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七 现代化强国的中国梦-近现代中国的经济转型与社会生活变迁 课件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_第1页
专题七 现代化强国的中国梦-近现代中国的经济转型与社会生活变迁 课件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_第2页
专题七 现代化强国的中国梦-近现代中国的经济转型与社会生活变迁 课件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_第3页
专题七 现代化强国的中国梦-近现代中国的经济转型与社会生活变迁 课件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_第4页
专题七 现代化强国的中国梦-近现代中国的经济转型与社会生活变迁 课件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七现代化强国的中国梦——近现代中国的经济转型与社会生活变迁1通览主干知识知识建构主题线索主题: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现代化既是近现代中国发展的主要趋势,也是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途径,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变化。线索一

近代中国的经济转型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以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开始了艰难的近代化探索。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随后,民族资本主义诞生,在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夹缝中艰难发展。线索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经济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逐渐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工业化道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为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线索三

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思想意识的变化,中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陈规陋习逐渐被抛弃,社会节奏加快,城市化进程不断发展,新习俗、新风尚、新观念层出不穷。主干知识知识点一

近代中国的经济转型1.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化(1)自然经济①的解体:鸦片战争以后,耕织分离,自给自足

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2)生产力的发展:洋务运动②开启了中国工业化的第一步,其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3)国内外市场的发展: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重商主义社会思潮逐渐兴起,国内外市场得到发展。2.近代中国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1)近代银行:1897年,盛宣怀在上海创办的中国通商银行③,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银行。(2)股份制企业:19世纪70年代,民用股份制企业出现,其中较著名的有

轮船招商局

和开平矿务局。(3)证券机构:上海出现了最早专营股票的证券机构——上海平准股票公司。(4)大型百货公司:1900年,香港成立了第一家大型百货公司——先施百货公司

。3.南京国民政府④统治前期的经济治理

学考转换·回归教材1释概念

自然经济是一种基于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其核心特征是生产活动旨在直接满足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的需要,而不是为了交换或市场销售。在中国古代主要体现为男耕女织,生产大部分家庭生活必需品。2链高考

洋务运动富国强兵的目的(2023广东,7)晚清洋务派创办各种新式企业;日本明治政府推行“殖产兴业”政策。二者的共同点是以实现富国强兵为目的。3链高考

国人创办近代银行的目的(2023浙江1月,6)1896年,盛宣怀上奏:“银行昉(开始)于泰西……各国……之银行乃推行来华,攘我大利。……但使华行多获一分之利,即从洋行收回一分之权”。据此可知,盛宣怀建议开设银行的主要目的是与外商争夺利权。4巧归纳

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特点知识点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经济建设1.社会主义经济的建立(1)背景:经过土地改革①、稳定物价、统一财政,1952年底,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2)内容:在

过渡时期总路线

的指引下,经过三大改造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2.国民经济的曲折发展(1)中共八大:正确地分析了

国内主要矛盾

的变化,提出了把我国尽快建设成先进的工业国的主要任务。(2)严重曲折:1958年,中共中央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在全国掀起了“大跃进

”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9—1961年,我国经济发生了严重困难。(3)初步调整:为了克服困难,1961年1月,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②,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4)“文化大革命”期间,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冲击,周恩来

、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期间国民经济有所好转。3.改革开放新时期(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

改革开放

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2)对内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④。1984年,城市改革全面展开。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3)对外开放③:从开放经济特区,到开放沿海14个沿海港口城市,再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中国对外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4)伟大成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和

国际竞争力

持续增强,在基础设施建设、自主研发、人工智能等领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1)综合国力显著提升,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位。(2)国家加快推进科技自立自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等取得重大成果,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学考转换·回归教材1释概念

土地改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阶级废除封建半封建性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的革命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运动使农民从封建土地所有制中解放出来,巩固了广大农村地区的人民政权。2链高考

国民经济的调整(2021天津,8)1962年下半年起,我国国民经济开始稳步增长。1963年,国家在财力尚有困难的情况下,积极改善职工待遇;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连续三年较大幅度提高,这反映了我国调整发展的重要成果。3链高考

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2022江苏,12)1996年浦东新区家庭中粮食、蔬菜的开支从几年前的50%降到现在的30%左右,而瓜果以及消闲食品在家庭开支中所占比重逐年增加。该地区居民生活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对外开放取得重大进展。4深分析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影响a.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b.大量富余劳动力促进了乡镇企业的发展,开辟了中国工业化的新路。c.促进了人民公社体制向乡镇体制的转变。d.农村的成功加速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知识点三

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1.民国初年社会生活的新气象①(1)南京临时政府致力于社会生活方面的除旧布新,宣布改用阳历,颁布剪发辫

、易服饰和废止缠足的法律。(2)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过去的陈规陋习不符合时代潮流,应接受文明开化的新习俗、新风尚。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精神风貌②(1)模范作用: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广大人民

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涌现出无数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形成具有特定内涵的时代精神。(2)新型人际关系:全社会形成了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政治氛围,关心集体、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动准则,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新型人际关系。3.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的变迁(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共十八大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2021年,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2)教育优先:国家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3)社会保障:我国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医疗卫生体系③,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学考转换·回归教材1释概念

民国新气象是民国初期社会风尚的总称,可以概括为思想解放、投身革命、中西合璧、剪发易服、妇女解放等。民国新气象是民国初年民主政治、思想解放和经济发展的产物。2链高考

工人阶级的主人翁精神(2021江苏,10)东北机器制造厂尉风英曾被授予“毛主席的好工人”称号。她回忆:“在五六十年代,大搞技术革新时,我们简直入了迷、着了魔。从1953年到1965年这12年的时间里,我共实现技术革新177项。”他们的技术革新体现了工人阶级主人翁精神。3深归纳

改革开放新时期社会生活发展的三个阶段a.改革开放初期:解决温饱问题。b.20世纪90年代: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c.21世纪初:建立社会保障体系。2研学核心命题高考风向标备考建议1.近代中国的经济转型近代中国经济转型的本质是从传统自然经济向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它既是历史发展的主要趋势,也与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密切相关,这是学习本考点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线索。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经济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经济建设本质上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探索,通过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中国人民终于找到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学习中,应该立足于总结这两方面的内容,形成规律性的认识。3.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生活的变迁本质上是经济发展和思想解放的产物,学习过程中应该用经济发展和思想解放的史实解释社会生活变迁的趋势,从微观中把握宏观的历史发展趋势。微点1近代中国的经济转型真题聚焦命题角度1

从晚清画报的寓意考查实业救国思想1.(2024黑吉辽卷,7)下图是刊登在1909年《图画日报》上的系列寓意画。该系列寓意画反映了(

)A.国人振兴经济救国强国的愿望

B.一战期间民族经济发展较快C.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日益加深

D.清政府解决财政危机的信心A解析

漫画反映了从前农工商界犹如沉睡的猛兽,没有觉醒,现在农工商界像刚刚觉醒的猛兽,将来的农工商界会像猛兽一样,发出震耳欲聋的怒吼,抖擞精神,展翅高飞,这体现了国人振兴经济救国强国的愿望,故A项正确;B项不符合时间信息,故排除;材料中人物是西式装扮,代表外国势力,图片信息无法反映其经济侵略日益加深,排除C项;刊登在《图画日报》上的寓意画,表达了部分国人的愿望,并不能代表清政府的意图,排除D项。A命题角度2

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2.(2023全国新课标卷,30)中国民族资本构成比重表(%)项目1894年1913年1920年1936年(不包括东北)产业资本2.2811.6414.8421.36商业资本74.8967.3058.8750.55金融业资本22.8321.0626.2928.09上表可以反映出(

)A.民族工业呈现发展趋势B.商业贸易日益萎缩C.近代金融体系臻于完善D.经济结构逐渐失衡解析

根据材料数据可知,1894—1936年,中国产业资本在民族资本中所占比重呈现上升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辛亥革命后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了多次发展机会,所以表格内容可以反映出民族工业呈现发展趋势,A项正确;表格中商业资本所占比重有所下降,但不能反映这一时期中国商业贸易日益萎缩,B项错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下,中国近代金融体系没有臻于完善,C项错误;材料仅涉及民族资本,不能得出经济结构是否逐渐失衡,D项错误。B命题角度3

从近代中国进口占比的变化考查民族工业的发展3.(2023山东卷,5)下表为1871—1921年中国进口的棉布、棉纱、钢铁、米等四类货物在进口总值中的占比(%)情况。其中甲是(

)年份货物(比重)甲乙丙丁1871—18732.830.20.90.91881—18835.822.80.31.11891—189314.620.55.91.81901—190318.619.74.21.71909—191112.816.74.83.01919—19219.618.42.45.0A.钢铁

B.棉纱 C.米 D.棉布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晚清中国进口的主要商品是纺织品,由此,基本可以判断甲、乙两种货物是棉布或者棉纱。近代早期,中国进口主要是棉布,棉纱进口较少,后来,中国大量使用洋纱织布的企业或者个体增加,棉布进口逐渐减少,洋纱进口逐渐增加。20世纪初,民族纺纱企业增加,洋纱的进口也随之减少,因此,甲为棉纱,乙为棉布,B项正确。考向剖析1.核心概念——实业救国思想

考向解读

实业救国在中学历史教材中多次出现,但是,教材并未专门对其进行阐释,从而使学生对这一概念一知半解,在解答试题时很容易陷入误区。

实业救国是近代中国一些有识之士所宣扬的、以发展农工商业(即实业)作为救国救民主要途径的一种思想,以张謇等为主要代表,约产生于19世纪末,在20世纪初逐渐成为一股社会思潮。

实业救国思想强调发展实业是救亡图存首要条件,然而由于当时中国社会缺乏实业救国论实践的条件,其并不是当时实现御侮图强的可行道路。

但是,实业救国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末民初中国的实业建设,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C【典例1】

(2024云南大理二模)下表是清末至民国初期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的发展概况,这段时期的发展主要得益于(

)时间发展概况1899年大生一厂投产1907年大生二厂投产1915年增设布厂,在海门筹建第三厂1924年建成大生八厂A.民国政府政策的影响B.列强侵华方式的影响C.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D.五四爱国运动的影响解析

根据表格信息可知,清末民初大生纱厂不断发展壮大,这主要是由于这一时期实业救国思潮助推民族工业发展,故选C项;民国政府成立于1912年,无法解释中华民国成立前纱厂的发展,排除A项;列强侵华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排除B项;五四爱国运动爆发于1919年,无法解释1899—1915年大生纱厂扩大的原因,排除D项。2.通史链接——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作用及局限

考向解读

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虽然以失败而告终,但是,它对近代中国影响深远,具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从命题的角度来说,这是一个很容易命制高水平试题的考点。【典例2】

(2024江苏常州一模)清末,军事工业的经费最初一律由政府拨给,产品直接发给湘淮各军、沿江沿海各省。到19世纪七八十年代后,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的“岁入”中开始列有“各省解还奏调军火价”项目,向福州船政局订造轮船需提前交付一半的定金。据此可知洋务企业(

)A.已初具资本主义的性质B.努力抵制外国经济侵略C.在行业竞争中占有优势D.官办模式遭遇现实困境D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洋务运动军事工业的经费来源,从一律由政府拨给到增加了各省投入部分,说明政府提供经费的传统官办模式遭遇现实困境,故选D项;军事工业的产品不进入市场,属于封建性质,没有起到抵制外国经济侵略的作用,排除A、B两项;洋务企业主要制造军需产品,属于官办企业,在民间没有相应的行业竞争,排除C项。3.考查重点——影响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及启示

考向解读

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无疑是近代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近代中国经济这一专题的重要知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阻力和动力是考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典例3】

(2024广东湛江一模)下表所示为20世纪30年代初期中国民族工业生产的技术效率排名统计情况(部分)。据表可知,当时中国(

)技术效率前10位的行业(部分)技术效率后10位的行业(部分)轧花业91%毛纺织业12.5%面粉业86.7%玻璃器皿业12.4%制糖业78.8%地毯业11.8%调味品业59%仪器业10.3%榨油业58.7%制坯业10%碾米业55.5%造冰冷藏业3.4%A.民族工业发展规模有所扩大 B.近代工业基础仍然十分薄弱C.新兴工业已经占据有利地位 D.西方工业技术影响不断加深B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当时轧花业等传统轻工业的技术效率居国内前列,而毛纺织业等新兴民族工业的技术效率居全国后几位,可知近代中国仍然以传统轻工业为主,工业基础十分薄弱,新兴工业不占据有利地位,故选B项,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民族工业的发展规模,排除A项;新兴工业生产的技术效率低下,说明受西方工业技术影响不大,排除D项。模拟演练1.(2024山东泰安一模)下面是洋务派创办的军用企业和民用企业数量变化示意图。该图表明(

)A.洋务企业走出了发展困境B.清政府认识到中体西用的缺陷C.洋务派的强国梦初步实现D.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D解析

从1861年至1895年,洋务运动创办的军用企业和民用企业不断增加,这些企业都使用机器生产,促进了中国的工业化,故选D项;材料无法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排除A项;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没有体现清政府认识到中体西用的缺陷,排除B项;甲午中日战争后洋务运动破产,洋务派富国强兵的梦想并未实现,排除C项。2.(2024山西吕梁联考)按照中国传统的观念,银钱账目被视为商业机密。上海轮船招商局在管理中,不仅将账目造册刊印,任凭有股权之人随时到局查阅,而且还在每年结账后于《申报》等媒体上公布账略。这一变化(

)A.增强了国人兴办实业的信心B.受到了西方经营模式的影响C.抵御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D.适应了民间股票交易的热切需要B解析

根据材料“有股权之人”及所学可知,上海轮船招商局是近代股份制企业,股票走向市场,这受到了西方商业经营模式的影响,故选B项;公开账目与增强国人兴办实业的信心无关,排除A项;账目机密到账目公开的变化起不到抵御列强经济侵略的作用,排除C项;为了适应民间股票交易的需要,上海出现了最早专营股票的证券机构——上海平准股票公司,排除D项。3.(2024山西太原一模)1935年国民政府公布货币改革方案:统一货币发行,实行白银国有。1936年中美达成《中美白银协定》,美国按市价收购中国7500万盎司白银,国民政府利用这笔外汇基金稳定法币的对外汇价。由此可知,国民政府推行的法币改革(

)A.导致了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B.扰乱了中国金融市场的稳定C.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的逆差D.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D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国民政府统一货币发行、白银国有、出售白银以稳定汇价,有利于国内市场的统一和稳定,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选D项;白银大量外流是法币改革的背景,排除A项;法币改革有利于中国金融市场的稳定,排除B项;法币改革能促进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但扭转贸易逆差说法太绝对,排除C项。微点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经济建设真题聚焦命题角度1

中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2024广东卷,10)1952年部分城市大型私营工业统购、包销、订货等类产品的产值比重城市上海天津武汉西安沈阳比值59.5%70%65.5%70%59.9%由上表可知(

)A.公私合营企业已占据较大份额 B.私营资本主义经济显著增强C.国家掌握私营产品的主要部分 D.单一的公有制结构已经形成C解析

从图表信息看,国家对大型私营工业的大部分产品实行“统购、包销、订货”,私营企业自主销售的产品比例较少,国家掌握了私营产品的大部分,C项正确。材料并不涉及对私营企业的所有制改造,A项错误。材料无法反映私营经济与国营经济占比的变化,B项错误。材料说明私营企业仍然占很大比例,D项错误。命题角度2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2.(2023山东卷,8)1956年,毛泽东在谈到国家与工厂的关系时指出:“统一性和独立性是对立的统一,要有统一性,也要有独立性。……各个生产单位部要有一个与统一性相联系的独立性,才会发展得更加活泼。”毛泽东强调的是(

)A.适当提高工厂的生产经营自主权B.适度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C.平衡工商企业改造中的公私关系D.鼓励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A解析

材料已经明确指出了毛泽东论述的主题是“国家与工厂的关系”,既要国家层面的统一性,又要具体工厂的独立性,在计划经济的大背景下,毛泽东意在强调工厂的生产经营自主权,故选A项;1956年,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基本完成,个体经济也基本被消灭,计划经济逐渐建立起来,排除B、C、D三项。命题角度3

20世纪80年代的经济体制改革3.(2024黑吉辽卷,11)1985年,国务院副总理李鹏在视察广州、深圳等地的电子企业后,提出中国要投资电子工业的基础建设,“搞这些大的基础项目,准备改变过去那种分配制的办法,采取投标和招标的办法”,允许“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指导下的竞争”。该主张体现了(

)A.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C.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D.经济特区先行先试理念A解析

材料的核心信息是“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指导下的竞争”,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李鹏副总理的讲话强调了要在前期改革的基础上,引入竞争机制,不断推进新的改革,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经济体制改革,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对外开放新格局,故排除C项;材料所提出的实行“竞争”的地区不是特指经济特区,排除D项。考向剖析1.核心概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考向解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个“筐”式概念,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涵义是不断深化和发展的,在实践中不断被赋予新内涵,是新中国经济史使用最广泛的基础概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而形成的,是实践的产物,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是这条道路的重要特点,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产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稳步提高,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日益改善,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典例1】

(2024福建三明一模)进入21世纪,有学者指出,中国农村的发展道路不在于消灭小农户、小农业和小农村的“三小农”,不在于模仿美国型的大农户、大农业和大农村,而在于“三小农”的进一步发展。该学者意在强调中国农业经济需要(

)A.在继承发展中开拓中国式道路B.广泛借鉴他国的农业发展模式C.借助农业科技实现生产力飞跃D.着眼农业市场化实现城乡融合A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该学者指出中国农业发展的道路不需要一味地模仿美国的农业发展模式,说明中国农业经济需要在继承发展中开拓中国式道路,故选A项;“广泛借鉴”与材料所述相悖,排除B项;材料未强调农业科技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农业市场化与城乡融合发展的信息,排除D项。2.家国情怀——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考向解读

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建设既有成就又有失误,但是成就是第一位的,且这些成就为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这是必须掌握的价值观性质的知识。【典例2】

(2024辽宁大连一模)“一五”计划期间,国家对于国营经济实行直接计划(指令性计划);对于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等实行间接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国家在财力上尽可能支持农业合作化。这反映了我国“一五”计划(

)A.效仿了苏联模式B.从本国国情出发C.优先发展重工业D.农轻重协调发展B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一五”计划期间,中国从国情出发,区分对待不同经济成分,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也考虑到了农业的发展,故选B项,排除C项;我国通过不同的计划方式对各类经济成分进行引导,不同于高度集中的苏联模式,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轻工业的发展,无法推知农轻重协调发展,排除D项。3.热点分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的特点

考向解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速度加快,创造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这在世界上是少有的,寻找中国崛起的“秘方”备受国际学术界重视,本考点试图回答这一关注背后蕴含的“中国经验”。(1)农村突破,城市跟进: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获得巨大成功。农村的成功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积累了经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一系列突破,推动经济快速发展。(2)循序渐进,逐渐深化:中国的改革开放呈现出渐进性特点,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然后逐渐扩大到城市,其后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开放首先从建立四个经济特区开始,然后逐渐扩大,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更深层次地参与全球化进程。(3)改革与开放相互促进:一方面,改革后的企业要求走出去,从而促进了开放;另一方面,对外开放也倒逼国内经济与国际接轨,从而推动了国内的改革,两者呈现出相互促进的关系。(4)坚持公有,市场导向: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在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前提下进行的,同时,创造性地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化了经济资源的配置,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创举。【典例3】

20世纪80年代,有学者总结了不同区域小城镇发展的模式,如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苏南模式”;兴办家庭工厂生产小商品、供销全国大市场的“温州模式”;吸引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珠江模式”等。据此可知,当时(

)A.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原则B.现代企业制度已初步建立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D.“走出去”战略得以实施C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学者总结了20世纪80年代不同区域小城镇发展的模式,这些模式的出现是乡镇企业发展的结果,即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与国有企业改革无关,排除A项;现代企业制度初步建立是在20世纪90年代,排除B项;“走出去”战略是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排除D项。模拟演练1.(2024河南高三联考)1950年,毛泽东视察哈尔滨车辆厂。毛泽东在视察过程中指出:“这是我们自己的工厂,虽然设备陈旧,也要利用和保护好,因为今后的工业发展就是靠这做基础了。”这说明当时我国(

)A.已开始实施过渡时期总路线 B.即将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C.重视东北地区现有工业基础 D.工人建设社会主义热情高涨解析

根据材料“今后的工业发展就是靠这做基础了”可知,当时我国重视东北地区现有的工业基础,故选C项;1953年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排除A项;1953年我国才开始大规模经济建设,1950年正处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排除B项;此时仍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尚未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排除D项。C2.(2024广东肇庆二模)1963—1965年,我国城市建设投资占基本建设投资的比例,由“二五”期间的2.3%上升到2.9%,超过“一五”期间的投资比例。非生产性投资比例由“二五”期间的14.6%上升到20.6%。上述变化出现的原因是(

)A.党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B.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C.国内基本矛盾出现变化D.将建设重点放在三线地区A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1963—1965年,我国城市建设投资和非生产性投资占基本建设投资的比例增加,反映了此时国民经济的调整,故选A项;经济体制改革始于1978年,排除B项;题中时间段国内基本矛盾没有变化,且与投资比例无关,排除C项;材料没有突出建设重点在哪个地区,排除D项。3.(2024河北石家庄一模)1979—1990年,华北制药厂开展企业转轨变型,实行经营承包,加强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引进,并逐步开展跨地区、跨行业的横向经济联合。至1990年,产品品种累计增加到98种,抗生素总产量较1978年增加54%,有紧密型联营企业25家。华北制药厂的发展(

)A.健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助推了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C.得益于企业经营自主权的扩大D.加快了中医药业的开放步伐C解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主要内容,故选C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排除A项;一家药厂的数据无法说明整个地区的经济结构,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医药业,排除D项。微点3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真题聚焦命题角度1

从习俗的变革考查民国初年文化的冲突1.(2024黑吉辽卷,8)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明令废止旧历,以阳历为“国历”,将旧历节日“改用国历月日计算”。然而,阳历节日只有机关学校“遵依中央,放假休憩”,旧历节日期间,街市仍分外热闹,乡下百姓更表示“头可杀,旧年非过不可”。这体现出(

)A.科学知识与迷信观念的博弈B.城市新风与乡村旧俗的对立C.工业文明与农耕社会的碰撞D.政府政策与民间传统的冲突D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南京国民政府废除旧历,改用阳历,而民间仍用旧历,这体现了政府政策与民间传统的冲突,故D项正确;阳历与旧历不代表科学与迷信的关系,故A项错误;过旧历新年的并不只是农村,也包括城市,故B项错误;阳历与旧历也不代表工业文明与农耕社会的关系,故C项错误。命题角度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众生活的变化2.(2023广东卷,10)下图为1950年澄海火柴厂的火花(即火柴盒贴画)。图中划船者是一位世代生活在广州市珠江上的水上人家女孩。据此可推知,该火花设计的主要意图是(

)A.描绘贫苦大众解放后的新生活B.记述工业化建设带来的新变化C.展现三大改造的新成果D.彰显男女平等的新气象A解析

火柴盒贴画中的女孩着装整齐、漂亮,表情快乐,背后是新建成的大桥,结合材料中的时间“1950年”可知,贴画意在展示贫苦大众解放后的新生活,故选A项;女孩乘坐的是小木船,无法体现工业化,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生产关系的变革,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男女平等的信息,排除D项。命题角度3

从改革开放的进程考查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背景3.(2024广东卷,11)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进入真正意义上的改革时代。原有的国家—单位保障制逐渐向国家—社会保障制转变。社会保障制度进入“改革时代”的主要原因是(

)A.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B.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C.医疗卫生体系的形成D.乡镇企业的大量涌现B解析

20世纪80年代,中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国有企业员工的流动性增强,如何保障这些员工的医疗、退休、转岗等权益就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B项正确。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于21世纪初,A项错误。医疗卫生体系形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C项错误。乡镇企业的大部分员工是农民,并不受“国家—单位保障制”保障,D项错误。考向剖析1.核心概念——小康社会

考向解读

小康社会是改革开放后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建设小康社会也是中国共产党重要的奋斗目标,小康社会、总体小康、全面小康的内涵是必须掌握的知识。

建设小康社会是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初期提出的奋斗目标,明确了到20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小康一词最早出现在《诗经》中,即民众生活相对富足,社会相对安定。

在20世纪末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的基础上,2002年,中共十六大又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小康社会建设从“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迈进。2021年,习近平宣布,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是全党、全国人民持续奋斗的结果,也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典例1】

(2024湖南衡阳联考)下面是2016年农民画家陈少元创作的宣传画《肩挑勤与善,日子好如歌》(又名《瑶家女》),画中一位身着民族服装的姑娘肩挑着稻草,四周被螺旋状排列的鸭群所环绕,鸭群奔向的远处有着密集的建筑物。从创作背景来看,这一画作(

)A.寄托了全面小康的愿景B.反映了社会矛盾的变迁C.表达了脱贫攻坚的决心D.营造了健康的道德风尚A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该画作以少数民族农村姑娘为主角,呈现了种植业、养殖业双双获得丰收的场面,表达了农民画家对全面小康的期盼,故选A项;该画作反映了人民的美好愿望,与“社会矛盾”“脱贫攻坚”无关,排除B、C两项;“营造了健康的道德风尚”为该画作的意义,与材料“创作背景”不合,排除D项。2.通史链接——近代中国物质生活、社会习俗变迁的原因

考向解读

社会生活是微观史学关注的重点,由微观到宏观,由小见大,从社会生活的变化窥探人类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揭示表象背后深刻的社会文化内涵,也是现在很多高考试题命制的思路。(1)外界因素:列强侵略,西方的生活方式被移植过来。(2)政治因素:为适应变化,政府推行各种改革,移风易俗;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等影响。(3)经济因素及内在动因: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人们的愿望与追求。(4)科技因素: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火车、电灯、电报、电话等传入中国改变并丰富了人民的生活。(5)教育因素:新式学堂增加,接受新式教育人员的增加,加快了新式生活方式的推广。(6)思想因素: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传播了近代思想,促进了人民的思想解放,提高了人们接受新生活的能力。【典例2】

(2024湖南娄底二模)1912年,中华书局编写的教科书推向市场,风行一时。《中华书局宣言书》写道:“立国根本,在乎教育。教育根本,实在教科书。教育不革命,国基终无由巩固。教科书不革命,教育目的终不能达也。”这从侧面反映出(

)A.教科书革命是救国关键B.教育救国思想有社会基础C.民国政府推动教育改革D.废除科举推动了教育发展B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中华书局将教育与救国联系起来,使教科书风行一时,这说明教育救国思想被很多国人接受,故选B项;据材料可知,教科书革命是教育目的达成的关键,而不是救国的关键,排除A项;题干所述是中华书局对教育改革的推动,而不是民国政府的推动,排除C项;废除科举是在1905年,排除D项。3.通史链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社会生活的新气象及成因

考向解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大众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党和政府积极开展社会治理得到人民积极呼应,社会风气和面貌焕然一新。新气象原因学习苏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社会生活深受苏联影响,教育、文学、艺术、电影、服饰、称呼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劳动光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家大力提倡劳动光荣,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影响很大,间接影响了人们的服饰、婚姻、饮食等方面革命色彩同志的称呼成为一种风尚,列宁装流行,军人为社会所推崇计划经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逐渐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各类票据流行,勤俭持家成为社会时尚【典例3】

(2024辽宁鞍山一模)“文化山呀文化山,过去登山比上天难,今朝有了共产党,带领我们高峰攀,工人上了文化山,能到月宫开矿产,农民上了文化山,火星上头去种棉,一穷二白来改变……”这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山歌说明(

)A.文学艺术事业欣欣向荣B.民众对国家建设的热情和信心C.工业化建设的成就显著D.人民真正实现了当家作主B解析

据材料“一穷二白来改变”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积极投身工农建设,以改变一穷二白的面貌,说明民众对国家建设的热情和信心,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工农投身建设的热情,并非文化事业,排除A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是工业化的起步阶段,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人民真正实现了当家作主,排除D项。模拟演练1.(2024江苏连云港联考)下表是近代福州社会风俗演化。这说明(

)时间饮食服饰出行方式近代以前大米为主长衫马褂轿子、马车、船只近代以来大米及面条、馒头、面包、蛋糕等面食西服、皮鞋、领带、洋袜汽车、卡车、摩托车A.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迅速发展B.福建民众生活水平普遍提高C.风俗演化是历史变革的缩影D.晚清社会生活方式全盘西化C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近代以来,福州在饮食等方面都出现了西方的风俗,这反映了近代以来西方风俗对中国的影响,说明风俗演化受历史变革的影响,故选C项;材料中的产品并不一定是民族工业生产,排除A项;“普遍提高”和“全盘西化”都表述绝对,排除B、D两项。2.(2024辽宁营口期末)1953年,党和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大张旗鼓地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宣传教育活动,报纸、广播、电影、戏剧等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媒介都被用于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此举旨在(

)A.消灭剥削阶级B.实现人民当家作主C.促进社会变迁

D.废除传统婚姻陋习C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大张旗鼓地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宣传教育活动,旨在促进婚姻制度的改革,促进社会变迁,故选C项;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被消灭,排除A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排除B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颁布具有除旧立新的作用,D项概括不全面,排除。3.(2024北京昌平一模)2021年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脱贫攻坚的成就体现了(

)A.共同富裕的基本实现

B.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C.全球减贫的中国方案

D.精准扶贫的基本方法B解析

脱贫攻坚是为了人民更好的生活,其成就体现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故选B项;多数脱贫地区的生产生活水平与全国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排除A项;全球减贫的中国方案是对世界的意义,排除C项;精准扶贫是脱贫的方法之一,D项在材料无法体现,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