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福建省龙岩市高三三模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4届福建省龙岩市高三三模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4届福建省龙岩市高三三模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4届福建省龙岩市高三三模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4届福建省龙岩市高三三模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福建省龙岩市2024届高三三模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嗅觉是人体最早形成的感官之一,这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感官反应。鼻子像一个高度灵敏的检测器,通过数以百万计的嗅觉神经,感知和区分各种具有不同结构特性的气味分子,以便我们在复杂的环境中迅速做出判断。模仿人类嗅觉感知的人工智能(AI)嗅觉识别技术是融合了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的先进算法,能够通过检测和分析气味分子来鉴别各种物质。AI嗅觉技术的应用领域从环境监测到医疗诊断,从食品安全到犯罪侦查,其潜力无可限量。那么,在气味感知这个“竞技场”中,AI与人类鼻子,谁的气味感知更胜一筹?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人类和AI感知气味的原理。人类大脑感知气味的过程就像一场“邂逅”。首先,气味分子悄然而至,进入鼻腔。在鼻腔的上方有一个特殊的区域,称为嗅觉上皮。这里有大量的嗅觉受体细胞,能够特异性地识别气味分子。这些气味分子在鼻腔中四处游走,寻找它们的搭档,也就是我们的嗅觉感受器。人类有大约400个功能性嗅觉感受器。这些感受器一旦接触到气味分子,就会立刻引起电信号改变,跳起“电击舞”向大脑传递信号。这个信号通过嗅觉神经直达大脑的一个特定区域——嗅球。在嗅球中,这些信号被进一步处理并分析。然后,信息会传送到与记忆和情感相关的大脑区域,如海马体和杏仁核。大脑将这些信号转化为我们可以识别和理解的气味感觉,让我们感受到气味的味道、质地等特征。最终,经嗅觉神经信号的处理形成了描述各种气味的语义表征,例如咖啡味、玫瑰味、榴莲味等等。那么AI是如何嗅到各种气味的呢?AI“闻到”气味就像是一场根据分子结构进行的“猜谜游戏”。气味来源于特定结构分子,这些分子就像一个个的“信使”,携带着气味的信号。因此,要预测某种物质所带来的气味,关键在于辨析分子的组成和结构。在这一过程中,AI依赖于一个庞大且被精细整理过的数据库。这个数据库可被视为一本高级的“气味—分子翻译词典”,其中详尽地列出了已知分子结构与其相应气味之间的联系。每一种分子与气味的关联都被细致地记录与归档。当面临一个新分子的气味预测任务时,AI会快速检索这个专业“词典”,寻找与新分子结构相近的已知分子,并从中推测可能的气味属性。这个过程不仅快速,还极为精确。除了基本的结构匹配,AI还会综合考虑其他化学性质,如分子的电负性和立体构型等,以更全面地预测新分子的气味特性。这一整体过程就像是AI在汇集和分析各种线索,以推断出新分子可能产生的气味。2023年8月,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款A1气味分析的图神经网络(GNN)模型。分子结构输入到模型中后,GNN会优化不同化学结构在特定气味中的权重,最后通过预测层对分子的气味进行判断,输出对应的气味描述词。研究人员对GNN模型和人类组进行了气味测试。结果显示,AI在53%的化学分子以及55%的气味描述准确度方面表现优于人类气味专家的特性。那么,人类与AI到底谁是气味专家?我们可以想象一个由专业人士组成的团队,他们是“气味专家”。与依赖大量数据和算法的AI不同,这些专家主要依赖他们的嗅觉和多年积累的经验来解析和描述气味。他们有能力识别出各种复杂气味的细微差别,并能用精确的语言进行描述。例如,他们能明确地区分花香、果香、草香、皮革香等各种不同类型的气味,并对其进行深入的解释。此外,这些气味专家还能够结合气味的来源和环境因素,对其进行分析和解读。例如,他们可以分辨出烹饪过程产生的气味、植物的气味、动物身上特有的气味等,并根据这些气味的特点和变化,对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进行系统分析。与数据驱动的AI的预测不同,这些气味专家的描述和判断可能会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他们的结论可能因人而异,甚至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就目前阶段而言,AI的嗅觉能力尚未达到碾压人类的水平,且人类在感知气味的主观体验和理解上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摘编自中国科普网Denovo团队:《AI嗅觉超人类,是噱头还是事实?》)材料二:神经科学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是将刺激的物理特性映射到对应的知觉特征上。在视觉中,波长与颜色相对应;在听觉中,频率与音调相对应。相比之下,化学结构与嗅觉感知之间的映射关系尚不明确。类似于CIE颜色空间和傅里叶空间这样的映射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视觉和听觉编码。同理,为了更好地理解嗅觉编码,嗅觉也需要一个更好的映射。近日,由GoogleResearch、OsmoLab等组成的多机构研究团队使用图神经网络生成了一个主要嗅觉映射图谱(principalodormap,POM),该映射图谱反映了感知关系,并能够预测未知气味的性质。该模型在预测气味性质方面与人类一样可靠:在一个由400个样本外气味组成的前瞻性验证集上,模型生成的气味性质更接近于经过训练的专家组的平均值,而不是中位数。通过应用简单、可解释、基于理论的转换,POM在几种其他气味预测任务上优于化学信息学模型,表明POM成功地编码了结构-气味关系的广义映射。这种方法广泛地实现了气味预测,并为气味数字化铺平了道路。(摘编自《AI也能闻出榴莲味,谷歌绘制首个嗅觉图谱,可分辨50万种气味》)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中用“检测器”来说明人的嗅觉能在复杂环境中对气味做出判断。B.“竞技场”一词表明作者将人类嗅觉与AI嗅觉在气味感知方面进行了比较。C.“邂逅”在文中指气味分子进入到人类的鼻腔中,与相应的嗅觉感受器相遇。D.“词典”是指已知分子结构与其相应气味联系被精细整理好的庞大数据库。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中AI预测气味,就是将气味分子结构与数据库中的信息进行比对,因此AI嗅觉功能强大与否由数据库决定。B.图神经网络(GNN)模型是通过对气味分子进行辨析而建构起来的化学信息学模型,具有强大的AT嗅觉辨析功能。C.气味专家相较于AI嗅觉、优势在于能根据自身的嗅觉和积累的经验,并结合气味的来源、环境因素对气味作出判断。D.嗅觉映射图谱是研究人员借助神经科学中的嗅觉映射原理研制出的AI嗅觉模型,预测原理不同于化学信息学模型。3.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撑AI嗅觉技术应用场景的一项是()A.AI可通过感知病人呼出的气息,实现疾病筛查,进而诊断出病人的疾病。B.AI用在食物新鲜度检测上、可避免食物浪费,降低腐败食物带来的风险。C.AI应用于毒品、放射性危险物品的侦测,可以避免其给人体带来的危害。D.AI通过嗅觉映射图谱能够对环境质量进行监测,如河流、大气的污染等。4.结合材料,对《不同AI模型的预测结果与人类组平均值的相关性坐标图》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不同AI模型的预测结果与人类组平均值的相关性坐标图注:GNN合模是指既采用CNN,又采用射的预测模型。A.图中数据显示,GNN对气味分子结构进行判断和描述,其准确度方面表现远远超过人类。B.依据材料与坐标图,映射模型预测气味的准确度,接近人类组的平均值、与人类一样可靠。C.GNN和POM模型的气味预测数据显示,目前AI的嗅觉能力还无法达到碾压人类的水平。D.GNN混合模型对气味的预测能力优于人类、GNN、映射,可作为今后AI嗅觉研究方向。5.材料一兼具科学性、生动性与社会性,请作简要分析【答案】1.C2.A3.C4.A5.①在介绍AI嗅觉知识时,运用较多的科学术语和科学研究成果。②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将AI嗅觉研究内容生动形象地呈现出来。如:把AI预测出气味比喻成一场“猜谜游戏”,将人类大脑感知气味的过程比拟成“一场邂逅”。③选题聚焦AI嗅觉的时代关切,旨在普及人们对AI嗅觉研究的认知,提升公众科学素养,具有社会性。【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C.“指气味分子进入到人类的鼻腔中,与相应的嗅觉感受器相遇”表述不全。“邂逅”是指人类大脑感知气味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仅指气味分子进入人的鼻腔后与嗅觉感受器相遇,还包括把有关信息会传递到“嗅球”,经大脑相关区域分析后,对气味类别作出判断。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A.“AI预测气味,就是将气味分子结构与数据库中的信息进行比对,因此AI嗅觉功能强大与否由数据库决定”错,根据原文“当面临一个新分子的气味预测任务时,AI会快速检索这个专业‘词典’,寻找与新分子结构相近的已知分子,并从中推测可能的气味属性”可知,Al预测气味,不仅信息比对,还需要判断,这取决于算力;因此Al嗅觉功能强大与否,由数据库和算法决定。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放射性物品无法侦测,因为无气味。因而此项不能支持AI嗅觉技术应用场景。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图表信息的能力。A.“远远超过人类”错,应是两者互有高下。故选A。【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体裁特征和写作特点的能力。①科学性:在介绍AI嗅觉知识时,运用较多的科学术语和科学研究成果。如“分子的电负性和立体构型”“2023年8月,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款AI气味分析的图神经网络(GNN)模型”等。②生动性: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将AI嗅觉研究内容生动形象地呈现出来。如“AI‘闻到’气味就像是一场根据分子结构进行的‘猜谜游戏’。气味来源于特定结构分子,这些分子就像一个个的‘信使’,携带着气味的信号”,把AI预测出气味比喻成一场“猜谜游戏”;“人类大脑感知气味的过程就像一场‘邂逅’”,将人类大脑感知气味的过程比拟成“一场邂逅”。③社会性:材料一摘编自中国科普网,题目是《AI嗅觉超人类,是噱头还是事实?》,通过与人类嗅觉的对比,介绍了AI嗅觉的原理、特点等,选题聚焦Al嗅觉的时代关切,旨在普及人们对AI嗅觉研究的认知,提升公众科学素养,具有社会性。(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白马雪涛蒙福森时间,像捧在手心里的沙子,一点一点地流走。离天亮还有一段时间。窗外,万籁俱寂夜色斑斓。梁嵩已收拾好行李。其实,他的行李极为简单:一个包袱、几件衣服、一点几碎银,一沓旧书而已。抬头看看天色,墨绿色的夜空中,月明星稀,他踱步到后院马槽去,那匹跟随了他多年的白马正在低头吃草。他轻轻地拍了拍马背,加了一把草料。梁嵩看夜色尚浓,便躺到床上闭目养神。此时,远处浔阳寺的钟声隐约传来,在寂静的深夜里显得格外悠扬雄浑。浔阳寺古朴简陋,在武陵郡桃源东三里。每晚更深夜静,在城里隐约可闻钟声。梁嵩初到武陵任职,到过那里。相传,东晋陶渊明写下名篇《桃花源记》后,邑人在此建寺,寺门楹联曰:“灯落云霄璃色焕,钟鸣烟雨偈音长。”读之似闻钟鸣烟雨之中和尚诵经唱和之音。芸娘已经做好了煎饼,包好,以备梁嵩路上充饥之用。她坐在厨房门口发呆,陷入沅思之中。五年前,芸娘的家乡遭遇旱灾,颗粒无收,她和爹爹投奔亲戚,来到武陵。没想到,这里的旱灾更严重,田地龟裂,草木枯死,饿殍遍野。爹爹饿死在路上,她也饿得奄奄一息,差一点儿没命,幸好梁嵩上任,路过这里,救了她一命。后来,他带她回府衙里,让她做点儿杂活儿。天色微亮,梁嵩去马槽牵马,跟府衙的人交代完毕。这座在此读书生活办公了几年的武陵太守府,他熟悉得跟家里一样。梁嵩一步三回头地牵马出了大门。就在他要上马的那一刻,听到一声呼喊:“等等我——”芸娘追出来了,站在门口,看着他颀长的背影,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潸然泪下。梁嵩不敢回头,眼角有亮晶晶的液体在流淌,是泪水吗?他深深地叹息一声,翻身上马,马鞭一挥,白马驮着梁嵩,徐徐而去。白马穿过武陵城的大街小巷。嘚嘚嘚,嘚嘚嘚,马蹄声碎,清脆如磬。那时,天地竟是如此之宁静,仿佛沉睡了一般,大风拂过空旷无人的街道。在远处传来的一阵打更声中,梁嵩出了城门,回头凝视。蓦然间,他快马加鞭,飞驰而去。武陵城外一眼望不到边的稻田绵延到远处。郊外,树木繁密溪水如练,时闻虫声唧唧,鸟声相和。此时,月朗星稀,秋草露冷。几年前,武陵遭遇旱灾,加上蝗灾,赤地千里,满目荒凉,老百姓无法生活,纷纷逃离家园。梁嵩到任,为武陵太守。他开仓济民,扩桑田,修水渠,上书请免赋税。几年过去了,武陵郡百业俱兴,百姓安居乐业。梁嵩怀里报着那封家书。家书上只有寥寥几字:“母病重,急盼儿归。”母亲消瘦的脸庞蓦然间浮现在梁嵩的脑海中,使他浮想联翩。父亲早逝,他与老母相依为命,艰难度日。十几年前,梁嵩以一首《荔枝诗》高中状元,并以其中“金门若有栽培地,须占人间第一名”的诗句闻名天下。中状元后,梁嵩任翰林院编修,后任武陵太守。他正想把母亲接来,在母亲膝前尽孝,没想到,母亲却病倒了。随后,梁嵩上书请辞,朝廷不准;再上书,依然不准。遂含泪以母亲之名作《代母作倚门望子赋》,此文情真意切,感情丰富。梁嵩终获准辞官,并允免其家乡龚州三年赋税。天亮时,梁嵩已经离开了武陵城,往西北而去。不久,他策马来到沅水边,正欲过桥时,忽听背后人声鼎沸,有人大声高喊:“梁太守,请留步——”梁嵩转过头来一看,禁不住愣了——黑压压的一群人追来,高声大呼:“梁太守——梁太守”原来是闻讯而来的武陵百姓送行来了。梁嵩本想偷偷离开,不惊动百姓,不知道是谁走漏了他卸任离开的消息。刹那间,他心热眼酸,摇手叫百姓们回去:“请父老乡亲们留步,梁嵩就此别过!”可百姓哪听他的啊!继续追来。梁嵩拨过马头,飞起一鞭,两腿一夹,那匹白马飞快地冲下石桥,踏着波涛,从水面上削了过去,身后,溅起一片迷迷蒙蒙的水雾。梁嵩到了沅江右岸,恰好百姓们也赶到了沅江左岸,大声哭喊:“梁太守,您就让我们送送你吧——”梁嵩心里特别不好受,声音哽咽,泪花闪烁,回头看着百姓们。此时,那白马一声嘶鸣,梁嵩拍了拍白马:“老伙计呀,你跟随我多年,我不带你回去了,我再找一匹马,你留下来吧。”白马似乎了解梁嵩之意,伸出热乎乎的舌头,舔了舔他的手背,不忍离别。梁嵩下马,向对岸的百姓挥手告别。早有人在此岸等候梁嵩,他换乘另一匹马,往桃源方向策马而去。那匹白马原路返回,可由于一路奔跑,体力消耗过大,在渡江时,竟然被滔滔江水吞没了。梁嵩思母心切,卸任后归心似箭。他快马加鞭,晓行夜宿。回到广西藤县,恰遇大雨,江水暴涨,梁嵩骑马渡过东濠河时,不幸遇难。梁嵩走后的第二天,芸娘独自一人来到沅江边。此刻,晴空万里,江风吹拂,云水苍茫,波浪一下一下地拍打着岸边。空旷寂静的江边,除了江水、几只沙鸥、一艘旧船,空无一人。开阔的江面上,碧波荡漾,浪花奔涌。恍然间,芸娘仿佛看见梁嵩骑着白马在江上飞奔;白马扬蹄奔驰,鬃毛扬起,在江水中飞腾,在碧波中跃动,与白色的浪涛浑然一体。后来,武陵人谓此景曰“白马雪涛”,为桃源县八景之一。后人有《白马雪涛》诗云:“层澜叠浪势轰雷,怒雨号风涌雪堆。半夜四天云墨黑,恍疑白马闯江来。”“唉——”芸娘似乎听到了自己心里的一声轻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描写梁嵩骑马出城时的马蹄声,急促而又清脆,写出他离开心切,生恐走得太迟,会惊动城中百姓。B.小说描写武陵城外绵延不尽的稻田和美丽的自然风光,表现了百姓生活的安乐祥和,褒扬了梁嵩的政绩。C.文中插入梁嵩《荔枝诗》的诗句,不仅体现了梁嵩出众的文学才华,也表现了他的豪迈自信、志向恢弘。D.梁嵩挂念母亲,辞官却未获准,最终借写母亲望子之情的文章才感动朝廷,得以如愿,可见他深受朝廷倚重。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写到浔阳寺的钟声后,补充交代了浔阳寺的建寺背景,衬托了梁嵩的形象,也使作品更富历史底蕴。B.小说写百姓为梁嵩送行时,插入“不知道是谁走漏了他卸任离开的消息”一句,此处是用限知视角叙事,更为真实。C.小说描写梁嵩策马过江的画面,用了一系列的动词,精准传神,力度十足,体现出其离别时强忍不舍,干脆果决。D.小说以时间为轴,多处通过天色之变来表现时间流逝,叙事节奏舒缓,情节推进自然,文章的结构脉络清晰。8.芸娘这一人物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9.《浔州府志》载,梁嵩回乡时,“野渡无舟,乘白马过河,强渡遂殁于水”;而本文则加入梁嵩留马,白马返渡溺亡的情节。这一设计有怎样的文学效果?请谈谈你的理解。【答案】6.A7.A8.①芸娘在危难之际得梁嵩救助,使梁嵩宽厚爱民的形象更为鲜活立体。②芸娘与梁嵩离别时难言的不舍,丰富了小说的情感意蕴,使故事更为细腻动人。③梁嵩走后,芸娘的思念与想象进一步强化了百姓对梁嵩的感恩与爱戴。④文末以芸娘心里的一声轻叹作结,使小说更为含蓄蕴藉,耐人寻味。9.①留马之举表现了梁嵩对浔阳百姓的难舍之情,丰富了人物形象,使故事更动人;②白马返渡溺亡的情节引出了下文芸娘的想象,寄托了百姓对梁嵩的爱戴和怀念;③小说加入与白马相关的情节,赋予了“白马雪涛”这一景观以深厚的人文底色;④两个情节的加入增强了故事的传奇色彩,使小说更为引人入胜。【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急促”“离开心切”错,白马穿行在武陵城时,马蹄声应是轻缓的,梁嵩离别亦有不舍,是出了城门后方才快马加鞭离开。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的艺术特色的能力。A.“衬托了梁嵩的形象”说法有误。浔阳寺的建寺背景与梁嵩人物形象没有直接关联,这里没有衬托人物形象的作用。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作用的能力。文中提到芸娘的来历“幸好梁嵩上任,路过这里,救了她一命。后来,他带她回府衙里,让她做点儿杂活儿”,从梁嵩救下并收留芸娘这一情节可以更鲜明地看出梁嵩宽厚爱民的形象。文中对芸娘详细描写的部分,主要在梁嵩出门时芸娘含泪相送的部分。芸娘的潸然泪下与梁嵩的“眼角有亮晶晶的液体在流淌”,使文章增加了无比浓厚的情愫,这也丰富了小说的情感意蕴,使故事更为细腻动人。文章后半部分还花了大量笔墨描写百姓们送别梁嵩的情节。百姓们是一群无名无姓的群体,而芸娘实际上也是这些受梁嵩恩泽的百姓之一。所以,芸娘的思念与想象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广大武陵百姓们对梁嵩的思念和想象的具象化描写。这些具体描写也进一步强化了百姓对梁嵩的感恩与爱戴。文章最后,还出现芸娘第二天独自到江边的情节,此时,作者以“芸娘似乎听到了自己心里的一声轻叹”单独成段做结,千言万语似乎全都浓缩成这短短的一句话,使得小说更为含蓄蕴藉,耐人寻味。【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梁嵩留马之举出现在他发现百姓们赶到沅江左岸送别他时,正是因为看到这无数可亲可爱的百姓们,梁嵩才能难以割舍留恋之情,“心里特别不好受”,于是留下白马,想让白马代替自己继续关怀浔阳百姓。这也进一步丰富了梁嵩的人物形象,使故事更动人。对于白马结局,文中写到“那匹白马原路返回,可由于一路奔跑,体力消耗过大,在渡江时,竟然被滔滔江水吞没了”,而梁嵩却继续远去。滔滔江水路途险阻,又没有相熟的白马相伴,梁嵩此行是否安全?文末芸娘的想象与担忧,也正是百姓们的担忧。由此可见,这部分在情节上也有引出下文的作用,并寄托了百姓对梁嵩的爱戴和怀念。文章最后提到“后来,武陵人谓此景曰‘白马雪涛’,为桃源县八景之一”。这一景色原本应该是源于浪潮奔涌的自然景观,但作者加入白马坠江而亡这一情节,也就跟末尾“恍然间,芸娘仿佛看见梁嵩骑着白马在江上飞奔”这一想象相呼应,赋予了“白马雪涛”这一景观以深厚的人文底色。作者所加的白马坠江而亡以及梁嵩“强渡遂殁于水”都出自地方志或地方传说。因此,加入这些情节,也使得故事不仅仅只是普通的写实,而是增强了故事的传奇色彩,使小说更为引人入胜。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荆有善相人者,所言无遗策,闻于国。庄王见而问焉。对曰:“臣非能相人也,能观人之友也。观布衣也,其友皆孝悌纯谨畏令,如此者,其家必日益,身必日荣,此所谓吉人也。观事君者也,其及皆诚信有行好善,如此者,事君日益,官职日进,此所谓吉臣也。观人主也,其朝臣多贤左右多忠主有失皆交争证谏,如此者,国日安,主日尊,天下日服,此所谓吉主也。臣非能相人也,能观人之友也。”庄王善之,于是疾收士,日夜不懈,遂霸天下。故贤主之时见文艺之人也,非特具之而已也,所以就大务也。(节选自《吕氏春秋·贵当》)材料二:甯戚击牛角而商歌,桓公闻而举之;尧舜相见不违桑阴,文王举太公不以目久。故贤圣之接也,不待久而亲;能者之相见也,不待试而知矣。故士之接也,非必与之临财分货乃知其廉也;非必与之犯难涉危乃知其勇也。举事决断,是以知其勇也;取与有让,是以知其廉也。故见虎之尾,而知其大于狸也;见象之牙,而知其大于牛也;一节见,则百节知矣。由此观之,以所见可以占未发,睹小节固足以知大体矣。(节选自《说苑·尊贤》)材料三:或曰:“吾子论汉末贡举之事,诚得其病也。今必欲戒既往之失,避倾车之路,岂有方乎?士有风姿丰伟,雅望有馀,而怀空抱虚,干植不足,以貌取之,则不必得贤:徐徐先试,则不可仓卒将如之何?”抱朴子答曰:“知人则哲,上圣所难。今使牧守皆能审良才于未用,保性履之始终,诚未易也。但共遣其私情,竭其聪明,不为利欲动,不为属托屈。所欲举者,必澄思以察之,博访以详之,修其名而考其行,校同异以备虚饰。令亲族称其孝友,邦闾归其信义,尝小仕者,有忠清之效,治事之干,则寸锦足以知巧,刺鼠足以观勇也。”(节选自《抱朴子·审举》)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其朝A臣多B贤C左右D多忠E主F有失G皆交H争证谏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遗策,文中指失误、失策,与《过秦论》中“蒙故业,因遗策”的“遗策”意思不同。B.善,意动用法,认为……好,与《苏武传》中“单于壮其节”的“壮”用法相同。C.百节,身体的各个关节,引申为事物的整体,其中的“节”与成语“高风亮节”中的“节”意思不同。D.归,指称赞、称许,与《<论语>十二章》中“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的“归”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楚庄王迅速收罗贤士,终于称霸天下,可见贤主对待各种人才,不能仅仅满足于拥有他们,而要真正发挥他们的作用。B.圣贤能人彼此相见,不用考察就能短时间亲近了解,就如齐桓公听甯戚悲歌就任用他,文王见姜太公不久就加以重用。C.有人论及汉末贡举之事,说到了症结所在,有的士人虽有好的风度仪容,但内在修养不足,若以貌取人就不能得到贤士。D.抱朴子认为,州郡长官在举荐优秀人才时,应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不要为私情私利所扰,不为他人的请托屈服。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举事决断,是以知其勇也;取与有让,是以知其廉也。(2)今使牧守皆能审良才于未用,保性履之始终,诚未易也。14.三则材料都谈到“知人”,侧重点有什么不同?【答案】10.CEG11.D12.C13.(1)办事坚决明断,因此(或“凭这”)知道他是勇敢的;收受给予能谦让,因此(或“凭这”)知道他是廉洁的。(2)如今让州牧郡守全都能够在任用之前考察良才,保证他们的本性和行为始终一致,实在是不容易的。14.①材料一侧重观察其所交的朋友而侧面知人。②材料二侧重从观察人的小节而知人。③材料三侧重强调实地考察其人是否德才兼备。【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断句的能力。句意:如果他的朝臣多是贤能,身边的侍从多是忠诚,君主有过失,都争相进谏。“朝臣多贤”“左右多忠”是并举成分,两者都是完整的主谓成分,中间可断开,即C处;“主有失”另起主语“主”,故其前应断开,即E处;“皆交争证谏”省略主语“朝臣”“左右”,与前一句“主”有所不同,故句前应断开,即G处。故断于CE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的能力。A.正确。后一个“遗策”指遗留下来的策略。句意:他的判断不曾有失误。/承接已有的基业,沿袭前代策略。B.正确。“壮”也是意动用法。句意:庄王认为很好。/单于钦佩苏武的气节。C.正确。后一个“节”是气节的意思。句意:就知道整体了。/高尚的品德,坚贞的节操。D.错误。“天下归仁焉”的“归”意思也是称赞、称许。句意:乡亲邻居称赞他守信讲义。/有一天你做到了克己复礼,全天下都会称许你是仁人。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有人论及汉末贡举之事”“若以貌取人就不能得到贤士”说法有误。论及汉末贡举之事的是抱朴子,且“不能”得到贤士表述过于绝对,“不必”是不一定之意。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是以”,因此;“让”,谦让。(2)“审”,审查,考查;“诚”,实在。【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材料一中,“善相人”对于自己的识人之术,指出“臣非能相人也,能观人之友也”,并针对“布衣”“事君”“人主”三者分别加以分析。从“友”可看出,材料一侧重观察其所交的朋友而侧面知人。材料二中,材料最后总结道“由此观之,以所见可以占未发,睹小节固足以知大体矣”,从中可以看出,材料二侧重从观察人的小节而知人。材料三中,作者指出“以貌取之,则不必得贤”,从而指出我们看人不能光看表面,而是还要深入观察其内在实质。由此可见,材料三侧重强调实地考察其人是否德才兼备。参考译文:材料一:楚国有个善于给人看相的人,他的判断不曾有失误,名声闻于全国。楚庄王召见并询问他。他回答说:“我不是能给人看相,而是能观察人的朋友。观察平民,如果他的朋友都孝顺老人、尊敬兄长、忠厚恭谨、敬畏王命,这样的人,他家里一定会日益富足,自身一定会日益显荣,这就是所说的吉人。观察侍奉君主的臣子,如果他的朋友都忠诚可靠、品德高尚、乐于行善,这样的臣子,侍奉的君主就会更有进益,他的官职就会日益得到升迁,这就是所说的吉臣。观察君主,如果他的朝臣多是贤能,身边的侍从多是忠诚,君主有过失,都争相进谏,这样的君主,他的国家就会日益安定,自身就会日益尊贵,天下就会日益敬服,这就是所说的吉主。我不是能给人看相,而是能观察人的朋友啊!”庄王认为他说得很好,于是迅速收罗贤士,日夜不懈,终于称霸天下。所以贤明的君主时常召见擅长各种技艺的人,不只是拥有他们罢了,而是用来成就大业的。材料二:甯戚敲击牛角唱着悲凉低沉的歌,齐桓公听到后任用了他;尧见到舜不久就禅位给他,周文王没有多久就重用姜太公。所以圣人与贤人的相遇,不用等很久就能够亲近;有才能的人相见,不用等考察就能够了解。所以士人的接触,不一定要与他面对财物分配才能了解他的廉洁,不一定要与他身冒危难经历艰险才能了解他的勇敢。办事坚决明断,因此(或“凭这”)知道他是勇敢的;收受给予能谦让,因此(或“凭这”)知道他是廉洁的。所以看见老虎的尾巴,就知道它比狸猫大;看见大象的牙齿,就知道它比牛大;见到一部分,就知道整体了。由此看来,凭见到的能够预测未发生的,见到一小部分本来就足够知道整体了。材料三:有人说:“您谈论汉朝末年贡举的事情,确实是说到了它的症结。如果一定要戒除以往的过失,避开翻车的道路,难道有什么方法吗?士人有的风度姿态丰满魁伟,严整的仪容绰绰有余,但缺乏内在的修养,根本的东西不足,如果根据外貌取用他,那么不一定能够得到贤者;如果慢慢地先试一试,就又不能很快得到贤者。怎么办呢?”抱朴子回答说:“能透彻地了解人就可称为明智,这对于大圣人也是困难的。如今让州牧郡守全都能够在任用之前考察良才,保证他们的本性和行为始终一致,实在是不容易的。(牧守)只要都驱遣自己的私情,充分发挥聪明才智,不为私利而动心,不为(他人的)请托而屈服(就能实现)。对所要荐举的人,一定深思熟虑反复观察,广泛询问详细了解,按其名声考查他们的行为,比较异同以全面了解虚名之下实际的不足。假如他的家里人和亲戚都称赞他孝顺友爱,乡亲邻居称赞他守信讲义,就尝试着让他当个小官,如果有忠诚清廉的政绩,处理事情的才干,那么一寸锦锻也可以知道其工巧,就是刺杀老鼠也可以看出勇敢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守愚①韩偓深院寥寥竹荫廊,披衣敧枕②过年芳。守愚不觉世途险,无事始知春日长。一亩落花围隙地,半竿浓日界空墙。今来自责趋时懒,翻恨松轩书满床。【注】①本诗为诗人归家修养时所作。②敧枕:靠着枕头。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呈现了诗人的生活环境,也写出了他在归家修养时的生活状态。B.颔联承接首联两句,既写自己守愚无事,也暗指过去“仕途险恶”。C.颈联描述居所周围的景象,花落满地,日晒竹竿,让诗人倍感宁静。D.本诗中的“守愚”与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守拙”有相似涵义。16.有人评价尾联属于正话反说,你是否同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案】15.C16.示例一:同意。①诗人表面上责备自己最近的慵懒,怨恨床榻上堆满书籍,②实际上是写自己心中毫无牵挂,晚上睡觉前能安心地读书,第二天睡到日上半竿,并非真的责备、怨恨。示例二:不同意①诗人闲居在家,虽然春光美好,无仕途险恶,②但因为守愚无事,反而百无聊赖,因此责备自己变得慵懒,甚至怨恨床榻上堆满了书籍。【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C.“日晒竹竿”错误,“半竿浓日界空墙”指的是半个竹竿高的阳光越过矮墙,而非“日晒竹竿”。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今来趋时懒,翻恨松轩书满床正话反说,就是在表达某种意思或说明某个问题时,不从正面写出,而在反处着笔,用同本意相反的词语或事物来表达本意。本题是开放性试题,可同一可不同意,言之成理即可。同意诗句就是正话反说,则因“无事”而随心所欲。“自责”就是自得,“懒”则是安然闲适,专心读书后睡到自然醒之意,而非真的自责和懒惰。不同意则诗句就是字面意思,“守愚”而“无事”,故感觉虚度年华,百无聊赖,怨恨书多。结合具体内容展开分析即可。(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读《过秦论》会让我们明白秦朝灭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2)南宋的《钱塘秋潮图》,描绘了远处峰岫,黛青隐隐,近景崖石,杂树交织,中间则白浪滔滔,气势磅礴的画面,让人联想到柳永《望海潮》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的景象。(3)“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兰”在古诗词中,常被加以人的意志和理想,塑造出高雅、脱俗、独立的气质,如“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云树绕堤沙(2)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3)扈江离以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兰之猗猗,扬扬其香/白雪幽兰犹有韵,鹊桥星渚可无人)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清代郑板桥为什么在画好芝兰后,还着意添加几笔荆棘?他在《荆棘丛兰图卷》中认为,像兰草这样的君子,要对荆棘有颗包容之心。表面是让芝兰与荆棘各安其命,“君子容之又何怕”。深层次却是“不容荆棘不成兰”,让荆棘保护芝兰,让小人成全君子。这似与宋人诗中所写的小松A,小松树因有杂乱的小杉树庇护,才“未怕林间走鹿馋”,让嘴馋的山鹿无此口福。就因有荆棘的庇护,感恩的兰花才绽放得更加平安和硕茂。反之,若没有荆棘和小杉树这些守护神,芝兰和小松何止险象环生,更是B。所以郑板桥才公允地说,不容荆棘不成兰,荆棘并非C,怎能完全与小人等量齐观。进一步从社会意义说,君子掩恶扬善,有益于德化也,这自是君子的担当和使命。当然从人生审美角度看,就如同没有漫长冬夜便无法衬托冬天温暖的太阳,没有小人之恶就无法反衬君子之美。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下列句子中的“自”与文中加点的“自”,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B.我这时正愁工作插不上手,便自告奋勇讨了这件差事。C.人的生死富贵自有定数,任何人都无法强求。D.全县2574个生产队,除300来个队是棉花、油料产区外,其余的都陆续自给。20.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能否改为“没有小人之恶就无法反衬君子之美,就如同没有冬夜便无法衬托冬天的太阳”?请简要分析。【答案】18.A如出一辙B岌岌可危C一无是处19.C20.不能。①原句多了“漫长”与“温暖”两个定语,形成更鲜明的反差,更好地突出了小人之恶对君子之美的反衬作用,增强了句子的表达效果。②前两段都从芝兰荆棘写到君子小人,从具象到抽象,原句的表达与前文的行文逻辑更吻合【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此句为总领句,由“小松树因有杂乱的小杉树庇护,才‘未怕林间走鹿馋’,让嘴馋的山鹿无此口福。就因有荆棘的庇护,感恩的兰花才绽放得更加平安和硕茂”可知,二者非常相似,可填“如出一辙”。如出一辙:比喻两件事情非常相似。B由“更”可知,此句比“险象环生”更严重,如果没有荆棘和小杉树的保护,芝兰和小松就可能死亡,可填“岌岌可危”。岌岌可危:形容非常危险,快要倾覆或灭亡。C荆棘能够保护芝兰,并非没有用处,可填“一无是处”。一无是处:指没有一点儿对的或好的地方,比喻一个人或物没有一点用处。【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不同语境中词语含义的能力。原句是副词,本来。A.介词,从。B.代词,自己。C.副词,本来。D.代词,自己。故选C。【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含义的能力。不能。①原句多了“漫长”与“温暖”两个定语,分别修饰“冬夜”和“太阳”,强调了二者的区别之大,形成更鲜明的反差;而“漫长的冬夜”比喻的是小人之恶,“温暖的太阳”比喻的是君子之美,加上这两个词更好地突出了小人之恶对君子之美的反衬作用,增强了句子的表达效果。②原句先写冬夜和太阳,再写小人和君子,与前两段的内容相吻合,比如第二段先写“像兰草这样的君子,要对荆棘有颗包容之心”,再写“让荆棘保护芝兰,让小人成全君子”,这是由芝兰荆棘写到君子小人;第三段也是先写“小松树因有杂乱的小杉树庇护,才‘未怕林间走鹿馋’,让嘴馋的山鹿无此口福。就因有荆棘的庇护,感恩的兰花才绽放得更加平安和硕茂”,再写到“荆棘……怎能完全与小人等量齐观。进一步从社会意义说,君子掩恶扬善,有益于德化也,这自是君子的担当和使命”,也是由芝兰荆棘、小松小杉树写到君子小人,由具象到抽象。可见原句的表达与前文的行文逻辑更吻合。(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国网络文学能传播得更远、更广,离不开海外传播生态系统的建立和A。网文阅读网站不仅为海外读者创造了“追更”的平台,也提供了“即看即评”的互动体验,读者通过跟帖等方式分析剧情、点评人物,让网络文学拥有旺盛的生命;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辅助创作并赋能机器翻译,逐渐突破产能和成本的限制,让网络文学作品B成为新的可能。中国网络文学技繁叶茂、佳作频出,与C密不可分。近年来,海外“节热”不断升温,多国民众感知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象;“电影周”“文物展”等“一带一路”文化交流活动持续推进,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①在中华文化感动下,②不少海外读者成为中国网络文学的“自来水”,③甚至开始创作浓郁“中国风”的故事。我们期待,中国网络文学坚持以提高质量为生命线,加快主流化、精品化进程;我们相信,中国网络文学将乘风破浪,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华文化作出更大贡献。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2.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中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答案】21.示例:A新技术的应用B大规模走出去C中华文化影响力的提升22.①处“感动”改为“感召”③处在“浓郁”前添加“有”【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A处,此处是中国网络文学能传播得更远、更广的原因之一,后文创建平台、互动体验等都属于新技术,故可填“新技术的应用”;B处,是总结句,呼应开头中国网络文学能传播得更远、更广,谈网络文学的传播,可填“大规模走出去”;C处,是中国网络文学繁荣发展的原因,后文的阐释落脚到“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可知原因可填“中华文化影响力的提升”。【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①处,“海外读者”与“文化感动”搭配不当,“感动”改为“感召”。③处,“浓郁‘中国风’的故事”成分残缺,在“浓郁”前添加“有”。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有人说:问号的形状像人的脑袋,也似一把钥匙。问号蕴含学问,常打问号是一种清醒,会打问号是一种智慧,解开问号是一种能力。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这是一道漫画类+引语式材料作文。材料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一幅漫画,画中呈现人的头型和大脑的轮廓,从外形上看它呈现出问号的形状。第二部分是引语部分,从问号的外形和内涵对其进行了阐释。从外形来看,问号既像人的脑袋,又像钥匙;从内涵来看,问号蕴含学问,对问号的态度不同,收获就不同。由此可见,每个人的大脑中都充满了“问号”,即各种各样的疑问,如何面对这些“问号”就是每个人所需面对的问题。所以,材料引导考生思考常打“问号”、会打“问号”、解开“问号”的关系和作用,即常打“问号”是前提,会打“问号”是关键,解开“问号”是目的。写作时,可先强调“人生而有疑”,然后采用递进结构从常打“问号”、会打“问号”、解开“问号”三个方面进行论证,最后进行总结。这样的文章思路清晰,分析全面,可举的例子也很多。当然也可引申到阅读之外的质疑,如布鲁诺怀疑哥白尼的日心说等。考生可以选择典型人物做例子,如袁隆平在阅读学习相关论文时对专家认为杂交水稻无法育种的论断打“问号”、曾子“三省吾身”等,使论证有说服力。立意:1.“问号”中的学问。2.常打“问号”破云雾,会打“问号”领航向,解开“问号”扬风帆。3.以“问号”为钥匙,打开人生之门。福建省龙岩市2024届高三三模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嗅觉是人体最早形成的感官之一,这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感官反应。鼻子像一个高度灵敏的检测器,通过数以百万计的嗅觉神经,感知和区分各种具有不同结构特性的气味分子,以便我们在复杂的环境中迅速做出判断。模仿人类嗅觉感知的人工智能(AI)嗅觉识别技术是融合了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的先进算法,能够通过检测和分析气味分子来鉴别各种物质。AI嗅觉技术的应用领域从环境监测到医疗诊断,从食品安全到犯罪侦查,其潜力无可限量。那么,在气味感知这个“竞技场”中,AI与人类鼻子,谁的气味感知更胜一筹?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人类和AI感知气味的原理。人类大脑感知气味的过程就像一场“邂逅”。首先,气味分子悄然而至,进入鼻腔。在鼻腔的上方有一个特殊的区域,称为嗅觉上皮。这里有大量的嗅觉受体细胞,能够特异性地识别气味分子。这些气味分子在鼻腔中四处游走,寻找它们的搭档,也就是我们的嗅觉感受器。人类有大约400个功能性嗅觉感受器。这些感受器一旦接触到气味分子,就会立刻引起电信号改变,跳起“电击舞”向大脑传递信号。这个信号通过嗅觉神经直达大脑的一个特定区域——嗅球。在嗅球中,这些信号被进一步处理并分析。然后,信息会传送到与记忆和情感相关的大脑区域,如海马体和杏仁核。大脑将这些信号转化为我们可以识别和理解的气味感觉,让我们感受到气味的味道、质地等特征。最终,经嗅觉神经信号的处理形成了描述各种气味的语义表征,例如咖啡味、玫瑰味、榴莲味等等。那么AI是如何嗅到各种气味的呢?AI“闻到”气味就像是一场根据分子结构进行的“猜谜游戏”。气味来源于特定结构分子,这些分子就像一个个的“信使”,携带着气味的信号。因此,要预测某种物质所带来的气味,关键在于辨析分子的组成和结构。在这一过程中,AI依赖于一个庞大且被精细整理过的数据库。这个数据库可被视为一本高级的“气味—分子翻译词典”,其中详尽地列出了已知分子结构与其相应气味之间的联系。每一种分子与气味的关联都被细致地记录与归档。当面临一个新分子的气味预测任务时,AI会快速检索这个专业“词典”,寻找与新分子结构相近的已知分子,并从中推测可能的气味属性。这个过程不仅快速,还极为精确。除了基本的结构匹配,AI还会综合考虑其他化学性质,如分子的电负性和立体构型等,以更全面地预测新分子的气味特性。这一整体过程就像是AI在汇集和分析各种线索,以推断出新分子可能产生的气味。2023年8月,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款A1气味分析的图神经网络(GNN)模型。分子结构输入到模型中后,GNN会优化不同化学结构在特定气味中的权重,最后通过预测层对分子的气味进行判断,输出对应的气味描述词。研究人员对GNN模型和人类组进行了气味测试。结果显示,AI在53%的化学分子以及55%的气味描述准确度方面表现优于人类气味专家的特性。那么,人类与AI到底谁是气味专家?我们可以想象一个由专业人士组成的团队,他们是“气味专家”。与依赖大量数据和算法的AI不同,这些专家主要依赖他们的嗅觉和多年积累的经验来解析和描述气味。他们有能力识别出各种复杂气味的细微差别,并能用精确的语言进行描述。例如,他们能明确地区分花香、果香、草香、皮革香等各种不同类型的气味,并对其进行深入的解释。此外,这些气味专家还能够结合气味的来源和环境因素,对其进行分析和解读。例如,他们可以分辨出烹饪过程产生的气味、植物的气味、动物身上特有的气味等,并根据这些气味的特点和变化,对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进行系统分析。与数据驱动的AI的预测不同,这些气味专家的描述和判断可能会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他们的结论可能因人而异,甚至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就目前阶段而言,AI的嗅觉能力尚未达到碾压人类的水平,且人类在感知气味的主观体验和理解上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摘编自中国科普网Denovo团队:《AI嗅觉超人类,是噱头还是事实?》)材料二:神经科学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是将刺激的物理特性映射到对应的知觉特征上。在视觉中,波长与颜色相对应;在听觉中,频率与音调相对应。相比之下,化学结构与嗅觉感知之间的映射关系尚不明确。类似于CIE颜色空间和傅里叶空间这样的映射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视觉和听觉编码。同理,为了更好地理解嗅觉编码,嗅觉也需要一个更好的映射。近日,由GoogleResearch、OsmoLab等组成的多机构研究团队使用图神经网络生成了一个主要嗅觉映射图谱(principalodormap,POM),该映射图谱反映了感知关系,并能够预测未知气味的性质。该模型在预测气味性质方面与人类一样可靠:在一个由400个样本外气味组成的前瞻性验证集上,模型生成的气味性质更接近于经过训练的专家组的平均值,而不是中位数。通过应用简单、可解释、基于理论的转换,POM在几种其他气味预测任务上优于化学信息学模型,表明POM成功地编码了结构-气味关系的广义映射。这种方法广泛地实现了气味预测,并为气味数字化铺平了道路。(摘编自《AI也能闻出榴莲味,谷歌绘制首个嗅觉图谱,可分辨50万种气味》)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中用“检测器”来说明人的嗅觉能在复杂环境中对气味做出判断。B.“竞技场”一词表明作者将人类嗅觉与AI嗅觉在气味感知方面进行了比较。C.“邂逅”在文中指气味分子进入到人类的鼻腔中,与相应的嗅觉感受器相遇。D.“词典”是指已知分子结构与其相应气味联系被精细整理好的庞大数据库。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中AI预测气味,就是将气味分子结构与数据库中的信息进行比对,因此AI嗅觉功能强大与否由数据库决定。B.图神经网络(GNN)模型是通过对气味分子进行辨析而建构起来的化学信息学模型,具有强大的AT嗅觉辨析功能。C.气味专家相较于AI嗅觉、优势在于能根据自身的嗅觉和积累的经验,并结合气味的来源、环境因素对气味作出判断。D.嗅觉映射图谱是研究人员借助神经科学中的嗅觉映射原理研制出的AI嗅觉模型,预测原理不同于化学信息学模型。3.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撑AI嗅觉技术应用场景的一项是()A.AI可通过感知病人呼出的气息,实现疾病筛查,进而诊断出病人的疾病。B.AI用在食物新鲜度检测上、可避免食物浪费,降低腐败食物带来的风险。C.AI应用于毒品、放射性危险物品的侦测,可以避免其给人体带来的危害。D.AI通过嗅觉映射图谱能够对环境质量进行监测,如河流、大气的污染等。4.结合材料,对《不同AI模型的预测结果与人类组平均值的相关性坐标图》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不同AI模型的预测结果与人类组平均值的相关性坐标图注:GNN合模是指既采用CNN,又采用射的预测模型。A.图中数据显示,GNN对气味分子结构进行判断和描述,其准确度方面表现远远超过人类。B.依据材料与坐标图,映射模型预测气味的准确度,接近人类组的平均值、与人类一样可靠。C.GNN和POM模型的气味预测数据显示,目前AI的嗅觉能力还无法达到碾压人类的水平。D.GNN混合模型对气味的预测能力优于人类、GNN、映射,可作为今后AI嗅觉研究方向。5.材料一兼具科学性、生动性与社会性,请作简要分析【答案】1.C2.A3.C4.A5.①在介绍AI嗅觉知识时,运用较多的科学术语和科学研究成果。②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将AI嗅觉研究内容生动形象地呈现出来。如:把AI预测出气味比喻成一场“猜谜游戏”,将人类大脑感知气味的过程比拟成“一场邂逅”。③选题聚焦AI嗅觉的时代关切,旨在普及人们对AI嗅觉研究的认知,提升公众科学素养,具有社会性。【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C.“指气味分子进入到人类的鼻腔中,与相应的嗅觉感受器相遇”表述不全。“邂逅”是指人类大脑感知气味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仅指气味分子进入人的鼻腔后与嗅觉感受器相遇,还包括把有关信息会传递到“嗅球”,经大脑相关区域分析后,对气味类别作出判断。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A.“AI预测气味,就是将气味分子结构与数据库中的信息进行比对,因此AI嗅觉功能强大与否由数据库决定”错,根据原文“当面临一个新分子的气味预测任务时,AI会快速检索这个专业‘词典’,寻找与新分子结构相近的已知分子,并从中推测可能的气味属性”可知,Al预测气味,不仅信息比对,还需要判断,这取决于算力;因此Al嗅觉功能强大与否,由数据库和算法决定。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放射性物品无法侦测,因为无气味。因而此项不能支持AI嗅觉技术应用场景。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图表信息的能力。A.“远远超过人类”错,应是两者互有高下。故选A。【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体裁特征和写作特点的能力。①科学性:在介绍AI嗅觉知识时,运用较多的科学术语和科学研究成果。如“分子的电负性和立体构型”“2023年8月,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款AI气味分析的图神经网络(GNN)模型”等。②生动性: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将AI嗅觉研究内容生动形象地呈现出来。如“AI‘闻到’气味就像是一场根据分子结构进行的‘猜谜游戏’。气味来源于特定结构分子,这些分子就像一个个的‘信使’,携带着气味的信号”,把AI预测出气味比喻成一场“猜谜游戏”;“人类大脑感知气味的过程就像一场‘邂逅’”,将人类大脑感知气味的过程比拟成“一场邂逅”。③社会性:材料一摘编自中国科普网,题目是《AI嗅觉超人类,是噱头还是事实?》,通过与人类嗅觉的对比,介绍了AI嗅觉的原理、特点等,选题聚焦Al嗅觉的时代关切,旨在普及人们对AI嗅觉研究的认知,提升公众科学素养,具有社会性。(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白马雪涛蒙福森时间,像捧在手心里的沙子,一点一点地流走。离天亮还有一段时间。窗外,万籁俱寂夜色斑斓。梁嵩已收拾好行李。其实,他的行李极为简单:一个包袱、几件衣服、一点几碎银,一沓旧书而已。抬头看看天色,墨绿色的夜空中,月明星稀,他踱步到后院马槽去,那匹跟随了他多年的白马正在低头吃草。他轻轻地拍了拍马背,加了一把草料。梁嵩看夜色尚浓,便躺到床上闭目养神。此时,远处浔阳寺的钟声隐约传来,在寂静的深夜里显得格外悠扬雄浑。浔阳寺古朴简陋,在武陵郡桃源东三里。每晚更深夜静,在城里隐约可闻钟声。梁嵩初到武陵任职,到过那里。相传,东晋陶渊明写下名篇《桃花源记》后,邑人在此建寺,寺门楹联曰:“灯落云霄璃色焕,钟鸣烟雨偈音长。”读之似闻钟鸣烟雨之中和尚诵经唱和之音。芸娘已经做好了煎饼,包好,以备梁嵩路上充饥之用。她坐在厨房门口发呆,陷入沅思之中。五年前,芸娘的家乡遭遇旱灾,颗粒无收,她和爹爹投奔亲戚,来到武陵。没想到,这里的旱灾更严重,田地龟裂,草木枯死,饿殍遍野。爹爹饿死在路上,她也饿得奄奄一息,差一点儿没命,幸好梁嵩上任,路过这里,救了她一命。后来,他带她回府衙里,让她做点儿杂活儿。天色微亮,梁嵩去马槽牵马,跟府衙的人交代完毕。这座在此读书生活办公了几年的武陵太守府,他熟悉得跟家里一样。梁嵩一步三回头地牵马出了大门。就在他要上马的那一刻,听到一声呼喊:“等等我——”芸娘追出来了,站在门口,看着他颀长的背影,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潸然泪下。梁嵩不敢回头,眼角有亮晶晶的液体在流淌,是泪水吗?他深深地叹息一声,翻身上马,马鞭一挥,白马驮着梁嵩,徐徐而去。白马穿过武陵城的大街小巷。嘚嘚嘚,嘚嘚嘚,马蹄声碎,清脆如磬。那时,天地竟是如此之宁静,仿佛沉睡了一般,大风拂过空旷无人的街道。在远处传来的一阵打更声中,梁嵩出了城门,回头凝视。蓦然间,他快马加鞭,飞驰而去。武陵城外一眼望不到边的稻田绵延到远处。郊外,树木繁密溪水如练,时闻虫声唧唧,鸟声相和。此时,月朗星稀,秋草露冷。几年前,武陵遭遇旱灾,加上蝗灾,赤地千里,满目荒凉,老百姓无法生活,纷纷逃离家园。梁嵩到任,为武陵太守。他开仓济民,扩桑田,修水渠,上书请免赋税。几年过去了,武陵郡百业俱兴,百姓安居乐业。梁嵩怀里报着那封家书。家书上只有寥寥几字:“母病重,急盼儿归。”母亲消瘦的脸庞蓦然间浮现在梁嵩的脑海中,使他浮想联翩。父亲早逝,他与老母相依为命,艰难度日。十几年前,梁嵩以一首《荔枝诗》高中状元,并以其中“金门若有栽培地,须占人间第一名”的诗句闻名天下。中状元后,梁嵩任翰林院编修,后任武陵太守。他正想把母亲接来,在母亲膝前尽孝,没想到,母亲却病倒了。随后,梁嵩上书请辞,朝廷不准;再上书,依然不准。遂含泪以母亲之名作《代母作倚门望子赋》,此文情真意切,感情丰富。梁嵩终获准辞官,并允免其家乡龚州三年赋税。天亮时,梁嵩已经离开了武陵城,往西北而去。不久,他策马来到沅水边,正欲过桥时,忽听背后人声鼎沸,有人大声高喊:“梁太守,请留步——”梁嵩转过头来一看,禁不住愣了——黑压压的一群人追来,高声大呼:“梁太守——梁太守”原来是闻讯而来的武陵百姓送行来了。梁嵩本想偷偷离开,不惊动百姓,不知道是谁走漏了他卸任离开的消息。刹那间,他心热眼酸,摇手叫百姓们回去:“请父老乡亲们留步,梁嵩就此别过!”可百姓哪听他的啊!继续追来。梁嵩拨过马头,飞起一鞭,两腿一夹,那匹白马飞快地冲下石桥,踏着波涛,从水面上削了过去,身后,溅起一片迷迷蒙蒙的水雾。梁嵩到了沅江右岸,恰好百姓们也赶到了沅江左岸,大声哭喊:“梁太守,您就让我们送送你吧——”梁嵩心里特别不好受,声音哽咽,泪花闪烁,回头看着百姓们。此时,那白马一声嘶鸣,梁嵩拍了拍白马:“老伙计呀,你跟随我多年,我不带你回去了,我再找一匹马,你留下来吧。”白马似乎了解梁嵩之意,伸出热乎乎的舌头,舔了舔他的手背,不忍离别。梁嵩下马,向对岸的百姓挥手告别。早有人在此岸等候梁嵩,他换乘另一匹马,往桃源方向策马而去。那匹白马原路返回,可由于一路奔跑,体力消耗过大,在渡江时,竟然被滔滔江水吞没了。梁嵩思母心切,卸任后归心似箭。他快马加鞭,晓行夜宿。回到广西藤县,恰遇大雨,江水暴涨,梁嵩骑马渡过东濠河时,不幸遇难。梁嵩走后的第二天,芸娘独自一人来到沅江边。此刻,晴空万里,江风吹拂,云水苍茫,波浪一下一下地拍打着岸边。空旷寂静的江边,除了江水、几只沙鸥、一艘旧船,空无一人。开阔的江面上,碧波荡漾,浪花奔涌。恍然间,芸娘仿佛看见梁嵩骑着白马在江上飞奔;白马扬蹄奔驰,鬃毛扬起,在江水中飞腾,在碧波中跃动,与白色的浪涛浑然一体。后来,武陵人谓此景曰“白马雪涛”,为桃源县八景之一。后人有《白马雪涛》诗云:“层澜叠浪势轰雷,怒雨号风涌雪堆。半夜四天云墨黑,恍疑白马闯江来。”“唉——”芸娘似乎听到了自己心里的一声轻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描写梁嵩骑马出城时的马蹄声,急促而又清脆,写出他离开心切,生恐走得太迟,会惊动城中百姓。B.小说描写武陵城外绵延不尽的稻田和美丽的自然风光,表现了百姓生活的安乐祥和,褒扬了梁嵩的政绩。C.文中插入梁嵩《荔枝诗》的诗句,不仅体现了梁嵩出众的文学才华,也表现了他的豪迈自信、志向恢弘。D.梁嵩挂念母亲,辞官却未获准,最终借写母亲望子之情的文章才感动朝廷,得以如愿,可见他深受朝廷倚重。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写到浔阳寺的钟声后,补充交代了浔阳寺的建寺背景,衬托了梁嵩的形象,也使作品更富历史底蕴。B.小说写百姓为梁嵩送行时,插入“不知道是谁走漏了他卸任离开的消息”一句,此处是用限知视角叙事,更为真实。C.小说描写梁嵩策马过江的画面,用了一系列的动词,精准传神,力度十足,体现出其离别时强忍不舍,干脆果决。D.小说以时间为轴,多处通过天色之变来表现时间流逝,叙事节奏舒缓,情节推进自然,文章的结构脉络清晰。8.芸娘这一人物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9.《浔州府志》载,梁嵩回乡时,“野渡无舟,乘白马过河,强渡遂殁于水”;而本文则加入梁嵩留马,白马返渡溺亡的情节。这一设计有怎样的文学效果?请谈谈你的理解。【答案】6.A7.A8.①芸娘在危难之际得梁嵩救助,使梁嵩宽厚爱民的形象更为鲜活立体。②芸娘与梁嵩离别时难言的不舍,丰富了小说的情感意蕴,使故事更为细腻动人。③梁嵩走后,芸娘的思念与想象进一步强化了百姓对梁嵩的感恩与爱戴。④文末以芸娘心里的一声轻叹作结,使小说更为含蓄蕴藉,耐人寻味。9.①留马之举表现了梁嵩对浔阳百姓的难舍之情,丰富了人物形象,使故事更动人;②白马返渡溺亡的情节引出了下文芸娘的想象,寄托了百姓对梁嵩的爱戴和怀念;③小说加入与白马相关的情节,赋予了“白马雪涛”这一景观以深厚的人文底色;④两个情节的加入增强了故事的传奇色彩,使小说更为引人入胜。【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急促”“离开心切”错,白马穿行在武陵城时,马蹄声应是轻缓的,梁嵩离别亦有不舍,是出了城门后方才快马加鞭离开。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的艺术特色的能力。A.“衬托了梁嵩的形象”说法有误。浔阳寺的建寺背景与梁嵩人物形象没有直接关联,这里没有衬托人物形象的作用。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作用的能力。文中提到芸娘的来历“幸好梁嵩上任,路过这里,救了她一命。后来,他带她回府衙里,让她做点儿杂活儿”,从梁嵩救下并收留芸娘这一情节可以更鲜明地看出梁嵩宽厚爱民的形象。文中对芸娘详细描写的部分,主要在梁嵩出门时芸娘含泪相送的部分。芸娘的潸然泪下与梁嵩的“眼角有亮晶晶的液体在流淌”,使文章增加了无比浓厚的情愫,这也丰富了小说的情感意蕴,使故事更为细腻动人。文章后半部分还花了大量笔墨描写百姓们送别梁嵩的情节。百姓们是一群无名无姓的群体,而芸娘实际上也是这些受梁嵩恩泽的百姓之一。所以,芸娘的思念与想象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广大武陵百姓们对梁嵩的思念和想象的具象化描写。这些具体描写也进一步强化了百姓对梁嵩的感恩与爱戴。文章最后,还出现芸娘第二天独自到江边的情节,此时,作者以“芸娘似乎听到了自己心里的一声轻叹”单独成段做结,千言万语似乎全都浓缩成这短短的一句话,使得小说更为含蓄蕴藉,耐人寻味。【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梁嵩留马之举出现在他发现百姓们赶到沅江左岸送别他时,正是因为看到这无数可亲可爱的百姓们,梁嵩才能难以割舍留恋之情,“心里特别不好受”,于是留下白马,想让白马代替自己继续关怀浔阳百姓。这也进一步丰富了梁嵩的人物形象,使故事更动人。对于白马结局,文中写到“那匹白马原路返回,可由于一路奔跑,体力消耗过大,在渡江时,竟然被滔滔江水吞没了”,而梁嵩却继续远去。滔滔江水路途险阻,又没有相熟的白马相伴,梁嵩此行是否安全?文末芸娘的想象与担忧,也正是百姓们的担忧。由此可见,这部分在情节上也有引出下文的作用,并寄托了百姓对梁嵩的爱戴和怀念。文章最后提到“后来,武陵人谓此景曰‘白马雪涛’,为桃源县八景之一”。这一景色原本应该是源于浪潮奔涌的自然景观,但作者加入白马坠江而亡这一情节,也就跟末尾“恍然间,芸娘仿佛看见梁嵩骑着白马在江上飞奔”这一想象相呼应,赋予了“白马雪涛”这一景观以深厚的人文底色。作者所加的白马坠江而亡以及梁嵩“强渡遂殁于水”都出自地方志或地方传说。因此,加入这些情节,也使得故事不仅仅只是普通的写实,而是增强了故事的传奇色彩,使小说更为引人入胜。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荆有善相人者,所言无遗策,闻于国。庄王见而问焉。对曰:“臣非能相人也,能观人之友也。观布衣也,其友皆孝悌纯谨畏令,如此者,其家必日益,身必日荣,此所谓吉人也。观事君者也,其及皆诚信有行好善,如此者,事君日益,官职日进,此所谓吉臣也。观人主也,其朝臣多贤左右多忠主有失皆交争证谏,如此者,国日安,主日尊,天下日服,此所谓吉主也。臣非能相人也,能观人之友也。”庄王善之,于是疾收士,日夜不懈,遂霸天下。故贤主之时见文艺之人也,非特具之而已也,所以就大务也。(节选自《吕氏春秋·贵当》)材料二:甯戚击牛角而商歌,桓公闻而举之;尧舜相见不违桑阴,文王举太公不以目久。故贤圣之接也,不待久而亲;能者之相见也,不待试而知矣。故士之接也,非必与之临财分货乃知其廉也;非必与之犯难涉危乃知其勇也。举事决断,是以知其勇也;取与有让,是以知其廉也。故见虎之尾,而知其大于狸也;见象之牙,而知其大于牛也;一节见,则百节知矣。由此观之,以所见可以占未发,睹小节固足以知大体矣。(节选自《说苑·尊贤》)材料三:或曰:“吾子论汉末贡举之事,诚得其病也。今必欲戒既往之失,避倾车之路,岂有方乎?士有风姿丰伟,雅望有馀,而怀空抱虚,干植不足,以貌取之,则不必得贤:徐徐先试,则不可仓卒将如之何?”抱朴子答曰:“知人则哲,上圣所难。今使牧守皆能审良才于未用,保性履之始终,诚未易也。但共遣其私情,竭其聪明,不为利欲动,不为属托屈。所欲举者,必澄思以察之,博访以详之,修其名而考其行,校同异以备虚饰。令亲族称其孝友,邦闾归其信义,尝小仕者,有忠清之效,治事之干,则寸锦足以知巧,刺鼠足以观勇也。”(节选自《抱朴子·审举》)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其朝A臣多B贤C左右D多忠E主F有失G皆交H争证谏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遗策,文中指失误、失策,与《过秦论》中“蒙故业,因遗策”的“遗策”意思不同。B.善,意动用法,认为……好,与《苏武传》中“单于壮其节”的“壮”用法相同。C.百节,身体的各个关节,引申为事物的整体,其中的“节”与成语“高风亮节”中的“节”意思不同。D.归,指称赞、称许,与《<论语>十二章》中“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的“归”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楚庄王迅速收罗贤士,终于称霸天下,可见贤主对待各种人才,不能仅仅满足于拥有他们,而要真正发挥他们的作用。B.圣贤能人彼此相见,不用考察就能短时间亲近了解,就如齐桓公听甯戚悲歌就任用他,文王见姜太公不久就加以重用。C.有人论及汉末贡举之事,说到了症结所在,有的士人虽有好的风度仪容,但内在修养不足,若以貌取人就不能得到贤士。D.抱朴子认为,州郡长官在举荐优秀人才时,应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不要为私情私利所扰,不为他人的请托屈服。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举事决断,是以知其勇也;取与有让,是以知其廉也。(2)今使牧守皆能审良才于未用,保性履之始终,诚未易也。14.三则材料都谈到“知人”,侧重点有什么不同?【答案】10.CEG11.D12.C13.(1)办事坚决明断,因此(或“凭这”)知道他是勇敢的;收受给予能谦让,因此(或“凭这”)知道他是廉洁的。(2)如今让州牧郡守全都能够在任用之前考察良才,保证他们的本性和行为始终一致,实在是不容易的。14.①材料一侧重观察其所交的朋友而侧面知人。②材料二侧重从观察人的小节而知人。③材料三侧重强调实地考察其人是否德才兼备。【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断句的能力。句意:如果他的朝臣多是贤能,身边的侍从多是忠诚,君主有过失,都争相进谏。“朝臣多贤”“左右多忠”是并举成分,两者都是完整的主谓成分,中间可断开,即C处;“主有失”另起主语“主”,故其前应断开,即E处;“皆交争证谏”省略主语“朝臣”“左右”,与前一句“主”有所不同,故句前应断开,即G处。故断于CE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的能力。A.正确。后一个“遗策”指遗留下来的策略。句意:他的判断不曾有失误。/承接已有的基业,沿袭前代策略。B.正确。“壮”也是意动用法。句意:庄王认为很好。/单于钦佩苏武的气节。C.正确。后一个“节”是气节的意思。句意:就知道整体了。/高尚的品德,坚贞的节操。D.错误。“天下归仁焉”的“归”意思也是称赞、称许。句意:乡亲邻居称赞他守信讲义。/有一天你做到了克己复礼,全天下都会称许你是仁人。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有人论及汉末贡举之事”“若以貌取人就不能得到贤士”说法有误。论及汉末贡举之事的是抱朴子,且“不能”得到贤士表述过于绝对,“不必”是不一定之意。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是以”,因此;“让”,谦让。(2)“审”,审查,考查;“诚”,实在。【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材料一中,“善相人”对于自己的识人之术,指出“臣非能相人也,能观人之友也”,并针对“布衣”“事君”“人主”三者分别加以分析。从“友”可看出,材料一侧重观察其所交的朋友而侧面知人。材料二中,材料最后总结道“由此观之,以所见可以占未发,睹小节固足以知大体矣”,从中可以看出,材料二侧重从观察人的小节而知人。材料三中,作者指出“以貌取之,则不必得贤”,从而指出我们看人不能光看表面,而是还要深入观察其内在实质。由此可见,材料三侧重强调实地考察其人是否德才兼备。参考译文:材料一:楚国有个善于给人看相的人,他的判断不曾有失误,名声闻于全国。楚庄王召见并询问他。他回答说:“我不是能给人看相,而是能观察人的朋友。观察平民,如果他的朋友都孝顺老人、尊敬兄长、忠厚恭谨、敬畏王命,这样的人,他家里一定会日益富足,自身一定会日益显荣,这就是所说的吉人。观察侍奉君主的臣子,如果他的朋友都忠诚可靠、品德高尚、乐于行善,这样的臣子,侍奉的君主就会更有进益,他的官职就会日益得到升迁,这就是所说的吉臣。观察君主,如果他的朝臣多是贤能,身边的侍从多是忠诚,君主有过失,都争相进谏,这样的君主,他的国家就会日益安定,自身就会日益尊贵,天下就会日益敬服,这就是所说的吉主。我不是能给人看相,而是能观察人的朋友啊!”庄王认为他说得很好,于是迅速收罗贤士,日夜不懈,终于称霸天下。所以贤明的君主时常召见擅长各种技艺的人,不只是拥有他们罢了,而是用来成就大业的。材料二:甯戚敲击牛角唱着悲凉低沉的歌,齐桓公听到后任用了他;尧见到舜不久就禅位给他,周文王没有多久就重用姜太公。所以圣人与贤人的相遇,不用等很久就能够亲近;有才能的人相见,不用等考察就能够了解。所以士人的接触,不一定要与他面对财物分配才能了解他的廉洁,不一定要与他身冒危难经历艰险才能了解他的勇敢。办事坚决明断,因此(或“凭这”)知道他是勇敢的;收受给予能谦让,因此(或“凭这”)知道他是廉洁的。所以看见老虎的尾巴,就知道它比狸猫大;看见大象的牙齿,就知道它比牛大;见到一部分,就知道整体了。由此看来,凭见到的能够预测未发生的,见到一小部分本来就足够知道整体了。材料三:有人说:“您谈论汉朝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