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辽宁省教研教改联合体2025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自从以“疑古辨伪”为特征的古史辨运动兴起后,中国古史学界围绕着黄帝事迹是“神话的历史化”还是“历史的神话化”这一问题爆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学术争论。所谓“神话的历史化”,就是认为黄帝本为天神,而后有一个被历史化的过程。持此观点的古史辨派学者使用的关键词是“神话”和“历史”,并兼及“传说”。按照古史辨派学者的观点,传说是以口传为特征的一种故事,它的内容包括神话和历史。神话是否可以为古史研究采用,取决于其是否包含史实。从逻辑学角度来说,在文字记录没有产生以前(口传时代),传说是神话和历史的属概念①。同时,古史辨派学者认为有些神话中有历史真实。随着文字记录的出现(文本时代),传说中的部分神话、历史内容开始转化为文本。这一时期,由于新的历史记录大多以文本的形式直接产生,文字使用者还有可能直接创造新的神话。这时候,传说和历史、神话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所谓“历史的神话化”,就是认为黄帝传说有历史的根基,其后进入神话,这是历史与神话互渗的结果。从持此观点的学者一方来看,批评古史辨派阵营使用的关键词则是“传说”和“历史”,而兼及“神话”,代表作品是徐旭生的《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在徐旭生著作中,与古史辨派相比,“历史”的用法无别,“神话”的用法略有区别,“传说”的用法则差别极大。就内涵而言,神话不含史实成分,传说则往往含有史实成分。这一阵营,更多的站在西方“传说”的传统上。从概念关系来看,西方文献的传说与神话、历史是并列关系,徐氏基于这种关系把这三个概念引申为了“进化论式”的历史分期概念(如下图),试图以此证明古史辨派的观点缺乏科学性。“传说”这一概念,折射着东西文化的碰撞。从语源来看,徐旭生使用的“传说”对应着英语的legend,在西方文献中,legend多用于讲述英雄的不凡才能,它的含义与今天我们说的“传奇”“民间传说”“民间故事”相近。然而,汉语文献固有的“传说”一词若要译作英文,其译称则因语境差异而截然不同;在这种情况下,当我们用汉语“传说”来翻译legend时,也势必会陷入内涵难以“等价”转换的困境,这种窘况即翻译界所称的“不可通约性”。当徐氏成为史学界批评古史辨派疑古倾向的旗帜性人物时,学者们如果不能站在中西文化碰撞的高度指出徐氏著作中的问题,便难免会陷入两难的境地。要同时解决“黄帝是人是神”的问题和神话学在历史学、考古学研究中的地位问题,关键就在于重新确定神话、传说和历史三个概念的内涵及其关系。简单地说,我们可以基本采用古史辨派学者处理神话、传说、历史这三个概念关系的方法,同时吸纳徐旭生对传说概念的处理,以上两个问题便有望初步得到解决。总之,近代史上的这场“黄帝人神之争”,无论中国知识分子的观点存在多少瑕疵,我们都应该向这些在黑夜中摸索的前辈致以敬意。(摘编自郭放《黑夜中的探索:近代学术史上的“黄帝人神之争”与中西文化碰撞》)材料二: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了大批青铜神像、神树以及黄金制品等,考古人员测定出六个祭祀坑的碳十四考古学年代数据均集中于距今3200—3000年间。这些考古新发现带给世人强烈的冲击。然而,如何看待三星堆考古与古史传承体系?三星堆在既往的历史文献中有无线索可寻?这首先涉及一个争议多年而至今仍存歧义的基本立场,即我们应当如何看待古史传说。长期以来,对于古史辨派提出的疑古主张,学术界有过很多讨论。有学者认为,疑古思想在当时的背景下,对于冲破以儒家经典为“正统”的封建思想的罗网、提倡科学与民主、重建古史均起到了推动作用。自顾颉刚发起古史大讨论后,再也没有人糊里糊涂地将“盘古氏,开天地”的传说作为真实的历史。但“古史辨派”早期代表人物胡适1921年提出“在东周以前的历史,是没有一字可以信的”。对此,李学勤先生早已提出过批评,认为其“怀疑过度”,如此一来,“过去说中国有五千年历史文化,一下子缩短了一半,以上部分统统成了空白”。以今天考古学和古文献研究所取得的成绩,似乎可以达成一个基本的共识:我们在重建古史过程中,应在对考古学文化谱系进行科学梳理的基础上,注重对古代口头或书本文献进行去伪存真、深入辨析的科学分析,寻求可能存在的原初“历史信息”和“历史线索”。因为无论是考古实物,还是古史传说,前者虽然真实、客观,但却只是历史零散的局部、片段甚至点滴:后者虽然貌似全面、周到,却是真伪杂陈的。事实上,自1928年安阳殷墟考古发掘以来,出土的甲骨文和《史记·殷本纪》所记商代帝王世系的高度契合,便已经以确切的证据印证了殷墟为商代晚期都邑,证明《史记》等文献记载的晚商史可为信史,也显示出古史传说的史料价值。和中原王朝的古史传说相比较,三星堆考古文化的主体为夏商周时期的遗存,在古史传承体系中也曾留下不少有关“古蜀”的传说和记载,有些古史传说还包含大量未经儒家经典“整束”之前不那么“雅驯”的朴素内涵,恰可与三星堆独特的考古学文化面貌相互对应、进行比较。因此,我们赞同当年徐旭生先生在《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一书当中所主张的观点:“很古时代的传说总有它历史方面的质素、核心,并不是向壁虚造的。”通过探索古史传说中的这些“质素”与“核心”,从传说中去寻找“史实”的线索,或许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来重新认识三星堆,从而也重新估量中国古史传承体系的价值和意义。(摘编自霍巍《三星堆考古与中国古史传承体系》)【注】①属概念:亦称“上位概念”,与种概念(下位概念)相对,属概念包含种概念。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持“神话的历史化”观点者认为,黄帝本来存在于神话传说中,但在他的故事中可能包含了史实。B.持“历史的神话化”观点者认为,黄帝的传说可作为历史研究的内容,但要剔除后来神化的部分。C.两则材料都谈到了徐旭生及其作品《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并涉及了其观点,但各自具体用意不同。D.材料二通过探究古史辨派及其批评者争论的问题,解决了三星堆在历史文献中无线索可寻的问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史学界围绕着“黄帝大神之争”爆发的学术争论旷日持久,其焦点之一在于将黄帝传说优先视为神话还是历史。B.翻译时可能会出现“不可通约”的情况,若将汉语“传说”一词译作英文legend,会陷入内涵难以“等价”转换的困境。C.郭放认为应该对那些针对近代史上“黄帝人神之争”发表过看法的学者致以敬意,是因为他们的观点瑕不掩瑜。D.安阳殷墟考古发现和《史记》相关记载高度契合,有力地推翻了胡适“东周以上无信史”的说法。3.下列选项能够支撑材料一中“神话含有史实成分”这一观点的一项是()A.三星堆考古中,出土了大量迄今为止在中原青铜文化体系中所不见的器物群,对于古蜀历史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B.良渚遗址中,王城废弃,神话流传下来,发掘的玉器有大量天地日月崇拜、龙凤崇拜的神话物象,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重要地位。C.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展示了历史文献与考古发掘成果,这双重证据使传说中的夏朝走向历史真实。D.《大戴礼记·帝系》:“黄帝……娶于西陵氏之子,谓之嫘祖氏,产青阳及昌意。青阳降居泜水,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于蜀山氏,蜀山氏之子谓之昌濮氏,产颛顼。”4.根据材料一中古史辨派的观点,下列对“文本时代”传说、神话、历史之间的关系标示正确的一项是()A. B. C. D.5.材料一和材料二作者对“传说”与“史实”关系的认识有何相同之处?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古史传说?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D2.C3.B4.A5.(1)两位作者都认可传说中有史实的成分。(2)①科学梳理考古学文化谱系,注重对古代口头传说或书本文献的科学分析,寻求原初的历史信息和线索。②探索古史传说中历史方面的质素和核心,寻找史实线索,为重建中国古史传承体系提供有力证据。【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D.“解决了三星堆在历史文献中无线索可寻的问题”错误,原文说“或许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来重新认识三星堆”,选项曲解文意。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是因为他们的观点瑕不掩瑜”错,根据原文“应该向这些在黑暗中摸索的前辈……”可知,是因为他们的研究是从无到有,填补空白式的,因此无论得出的结论有多少瑕疵,这份探索精神值得敬佩。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是考古队历史研究的作用。B.“……神话物象,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重要地位”表明“神话含有史实成分”。C.是传说中有史实成分。D.是书籍记载的传说内容。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图表的能力。A.结合“文本时代,传说中的部分神话、历史内容开始转化为文本。这一时期,由于新的历史记录大多以文本的形式直接产生,文字使用者还有可能直接创造新的神话”分析,三者是互相包含的,“神话”“历史”既有属于“传说”中的,也有“传说”之外的。此项关系标示正确。B.错误。C.为西方概念关系。D.为口传时代概念关系。故选A。【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1)材料一,“古史辨派学者的观点,传说是以口传为特征的一种故事,它的内容包括神话和历史”“在徐旭生著作中……传说则往往含有史实成分”“我们可以基本采用古史辨派学者处理神话、传说、历史这三个概念关系的方法,同时吸纳徐旭生对传说概念的处理”,认可传说中有史实的成分;材料二有“我们赞同当年徐旭生先生在《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一书当中所主张的观点:‘很古时代的传说总有它历史方面的质素、核心,并不是向壁虚造的’”,可见两位作者都认可传说中有史实的成分。(2)结合“我们在重建古史过程中,应在对考古学文化谱系进行科学梳理的基础上,注重对古代口头或书本文献进行去伪存真、深入辨析的科学分析,寻求可能存在的原初‘历史信息’和‘历史线索’”可知,应科学梳理考古学文化谱系,注重对古代口头传说或书本文献的科学分析,寻求原初的历史信息和线索;结合“很古时代的传说总有它历史方面的质素、核心”“通过探索古史传说中的这些‘质素’与‘核心’,从传说中去寻找‘史实’的线索,或许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来重新认识三星堆,从而也重新估量中国古史传承体系的价值和意义”可知,应探索古史传说中历史方面的质素和核心,寻找史实线索,为重建中国古史传承体系提供有力证据。(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山阴道上方令孺撩起窗幕,看初升的红日,可把它五彩的光华撒在湖上了么?可是,湖水呈现着一片冷清清的铅色,天空也云气沉沉。难道今天的旅行又要被风雨来阻挡么?①好久以来,“故乡”就在吸引着我。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些美妙的名称,像童话一样,时时在我思想上盘桓。我想看看咸亨酒店、土谷祠,还想看看祥林嫂放过菜篮子的小河边……在那浓雾弥漫的黑暗时代,鲁迅先生在那里开始磨砺他的剑锋,终生把持它,划破黑暗,露出曙光。今天我决定要去瞻仰磨剑的圣地。湖水轻轻地拍岸,像是赞同我的决心,天空也对我显出无可奈何的气色。七点钟,我们就从北山下乘车出发。这时云雾渐渐稀散,清风吹送着月桂的芳香,②阳光从薄云后面透射出来,像放下轻轻的纱帐,爱护似的,笼罩着大地。汽车迅速地前进。将要到钱塘江大桥了,我看见高大的六和塔,岿然坐在林木蓊郁的山冈上,背负着远山与高空,下临浩渺的白水,气象非常雄伟。在高楼一样的大桥上,俯看江水,像条潇洒的阔带,从西面群山之下,一撇而来,越流越宽,向东长逝,到眼睛所能见到的尽头,水和云都融合成一片混沌。山川的壮丽和我心里正在思想的巨人形象也融合在一起。车在奔驰,风在欢笑,将要成熟的晚稻,沉沉地压在整片大地上。我们的车子奔跑着,远山也像一起一伏的跟着赛跑。萧山、柯桥,刚刚落到眼前,却又远远退到车的后面。中午到了绍兴城。我们走在青石铺成的古老的街道上,心情是这样严肃又欢愉,眼睛四处张望,处处都像有生动的故事在牵引人。一片粉墙反映着白日的光辉。新台门的门口簇拥着一群红领巾。他们争先要领路。我就和这些孩子们一道拥进了黑漆的大门。这是一座古老朴素的房屋,空阒无人,可是,这方桌,这条台,这窗前的一把椅子,都告诉了我们许多故事。就是在这座房子里,鲁迅先生幼年和农民的儿子结成朋友;在父亲的病中分担了母亲的忧愁;从这里他认识了封建社会的欺骗与毒辣;被侮辱与损害的究竟是哪一些人!十七岁的时候,在一个刮风下雨的早晨,带了一点简单的行装,辞别了母亲,走出这座黑漆大门,奔向他一生战斗的长途。百草园是芳草萋萋的后院。这是幼年鲁迅的乐园。孩子们在园里跑着,笑着,在那儿寻觅,可还有像人形一样的何首乌?他们又围在新建的亭子旁边,仰着头,望着鲁迅先生塑像;孩子们的脸,像朝阳照耀下初开的百合花,眼睛像星星一样的明亮,亮着无限亲切爱慕的光。一座曲折如画的小石桥把我和孩子们引到三味书屋。书房里的陈设,正像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的一样,正中的书桌上,现在还放着寿老先生手抄的唐诗。好像这儿刚刚放学,老先生和学生们都吃饭去了。今天,我们的孩子,有了明亮的课室,有了大块的草地,还有细沙铺成的球场。他们有了自由广阔的天地。我这样想着,突然在脑中出现了一座勇士的雕像:③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我抚摸着身边一个孩子的头发,心中油然生出感激的深情,我正在默默地寻思,一只小手伸过来了,又一只,又一只。原来时间已经不早,他们要整队回去了。我们热情地握手,说着:我们还要见面。回来的路上,我们让车在河边慢慢开行。在静静的黄昏里,发光的小河上,滑着一只乌篷船。船尾坐着一个农民,戴着毡帽,有节奏的划动一根大桨。河岸上,有时是稻田,有时又是开着红花、黄花的青草地,草地上有一群牧童在放牛,牛背平得像一块石板,牧童从牛角间爬上爬下,牛万般温存的驯服着。我不知道这可是著名的山阴道?鲁迅先生在一篇《好的故事》①中描写过: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映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井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④凡是我所经过的河,都是如此。生活本来应该是这样和平、美丽,而且光明,鲁迅先生所说“好的故事”,正是他所想望的好的生活。然而,在昏沉如夜的时代里,人们只能在朦胧的梦中见到,即使是梦,也被打碎!今天,鲁迅先生在三十年前朦胧中看见的“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的“好的故事”,不是在天上,也不是在水底,而是在我们祖国大地上,到处出现了。并将“永是生动,永是展开,以至于无穷”。转过山路,就看见了反映出暮天幽蓝色的湖水。远远城市,电灯通明,烘托着天空,像一片光的海。一九五六年十月,杭州(选自《中华百年游记精华》,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略有改动)【注】①《好的故事》:鲁迅于1925年创作的一首散文诗。6.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中的“故乡”一语双关,既指鲁迅的故乡绍兴,也指作者一直向往的精神家园。B.句子②使用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情景交融,此处的阳光触发了作者内心的情思。C.句子③中“肩住黑暗的闸门”的描绘极具画面感,鲁迅作为民主斗士的形象跃然纸上。D.句子④中的“如此”指山阴道上一派悠闲和乐的景象,是鲁迅先生对过往经历的回忆。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以“湖水呈现着一片冷清清的铅色,天空也云气沉沉”起笔,看似平淡随意,实则先抑后扬。B.文章以参观游览的往返路线为明线,以赞颂鲁迅精神和追寻精神家园为暗线,二者相互映衬。C.结尾有关《好的故事》的评述,实际上是对鲁迅这座精神雕像进行最后的雕琢,是鲁迅精神的延续。D.虚实结合是本文写景的一大特色,文中既有三味书屋等眼前实景,也有“勇士雕像”等作者的心中之景。8.浙江绍兴,古称山阴。《世说新语》曾载:“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试分析作者为什么将这篇散文命名为“在山阴道上”。9.绍兴中学团委拟拍摄一个题为“重走山阴路”的视频,号召学生追寻方令孺先生的足迹,感受精神力量,视频计划以《在山阴道上》一文内容为蓝本,划分三个板块,请你为每个板块各拟一则主题词并陈述理由。【答案】6.D7.C8.①与作者游历鲁迅故乡的旅程相吻合。②暗寓作者此行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的“美不胜收”,凸显出这一场文化之旅带给作者的精神收获。③借用古语,含蓄典雅,带有浓郁的文化气息。9.主题词:前往绍兴寻故乡、瞻仰圣地知勇士、山阴归途续故事。理由:根据作者行踪及行文脉络,首先写前往鲁迅故乡的行程及向往之情,即“前往绍兴寻故乡”;然后叙写游览圣地的具体过程,描述了鲁迅故居、百草园、三味书屋等景观,感知了鲁迅的勇士形象,即“瞻仰圣地知勇士”;最后写归途中所见山阴道上的景象引发“我”的联想,呈现了鲁迅先生“好的故事”的想望已经实现,“以至于无穷”,即“山阴归途故事”。【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手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对过往经历的回忆”理解有误,《好的故事》是鲁迅于1925年创作的一首散文诗,且后文提到“鲁迅先生所说‘好的故事’,正是他所想望的好的生活”,由此可知,这是鲁迅内心对美好生活的希冀。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是鲁迅精神的延续”理解有误,评述是为了说明鲁迅的愿望已成为现实,赞美了祖国的今天,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念。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结合“难道今天的旅行又要被风雨来阻挡么”“我想看看咸亨酒店……”可知,作者游历鲁迅故乡,汽车行走在山阴道上,题目交代了地点,与旅程相吻合。以“山阴道上”暗寓作者此行。作者一路走来,六和塔、萧山、柯桥……使人应接不暇。自然景观美不胜收,人文景观又让作者联想到现代教育,凸显出这一场文化之旅带给作者的精神收获,凸显了文章的主旨。题目引自《世说新语》,借用古语,含蓄典雅,带有浓郁的文化气息,增加了可读性,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作答时,要先理清文章行文脉络,再按照各部分内容来拟写主题词。结合第二段内容,可知作者的旅行目的是“去瞻仰磨剑的圣地”。视频可先介绍前往鲁迅故乡的具体行程,具体参照文章第三段到第七段内容的游踪介绍,并表现向往之情,即“前往绍兴寻故乡”。结合文章第十段到第十五段,依次介绍鲁迅故居、百草园、三味书屋等景观,中间穿插对鲁迅文章的介绍,并给鲁迅一个特写镜头,让观众感知鲁迅敢于揭露社会黑暗的勇士形象——“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鲁迅就是“瞻仰圣地知勇士”。结合“回来的路上”到文章结尾部分,拍归途中所见山阴道上的景象,告诉观众鲁迅先生“想望”的“好的故事”今天已经“到处出现”,“以至于无穷”,镜头定格于“像一片光的海”,即“山阴归途故事”。综上分析,主题词为:前往绍兴寻故乡、瞻仰圣地知勇士、山阴归途续故事。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陶潜,字渊明,或云渊明字元亮,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潜少有高趣,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先生不知何许人,不详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裋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尝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稻,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赋《归去来》。义熙末,征著作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之间要之。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少年来好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尝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元嘉四年卒,时年六十三,世号靖节先生。(节选自《宋书·陶潜传》)材料二: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时。故加搜求,粗为区目。(节选自萧统《陶渊明集序》)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五六月A中B北窗C下D卧E遇凉风F暂至G自谓H是羲皇上人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况,比,与《庖丁解牛》“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中“况”的意思不同。B.白,禀告,陈述,与《孔雀东南飞》“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中“白”的意思相同。C.致,招请,与《兰亭集序》“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中“致”的意思不同。D.适,享有,与苏轼《赤壁赋》“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中“适”的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陶渊明少年时心怀高尚的情趣,曾经创作《五柳先生传》,描写了他的生存境况,表达人生态度和志向追求。B.因为陶渊明的曾祖在晋朝担任大司马,陶渊明对官场黑暗了解颇多,所以他拒绝接受江州刺史王弘的邀请。C.陶渊明在担任彭泽令时,因不愿意为了五斗米的俸禄而向权贵低头,遂归隐田园,并创作了《归去来兮辞》。D.陶渊明在日常生活中追求自然真率,曾通过抚弄无弦琴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也体现他对世俗礼节的超然。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2)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14.材料二中萧统称“尚想其德”,结合材料一分析陶渊明的“德”表现在哪些方面。【答案】10.BEG11.D12.B13.(1)他喜欢读书,不追求深入理解,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悟时,就会高兴得忘了吃饭。(2)州里征召他担任主簿,他不去任职。自己种田来养活自己,因此患上了瘦弱的病。14.①淡泊名利,不追求功名利禄。②热爱读书,追求知识和智慧。③真率自然,不拘泥于世俗礼节。④清静寡欲,追求简朴的生活。⑤有高尚的情趣,通过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志向。【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在五六月间,高卧在北窗之下,碰到清风突然扑面吹来,说自己像羲皇。“五六月中”是时间状语,可单独断开,B处断句;“北窗下”是“卧”的地点状语,不断开;此句省略主语陶渊明,句意完整,E处断句;“暂至”是说“凉风”突然到来,不能与之断开,“凉风暂至”是“遇”的宾语,G处断句。“自谓”的宾语是“是羲皇上人”,中间不断开。故选BE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动词,比/连词,何况。句意:曾经作《五柳先生传》来形容自己。/刀未曾经过筋肉结合的地方,何况大骨头呢?B.正确。均为禀告、陈述。句意:他的下属说应该束上带子(穿正装)见督邮。/现在就可以去禀告婆婆,趁早把我遣送回娘家。C.正确。动词,招请/名词,情致。句意:江州刺史王弘想要认识他,但是却不能叫他来(指叫陶潜来他府上)。/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D.错误。舒适、适意/享有。句意:每喝酒恰到好处时。/我和你可以共同享有。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强加因果,文中没有直接说明陶渊明拒绝江州刺史的原因是不满官场的腐败;陶渊明的曾祖官至大司马,与陶渊明对官场黑暗了解颇多,也没有关系。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好”,喜欢;“不求甚解”,深入理解、过分解读;“会意”,领悟、理解;“欣然”,高兴、愉快。(2)“召”,征召、召唤”;“不就”,不去任职;“躬耕”,亲自耕种、自己种田;“自资”,应为“资自”,自给自足、养活自己。【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形象、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根据“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郡遣督邮至……即日解印绶去职,赋《归去来》”可知,淡泊名利,不追求功名利禄。②根据“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少年来好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可知,热爱读书,追求知识和智慧。③根据“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可知,真率自然,不拘泥于世俗礼节。④根据“环堵萧然,不蔽风日,裋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可知,清静寡欲,追求简朴的生活。⑤根据“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赋《归去来》”可知,有高尚的情趣,通过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志向。参考译文:材料一:陶潜,字渊明,也有人说渊明字元亮,是浔阳柴桑人。他的曾祖陶侃是晋朝的大司马。陶潜少年时心怀高雅的志趣,曾经作《五柳先生传》来形容自己,说:“先生不知道是哪里人,不知道姓名,房子旁边有五棵柳树,于是就用它作为自己的号(或于是就以此为号)。他清闲安静很少说话,不爱慕功名利禄。他喜欢读书,不追求深入理解,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悟时,就会高兴得忘了吃饭。他生性爱喝酒,可是家里穷不能一直得到。亲朋故旧知道他这样的境况,有时就置办酒席招他过来,他去饮酒一定会喝完,希望是一定要醉。醉了以后就回去,从来没有留恋不舍的样子。家里四壁空空,不能遮阳挡雨,旧衣衫十分破烂,盛饭的容器经常空着,还是安然自若的样子。经常写文章来自娱自乐,很能显示自己的志向。他不计较得失,用这来结束自己一生。”他的自序是这样,当世人说是实录。因为他亲人年迈家里贫穷,任用他为州祭酒,但他不能忍受官吏的生活,没几天就辞职,自己回家了。州里征召他担任主簿,他不去任职。自己种田来养活自己,因此患上了瘦弱的病。他又做镇军、建威参军,对亲戚朋友说:“姑且想做个文官,把这作为补贴家用的资本,可以吗?”管这些事的人听说了,任用他为彭泽令。在县里,公田全部命令种秫谷(可酿酒),妻子和儿子坚持请求种粳米,于是命令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米。郡里派遣督邮到他的县,他的下属说应该束上带子(穿正装)见督邮。陶潜叹息说:“我不能为五斗米(这些俸禄)弯腰(丧失尊严),小心谨慎地为乡下的小人做事啊!”当天将印绶交还辞职,于是作了《归去来兮辞》。义熙末年,被征召为著作郎,不去就职。江州刺史王弘想要认识他,但是却不能叫他来(指叫陶潜来他府上)。陶潜曾经去庐山,王弘命令陶潜的老熟人庞通之携带着酒食,在半路的栗里迎候他。曾经九月九日走出宅边菊丛中坐着,很久,满手拿着菊花,忽碰上王弘送酒来,马上就喝,喝醉酒就回去。陶潜不通晓音律,但是收藏了一张质朴的琴,没有琴弦,每喝酒恰到好处时,就抚弄它以便寄托自己的情感。无论尊贵和卑微的人来拜访他,有酒就设宴。陶潜如果先喝醉,就告诉客人说:“我喝醉了,想去睡觉啦,你可以离开了。”他的真率性情就是这样。郡将(官职名)看望陶潜时,正赶上他酿的酒熟了,(陶潜)就用头上葛布制的头巾过滤酒液,过滤完了又把头巾戴在头上。(陶潜)从幼年起就喜爱读书,只喜欢清静寡欲,读书有所获得就高兴得忘了吃饭。曾经说:在五六月间,高卧在北窗之下,碰到清风突然扑面吹来,说自己像羲皇。(陶潜)在元嘉四年去世,时年六十三岁,世称靖节先生。材料二:我一直喜欢陶渊明的文章,读起来总是爱不释手,非常向往他的品德,遗憾的是我们没有生活在同一个时代。所以搜集校正他的作品,粗略地分类编目(结了一个集子)。(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金词,完成小题。望海潮•献张六太尉邓千江云雷天堑,金汤地险,名藩自古皋兰①。营屯绣错,山形米聚,喉襟百二秦关。鏖战血犹殷。见阵云冷落,时有雕盘。静塞楼头晓月,依旧玉弓弯。看看,定远②西还。有元戎阖命③,上将斋坛④。区脱⑤昼空,兜零⑥夕举,甘泉又报平安。吹笛虎牙闲。且宴陪珠履,歌按云鬟。招取英灵毅魄,长绕贺兰山。【注】①皋兰:今甘肃兰州。②定远:东汉班超立功西域,封定远侯。③阃(kǔn)命:全权托付之意。④上将斋坛:萧何荐韩信于刘邦,言“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⑤区(ōu)脱:此指西夏营垒。⑥兜零:代指烽火。15.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词上阕从古城皋兰的险要处落笔,显示出边塞的雄伟和边防守御的坚固。B.正面描写战斗进行时的激烈场景,是为了更好地衬托战后凄冷肃杀的环境。C.以“看看”对接上下阕,由写景转向赞人,内有一股豪气贯通,连而不断。D.全篇句式错落,语言精炼而见气势,雄浑流畅,铮铮有声,充满韵律之美。16.这首词和柳永《望海潮》都是投献之作,请简要分析两首词下阕表达的情感的不同之处。【答案】15.B16.①本词借用班超等人的典故及将士的欢宴场景,赞美了张太尉守边拒敌的英雄才干及赫赫功业;“招取英灵毅魄,长绕贺兰山”,则通过对殉国者的祭奠,称颂烈士不朽、英灵永存。②柳词借百姓歌舞、官员出游的场景赞美孙何治理有方,“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则寄寓了作者对孙何仕途前景的美好祝愿。【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B.“正面描写战斗进行时的激烈场景”错,词人没有正面描写战斗进行时的情景,而是重在渲染战后凄冷肃穆肃杀的环境。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①本词下片以“看看”领起,盛赞张六太尉统帅的边地将士们的赫赫战功。“定远西还”作者这里用班超比张六太尉,意在突出张太尉的功绩。“有元戎阖命,上将斋坛”分别以魏尚和韩信两员历史上的名将比喻张太尉,极尽夸赞他的军事才干和受到的朝廷的重视与信任。“招取英灵毅魄,长绕贺兰山”,人们怀着深沉的哀思为死难战友的亡灵祭奠招魂,愿英灵们的赤胆忠魂长留天地间,像贺兰山一样不朽长存。通过对殉国者的祭奠,称颂烈士不朽、英灵永存。②柳词“嬉嬉钓叟莲娃”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国泰民安的游乐图卷;“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写达官贵人此游乐的场景。此处是借百姓歌舞、官员出游的场景赞美孙何治理有方。“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他日把这美好的景致描绘出来,回京升官时向朝中的人们夸耀,寄寓了作者对孙何仕途前景的美好祝愿。(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秦始皇在统治时期,为了蒙蔽百姓、巩固统治而焚书坑儒,贾谊《过秦论》中的“_______,_______”两句体现了这一点。(2)《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王安石用“______”收束了对金陵秋景的描写;而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用“______”收束了对赤壁美景的描写。(3)“荷”,又称莲、芙蓉、芙蕖等,是我国古典诗词中的常见意象,意蕴丰富。如“______”一句便是取其美好形象表达愉悦畅快之情,而“______”一句则是取其高洁品质寄寓高尚的情操。【答案】(1)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2)画图难足江山如画(3)映日荷花别样红(一一风荷举)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集芙蓉以为裳)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最近,“淡学”一词在社交媒体上走红。“淡学”,(A),提倡的是一种“淡然”的生活态度。外表宠辱不惊、不争不抢,内心平和安宁、八风不动。①节奏飞快、竞争激烈、社交频繁的现代社会,②在社会规训和自我加压的双重鞭策下,③成年人一直面临着不小压力。④想做一个“高分”成年人,⑤往往要付出巨大的脑力、精力和情感成本。⑥选择“让精神减负”“让欲望减少”,⑦是“淡人”们舒缓压力、消解内耗、积蓄能量。就像船行大海中,风浪越大,越需要稳固的“船锚”,以平和稳定的内在对抗外界的(B)。主动抛弃一些负重,是为了更好地轻装前行。从丧、佛系,到内卷、淡人,我们一直热衷于贴标签、对号入座,但这也容易陷入非黑即白、以偏概全等标签化思维。其实,甲。一个线下社交中“淡淡”的人,也许乙;丙,也会因在意的人或事开怀大笑或泪流满面;工作中看似“淡淡”的人,可能也在为了自己的小目标“淡卷”。所以,你可以浓,也可以淡,可以时浓时淡,也可以内浓外淡……我们不必被标签束缚,无论是(C)还是热烈滚烫,只要是发自内心的选择,只要是让自己感觉舒服的,就是最好的!(节选自人民网《“随便吧”“都可以”……你是这样的“淡人”吗?》)18.请在文段的括号处填上合适的成语。19.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存在两处语病,请将有语病的句子的序号写出来,并修改。20.请在文段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句不超过12个字。【答案】18.A.顾名思义B.惊涛骇浪/风高浪急/大风大浪C.风轻云淡/淡泊恬静/淡然处之19.①在节奏飞快、竞争激烈、社交频繁的现代社会中。⑦是“淡人”们舒缓压力、消解内耗、积蓄能量的方法。20.甲:“淡”非意味与“浓”对立乙:在线上积极热情、广交朋友丙:一个情绪淡淡的人【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下句是对“淡学”的解释,可用:顾名思义。顾名思义,从名称想到所包含的意义。B.前文说“船行大海中,风浪越大”,此处用风浪比喻外界的险恶,可用:惊涛骇浪/风高浪急/大风大浪。惊涛骇浪/风高浪急/大风大浪,比喻险恶的环境或遭遇。C.此处与“热烈滚烫”词义相反,强调为人淡泊宁静,可用:风轻云淡/淡泊恬静/淡然处之。风轻云淡,形容天气晴好,也形容为人恬静安适。淡泊恬静,指恬淡、安静,形容为人闲适,安静。淡然处之,以漫不经心的态度对待事物。【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语病有:①处,“节奏飞快、竞争激烈、社交频繁的现代社会”,“现代社会”作句子的主语,后文中途易辙,此处应作句子的状语,改为“在节奏飞快、竞争激烈、社交频繁的现代社会中”。⑦处,成分残缺,句子缺少“是”的宾语中心语,在句尾加上“的方法”。【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甲处,前文说我们不要热衷于贴标签、对号入座,后文“你可以浓,也可以淡,可以时浓时淡,也可以内浓外淡……”强调“淡”与“浓”不是绝对对立的,应填:“淡”非意味与“浓”对立。乙处,前句强调线下社交中“淡淡”,此处对应是说线上社交的不同,应填:在线上积极热情、广交朋友。丙处,分号前后并列,句式用“一个……的人”,此处是说情绪上的表现,应填:一个情绪淡淡的人。(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终于“收蚕”的日子到了,四大娘心神不定地淘米烧饭,时时看饭锅上的热气有没有直冲上来,老通宝拿出预先买了来的香烛点起来,恭恭敬敬放在灶君神位前。阿四和阿多去到田里采野花。小小宝帮着把灯芯草剪成细末子,又把采来的野花揉碎。一切都准备齐全了时,太阳也近午刻了,饭锅上水蒸气嘟嘟地直冲,四大娘立刻跳了起来,把“蚕花”和一对鹅毛插在发髻上,就到“蚕房”里。老通宝拿着秤杆,阿四拿了那揉碎的野花片儿和灯芯草碎末。四大娘揭开“布子”,就从阿四手里拿过那野花碎片和灯芯草末子撒在“布子”上,又接过老通宝手中的秤杆来,将“布子”挽在秤杆上,于是拔下发髻上的鹅毛在布子上轻轻儿拂;野花片,灯芯草末子,连同“乌娘”,都拂在那“蚕箪”里了。一张,两张,……都拂过了:最后一张是洋种,那就收在另一个“蚕箪”里。末了,四大娘又拔下发髻上那朵“蚕花”,跟鹅毛一块插在“蚕箪”的边儿上。这是一个隆重的仪式!千百年相传的仪式!那好比是誓师典礼,以后就要开始一个月光景和恶劣的天气和恶运以及和不知什么的连日连夜无休息的大决战!21.下列对文中语言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时时”“恭恭敬敬”“轻轻儿”等叠音词的运用,既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也强化了语意。B.第一段通过一连串富有表现力的动词“撒”“挽”“拂”等,具体细致地展现了收蚕的全过程。C.“布子”“乌娘”“蚕箪”等词,是蚕事活动中特有的名词,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农事色彩。D.用“誓师典礼”“大决战”形容普通的蚕事活动,大词小用,增强了诙谐幽默的效果。22.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是一个长句,有着怎样的表达效果?【答案】21.D22.①从决战的时间、对象等多方面用一连串定语限定和修饰“大决战”,造成迫切、紧张的效果,表意丰富。②充分反映了蚕农所面临的挑战多而且连续不断,表现了蚕农生活的艰辛。【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句的语言特点的能力。D.“增强了诙谐幽默的效果”错,整个语段表现的是收蚕的日子的仪式隆重,事情繁杂。“誓师典礼”显示仪式的重要性,表现养蚕人对“收蚕”的高度重视,“大决战”渲染了收获时人与天抢时间的紧张氛围,生动形象的写出农民收入的来之不易。语言质朴自然,没有诙谐幽默的风格,而是大词小用,起到强调作用。故选D。【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句的表达效果的能力。①“一个月光景”“连日连夜”从决战的时间,“和恶劣的天气和恶运以及和不知什么的”从对象,“无休息”从劳动强度等多方面修饰“大决战”,表意丰富,给读者造成迫切、紧张的效果。②用“开始”“一个月光景”“和恶劣的天气和恶运以及和不知什么的”“连日连夜”“无休息”等一连串定语限定和修饰“大决战”,充分反映了蚕农所面临的挑战多而且连续不断,表现了蚕农生活的艰辛。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我们喜欢接受自己愿意接受的信息,也喜欢寻找肯定自己观点的证据。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材料提到“我们喜欢接受自己愿意接受的信息,也喜欢寻找肯定自己观点的证据”,反映了人类处理信息时的心理倾向。在信息化社会,这种倾向的影响愈发显著,对于个体思考、决策乃至整个社会的公共话语和认知都有着深远的影响。由此看来,人们倾向于关注那些符合自己现有观点和价值观的信息,而忽视了与之相悖的信息。这容易导致信息的片面性,甚至误导我们的判断。这种观点固化与求证的现象在社交媒体时代尤为突出。人们更容易在社交网络中找到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从而进一步强化自己的观点。这种信息回音室效应使得人们更难接触到多元化的观点和信息,也更容易陷入偏见的泥沼。在信息化社会,我们需要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多元化的信息,以弥补单一信息源的不足。因此避免信息茧房是我们需要努力的方向。我们需要主动拓宽自己的信息来源和视野,积极接触和了解不同的观点和文化。写作时,首先由材料提出观点,保持开放、审慎和多元的态度,打破信息茧房。然后展开辩证分析,既要接受自己愿意接受的信息,也要敢于面对和质疑那些与自己观点不符的信息。通过批判性思维的锻炼和多元信息的获取,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世界、理解世界,并作出更加理性和明智的决策。最后总结全文,强调打破认知局限,拓宽信息渠道,进行全面认知。立意:1.保持开放、审慎和多元的态度面对信息。2.获取多元信息,全面认识世界,作出理性的决策。3.开拓多元化信息渠道,弥补信息源不足。4.跳出信息茧房,突破视野局限。辽宁省教研教改联合体2025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自从以“疑古辨伪”为特征的古史辨运动兴起后,中国古史学界围绕着黄帝事迹是“神话的历史化”还是“历史的神话化”这一问题爆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学术争论。所谓“神话的历史化”,就是认为黄帝本为天神,而后有一个被历史化的过程。持此观点的古史辨派学者使用的关键词是“神话”和“历史”,并兼及“传说”。按照古史辨派学者的观点,传说是以口传为特征的一种故事,它的内容包括神话和历史。神话是否可以为古史研究采用,取决于其是否包含史实。从逻辑学角度来说,在文字记录没有产生以前(口传时代),传说是神话和历史的属概念①。同时,古史辨派学者认为有些神话中有历史真实。随着文字记录的出现(文本时代),传说中的部分神话、历史内容开始转化为文本。这一时期,由于新的历史记录大多以文本的形式直接产生,文字使用者还有可能直接创造新的神话。这时候,传说和历史、神话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所谓“历史的神话化”,就是认为黄帝传说有历史的根基,其后进入神话,这是历史与神话互渗的结果。从持此观点的学者一方来看,批评古史辨派阵营使用的关键词则是“传说”和“历史”,而兼及“神话”,代表作品是徐旭生的《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在徐旭生著作中,与古史辨派相比,“历史”的用法无别,“神话”的用法略有区别,“传说”的用法则差别极大。就内涵而言,神话不含史实成分,传说则往往含有史实成分。这一阵营,更多的站在西方“传说”的传统上。从概念关系来看,西方文献的传说与神话、历史是并列关系,徐氏基于这种关系把这三个概念引申为了“进化论式”的历史分期概念(如下图),试图以此证明古史辨派的观点缺乏科学性。“传说”这一概念,折射着东西文化的碰撞。从语源来看,徐旭生使用的“传说”对应着英语的legend,在西方文献中,legend多用于讲述英雄的不凡才能,它的含义与今天我们说的“传奇”“民间传说”“民间故事”相近。然而,汉语文献固有的“传说”一词若要译作英文,其译称则因语境差异而截然不同;在这种情况下,当我们用汉语“传说”来翻译legend时,也势必会陷入内涵难以“等价”转换的困境,这种窘况即翻译界所称的“不可通约性”。当徐氏成为史学界批评古史辨派疑古倾向的旗帜性人物时,学者们如果不能站在中西文化碰撞的高度指出徐氏著作中的问题,便难免会陷入两难的境地。要同时解决“黄帝是人是神”的问题和神话学在历史学、考古学研究中的地位问题,关键就在于重新确定神话、传说和历史三个概念的内涵及其关系。简单地说,我们可以基本采用古史辨派学者处理神话、传说、历史这三个概念关系的方法,同时吸纳徐旭生对传说概念的处理,以上两个问题便有望初步得到解决。总之,近代史上的这场“黄帝人神之争”,无论中国知识分子的观点存在多少瑕疵,我们都应该向这些在黑夜中摸索的前辈致以敬意。(摘编自郭放《黑夜中的探索:近代学术史上的“黄帝人神之争”与中西文化碰撞》)材料二: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了大批青铜神像、神树以及黄金制品等,考古人员测定出六个祭祀坑的碳十四考古学年代数据均集中于距今3200—3000年间。这些考古新发现带给世人强烈的冲击。然而,如何看待三星堆考古与古史传承体系?三星堆在既往的历史文献中有无线索可寻?这首先涉及一个争议多年而至今仍存歧义的基本立场,即我们应当如何看待古史传说。长期以来,对于古史辨派提出的疑古主张,学术界有过很多讨论。有学者认为,疑古思想在当时的背景下,对于冲破以儒家经典为“正统”的封建思想的罗网、提倡科学与民主、重建古史均起到了推动作用。自顾颉刚发起古史大讨论后,再也没有人糊里糊涂地将“盘古氏,开天地”的传说作为真实的历史。但“古史辨派”早期代表人物胡适1921年提出“在东周以前的历史,是没有一字可以信的”。对此,李学勤先生早已提出过批评,认为其“怀疑过度”,如此一来,“过去说中国有五千年历史文化,一下子缩短了一半,以上部分统统成了空白”。以今天考古学和古文献研究所取得的成绩,似乎可以达成一个基本的共识:我们在重建古史过程中,应在对考古学文化谱系进行科学梳理的基础上,注重对古代口头或书本文献进行去伪存真、深入辨析的科学分析,寻求可能存在的原初“历史信息”和“历史线索”。因为无论是考古实物,还是古史传说,前者虽然真实、客观,但却只是历史零散的局部、片段甚至点滴:后者虽然貌似全面、周到,却是真伪杂陈的。事实上,自1928年安阳殷墟考古发掘以来,出土的甲骨文和《史记·殷本纪》所记商代帝王世系的高度契合,便已经以确切的证据印证了殷墟为商代晚期都邑,证明《史记》等文献记载的晚商史可为信史,也显示出古史传说的史料价值。和中原王朝的古史传说相比较,三星堆考古文化的主体为夏商周时期的遗存,在古史传承体系中也曾留下不少有关“古蜀”的传说和记载,有些古史传说还包含大量未经儒家经典“整束”之前不那么“雅驯”的朴素内涵,恰可与三星堆独特的考古学文化面貌相互对应、进行比较。因此,我们赞同当年徐旭生先生在《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一书当中所主张的观点:“很古时代的传说总有它历史方面的质素、核心,并不是向壁虚造的。”通过探索古史传说中的这些“质素”与“核心”,从传说中去寻找“史实”的线索,或许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来重新认识三星堆,从而也重新估量中国古史传承体系的价值和意义。(摘编自霍巍《三星堆考古与中国古史传承体系》)【注】①属概念:亦称“上位概念”,与种概念(下位概念)相对,属概念包含种概念。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持“神话的历史化”观点者认为,黄帝本来存在于神话传说中,但在他的故事中可能包含了史实。B.持“历史的神话化”观点者认为,黄帝的传说可作为历史研究的内容,但要剔除后来神化的部分。C.两则材料都谈到了徐旭生及其作品《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并涉及了其观点,但各自具体用意不同。D.材料二通过探究古史辨派及其批评者争论的问题,解决了三星堆在历史文献中无线索可寻的问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史学界围绕着“黄帝大神之争”爆发的学术争论旷日持久,其焦点之一在于将黄帝传说优先视为神话还是历史。B.翻译时可能会出现“不可通约”的情况,若将汉语“传说”一词译作英文legend,会陷入内涵难以“等价”转换的困境。C.郭放认为应该对那些针对近代史上“黄帝人神之争”发表过看法的学者致以敬意,是因为他们的观点瑕不掩瑜。D.安阳殷墟考古发现和《史记》相关记载高度契合,有力地推翻了胡适“东周以上无信史”的说法。3.下列选项能够支撑材料一中“神话含有史实成分”这一观点的一项是()A.三星堆考古中,出土了大量迄今为止在中原青铜文化体系中所不见的器物群,对于古蜀历史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B.良渚遗址中,王城废弃,神话流传下来,发掘的玉器有大量天地日月崇拜、龙凤崇拜的神话物象,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重要地位。C.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展示了历史文献与考古发掘成果,这双重证据使传说中的夏朝走向历史真实。D.《大戴礼记·帝系》:“黄帝……娶于西陵氏之子,谓之嫘祖氏,产青阳及昌意。青阳降居泜水,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于蜀山氏,蜀山氏之子谓之昌濮氏,产颛顼。”4.根据材料一中古史辨派的观点,下列对“文本时代”传说、神话、历史之间的关系标示正确的一项是()A. B. C. D.5.材料一和材料二作者对“传说”与“史实”关系的认识有何相同之处?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古史传说?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D2.C3.B4.A5.(1)两位作者都认可传说中有史实的成分。(2)①科学梳理考古学文化谱系,注重对古代口头传说或书本文献的科学分析,寻求原初的历史信息和线索。②探索古史传说中历史方面的质素和核心,寻找史实线索,为重建中国古史传承体系提供有力证据。【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D.“解决了三星堆在历史文献中无线索可寻的问题”错误,原文说“或许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来重新认识三星堆”,选项曲解文意。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是因为他们的观点瑕不掩瑜”错,根据原文“应该向这些在黑暗中摸索的前辈……”可知,是因为他们的研究是从无到有,填补空白式的,因此无论得出的结论有多少瑕疵,这份探索精神值得敬佩。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是考古队历史研究的作用。B.“……神话物象,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重要地位”表明“神话含有史实成分”。C.是传说中有史实成分。D.是书籍记载的传说内容。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图表的能力。A.结合“文本时代,传说中的部分神话、历史内容开始转化为文本。这一时期,由于新的历史记录大多以文本的形式直接产生,文字使用者还有可能直接创造新的神话”分析,三者是互相包含的,“神话”“历史”既有属于“传说”中的,也有“传说”之外的。此项关系标示正确。B.错误。C.为西方概念关系。D.为口传时代概念关系。故选A。【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1)材料一,“古史辨派学者的观点,传说是以口传为特征的一种故事,它的内容包括神话和历史”“在徐旭生著作中……传说则往往含有史实成分”“我们可以基本采用古史辨派学者处理神话、传说、历史这三个概念关系的方法,同时吸纳徐旭生对传说概念的处理”,认可传说中有史实的成分;材料二有“我们赞同当年徐旭生先生在《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一书当中所主张的观点:‘很古时代的传说总有它历史方面的质素、核心,并不是向壁虚造的’”,可见两位作者都认可传说中有史实的成分。(2)结合“我们在重建古史过程中,应在对考古学文化谱系进行科学梳理的基础上,注重对古代口头或书本文献进行去伪存真、深入辨析的科学分析,寻求可能存在的原初‘历史信息’和‘历史线索’”可知,应科学梳理考古学文化谱系,注重对古代口头传说或书本文献的科学分析,寻求原初的历史信息和线索;结合“很古时代的传说总有它历史方面的质素、核心”“通过探索古史传说中的这些‘质素’与‘核心’,从传说中去寻找‘史实’的线索,或许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来重新认识三星堆,从而也重新估量中国古史传承体系的价值和意义”可知,应探索古史传说中历史方面的质素和核心,寻找史实线索,为重建中国古史传承体系提供有力证据。(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山阴道上方令孺撩起窗幕,看初升的红日,可把它五彩的光华撒在湖上了么?可是,湖水呈现着一片冷清清的铅色,天空也云气沉沉。难道今天的旅行又要被风雨来阻挡么?①好久以来,“故乡”就在吸引着我。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些美妙的名称,像童话一样,时时在我思想上盘桓。我想看看咸亨酒店、土谷祠,还想看看祥林嫂放过菜篮子的小河边……在那浓雾弥漫的黑暗时代,鲁迅先生在那里开始磨砺他的剑锋,终生把持它,划破黑暗,露出曙光。今天我决定要去瞻仰磨剑的圣地。湖水轻轻地拍岸,像是赞同我的决心,天空也对我显出无可奈何的气色。七点钟,我们就从北山下乘车出发。这时云雾渐渐稀散,清风吹送着月桂的芳香,②阳光从薄云后面透射出来,像放下轻轻的纱帐,爱护似的,笼罩着大地。汽车迅速地前进。将要到钱塘江大桥了,我看见高大的六和塔,岿然坐在林木蓊郁的山冈上,背负着远山与高空,下临浩渺的白水,气象非常雄伟。在高楼一样的大桥上,俯看江水,像条潇洒的阔带,从西面群山之下,一撇而来,越流越宽,向东长逝,到眼睛所能见到的尽头,水和云都融合成一片混沌。山川的壮丽和我心里正在思想的巨人形象也融合在一起。车在奔驰,风在欢笑,将要成熟的晚稻,沉沉地压在整片大地上。我们的车子奔跑着,远山也像一起一伏的跟着赛跑。萧山、柯桥,刚刚落到眼前,却又远远退到车的后面。中午到了绍兴城。我们走在青石铺成的古老的街道上,心情是这样严肃又欢愉,眼睛四处张望,处处都像有生动的故事在牵引人。一片粉墙反映着白日的光辉。新台门的门口簇拥着一群红领巾。他们争先要领路。我就和这些孩子们一道拥进了黑漆的大门。这是一座古老朴素的房屋,空阒无人,可是,这方桌,这条台,这窗前的一把椅子,都告诉了我们许多故事。就是在这座房子里,鲁迅先生幼年和农民的儿子结成朋友;在父亲的病中分担了母亲的忧愁;从这里他认识了封建社会的欺骗与毒辣;被侮辱与损害的究竟是哪一些人!十七岁的时候,在一个刮风下雨的早晨,带了一点简单的行装,辞别了母亲,走出这座黑漆大门,奔向他一生战斗的长途。百草园是芳草萋萋的后院。这是幼年鲁迅的乐园。孩子们在园里跑着,笑着,在那儿寻觅,可还有像人形一样的何首乌?他们又围在新建的亭子旁边,仰着头,望着鲁迅先生塑像;孩子们的脸,像朝阳照耀下初开的百合花,眼睛像星星一样的明亮,亮着无限亲切爱慕的光。一座曲折如画的小石桥把我和孩子们引到三味书屋。书房里的陈设,正像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的一样,正中的书桌上,现在还放着寿老先生手抄的唐诗。好像这儿刚刚放学,老先生和学生们都吃饭去了。今天,我们的孩子,有了明亮的课室,有了大块的草地,还有细沙铺成的球场。他们有了自由广阔的天地。我这样想着,突然在脑中出现了一座勇士的雕像:③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我抚摸着身边一个孩子的头发,心中油然生出感激的深情,我正在默默地寻思,一只小手伸过来了,又一只,又一只。原来时间已经不早,他们要整队回去了。我们热情地握手,说着:我们还要见面。回来的路上,我们让车在河边慢慢开行。在静静的黄昏里,发光的小河上,滑着一只乌篷船。船尾坐着一个农民,戴着毡帽,有节奏的划动一根大桨。河岸上,有时是稻田,有时又是开着红花、黄花的青草地,草地上有一群牧童在放牛,牛背平得像一块石板,牧童从牛角间爬上爬下,牛万般温存的驯服着。我不知道这可是著名的山阴道?鲁迅先生在一篇《好的故事》①中描写过: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映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井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④凡是我所经过的河,都是如此。生活本来应该是这样和平、美丽,而且光明,鲁迅先生所说“好的故事”,正是他所想望的好的生活。然而,在昏沉如夜的时代里,人们只能在朦胧的梦中见到,即使是梦,也被打碎!今天,鲁迅先生在三十年前朦胧中看见的“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的“好的故事”,不是在天上,也不是在水底,而是在我们祖国大地上,到处出现了。并将“永是生动,永是展开,以至于无穷”。转过山路,就看见了反映出暮天幽蓝色的湖水。远远城市,电灯通明,烘托着天空,像一片光的海。一九五六年十月,杭州(选自《中华百年游记精华》,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略有改动)【注】①《好的故事》:鲁迅于1925年创作的一首散文诗。6.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中的“故乡”一语双关,既指鲁迅的故乡绍兴,也指作者一直向往的精神家园。B.句子②使用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情景交融,此处的阳光触发了作者内心的情思。C.句子③中“肩住黑暗的闸门”的描绘极具画面感,鲁迅作为民主斗士的形象跃然纸上。D.句子④中的“如此”指山阴道上一派悠闲和乐的景象,是鲁迅先生对过往经历的回忆。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以“湖水呈现着一片冷清清的铅色,天空也云气沉沉”起笔,看似平淡随意,实则先抑后扬。B.文章以参观游览的往返路线为明线,以赞颂鲁迅精神和追寻精神家园为暗线,二者相互映衬。C.结尾有关《好的故事》的评述,实际上是对鲁迅这座精神雕像进行最后的雕琢,是鲁迅精神的延续。D.虚实结合是本文写景的一大特色,文中既有三味书屋等眼前实景,也有“勇士雕像”等作者的心中之景。8.浙江绍兴,古称山阴。《世说新语》曾载:“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试分析作者为什么将这篇散文命名为“在山阴道上”。9.绍兴中学团委拟拍摄一个题为“重走山阴路”的视频,号召学生追寻方令孺先生的足迹,感受精神力量,视频计划以《在山阴道上》一文内容为蓝本,划分三个板块,请你为每个板块各拟一则主题词并陈述理由。【答案】6.D7.C8.①与作者游历鲁迅故乡的旅程相吻合。②暗寓作者此行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的“美不胜收”,凸显出这一场文化之旅带给作者的精神收获。③借用古语,含蓄典雅,带有浓郁的文化气息。9.主题词:前往绍兴寻故乡、瞻仰圣地知勇士、山阴归途续故事。理由:根据作者行踪及行文脉络,首先写前往鲁迅故乡的行程及向往之情,即“前往绍兴寻故乡”;然后叙写游览圣地的具体过程,描述了鲁迅故居、百草园、三味书屋等景观,感知了鲁迅的勇士形象,即“瞻仰圣地知勇士”;最后写归途中所见山阴道上的景象引发“我”的联想,呈现了鲁迅先生“好的故事”的想望已经实现,“以至于无穷”,即“山阴归途故事”。【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手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对过往经历的回忆”理解有误,《好的故事》是鲁迅于1925年创作的一首散文诗,且后文提到“鲁迅先生所说‘好的故事’,正是他所想望的好的生活”,由此可知,这是鲁迅内心对美好生活的希冀。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是鲁迅精神的延续”理解有误,评述是为了说明鲁迅的愿望已成为现实,赞美了祖国的今天,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念。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结合“难道今天的旅行又要被风雨来阻挡么”“我想看看咸亨酒店……”可知,作者游历鲁迅故乡,汽车行走在山阴道上,题目交代了地点,与旅程相吻合。以“山阴道上”暗寓作者此行。作者一路走来,六和塔、萧山、柯桥……使人应接不暇。自然景观美不胜收,人文景观又让作者联想到现代教育,凸显出这一场文化之旅带给作者的精神收获,凸显了文章的主旨。题目引自《世说新语》,借用古语,含蓄典雅,带有浓郁的文化气息,增加了可读性,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作答时,要先理清文章行文脉络,再按照各部分内容来拟写主题词。结合第二段内容,可知作者的旅行目的是“去瞻仰磨剑的圣地”。视频可先介绍前往鲁迅故乡的具体行程,具体参照文章第三段到第七段内容的游踪介绍,并表现向往之情,即“前往绍兴寻故乡”。结合文章第十段到第十五段,依次介绍鲁迅故居、百草园、三味书屋等景观,中间穿插对鲁迅文章的介绍,并给鲁迅一个特写镜头,让观众感知鲁迅敢于揭露社会黑暗的勇士形象——“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鲁迅就是“瞻仰圣地知勇士”。结合“回来的路上”到文章结尾部分,拍归途中所见山阴道上的景象,告诉观众鲁迅先生“想望”的“好的故事”今天已经“到处出现”,“以至于无穷”,镜头定格于“像一片光的海”,即“山阴归途故事”。综上分析,主题词为:前往绍兴寻故乡、瞻仰圣地知勇士、山阴归途续故事。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陶潜,字渊明,或云渊明字元亮,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潜少有高趣,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先生不知何许人,不详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裋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尝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稻,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赋《归去来》。义熙末,征著作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之间要之。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少年来好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尝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元嘉四年卒,时年六十三,世号靖节先生。(节选自《宋书·陶潜传》)材料二: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时。故加搜求,粗为区目。(节选自萧统《陶渊明集序》)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五六月A中B北窗C下D卧E遇凉风F暂至G自谓H是羲皇上人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况,比,与《庖丁解牛》“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中“况”的意思不同。B.白,禀告,陈述,与《孔雀东南飞》“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中“白”的意思相同。C.致,招请,与《兰亭集序》“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中“致”的意思不同。D.适,享有,与苏轼《赤壁赋》“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中“适”的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陶渊明少年时心怀高尚的情趣,曾经创作《五柳先生传》,描写了他的生存境况,表达人生态度和志向追求。B.因为陶渊明的曾祖在晋朝担任大司马,陶渊明对官场黑暗了解颇多,所以他拒绝接受江州刺史王弘的邀请。C.陶渊明在担任彭泽令时,因不愿意为了五斗米的俸禄而向权贵低头,遂归隐田园,并创作了《归去来兮辞》。D.陶渊明在日常生活中追求自然真率,曾通过抚弄无弦琴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也体现他对世俗礼节的超然。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2)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14.材料二中萧统称“尚想其德”,结合材料一分析陶渊明的“德”表现在哪些方面。【答案】10.BEG11.D12.B13.(1)他喜欢读书,不追求深入理解,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悟时,就会高兴得忘了吃饭。(2)州里征召他担任主簿,他不去任职。自己种田来养活自己,因此患上了瘦弱的病。14.①淡泊名利,不追求功名利禄。②热爱读书,追求知识和智慧。③真率自然,不拘泥于世俗礼节。④清静寡欲,追求简朴的生活。⑤有高尚的情趣,通过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志向。【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在五六月间,高卧在北窗之下,碰到清风突然扑面吹来,说自己像羲皇。“五六月中”是时间状语,可单独断开,B处断句;“北窗下”是“卧”的地点状语,不断开;此句省略主语陶渊明,句意完整,E处断句;“暂至”是说“凉风”突然到来,不能与之断开,“凉风暂至”是“遇”的宾语,G处断句。“自谓”的宾语是“是羲皇上人”,中间不断开。故选BE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动词,比/连词,何况。句意:曾经作《五柳先生传》来形容自己。/刀未曾经过筋肉结合的地方,何况大骨头呢?B.正确。均为禀告、陈述。句意:他的下属说应该束上带子(穿正装)见督邮。/现在就可以去禀告婆婆,趁早把我遣送回娘家。C.正确。动词,招请/名词,情致。句意:江州刺史王弘想要认识他,但是却不能叫他来(指叫陶潜来他府上)。/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D.错误。舒适、适意/享有。句意:每喝酒恰到好处时。/我和你可以共同享有。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强加因果,文中没有直接说明陶渊明拒绝江州刺史的原因是不满官场的腐败;陶渊明的曾祖官至大司马,与陶渊明对官场黑暗了解颇多,也没有关系。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好”,喜欢;“不求甚解”,深入理解、过分解读;“会意”,领悟、理解;“欣然”,高兴、愉快。(2)“召”,征召、召唤”;“不就”,不去任职;“躬耕”,亲自耕种、自己种田;“自资”,应为“资自”,自给自足、养活自己。【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形象、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根据“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郡遣督邮至……即日解印绶去职,赋《归去来》”可知,淡泊名利,不追求功名利禄。②根据“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少年来好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可知,热爱读书,追求知识和智慧。③根据“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可知,真率自然,不拘泥于世俗礼节。④根据“环堵萧然,不蔽风日,裋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可知,清静寡欲,追求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采购欠款付款合同范本
- 气切病人的护理查房
- 电子物料基础知识培训
- 山西省大同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生物试题(含答案)
- 非电力相关原动机行业相关投资计划提议
- 北京市母婴护理员合同范本
- 仓库人员安全教育
- 全市燃气安全生产整治工作方案样本(5篇)
- 2024年度工作计划书模版(3篇)
- 2024年简单借款合同范文(2篇)
- 北京市第十届迎春杯小学数学竞赛决赛试卷
- 大象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五单元《小小机械师》全部课件(共5课时)
- 《民航地面服务与管理》课程标准
- 陶瓷釉料配方600例
- Unit+5+Into+the+Unknown+Understanding+ideas+教学设计 高二下学期英语外研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四册
- 装订档案封皮打印模板
- 血管外科手术介入治疗基础知识课件
- 构建小区和谐重要性
- 23331-2020能源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
- “玩工”与“玩乐劳动”:数字资本主义的游戏形式、同意制造与价值剥削
- ISO9001 2015版质量管理体系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