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课件】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_第1页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课件】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_第2页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课件】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_第3页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课件】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_第4页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课件】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时空定位【国际格局】: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结构,建立在世界主要大国实力对比的基础上的。17世纪以来,国际格局(世界秩序)的演变概念解析【冷战】:是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逐步形成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1648年,初步建立了主权国家间行为原则。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一战后,英法衰落,美日崛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815年,形成欧洲大国均势。(欧洲中心)维也纳体系二战后,美苏两极对峙。雅尔塔体系一、冷战与两极格局1.背景: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1)雅尔塔体系奠定了美苏两极格局的基础材料1:二战中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国首脑相继召开一系列会议,在缔结一系列条约和协定后,建立了以美苏两大国为主导的“雅尔塔体系”。(2)二战后,美苏失去战时同盟的基础。材料2:法西斯的消亡导致战时同盟合作的基础瓦解,使得美苏合作的共同利益消失,而美苏在战时同盟掩盖下的矛盾得以暴露。——沈志华《冷战五书》材料3:欧洲在二战中遭受致命打击,老牌帝国衰弱,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政治和军事强国。苏联军事和政治十分强大,赢得很高威望。

——中外历史纲要(下)教材(3)战后,西欧日本普遍衰落,美苏成为势均力敌的两个超级大国二战期间遭受空袭的伦敦一、冷战与两极格局1.背景:(4)根本原因:国家力量的变化,美苏两国的国家利益存在严重冲突,意识形态也尖锐对立。材料4:我们必须强硬对付俄国人,他们不知行止,好似水牛闯进陶瓷店……我们必须教导他们如何知行而止……我们赢得的胜利把领导世界的持续重担放到了美国人民的肩头,全世界应采取美国制度,不管我们喜欢与否,未来的经济格局将取决于我们。

——杜鲁门材料5:战后美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特征就是争夺世界霸权,苏联是美国通往世界霸权道路上的“最主要障碍”,美国正积极扩充军备,准备针对苏联的战争。(6)“冷战”的序幕:1946年,丘吉尔“铁幕”演说,为“冷战”推波助澜。(5)美国战后欲称霸世界,在全球进行扩张,将苏联视为最大障碍。苏联努力扩大在东欧的影响,与美国矛盾尖锐。材料6:“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在这条线后面,座落着中欧和东欧古国的都城……所有这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处在苏联的势力范围内,不仅以这种或那种形式屈服于苏联的势力影响,而且还受到莫斯科目益增强的高压控制。”

——《和平砥柱》思考:为什么用“冷”战的方式?(非战争手段)①双方军事上势均力敌,相互忌惮②世界人民渴望和平,反对战争③二战的巨大威力,教训深刻④各国亟须恢复生产,发展经济一、冷战与两极格局2.两极格局的形成

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政治经济军事

地缘政治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美苏“冷战”的开始1947年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1947年美国提出“马歇尔计划”扶持和控制西欧1949年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打破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第一次柏林危机(1948—1949)直接导致德国分裂1949年成立“北约”1955年成立“华约”,对抗“北约”,标志着两极格局正式形成。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美国安全和世界和平遭到了共产主义威胁。我相信美国的政策旨在支持自由国家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我相信我们必须协助自由国家人民依照其自己的方式,造成其本身的命运。——1947.3杜鲁门在关于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国会会议上的演说思考:材料中“自由国家”指什么国家?“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分别指的是什么?材料表明了美国外交政策的什么特点?杜鲁门主义的实质是什么?有何意义?“自由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少数武装分子”:指共产党武装“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来自苏联的高压和控制。美国外交政策的特点:以意识形态的分歧作为幌子,公开干涉他国内政,在全球扩张。杜鲁门主义的实质: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称霸世界

意义:标志美苏冷战正式开始一、冷战与两极格局在欧洲的每一处,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支持率都在攀升。……在法国、意大利和芬兰,共产党得到了全部投票的20%……令美国人感到震惊的是,1945年7月,英国的工党夺取了胜利,把温斯顿•丘吉尔赶下了台。——(美)梅尔文《人心之争——美国、苏联和冷战》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我们的任务是唤起合理经济的再生,促使政治社会的结构容纳自由制度存在。我相信这种援助,在危机深重的时候,决不能根据零碎解决的办法。美国政府未来的援助,应该不仅是缓和物,而是彻底的治疗。——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结合材料回答:“合理经济的再生”指的什么?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的目的是什么?作用是什么?“合理经济的再生”: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复兴。目的:利用经济手段控制西欧、抵制共产主义、遏制苏联称霸世界。作用:使西欧国家经济很快恢复,为美国控制西欧铺平了道路。实质:是美国冷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冷战与两极格局联系:“杜鲁门主义”是冷战开始的标志。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延续和扩大,是更隐蔽、更精巧的“杜鲁门主义”,两者互相联系,目的基本一致,但手段上各具特色。

杜鲁门曾经说过: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是一个胡桃的两半。通过这句话,你能不能结合书中的知识,认识“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之间有何联系、区别和实质。区别:“杜鲁门主义”表现为公开的,赤裸裸的反共反苏;而马歇尔计划则采用隐蔽的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控制欧洲,联合西欧各国共同反共反苏。实质: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力量,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秩序,确立和巩固美国的霸权地位。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在经济上的运用。一、冷战与两极格局北约和华约北约时间:1949.4地点:美国华盛顿条约:《北大西洋公约》成员:美、加、英、法等12国发展:北约实力强大,冷战后成功转型,继续存在两个政治军事集团的对峙——标志两极格局的形成华约时间:1955.5地点:波兰华沙条约:《华沙条约》成员:苏联、波兰、匈牙利等8个国家标志:两极格局正式形成发展。最终在苏联解体后瓦解。一、冷战与两极格局地缘政治美、苏、英、法分占德国和柏林示意图及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建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1949.9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1949.101949年,德国分裂1948年,第一次柏林危机1948年6月24日,苏联全面切断德国西占区同柏林之间的水陆交通,试图把西方国家赶出西柏林。柏林危机由此产生。美国派出大批飞机空运急需物资到西柏林,并对苏占区进行反封锁,中断东西占区之间的贸易。……四国经过几番周折的秘密谈判,于1949年5月达成协议,危机平息。一、冷战与两极格局1990年,东德并入西德,两德统一雅尔塔体制、两极格局、“冷战”之间的关系雅尔塔体制两极格局“冷战”

雅尔塔体制的建立是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的基础、即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两极格局是雅尔塔体制的一个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从属于雅尔塔体制,雅尔塔体制下两极格局对抗的主要形式是“冷战”,“冷战”的加剧又促进了两极格局的形成。一般说来,两极格局的瓦解,也就意味着“冷战”局面的结束、雅尔塔体制的瓦解。国际秩序:雅尔塔体系(1945-1991)奠定框架国际格局:两极格局(1955—1991)对抗形式推动形成“冷战”(1947—1991)一、冷战与两极格局【图解历史】冷战下的国际关系一、冷战与两极格局美苏冷战的阶段表现时间事件1958年1962年1979年1985年1987年1991年第二次柏林危机与“柏林墙”古巴导弹危机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大搞军备竞赛,提出“战略防御计划”美苏首脑多次会晤,建立了多层次对话机制美苏签署《关于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美苏签署《美苏关于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激烈缓和第一阶段50年代末——60年代初第二阶段60年代中——70年代末

第三阶段80年代——90年代初

既有缓和又有紧张

苏攻美守美攻苏守二、冷战的发展第一阶段(50中—60初):以紧张为主,美攻苏守领导人苏联:赫鲁晓夫;美国:肯尼迪

态势缓和紧张并存、以紧张为主,优势在美国原因①缓和原因:苏联提出与美国“平起平坐”实现“美苏合作”②紧张原因: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不同,两极格局形成,冷战对抗③优势在美:美国此时的经济稳步发展,综合国力远远超过苏联。缓和事件①1955年签订《对奥和约》②1959年赫鲁晓夫访美③1955年与联邦德国建交对抗事件①朝鲜战争②1961年第二次柏林危机及柏林墙修筑③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1959年9月,赫鲁晓夫访问美国,第二次柏林危机暂时有所缓和。1961年8月,第二次柏林危机以“柏林墙”的修筑而宣告结束。二、冷战的发展

局部热战:朝鲜战争1950-1953金日成李承晚背景:①朝鲜半岛两个对立政权的建立

——美苏划分势力范围的结果②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对朝鲜内政的干涉性质变化:由内战扩大为一场国际性的局部战争(美、中等国参战)战争形势变化:美军越过三八线,占领平壤,严重威胁中国安全中国抗美援朝的必要性:维护国家安全;和朝鲜同属社会主义阵营战争结果:签订《朝鲜停战协定》美苏激烈对峙第一阶段(50中—60初):以紧张为主,美攻苏守二、冷战的发展二、冷战的发展第一阶段(50中—60初):以紧张为主,美攻苏守局部热战: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加勒比海危机”)古巴导弹危机是人类离核战争最近的一次材料:核武器只有威慑功能……站在世界两端的两个人,要是能下定决心毁灭整个人类文明,那简直就是疯了。

——肯尼迪思考:两次危机的最终化解有何共同点?这体现了冷战怎样特点?1、共同点:都在激烈对抗的同时极力避免直接冲突,通过让步化解危机。2、特点:美苏双方在激烈对抗中存在自我监控机制,避免直接军事冲突。苏联在古巴部署中程导弹被美国发现,美国要求苏联撤掉导弹基地,事件以苏联让步为结。结果:苏联让步,危机解除材料1:尽管我们的阶级对抗是不可调和的,肯尼迪和我在防止军事冲突的问题上,却找到了共同的立场和共同的语言。

——《赫鲁晓夫回忆录》材料3:双方都是用走到战争边缘的威慑手段,通过谈判解决问题,从而避免了直接的军事冲突;通过政治谈判和平解决争端是处理危机的最终选择;这种处理危机的方式被认为是冷战的自我控制机制。材料2:一旦领导人犯错,我们输掉的就不仅仅是我们自己,我们的未来、我们的希望和我们的国家,还有全世界的人,他们在这场核冲突中没有插手,没有发生,甚至一无所知而他们的生命之火却要被核战争扑灭……——《肯尼迪回忆录》【思考】根据材料及所学,探析冷战特点特点:(1)大国之间的国家利益之争,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2)明显的地缘政治特点,多发生在两大阵营的地理边缘地带。(3)美苏两国都竭力避免直接冲突(代理人战争)(4)两极格局实力并不对称,美国集团要比苏联阵营强大二、冷战的发展第二阶段(60中—70末):苏攻美守领导人苏联:勃列日涅夫;美国:尼克松

态势苏攻美守原因美守原因:①布雷顿森林体系逐步瓦解,美元地位动摇。②经济滞胀状态。③陷入侵越战争的泥潭。④西欧日本的崛起;苏攻原因:勃改革重点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缓和事件尼克松调整政策,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收缩:①调整与日、西欧的伙伴关系②结束越南战争③中美关系正常化对抗事件①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直接威胁海湾地区和印度洋地区②在欧洲依然保持与美的对峙。越南战争(1)背景:1945-1954年,越南北方人民打败法国侵略者,美国趁虚而入。(2)时间:1961-1973(3)影响:耗费了美国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导致美国的霸权地位相对衰落,军事实力被苏联赶上。二、冷战的发展第三阶段(80年代):美攻苏守领导人苏联:戈尔巴乔夫;美国:里根

态势美攻苏守:80年代是美苏关系从激烈抗争走向迅速缓解的大变动时期。这十年是苏联走下坡路、乃至进入困难的谷底,美国从守势中转为逼苏在各领域中让步,而美、苏之间又终于出现戏剧性和解的时期。这也就是战后美苏争霸的最终一个结局。原因美攻原因:①80年代经济复苏;②里根政府的强硬态度。苏守原因:①苏经济困难,社会矛盾激化;②侵略阿富汗,负担沉重③斯大林模式弊端缓和事件(1)美苏关系走向缓和

①美苏首脑多次会晤,建立了多层次对话机制。②1987年,美苏签署《关于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1991年,两国签订《美苏关于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③苏联实行战略收缩,从阿富汗撤军,宣布不再干涉东欧事务,同意两德统一。

(2)中苏关系正常化对抗事件美国实施军备竞赛,实行“星球大战计划”,拖跨苏联二、冷战的发展1.西方阵营逐渐分化(1)西欧:欧洲共同体的成立和发展材料:如果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里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绝对是迫切需要的。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会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德国总理阿登纳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欧洲共同体(1952年)(1958年)(1958年)(1967年)欧洲联合的原因:①欧洲联合思想由来已久。②战后,欧洲各国实力削弱,国际地位下降,需要重振欧洲。③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根本原因)④法德和解。(直接原因)⑤应对美、苏的威胁。三、多极化力量的成长▲欧共体的建立过程1.西方阵营逐渐分化(1)西欧:欧洲共同体的成立和发展①由经济领域扩展到政治军事领域;②一体化程度较高欧洲联合的影响①使欧州经济的发展和实力增强;②提高了欧洲的国际地位;③开始摆脱美国控制,冲击了两极格局。欧洲联合的特点三、多极化力量的成长1.西方阵营逐渐分化(2)日本经济的“起飞”并追求成为“政治大国”20世纪50-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1987年度日本的《经济白皮书》宣布:“日本已成为世界最大的资本供应国”,日本要起到“19世纪的英国和战后美国所起的作用”。1993年4月,日本发表外交蓝皮书,提出“日本应在国际上发挥与国力相称的领导作用”。三、多极化力量的成长日本的经济恢复工作到40年代末已基本结束……从5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经济进入战后持续高速増长时期……1968年以后跃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三编)日本要求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西欧、日本的崛起,和美国构成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局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逐渐分化2.社会主义阵营瓦解东欧国家反对苏联控制的斗争,中苏关系的破裂,表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波兹南事件(1956)匈牙利事件(1956)苏联镇压“布拉格之春”(1968)(1)原因:苏联的大国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2)表现:①东欧反苏斗争:1965年3月,在莫斯科召开有19个国家共产党代表参加的会议,中国、朝鲜、罗马尼亚等7个党拒绝参加,表明社会主义阵营已公开分裂。②中苏关系恶化:1956年波兰反苏联控制的波兹南事件匈牙利事件中斯大林像被推倒

“布拉格之春”中被涂纳粹标志的苏军坦克

三、多极化力量的成长3.中国崛起——成为国际社会中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三、多极化力量的成长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19641967197019711972(1)万隆会议:1955年,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第一次在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举行,由此诞生了体现和平共处原则的“万隆精神”。(2)不结盟运动:1961年不结盟运动:(印度、埃及、南斯拉夫三国发起)是在万隆会议的基础上形成的,与万隆会议一起,是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重要标志。4.第三世界的兴起——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5.影响:对美苏两极格局造成了有力冲击。三、多极化力量的成长不结盟运动并非不与任何国家结盟合作,而只是不和与美苏两大军事集团结盟的国家结成联盟。原则、宗旨: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化西方阵营逐渐分化①西欧:欧洲共同体的成立和发展。②日本:经济的“起飞”及其要成为“政治大国”的追求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①原因:苏联的大国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②表现:东欧国家反对苏联控制的斗争,中苏关系的破裂中国崛起①标志事件:拥有“两弹一星”、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访华等。②意义:中国成为国际社会中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第三世界的兴起1955年万隆会议召开,在此基础上1961年形成的不结盟运动,是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重要标志三、多极化力量的成长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表现四、两极格局的瓦解1989年波兰、匈牙利发生政变柏林墙被推翻1989年11月9日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等前社会主义国家都发生了剧变8·19事件戈尔巴乔夫被宣布不能履行总统职务1991年1991年12月26日苏联正式解体南斯拉夫解体1.东欧剧变2.苏联解体(1991.12)(1)原因①根本: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弊端。②直接: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③外部:东欧剧变和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2)影响:标志着冷战结束,美苏两极格局崩溃。1991年12月25日19时32分红旗从克里姆林宫上降落时间事件影响1985戈尔巴乔夫改革困难重重,无法打开局面1991经互会解体;华约解散苏联在欧洲构筑的政治、经济军事体系全线崩溃1991.8《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将苏联变为一个松散的邦联1991.8.19八一九事件国家政权性质发生根本的质变1991.12.22《阿拉木图宣言》苏联完全解体

四、两极格局的瓦解【思考1】两极格局瓦解的原因(1)经济格局的变动是两级格局变动的根源(2)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3)多极化趋势冲击了两极格局(4)苏联解体(直接原因)【思考2】两极格局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四、两极格局的瓦解1.有利于缓解世界紧张局势,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2.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技革命的进行创造了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积极:消极:1.打上了浓厚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无视弱小国家利益,导致战后超级大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2.美苏两强为谋求霸权,展开长期的军备竞赛和地区争夺,导致世界局势长期紧张动荡。当今世界格局“一超多强”美国以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试图领导世界。欧盟的综合实力大大增强,对国际事务拥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日本经济实力为后盾,加快谋求政治大国的步伐。俄罗斯走出低谷,仍是对美国的全球支配地位构成挑战的国家。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必将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两极格局瓦解,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1991年至今世界金融中心的转移知识结构重点问题1、二战后国际形势的主要态势是什么?P109冷战的含义和原因是什么?P110-1112、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的过程或表现(政治、经济、军事、地缘政治)P1123、两极格局正式形成和瓦解的时间和标志分别是什么?两极格局的特点有哪些?P1134、列举美苏冷战的典型事例及影响?P112-1141948第一次柏林危机、1958-1961第二次柏林危机、1962古巴导弹危机、1979年5、20世纪50-80年代(两极格局下)有哪些多极力量成长/新兴力量崛起?有何影响?P1146、1985年后美苏关系走向缓和的前提和重要表现是什么P1157、苏联解体的原因、时间、影响?P115【练·高考真题】1.(2024·浙江1月选考,14)1970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向国会提交的他的第一个外交报告中写道:“中国人民是伟大的、富有生命力的人民,他们不应该继续孤立于国际大家庭之外……我们采取力所能及的步骤来改善同北京的实际上的关系,这肯定是对我们有益的,同时也有利于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历史证明,尼克松政府“改善同北京的实际上的关系”有利于()①越南战争的结束②中国与法国的建交③中国与日本正式建交④古巴导弹危机解决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B【练·高考真题】2.(2022·浙江6月选考,24)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日本在一些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上居世界第一,日本产品在激烈竞争中占领美国市场,美国对日本贸易赤字不断扩大。进入70至80年代,美欧争夺西欧农产品市场和其他地区市场,在钢铁贸易上矛盾尖锐,西欧积极扩大对美商品出口,一举扭转对美贸易长期逆差地位。下列项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日本与西欧崛起挑战美国经济霸权B.“赤字”问题是矛盾加深的根本原因C.欧元的启用加剧了欧美间的贸易战D.国际贸易在各国经济中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