中显示,皇帝通过“闽浙总督”“五口通商大臣”“两江总督”等地方军政长官,联系相关巡抚和地方府、道长官管理五个通商口岸和涉外事务,没有特地的机构和职员,体现出当时国家建立统一外交机构的必要性,A项正确;19世纪中期,清政府还未沦为“洋人的朝廷”,B项错误;摆脱了“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与材料主旨不符,C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中心集权受到挑战,D项错误。]13.(2024·湛江调研)有学者统计,在1860-1900年发生的400余起“反洋教运动”中,起宣扬动员作用的“揭帖”,对传教士的称谓,由“夷”转向“鬼子”“洋鬼”等俚语俗语,且运用频次随着时间发展不断增多。这可以用来说明()A.民族意识觉醒的程度 B.传教士在华活动区域C.大众传媒的媒介功能 D.俚语俗语的运用范围A[“反洋教”斗争的“揭帖”中从运用文言“夷”到运用俚语俗语“鬼子”“洋鬼”,说明参与斗争的群体由士绅阶层向社会下层民众扩散,体现出抗拒外来侵略的民族意识觉醒的程度增加,故A项正确;材料中并未体现传教士在华的活动区域,B项错误;“揭帖”不属于大众传媒,C项错误;各地区的俚语俗语并不相同,D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解除。]14.《拳事杂记》记载“团匪起时,痛恨洋物,犯者必杀无赦”;联军入京后,则一变为“西人破帽只靴,垢衣穷裤,必表出之”。19世纪末中国社会的这种变更反映出()A.民众困难且冲突的心理状态B.学习西方文化成为社会共识C.清政府沦为列强治华的工具D.西式服装成为社会主流服饰A[由材料可知,义和团运动发生之初,义和团团员对西洋事物极其痛恨,但八国联军进京以后则对洋人洋物毕恭毕敬,这种变更反映出民众困难且冲突的心理状态,故A项正确;“学习西方文化成为社会共识”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清政府沦为列强治华的工具是在《辛丑条约》签订后,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关于服饰的信息,故D项错误。]15.陈旭麓指出:“由传统意识所维系的民族心理防线在震荡中的解体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显著变更之一。慈禧太后的奴颜和谀态是过去所未曾有过的。在她身上,民族斗争的失败同时意味着民族反抗意识的全部丢失。”材料中的显著变更发生在()A.鸦片斗争爆发后 B.甲午斗争失败后C.八国联军侵华斗争后 D.武昌起义爆发后C[依据材料“慈禧太后的奴颜和谀态是过去所未曾有过的”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八国联军侵华斗争后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对洋人奴颜和谀态,故选C项;鸦片斗争后,清朝的顽固派对西方列强看法强硬,解除A项;甲午战败后,中国各阶级绽开救亡图存斗争,这与材料中“民族反抗意识的全部丢失”不符,解除B项;武昌起义时慈禧太后早已去世,解除D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第16题12分,第17题13分,第18题18分,第19题12分,共55分)16.(2024·青岛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鸦片斗争后,随着中外不同等条约关系的建立,某些原有的国内涉外法规,为条约规定所取代,《大清律例》不得不进行相应修改。例如鸦片斗争后,美、法通过条约为其在华侨民取得在通商口岸的习教权,同治九年清朝删除《律例》中天主教治罪条例,规定奉教之人礼拜诵经等事“概听其便,皆免查禁”。经过甲午斗争和庚子事变的创巨痛深,清政府由被动走向主动,起先借鉴和汲取西方法律,变更以刑为主、诸法合体的传统法制架构,逐步建立诸法并重、诸法分立的近代法律体系。例如,区分实体法和程序法,制订刑法、民法暨诉讼法,以及其他部门法,与世界法律相连接。但“中外通行”方针侧重于“外”,如1907年起先起草的《大清民律草案》,强调“采纳各国新制”,没有很好地容纳本国民事习惯,当时便遭到猛烈抨击。民国初年,最终成为废案。——摘编自李育民《中外条约关系与晚清法律的变更》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对晚清法律改革进行评述。(12分)[答案]评述:晚清法律改革是在条约关系的刺激下被迫启动的;清政府看法由被动转向主动;以西方法律为指导;强调诸法并重、诸法分立。它推动中国法制由传统向近代转型;与世界潮流相融合,促进中国近代化;晚清法律改革是不同等条约关系刺激下的产物,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色调,部分法案脱离实际现实,不具有可行性。17.(2024·海口检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鸦片斗争以后,中国被迫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同等条约,列强势力的纷纷涌入,打破了中国传统的闭关政策。清廷中一些比较早的“开眼看世界”的大臣起先探究在西方外交语境下建立适应国际交往需求的外交机构。其次次鸦片斗争后,清廷与英、法、俄分别签订《北京条约》,增开通商口岸、列强公使驻京。1860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在京设立,特地办理对西方各国的交涉及各项洋务。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应西方列强要求清政府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中华民国建立后,陆征祥出任外交总长,马上依据西方国家的模式改组外交部。抗日斗争爆发后,中国政府主动推行“抗日外交”,把外交作为国家战略的头等大事,主动参与国际“首脑外交”。1943年蒋介石成功出席开罗会议,并于会后发表《开罗会议宣言》,“中外舆情莫不称颂为中国外交史上空前之成功”,表明国际体系同等地接纳了中国,中国第一次以一个大国身份参与国际事务,中国外交近代化转型至此基本完成。——摘编自王承庆《中国外交体制的建立与近代化转型》(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鸦片斗争后中国外交机构的变更趋势。(6分)(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对中国近代外交进行简要评价。(7分)[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1860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在京设立,特地办理对西方各国的交涉及各项洋务”可得出建立起正式外交机构;依据材料“中华民国建立后,陆征祥出任外交总长,马上依据西方国家的模式改组外交部”可得出渐渐形成近代外交体制;依据材料“应西方列强要求清政府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主动参与国际‘首脑外交’”可得出由被动适应西方列强要求到主动设置调整。第(2)问,依据材料信息可从中国近代外交产生的背景、性质、对中国地位的提升、融入国际社会所起的作用等角度概括。[答案](1)建立起正式外交机构;渐渐形成近代外交体制;由被动适应西方列强要求到主动设置调整。(2)局限性:适应了西方列强侵略须要,体现了清政府机构的半殖民地化;进步性:推动了中国外交近代化,使中国渐渐融入世界,外交活动肯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利益,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等。18.甲午之役,民族之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清廷共建立了4支舰队,北洋舰队、南洋舰队、福建船政舰队、广东舰队,分别归属直隶总督、两江总督、船政大臣、两广总督节制。而日本在1872年成立海军省后,海军发展就有了统一的指导机关。——摘编自德阳晚报《纪念中日甲午斗争爆发120周年》材料二“清国若为纯然之共和政治,即便缺乏忠君精神,但有富于爱国精神之义勇,在一朝有事之际,人心亦可以奋然于此。”——[日]小川又次《征讨清国策案》材料三甲午斗争是传统中国与近代中国的分水岭。梁启超对此曾有过入木三分的评论:“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刘新如《甲午的殇思》(1)结合所学学问,简析“清廷舰队”建立的缘由。(6分)(2)依据材料一、二,从中日双方分析造成甲午斗争结局的缘由。(6分)(3)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相关史实,谈谈对材料三中梁启超观点的理解。(6分)[解析]第(1)问,依据所学洋务运动相关学问,从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概括。第(2)问,依据材料一“就有了统一的指导机关”、材料二“但有富于爱国精神之义勇”及材料二出处小川又次《征讨清国策案》回答。第(3)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回答。其次小问,依据所学甲午斗争后相关史实回答。[答案](1)缘由:政治上,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且程度不断加深,清廷希望挽救统治危局;经济上,洋务运动兴起,军工、民用企业的创办;思想上,“中体西用”“师夷长技以自强”思想的传播;个人方面,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代表人物的推动作用。(2)缘由:日本军队属国家军队,由国家统一指挥;清朝军队属于地方势力,由个人决策;日本军队有武士道精神;清朝军队没有忠勇精神;日本对侵略中国蓄谋已久(或进行长时间的间谍活动)。(3)理解:甲午战败唤醒了国人的民族意识,推动了救亡图存运动的发展。史实: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近代中英部分条约简表条约1842年《南京条约》185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