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教学课件《临床心理诊断》修订授课教案修订版_第1页
2015教学课件《临床心理诊断》修订授课教案修订版_第2页
2015教学课件《临床心理诊断》修订授课教案修订版_第3页
2015教学课件《临床心理诊断》修订授课教案修订版_第4页
2015教学课件《临床心理诊断》修订授课教案修订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临床心理诊断》授课教案

【课题】第一部分临床心理诊断学概述

【目的要求】

1、对心理诊断学课程有一个总体把握,激发学习兴趣。

2、掌握学习心理诊断学的方法。

3、掌握心理诊断的内涵、对象、任务。

4、明确学习心理诊断学的意义。

5、了解心理诊断学和相关学科的关系。

6、了解心理诊断的历史、心理诊断的四种形式、心理诊断的具体实施过程。

【教学重点与难点】

心理诊断的对象与任务;心理诊断发展历史;心理诊断的具体实施过程

【教学方法和手段】

讲授、启发等

【学法指导】

1、与相关知识联系

2、理论与实践相联系

3、阅读教材

4、查阅相关学习资料(书籍、期刊、杂志、网站等)

第一部分临床心理诊断学概述

一、心理诊断的内涵

广义与狭义之分

根据健康心理学和异常心理学的心理症状学知识,运用心理评估和诊断的各种技术

手段,收集并分析各种心理资料,对个体心理进行描述、定性、归类、鉴别并确定程

度的过程。

二、心理诊断学研究内容:

研究非健康人的心理和行为。

研究心理障碍的诊断规律和发病规律。

强调对心理诊断的方法、具体技能和病因的讨论。

三、心理诊断的对象——“灰色地带"人群

求助咨询与治疗的人:介于健康人与精神病患者之间者

四、心理诊断的任务——定性与定量、病因

1、异常精神活动的排除诊断

区别正常与异常三原则

2、心理问题的分类诊断(对程度与性质进行分类: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心理疾病边缘:

人格偏离等

3、心理问题的病因诊断(社会原因、认知原因、生物学原因):找出经常的、起主要作用

的原因:对主要因素和从属因素的关系作出解释。

五、心理诊断的目标

(1)以个体为目标,探求个体心理特征

(2)确定其在群体中的位置,以及个体行为偏离常模的程度和距离。

与一般心理学研究目标的区别:

(1)寻求人类总体或各种群体的共同心理特征与规律

(2)某些心理特征在人群中的分布情况

六、心理诊断的方法

心理诊断的直接目的:对心理紊乱的性质、程度和原因做出判断,心理评估是诊断的先决条

件。

心理评估的手段和方法:

(1)摄入性会谈法:与患者会谈直接了解

(2)观察法:直接、间接观察

(3)测验法、实验法、产品分析法、等

七、心理诊断的重要性及可能的负面影响

在心理咨询和治疗的临床实践中,心理诊断应为“心理评估一诊断”的过程。

在精神病学领域当中,心理评估只有参考价值,诊断必须依据精神障碍诊断标准。

在临床心理学领域中判断和鉴别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和神经症心理问题,必须依据心理

诊断的标准

重要性:便于交流、促进研究、指导治疗选择

负面影响:让求诊者产生错觉;可能有”贴标签“作用

八、评价心理诊断的科学性

(1)常模:任何单项测验均应用常模

(2)综合:多项测定综合分析(各单项之间的逻辑性,测定结果与临床症状的相对一致性)

(3)以各基础学科的规则和操作原则为依据

(4)接受临床检验

九、心理诊断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普通心理学

心理症状表现与分类是根据普通心理学的框架

精神病学:研究精神疾病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疾病发展规律、以及治疗和预防。侧

重异常心理与行为的诊断、治疗、转归、预后,以及精神病的预防和康复。

变态心理学(精神病理学、精神障碍的症状学):研究对象也是异常心理和行为,但侧重说

明异常心理的性质和特点及其发生、发展原因。

心理测量学:心理诊断的技术离不开心理测验。

神经心理学:研究大脑障碍和特定的感知行为障碍之间的联系以及复杂的心理功能与大脑机

能之间的对应关系。

十、心理诊断发展历史

1882年Galton建立了人类测量实验室

1890年Cattel发明了心理测验术

1904年Binet开始制定他的智力量表一诊断异常儿童智力

1905年Jung开始使用词汇联想方法

1913年Kraepelin在诊断方面的工作一制定了精神疾病的系统分类

1914年Terman的Binet量表美国版问世

1921年Rorschach《心理诊断》问世

1935年TAT出版

1937年投射技术项目发明

1939年Wechsler-Bellevue智力量表出版

1943年MMPI问世

1949年Halstead引入神经心理测验包

1952年DSM-I出版

1968年DSM-II出版

20世纪70年代行为评估出现

1980年DSM-III出版

20世纪80年代评估和计算机测验解释兴趣的兴起

1987年DSM-HI-R出版

20世纪90年代控管卫生保健冲击心理评估

1994年DSMTV出版

2007年计划制定DSM-V

我国心理诊断发展历史

解放前多以介绍国外的动向为主,且仅涉及精神病医学领域

1979年公布《精神疾病分类(试行草案)》

1981年修订《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分类——1981年》,并制定了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

1984、1985年继续修订分类,并先后制定了躁狂抑郁症和神经症的临床工作诊断标准。

1989年出版了《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1版》

十一、心理诊断的科学发展阶段的特点

1、心理诊断发展与心理测验的发展紧密结合

2、心理量表多元化

3、对精神病学有很强的依附性

4、诊断技术方式多样化

5、诊断系统化

6、诊断程序化

十二、心理诊断的过程

(-)依据心理诊断形式看过程

1、初诊:对来访者情况的基本了解而作出的初步判断。

步骤:

1)初次接待(咨询员的仪态和礼貌语言等建立良好同盟关系;求助者的权利与义务:

心理咨询工作的性质和工作方式;心理咨询的职业道德和保密原则)

2)摄入性谈话(提问、倾听、分析)

3)适当选用心理测验

4)形成初步诊断(将来访者问题归类;初诊结束小结)

信息内容:

1)是谁?

2)发生了什么?

3)何时何地什么情况下发生?

4)来访者反应如何?

5)为什么发生?

6)来访者怎样看待这件事?做过什么努力?

2、复诊:为了检验或者修正初诊结果,以便确诊。

步骤:

主要参照精神疾病分类诊断手册进行确切诊断和鉴别诊断。

3、会诊:在心理诊断过程中,通过反复思考仍然不能对来访者作出明确诊断的时候,需要

更多的同行专家或相关临床专家进行集中讨论,共同提出诊断结论的方式。

步骤:

1)审阅会诊申请报告(咨询案例报告)

2)叙述诊断过程

3)突出会诊点

4)专家发表意见

5)专家讨论

6)会诊总结

7)干预建议

4、转诊:依据神经症和精神病诊断标准进行比较、衡量并给出诊断,把不适合心理咨询与

治疗的来访者转介给适合的相关部门。

转诊条件:

1)不属于心理诊断的对象

2)与咨询师不适合的

转诊步骤:

1)判断病与非病

2)鉴别神经症与精神病

3)移交资料

(-)依据心理诊断具体操作实施看过程

1、建立良好同盟关系——初次接待(咨询员的仪态和礼貌语言;求助者的权利与义务;心

理咨询工作的性质和工作方式;心理咨询的职业道德和保密原则等)

2、确定诊断目的

与一般性心理学研究的目标是不同的。(寻求人类总体或某一群体的共同心理规律);

心理诊断目标(确定个体行为与常模偏离的程度和距离。)

3、收集资料(了解)——摄入性谈话(提问、倾听、分析);适当选用心理测验

4、分析信息资料(理解、鉴别)

5、定性和定量诊断——初步诊断;确定诊断、鉴别诊断(整合)

6、病因诊断(解释)——制定干预方案

思考与练习

1、心理诊断的任务是什么?

2、查阅临床心理诊断的相关学习资料。

3、心理诊断的发展历史?

4、分析心理诊断的过程。

5、阅读教材,预习复习

【课题】第二部分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

【目的要求】

1、了解心理健康的评估标准和内涵。

2、掌握心理不健康状态的划分方法及其内涵。

【教学重点与难点】

心理不健康状态的划分方法及其内涵。

【教学方法和手段】

讲授、练习、讨论等

【学法指导】

1、与相关知识联系

2、理论与实践相联系

3、阅读教材

4、查阅相关学习资料(书籍、期刊、杂志、网站等)

第二部分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

一、关于心理健康的描述性定义

1、WHO在1946年心理健康的定义

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匕在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

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注重个人体验)

心理健康的标志(4点):“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有幸福感;在职业生

活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2、我们的定义:心理健康是指各类心理活动正常、关系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和人格处在

相对稳定的状态。

二、评估心理健康的标准

(-)评估心理健康的三标准

1、体验标准:是指以个人的主观体验和内心世界的状况,主要包括是否有良好的心情和恰

当的自我评价等;

2、操作(活动)标准:是指通过观察、实验和测验等方法考察心理活动的过程和效应,其

核心是效率,主要包括个人心理活动的效率和个人的社会效率或社会功能。如工作和学习效

率高低、人际关系和谐与否等;

3、发展标准:着重对人的个体心理发展状况进行纵向考察与分析。

要把这三种标准联系起来综合考察(许又新,1988)。

(二)心理健康水平的十标准(郭念锋1986)(★)

1、心理活动强度(对于突然、较强大的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它与认识水平、生活经验、

性格特征、所处环境条件、神经系统类型等有关)

2、心理活动耐受力(承受慢性的、长期的精神刺激的抵抗力)

3、周期节律性(心理活动的形式与效率都有节律性。是否经常紊乱。一般用心理活动的效

率为指标)

4、意识水平(以注意力品质的好坏为客观指标。)

5、暗示性(受无关因素影响,引起情绪和思维动摇的程度。水平和程度个体差别性较大)

三、健康心理和不健康心理的具体内涵(★)

1、静态角度:健康心理是一种心理状态,它在某时段内展现着自身的正常功能;

2、发展角度:健康心理是在常规条件下,个体为应对千变万化的内外环境,围绕某一群体

的心理健康常模,在一定(两个标准差)范围内不断匕下波动的相对平衡状态。

3、动态角度:健康的心理活动是一种动态平衡的心理过程;不健康的心理活动是一种动态

失衡的心理过程;

四、心理不健康状态的分类(★)

严格地说,心理健康咨询的工作对象,只是心理不健康的各类状态,不包括各类异常心理状

态;

现状:

心理健康咨询的工作对象与精神病学领域界限不清(理论上是要区分的)

一、心理不健康的第一类---心理问题(一般心理问题)

诊断心理问题,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1、刺激的性质:由于现实生活、工作压力、处事失误等因素而产生内心冲突,并因此而体

验到不良情绪(如厌烦、后悔、懊丧、自责等);

2、反应持续时间:不良情绪反应不间断地持续满一个月,或不良情绪反应间断地持续两个

月仍不能自行化解;

3、反应强度:不良情绪反应仍在相当程度的理智控制下,始终能保持行为不失常态,基本

维持正常生活、学习、社会交往,但效率有所下降;

4、反应是否泛化:自始至终,不良情绪的激发因素仅仅局限于最初事件,即便是与最初事

件有联系的其他事件,也不引起此类不良情绪。

“心理问题”是由现实因素激发,持续时间较短,情绪反应能在理智的控制之下,不严

重破坏社会功能,情绪反应尚未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可见教材P101

案例1(摘录)郑XX,男,31岁,大学助教,未婚。

CL(主诉):近来时而失眠;心情不好时注意力不集中;读书环境越安静,思想越爱开小差;

工作效率低。原来喜欢和朋友聊天,最近和别人来往时有些烦,但在理智控制下,维持

一般同事关系。

co:你自己能找到原因吗?

CL:(沉默)

CO:心理咨询工作有严格的保密制度……

案例2(摘录)夏XX,女,17岁,高中学生。

CL:我怕见语文老师。(沉默)

CO:(沉默,等待)

CL:不是真怕,是想见到他,可见到他时就心跳加快、脸红。我怕别人看到我脸红,所以

上语文课时从不看老师。努力控制自己。结果,心里很乱,也不知道老师讲得是什么。(沉

默)

CO:(沉默,等待)

CL:其实,我心里的事,老师一点也不知道。我最怕老师提问我,怕他叫我的名字,•叫

我。我就心慌。(低头、沉默)你说该怎么办呢?我原来各科的成绩都不错,现在语文

成绩一塌糊涂。

一般心理问题的特点:

近期发生;内容尚未泛化;反映强度不太强烈;常能找到相应的原因;思维合乎逻辑;人格

也无明显异常。

案例1:属于恋爱中心理冲突所导致的情绪和行为问题。

案例2:是青春期少女常见的“心理问题”。

二、心理不健康的第二类型——严重心理问题

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1、刺激的性质:较为强烈的、对个体威胁较大的不同现实刺激,并因此而体验到不同的痛

苦情绪(如悔恨、冤屈、失落、恼怒、悲哀等);

2、反应持续时间:痛苦情绪反应间断或不间断持续两个月以匕半年以下;

3、反应强度:遭受的刺激强度越大,反应越强烈。多数情况下,开始短暂失去理性控制,

随后痛苦可逐渐减弱,但单纯依靠“自然发展”或“非专业性的干预”也难以解脱。对

生活、工作和社会交往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4、反应是否泛化:痛苦情绪不但能被最初的刺激引起,而且与最初刺激相类似、相关联的

刺激,也可引起此类痛苦,即反应对象被泛化。

“严重心理问题”是由相对强烈的现实因素激发,初始情绪反应剧烈,持续时间长久,内容

充分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有时伴有人格缺陷。可见教材P102—103

临床上不难诊断,关键是与神经症进行鉴别。

“严重心理问题”与神经症鉴别

要点:内心冲突的性质和病程

严重心理问题的内心冲突是现实性的(有现实意义)或道德性的;

持续时间限在一年之内。

“严重心理问题”后一年之内社会功能出现严重缺损——考虑可疑神经症或其他精神疾病

----会诊或转诊

专栏——神经症与正常的分界线

关键在于了解病人的心理冲突的性质:

常形:

1、与现实处境直接相联系,涉及大家公认的重要生活事件;

2、带有明显的道德性质,无论你持什么道德观点,你总可以将冲突的一方视为道德

的,而另一方视为不道德的。

变形:

1、与现实处境没有什么关系,或者涉及的是生活中的鸡毛蒜皮,搬人认为简直不

值得操心;

2、不带有明显的道德性质。心理冲突的变形是神经症性的。

许又新“神经症的临床评定”方法

1、判断心理冲突的常形与变形

2、从三个方面解释和分析心理冲突

A.病程

■不到3个月为短程,评分1

■3个月至打年为中程,评分2

■1年以上为长程,评分3

B.精神痛苦的程度

■轻度者病人自己可以主动设法摆脱,评分1

■中度者病人自己摆脱不了,需借别人的帮助或处境的改变才能摆脱,评分2

■重度者病人几乎完全无法摆脱,即使别人安慰开导他或陪他娱乐或易地修养也无济于事,

评分3

C.社会功能

■能照常工作学习以及人际交往只有轻微妨碍者,评分1

■中度社会功能受损害者工作学习或人际交往效率显著下降,不得不减轻工作或改变工作,

或只能部分工作,或某些社交场合不得不尽量避免,评分2

■重度社会功能受损害者完全不能工作学习,不得不休病假或退学,或某些必要的社会交

往完全回避,评分3

评分解释:

■总分>=6分,可诊断神经症

■总分=4~5分,需观察确诊

■总分=3分,不够诊断神经症

注意:对精神痛苦和社会功能的评定,必须至少考虑近三个月的情况才行,否则不可靠。

可疑神经症为临床心理学干预范围

案例:某男,18岁,艺术学校三年级学生。

自述:从小喜欢绘画,相报考中央美术学院。认为上文化课纯粹是浪费时间,故从一

年级就经常借故逃避上文化课。自认为应该用这些时间来练习自己的绘画技巧,但家长

不同意,理由是文化课必须要有一定的分数才能录取。自认为只要稍微看看就能通过,

用不着花费那么多的时间,为此经常与父母冲突,很是心烦,即使在家作画,也没有好

心情。进入高三后,发现自己绘画的水平没有多大的提高,而文化课也不如自己想的那

么简单,恐怕自己考中央美院的理想要落空,很是焦急,睡眠不好(主要是入睡困难)。

父母更是经常责备自己不听家长的意见,自己心中有些后悔,但表面上还要装出理直气

壮的样子,不肯承认。还有几个月就要参加考试了,一家人都着急,自己更感到希望渺

茫,对生活中的其他事情,也打不起精神。拿起画笔,经常发呆,觉得画笔很沉重。听

课时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很差。该生的母亲证实儿子所说的内容属实。有位专家建议,

让他看心理咨询师。

通常情况下,对青年人来说,关系到个人发展前途的事件,大致属于高强度刺激。

三、心理不健康的第三类型——神经症性的心理问题(可疑神经症)

■第三类型的心理不健康状态,已经接近神经衰哀弱或神经症,或者本身就是神经衰弱或

神经症的早期阶段。

■有时将严重心理问题伴有严重人格缺点者(如均衡性较差的人格)列入此类。

■见教材P103—105

■目前健康心理咨询的实际工作,已经远远超出上述“心理不健康状态”的范围,工作对

象,实际上涉及到神经症。

■但不能断定“健康心理咨询”的对象就应当涵盖精神病学的内容。

思考与练习

1、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些?

2、一般心理问题的特点是什么?

3、严重心理问题的特点是什么?

4、神经症判断标准是什么?

【课题】第二部分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异常心理

【目的要求】

1、掌握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区分。

2、了解常见异常心理的症状。

【教学重点与难点】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区分;

【教学方法和手段】

讲授、案例讨论、小测验等

【学法指导】

1、与相关知识联系

2、理论与实践相联系

3、阅读教材

4,查阅相关学习资料(书籍、期刊、杂志、网站等)

第二部分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异常心理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概念

心理的正面,有三大功能

■1、保障人作为生物体顺利地适应环境,健康地生存发展

・2、保障人作为社会实体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在家庭、社会团体、机构中正常地肩负

责任,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组织正常运行

・3、使人类正常地、正确地反映、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性,以便创造性地改造

世界,创造出更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条件

异常的心理活动-即心理的反面

二、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区分

(-)常识性的区分——非专业人员

1.离奇怪异的言谈、思想和行为

2.过度的情绪体验和表现

3.自身社会功能不完整

4.影响他人的正常生活

(二)非标准化的区分一一李心天

1、统计学角度:

将心理异常理解为某种心理现象偏离了统计常模。

智力:IQ<70为智力缺损;IQ>130为极超常

2、文化人类学角度

将心理异常理解为对某一文化常模(习俗)的分离。

不同的文化背景对行为的标准不同:

(1)一种文化中是正常行为,在另一种文化中属于不正常行为(文化相对论):性教育等,

(2)随时代的变化而出现一定的变化:如同性恋

3、社会学角度

将心理异常理解为对社会准则的破坏。

犯罪与心理异常的区分:

相同:任何带来威胁的破坏性行为(包括:身体、政治、经济的破坏),触犯了社会准则

相异:前者有明确的动机,后者动机不明或没有任何理由(杀人)

4、从精神医学角度

■将心理异常理解为古怪无效的观念或行为

■知(幻、病理性错觉、强迫观念等)、情(高涨、低落、焦虑)、意(意向倒错)

・表现为精神异常症状:妄想、强迫行为及思维等

5、认知心理学角度

・将心理异常看做是个体主观上的不适体验

■表现为:根据个体的言语(情绪的描述)及非言语(表情、躯体言语)推断个体有着与

以前不一样或与别人不一样的感受

(三)标准化的区分一一李心天

・心理异常表现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环境条件、主观经验、当时的心理状态、文化背景等,

因此尚无统一的公认的标准。

・李心天(1991)时区分正常与异常心理提出如下判断标准:

1,医学标准:心理障碍与躯体疾病一样

(1)心理现象或行为有相应的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变化,是划分正常与异常的可靠根据

(2)心理表现为疾病的症状,产生的原因为脑功能失调

(3)客观:重视物理、化学检查和心理生理测定

2、统计学标准:根据常态分布来划分

(1)心理特征的测量显示为常态分布

(2)以心理特征偏离平均值的程度来判定

(3)偏离平均值程度越大越不正常

(4)人为划分,以统计数据为依据,多以心理测验法为工具。

优点:比较客观,便于比较、操作(有界值点)

缺陷:不是所有的都是正态分布,界值难确定。此外,心理测量本身受社会文化的制

约。

3、内省经验标准:病人主观体验及观察者的行为观察

(1)主观体验:病人自己感觉不适(焦虑、抑郁、恐惧、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等)来寻求

帮助

(2)观察:观察者根据经验观察判断心理正常与异常(有一定的主观性),对大多数心理

障碍可取得一致的看法,少数可能有分歧甚至相反。

(3)缺点:主观性较大

4、社会适应标准:是否依照社会生活的需要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

(1)是否符合社会准则或社会常模(根据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行事)

(2)异常:不能按照社会认可的方式行事;行为后果对本人或社会产生不适应现象(由于

器质或功能的缺陷或两者兼而有之)

(四)心理学的区分原则

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

■心理活动的定义: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是脑的机能

・心理活动特点:形式或内容上与客观环境保持一致

■异常:幻觉(听到或看到的客观不存在):思维内容障碍(妄想);思维形式障碍(如

强制性思维)

精神科临床上:常把有无“自知力”作为判断精神病的指标;有无“现实检验能力”作为鉴

别心理正常与不正常的指标。这些都包含在以上原则中。

2、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

■表现为:知、情、意的统一与协调

■正常:遇到高兴的事(认知),产生愉快的情绪(情),手舞足蹈(意志行为)

■异常:愉快的事(知),愉快的心情(情),痛苦的表情及行为等

3、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人格的特性:独特性,整体性,稳定性,功能性,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人格的稳定性是区分正常与异常的一个标准

无明显原因的出现:

(1)吝啬的人变得大方甚至挥金如土(躁狂?)

(2)热情好客者变得冷淡(抑郁?分裂?)

三、常见异常心理的症状

■学习目的

1、心理咨询师必备的基础知识;

2、鉴别精神障碍和非精神障碍。

精神障碍T转诊给精神科

非精神障碍一是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对象

精神症状与精神障碍症状学

■精神症状

异常的精神活动通过人的外显行为(言谈、书写、表情、动作等)表达或表示出来。

■精神障碍症状学

又称精神病理学(psychopathology)o

研究精神症状及其产生机制的科学。

认知障碍

(一)感知觉障碍(disordersofsensation)

1、感觉过敏:对外界各种一般强度的剌激的感受性增高以至于不能忍耐。多见于神经衰

弱患者,更年期综合征,也可见于身体虚弱状态患者。

光(喜暗)、声(喜静)、冷(怕冷)、热、皮肤不适感等

2、感觉减退:对外界各种一般强度的剌激的感受性降低甚至缺失。多见于抑郁状态、木僵

状态和意识障碍,如瘠症的失明、失聪(感觉缺失)。

3、内感性不适:躯体内部性质不明确、部位不具体的不舒适感和(或)难以忍受的异样感

觉,如牵拉、挤压、游走、蚁爬感等,性质难以描述、没有明确的定位,可继发疑病观

念,多见于神经症、精神分裂症、抑郁状态、躯体化障碍和脑外伤后综合征。

(―)知觉障碍(disturbanceofperception)

1、错觉(illusion):错误的知觉。对客观事物错误的知觉或弯曲的知觉。一种外界存在

的事物感知为另一种事物。

可见于:

(1)有躯体疾病的人如:视力差的人易看错:耳聋者易听错;澹妄状态(意识水平下降)

(2)正常人:疲劳或光线不充足时

■根据错觉发生的原因分为三类:

(1)感受性错觉:感觉器官受损如视力差,听力差等

(2)情绪性错觉:在高度紧张(应激状态下):“杯弓蛇影”,“草木皆兵”

(3)想象性错觉(期盼性错觉):“风吹花影动,凝是玉人来”;等待儿子归来的母亲可能把

别人的声音听成儿子的声音

各感觉系统都可出现错觉。

怎样区分正常与病理性错觉:

■时间:正常错觉时间较短暂,病理的持续时间长。

■物像:正常错觉物象不清晰,集中注意即可否定。病理的错觉形象清晰

■总之:通过验证可纠正的错觉是正常现象,不可纠正的是病理现象。

2、幻觉(hallucination):虚幻的知觉。无现实客观剌激作用于感官时所出现的知觉体验。

临床上最常见而且重要的精神病性症状。

■各个感官都可出现:幻听、幻视、幻嗅、幻味、幻触、内脏性幻觉等

■见于:精神病,尤其是精神分裂症:也可见于正常人在意识模糊时(入睡时幻觉,药物

如致幻剂可致幻觉),可见于脑器质性疾病

(1)幻听:最常见,分

非言语性幻听:原始性幻听,如机器轰鸣声、流水声、鸟叫声,多见于脑局灶性病变。

言语性幻听,临床上更常见,持续存在的言语性幻听具有诊断价值。又分为命令性幻听、评

论性幻听和议论性幻听。这三种是精神分裂症的重要症状。

例:女,26岁,精神分裂症偏执型

患者入院后常对医生讲听到空气中传播的流言蜚语,说:“我这个女人不正经,作风不正派,

讲我在家炒菜时加盐和糖之类的调味品,是在菜中放“白粉”,公安局要来找我,叫我

立即离开上海。”

(2)幻视:为常见的幻觉形式。内容也十分多样,从单调的光、色、各种形象到人物、景

象、场面等。意识障碍时,幻视多为生动鲜明的形象,并常具有恐怖性质,多见于躯体

疾病伴发精神障碍的澹妄状态,意识清晰时出现的幻视见于精神分裂症。

如,一位精神病患者说:“看到自己家的房顶上有一闪光的十字架及俱可

怕的骷髅头,十字架发出的光在我家中扫来扫去,他们找死亡女神和希望女神。”

(3)幻嗅:闻到一些异味。如尸臭化学物品烧焦味、浓烈刺鼻的药物味、以及体内发出的

气味等。往往引起患者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常与其他幻觉和妄想结合在一起。常见于精

神分裂症。

(4)幻味:患者尝到食物内有某种特殊的怪味道,因而拒食。常继发被害妄想,主要见于

精神分裂症。

(5)幻触:患者感到皮肤或粘膜上有某种异常的感觉,如虫爬感、针刺感等,也可有性接

触感。可见于精神分裂症或器质性精神病。

(6)内脏性幻觉:患者躯体内部有性质很明确,部位很具体的异常知觉。如肠扭转、肝破

裂、心脏穿孔、腹腔内有虫爬行等,常与疑病妄想、虚无妄想或被害妄想伴随出现。多

见于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

■按照体验的来源分为

真性幻觉:患者体验到幻觉形象鲜明,如同外界客观事物形象一样,是通过感觉器官获得。

如病人常叙述说是亲眼所见,亲耳所听,因而坚信不疑。

假性幻觉:幻觉形象不够鲜明生动、产生于患者主观空间如脑内、体内。幻觉不是通过感觉

器官获得,如听到肚子里有人说话,闭上眼睛可以看到脑中一个人像。虽然幻觉形象与

一般知觉不一样,但患者很坚持。

■按照幻觉产生的条件分为:

机能性幻觉:是一种伴随现实刺激而出现的。即当某种感觉器官处于功能活动状态时出现涉

及该器官的幻觉,正常的知觉和幻觉并存。常见的是机能性幻听,如患者听到脚步声同

时听到议论患者的声音。多见于精神分裂症和反应性精神病。

思维鸣响:特殊形式的幻觉。患者能听到自己思维的声音。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心因性幻觉:是在强烈的精神刺激下引发的幻觉。仅仅见于应激相关精神障碍、瘠症等。

病理性幻觉:

反复出现;时间较长:无自知力。

(三)感知综合障碍:在感知某一事物时,对其某一属性如形状、大小、远近或时间快慢等

产生了歪曲的感知。

■与错觉的区别:

错觉:是对整体及其本质彻底歪曲(木桩看成人);

感知综合障碍:只对个别属性歪曲的认知,无整体性错误(例:脑袋变小,胳

膊变长,距离变短)

・见于精神分裂症、癫痫患者

视物变形症:视大或视小

空间感知综合障碍:感觉距离发生变化

时间感知综合障碍:感觉时间快慢发生变化

非真实感:觉得周围事物和环境HI现不正确的知觉体验,变得不真实,如觉得周围事物是水

中月、镜中花,人物则象油画般,没有生机。对此患者往往有自知力。多见于抑郁症、

神经症、精神分裂症。

思维障碍

■正常人思维的特征:

(1)目的性:指向一定的目的,解决某一问题

(2)逻辑性:思维过程符合逻辑规律,有一定的道理。

(3)实践性:能通过客观实践检验

(4)连贯性:思维过程中的概念前后衔接,相互联系

■思维障碍:上述任一思维特征发生紊乱。表现多种多样

■发现思维障碍的方法:交谈,书写

■主要的临床表现:

思维形式障碍:联想障碍(量、速度等)和思维逻辑障碍

思维内容障碍:妄想、超价观念等

()思维形式障碍常见症状

1、思维贫乏(povertyofthought):联想数量减少,概念与词汇贫乏。

表现为:沉默少语,谈话言语空洞单调或词穷句短,回答问题简单,严重者什么都回答

不知道。

患者体验——脑子空洞无物,没有什么东西可想。

见于:常见于精神分裂症,可见于脑器质性精障及精神发育迟滞

2、思维迟缓(inhibitionofthought):联想速度减慢、数量减少和联想困难

表现:言语缓慢,说话少,不主动,声音低,反应迟缓(问之可以回答,但缓慢)。诉脑子

不好使,变愚蠢了、思考问题困难。

常见于抑郁症

思维迟缓与思维贫乏的区别

思维贫乏思维迟缓

内容空洞,贫乏有内容,联想困难

交谈很难可,缓慢

自知力无有

临床多见于精分症器质性精障及MR抑郁症

3、强制性思维(forcedthinking)和思维插入(thoughtinsertion):思维插入指患者

感到有某种思想不是属于自己的,不受他的意志支配,是别人强行塞入其脑中。强制性

思维指患者感到脑子里涌现出大量的无现实意义的想法,不受自己控制,好象是一种外

力强加的。

特征:突然出现,迅速消失。内容不固定,不设法去控制。

见于精分症,具有诊断价值。

4、思维奔逸(flightofthought)

又称观念飘忽,联想速度加快,数量增多,内容丰富生动。随境转移、音韵联想(音联)、

字意联想(意联)。多见于躁狂症。

病例女50岁,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

医生请病人读当天的报纸,标题是朝着光明的道路前进,病人边读边加以说明:“朝即

朝廷的朝,革命不是改朝换代,我们家门是坐北朝南,朝字上下有两个十字,中间有个日字,

子曰学而时习之,朝字左半有日字,右半有月字,两字合起来念明,光明黑暗,开灯光灯,

电灯管儿灯。(医生催她念报)朝中方、四方形、三角形、儿何面、方的、圆的、不以规矩

不成方圆……。”此时,进来一位老医生,病人马上站起让座,说向白衣战士学习,向白衣

战士致敬(音联、意联、随境转移)

5、思维散漫(loosenessofthought)

指思维的目的性、连贯性和逻辑性的障碍。患者思维活动表现为联想松弛、内容散漫,

缺乏主题,一个问题与另一个问题之间缺乏联系。说话东拉西扯,以致别人弄不懂他要阐述

的主题。对问话的回答不切题,以致检查者感到交谈困难。多见于精分。

6、思维破裂(splittingofthought)

概念之间联想的中断、建立联想的各种概念内容之间缺乏内在联系。尽管句子结构完整,

但各句句意互不相关,变成语句堆积。严重时,言语支离破碎,成了语词杂拌。多见于

精分。如在意识障碍下的语词杂拌称为思维不连贯。如:鸡在叫,人生,人生,我是周

老爷(病人姓周),宝莲灯,保养身体……。

病例男23岁精神分裂症

医生问:“你在哪里工作?”答:“这是多余的问题,卫星照在太阳上,阳光反射到玻璃上,

跟着我不能解决任何问题,马马虎虎,捣捣糖糊。”问:“你近来好吗?”答:“我不是坏

人,家中没有房产,计算机病毒是谁捣的鬼,我想回家。”

7、病理性赘述(circumstantiality)

思维活动停滞不前,迂回曲折,联想枝节过多,做不必要的过分详尽的累赘的描述,

无法使他讲得扼要一点,一定要按照他原来的方式讲完。多见于癫痫、脑器质性及老年性精

神障碍。

病例男44岁麻痹性痴呆

医生问:“你们工厂几点上班?”答:“我每天七点起床,洗脸,漱口,到厂对面的锅

炉房打水,那里的开水很热,锅炉房有值班的老头,六十多岁,他有―个小孩,大概是七八

岁的样子,孩子的妈常来,提着一个篮子,里头放着吃的东西,我打开水的时候碰见过她。

洗完脸后才去食堂吃饭,人很多,要排队,我每天吃大碗的稀饭两个馒头,一毛钱咸菜,

工人常常吃完饭打乒乓球,我不会打,所以吃完饭就上班了,不到八点就开始工作……-。

8、思维中断(blockingofthought)

又叫思维阻滞。患者在无意识障碍又无外界干扰等原因的情况卜,思维过程突然出现

中断。表现为患者说话时突然停顿,片刻之后又重新说话,但所说的内容不是原来的话题,

若患者有当时的思维被某种外力抽走的感觉,则称作思维被夺。两症状均为精分的重要症状。

9、思维化声(thoughthearing)

患者体验到自己的思想同时变成了言语声,自己和他人均能听到。多见于精分。

10、象征性思维(symbolicthought)

属于概念转换,以无关的具体概念代替某一抽象概念,不经患者解释,旁人无法理解。

如某患者经常反穿衣服,以表示自己为“表里如一,心地坦白”,常见于精分。正常人有象

征性思维,如以鸽子象征和平。正常人的思维是以传统和习惯为基础的,能够理解,但不会

把象征当作现实的东西。

时值夏天,某患者只要睁眼醒来就紧紧地抱住冰冷的暖气片不松手,甚至一日三餐时

也不松手。患者说:“因为暖气片是工人阶级制造的,我决心和剥削阶级家庭划清界限,永

远和工人阶级在一起。”

11、语词新作(neologism)

指概念的融合、浓缩以及无关概念的拼凑。患者自创一些新的符号、图形、文字或语言

并赋予特殊的概念。如“%”代表离婚。多见于精分青春型。一个字,上半部是手,下半部

是心,患者说这个字念手心,是书桌的意思。

90后的“火星文”:

12、逻辑倒错性思维(paralogismthinking)

推理缺乏逻辑性,既无前提也无根据,或因果倒置,推理离奇古怪,不可理解。如一

患者说:“因为电脑感染了病毒,所以我要死了。”可见于精分和偏执性精神病。

病例女26岁精分

患者大专毕业后长期休息在家,和母亲相依为命,相处较好。半年来认为母亲对自己态度生

硬,家中的事也不告诉自己。患者说:“我认为同性相吸,异性相斥,由于2000年转换到2001

年对地球的磁力发生改变,这种磁力影响了我妈妈,使妈妈对我的态度发生改变,妈妈现在

疏远我。”

(二)思维内容障碍

1、妄想(delusion):是•种病理性的歪曲信念,是病态的推理和判断。

■特点(内容):

(1)内容与事实不符,以毫无根据的设想为前提进行推理,得出不符合实际的结论,但坚

信不移(不能通过教育及亲身经历来纠正这种荒唐结论)

(2)均涉及患者本人,总是与个人利害有关(安全、利益、需要)

(3)具有个人独特性

(4)受个人经历和时代背景的影响

A、被害妄想(delusionofpersecution):

患者坚信被跟踪、投毒、监视等。主要见于精分和偏执性精神病。

病例男38岁精分偏执型

患者近半年来觉得上下班的路上有好几个人装扮成便衣警察跟踪自己,说:“我乘公

交汽车他们就跟着上车,我换乘地铁,他们也换乘地铁,我提前下车,他们也下车……”,

并认为这些人在自己的办公室和家中装有微型摄像机监视自己的行动。说:“他们怀疑

我是特务,盗窃国家机密,吓得我不敢外出。”

B、关系妄想(delusionofreference):

患者将环境中与他无关的事和现象认为与自己有关。常与被害妄想伴随出现。主要

见于精分。

病例女22岁精分

患者近半年来自感痛苦,不愿与人接触,也不愿去上班,说:“马路上一人的一举一动

都针对我,有的人看到我就咳嗽,甚至吐痰,就是看不起我,故意贬低我:有的人看到我冷

笑,认为我这人没有修养,素质差;商店里的营业员对我态度也很生硬,说我这人很小气,

没有派头;单位里同事也指桑骂槐,讲我这人是垃圾,看到我进办公室,故意扫地,赶我出

门。”

C、物理影响妄想或被控制感(delusionofphysicalinfluence):认为自己的思想、情感

和意志行为都受到外界某种力量的控制。如电波、特殊的先进仪器等。是精分的特征性症状。

病例男42岁精分偏执型

患者3年来始终感到外部有一种特殊的仪器控制自己,控制其思想、言语、行为甚至包

括大小便,认为自己处于“全控制”状态。当受到控制时.,头脑非常难受,有紧束感、反应

迟钝、不听自己指挥,四肢肌肉抽痛,背部发热难熬,早晨不让他起床,也不允许料理个人

卫生;而当仪器关掉时,才是一个自由人。

1)、夸大妄想(grandiosedelusion)

患者认为自己有非凡的才智、至高无上的权利和地位、大量的财富和发明创造,或是名

人的后裔。可见于躁狂症和精分及某些器质性精神病。

E、罪恶妄想(delusionofguilt)

又称自罪妄想。患者毫无根据地坚信自己犯了严重错误或不可宽恕的罪恶,应受严厉的惩

罚;认为自己罪大恶极死有余辜,以致坐以待毙或拒食自杀。主要见于抑郁症,也可见于精

分。

F、钟情妄想(delusionoflove)

患者坚信自己被异性所钟情,因此,患者采取相应的行为去追求对方,即使遭到对方的

严词拒绝,仍亳不质疑,而认为对方在考验自己对爱情的忠诚,仍反复纠缠不休。不是单相

思现象。主要见于精分。

G、嫉妒妄想(delusionofjealousy)

患者无中生有地坚信自己的配偶对自己不忠实,另有所爱。为此患者采取•系列的跟

踪监视措施。可见于精分、更年期精神障碍。病态人格:患者个性固执、多疑、可有家族史,

好发于30-40岁。

H、被洞悉感(experienceofbeingrevealed)

又称内心被揭露感。患者认为其内心所想的事,未经语言文字就被别人知道了。但是

通过什么方式被人知道的则不一定能描述清楚。该症状对诊断精分具有重要意义。

2、超价观念(overvaluedidea):在意识中占主导地位的错误观念,其发生•般均有事实

的根据。

特点:

(1)片面而偏激

(2)强烈的情感色彩,影响其行为

(3)有一定的性格基础和现实基础。

(4)没有逻辑推理错误,如狂热的迷信者坚信已故亲人并未死去的观念)

(5)多见于人格障碍和心因性障碍

与妄想的区别:内容比较符合现实或有强烈的情感需要,有一定的人格基础

记忆障碍

记忆:往事的重现

记忆的基本过程: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

识记:事物或经验留下痕迹的过程,是记忆保存的前提。(输入)

保持:使痕迹免于消失的过程。(保持)

再认和回忆:客体在记忆中保存下来的结果和显现。(提取)

常见的记忆障碍

1、记忆增强(hypermnesia):对病前不能够且不重要的事都能回忆起来。见于躁狂症和

偏执状态患者。

2、记忆减退"即。腿es/a).•记忆的四个过程普遍减退。临床上较常见。

常见于脑器质性病变及正常老年人

轻:近记忆减退(记不住刚做过的事)

重:远记忆减退(回忆不起个人经历)

严重时不承认有记忆减退

可见于神经衰弱患者:•种主诉,无普遍性记忆减退,仅为记忆困难

3、遗忘(amnesia):指部分或全部地不能回忆以往的经历。

完全性遗忘:一段时间的全部经历的丧失

部分性遗忘:对部分经历或事件不能回忆

顺行性遗忘:紧接着发病后

逆行性遗忘:疾病发生前某一阶段的事件

界限性遗忘(心因性遗忘):某一特定阶段的经历完全遗忘,常与这一阶段发生的不

愉快事件有关,见于瘠症,又称为瘠症性遗忘。

4、错构(paramnesia):记忆错误。对经历过的事件,在地点、情节、特别是在时间上出

现错误回忆,并坚信不移。酒精中毒多见,其它脑器质性病变如老年性痴呆,可见于精

分症。

例:把自己做过的事,说过的话回忆成别人的。

5、虚构(confabulation):由于遗忘,患者以想象的、未曾亲身经历过的事件来填补记忆

缺损。非常认真地说假话。

表现:虚构的内容不能再记起,因此内容常常变化,且易受暗示的影响。

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痴呆

柯萨可夫综合征(Korsakov,ssyndrome):虚构、近事遗忘、定向障碍同时出现。

注意障碍

注意(attention):个体的心理活动集中地指向于一定对象的过程。

分为:主动注意(随意注意):对既定目标的注意,与思想、情感、兴趣和既往体验有

关。被动注意(不随意注意):由外界剌激被动引起的注意,没有自觉目标,不需任何

努力就能实现。

常见的注意障碍

1、注意增强(hyperprosexia):主动注意增强。如妄想观念(对环境保持高度的警惕,过

分注意别人的一举一动,认为是针对自己的)、疑病观念者。见于:神经症、偏执型精

分症、围绝经期抑郁症等。

2、注意涣散(aprosexia):主动注意不易集中,注意稳定性下降所致。见于:神衰、精

分症、儿童多动症等。

3、注意转移(transferenceofattention):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不断地转换注

意对象。由于被动注意增强,主动注意不能持久,注意稳定性下降。见于;躁狂症

4、注意衰退:不能主动将注意集中于外界客观环境。即外界客观事物难以引起患者的注意。

为精分症的基本症状之一。

智能障碍

智能(intelligence):复杂的综合的精神活动功能。对既往获得的知识、经验的运用,用

以解决新问题、形成新概念的能力。涉及感知、记忆、注意和思维等一系列认知过程。包括:

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等。

智力评定的方法:

1.临床提问的方式:简单的提问与操作,对智能的损害进行定性判断,对损害作粗略的

判断。

2.智力测验(IQ):定量评价

智能障碍分类:

1、精神发育滞(mentalretardation):先天或围产期或在生长发育成熟以前(18岁以前),

由于各种致病因素使大脑发育不良或受阻,智能发育停留在一定的阶段。

2、痴呆(dementia):一种综合征。后天获得的智能、记忆和人格的全面受损但没有意识

障碍。其发生具有脑器质性病变基础。临床表现为创造性思维受损,抽象、理解、判断

推理能力下降,记忆力、计算力下降,后天获得的知识丧失、工作和学习能力下降或丧

失,甚至生活不能自理,并伴有行为、精神症状,如情感淡漠、行为幼稚及本能意向亢

进等。

全面性痴呆:大脑的病变主要表现为弥散性器质性损害,智能的各个方面均受到损害,

从而影响患者全部精神活动,常出现人格改变、定向力障碍和自知力缺乏。可见于阿尔茨海

默病和麻痹性痴呆。

部分性痴呆:大脑病变是局部的,患者只是记忆力减退、理解力削弱、分析综合困难。

人格保持良好、定向力完整、有一定的自知力,可见于脑外伤后以及血管性痴呆的早期。

假性痴呆(pseudodementia):通常是在强烈的创伤后产生,但大脑组织结构无任何器质性

损害。预后较好。见于瘠症、反应性精神病、抑郁症。

1、刚塞综合征:又称心因性假性痴呆,即对简单问题给以近似而错误的回答,给人以故意

做作或开玩笑的感觉。如•位20岁的患者,当问她一只手几个手指时,答“4个”,对简

单的计算如2+3=4以近似回答。患者能理解问题的意义,但回答内容不正确。行为方面

也可以错误,如将钥匙倒过来开门;但对复杂的问题能正确解决,如能下棋、打牌,一

般生活问题都能解决。

2、童样痴呆:以行为幼稚、模拟幼儿的言行为特征。如成人表现为一般儿童稚气的样子,

学着幼童讲话的声调,称自己才3岁,逢人称阿姨、叔叔。

3、抑郁性假性痴呆:指严重的抑郁患者在精神运动性抑制的情况下,出现认知能力的降低,

表现为痴呆早期的症状,如计算能力、记忆力、理解判断能力下降、缺乏主动性。但患

者有抑郁体验可以鉴别,抑郁缓解后智能完全恢复。

定向力障碍

定向力:指一个人对时间、地点、人物以及自身状态的认识能力。如果丧失或认识错误

即称为定向力障碍。多见于症状性精神病及脑器质性精神病伴有意识障碍时。定向力障碍是

意识障碍的一个重要标志。但也不完全一定,如酒精中毒。

情感障碍

情感(feeling):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内在性,持久性,深刻性

情绪(emotion):各种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直接反应。持续时间短,情境性,外部

表现性,伴生理功能变化等。

心境(mood):•种较微弱而持续的情绪状态。

常见情感障碍有

(-)情感性质的改变

表现为躁狂、抑郁、焦虑和恐惧等。正常人在一定处境下也可出现,但一般不超过2周。

超过2周,且不能依其处境及心境来解释时——病态。

1、情感高涨

情感活动明显增强,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病态喜悦,自我感觉良好,有与环境不相符的

过分的愉快、欢乐。面带微笑,自诉高兴,精力充沛,自我评价过高,易激惹。(语音高昂、

眉飞色舞、喜笑颜开、表情丰富)有感染力,能引起周围人的共鸣。

躁狂状态:思维奔逸、情感高涨、动作增多(三高症状)

2、情感低落:负性情感活动增强。

表现为:表情忧愁,精力下降,失眠(或睡眠过多)早醒,自信心下降,自我评价降低,

思维缓慢,兴趣下降,生物节律改变。严重时悲观失望,甚至出现自杀观念及行为。是抑郁

症的主要症状。

抑郁发作:思维迟缓、情感低落、动作减少(三低症状)

3、焦虑:

■过分担心发生威胁自身安全和其他不良后果的心境。正常人可出现焦虑。

・病态的焦虑:缺乏相应的客观因素情况下,表现出顾虑重重、紧张恐惧,严重时搓手顿

足,似有大祸临头之感,惶惶不可终日,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如心悸、出汗、手

抖、尿频等)。

■见于:焦虑症、恐惧症及更年期综合征。

・慢性焦虑

・急性焦虑(惊恐发作):常体验到濒死感、失控感,伴有呼吸困难、心跳加快等自主神

经系统功能紊乱症状。一般发作持续数分钟至半小时左右。

4、恐惧

正常人:面临危险处境一一恐怖情绪反应,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

病态:特定处境、或事物紧张、害怕、提心吊胆、伴明显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

如心悸、气急、四肢发抖、甚至大小便失禁--明知没有必要,无法摆脱--离开,紧张恐惧

随即消失。

多见于恐怖症

(二)情感波动性的改变

1、情感脆弱(情感不稳):情感反应极易变化,从一个极端波动至另一极端,显得喜努无

常,变幻莫测。在外界轻微剌激下甚至无明显的外界因素影响下,情绪容易引起波动,

感动的伤心流泪或兴奋激动。

见于:脑动脉硬化性精神障碍,神经衰弱等

性格:与环境有关的轻度不稳

病态:与外界环境无相应关系的情感不稳。

2、情感迟钝

对一般情况下,能引起鲜明情感反应的事情反应平淡,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

高级情感逐渐受损,但未完全丧失。

见于精神分裂症早期,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例:某早年丧父的女患者,多年来母女相依为命,情义深重。病后患者对母亲变得疏远和冷

淡,对母亲关心体贴的谈话越来越少,与病前相比、判若两人。

3、情感淡漠:

对外界剌激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即使对自身有密切利害关系的事情也是如此。情感活

动的减退或丧失。

表现:对周围事物漠不关心,面部表情呆板,内心体验贫乏,无喜、怒、哀、乐

见于:精神分裂症单纯型、衰退期,慢性精神分裂症、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4、易激惹

极易因为一些细小事情而引起强烈的情感反应一一持续短暂。例如生气、激动、愤怒、

甚至大发雷霆。

见于疲劳状态、人格障碍、神经症或偏执型精神病等。

(三)情感协调性的改变

1、情感倒错

患者情感反应与现实刺激的性质不相称。

患者情感反应与思维内容不协调。

多见于精分。

2、强制性哭笑

无外界因素,突然出现不能控制、没有丝毫感染力的面部表情,患者对此无任何内心体验。

见于脑动脉硬化性精神障碍较为常见的一种精神障碍。

3、欣快

痴呆的“情感高涨”,不易理解的、自得其乐的情感高涨,单调刻板的笑容一一呆傻、愚蠢

的感觉

见于麻痹性痴呆、脑动脉硬化性精神障碍

4、情感幼稚

成人的情感反应如同小孩,变得幼稚、缺乏理性控制、反应迅速而强烈,没有节制和遮掩。

意志障碍

意志:指人们自觉地确定目标,并克服困难用自己的行动去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常见的意

志障碍有:

1、意志增强——意志活动的增多

高级意向增强:

精神欲望(学习、劳动、文化娱乐活动)低级欲望满足后出现。在病态情感或妄想的

支配下,患者可以持续坚持某些行为,表现出极大的顽固性。(如不惜金钱与精力告状

一偏执性精神病;有嫉妒妄想的患者坚信配偶有外遇,长期对配偶进行跟踪、监视、

检查;有疑病妄想的患者到处求医;在夸大妄想的支配下,患者日以继日地从事无数的

发明创造等。)

2、意志缺乏

指高级意向的减退和缺乏。精神分裂症慢性阶段的特征性症状。

表现: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各种要求逐渐降低,缺乏应有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行为被动,生

活懒散。严重时本能的要求也没有,行为孤僻、退缩,且常伴有情感淡漠和思维贫乏。进展

缓慢,无自知力。

见于:精分晚期精神衰退时及痴呆。

3、意志减退

指患者意志活动减少。患者表现出动机不足,常与情感淡漠或情感低落有关,缺乏积极

主动性及进取心,对周围的一切事物无兴趣以致意志消沉、不愿活动。工作学习感到吃力,

患者能意识到,但总感到做不了。常见于抑郁症及慢性精分。

抑郁状态

程度较轻的意志缺乏----意志低下

4、犹豫不决

表现为遇事缺乏果断,常常反复考虑,不知如何是好。对于两可的事情,更加不能做出

选择和决定。

矛盾意向,表现为同一事物,同时出现两种完全相反的意向和情感。多见于精分。

动作和行为障碍(精神运动性障碍)

简单的随意和不随意行为称为动作。

有动机、有目的而进行的复杂随意运动称为行为。

(-)精神运动性兴奋

定义:整个精神活动的增强

分为:

1、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行为与思维、情感协调)

患者的行为有目的,可理解。

——躁狂发作

2、不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

患者动作单调杂乱,无动机及目的性,使人难以理解。

——精神分裂症青春型或紧张型,意识障碍的澹妄状态

(二)精神运动性抑制

——整个精神活动的减弱

1、木僵

不言不语、不吃不喝、不动。

言语活动和动作行为处于完全抑制状态

轻度——亚木僵状态:言语动作明显减少,未达到完全消失的地步。无人时能自动进食和大

小便。可见于重性抑郁(抑郁性木僵)、心因性精神障碍(心因性木僵)、脑器质性精

神障碍(器质性木僵)

重度——紧张性木僵一一精神分裂症

2、违拗症

患者对于要求他做的动作,不但不执行,而且表现出抗拒和相反行为。

------主动性违拗症、被动性违拗症

见于精神分裂症紧张型

3、蜡样屈曲一-肢体任人摆布,像蜡塑一样维持不动;空气枕头,患者意识清楚,病愈后能

回忆。

见于精神分裂症紧张型

4、缄默症——缄默不语,也不回答问题,有时可以手示意。

见于精神分裂症紧张型、瘠症

5、被动性服从——被动服从他人命令和要求

见于精神分裂症紧张型

6、刻板动作一-机械刻板地反复重复某一单调的动作

见于精神分裂症紧张型

7、模仿动作--无目的模仿别人动作

紧张性木僵症候群(八个症状):违拗、蜡样屈曲、缄默、被动性服从、刻板言语、刻板动

作、模仿言语、模仿动作。

见于精神分裂症紧张型

8、意向倒错--意向活动违背常理,无法为他人所理解主要表现为食欲和性欲倒错。吃正常

人不吃的东西;对动物产生性欲或性行为。

见于精神分裂症青春型

9、作态一一幼稚愚蠢、古怪做作的姿势、动作、步态、表情。

见于精神分裂症青春型

10、强迫动作一违背本人意愿,反复出现的动作

多见于强迫症,也可见于精神分裂症

自知力障碍

自知力(Insight):指患者对其精神病态的认识和批判能力。

自知力缺乏是重性精神病特有的表现。

判断重、轻性精神障碍;精神障碍好转程度的重要标志

无自知力:重性精神病,严重的痴呆

有自知力:妪体疾病,神经症,重性精神病恢复期

部分自知力:精神分裂症缓解期,精神病性强迫

对精神障碍患者做心理咨询的条件

辅助性的,有条件的:

1、必须经过系统药物治疗,症状缓解或基本消失;

2、主要目标是社会功能的康复和预防复发;

3、必须与精神科医师密切配合。

思考与练习

1、判断心理异常的标准有哪些?

2、区分正常与异常心理的心理学三原则。

3、常见认知障碍有哪些?

4、常见情绪情感障碍有哪些?

5、常见意志行为障碍有哪些?

6、自知力障碍的内涵。

【课题】第二部分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精神障碍分类

【目的要求】

1、了解心理(精神)障碍的分类与诊断方法。

2、掌握常见心理(精神)障碍的症状及诊断标准。

【教学重点与难点】

心理(精神)障碍的分类与诊断方法;

常见心理(精神)障碍的症状及诊断标准

【教学方法和手段】

讲授、案例讨论、录像演示等

【学法指导】

1、与相关知识联系

2、阅读教材

3、查阅相关学习资料(书籍、期刊、杂志、网站等)

第二部分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