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重庆市西北狼联盟高二上学期入学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4-2025学年重庆市西北狼联盟高二上学期入学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4-2025学年重庆市西北狼联盟高二上学期入学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4-2025学年重庆市西北狼联盟高二上学期入学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4-2025学年重庆市西北狼联盟高二上学期入学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重庆市西北狼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在剧本中,冲突不仅决定着动作的内容和方向,而且,只有冲突充分展开,才能使参与冲突的各个人物的动作不断发展下去,因果相承,首尾相贯。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并不是任何生活矛盾,都可以构成真正的戏剧冲突。在实际生活中,有些矛盾或者刚刚显露,就完结了;或者虽有发展,却并不充分;或者来势迅猛,却很容易解决……把这样的矛盾现象作为剧本的内容,人物的动作就不会丰富有力,更不可能不断发展变化。一个王子,知道新继位的暴君正是杀害自己父亲的凶手,他可能马上行动起来,顺利地报仇复位。这样,冲突是尖锐的,但却难以构成一出五幕戏的内容,甚至不会有什么真正的戏剧性。莎士比亚选择一个思想深邃、行动软弱的人物作为复仇任务的承担者,构成了一场特殊的冲突,人物进入冲突之后,动作丰富复杂,不断变化发展,全剧由始至终充满了强烈的戏剧性。(摘编自谭霈生《论戏剧性——关于戏剧冲突》)材料二:在一部完整的戏剧作品的文学构成中,戏剧性具体表现出哪些艺术特征呢?一曰集中性。这是一个艺术结构的“浓度”问题,戏剧的情节必须是相对紧凑和集中的,一场戏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内当众演完,戏剧必须环环紧扣,在事件内容的密度上不能太疏落。首先,当众演出与私下阅读是两种不同的信息传递与接受的方式,前者不能随意中途停止、反复检视,后者则是可以按阅读者之意而随时停、启或反复翻阅的。如果戏剧化的情节不够集中,便无法叫观众“一口气”看完。中国明清传奇很长,缺乏情节的集中性,一本戏往往四五十出,要演几天才能完结。显然,这种戏剧形态还有浓厚的说唱文字痕迹,可传者只是其中某些比较精彩、集中的片段——“折子戏”而已。其次,戏剧性的动作和冲突,必然引起人的某种紧张、期待的心理反应,这种心理反应只能维持在一定的时间长度之内,如果超过了这个时间的限度,人的心理和情绪便会疲劳、弱化以至消失,那时戏剧性便无从谈起了。在史诗、小说等叙事作品中,情节的进展可以是平静、舒缓的,但是戏剧的情节必须相对紧凑和集中,其中关键的转折点是不允许久久搁置、延宕的。二曰紧张性。当自然、社会、人处于平静、舒缓的状态,一切差异、矛盾都还在酝酿中或被掩盖着,就不会有“戏”。所谓“戏”,就是从某一“平静、舒缓”状态的打破到求得新的“平衡”的一个过程。因此,没有一定程度、一定方式的紧张,便没有戏剧性。事件、心理本身的紧张性及其在观众中引起的相应的紧张感,是戏剧性的重要特征之一。现代剧作家陈白尘说:“有一个人突然掉进一个很深的井里,他为了活命,就千方百计地挣扎、搏斗。这个挣扎、搏斗的过程,就是戏。”这里说的就是事件(掉进深井之事)与心理(挣扎、搏斗之心)的紧张性。这种紧张性,并不都是朝着一个心理的向度生发的。它有时表现为狂欢、激奋、情志活泼等;有时表现为惊慌、担忧、恐惧、怜悯等。但是,由于戏剧体裁、题材、主题、风格的不同,紧张性不同向度表现的具体内容是各不相同的。三曰曲折性。平铺直叙没有戏,一波三折才有戏,戏剧性的所有特征都不可能离开曲折性而存在。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就指出了这一特征,他说:“悲剧中的两个最能打动人心的成分是属于情节的部分,即突转和发现。”所谓突转,是“指行动的发展从一个方向转至相反的方向”;所谓发现,则是“指从不知到知的转变”。“最佳的发现与突转同时发生。”清代戏剧家李渔所说的“山穷水尽之处,偏宜突起波澜,或先惊而后喜,或始疑而终信,或喜极、信极而反致惊疑,务使一折之中,七情具备”,也是从曲折引人之趣来论戏的。曲折性贵在自然而然、水到渠成,虽然出乎意料之外,但总是在情理之中。这就是说,不论是“突转”还是“发现”,其动力应该是来自戏剧自身冲突的张力,而不是偶然的、外来的一种“推助”。19世纪末兴起所谓“反戏剧”的倾向,至20世纪,这一倾向日渐强烈。持这一倾向的戏剧家力避“戏”的重、浓、显,追求一种更轻、更淡、更隐的戏剧性。这时,剧作家努力的目标不是在激变的时刻,而是在最平稳而单调的状态中描绘生活,并且在表现个别事件时避免运用任何明快的手法。在这一派作家的心目中,“戏剧性”一词成了骂人的话。比利时象征主义剧作家莫里斯·梅特林克主张在平平静静的日常生活中发掘“戏剧性”,使“戏”更加内心化、散文化,甚至成为一种表现“没有动作的生活”的“静止的戏剧”。他认为一位静坐灯下沉思,俯首听从灵魂与命运支配的老人,“他纵然没有动作,但是,和那些扼死了情妇的情人、打赢了战争的将领或‘维护了自己荣誉的丈夫’相比,他确实经历着一种更加深邃、更加富于人性和更具有普遍性的生活”。如果把“反戏剧”看成是对传统的戏剧性走向极端的一种反拨,对那种片面追求庸俗的“剧场效果”的一个反抗,它是有积极意义的。它更加证明了上述戏剧性三个特征的相对性,从而开阔了人们对戏剧艺术的视野。正如威廉·阿契尔所说:“任何运动都是好的,只要它能帮助艺术摆脱一大套法则定义的专横统治。”然而,“反戏剧”如要从根本上反掉戏剧艺术自身的规律,完全抹煞戏剧性的基本特征,那就无异于取消戏剧了。(董健《文学构成中的戏剧性》)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生活中的矛盾不能直接构成真正的戏剧冲突,因为这样的矛盾不能充分展开,人物的动作不会丰富有力。B.一场戏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内当众演完,不能随意中途停止,否则就会使戏剧化的情节不够集中,变成“折子戏”。C.事件、心理本身的紧张性及其在观众中引起的相应的紧张感,是戏剧性的重要特征之一,一出戏的紧张感越强,戏剧性就越强。D.在“反戏剧”倾向的作家心目中,“戏剧性”一词成了骂人的话,因为他们想摆脱戏剧法则的专横统治,开阔戏剧艺术的视野。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要使王子复仇的故事构成一出五幕戏,就要把王子塑造成思想深邃、行动软弱的人,这样才能构成特殊的冲突,使全剧充满戏剧性。B.人在看戏时产生的紧张、期待的心理反应不能超过一定的时间限度,否则就会疲劳、弱化以至消失,所以戏剧时间不宜过长。C.戏剧情节必须具有曲折性,而且其动力应该是来自戏剧自身冲突的张力,不是戏剧家设计出来的,而是自然而然的。D.传统观点认为没有一定程度的紧张,便没有戏剧性,而“反戏剧”倾向的戏剧家追求更轻、更淡、更隐的戏剧性,两种观点截然不同。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曹禺的《北京人》开幕不久就告诉观众:老太爷曾皓有一具油漆了几十遍的棺材,他视之如命。但他欠了隔壁杜家的债,杜家说如不还钱就以房子或棺材抵债。至第三幕,杜家放出话,如不还钱就在下半夜寅时之前把棺材抬走。寅时将至,杜家紧逼,此时曾皓的女婿江泰突然大义凛然站出来说他有办法——去求当公安局长的朋友帮忙,叫杜家再等一等。不仅观众期待着江泰行动的结果,连曾皓等人也似乎燃起了最后一线希望。B.在古希腊悲剧《奥狄浦斯王》中当“杀父娶母”的预言已被证明成为事实,王后(即:被奥狄浦斯娶为妻子的他的生母)发了疯,冲进卧房自杀身亡;奥狄浦斯痛不欲生,用从王后袍子上摘下的两只金别针刺瞎了自己的双眼。这些动作均未在舞台上演出,而是在“传报人”的口中说出来的。C.易卜生的《玩偶之家》里的海尔茂,这位律师出身的银行经理,正当他为妻子娜拉背着他借钱、丢了他的“面子”而大发雷霆之时,揭发人来信表示不再提此事,连“罪证”都退了回来,这时他马上把证据付之一炬,由怒转喜,由责骂转而安抚妻子———“受惊的小鸟儿”。这瞬间的一怒一喜,把海尔茂自私、虚伪的心灵露暴无遗。D.《雷雨》中周朴园与侍萍年轻时的恋情的变故,是全剧的“情节核”。没有这个最原初的事件,以后悲剧的每一个波澜,从周萍与四凤的乱伦之爱、繁漪与周萍的乱伦之情,到周朴园与侍萍老来相遇的惊异与尴尬,再到揭开了种种人伦关系的“谜底”之后的矛盾的总爆发,这一切都不会如此发生。4.戏剧冲突和戏剧的艺术特征之间是怎样的关系?结合材料一、材料二进行简要概括。5.《窦娥冤》是元代剧作家关汉卿的代表作,讲述了窦娥被无赖张驴儿诬陷,最终含冤赴死的故事,请结合材料二谈谈这部戏剧的艺术特征。【答案】1.D2.B3.A4.①戏剧冲突决定了戏剧具有集中性、紧张性和曲折性的艺术特征;②戏剧的艺术特征(集中性、紧张性和曲折性)能够通过戏剧冲突表现出来。5.①体现了戏剧的集中性特征。全剧紧紧围绕窦娥被诬陷和冤死来结构剧情,使得观众的心理期待得到满足。②体现了戏剧的紧张性的特征。窦娥为了沉冤得雪,与社会黑暗统治展开了抗争,给观众以紧张感。③体现了戏剧的曲折性特征。本来张驴儿想毒死窦娥的婆婆,却意外害死了自己的父亲,县官拷打窦娥的婆婆迫使窦娥含冤招认,窦娥死前发下三桩誓愿并一一应验,最后窦娥的父亲帮助窦娥沉冤得雪,全剧一波三折充满才突转。【解析】这篇阅读文章通过两则材料探讨了戏剧冲突和戏剧性艺术特征的关系。材料一强调了冲突在戏剧中的重要性,指出生活中的矛盾并不总能构成戏剧冲突,需通过复杂的人物动作和情节发展来实现。材料二则详细分析了戏剧性的三个特征:集中性、紧张性和曲折性,并讨论了“反戏剧”倾向对传统戏剧性的挑战。整体来看,文章通过理论与实例结合,深入剖析了戏剧艺术的核心要素及其演变,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和启发性。【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生活中的矛盾不能直接构成真正的戏剧冲突”说法有误。原文“并不是任何生活矛盾,都可以构成真正的戏剧冲突”说明有的生活矛盾是可以构成戏剧冲突的,只是非常少见难得。B.“否则就会使戏剧化的情节不够集中,变成‘折子戏’”说法有误。根据原文内容可知,“折子戏”并不是情节不够集中,而是整出戏不够集中,只有集中的那部,成为折子戏。C.“紧张感越强,戏剧性就越强”无从谈起。原文只说“事件、心理本身的紧张性及其在观众中引起的相应的紧张感,是戏剧性的重要特征之一”,不能体现选项关系。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就要把王子塑造成思想深邃、行动软弱的人,这样才能构成特殊的冲突”说法有误。根据原文,莎士比亚把王子塑造成思想深邃、行动软弱的人,从而使王子复仇的故事构成了戏剧,而A项把这个信息转变成了必要条件推理,是错误的。C.“不是戏剧家设计出来的,而是自然而然的”说法有误。根据原文“曲折性贵自然而然、水到渠成,虽然出乎意料之外,但总是在情理之中”可知,这里的自然而然,是说曲折性要符合逻辑,并不是说戏剧不是人为设计的。D.“两种观点截然不同”说法有误。这两种观点不是针锋相对的,而是轻重的区别,原文““反戏剧’如要从根本上反掉戏剧艺术自身的规律,完全抹煞戏剧性的基本特征,那就无异于取消戏剧了”。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根据原文可知能引起观众紧张、期待心理的戏剧特征是:集中性、紧张性、曲折性。A.事件在寅时集中爆发,体现了戏剧特征的集中性,故事紧凑,一直在致力于满足观众的心理期待;以房子或棺材抵债与老太爷视之如命的不舍,具备了紧张性特征;还债的时间到了,曾皓的女婿江泰找人帮忙给曾皓等人希望,情节一波三折,具备了曲折性特征。本项同时具备了集中性、紧张性、曲折性的戏剧特征,故本项最能引起观众紧张、期待心理。B.众多事件在同一时刻爆发,具备集中性特征,但是从“传报人”的口中说出来的,从而不具备了紧张性和曲折性特征。C.收回“罪证”、销毁“罪证”、安抚妻子,情节单一,只是平铺直叙不具备曲折性特征。D.周朴园与侍萍年轻时的恋情变故构成最原初的事件,之后的所有事件的矛盾的总爆发,这具备了集中性的特征;但没有提及事件与心理之间的关系,也没有对情节一波三折的讲述,从而不具备紧张性和曲折性。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①根据“在剧本中,冲突不仅决定着动作的内容和方向,而且,只有冲突充分展开,才能使参与冲突的各个人物的动作不断发展下去,因果相承,首尾相贯”可知,戏剧冲突决定了戏剧具有集中性、紧张性和曲折性的艺术特征;②根据“这就是说,不论是‘突转’还是‘发现’,其动力应该是来自戏剧自身冲突的张力,而不是偶然的、外来的一种‘推助’”可知,戏剧的艺术特征(集中性、紧张性和曲折性)能够通过戏剧冲突表现出来。【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①全剧以窦娥的悲惨遭遇为核心,围绕着她被诬陷和冤死的命运展开,使得剧情紧凑而有力。观众随着剧情的发展,心中充满了对窦娥的同情和对真相的渴望,这种心理期待在剧情的高潮部分得到了满足,使得观众的情感得到了充分的释放。体现了戏剧的情节相对紧凑和集中环环紧扣、事件内容的密度不疏落的戏剧的集中性特征。②窦娥为了洗清自己的冤屈,与社会的黑暗统治展开了激烈的抗争。她所经历的磨难和困苦,让观众感受到了她的无助和绝望,同时也感受到了社会的冷酷和无情。这种紧张感使得观众的心跳加速,情绪紧绷更加关注剧情的发展,期待着窦娥能够战胜邪恶,沉冤得雪。体现了戏剧的紧张性的特征。③剧情中的每一次转折使得观众无法预测接下来的发展。张驴儿本想毒死窦娥的婆婆,却意外害死了自己的父亲;县官拷打窦娥的婆婆,迫使窦娥含冤招认;窦娥死前发下三桩誓愿,竟然一一应验;最后,窦娥的父亲帮助她沉冤得雪。这一系列的情节转折,使得全剧充满了戏剧性和观赏性,戏剧情节的一波三折、出乎意料之外但总是在情理之中给观众带来了一次次的心灵震撼。体现了戏剧的曲折性特征。(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伤痕[俄]伊·阿·蒲宁八月里一个暖热的夜晚,天黑漆漆的,依稀看得见几颗星星在高空云层深处若隐若现。一辆小车沿着布满厚厚尘土的田野大道徐缓地行驶着。车上坐着两个年轻的乘客——一个小姐和一个青年。幽暗的远处闪亮着一道火光,时而照亮那对平静地跑着的马儿——马儿鬃毛凌乱,套着简便马具;时而照亮着那青年他头戴便帽,身穿麻布衬衫,稳坐在驾驶座位上。马车快速地行驶着,闪过一片收获后空闲着的田野,向一片黑森森的树林驶去。昨天晚上,村子里曾响起一阵阵喧嚷声、喊叫声和胆怯的犬吠声。原来,在乡间小木房的农民吃过晚饭后不久,一只咆哮着的狼闯进一家农户的院子,咬死了一只羊。在狗群的吠叫声中,农民们拿着棍子赶了出来,从狼口夺回那只已被拦腰撕裂的羊。现在,车上的这位姑娘神经质地哈哈大笑着,她擦燃一根根火柴,把它们掷向黑暗的夜色之中,并开心地叫喊:“我怕狼!”火柴的亮光照耀着青年瘦长而粗鲁的面庞和他那带着兴奋的宽颧骨的脸膛。姑娘长着一副小俄罗斯型的圆脸,头上扎着一条红色的头巾,红色印花连衫裙的领口自在地敞开着,显露出她那圆圆的健壮的脖子。马车在奔跑中摇晃着,小姐继续擦燃火柴并把它们掷向黑暗的夜色中,似乎没有察觉到那青年正在深情地望着她。当他要牵住她的手时,她推开了他。坐在驾驶座位上的青年好像生气了,带着一点儿傻气地对她大声喊道:“给我火柴!我要抽烟!”“马上给你!马上给你!”姑娘一边叫嚷着,一边又一次擦燃火柴。随后,夜色中闪过一道亮晶晶的闪光,夜被衬托得愈加漆黑了。在黑暗中,马车仍在向前行驶,青年与姑娘微笑着看着彼此。突然,猛地一下碰撞,他们剧烈地摇晃了一下,马车撞在什么地方停住了。沉醉于爱情中的青年快速地勒住了马。在他们右前方的远处,一起火光分外刺目,由于火光的映衬,林子显得愈加黑森森的。那火焰急急地向天空乱蹿,眼前的一切都在摇摇晃晃地颤动着,甚至在火前显露出来的整个田野也都好像在那时明时暗的暗红色火光中颤动着。这火光尽管还在远处,但它那流动的炽烈燃烧的烟火的影子却仿佛离小车只不过一俄里左右。火势狂暴地蔓延开来,越来越灼热而可怕地笼罩着愈益宽广的地面,甚至已经看得见黑暗地面上一处即将燃烧尽的屋顶上的红色火网,它的热气仿佛已经扑到了脸上,扑到了手上。马车就停在被远处的火光所照亮的一座林子前。在树林的阴影下站着三只被火光映红的灰色的狼。它们的眼睛时而闪出亮幽幽的绿光,时而射出火红的光芒,就像那从红醋栗榨出来的热乎乎的红色果汁似的。被惊吓的马儿不安地打着响鼻。蓦地,马发狂似的朝左侧的耕地冲去。手持缰绳的青年朝后一仰倒了下去,马车发出碰撞声,碎裂声,沿着初耕地颠簸着,跳动着……在耕地上的不知什么地方,马再一次冲腾纵跳,姑娘一跃而起,从吓傻了的青年手中夺过缰绳,她纵身跃上驾驶座。在此过程中,她的脸不知碰在车子上哪处的一件铁器上。就这样,她的嘴角上终生留下了一道轻微的伤痕。当人们问及她的这道伤痕时,她总是微微地一笑。她回忆起早先的那一个夏天。八月里那个干燥的日子和暗黑的夜晚,打谷场上人们在打谷,新堆的谷草垛发出沁人的气味,那个没有刮脸的青年同她躺在谷草垛上,仰望着那流星发出的瞬息即逝的明亮的弧形光辉……“狼是那样的吓人,马儿在狂奔,”她边回忆边说道,“我急速地拼命地扑了上去,勒住了马——”再没有什么比这一道——那些一次也不曾领受过她的爱的人都是这样说——像是在嫣然微笑的伤痕更可爱的了。文本二:蒲宁是一位极具艺术个性与成就的作家,虽然他以诗歌创作登上文坛,但小说成就却远远超过诗歌。与普希金、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等现实主义作家相比,他的小说缺少对典型人物形象的刻意塑造,对完整情节的精心安排,而更注重追求艺术的空灵和对生活的诗意处理。抒情性是蒲宁小说的突出特征,他的小说跃动着一种难以抑制的情绪,这种情感和思绪还渗透到聚焦对象中去,尤其是渗透到了自然景色的描写中去,从而使得蒲宁的小说具有浓郁的抒情特色。蒲宁小说在结构上体现为情节淡化,这也是蒲宁小说诗化的又一个突出特征,这在蒲宁小说中表现为:在情节发展中置入大量的抒情插笔从而极大地压缩了情节的叙述,有时甚至使情节的发展、高潮消隐在其中,而开放式的开头和结尾也打破了小说情节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完整性,从而使小说情节更趋淡化。这种开放性的情节结构指向的是过去和现在,甚至是未来,从而在三者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凸现了作品的主题,为作者抒发哲理性思考提供了途径。蒲宁小说在题材选择上往往趋向于拾取小型题材,在文字上,注重遣词造句和词的色彩及音响效果,同时还强调色彩、声音等的结合,使作品呈现出光影声色丰富的特点。诗歌、小说、音乐和绘画这几种艺术在其作品中相融合并产生永恒的魅力。(摘编自王巍《蒲宁小说诗化特征研究》)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本一中姑娘擦燃火柴掷出并开心地喊“我怕狼”,“开心”一词表现了姑娘的活泼可爱与顽皮大胆。B.从文本一对马车上的青年男女的动作、语言以及姑娘回忆的描写,可以看出二人彼此相爱,感情深厚。C.姑娘对青年的爱真挚而美好,文本一最后一段的叙述,旨在表达人们对未曾领受过这种爱的遗憾之情。D.文本二提到的普希金、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等现实主义作家创作时,会比较注重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本一开头写八月里暖热夜晚与结尾女子回忆这个夏天相呼应,结构浑然一体。B.文本一第二段的插叙内容,为后文狼出现拦住马车埋下伏笔,使情节发展更合理。C.文本一文中画线句子叙述视角与前文不同,从叙述者的全知视角转换为姑娘的有限视角。D.文本二说蒲宁小说注重色彩,文本一的环境描写便是如此,给人以强烈视觉冲击。8.文本一中写到女子的伤痕,《祝福》中写到祥林嫂的伤疤,二者的伤疤分别有什么特别的涵义?9.如欲以“蒲宁小说的诗意处理”为题为《伤痕》写一则小评论,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及对应“论据”。【答案】6.C7.C8.(1)女子脸上的伤疤:象征着她对爱情的勇敢和坚定,见证了他们真挚而美好的感情,是爱情与勇气的象征。(2)祥林嫂额角上的伤疤:揭示了她悲惨的命运和封建礼教对女性的迫害,是她苦难经历的标记。9.(1)评论要点一:注重自然景色描写,使小说具有浓郁的抒情特色。论据:文中对八月夜晚的天空、田野、树林等自然景色的描写,营造出诗意的氛围。

(2)评论要点二:情节淡化,在情节发展中有大量的抒情笔墨。论据:如文中插入村子里狼闯进农户院子咬死羊的情节,压缩了主要情节的叙述,使情节更趋淡化。

(3)评论要点三:题材小型日常化,文字注重色彩。论据:文中描写青年与姑娘在马车上的场景,是平凡的爱情场景;对狼眼睛色彩的描写“亮幽幽的绿光”“火红的光芒”“红色果汁”,注重色彩描写。【解析】《伤痕》通过描写一个夏夜的经历,展现了青年男女之间真挚的爱情。蒲宁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然景色和人物情感,营造出浓郁的抒情氛围。小说情节淡化,注重细节和氛围的刻画,体现了蒲宁小说诗化的特征。文本二则从艺术个性、抒情性、情节结构和题材选择等方面分析了蒲宁小说的特点,进一步揭示了《伤痕》的艺术魅力。小说通过开放式的结尾和对伤痕的象征性描写,表达了对爱情和生活的深刻思考。【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C.“文本一最后一段的叙述,旨在表达人们对未曾领受过这种爱的遗憾之情”错误,文本一最后一段的叙述,旨在强调姑娘勇敢地勒住马这一行为所留下的伤痕的可爱,突出姑娘真挚美好的爱和坚强乐观的性格,而非表达人们对未曾领受过这种爱的遗憾之情。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文本一中画横线句子的叙述视角与前文不同,从叙述者的全知视角转换为姑娘的有限视角”错误。文本一中画横线的句子并未明确从叙述者的全知视角转换为姑娘的有限视角,文本整体保持了一种全知视角的叙述。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1)女子脸上的伤痕:女子脸上的伤痕是在她勇敢地控制狂奔的马时留下的。这道伤痕不仅是一个印记,更重要的是它象征着女子在危险时刻展现出的勇敢和坚定。这一行为发生在她与心爱之人同行的过程中,所以伤痕也见证了他们之间真挚深厚的爱情。它是爱情中的勇敢和决心的象征,体现了女子积极主动、不畏艰险去保护爱人的美好品质。(2)祥林嫂额角上的伤疤:祥林嫂额角上的伤疤源于她被迫改嫁时的反抗。在那个封建礼教根深蒂固的社会背景下,祥林嫂的反抗是对不合理的婚姻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抗争。然而,她的反抗最终未能改变自己悲惨的命运,这道伤疤反而成为了她苦难经历的一个外在标记,揭示了封建礼教对女性的迫害和束缚,反映了她无法自主掌控自己命运的悲哀。【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体特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1)小说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文中对八月夜晚的天空、田野、树林等自然景色的描写,如“一辆小车沿着布满厚厚尘土的田野大道徐缓地行驶着”“马车在奔跑中摇晃着,姑娘继续擦燃火柴并把它们掷向黑暗的夜色中”,营造出诗意的氛围。(2)情节淡化:文本一的主要情节是青年男女乘车出行遭遇狼,但在叙述过程中,没有着重于情节的跌宕起伏和紧张刺激,而是更侧重于描绘人物的情感和周围的环境氛围。比如对八月夜晚环境的细腻描写,以及对青年男女之间情感交流的刻画,都使得情节的发展相对较为平缓,不突出强烈的冲突和转折。在情节发展中置入大量的抒情插笔:文中插入了关于村子里狼闯进农户院子咬死羊的情节,这一情节看似与主要情节关系不大,但通过这样的插叙,为后文狼的出现做了一定的铺垫,同时也分散了读者对主要情节的关注度,使得情节的叙述不那么紧凑,而是在抒情和描述中缓缓推进,从而压缩了主要情节的叙述比重,使整个故事更富有诗意和抒情性。(3)题材选择小型化,文字注重色彩、声音等的结合:文本一选取的是一对青年男女在马车上的经历这样一个相对较小的、日常化的场景,没有宏大的叙事和复杂的社会背景,而是聚焦于个人情感和短暂的瞬间,体现了小型化的题材特点;文中对环境和事物的描写注重色彩的呈现,如“在树林的阴影下站着三只被火光映红的灰色的狼。它们的眼睛时而闪出亮幽幽的绿光,时而射出火红的光芒,就像那从红醋栗榨出来的热乎乎的红色果汁似的”,通过对狼眼睛颜色变化的细致描绘,给读者带来强烈的视觉感受。同时,文中也有声音的描写,如“被惊吓的马儿不安地打着响鼻”,通过对马打响鼻声音的描写,增强了场景的真实感和生动性。这种色彩和声音的结合,使读者能够更加身临其境,感受到小说所营造的氛围和情境,体现了蒲宁小说在文字表达上的独特魅力。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凡敌始有谋,我从而攻之,使彼计衰而屈服。法曰:“上兵伐谋。”春秋时,晋平公欲伐齐,使范昭往观齐国之政。齐景公觞之。酒酣,范昭请君之樽酌。公曰:“寡人之樽进客。”范昭已饮,晏子撤樽,更为酌。范昭佯醉,不悦而起舞,谓太师曰:“能为我奏成周之乐乎?吾为舞之。”太师曰:“瞑臣不习。”范昭出。景公曰:“晋,大国也。来观吾政,今子怒大国之使者,将奈何?”晏子曰:“范昭非陋于礼者,且欲惭吾国,臣故不从也。”太师曰:“夫成周之乐,天子之乐也,惟人主舞之。今范昭人臣,而欲舞天子之乐,臣故不为也。”范昭归报晋平公曰齐未可伐臣欲辱其君晏子知之;臣欲犯其礼,太师识之。”仲尼闻之曰:“不越樽俎之间,而折冲千里之外,晏子之谓也。”(节选自《百战奇略》)材料二:秦攻韩。韩恐,使阳成君入谢于秦,请效上党之地以为和。命韩阳告上党之守靳黄重曰:“秦起二军以临韩,韩不能有。今王令阳成君以上党入和于秦,使阳言之太守,太守其效之。”靳黄重曰:“人有言:‘挈瓶之知,不失守器。’臣请悉发守以应秦,若不能卒,则死之。”韩阳趋以报王,王乃使冯亭代靳黄重。冯亭守三十日,阴使人请赵王曰:“韩不能守上党,且以与秦,其民皆不欲为秦而愿为赵。今有城市之邑十七,愿拜内之与王,唯王载之。”赵王喜,召平阳君而告之曰:“韩不能守上党,且以与秦,其吏民不欲为秦而皆愿为赵。今冯亭令使者以与寡人,何如?”赵豹对曰:“臣闻圣人甚祸无故之利。”王曰:“人怀吾义,何谓无故乎?”对曰:“秦蚕食韩氏之地,中绝不令相通,故自以为坐受上党也。且夫韩之所以内赵者,欲嫁其祸也。秦被其劳而赵受其利,虽强大不能得之于小弱,而小弱顾能得之强大乎?今王取之,可谓有故乎?且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王图之。”王大怒曰:“夫用百万之众,攻战逾年历岁,未见一城也。今不用兵而得城十七,何故不为?”赵豹出。王使赵胜往受地。赵胜至。韩告秦曰:“赵起兵取上党。”秦王怒,令公孙起、王畸以兵遇赵于长平。(节选自《战国策·赵策》)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范昭归A报B晋平公曰C齐D未可伐E臣F欲辱其君G晏子H知之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伐,攻打,与魏征《谏太宗十思疏》“斯亦伐根以求木茂”中的“伐”意思不同。B.“晏子之谓”与《鸿门宴》中“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的“之”用法不相同。C.其,还是,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吾其还也”中的“其”意思相同。D.内,接纳,与李斯《谏逐客书》中的“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中的“内”意思不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晋国想要攻打齐国,派遣范昭出使齐国侦查情况。齐国设宴款待他,但晏子和国师对他的故意刁难坚决予以拒绝。B.孔子听到这件事后,高度赞扬晏子,认为他不超出宴席之间,便折服了千里之外的敌人。C.冯亭派人对赵王说,韩民仰慕他的德义,不愿做秦民而愿意做赵民,所以韩国希望把上党等十七座城邑送给赵国。D.赵豹反对赵王接受上党,他的建议惹怒了赵王,赵王最终派赵胜前去接受上党之地。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范昭非陋于礼者,且欲惭吾国,臣故不从也。(2)秦被其劳而赵受其利,虽强大不能得之于小弱,而小弱顾能得之强大乎?14.面对敌人的入侵图谋,齐国和韩国都运用了“上兵伐谋”之法挫败敌人的图谋。请简要说明他们是如何挫败敌人的图谋的。【答案】10.CEG11.D12.C13.(1)范昭不是不懂礼法(对礼法见识浅薄)之人,何况想要羞辱我国,所以我没有听从。(2)秦国遭受劳苦,而赵国得到利益,即使是强大者都不可能从小弱者手中得到好处,哪里有小弱者反从强大者手中得到的可能呢?14.①齐国的晏子命人撤去齐景公的酒杯,换了另一个酒杯为范昭斟酒;齐国的太师拒绝为范昭演奏成周之乐,使范昭认识到齐国的尊严不可侮辱,礼制不可侵犯,从而使晋国放弃进攻计划。②韩国的冯亭利用赵王的贪心,将上党送给赵国,将秦军的矛头引向赵国,成功逃脱秦国的进攻。【解析】这两则文言文分别展示了齐国和韩国在面对敌国入侵时,巧妙运用谋略以挫败敌人的策略。齐国通过晏子的智慧和礼仪上的坚守,使晋国的范昭无计可施,避免了战争。韩国则通过冯亭的计谋,将上党之地献给赵国,成功将秦国的矛头转向赵国,避免了自身的灭亡。这两则材料都体现了“上兵伐谋”的智慧。【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范昭回到晋国后,向晋平公报告说:“齐国是不可进攻的,我想羞辱其国君,结果被晏子看穿了。”“范昭归报晋平公曰”,“归报晋平公”是动宾结构,不能断开;“曰”表对话,断句标志,其后C处应断开。“臣欲辱其君”,“臣”主语,“辱”谓语,“其君”宾语,本句前后EG两处应断开。故选CE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攻打;/砍伐。句意:晋平公打算进攻齐国。/挖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B.正确。代词,指代人或物;/动词,到。句意:说的正是晏子啊!/项伯就连夜骑马跑到刘邦的军营。C.正确。都意为“还是”。句意:太守还是献出上党地区吧!/我们还是回去吧!D.“意思不相同”错。语境义虽稍有区别,但二者本意都为接纳。句意:愿意将这些城市和土地奉献给大王。/假使这四位君王拒绝宾客而不接纳。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冯亭派人对赵王说,韩民仰慕他的德义”错误。根据材料二“王曰:‘人怀吾义,何谓无故乎?’”可知,韩民仰慕赵王的德义,是赵王自己认为的,不是冯亭派人对赵王说的。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陋”,见识浅薄;“惭”,使动用法,使……惭愧,羞辱;“从”,服从。(2)“被”,承受,蒙受;“虽”,即使;“强大”“小弱”,形容词作名词,强大者,弱小者;“顾”,却,哪里。【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①根据材料一“范昭已饮,晏子撤樽,更为酌”和“夫成周之乐,天子之乐也,惟人主舞之。今范昭人臣,而欲舞天子之乐,臣故不为也”可知,范昭喝干酒后,晏子便命人撤去齐景公的酒杯,换上另一个杯子斟上酒;太师认为成周天子享用的乐曲,只有天子才能演奏,现在范昭是晋国大臣,却妄图演奏天子才能享用的乐曲,所以拒绝为他演奏。再依据“齐未可伐,臣欲辱其君,晏子知之;臣欲犯其礼,太师识之”可知,范昭认识到齐国的尊严不可侮辱,礼制不可侵犯,从而使晋国放弃进攻计划。②依据材料二“韩不能守上党,且以与秦,其民皆不欲为秦而愿为赵。今有城市之邑十七,愿拜内之与王”可知,冯亭暗中派人对赵王说韩国守不住上党,将要割让给秦国,它的百姓都不想做秦民而愿做赵民。有十七座城邑,愿敬献给大王;再依据“王使赵胜往受地。赵胜至。韩告秦曰:‘赵起兵取上党。’秦王怒,令公孙起、王畸以兵遇赵于长平”可知,赵王派赵胜前往上党接受土地。赵胜到了上党。韩国却说赵国已经派兵攻取了上党。秦王发怒,派公孙起,王畸领兵至长平和赵军对峙。韩国通过转嫁矛头成功逃脱秦国的进攻。参考译文:材料一:大凡敌人开始制定作战计划时,我方就应立即设法攻击它,使敌人的计划落空而屈服于我。兵法说:“用兵的上策,是以谋略战胜敌人。”春秋时期,晋平公打算进攻齐国,使派大夫范昭前去齐国侦察情况,齐景公设宴招待他。饮酒酣畅之时,范昭请求用齐景公的酒杯喝酒。齐景公说:“寡人的酒杯是专为贵客准备的。”范昭喝干酒后,晏子便命人撤去齐景公的酒杯,换上另一个杯子斟上酒,再递给范昭。范昭假装酒醉,不高兴地起舞。对齐国太师说:“能为我演奏成周天子享用的乐曲吗?我将为之跳舞。”太师回答说:“下臣不擅长演奏这种乐曲。”范昭离开齐国后,齐景公对晏子说:“晋国是个大国,派人来侦察我们的情况,现在你触怒了晋国使者,(一旦晋国发兵侵犯齐国),那该怎么办?”晏子回答说:“范昭并不是不懂礼节的人,是想羞辱我国,所以我不服从他的请求。”太师说:“成周天子享用的乐曲,只有天子才能演奏,现在范昭是晋国大臣,却妄图演奏天子才能享用的乐曲,所以我拒绝为他演奏。”范昭回国报告晋平公说:“齐国不可攻打,我想羞辱齐君,晏子看穿了我的用意;我想冒犯齐国的礼制,大师识破了我的企图。”孔子听到这件事后说:“不超出宴席之间,便折服了千里之外的敌人,说的正是晏子啊。”(节选自《百战奇略》)材料二:秦国出兵攻打韩国。韩王恐慌,派阳城君韩阳到秦国道歉,请求献出上党郡地区作为讲和的条件。(韩王)命令韩阳告诉上党太守靳黄重说:“秦国派出两支军队来进攻韩国,韩国不能保住。现在大王派出军队来保证把上党郡献给秦国讲和,派我来通知太守,希望您献出上党地区。”靳黄重说:俗话说‘仅有一点挈瓶汲水的浅薄见识就能守住汲器不外借。’我请求发动全郡的兵力来对抗秦国,如果不能完成使命,就为国牺牲。”韩阳赶忙把情况报告给韩王,韩王于是派冯亭取代靳黄重。冯亭防守了三十天,暗中派人对赵王说:“韩国守不住上党,将要割让给秦国,它的百姓都不想做秦民而愿做赵民。如今有十七座城邑,愿敬献给大王,请大王考虑吧。”赵王心里高兴,召见平阳君并对他说:“韩国守不住上党,将割让给秦国,它的官吏和百姓都不愿做秦民而愿做赵民。如今冯亭派使者献给我,怎么样?”赵豹回答说:“我听说圣人认为无故得利将带来大祸。”赵王说:“别人倾慕我的德义,怎么说是无故呢?”赵豹答说:“秦国蚕食韩国的土地,从中切断使它不能相通,所以自认为可以安坐而得上党。况且韩国之所以把地献给赵国,是想把祸患转嫁给赵国啊。秦国遭受劳苦,而赵国得到利益,即使是强大者都不可能从小弱者手中得到,哪里有小弱者反从强大者手中得到的可能呢?如今大王取得它,可以说是有理由吗?况且秦国用牛耕田,用水道通运粮食,它的敢死之士都得到了上等的土地,法令严格而政令贯彻,不能和它交锋。大王好好考虑吧。”赵王非常生气地说:“动用百万大军,连续几年作战,没有得到一城。如今不用兵就可得到城池十七座,为什么不这样做?”赵豹就退下了。赵王派赵胜前往上党接受土地。赵胜到了上党。韩国告诉秦国说:“赵国已经派兵攻取了上党。”秦王发怒,派公孙起,王畸领兵至长平和赵军对峙。(节选自《战国策·赵策》)(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读书陆游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①。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②蝇头二万言。读书辛弃疾是非得失两茫茫,闲把遗书细较量。掩卷古人堪笑处,起来摩腹步长廊。【注】①元元:指人民。②课:按规定的内容和分量学习。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辛诗首句感慨是非难分、得失难明,这体现了诗人对人生和历史的反思。B.辛诗三四句写诗人发现了古人可笑之处后自得意满,体现了诗人对古人的批判。C.陆诗前两句直抒胸臆,展现了诗人的可贵,后两句描写了灯下读书的情景。D.两首诗语言都浅显平易,描写的也是普普通通的生活场景,但浅中有深意。16.两首诗都题为《读书》,但对我们的启示却各有不同。请结合两首诗歌内容简要分析。【答案】15.B16.陆诗启示:①读书的目的是为天下黎民百姓谋福祉;②活到老学到老,要勤学苦练。辛诗启示:①要学会从书中寻找面对现实困境的解决办法;②读书不要盲从,要深入思索,尽信书不如无书。(或:书本和现实是有一定差距的)【解析】陆游的《读书》表达了诗人虽年老目力不济,但仍坚持读书的精神,体现了他对人民的关怀和对知识的追求。辛弃疾的《读书》则通过读书反思历史和人生,表现了诗人对古人智慧的批判和自省。两首诗都通过平易的语言和日常的场景,传达了深刻的思想和情感。【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鉴赏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B.“自得意满,体现了诗人对古人的批判”错,辛诗三四句“掩卷古人堪笑处,起来摩腹步长廊”描写的是诗人在阅读古籍后,对古人的某些行为或思想有所感触,觉得可笑,但这里的“笑”更多是一种幽默或自嘲,以及对自己阅读体验的一种轻松表达,而非对古人的直接批判或自得意满。诗人通过这一行为,表达了对历史、人生的深刻反思和淡然态度,而非简单的批判或自得。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陆诗:①陆诗第二句“读书本意在元元”意思是:读书的本意原在于黎民百姓。据此可知:读书的目的是为天下黎民百姓谋福祉。②陆诗第一句“归老宁无五亩园”意思是:归老隐居的志向就算没有那五亩田园也依然如故。据此得到读书方面的启示:即使年纪大了,宁愿没有五亩田也要读书。陆诗第三四句“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意思是:即使眼力不好了,也要读上万的文字。据此得到读书方面的启示:活到老学到老,要勤学苦练。辛诗:①辛诗首句感慨是非不分、得失难明,第二句写自己把平时无用的卷册书籍拿来仔细评读。这两句是说辛弃疾正是对是非得失感到迷茫,便到书中去寻找答案。由此得到启示为:当自己是非不分时,要学会从书中寻找面对现实困境的解决办法。③辛诗第三句“掩卷古人堪笑处”意思是:我合上书想古人可笑之处不正是今人的可笑之处。辛弃疾在古人书中探寻是非得失的看法,觉得可笑。由此得到启示为:尽信书不如无书(或者书本和现实会有一定差距)。(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一句和“_________________”一句运用叠词,分别形容宫殿里面音乐和舞蹈的效果。(2)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自己的光明磊落、襟怀坦白。(3)古人常用“扁舟”这一意象来抒发自由和淡泊世事的情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句中的“扁舟”即是如此。【答案】(1)春光融融风雨凄凄(2)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3)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华龙网讯(记者吴礼霜)怎样一件国宝,才能被称作“水下碑林”?究竟是怎样建造出当世首例水下遗址博物馆的?6月28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艺节目中心发布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第四季最新预告片花,29日晚19:30,国宝守护人许凯将带领观众走进重庆三峡博物馆,见证白鹤梁题刻的①。白鹤梁位于中国重庆涪陵城北长江之中,是一道长1600米、平均宽度超15米。虽然早年常有白鹤群集梁上展翅嬉戏、引颈高吭,故称白鹤梁。除了白鹤梁题刻外,本期节目中,还将有秦良玉红绸盘金绣花蟒凤衣和文工会签名轴等宝贝亮相。秦良玉红绸盘金绣花蟒凤衣是唯一被正史载入将相列传的女将军秦良玉的遗物之一。凤衣采用金绣花蟒凤式样,胸前正中绣有金四爪蟒,胸背及两袖皆绣彩凤。当年,秦良玉请缨抗清,屡立战功。该风衣就是崇祯皇帝为了奖励她在作战中的胜利而御赐的。演员许凯、曾黎和杨志刚将分别作为这3件宝贝的“国宝守护人”在节目中讲述它们背后的故事。值得一提的是,在本期节目先导片中,肖战作为特邀配音,深情讲述重庆的历史故事。他这样介绍家乡的这三件国宝:长达1.6公里的白鹤梁题刻,铭刻着“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的赓续绵延,堪称“历史瑰宝,②”;秦良玉红绸盘金绣花蟒凤衣,映照了唯一被正史载入将相列传女将军的戎马一生,她的一生可谓“英勇无畏,巾帼英雄”;文工会成立时的签名轴,见证300多位大家名士热血沸腾的呐喊,他们当时“群英荟萃,③”。这三件国宝,每一件都像是重庆历史的活化石,生动地讲述着过往的故事,汇聚成一幅幅壮丽的历史画卷。从白鹤梁题刻中,我们感受到古人的深邃智慧与远见;秦良玉的红绸盘金绣花蟒凤衣,则让我们见证了这位女将军的英勇与不凡;而文工会签名轴,就像是许多英雄豪杰手挽手、肩并肩共同前进的印记,展现了他们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精神。它们不仅让我们铭记过去,更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继续传承着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①前世今生②千古流传③共襄盛举19.白鹤梁位于中国重庆涪陵城北长江之中,是一道长1600米、平均宽度15米的天然石梁。因早年常有白鹤群集梁上展翅嬉戏、引颈高吭,故称白鹤梁。【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处,根据前面“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可知,“国宝守护人许凯将带领观众走进重庆三峡博物馆”是为了让我们深刻了解“白鹤梁题刻”,了解它所承载的历史变迁和背景故事,所以语境强调的是见证“白鹤梁题刻”的起源和演变,故可填“前世今生”。“前世今生”,通常用来描述一个人过去和现在的经历或状态,有时也带有对来生的想象或期望。它不仅仅局限于描述个人的生命历程,还可以用来形容事物的历史演变和发展过程,体现了对事物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整体把握。②处,根据前面“赓续绵延”可知,白鹤梁题刻记录并不断传承着当地的历史,所以语境强调的是白鹤梁题刻作为历史瑰宝的持久影响力和传承价值,故可填“千古流传”。“千古流传”,用来形容某些事迹或精神年代长久地在社会上传扬。它强调了这些事迹或精神具有超越时间的价值和影响力,能够经受住时间的考验,成为后人传颂的典范。③处,此处的“他们”正是前面所说的“文工会”成员,他们集合在一起“热血沸腾的呐喊”,所以语境强调的是文工会成立时众多名士共同参与的盛况和他们所追求的目标,故可填“共襄盛举”。“共襄盛举”,指齐心协力完成一项重要的任务或盛大的事业,强调共同的努力和协作。【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共有两处语病:一是成分残缺,“是一道长1600米、平均宽度超15米”缺少宾语中心语,可以加上“的石梁”或“的天然石梁”;二是搭配不当,“虽然”和“故”关联词搭配不当,“早年常有白鹤群集梁上展翅嬉戏、引颈高吭”是“故称白鹤梁”的原因,故可将“虽然”改为“因”。(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这里宝玉又说:“不必烫热了,我只爱吃冷的。”宝钗笑道:“宝兄弟。亏你每日家杂学旁收的,难道就不知道酒性最热,若热吃下去,发散得就快;若冷吃下去,便凝结在内,以五脏去暖他,岂不受害?(甲)从此还不快不要吃那冷的呢!”宝玉听这话有情理,便放下冷的,命人暖来方饮。黛玉嗑着瓜子儿,只抿着嘴笑。可巧黛玉的小丫鬟雪雁走来,与黛玉送小手炉,黛玉因含笑问他说:“谁叫你送来的?(乙)难为他费心,那里就冷死了我!”雪雁道:“紫鹃姐姐怕姑娘冷,使我送来的。”黛玉一面接了,抱在怀中,笑道:“也亏你倒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呢?”宝玉听这话,知是黛玉借此奚落他,也无回复之词,只嘻嘻的笑了两阵罢了。(节选自曹雪芹《红楼梦·第八回》)20.根据《红楼梦》第八回的选段内容,以下哪一项最能准确描述黛玉与宝玉之间的情感互动?()A.黛玉对宝玉的饮酒习惯表示赞同和欣赏。B.黛玉通过雪雁送小手炉一事,委婉地表达了对宝玉的关心。C.黛玉通过奚落宝玉,展示了她对宝玉的深厚感情。D.黛玉对宝玉的言行漠不关心,只关注自己的事务。21.文中甲、乙两处的问号颇具韵味,请简要分析。22.请结合上述《红楼梦》第八回的选段,简要分析宝钗和黛玉在对话中的表达存在哪些差异,并简要分析她们各自独特的性格特点。【答案】20.C21.①甲处问号用在此处表达了反问语气,冷酒喝着刺激,尤其在大冬天,所以宝钗不让宝玉吃冷的东西,表现了宝钗对宝玉的关心。②乙处问号在此处是普通疑问句,因坐了很长时间都没人给体弱的黛玉拿个手炉,体现了自己不受重视,表现了林黛玉遭冷待遇的抱怨。22.表达的差异:①宝钗的表达直接明了,她直接指出冷酒对身体的危害,并建议宝玉喝热酒。②黛玉的表达含蓄委婉,通过奚落雪雁的方式,间接含蓄地表达了对宝玉之前行为的抱怨。性格特点:①宝钗:博学多才和关心体贴他人。她不仅了解酒性的知识,还能用这些知识来劝导宝玉,体现了她的智慧和细心。她对宝玉的劝说,既体现了她的学识,也表达了她对宝玉健康的关心,展现了她温婉贤淑、善解人意的性格特点。②黛玉:敏感、多愁善感且富有幽默感。她通过与雪雁的对话,借题发挥,间接地奚落了宝玉。她先是对雪雁送来的小手炉表示惊讶和感激,但随后的话语却透露出对宝玉的戏谑和不满,暗示宝玉不如紫鹃关心她。这种含而不露、借物喻人的表达方式,展现了黛玉聪明伶俐、才情出众,同时也略带尖酸刻薄的性格特点。然而,她的幽默和机智也让人忍俊不禁,体现了她复杂而真实的个性。【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表示赞同和欣赏”错,文中并没有明确表明黛玉对宝玉饮酒习惯的赞同或欣赏。B.“黛玉通过雪雁送小手炉一事,委婉地表达了对宝玉的关心”是准确的,黛玉通过调侃雪雁和紫鹃,实际上是在暗示她对宝玉的关心,但这并不是她情感互动的主要方式。C.虽然“奚落”这个词色彩强烈,但黛玉的言行中确实带有一定的戏谑和调侃,这种互动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她对宝玉的深厚感情和独特的相处方式。她并不是真的在奚落宝玉,而是在用一种特别的方式与他交流。D.“黛玉对宝玉的言行漠不关心,只关注自己的事务”错,文中明确描述了黛玉对宝玉言行的关注和回应。故选C。【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标点意蕴和效果的能力。①甲处:此处使用问号,实际上是一种反问的修辞手法,用于加强语气,表达一种毋庸置疑的肯定态度。宝钗作为一位温婉贤淑、知书达理的女性,她劝阻宝玉吃冷酒是出于对宝玉健康的关心。通过反问的语气,她不仅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还隐含了对宝玉的关心和爱护。反问的使用,使得宝钗的劝阻更加有力,同时也体现了她温婉中不失坚定的性格特点。据此可简述概括得出:甲处问号用在此处表达了反问语气,冷酒喝着刺激,尤其在大冬天,所以宝钗不让宝玉吃冷的东西,表现了宝钗对宝玉的关心。②乙处:此处为普通疑问句,但语气中带有讽刺和自嘲,并非真正询问。黛玉作为一位才情出众、性格敏感的女性,她通过丫鬟送手炉的事件,间接表达了对宝玉的不满和抱怨。她认为自己坐了这么久都没有人关心她是否冷,而宝玉的丫鬟却如此迅速响应,这种对比让她感到自己受到了冷遇。黛玉的这句话,既是对宝玉的微妙讽刺,也是对自己处境的自嘲。通过反问的形式,她巧妙地表达了自己的不满和抱怨,同时也展现了她的才情和敏感。据此可简述概括得出:乙处问号在此处是普通疑问句,因坐了很长时间都没人给体弱的黛玉拿个手炉,体现了自己不受重视,表现了林黛玉遭冷待遇的抱怨。【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中人物形象的能力。表达差异:①宝钗在对话中直接指出了冷酒对身体的危害,并以科学的角度解释为何应该喝热酒。她的表达直接明了,没有过多的修饰和委婉,直接切中要害,体现了她的理性和博学。例如,“宝兄弟,亏你每日家杂学旁收的,难道就不知道酒性最热……岂不受害?”这句话既表现了她的知识渊博,也表达了她对宝玉健康的关心。②黛玉则采用了更为含蓄委婉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她并没有直接批评宝玉,而是通过奚落雪雁来间接地表达了对宝玉之前行为的抱怨。例如,“难为他费心,那里就冷死了我!”这句话表面上是在感谢雪雁送手炉,但实际上是在暗示宝玉不如紫鹃关心她,从而表达了对宝玉的不满。性格特点:①宝钗在对话中展现了她博学多才的一面,她能够用科学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体现了她的智慧。同时,她对宝玉的劝说也体现了她关心体贴他人的性格特点。她的表达方式温婉贤淑,善解人意,让人感到温暖和舒适。这种性格特点在宝钗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②黛玉在对话中则表现出了她敏感、多愁善感且富有幽默感的一面。她能够通过细微的线索察觉到宝玉的行为,并巧妙地借题发挥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她的表达方式含而不露,借物喻人,既体现了她的才情出众,也略带尖酸刻薄。然而,正是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让她显得更加真实和立体,也让她的性格特点更加鲜明。四、写作(60分)23.阅读的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改变世界几乎难以做到,这是否意味着人应该将精力放在改变自己上?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材料通过提出“改变世界”与“改变自己”对比,引导考生深入思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行动的优先级和可能性。“改变世界几乎难以做到”,突出了改变世界的艰巨性。世界是由无数复杂的系统和因素交织而成,改变其中任何一部分都需要巨大的能量和资源,更不用说整体的改变。这里的“几乎难以做到”并不是绝对否定,而是强调了改变世界的复杂性和挑战性,尤其是对于个人而言。“这是否意味着人应该将精力放在改变自己上?”这句话提出了一个关键的哲学问题——在面对难以撼动的宏观世界时,个人的精力和资源应该如何分配。它暗示了一个可能的解决方案,即转向内部,专注于个人的成长和改变。这不仅是一种务实的选择,也是一种智慧的体现,认识到个人能力的有限性和自我完善的无限性。虽然材料表面看起来是在讨论个人与世界改变的二选一问题,但实际上,深层次的含义在于探讨个人与世界之间的辩证关系。个人的改变可以间接影响周围的人和环境,进而对社会产生涟漪效应。反之,社会环境的变化也会反过来影响个人的观念和行为。因此,改变自己和改变世界并非完全割裂,而是相辅相成的。材料还暗示了行动的不同层次和维度。改变世界可能更多地体现在宏观层面,如政策改革、科技进步、文化变迁等;而改变自己则侧重于微观层面,如个人品格的提升、技能的掌握、心态的调整等。两种类型的改变都有其价值和必要性,关键在于找到适合自己的行动领域和方式。材料还触及了价值观和责任感的话题。面对改变世界的宏大目标,个人可能会感到渺小无力,但这不应成为放弃努力的理由。相反,每个人都有责任为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哪怕是最微小的改变,都值得尊重和鼓励。这体现了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之间的平衡,以及个人行动的社会价值。综上,材料旨在探讨个人行动的优先级,即在面对宏观社会问题时,个人应当如何定位自己的角色和努力方向。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求诸己身,以变世界。接下来从怎么办的角度展开论述,一、改变自己,是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为改变世界添砖加瓦。二、改变自己,是心怀家国之责,上下求索、不断提升。三、改变自己是打破舒适圈,把握命运,进而“牵一发而动全身”,改变世界。立意:1.个人改变与社会进步的互动关系,主张从小处着手,通过个人的改变逐步推动社会变革。2.个人成长重要性,同时不忽视作为社会成员应承担的责任,主张内外兼修。3.在追求改变的过程中,持续的自我反思和适时调整策略同样重要。重庆市西北狼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在剧本中,冲突不仅决定着动作的内容和方向,而且,只有冲突充分展开,才能使参与冲突的各个人物的动作不断发展下去,因果相承,首尾相贯。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并不是任何生活矛盾,都可以构成真正的戏剧冲突。在实际生活中,有些矛盾或者刚刚显露,就完结了;或者虽有发展,却并不充分;或者来势迅猛,却很容易解决……把这样的矛盾现象作为剧本的内容,人物的动作就不会丰富有力,更不可能不断发展变化。一个王子,知道新继位的暴君正是杀害自己父亲的凶手,他可能马上行动起来,顺利地报仇复位。这样,冲突是尖锐的,但却难以构成一出五幕戏的内容,甚至不会有什么真正的戏剧性。莎士比亚选择一个思想深邃、行动软弱的人物作为复仇任务的承担者,构成了一场特殊的冲突,人物进入冲突之后,动作丰富复杂,不断变化发展,全剧由始至终充满了强烈的戏剧性。(摘编自谭霈生《论戏剧性——关于戏剧冲突》)材料二:在一部完整的戏剧作品的文学构成中,戏剧性具体表现出哪些艺术特征呢?一曰集中性。这是一个艺术结构的“浓度”问题,戏剧的情节必须是相对紧凑和集中的,一场戏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内当众演完,戏剧必须环环紧扣,在事件内容的密度上不能太疏落。首先,当众演出与私下阅读是两种不同的信息传递与接受的方式,前者不能随意中途停止、反复检视,后者则是可以按阅读者之意而随时停、启或反复翻阅的。如果戏剧化的情节不够集中,便无法叫观众“一口气”看完。中国明清传奇很长,缺乏情节的集中性,一本戏往往四五十出,要演几天才能完结。显然,这种戏剧形态还有浓厚的说唱文字痕迹,可传者只是其中某些比较精彩、集中的片段——“折子戏”而已。其次,戏剧性的动作和冲突,必然引起人的某种紧张、期待的心理反应,这种心理反应只能维持在一定的时间长度之内,如果超过了这个时间的限度,人的心理和情绪便会疲劳、弱化以至消失,那时戏剧性便无从谈起了。在史诗、小说等叙事作品中,情节的进展可以是平静、舒缓的,但是戏剧的情节必须相对紧凑和集中,其中关键的转折点是不允许久久搁置、延宕的。二曰紧张性。当自然、社会、人处于平静、舒缓的状态,一切差异、矛盾都还在酝酿中或被掩盖着,就不会有“戏”。所谓“戏”,就是从某一“平静、舒缓”状态的打破到求得新的“平衡”的一个过程。因此,没有一定程度、一定方式的紧张,便没有戏剧性。事件、心理本身的紧张性及其在观众中引起的相应的紧张感,是戏剧性的重要特征之一。现代剧作家陈白尘说:“有一个人突然掉进一个很深的井里,他为了活命,就千方百计地挣扎、搏斗。这个挣扎、搏斗的过程,就是戏。”这里说的就是事件(掉进深井之事)与心理(挣扎、搏斗之心)的紧张性。这种紧张性,并不都是朝着一个心理的向度生发的。它有时表现为狂欢、激奋、情志活泼等;有时表现为惊慌、担忧、恐惧、怜悯等。但是,由于戏剧体裁、题材、主题、风格的不同,紧张性不同向度表现的具体内容是各不相同的。三曰曲折性。平铺直叙没有戏,一波三折才有戏,戏剧性的所有特征都不可能离开曲折性而存在。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就指出了这一特征,他说:“悲剧中的两个最能打动人心的成分是属于情节的部分,即突转和发现。”所谓突转,是“指行动的发展从一个方向转至相反的方向”;所谓发现,则是“指从不知到知的转变”。“最佳的发现与突转同时发生。”清代戏剧家李渔所说的“山穷水尽之处,偏宜突起波澜,或先惊而后喜,或始疑而终信,或喜极、信极而反致惊疑,务使一折之中,七情具备”,也是从曲折引人之趣来论戏的。曲折性贵在自然而然、水到渠成,虽然出乎意料之外,但总是在情理之中。这就是说,不论是“突转”还是“发现”,其动力应该是来自戏剧自身冲突的张力,而不是偶然的、外来的一种“推助”。19世纪末兴起所谓“反戏剧”的倾向,至20世纪,这一倾向日渐强烈。持这一倾向的戏剧家力避“戏”的重、浓、显,追求一种更轻、更淡、更隐的戏剧性。这时,剧作家努力的目标不是在激变的时刻,而是在最平稳而单调的状态中描绘生活,并且在表现个别事件时避免运用任何明快的手法。在这一派作家的心目中,“戏剧性”一词成了骂人的话。比利时象征主义剧作家莫里斯·梅特林克主张在平平静静的日常生活中发掘“戏剧性”,使“戏”更加内心化、散文化,甚至成为一种表现“没有动作的生活”的“静止的戏剧”。他认为一位静坐灯下沉思,俯首听从灵魂与命运支配的老人,“他纵然没有动作,但是,和那些扼死了情妇的情人、打赢了战争的将领或‘维护了自己荣誉的丈夫’相比,他确实经历着一种更加深邃、更加富于人性和更具有普遍性的生活”。如果把“反戏剧”看成是对传统的戏剧性走向极端的一种反拨,对那种片面追求庸俗的“剧场效果”的一个反抗,它是有积极意义的。它更加证明了上述戏剧性三个特征的相对性,从而开阔了人们对戏剧艺术的视野。正如威廉·阿契尔所说:“任何运动都是好的,只要它能帮助艺术摆脱一大套法则定义的专横统治。”然而,“反戏剧”如要从根本上反掉戏剧艺术自身的规律,完全抹煞戏剧性的基本特征,那就无异于取消戏剧了。(董健《文学构成中的戏剧性》)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生活中的矛盾不能直接构成真正的戏剧冲突,因为这样的矛盾不能充分展开,人物的动作不会丰富有力。B.一场戏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内当众演完,不能随意中途停止,否则就会使戏剧化的情节不够集中,变成“折子戏”。C.事件、心理本身的紧张性及其在观众中引起的相应的紧张感,是戏剧性的重要特征之一,一出戏的紧张感越强,戏剧性就越强。D.在“反戏剧”倾向的作家心目中,“戏剧性”一词成了骂人的话,因为他们想摆脱戏剧法则的专横统治,开阔戏剧艺术的视野。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要使王子复仇的故事构成一出五幕戏,就要把王子塑造成思想深邃、行动软弱的人,这样才能构成特殊的冲突,使全剧充满戏剧性。B.人在看戏时产生的紧张、期待的心理反应不能超过一定的时间限度,否则就会疲劳、弱化以至消失,所以戏剧时间不宜过长。C.戏剧情节必须具有曲折性,而且其动力应该是来自戏剧自身冲突的张力,不是戏剧家设计出来的,而是自然而然的。D.传统观点认为没有一定程度的紧张,便没有戏剧性,而“反戏剧”倾向的戏剧家追求更轻、更淡、更隐的戏剧性,两种观点截然不同。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曹禺的《北京人》开幕不久就告诉观众:老太爷曾皓有一具油漆了几十遍的棺材,他视之如命。但他欠了隔壁杜家的债,杜家说如不还钱就以房子或棺材抵债。至第三幕,杜家放出话,如不还钱就在下半夜寅时之前把棺材抬走。寅时将至,杜家紧逼,此时曾皓的女婿江泰突然大义凛然站出来说他有办法——去求当公安局长的朋友帮忙,叫杜家再等一等。不仅观众期待着江泰行动的结果,连曾皓等人也似乎燃起了最后一线希望。B.在古希腊悲剧《奥狄浦斯王》中当“杀父娶母”的预言已被证明成为事实,王后(即:被奥狄浦斯娶为妻子的他的生母)发了疯,冲进卧房自杀身亡;奥狄浦斯痛不欲生,用从王后袍子上摘下的两只金别针刺瞎了自己的双眼。这些动作均未在舞台上演出,而是在“传报人”的口中说出来的。C.易卜生的《玩偶之家》里的海尔茂,这位律师出身的银行经理,正当他为妻子娜拉背着他借钱、丢了他的“面子”而大发雷霆之时,揭发人来信表示不再提此事,连“罪证”都退了回来,这时他马上把证据付之一炬,由怒转喜,由责骂转而安抚妻子———“受惊的小鸟儿”。这瞬间的一怒一喜,把海尔茂自私、虚伪的心灵露暴无遗。D.《雷雨》中周朴园与侍萍年轻时的恋情的变故,是全剧的“情节核”。没有这个最原初的事件,以后悲剧的每一个波澜,从周萍与四凤的乱伦之爱、繁漪与周萍的乱伦之情,到周朴园与侍萍老来相遇的惊异与尴尬,再到揭开了种种人伦关系的“谜底”之后的矛盾的总爆发,这一切都不会如此发生。4.戏剧冲突和戏剧的艺术特征之间是怎样的关系?结合材料一、材料二进行简要概括。5.《窦娥冤》是元代剧作家关汉卿的代表作,讲述了窦娥被无赖张驴儿诬陷,最终含冤赴死的故事,请结合材料二谈谈这部戏剧的艺术特征。【答案】1.D2.B3.A4.①戏剧冲突决定了戏剧具有集中性、紧张性和曲折性的艺术特征;②戏剧的艺术特征(集中性、紧张性和曲折性)能够通过戏剧冲突表现出来。5.①体现了戏剧的集中性特征。全剧紧紧围绕窦娥被诬陷和冤死来结构剧情,使得观众的心理期待得到满足。②体现了戏剧的紧张性的特征。窦娥为了沉冤得雪,与社会黑暗统治展开了抗争,给观众以紧张感。③体现了戏剧的曲折性特征。本来张驴儿想毒死窦娥的婆婆,却意外害死了自己的父亲,县官拷打窦娥的婆婆迫使窦娥含冤招认,窦娥死前发下三桩誓愿并一一应验,最后窦娥的父亲帮助窦娥沉冤得雪,全剧一波三折充满才突转。【解析】这篇阅读文章通过两则材料探讨了戏剧冲突和戏剧性艺术特征的关系。材料一强调了冲突在戏剧中的重要性,指出生活中的矛盾并不总能构成戏剧冲突,需通过复杂的人物动作和情节发展来实现。材料二则详细分析了戏剧性的三个特征:集中性、紧张性和曲折性,并讨论了“反戏剧”倾向对传统戏剧性的挑战。整体来看,文章通过理论与实例结合,深入剖析了戏剧艺术的核心要素及其演变,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和启发性。【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生活中的矛盾不能直接构成真正的戏剧冲突”说法有误。原文“并不是任何生活矛盾,都可以构成真正的戏剧冲突”说明有的生活矛盾是可以构成戏剧冲突的,只是非常少见难得。B.“否则就会使戏剧化的情节不够集中,变成‘折子戏’”说法有误。根据原文内容可知,“折子戏”并不是情节不够集中,而是整出戏不够集中,只有集中的那部,成为折子戏。C.“紧张感越强,戏剧性就越强”无从谈起。原文只说“事件、心理本身的紧张性及其在观众中引起的相应的紧张感,是戏剧性的重要特征之一”,不能体现选项关系。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就要把王子塑造成思想深邃、行动软弱的人,这样才能构成特殊的冲突”说法有误。根据原文,莎士比亚把王子塑造成思想深邃、行动软弱的人,从而使王子复仇的故事构成了戏剧,而A项把这个信息转变成了必要条件推理,是错误的。C.“不是戏剧家设计出来的,而是自然而然的”说法有误。根据原文“曲折性贵自然而然、水到渠成,虽然出乎意料之外,但总是在情理之中”可知,这里的自然而然,是说曲折性要符合逻辑,并不是说戏剧不是人为设计的。D.“两种观点截然不同”说法有误。这两种观点不是针锋相对的,而是轻重的区别,原文““反戏剧’如要从根本上反掉戏剧艺术自身的规律,完全抹煞戏剧性的基本特征,那就无异于取消戏剧了”。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根据原文可知能引起观众紧张、期待心理的戏剧特征是:集中性、紧张性、曲折性。A.事件在寅时集中爆发,体现了戏剧特征的集中性,故事紧凑,一直在致力于满足观众的心理期待;以房子或棺材抵债与老太爷视之如命的不舍,具备了紧张性特征;还债的时间到了,曾皓的女婿江泰找人帮忙给曾皓等人希望,情节一波三折,具备了曲折性特征。本项同时具备了集中性、紧张性、曲折性的戏剧特征,故本项最能引起观众紧张、期待心理。B.众多事件在同一时刻爆发,具备集中性特征,但是从“传报人”的口中说出来的,从而不具备了紧张性和曲折性特征。C.收回“罪证”、销毁“罪证”、安抚妻子,情节单一,只是平铺直叙不具备曲折性特征。D.周朴园与侍萍年轻时的恋情变故构成最原初的事件,之后的所有事件的矛盾的总爆发,这具备了集中性的特征;但没有提及事件与心理之间的关系,也没有对情节一波三折的讲述,从而不具备紧张性和曲折性。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①根据“在剧本中,冲突不仅决定着动作的内容和方向,而且,只有冲突充分展开,才能使参与冲突的各个人物的动作不断发展下去,因果相承,首尾相贯”可知,戏剧冲突决定了戏剧具有集中性、紧张性和曲折性的艺术特征;②根据“这就是说,不论是‘突转’还是‘发现’,其动力应该是来自戏剧自身冲突的张力,而不是偶然的、外来的一种‘推助’”可知,戏剧的艺术特征(集中性、紧张性和曲折性)能够通过戏剧冲突表现出来。【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①全剧以窦娥的悲惨遭遇为核心,围绕着她被诬陷和冤死的命运展开,使得剧情紧凑而有力。观众随着剧情的发展,心中充满了对窦娥的同情和对真相的渴望,这种心理期待在剧情的高潮部分得到了满足,使得观众的情感得到了充分的释放。体现了戏剧的情节相对紧凑和集中环环紧扣、事件内容的密度不疏落的戏剧的集中性特征。②窦娥为了洗清自己的冤屈,与社会的黑暗统治展开了激烈的抗争。她所经历的磨难和困苦,让观众感受到了她的无助和绝望,同时也感受到了社会的冷酷和无情。这种紧张感使得观众的心跳加速,情绪紧绷更加关注剧情的发展,期待着窦娥能够战胜邪恶,沉冤得雪。体现了戏剧的紧张性的特征。③剧情中的每一次转折使得观众无法预测接下来的发展。张驴儿本想毒死窦娥的婆婆,却意外害死了自己的父亲;县官拷打窦娥的婆婆,迫使窦娥含冤招认;窦娥死前发下三桩誓愿,竟然一一应验;最后,窦娥的父亲帮助她沉冤得雪。这一系列的情节转折,使得全剧充满了戏剧性和观赏性,戏剧情节的一波三折、出乎意料之外但总是在情理之中给观众带来了一次次的心灵震撼。体现了戏剧的曲折性特征。(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伤痕[俄]伊·阿·蒲宁八月里一个暖热的夜晚,天黑漆漆的,依稀看得见几颗星星在高空云层深处若隐若现。一辆小车沿着布满厚厚尘土的田野大道徐缓地行驶着。车上坐着两个年轻的乘客——一个小姐和一个青年。幽暗的远处闪亮着一道火光,时而照亮那对平静地跑着的马儿——马儿鬃毛凌乱,套着简便马具;时而照亮着那青年他头戴便帽,身穿麻布衬衫,稳坐在驾驶座位上。马车快速地行驶着,闪过一片收获后空闲着的田野,向一片黑森森的树林驶去。昨天晚上,村子里曾响起一阵阵喧嚷声、喊叫声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