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采区专项防突设计_第1页
14采区专项防突设计_第2页
14采区专项防突设计_第3页
14采区专项防突设计_第4页
14采区专项防突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化芦茅江矿业有限公司芦二井

14采区专项防突设计

(修改版)

编制:通防部

编制日期:二o一八年一月

修改日期:二。一八年三月

目录

修改前言..............................................................................1

第一章采区概况及地质特征...........................................................2

第一节采区概括...................................................................2

一、采区位置和范围...............................................................2

二、邻区情况及采区现状...........................................................2

三、井上、下对照关系.............................................................3

第二节地质特征......................................................................2

一、煤层赋存情况及煤质...........................................................3

二、地质构造...................................................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煤层顶底板...................................................................5

四、水文地质条件.................................................................5

五、其他开采技术条件............................................................10

第三节瓦斯地质...................................................................10

一、瓦斯.........................................................................10

二、瓦斯压力.....................................................................10

三、煤层透气性...................................................................10

四、坚固性系数...................................................................11

第四节储量.......................................................................11

第二章采区巷道布置及回采工艺......................................................12

一、开拓方式和采区巷道布置......................................................12

二、采区区段及工作面划分........................................................12

三、首采面(1436工作面)布置...................................................12

四、采掘作业方法................................................................13

第三章采区通风、抽采及及监控系统................................................13

第一节通风系统...................................................................13

一、矿井通风系统...............................................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采区通风系统设计............................................................13

三、首采面(1436工作面)通风系统..............................................14

四、采区瓦斯涌出量计算..........................................................15

五、采区配风量..................................................................20

第二节瓦斯抽采系统..............................................................22

一、矿井瓦斯抽采系统............................................................22

二、采区瓦斯抽采系统............................................................23

三、首采面(1436工作面)瓦斯抽采系统..........................................27

四、采区抽采系统附属装置及抽采管网计量检测装置安装............................28

第三节安全监控系统..............................................................37

一、矿井安全监控系统............................................................37

二、14采区监控系统设置.........................................................38

第四章防突设计....................................................................41

第一节煤层突出危险性鉴定.........................................................41

第二节区域综合防突措施...........................................................42

一、区域突出危险性预测..........................................................42

二、区域防突措施................................................................43

三、区域防突措施效果检验........................................................48

四、区域验证.....................................................................53

第三节局部综合防突措施..........................................................57

一、工作面突出危险性预测........................................................57

二、工作面防突措施..............................................................61

三、工作面防突措施效果检验......................................................64

四、安全防护设施................................................................64

第四节防突设备、器材............................................................65

一、现有防突设备、器材..........................................................71

二、装置购置计划................................................................71

第五节防突工程计划及明细........................................................73

一、14采区工作面突出危险性预测预报钻孔工程量..................................73

二、14采区工作面超前排放钻孔工程量............................................76

三、14采区开拓工程量防误穿煤层地质前探钻孔工程量...........错误!未定义书签。9

四、14采区主石门揭煤次数及石门防突钻孔工程量..................................81

五、14采区底板巷穿层(消突)钻孔工程量........................................81

六、14采区本煤层顺抽放钻孔工程量..............................................82

第五章应急救援预案..............................................................85

第一节总则.......................................................................85

一、编制目地.....................................................................85

二、编制依据.....................................................................85

三、工作原则....................................................................85

第二节应急指挥体系及职责........................................................85

一、组织机构.....................................................................85

二、应急组织机构职责............................................................85

第三节预防预警机制............................................8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应急演练...............................................8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演习目地....................................................................89

二、应急演练.....................................................................89

三、抢险救灾中的决策与指挥......................................................89

修改前言

一、采区现状

14采区设计(12辅助采区设计)于2014年4月23日经公司审

批完毕,采区共设计一条-50运输大巷、一条+65回风巷和三条采区

上山,分别为采区轨道上山、采区回风上山、采区皮带(溜煤)上

山(布置在3煤底板中),采区皮带(溜煤)上山未能掘进到位。

一条-50运输大巷、一条+65回风巷和二条上山于2018年1月份全

部施工到位已形成采区通风系统。采区首采面1436工作面设计7条

巷道,分别为-50石门、+25石门、1436风巷、机巷、切眼及-50底

板瓦斯抽放巷、+25底板瓦斯抽放巷,截止到2月底+25底板瓦斯抽

放巷施工140m,-50底板瓦斯抽放巷施工10m,-50石门施工25m。

二、修改原因

2018年3月15-16日湖南煤矿安全监察局及娄底监察分局,对

我矿进行“一通三防”专项检查时指出:采区防突设计不符合《煤

与瓦斯突出规定》的相关要求,并针对采区防突设计缺陷提出了宝

贵的修改意见,因此需按此次“一通三防”专项检查意见来修改原

设计。

三、修改内容

1、原《12采区防突设计》名称更改为《14采区专项防突设计》。

2.原《12采区防突设计》没有对采区抽采巷道布置、管路选

型、钻场钻孔布置、封孔材料及工艺等进行设计编制。

3、原《12采区防突设计》没有对采区的防突工程计划进行详

细说明和布置。

4、原《12采区防突设计》没有对采区的防突设施(设备)进

行编制。

5、原《12采区防突设计》对两个“四位一体”的综合防突措

施编制内容空洞,没有细化到每一个防突环节,可操作性和指导性

不强,对采区的防突管理指明不了方向。本次修改根据省局吴卫龙

局长和专家组领导提出的宝贵意见,对照采区巷道布置及开采顺序

进行了采区防突管理上的详细规划和仔细布置,让此设计成为14采

区防突管理的好帮手。

1

第一章采区概况及地质特征

第一节采区概况

一、采区位置和范围

1、井下位置

14采区位于芦二矿一水平北翼3煤采区,东至井田+100水平边

界,西至井田北翼-40水平煤层底板等高线,南到12采区1236、1234

工作面切眼,北至井田北翼边界垂直投影线。

2、范围、上下限标高:

采区上限标高:+100m3煤底板等高线附近,下限标高:-40ni3煤

底板等高线附近。

采区走向长(m):292.-440.0m,平均3701n

采区倾斜长斜):180.4〜200m,平均190m

采区面积:约7.03万m,

二、邻区情况及采区现状

14采区南邻12采区及各开拓巷道,目前14采区轨道上山、14

采区运煤上山均已施工结束,1436工作面正在围面。该采区南与12

采区相邻;北为井田北翼边界3煤组未动用区;该煤层3煤层尚未回

采。14采区邻近矿井北翼边界,南与1234、1236工作面接壤,北至

井田边界线。为确保12采区的正常接替,矿着手开发14采区。

14采区相邻采区为12采区,目前该采区只有最后一个工作面

(1236工作面)在进行回采活动。该工作面回采结束后,对该采区

进行封闭。

目前,14采区1436工作面正在围面,设计开两个运输石门,分别

为12-50石门、+25石门;两个底板抽放巷,分别为12-50、+25底板抽

放巷;三条煤巷,分别为1436风巷、机巷、切眼。截止到3月底,+25

底板抽放巷已施工到位,施工穿层钻孔预抽1436风巷条带煤层瓦斯的

区域防突措施已于17年9月底完工,联网抽采工作习惯于17年12月30

2

号前结束,抽采时间历时3个月,经效检后抽采达标。+25石门于2017

年安全揭开煤层。现今年准备-50石门、+65石门揭煤和12-50、+65

底板抽放巷的施工。

三、井上、下对照关系

14采区对应地表范围:位于n线和12线之间,采区范围内地表为

上梅镇三湾村,属低山陵地形,山势平缓开阔,农田少,多为旱土;

无河流、水库。采区东距矿区公路约250m,北距大洋江河段最短距离

约232m,西距桃林江最短距离约210m。地面标高+198〜+232m。

第二节地质特征

一、煤层赋存情况及煤质

1、煤层赋存情况

本采区地质报告中提交可采煤层为3上、3煤层。煤层均位于石炭

系测水组下段。其中3上煤层属极不稳定型局部可采煤层,3煤层属

不稳定大部分可采煤层。现分别详述如下:

3上煤层:为灰色细粒块状,为复煤层,含夹讦3〜4层,夹讦单

层厚0.02~0.30m,夹石干不易剔除。钻孔及巷道见煤厚度0.0〜5.32m,

平均厚0.80m,属极不稳定型局部可采煤层。但建井以来见煤处均不

可采。

3煤层:灰黑色条带状、块状,为复煤层,含夹讦0〜9层,一

般为「4层,夹讦单层厚度0.02〜0.4m.,不易剔除。钻孔及巷道见

煤厚度0.10〜7.05m,平均厚1.82m,属不稳定大部分可采煤层。

2、煤质

3上、3煤层从煤岩特征上不易区分,现一并叙述:3上、3煤层

呈灰黑色,似金属光泽,具贝壳状、参差状断口,以粒状结构为主,

条带状、块状结构次之,火焰试验无烟、无焰。综合评定芦二井根据

化验结果,芦二煤矿3上为中灰、中硫、特低磷、中高发热量无烟煤;

3煤层为低灰、中硫、特低磷、高发热量无烟煤。均可作动力用煤和

民用煤等。

3

二、地质构造

由于受长岗岭向斜构造应力的影响和控制,采区内3煤、3上煤

为总体倾向NNE的单斜构造,煤层倾角在20〜40。之间,平均倾角

28-30°,局部受构造影响倾角可能变化较大。由于本采区特别是北

部距高车边断层较近,受断层影响,采区内地层倾角变化较大,次一

级褶皱构造、中小断层及小褶曲较为发育,煤层厚度及产状可能会有

一定的变化;另外,根据钻孔资料和实际揭露的地质资料分析:采区

范围内小断层、褶曲等构造较为发育。在ZKH01孔及井田边界附近

区域内3煤组煤层受冲刷作用影响,造成3煤变薄甚至缺失,局部3

煤变薄,3上煤缺失区域内煤层顶板岩层较破碎,稳定性差;且由于

受构造和冲刷作用的影响,3煤、3上煤在采区范围内产状及厚度变化

较大。由于对3上煤缺失区的范围控制不清,采区内的中小断层、褶

曲等构造不详,都很有可能给掘进和回采带来较大的影响,施工时需

进一步进行探测,以便更好的指导生产。建井期间查明主要断层统计

见下表。

断层产状影响程

编号断层名称性质断距(m)查明程度

走向倾向倾角度(m)

1F43正近EW285°70-20°10>500查明

2F48正30°20°75°5.0450查明

3F50正42.5°250°62°5.0360查明

F5173°

4正30.7°65°6.0279查明

F7243°

5正22.5°125°15.0212查明

F7478°

6正87.5°300°11.0167查明

F7643°

7正45°205°19.0830查明

F7712°

8正14°130°7.0170查明

F7935°

9逆32°70°4.033查明

10F81正25°230°45°1.558查明

4

三、煤层顶底板

1.顶板岩性和物理力学性质

根据14采区内钻孔揭露3煤、3上煤顶板岩性综合资料、14采区已

掘巷道及14采区运煤、轨道上山等实揭资料可知,3煤组伪顶一般不

发育,3煤(组)顶板:伪顶为黑灰色炭质泥岩及粘土质泥岩,质软

易碎,随采随落。全区绝大部分均有,厚0〜0.5m,一般厚0.2m。直

接顶板为泥岩及细粒砂岩。泥岩较薄,一般1m左右。而细粒砂岩则节

理发育、性脆。一般厚亦为Im左右。其上为易破碎的泥岩,厚约10m

左右。一般来说组成直接顶板的岩层均为易脱落岩石。为较软弱一半

坚硬岩类,中等冒落顶板。

工程地质条件为软弱一半坚硬岩类中等类型。

综合来看3煤层组顶板主要为砂岩,中厚层状,强度高(RC=78.5〜

132.6Mpa,Rt=5.98〜9.65Mpa),稳定性好,总体弱富水性,以静

储量为主,易疏干。

2.底板岩性和物理力学性质

3煤层组直接底板:一般为细粒砂岩,次为砂质泥岩,一般无底

鼓现象。但3上煤与3煤之间为炭质泥岩或泥岩,开采3上煤时,炭质

泥岩或泥岩遇水膨胀引起底鼓。砂质泥岩单项抗压强度27.5〜

58.OMpa,抗拉强度2.02~3.2^^2之间;同时,该煤组底板距石磴子

组上段灰岩含水组平均距离18m左右,因此在局部地段有发生底鼓和

突水的可能。

四、水文地质条件

(一)水文地质条件

14采区上覆含水层自上而下分别为地表水体、新生界松散含水

层、榇门桥灰岩裂隙含水层、寒武系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榇门桥

灰岩裂隙岩溶含水层、原地二叠系3煤层组顶板砂岩裂隙含水层及3

煤层组底板石磴子组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奥陶系石灰岩岩溶裂隙含

水层。

1.地表水体

14采区上部地表水体主要有汝溪(桃林江)和大洋江。汝溪(桃

5

林江)最高水位14.85m,沿河两岸三江口有常年积水洼地,虽然地

表水体积水量丰富,但与14采区工作面最小间距约560m,不会对采

区采掘活动产生影响,但在汛期要重点加强防洪,确保地表水不会溃

入井下而影响矿井安全生产。

2.新生界松散含水层

14采区上覆新生界松散层厚约81〜141m,由砂层、砂质粘土及

粘土层等组成,属湖泊、河流相交替沉积,含潜水〜承压水,分为一、

二、三3个含水层组,其中以第二含水层为主,富水性中等〜较强。

新生界松散含水层与3煤层组间距385〜715m,两者之间有外来系统

老地层及煤系地层相隔,不会对该采区工作面直接充水。

3.壶天群裂隙含水层

采区范围内该含水层厚0〜250m,与3煤层组最小间距156m,由

灰绿色角闪片麻岩、肉红色花岗片麻岩及杂色混合片麻岩组成,岩层

风化程度高,大都风化成为泥状,富水性较弱;中下部岩层裂隙比较

发育,富水性较上部要强一些。总体富水性弱且不均,只是局部富水,

补给量不足,以静储量为主。由于该含水层与1煤层组之间被飞来峰

地层所隔,且最小间距156m,因此该含水层不会对采区开采产生影

响。

4.壶天群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

根据地面勘探资料,14采区南部11-12线及其附近上覆有该含

水层,且中间为原地二叠系地层所隔。采区范围内该含水层厚。〜

256m,与3煤层组最小间距382m,寒武灰岩富水规律具有明显的垂

直分带性,其顶部受风化作用影响,岩溶裂隙较发育,水蚀现象明显,

富水性较强;中部裂隙相对较少、富水性弱;底部由于受高车边逆冲

断层影响,岩溶裂隙发育,水蚀现象亦较明显,富水性较上部稍强。

由于该含水层与3煤层组之间被原地二叠系地层所隔,且最小间距

382m,因此该含水层不会对采区开采产生影响。

5.壶天群溶洞裂隙岩溶含水层

14采区上覆壶天群地层厚0m〜178m,该含水层直接与3煤层组

及其下伏灰岩接触,岩性主要为石炭二叠系的砂岩、泥岩、砂质泥岩

6

和煤及石炭系石磴子组灰岩、奥陶系灰岩;其中n勘探线以西采区

上覆飞来峰地层主要由奥陶系灰岩组成。综合以上资料分析,飞来峰

灰岩地层富水性弱〜中等,局部地段岩溶裂隙发育,富水性强,特别

是n勘探线以西范围内上覆飞来峰地层主要由奥陶系灰岩组成,连

通性好、富水性较强。

通过目前井上下勘探资料未发现该含水组与3煤底板灰岩存在

直接水力联系,一般在留设80m防水煤(岩)柱情况下,工作面可以

安全开采,但通过12采区3煤实际试采验证,该含水组水体存在通

过采动裂隙向工作面间接充水的可能。

6.断层的富水性和导水性

矿区内除正断层(FQ、正断层(F12)未切割煤层、其余(储)〜

(储。)断层对3煤开采均有一定影响。

7、梓门桥组中等岩溶裂隙含水层:灰黑色中厚层状隐晶〜细晶

泥质灰岩,其上部夹灰〜深灰色灰岩,下部多为灰色泥岩,层厚110m,

钻孔中未发现溶洞,下部泥灰岩富水性较中上部泥质灰岩差。随着泥

质成分增加,愈往下富水性愈弱。底部有15-20m厚的泥灰岩与钙质

岩为相对隔水层。

本层出露面积窄,岩溶洼地较发育。地表泾流条件好,泉水较少,

多沿冲沟出露,受大气降水影响,流量0.014〜0.15L/s;水质类型为

HC03“-Ca?+型水。为岩溶裂隙水含水层、富水性中等;未见矿床充水

的间接充水含水层。

测水组砂岩裂隙弱含水层:主要为石英砂岩,次为中细粒砂岩组

成裂隙含水层;节理、裂隙较发育,含水层厚约15m,厚度薄,地面

分布窄,大气降水补给面积有限,故泉水出露少,流量小,最大流量

0.46L/s,水质属HC01Ca?+-N-型或HCO*-Na+型水。说明本层为富水

性弱的裂隙承压水,为矿床的直接充水含水层。

石磴子组弱〜中等岩溶裂隙含水层:本层为黑灰色中厚层状细晶

质泥质灰岩,常夹泥灰岩,含方解石脉,局部夹薄层灰岩见溶蚀现象,

顶部有3〜5m钙质泥岩,为隔水层,全层厚200nl以上。本含水层泉

水出露少,流量:0.01-0.15L/S,水质为HC0*-C广富水性中等,为

7

弱〜中等溶裂隙岩含水层。

孟公坳组弱〜中等裂隙、溶隙含水层:主要为泥灰岩、灰岩和砂

岩组成;其灰岩局部见溶蚀现象,砂岩节理裂隙较发育。偶有泉水出

露;富水性弱〜中等裂隙,为弱〜中等裂隙、溶隙岩含水层。分布在

矿区外围,对矿井五充水影响。

隔水层

I号隔水层:有梓门桥组底部厚约15〜20m的钙质泥岩、泥灰岩

及及测水组上部厚约56m的砂质泥岩等组成煤层上覆隔水性能良好

的顶板隔水层。根据“三下开采规程”最大导水裂缝带高度计算公式,

计算3及3上煤层最大导水裂缝带高度Hf为38.05m,尚未波及梓门

桥组中等岩溶裂隙含水层。说明本区I号隔水层可阻隔测水组上覆岩

层水进入矿坑,隔水性能良好。

II号隔水层:有测水组3煤组底板以下的砂岩、砂质泥岩等(厚

度23.02m)至石磴子组顶部薄〜中厚层状的钙质泥岩、泥质灰岩(厚

约27.80m)组成岩石软弱,遇水软化、膨胀、隔水性能好的隔水层

的隔水层;其隔水性能经用《煤矿防治水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

管理总局2009年9月21日)中的突水稀疏计算公式,计算3煤层底

板突水系数为0.098MPa/m;因此,煤矿区3煤层底板隔水层隔水性

能良好,安全可靠,能有效的隔止石噎子组岩溶水进入矿坑。

8.3煤层组顶板砂岩裂隙含水层

3煤层组顶板80m范围内砂岩以中〜细砂岩为主,平均厚度约

45m,其中3煤顶板26.6m范围基本为中〜细砂岩。总体看来该采区

3煤层组顶板砂岩南部比北部略厚;岩性特征上部以灰色巨厚层状砂

岩为主,砂岩局部含细砾,层面含丰富的大片状白云母,近煤层顶板

含较多泥质包体。根据目前资料分析,该砂岩含水层总体弱富水性,

以静储量为主,易疏干。但该含水层裂隙发育不均一,存在局部富水

的可能,是采区开采的直接充水水源。根据14采区上山掘进及采区

工作面采掘期间实揭资料,遇构造发育段顶板淋、滴水现象可能较为

明显。

9.采空区水

8

由于14采区开采3煤层组距老窑开采3煤层间距较大在110〜

120m,远大于采区开采导水裂隙带波及高度范围,因此不存在上部老

空水的影响。

10.钻孔水

14采区采掘期间将揭露1个地面钻孔,为地质孔,已进行全孔

封闭,且均通过验收;因此采掘接近时,基本不会影响生产,但采区

工作面采掘期间过钻孔时仍需加强水情观测,及时完善排水系统,确

保采掘安全。

另外,区内部分水文长观孔位于采区工作面开采沉降影响范围

内,工作面开采前,需提前进行注浆封孔。

综上所述,14采区3煤层组开采在留设足够的防水煤(岩)柱

的情况下,上覆飞来峰含水层对采区工作面开采基本不会产生影响,

影响采区开采的主要充水水源为3煤层组顶板砂岩水及3煤层组底板

灰岩水;根据采区南翼12采区3煤层实际采掘情况,矿井采区北翼

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在该区域进行采掘活动时,需进一步查明上覆飞

来峰含水层及3煤层组底板灰岩含水层富水性特征。

(二)采区涌水量预计

1、在留设足够防水煤(岩)柱的情况下,采区涌水量构成

主要为3煤层组顶板砂岩水及3煤底板灰岩水。分别采用以下公

式进行预计。

2、矿井核定生产能力为15万t/a,依据调查实际最大涌水量为

147m3/d,正常平均涌水量22m3/d,按一年330天工作日计算,采区

平均日产煤454吨。

A=454t,富水系数Kp=0.1687-0.225m3/d.t

矿井涌水量:

公式:Q=KpXA

Q正常=Kp.A=0.1687X454=76m3/d

Q最大=Kp,A=0.225X454=102m3/d

9

五、其它开采技术条件

1、煤尘爆炸性:3煤层无爆炸危险性。

2、煤的自燃性:3煤层无自然发火倾向。

3、地温情况:根据埋深推测,原始状态下地温为202―252。

4、地压情况:受构造应力、埋深及采掘动压影响,地压较大。

5、冲击地压情况:3煤组顶板大部分为砂岩,坚硬稳定,开采

时预测周期来压明显。

第三节瓦斯地质

一、瓦斯

根据历年矿井瓦斯等级鉴定结果,我矿属煤与瓦斯突出矿井。

2017年鉴定矿井绝对瓦斯涌出量为6.37m7min,相对瓦斯涌出量为

21.238m7to但是,从矿井开采情况来看,桃林江以南开采的H、13

采区煤层瓦斯含量及瓦斯涌出量都比较小,开采直今从未出现过瓦斯

动力现象,桃林江以北10、12采区掘进过程中出现过瓦斯动力现象,

但在采掘过程中从未发生过煤与瓦斯突出事故。

14采区属于长岗岭井田,根据邻近12采区采掘揭露煤层的实际数

据分析;随着往北开采,已经到达矿井开采边界,其瓦斯含量及瓦斯

涌出量相应减少,煤与瓦斯突出的危险性也减少。

二、瓦斯压力

根据湖南省煤炭科学研究院《新化芦茅江矿业有限公司ni煤层瓦

斯基本参数测定》学术报告在北翼12-50底板巷中所测原始瓦斯压力

IH煤:0.81Mpa,超出突出危险临界值0.74Mpa。

三、煤层透气性

根据煤矿瓦斯抽采规范(AQ1027-2006)对煤层瓦斯抽采难易程

度的分类标准:

10

煤层瓦斯抽采难易程度表

类另U钻孔流量衰减系数(『)煤层透气性系数(m2(MPa%))

容易抽采<0.003>10

可以抽采0.003-0.0510~0.1

较难抽采>0.05<0.1

该采区HI煤层透气性系数为0.3030m2/MPa2.d,属于可以抽放煤

层;钻孔流量衰减系数为0.5373d-1,属于较难抽放煤层;综上可知

芦二井3煤层属于可以抽采煤层。

四、坚固性系数

根据湖南省煤炭科学研究院《芦二井ni煤层瓦斯基本参数测定》

结果,矿井HI煤层坚固性系数f为0.96。

五、瓦斯储量

根据湖南省煤炭科学研究院《新化芦茅江矿业有限公司ni煤层

瓦斯基本参数测定》学术报告在北翼12-50底板巷中所测原始瓦斯

压力HI煤:0.81Mpa,最大原始瓦斯含量为14.04m3/t,我矿在14-50

石门10米法线距离时进行区域防突预测时测得最大最大原始瓦斯

含量为9.19m3/t,根据瓦斯含量赋存随煤层深度增加而增大,14采

区开采最高标高+100,最低标高度50,所以14采区煤层原始含量

综合按9.5m7t,则14采区煤层瓦斯原始含量W=采区地质储量x采

区煤层原始瓦斯含量=29.64x9,5=281.58万m7to

第四节储量

14采区的3煤层位于芦二矿北翼3煤采区,煤层储量估算范围:东

至井田边界+100m煤层底板等高线,西至一水平-40m煤层底板等高

浅部

西

下部工

开东西

煤层开采开采均容重回采可采储量

标斜长

编号标IWJ长面积m*1(t/m3)1率觥)(t)

(m)(m)(m)

(m)(m)rn)t)

3100-50370220266984202.031.480223767.7

279709.

线,南至1236、1234工作面切眼开采线,北至井田边界垂直投影线。

采储量计算表

11

第二章采区巷道设计及开采工艺

一、开拓方式和采区巷道布置

根据3煤组赋存条件,采区准备方式实行采区上山布置,单一煤

层单翼开采方式。

在14采区南端(即12采区北部未端)沿3煤煤层底板一石磴子

组灰岩中布置一条轨道上山、一条通风上山和一条溜煤上山,分别担

任提升和行人、通风、溜煤任务。运输大巷、总回风巷均布置在石磴

子组灰岩中,运输大巷标高一50m,总回风巷标高+65m。

采区上山布置:上山布置为三条,即轨道上山、回风上山、溜煤

上山:其层位选定在岩性较好的在煤层底板石磴子灰岩中,轨道上山

倾角为28。,轨道上山长277m作为采区,集中提升和进风用;回风

上山专作为回风,溜煤上山溜煤用。两上山相距20m,为半园拱断

面,支护形式为锚喷支护。

二、采区区段及工作面划分

采区各区段开采顺序:由于12采区工作面顶、底板有少量淋水,

影响工作面采煤。故14采区采用自下而上的开采顺序,该采区为单

翼工作面,首采工作面为1436工作面,即1436工作面一1434工作

面,区段内采用后退式开采。

三、首采面(1436工作面)布置

设计14采区首采工作面布置在首采区段工作面编号为1436。工

作面平均走向长215m,平均倾斜宽80m。首采面采用上行通风方式,

工作面布置在14采区轨道上山的北翼。工作面走向与采区上山方向

夹角90°,工作面风、机巷及底板瓦斯抽放巷均相互平行布置;+25

底板巷、-50底板瓦斯抽放巷近似布置在工作面的上、下部,切眼自

机巷里端与切眼夹角104°,风巷设计长度239nl(+25运煤石门开门

算起);机巷设计长度191nl(-50运煤石门开门算起),切眼设计长

度80.2m,风、机巷、切眼均沿3煤跟顶掘进,+25石门底抽巷设计

长度140m,-50石门底抽巷设计长度140m,底抽巷布置在3煤层的

底板岩层中。

12

四、采掘作业方法

1、采煤作业方法

14采区可采煤层为缓倾斜中厚煤层,设计采用走向长壁后退式

采煤法,炮采工艺。

2、掘进作业方法

采用钻爆法掘进,岩巷采用光面爆破,同时作业的掘进工作面为

2个。岩巷采用风动凿岩机和风动煤电钻打眼,人工装载,矿车装运

第三章通风、抽采及监控系统

第一节通风系统

一、矿井通风系统

矿井采用分区式通风方式,抽出式通风方法,风流路线为新鲜风

流自主斜井主进风、副井辅助进风、井底大巷车场、南、北运输大巷

至各采区轨道上山、采区石门,经运输巷或电平巷到各采煤工作面。

污风经工作面回风巷进入采区回风石门,经采区回风上山进入总回风

巷,经12风井(或15号风井)排出地面。主斜井和副井为进风井,

12风井和15风井为回风井。本采区回风利用原地面设置的12风井,

12风井在地面主扇风机房安装FBCZ—No:17*55隔爆轴流式风机2

台,一台运转,一台备用。二台风机配电机55KW,电压380V,额定

风量15.7〜47.7m3/s,额定风压355〜1301Pa,反风方式为利用电

机反转反风,采用双回路供电,构成矿井完整的通风系统。12风井

承担14采区通风。采煤工作面采用U型通风,掘进工作面采用压入

式通风。

二、14采区通风系统设计

1.采区通风系统要求

(1)采区、采掘面必须有独立的进、回风巷道,工作面回风侧不

应设置风窗;

13

(2)满足采掘面和碉室所需风量;

(3)具有简单、稳定和可调的特点;

(4)通风阻力尽可能小,风流通过能力大,漏风小,进风流被

污染和加热的程度小;

(5)通风系统要有利于瓦斯排放和防止采空区煤炭自然发火;

(6)通风系统具有适应灾变的能力;

(7)采掘工作面回风侧不得设置调节风量的设施。易自燃煤层

的回采工作面确需设置调节设施的,须经煤矿企业技术负责人批准。

2.采区通风方式及通风系统

14采区轨道上山、14采区溜煤上山负责各采掘面及碉室进风,

14采区回风上山负责采掘工作面及碉室回风;掘进工作面采用压入

式局部通风。

3.采掘工作面通风

采煤工作面采用上行通风,“U”型通风方式。采煤工作面设专

用回风巷,工作面回风经专用回风巷进入采区回风上山及主要回风

巷。

各掘进工作面利用局扇及风筒将新鲜风流压入到掘进面迎头,回

风经回风联巷直接排入采区回风上山及主要回风巷。

各掘进工作面选择局扇主要考虑巷道岩性、长度、断面、瓦斯涌

出量等参数,通过综合考虑以上参数,合理选型,以满足通风降温、

排出有害气体的需要。

三、首采面(1436工作面)通风系统

1.生产准备期间:

(1)1436风巷(1436+25底板抽放巷)

-50m底板运输大巷一14采区轨道上山―14+25运输石门一掘进

面迎头一+25回风下山一14采区回风上山-14+65底板运输专用回风

大巷一14+65回风下山一12米区+65m总回风巷一12米区+100ni总回

风巷一风井一地面。

14

工作面通风线路:主、副井--北运输大巷一14采区一机巷进风

石门一工作面机巷一工作面切眼一工作面风巷一风巷回风石门一14

采区专用回风巷一+100总回风巷一12风井一地面

伍总:这有两种,请选择一种。

(2)1436机巷(1436-50底板抽放巷)

-50m底板运输大巷一掘进面迎头一14采区回风上山―14+65底

板运输专用回风巷一14+65回风下山―12采区+65m总回风巷一12采

区+100ni总回风巷一风井一地面。

2.回采期间:

-50m底板运输大巷--50m运输石门一1436机巷一1436工作面一

1436风巷—14+25回风下山一14采区回风上山―14+65m底板运输专

用回风大巷一14+65回风下山―12米区+65m总回风巷一12米区+1001H

总回风巷一风井一地面。

四、采区瓦斯涌出量计算

1.矿井瓦斯等级鉴定情况

2017年鉴定结果见下表:

矿井绝对矿井相对采面最大绝对掘进面最大绝对

瓦斯涌出量瓦斯涌出量瓦斯涌出量瓦斯涌出量审定结果

m3/minm3/1m3/minm3/min

6.3721.380.360.14突出矿井

2.采区内煤层瓦斯赋存情况

根据矿井瓦斯等级鉴定结果,我矿属煤与瓦斯突出矿井。但是,

从矿井开采情况来看,桃林江以南开采的n、13、15采区煤层瓦斯

含量及瓦斯涌出量都比较小,开采直今从未出现过瓦斯动力现象,桃

林江以北10采区掘进过程中出现过瓦斯动力现象,但在采掘过程中

从未发生过煤与瓦斯突出事故。

(1)开拓后实测煤层瓦斯参数

15

芦二井3煤层瓦斯参数测定数据成果汇总表

序号参数名称单位3煤层数值

1煤的坚固系数f一0.96

2瓦斯放散初速度4PmmHg24

3水分Mad%3.48

3灰分Aad%26.96

4挥发分Vdaf%11.18

5真密度TRDt/m31.68

6视密度ARDt/m31.60

7孔隙率F%4.76

4瓦斯吸附常数am3/140.9182

5瓦斯吸附常数bMPa-11.2316

6煤层透气性系数入m2/MPa2.d0.9386

7钻孔流量衰减系数10.5373

90d2.15

抽采影响半径(理论计算)180d2.78

8

270d3.23

360d3.59

m3/t北翼:14.04(实测)

9煤层瓦斯含里X(max)

南翼:4.04(实测)

MPa北翼:0.81(实测)

10煤层瓦斯压力P(max)

MPa南翼:0.38(实测)

(2)采区内各工作面瓦斯含量预计

通过比对地勘时期、开拓期间瓦斯含量实测数据及分析瓦斯地质

图,可以看出3煤层北翼瓦斯含量具有埋藏深度增加而加大的整体趋

势(详见3号煤层瓦斯地质图编制说明书)。14采区各工作面布置

在-50〜+100m之间,设计中根据实测数据推测14采区各工作面的平

均原始瓦斯含量,具体见下表:

工作面瓦斯含量(m7t)工作面瓦斯含量(m7t)

1436

1434

3.回采面瓦斯涌出量预计

(1)回采面瓦斯涌出量计算方法

16

采区内各回采面瓦斯主要来源于采落煤炭、采场丢煤、围岩瓦斯

涌出。根据AQ1018-2006《矿井瓦斯涌出量预测方法》,计算各工作

面回采期间的瓦斯涌出量。

①回采面相对瓦斯涌出量计算

q本二一k2k3(m/M)(Xo-Xc)

式中:

kl---围岩瓦斯涌出系数;

k2——工作面残煤瓦斯涌出系数;

k3——掘进工作面预排瓦斯影响系数,取值二(L-2b)/L,式中

L为工作面长度,b为巷道宽度;

M、m——回采高度与煤层厚度(m);

X、Xc——本煤层的原始、残存瓦斯含量(m3/t);

②回采面相对瓦斯涌出量计算

3

q^=kik2k3(m/M)(Xo—Xc)=9.61m/to

式中:-k2k3

kl---围岩瓦斯涌出系数,取1.3;

k2——工作面残煤瓦斯涌出系数,取值=1/工作面回采率

=1/0.95=1.05;

k3——掘进工作面预排瓦斯影响系数,取值=(L-2b)/L,式中

L为工作面长度180m,b为巷道宽度2.0m,经计算k3=0.97;

M、m---回采高度与煤层厚度(m);M为1.8m,m为2.0m;

Xo、Xc——本煤层的原始瓦斯含量=14.04(m3/t);Xc预抽措施

评价合格后的瓦斯含量Xo=7.5m3/to

Xo.Xc——本煤层的原始(预抽后)、残存瓦斯含量(m3/t);

预抽率取40%,预抽措施评价合格后的瓦斯含量Xo=7.5X(1-0.4)

=4.5m3/t;Xc根据AQ标准取2n?/t;

(2)1436回采面相对瓦斯涌出量q==3.52mYt。工作面日产量150t,

3

绝对瓦斯涌出量,0.36m/mino

4.掘进巷道瓦斯涌出量计算

17

(1)掘进巷道瓦斯涌出量计算方法

q掘=口壁+q落

①煤壁瓦斯涌出量

q^=DXvX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