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衡水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_第1页
河北衡水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_第2页
河北衡水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_第3页
河北衡水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_第4页
河北衡水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河北衡水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思潮中,儒家的“大同”,墨家的“尚同”,道家的“小国寡民”和法家的“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等对未来社会的构想,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这反映出当时(

)A.分封制下权力格局彻底瓦解 B.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诉求C.文化发展具有开放性的特征 D.士人具有经世济民的情怀2.唐朝在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基础上,设立了政事堂议政制度,主要由皇帝亲信主持集体商议;参与政事堂议政的除了三省长官,还有皇帝直接指派的亲信官员参与议政。政事堂初设于门下省,后改设到中书省,唐朝中期将政事堂议政处设在中书门下省,两省合署办公之所。唐朝政事堂的演变(

)A.加强了皇帝独裁权力 B.提高了尚书省的地位C.有利于提高决策效率 D.取消了宰相的决策权3.962年,宋太祖对近臣明确指示:“今之武臣欲尽令读书,贵知为治之道。”在其倡导、督促、示范和带领下,文臣武将们的读书有了明显进步。宋太宗同样热衷于读书。他诏令史馆日进《太平总类》三卷,“朕当亲览”。上述现象(

)A.表明宋代大力推行文官治国方略 B.利于促进宋代书籍出版业的发展C.是当时科举制得以完善的重要因素 D.推动了宋代学术文化的下移和繁荣4.下表内容是明清时期部分省份州县和集市发展统计概况(单位:个)。据此可推知此时期(

)省份嘉靖至万历顺治至雍正乾隆至道光州县数集市数州县数集市数州县数集市数直隶141325252749637山东42704641126741580广东——721270711969湖北——33548471430福建(不含台湾)191311520539511A.官僚机构日益臃肿 B.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C.地方活力逐渐丧失 D.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增强5.1860年,《北京条约》签字后英国驻华公使布鲁斯说:“我们永久性的利益在于贸易,而贸易的繁荣全赖于秩序和安定”,“中国政府的垮台只会对英国的非领土权益造成严重损失……英国的利益依靠一个中央政府的存在”。为此,英国A.放弃了割占中国领土的要求B.要求中国开放全部沿海港口C.提出外国公使必须进驻北京D.积极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军6.读下面材料。材料所述现象(

)……诚不忍诸先烈铁血所创之共和民国,断送于独夫民贼之手,是以率父老子弟,投袂奋起,不惜以危弱之赣,与专制恶魔对垒挑战,为全国创。…所赖诸公,指挥雄师纡筹伟画,分途并进,以寒敌胆。赣军一部,当效前驱。民国存亡,在此一举。A.源于袁世凯妄图实行独裁统治 B.表明辛亥革命面临失败危机C.反映出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说明江西军事实力相对较强7.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文化人普遍重视对传统民俗文化的研究,把古典歌谚、神话传说、民间风俗这些一向为士大夫所鄙夷的“俗文化”请上学术殿堂。他们旨在()A.确立民俗文化的主流地位 B.提倡新道德以反对旧道德C.为传播西学披上传统外衣 D.借民俗文化排挤传统儒学8.1922年8月,孙中山由于陈炯明叛变被迫来到上海,正在落难之际,李大钊与之见面,孙中山感到振奋,希望李大钊能加入国民党,“你尽管一面做第三国际的党员,一面加入本党帮助我”。孙、李的这次会晤(

)A.促成中共一大的召开 B.影响国共第一次合作C.成为民主革命的转折点 D.标志革命统一战线建立9.1938年3~4月间,国民党制定了《抗战建国纲领》,其中提出成立国民参政机关,为实现宪政作准备,并提出对人民的言论、出版、集会、结社予以合法的充分保障。其后不久,由国民党、共产党以及其他抗日党派参加的国民参政会成立。这反映了国民党(

)A.放弃党派纷争团结抗日 B.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C.充分保证人民民主权利 D.力图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10.下图直观地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共和制的发展历程。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第一次低谷是由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建立B.展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曲折中走向胜利C.第二次革命低谷时国共第二次合作已然破裂D.抗日战争推动了第一、二次革命高峰的出现11.为了制定1954年宪法,毛泽东同志亲自主持,广泛征求意见。当时全民讨论了近三个月,参加讨论的有1亿5千多万人,最后由宪法起草委员会整理的意见共138万条,为宪法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条件。这说明1954年宪法()A.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B.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C.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 D.落实了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12.1971年10月25日晚9点47分(纽约时间),联合国大会会场的电子计票显示屏上,打出了59、55和15三个数字。整个大厅瞬间沸腾起来。第二天,全世界几乎所有媒体都在争相报道这样一条新闻:“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这反映出当时(

)A.国际社会普遍看好新中国 B.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增强C.新中国打开了外交新局面 D.联合国摆脱霸权主义影响13.1959年5月,周总理在全国财贸书记会议上发表讲话,提出了著名的“外贸工作十四条”,其主要内容包括和平经济政策;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实事求是,量力而行;重合同,守信用,重质先于重量;贸易展览要少而精;出国访问,要学些东西回来;对和平中立国家的政策是互通有无加强往来等。材料表明我国(

)A.积极探索自身建设道路 B.努力开展全方位对外交往C.持续推进区域经济合作 D.出现了外贸领域的“大跃进”14.1984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在兴办社队企业的同时,鼓励农民个人先办或联合兴办各类乡镇企业,但大量新兴的私营企业还是称自己为“集体企业”。这反映出()A.私营经济获得法律认可B.农村改革仍未取得突破C.体制转型的阻力较大D.国企改革目标逐步明确15.全国人大第十二届四次会议强调,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施政。以下对“一国两制”的解读错误的是()A.“一国两制”首先被运用于解决香港问题B.回归后的香港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C.“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借鉴D.回归后的香港、澳门可以保留军队16.习近平总书记在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北京非正式会议、第70届联合国大会、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等多边场合发表讲话,提出一系列攸关人类发展和世界前途命运的重大倡议主张,为世界发展把脉引航。这说明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A.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B.坚持倡导新型区域合作模式C.积极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D.彰显了领导世界的大国风范二、材料分析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唐德宗时期实施两税法,税收以钱计征,市场上的货币不足,从而出现“钱荒”问题。在钱重物轻的形势下,农民只能贱卖绢帛以换钱交税。唐宋时期海上贸易繁荣,国内铜钱大量“泄之四夷”。由于各种原因,铜钱的实际购买力长期低于其实际价值,民间往往将铜钱融铸成器皿,或是直接储藏起来。铜矿的贫乏使得铸币的原料长期短缺,政府铸钱成本则长期居高不下,唐代时铸钱1000文需1200文的成本,至南宋初年进一步增至2400文。尽管宋代铸币量达唐代的几十倍,但东南地区的“钱荒”问题仍十分严重。’——摘编自葛金芳等《宋代“钱荒’’成因再探》材料二

针对钱荒的现象,唐代政府除努力增加铸币量外,还实行铜禁和钱禁,“除铜镜外,一切不得买卖私造(铜器)”,不得销融钱币,“所有私贮现钱,并不得过五千贯”。同时,唐代政府又“禁钱不得过岭南”。此外,唐政府还努力维持钱帛并用的复本位货币制度,鼓励用帛支付。到了宋代,政府又发行交子、会子以缓解钱荒问题。但直到明代白银货币化之前,钱荒问题一直存在。——摘编自徐恒泰<唐代钱荒刍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时期钱荒出现的原因并分析其危害。(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归纳唐宋政府应对钱荒的措施。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甲午战争前十年间,欧美国家海军技术进步主要有三:第一速射炮,第二军舰高遮度,第三无烟火药。除无烟火药外,另外两项都在这场战争中得到应用,但应用者却是日本舰队。……黄海海战的失利不能忽视战略上的原因。清廷自1885年以后,在思想上丧失了对日本的警惕和防范之心,致使整个国防战略发生严重失误。——摘编自潘向明《黄海海战失利原因再检讨》材料二

甲午之败、马关之辱以及接踵而来的列强瓜分狂潮,使中国人痛心疾首,普遍产生了亡国灭种的危机感。中国有识之士抛弃了“天朝上国”观念,通过反思甲午战争中国为什么败、日本为什么胜、怎样才能“救亡图存”,推动了变法维新运动和革命运动。——摘编自王晓秋《甲午战争彻底打破“天朝上国”迷梦》材料三

中国政府很乐意欢迎任何资本,在我朝寻找投资机会……你们可以提供资本和技术,但铁路电报线路等事务的管理权必须由中国政府控制。我们必须维护国家主权,不容任何人触及政府的神圣权利。——摘编自1896年李鸿章回答《纽约时报》采访(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述甲午战败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政府从甲午战争后到20世纪初对待列强态度的变化,并指出这种变化对中国社会性质产生的影响。19.阅读下表,完成下列要求。20世纪50-70年代新中国经济与外交发展状况简表时间经济状况外交状况20世纪50年代土地改革在新解放区推行。国家财经根本好转,国民经济恢复。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完成。八大二次会议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兴起。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新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中苏关系恶化。这一时期越南、法国、印度等与中国建交,建交国家有23个。20世纪60年代开始提出“八字方针”。经济经历困难后逐渐恢复。文革动乱波及经济领域。中苏关系恶化。美国发动侵越战争。这一时期古巴、法国等与中国建交,建交国家有16个。20世纪70年代周恩来、邓小平先后主持中央工作时期,经济好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体制改革进步。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日邦交正常化。中美建交。这一时期西方与中国建交国家达62个。——摘编自王桧林《中国现代史》(下册)等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经济与外交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经济与外交关联,信息提取可以从表中一个时期状况论证,也可以结合几个时期综合论证,史论结合。)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来自遥远市集的异国奇货给丝绸之路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但其真正的意义是成为交流的纽带:中国的造纸、铁器、水车和后来的指南针、火药等技术,则缓缓的传到了西方,其过程有时长达几个世纪。植物和农作物的种子和胚芽在东西方之向相互传播、宗教也经由丝绸之路传往东方,佛教在东汉晚期传入中国,伊所兰教的传入则晚了几个世纪。——摘编自【美】阿尔伯特·克雷格《哈佛极简中国史》材料二

根据材料一,归纳丝绸之路成为“交流纽带”的四个方面。(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政府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时代意义。答案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22页答案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22页参考答案:1.D【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剧烈变革的时期,“大同”“尚同”“小国寡民”“一断于法”等社会构想均体现出当时士人以天下为己任的自觉意识和济世情怀,D项正确;“分封制下权力格局彻底瓦解”不符合春秋战国时期的史实,排除A项;百家争鸣不单单反映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诉求,排除B项;材料看不出文化在交流融合中发展,“开放性的特征”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2.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设立了政事堂议政制度”“政事堂初设于门下省,后改设到中书省,唐朝中期将政事堂议政处设在中书门下省,两省合署办公之所”可知,三省长官由同堂议事分工协作变为决策和行政合一,政事堂议政制度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加强君权,排除A项;尚书省的地位削弱,“提高了”表述错误,排除B项;“取消了”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3.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宋代。根据材料“在其倡导、督促、示范和带领下,文臣武将们的读书有了明显进步。宋太宗同样热衷于读书。”可知,宋代统治者采取了督促官员读书的措施,适应了重文轻武的基本政策,这有助于推动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从而增加了社会对书籍数量的需求,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宋代书籍出版业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文官治国的方略,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科举制完善的信息,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统治集团内容阅读书目的信息,无法直接得出学术文化下移和繁荣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4.D【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和推断题。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据表格信息可知,明清时期,直隶、山东、广东、福建等省份的集市数量都出现了增长,这说明当时社会商品经济发展较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农产品商品化趋势的发展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和表现之一,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集市的发展,无法得出官僚机构的状况,排除A项;仅从集市数量和州县数量,无法判定资本主义萌芽的信息,排除B项;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加强削弱了地方的活力,但这一事实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排除C项。故选D项。5.D【分析】材料说明英国持续贸易有赖于清政府国内秩序的稳定,为此,英国派出华尔洋枪队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故D正确;其他三个选项不符合材料中“全赖于秩序和安定”的信息,排除。【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6.A【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和原因题。时空是民国时期(中国)。据材料“断送于独夫民贼之手”,“不惜以危弱之赣”,“赣军一部,当效前驱”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述现象应是1913年李烈钧率先在江西发动的“二次革命”,这一事件源于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的果实后,妄图消灭资产阶级革命力量,实行独裁统治,A项正确;材料所述史实是二次革命,辛亥革命的果实已经被窃取,排除B项;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与二次革命的主旨不符,排除C项;无数据对比,无法得出江西的军事实力状况,排除D项。故选A项。7.D【详解】新文化运动期间的俗文化地位上升,其目的在于通过俗文化排挤传统文化,D正确;新文化运动旨在全盘西化,俗文化只是工具,始终未确立主流地位,排除A;俗文化与道德无关排除B;C是维新运动时期的做法,新文化运动直接传播西学,批判传统文化,排除。8.B【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922年孙中山希望共产党人李大钊加入国民党,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为国共第一次合作做好准备,因此孙、李的这次会晤影响国共第一次合作,B项正确;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五四运动成为新旧民主革命的转折点,排除C项;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革命统一战线建立,排除D项。故选B项。9.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制定《抗战建国纲领》,承诺保障民权,实行宪政,并组织国民参政会议,反映出国民党为维护其统治,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B项正确;抗战时期的国民党并未真正放弃党派立场,还制造了反共高潮,排除A项;充分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说法只是部分信息,并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力图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与国民党的阶级本质和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0.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1921-1949年中共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据材料可知,从1921年到1949年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曲折中走向胜利,B项正确;第一次低谷是国民大革命失败后,排除A项;第二次低谷是内战发生,排除C项;第一次、第二次高峰是国共两次合作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11.C【详解】材料表明1954年宪法在人民广泛讨论的基础上制定,充分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故选C;社会主义原则指的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这在材料中没有体现,A错误;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D错误。12.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971年(世界)。据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结合所学可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大大增强,B项正确;“普遍看好”表述夸张,排除A项;打开外交新局面是1972年中美、中日关系的正常化,排除C项;联合国并没有摆脱霸权主义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13.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1959年中国。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1959年周总理提出了外贸工作十四条,给予外贸工作有效的指导,积极探索自身建设的道路,A项正确;全方位外交是改革开放以来提出的,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1956年国家外贸工作的指导要求,而没有提到区域合作,排除C项;“大跃进”是左倾错误,忽视客观经济规律,而材料要求“实事求是,量力而行”,排除D项。故选A项。14.C【详解】根据材料“中央1号文件”属于行政法规,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大量新兴的私营企业”可知,改革取得重大进展,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新兴的私营企业还是称自己为‘集体企业’”,表明人们的思想还没有从旧有的集体经济观念下解放出来,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农民个人兴办或联合兴办各类乡镇企业”属于私营企业,故D项错误。15.D【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一国两制”是中国政府为实现国家和平统一而提出的基本国策。回归后的香港、澳门享有高度的自治权,但不能保留军队,故D符合题意;“一国两制”允许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一国两制”被首先运用于解决香港问题,“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借鉴,故ABC不符合题意。16.C【详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热烈响应。材料“提出一系列攸关人类发展和世界前途命运的重大倡议主张”正是积极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的表现,C正确;材料的主旨并不是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A错误;联合国大会和G20并不是倡导新型区域合作模式,B错误。中国主张和平共处,并非谋求领导世界,D错误。17.【参考答案】(1)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税收的货币化;海外贸易发达,铜钱不断外流;民间储存、融毁铜钱;铜矿产量不足;铸币成本较高。(答出两点即可)危害: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加重了农民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2)措施:增加铸造币量;实行铜禁和钱禁;维持钱帛并用的货币制度;发行纸币。(答出三点即可)【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宋时期中国。原因:据材料“实施两税法,税收以钱计征,市场上的货币不足”得出税收的货币化;据材料“海上贸易繁荣,国内铜钱大量‘泄之四夷’”得出海外贸易发达,铜钱不断外流;据材料“民间往往将铜钱融铸成器皿,或是直接储藏起来”得出民间储存、融毁铜钱;据材料“铜矿的贫乏使得铸币的原料长期短缺,政府铸钱成本则长期居高不下”得出铜矿产量不足,铸币成本较高。结合所学,唐宋时期钱荒出现的主要原因还有商品经济的发展,对铜钱的需求量巨大。危害:结合所学,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钱荒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据材料“在钱重物轻的形势下,农民只能贱卖绢帛以换钱交税”得出加重了农民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宋时期中国。措施:据材料“努力增加铸币量”得出增加铸造币量;据材料“实行铜禁和钱禁,……不得买卖私造(铜器)……不得销融钱币……私贮现钱……不得过五千贯”得出实行铜禁和钱禁;据材料“维持钱帛并用的复本位货币制度,鼓励用帛支付”得出维持钱帛并用的货币制度;据材料“发行交子、会子以缓解钱荒”得出发行纸币。18.【参考答案】(1)原因:军事技术装备落后;统治阶级思想麻痹,战略失误;清朝封建专制制度落后;日本国力强盛,蓄谋已久。(答对任意两点)(2)影响:引发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促使中华民族的觉醒,推动了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推动了变法维新运动和革命运动)。(3)态度变化:由维护主权,抵抗侵略到变成列强的工具。影响: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详解】(1)本题是甲午中日战争时期(中日)。关于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由材料“但应用者却是日本舰队”可知,中国战败的原因之一是中国军事技术装备落后,日本装备先进;由材料“黄海海战的失利不能忽视战略上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统治阶级思想麻痹,战略失误;据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是制度落后,中国是落后的封建专制制度,日本是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同时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国力强盛,并且蓄谋已久。(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甲午战争后中国。关于甲午战败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由材料“甲午之败、马关之辱以及接踵而来的列强瓜分狂潮,使中国人痛心疾首,普遍产生了亡国灭种的危机感。”可知,引发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由材料“通过反思甲午战争中国为什么败、日本为什么胜、怎样才能“救亡图存”,推动了变法维新运动和革命运动。”可知,促使中华民族的觉醒,推动了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3)本题是对比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甲午战争后到20世纪初中国。第一小问,关于晚清政府从甲午战争后到20世纪初对待列强态度的变化,由材料“我们必须维护国家主权,不容任何人触及政府的神圣权利。”可知,甲午战后,清政府维护主权,抵抗侵略;据所学可知,20世纪初,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结束后,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从此清政府堕落成洋人的朝廷,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