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尤溪一中 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年半期考地理试卷及答案_第1页
福建省尤溪一中 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年半期考地理试卷及答案_第2页
福建省尤溪一中 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年半期考地理试卷及答案_第3页
福建省尤溪一中 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年半期考地理试卷及答案_第4页
福建省尤溪一中 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年半期考地理试卷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尤溪一中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年半期考地理试卷考试时间:75分钟总分:100分出卷:高三地理备课组审卷:高三地理备课组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共16小题,共48分)下图为浙江一同学在华为天气APP上查询到的某日太阳和月亮高度轨迹示意图(高度角是指天体与地平面的夹角,方位角是指以正北为0°,顺时针测量该天体方位与正北的夹角,图中月亮形状不表示月相)。完成下面小题。1.该同学在第二天同时间(11:07:03)对太阳高度角和方位角进行观察发现(

)A.太阳高度角变大

太阳方位角变小 B.太阳高度角变小

太阳方位角变大C.太阳高度角变大

太阳方位角变大 D.太阳高度角变小

太阳方位角变小2.该同学若想观察到月出东方与日落西方同时的景象,还需再等约(

)A.10天 B.15天 C.20天 D.25天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的学生对附近山区植被分布变化进行调查。下图为调查沿线气候及植被分布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3.该兴趣小组调查山地的路线,前进的大致方向是(

)A.自南向北 B.自东向西 C.自北向南 D.自高向低4.该调查沿线常绿林和落叶林比重波动变化,原因最可能是(

)A.海拔高低,降水差异 B.气温差异,人类活动C.坡向变化,海拔高低 D.土壤性质,坡向变化丹麦西海岸某海上风电场,海面上出现了一层薄薄的“海烟”。近200米高的风车徐徐转动,风车下风向形成了条带状的浓雾,下图示意当时场景。据此完成下面小题。5.图中“海烟”的形成原因是(

)A.冷湿空气经过暖流影响的暖海面 B.暖湿空气经过寒流影响的冷海面C.海面辐射冷却后近海面空气降温 D.冷锋过境时暖空气被抬升后降温6.图中条带状浓雾形成的关键过程是(

)A.海面水汽整体上升 B.近海面空气受风车扰动混合C.风车后风速降低 D.冷空气经过风车后被加热城市通风走廊能够提升城市的空气流动性,缓解热岛效应,降低建筑物能耗。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将城市通风走廊建设纳入城市规划并加以实施。如图示意贵阳市某区一级通风走廊剖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7.为了发挥通风走廊的最大生态效益,该地通风走廊的基本走向是(

)A.东北—西南向 B.西北—东南向 C.南北走向 D.东西走向8.该地“新鲜空气补偿空间”对城区生态作用持续时间最长、发挥作用最大的时间段是(

)A.1月份,8点—18点 B.1月份,18点—次日8点C.7月份,8点—18点 D.7月份,18点—次日8点甲乙一线为高原面上发育的古河流,经地质作用古河流被分割成相互独立的内流河,最终通天河上游的丙支流溯源侵蚀切穿分水岭。下图示意长江源水系演变。据此完成下面小题。9.长江源水系演变的顺序是(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③① D.②①③10.古河流被分割成内流河的地质作用是(

)A.岩浆活动 B.滑坡堰塞 C.泥沙淤塞 D.断裂下陷11.丙支流溯源侵蚀的主要原因是(

)A.降水变化 B.冰川刨蚀 C.干流下切 D.冻土消融渤海是北半球纬度最低的结冰海区。据估算,在气温≤-4℃条件下,渤海每天可生成1.86厘米厚的海冰,≤-4℃日数20天等值线与浮冰外缘线的范围大致相当。海冰的生消使渤海海域的海—气相互作用发生季节性变化。下图分别示意渤海及附近区域年平均气温≤-4℃日数分布和海水盐度分布。完成下面小题。12.渤海海冰分布特征正确的是(

)A.南部比北部分布面积大 B.乙处比丙处晚结冰C.比同纬度黄海的海冰面积小 D.甲处比丙处海冰更厚13.莱州湾冬季海一气相互作用描述正确的是(

)①海冰反射太阳辐射多,海洋向大气输送热量多②海冰阻隔海水向大气输送热量③海冰减少海水蒸发,大气中水汽含量减少④海水水温较低,蒸发量小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东北某地位于冲积平原向低山丘陵过渡地带,夏季盛行西南风。调查发现该地土壤侵蚀严重,蚀沟发育广泛。下图为该地不同垄向耕地平均蚀沟密度的高程分异特征。完成下面小题。14.当地平均蚀沟密度最大的耕地是(

)A.西南坡横坡垄B.西南坡顺坡垄 C.东南坡横坡垄 D.东南坡顺坡垄15.在海拔260—320m处,各垄向耕地的蚀沟密度增加,推测其主要原因是(

)A.降水强度变大 B.风化强度增加 C.地面坡度增加 D.风力侵蚀加剧16.340m以上区域,耕地蚀沟密度随海拔上升而下降的原因是(

)A.土壤水分减少 B.积雪厚度增加 C.耕地坡度下降 D.林地比重提高

二、综合题(共3小题,共52分)1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19世纪时,欧洲地质工作者采用将木桩打入瑞士隆河冰川的方式,进行冰川运动观测。1874年在冰川打入了一排木桩,1882年再次观测木桩位置。图左所示a、b标记不同年份观测到的木桩位置。我国学者根据树木在生长过程中每年形成一圈年轮的特点,寻找冰川前进时搬运的砾石在树木年轮中留下的伤痕,推测该次冰川前进的大致年份。图左示意瑞士隆河冰川的运动与前缘变化,图右示意树木年轮,年轮中留有冰川前进过程中留下的伤痕。指出图左中a、b所指的年份,说明1874年到1882年木桩位置变化的原因。(8分)(2)图右中形成甲年轮年份的年均温低于相邻年份,为此提供证据并说明理由。(6分)答案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22页答案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22页18.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雾凇是空气中经过冷却的水汽在草木等地表物体上凝华(凝华指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反之,则为升华)形成的乳白色冰晶。梭梭树是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图1)的主要植物,每年冬季1月~3月在其枝叶上常常形成针状叶片雾凇(图2),其主要在夜间形成,并在日出后两小时内大部分飘落到地表雪面。与我国其他沙漠相比,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自然植被覆盖率较高。研究表明,冬季雾凇和积雪覆盖对于该沙漠地区生态系统的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图3示意古尔班通古特沙漠雾凇期气象条件。分析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冬季利于雾凇形成的条件。(8分)分析冬季古尔班通古特沙漠雾凇在夜间形成并于日出后飘落的原因。(6分)(3)简述冬季雾凇对该地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所带来的积极影响。(6分)

1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材料一:黑河、白河发源于四川省红原县中部,是黄河的一级支流,流域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当地草甸广布,年均温为1.1℃,年降水量在650毫米左右,多集中于5月下旬至7月中旬。若尔盖地区冻土广布,每年9月下旬土地开始冻结,次年5月中旬完全解冻。材料二:图左为“红原县及周边位置图”,图右为“黑河、白河多年平均径流量和平均含沙量变化示意图”。指出黑河、白河的主要补给类型。(2分)简述与黑河相比,白河的水文特征差异。(8分)(3)运用水循环原理,说明若尔盖地区沼泽面积较大的原因。(8分)

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年半期考地理答案题号12345678910答案ADACCBABBD题号111213141516答案CDBACD1.A2.D【解析】1.观察时间是3月30日,太阳直射北半球且向北移动,北半球各地日出渐早,日出方位更偏北,因此同样时间观察,太阳高度会变大,太阳方位角也会变小,A正确。故选A。2.日出东方与日落西方同时,(或日落西方和月出东方同时)说明是满月状态,日出、月出时差约为12小时,月球每天早出的时间是:12小时/15天(新月至满月)=0.8小时,而此时日出和月落时差约为7.5小时,当月出、日出同时(新月),还需要10天左右,到满月还需要25天左右。故选D。3.A4.C【解析】3.从图示信息看,自学校出发后落叶林比重不断增加,常绿林比重降低,一月均温也在降低,可以判断考察的方向是自南向北,A正确,BCD错误。故选A。4.由图可知,自南向北调查沿线,虽然一月均温不断降低、年降水量不断减少,但常绿林和落叶林比重变化不是一月均温和降水量差异造成的,A、B错误;且森林植被类型与土壤性质关系不大,与人类活动关系不大,D错误;坡向变化(阴阳坡、迎风坡、背风坡)及海拔高低,与气温、降水关系密切,影响植被类型,C正确。故选C。5.C6.B【解析】5.冷湿空气经过、暖湿空气经过、冷锋过境时海面风力均较大,而薄薄的“海烟”容易被风吹散,即“海烟”出现时大气应比较稳定,海面风力较小,ABD错误;海洋水汽蒸发量大,海绵附近的大气湿度高,当海面辐射冷却近海面空气遇冷凝结形成雾(海烟),C正确。故C。6.根据材料可知,近200米高的风车徐徐转动,近海面空气受风车扰动混合,使风车下风向形成了条带状的浓雾,B正确;海面水汽整体上升浓雾应是整体大面积的出现,A错误;风车后风速降低对浓雾的形状影响较小,C错误;风车并没有加热冷空气的作用,D错误。故选B。【答案】7.A8.B【分析】7.贵阳市地处我国西南地区,冬季盛行东北季风,夏季盛行西南季风,故通风走廊的基本方向为东北—西南走向,A正确,BCD错误。所以选A。8.该区位于山谷地带,受气温昼夜变化的影响,夜晚两侧山坡空气降温快,冷却下沉,形成山风,新鲜、湿润、凉爽的山风从山上吹到市区,可补充市区通风走廊新鲜空气,1月份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吹山风时间最长,作用发挥最大,18点—次日8点为夜间,有利于补偿新鲜空气,B正确,ACD错误。所以选B。9.B10.D11.C【解析】9.由材料可知,“甲乙一线为高原面上发育的古河流,经地质作用古河流被分割成相互独立的内流河,最终通天河上游的丙支流溯源侵蚀切穿分水岭”。对比①②③三图,①图中甲乙一线为河流,说明①出现的时间最早;③图中甲乙古河道演变成内河流、内流湖,与材料“经地质作用古河流被分割成相互独立的内流河”相符;②③对比,②图中丙河延长,说明发生了溯源侵蚀,与“最终通天河上游的丙支流溯源侵蚀切穿分水岭”相符,故②出现的时间最晚。综上所述长江源水系演变的顺序是①③②,故选B。10.读图③可知,古河流被分割成内流河,说明两湖之间出现了新的分水岭,造成两侧河道改向,此处应为断裂抬升,两侧湖泊断裂下陷,河流改向汇入湖泊,形成内流河,D正确;岩浆活动、滑坡堰塞、泥沙沉积,不会保持原有的水系形态完整,排除ABC。故选D。11.由已学可知,丙支流发生溯源侵蚀是因为丙支流的侵蚀力增强,丙支流流量增加或落差增大,侵蚀能力增强,可能发生溯源侵蚀。丙支流位于河流源头,流域面积小,降水量的变化对河流流量及侵蚀力的影响小,A错误;读图结合材料“甲乙一线为高原面上发育的古河流”可知,丙处海拔低于甲乙所在高原面,不会发生冰川刨蚀作用,B错误;干流下切侵蚀,丙支流与干流落差增大,流速加快,侵蚀力增强,发生溯源侵蚀,C正确;冻土消融对河流流量及地表形态的影响小,D错误。故选C。12.D13.B【解析】12.≤-4℃日数20天等值线与浮冰外缘线的范围大致相当,因此渤海海冰南部比北部分布面积小,A错误;乙处≤-4℃日数比丙处多,更早结冰,B错误;比同纬度黄海海冰面积大,C错误;甲处≤-4℃日数比丙处多,甲处比丙处海冰更厚,D正确;故选D。13.海冰反射太阳辐射多,海洋吸收的太阳辐射少,海洋向大气输送热量少,①错误;海冰覆盖在海面,阻隔了海水向大气输送热量,②正确;海冰覆盖,使裸露的水域减少,减少了海水蒸发,大气中水汽含量减少,③正确;冬季海水水温较低,蒸发量小,④正确。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答案】14.A15.C16.D【解析】14.由材料可知,该地夏季盛行西南风,西南坡位于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量较大,且西南坡为阳坡,春季季节性积雪融化速度快,昼夜温差大,冻融作用明显,推测西南坡侵蚀较严重。由图可知,横坡垄平均蚀沟密度大于顺坡垄,因此西南坡横坡垄耕地平均蚀沟密度最大,A正确,BCD错误,故选A。15.该地位于冲积平原向低山丘陵过渡地带,随着海拔增加,地形主要为低山丘陵,地面坡度增加导致蚀沟密度增加,C正确。同一区域范围,降水、风化、风力侵蚀差异不大,ABD错误,故选C。16.据图可知在340m以上区域,蚀沟密度随海拔上升急剧下降,推断随海拔上升,坡度增加,不适合耕作,土地利用以林地为主,林地对土壤的保护软好,受侵蚀程度较轻,D正确,C错误;土壤水分减少,土壤干燥,更利于风力侵蚀,A错误;海拔高,坡度陡,积雪减少,B错误。故选D。二、综合题17.(14分)(1)a代表1874年,b代表1882年。原因:冰川受重力影响,(带动木桩)向下游流动;(受地表摩擦力影响,)冰川中部流动速度快于冰川两侧边缘,(冰川中部的木桩移动速度较快)。(8分)(2)年轮中存在伤痕表明该年份冰川前进,说明冰雪数量增加,气温较低;该年份年轮较窄,说明该年份树木生长慢,气温较低。(6分)【分析】本题以欧洲地质工作者采用将木桩打入瑞士隆河冰川的方式进行冰川运动观测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外力作用、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以及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的学科核心素养。18、(20分)(1)气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