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10月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新会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10月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新会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10月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新会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10月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新会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10月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会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10月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学号、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改动,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主观题作答书写潦草的酌情扣分(1-1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党八股的第一条罪状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我们有些同志欢喜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为什么一定要写得那么长,又那么空空洞洞的呢?只有一种解释,就是下决心不要群众看。因为长而且空,群众见了就摇头,哪里还肯看下去呢?只好去欺负幼稚的人,在他们中间散布坏影响,造成坏习惯。去年六月二十二日,苏联进行那么大的反侵略战争,斯大林在七月三日发表了一篇演说,还只有我们《解放日报》一篇社论那样长。要是我们的老爷写起来,那就不得了,起码得有几万字。现在是在战争的时期,我们应该研究一下文章怎样写得短些,写得精粹些。延安虽然还没有战争,但军队天天在前方打仗,后方也唤工作忙,文章太长了,有谁来看呢?有些同志在前方也喜欢写长报告。他们辛辛苦苦地写了,送来了,其目的是要我们看的。可是怎么敢看呢?长而空不好,短而空就好吗?也不好。我们应当禁绝一切空话。但是主要的和首先的任务,是把那些又长又臭的懒婆娘的裹脚,赶快扔到垃圾桶里去。或者有人要说:《资本论》不是很长的吗?那又怎么办?这是好办的,看下去就是了。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又说:“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看情形办理,文章和演说也是这样。我们反对的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八股调,不是说任何东西都以短为好。战争时期固然需要短文章,但尤其需要有内容的文章。最不应该、最要反对的是言之无物的文章。演说也是一样,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演说,是必须停止的。

(毛泽东《反对党八股》)

材料二:

乡下人在城里人眼睛里是“愚”的。乡下人在马路上听见背后汽车连续的按喇叭,慌了手脚,东避也不是,西躲又不是,司机拉住闸车,在玻璃窗里,探出半个头,向着那土老头儿,啐了一口:“笨蛋!"——如果这是愚,真冤枉了他们。乡下人没有见过城里的世面,因之而不明白怎样应付汽车,那是知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正等于城里人到了乡下,连狗都不会赶一般。

这样看来,乡村工作的朋友们说乡下人愚,显然不是指他们智力不及人,至多是说,乡下人在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上是不及城市里人多的。其实乡村工作的朋友说乡下人愚那是因为他们不识字,我们称之曰“文盲”,意思是白生了眼睛,连字都不识。乡下多文盲,是不是因为乡下本来无需文字眼睛呢?说到这里,我们应当讨论一下文字的用处了。

文字发生之初是“结绳记事”,需要结绳来记事是因为在空间和时间中人和人的接触发生了阻碍。我们不能当面讲话,才需要找一些东西来代话。如果是面对面可以直接说话时,这种被预先约好的意义所拘束的记号,不但多余,而且有时会词不达意引起误会的。于是在利用文字时,我们要讲究文法,讲究艺术。文法和艺术就在减少文字的“走样”。

在说话时,我们可以不注意文法。并不是说话时没有文法,而是因为我们有着很多辅助表情来补充传达情意的作用。我们可以用手指指着自己而在话里吃去一个“我"字。在写作时却不能如此。于是我们得尽量的依着文法去写成完整的句子了。不合文法的字词难免引起人家的误会,所以不好。

文字是间接的说话,而且是个不太完善的工具。这样说来,在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绝不能说是“愚”的表现了。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为什么舍此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取文字呢?

在面对面社群里,连语言本身都是不得已而采取的工具。语言本是用声音来表达的象征体系。象征是附着意义的事物或动作。我说“附着"是因为“意义”是靠联想作用加上去的,并不是事物或动作本身具有的性质。这是社会的产物,因为只有在人和人需要配合行为的时候,个人才需要有所表达;而且表达的必须使对方明白所要表达的意义。所以象征是包括多数人共认的意义,也就是这一事物或动作会在多数人中引起相同的反应。因之,我们绝不能有个人的语言,只能有社会的语言。

语言只能在一个社群所有相同经验的一层上发生。群体愈大,包括的人所有的经验愈繁杂,发生语言的一层共同基础也必然愈有限,于是语言也就愈趋于简单化。这在语言史上看得很清楚的。

可是从另一方面说,在一个社群所用的共同语言之外,也必然会因个人间的需要而发生许多少数人间的特殊语言。“特殊语言"不过是亲密社群中所使用的象征体系的一部分,用声音来作象征的那一部分。在亲密社群中可用来作象征体系的原料比较多。表情、动作,因为在面对面的情境中,有时比声音更容易传情达意。

“特殊语言”常是特别有效,因为他可以摆脱字句的固定意义。语言像是个社会定下的筛子,如果我们有一种情意和这筛子的格子不同也就漏不过去。我想大家必然有过“无言胜似有言"的经验。其实这个筛子虽则帮助了人和人间的了解,而同时也使人和人间的情意公式化了,使每一人,每一刻的实际情意都走了一点样。

于是在熟人中,我们话也少了,我们“眉目传情”,我们“指石相证”,我们抛开了比较间接的象征原料,而求更直接的会意了。所以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____________(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三:

党八股的第三条罪状是:无的放矢,不看对象。早几年,在延安城墙上,曾经看见过这样一个标语:“工人农民联合起来争取抗日胜利。”这个标语的意思并不坏,可是那工人的工字第二笔不是写的一直,而是转了两个弯子。人字呢?在右边一笔加了三撇。这位同志是古代文人学士的学生是无疑的了,可是他却要写在抗日时期延安这地方的墙壁上,就有些莫名其妙了。大概他的意思也是发誓不要老百姓看,否则就很难得到解释。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写文章做演说倒可以不看读者不看听众吗?做宣传工作的人,对于自己的宣传对象没有调查,没有研究,没有分析,乱讲一顿,是万万不行的。

党八股的第四条罪状是:语言无味,像个瘪三。上海人叫小瘪三的那批角色,也很像我们的党八股,干瘪得很,样子十分难看。如果一篇文章,一个演说,颠来倒去,总是那几个名词,一套“学生腔”,没有一点生动活泼的语言,这岂不是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像个瘪三吗?一个人七岁入小学,十几岁入中学,二十多岁在大学毕业,没有和人民群众接触过,语言不丰富,单纯得很,那是难怪的。但我们是革命党,是为群众办事的,如果也不学群众的语言,那就办不好。

(摘编自毛泽东《反对党八股》)

1.下列对材料一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多处运用设问和反问,引起人们对文风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并把相关论述步步推向深入,显示了很强的逻辑力量。

B.文章将斯大林发表的一篇演说和《解放日报》上的社论进行比较,意在肯定《解放日报》社论的写法,增强了文章的论证力量。

C.在论证过程中,文章多处运用人民群众口头流行的富有生活气息的歇后语、俗语等,深入浅出,把道理讲得通俗易懂。

D.文章举《资本论》的例子,意在说明写文章要看实际情形,关键是要言之有物,而不是都以短为好,这样使论证更加严密。

2.下列对材料二和材料三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城里人认为乡下人愚,实际上是一种认知上的偏见,只因乡下人不具备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

B.在面对面说话时,我们可以借助表情、动作等象征体系原料辅助传情达意,但写作时却不能如此。

C.“共同语言”为大社群所共用,趋于简单化;“特殊语言"只在亲密社群中使用,相对丰富。

D.两则材料都谈及语言文字,一侧重语言文字功能的角度展开论证,二侧重语言文字使用方面的问题。

3.根据材料二、三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字”是一种双方约好的意义记号,但使用有时会“词不达意”,借助文法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B.“行话”是基于同行人共同经验产生的语言,它与表情、动作等一样,都属于“特殊语言"的范畴。

C.“两句三年得”古代诗人追求诗句的切近表达,语言不能完全准确地表情达意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D.延安城墙上的标语对古文字使用不当,由此看来,如今古代语汇丧失生命力,已经没有利用的价值。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5.请结合文本,分析材料三在论证上有什么特点。(6分)

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汉江血[注]叶雨蒙

直到后半夜冯子恩苏醒了,那时寒风刮得更紧了。向荒坡四周寻望,只见灌丛的暗影在疾风中索索抖动,不见一丝人迹。敌人早已不见了;那么掩护自己的古建禄呢?他怎么样了?狂风的间歇中,他微微抬起头来,忽见距他十几米外地面上有一团暗影,好似一个倒伏的人,他一怔,便挪动着向前爬……真的是古建禄!他扑上去抱住他的歪着的头颅,双手感到了他脸部肌肉的僵硬和冰凉!他走了,这样匆匆忙忙,甚至没来得及与战友说一声再见……

冯子恩向四周望了一下,之后爬到一处土质稍显松软的地段,用手抠挖地面,却有如摸到一块满是锈砂的生铁。他发愁了。但是必须尽快办好这件事呵,他回转头眺望茫茫的汉江,汉江灰蒙蒙的,岸边蒿草在寒风中唰唰抖动着干枯的茎叶。要是把战友的遗体沉到江里倒不错,等于是水葬了。

天蒙蒙亮的时候,冯子恩终于将古建禄运到了封冻的汉江冰面上。他趴在冰上喘息了一阵,之后从右肩取下冲锋枪,检查了一下准星和击发处,还行。好啦,这一回成功在枪!

先安葬战友,再为他复仇!

他望了望江岸开阔地,那条灰白的道路以及那条路后面向坡上缓缓升起的稀疏的灌木丛,

此刻显得静悄悄的。风减弱了,灰暗的晨雾在四处弥漫。奇怪,那些兔崽子们都缩到哪儿去了?他愤愤地想。好吧,现在先不管他们,一会他们会来的,一定会叫他们来!他从后腰上取下那颗手榴弹,小心翼翼地拧开弹柄后的盖帽,几秒钟后,手榴弹咝咝冒着青烟划一个弧形落到不远处的江面上。随即便轰然一响,碎冰块和弹片一阵雨似的哗哗落下来。爆炸过后,前方冰面上出现一个窟窿,好像有缕缕水汽向天空升浮着。冯子恩盯着那袅袅飘升的水汽,一点点把战友的遗体推到冰窟前。①水很洁净,呈钢蓝色,汩汩地从冰层下流过。他伸手向冰窟里撩了些江水,擦拭着死者脸上的血迹,同时感到冰凉的江水渐渐漫透了自己的衣服。然后他将古建禄遗体头朝下,一点点送往水中……

白蒙蒙的晨雾里,那帮端着卡宾枪的美国兵一路跑步奔到江边,一个瘦高个儿的士兵向江面指了指,大概是发现了卧倒的冯子恩吧,呼啦一下,全部卧倒了。

冯子恩没有开枪。他纹丝不动地卧在冰面上,脸贴冰面,忍受着极度的虚弱和伤痛以及冰面上浸漫过来的冰凉的江水。

②这样过去好一阵,双方都没有动静。

敌兵们不能断定江面上趴卧的是死人还是活人?到底出了什么事?如果那是个志愿军,刚才的手榴弹爆炸又是怎么一回事?③谁投的?志愿军不会自己炸自己吧?

后来,那个瘦高个子敌兵试探着朝冯子恩打过来一梭子弹,“叭叭叭……"却不见反应。他们放心了,可能是具死尸。敌兵接着又乱放一阵枪,估计即便是活的也让这一阵乱枪打死了。他们一个接一个地从地上爬起来,小心翼翼地走到江面上。

冯子恩右肩中了一弹,大概锁骨被击碎了,鲜血急速流淌下来,在冰面上聚了一滩。其余的子弹都打在他四周的冰面上,打得冰屑四溅。他很瞧不起这帮美国兵,枪法太差啦!他依旧一动不动地趴在冰上,双手在怀里抱紧冲锋枪。其实不用他装死,他也差不多就要死了,血液将要流尽,体力早已耗完,唯有一颗心脏还在跳动……

敌人成散兵线向他走来,皮靴踩踏着冰面,发出橐橐的响声……近些,再近些……冯子恩用顽强的毅力又坚持了最后几秒钟,之后他缓缓地从怀中向前伸出冲锋枪。

“哒哒哒……”一梭子复仇的子弹从他的枪口呼啸而出。敌兵们惊叫着翻滚倒地。冯子恩痛楚地闭上双眼,知道自己没有射中一个敌人,他的右肩负了伤,几乎无法握枪瞄准了,手指也冻得僵硬难以弯曲。④冲锋枪在他的怀中乱跳,一串子弹打飞了。

一颗子弹也没有了,他拖过冲锋枪在冰上一推,送入冰窟窿,之后他挣扎着翻了两个滚,到了冰窟窿前。敌人开始还击了,子弹刮风似的从他四周掠过,他先将双脚和两条小腿探入江水中,上半身留在冰面上,顿时他感到江流向下拽动他双腿的力量,刺骨的江水浸透了他的腿骨……他知道,这已是他最后的痛苦了,再过一小会儿,他就什么也感觉不到了。他两手按着冰面,使自己的身体继续向江水里下沉。江水浸过了他的臀部,接着又浸过他的腰腹……就在他的头颅入水的一霎间,他抬头向天空望了最后一眼。

那时初升的阳光已从东山泻过来,碧蓝而辽阔的天空中有一只雄鹰在静静地盘旋。江岸高耸的山峰上,树林被阳光照亮了……

[注]节选自叶雨蒙长篇纪实小说《汉江血》,作品描写的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进行的第三、第四次战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苏醒后的冯子恩寻找战友古建禄开篇,“寒风"歪着的头颅”“僵硬和冰凉"的遗体共同勾勒出战场的惨烈景象。

B.运送古建禄遗体到距离并不远的汉江冰面上,花费了冯子恩不少时间,这主要是因为他心中对古建禄充满了不舍,不想加快速度。

C.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叙事,对事件的描述不做作、不矫情,使小说的叙述客观、直白、真切,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D.不同于《百合花》精心描绘日常生活片段,从侧面表现战争,本文主要通过正面描写激烈、残酷的战争场面来表现主题。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富有画面感,极具感染力,“汩汩”一词富有动感,用“钢蓝色"洁净”的江水“擦拭"死者的血迹,这一细节饱含着冯子恩的深情。

B.句子②富有张力,描摹出双方胶着的状态,此刻表面上的宁静,为后文惨烈的战斗埋下伏笔,极具表现力。

C.句子③描写了敌人的心理活动,是全知视角下对前文双方僵持情节的补充交代。

D.句子④用拟人手法描摹冲锋枪不受冯子恩控制的状态,与上文“成功在枪”遥相呼应,“打飞了"暗含着主人公报仇失败的遗憾。

8.小说题目“汉江血”的“血"字,内涵丰富,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4分)

9.同样是战争题材的小说,本文与茹志鹃的《百合花》有许多不同之处,请结合文本谈谈有哪些不同。(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10-14小题。

文本一:

(陆澄)问:“看书不能明,如何”?先生曰:“此只是在文义上穿求,故不明。如此,又不如为旧时学问。他到看得多,解得去,只是他为学虽极解得明晓,亦终身无得。须于心体上用功,凡明不得行不去须反在自心上体当即可通。盖四书五经,不过说这心体。这心体即所谓道,心体明即是道明,更无二。此是为学头脑处。"一日,论为学功夫。先生曰:“教人为学不可执一偏。初学时心猿意马,捡缚不定,其所思虑,多是人欲一边,故且教之静坐息思虑。久之,俟其心意稍定,只悬空静守,如稿木死灰亦无用,须教他省察克治。省察克治之功,则无时而可间,如去盗贼,须有个扫除廓清之意。无事时,将好色、好货、好名等私逐一追究搜寻出来,定要拔去病根,永不复起,方始为快。常如猫之捕鼠,一眼看着,一耳听着,才有一念萌动,即与克去,斩钉截铁,不可姑容,与他方便。不可窝藏,不可放他出路,方是真实用功,方能扫除靡清。到得无私可克,自有端拱时在。虽曰‘何思何虑’,非初学时事。初学必须思,省察克治,即是思诚,只思一个天理。到得天理纯全,便是何思何虑矣”。(王阳明《传习录》,有删改)

文本二: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荀子《劝学》,有删减)

注:①陆澄:王阳明弟子,下文的“先生"即指王阳明。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答题卡方框内依次填入与正确答案相对应的字母。(3分)

凡A明不得B行C不去D须反E在自心F上G体H当I即J可通。

11.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君子生非异也生:天性B.圣心备焉备:具备

C.而绝江河绝:隔绝D.用心躁也用:因为

1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明,指懂得,用作动词,“亲贤臣”的“亲"指亲近,两者用法相同。

B.间,指间断,与“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间"词义相同。

C.廓清,文中与“克去”相近,指把私心杂念彻底清除,即“拔去病根"。

D.黄泉,指地下的泉水,与现在所说的“人死后所往之地”意思不同。

1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阳明认为,做学问不仅要看得多、解得通,更要在内心上苦下功夫、仔细体会。

B.治学者的心绪安定后,就不要一味地悬空静坐,而要有意识地反省体察克制私欲。

C.扫尽心中杂念,在自我反省与自我审视上下功夫,达到意念专诚,才能天理纯全。

D.荀子与王阳明都是儒学大家,二者思想一脉相承,都强调初学者应“静心学习"。

1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只是在文义上穿求,故不明。(3分)

(2)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3分)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小题。

晚寄张十八助教周郎博士

韩愈

日薄风景旷,出归偃前檐。

睛云如擘絮,新月似磨镰。

田野兴偶动,衣冠情久厌。

吾生可携手,叹息岁将淹。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中“日薄”照应标题,交代时间;“旷"表明天气晴朗,视野开阔。

B.第二句写诗人出门归来后躺倒在房前屋檐下,自然引出颔联描写的景象。

C.颔联以撕碎了的棉絮喻云朵,以磨亮了的镰刀喻新月,描写准确而生动。

D.这首诗前两联写人事和景物,后两联转为抒情,景中蕴含浓浓的思乡之情。

16.这首诗后两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静中有动、生气勃勃的场面描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荀子·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一致的。

(3)韩愈《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8-20小题。

科普工作我们能做什么?

亿万大众的科学素质提升了,科学的土壤才会肥沃,奇思妙想的种子才会从这些肥沃的土壤中吸收养分破土而出。虽然它们并不一定都能长成科技创新的大树,但正是这些大大小小、功能多样的小植株,与大树构成了和谐的生态系统。没有它们,科技创新的参天大树只能_________地长在荒漠之中。培育肥沃的土壤是一个长期而持续的过程,因此科普工作不会_________而需终身展开。尽管漫长艰苦,但每位参与者都能分享因为土壤不断改良而带来的科技硕果。

人们渴望有影响的科普作品。不同领域的科学知识如同_________的颜料,不同的科普工作者会从中选取自己心仪的一种或几种,绘成风格奇异的图画,呈现在公众面前。公众只看见了画作呈现出来的震撼人心,却忽略了颜料是基础、想象力是核心、努力尝试绘画才是画作呈现的关键。要从社会需求出发,通过科普作品传播科学知识,激发公众的科学想象力鼓励并帮助愿意尝试的人创作出“名画”。

为培养科学的种子,我们应积极创办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激发青少年尤其是公众对科学的热情。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我们应积极举办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激发青少年尤其是公众对科学的热情。

B.我们应积极创办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激发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对科学的热情。

C.我们应积极丰富多彩地创办科普活动,激发青少年尤其是公众对科学的热情。

D.我们应积极举办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激发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对科学的热情。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喻体是“名画"。请指出比喻的本体、相似性及表达效果。(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钙,为人体必需的常量营养素,它的主要作用就像是建造高楼大厦的砖。身体里99%的钙都是在骨骼里,所以有人也把它叫做“骨骼的守护者”。

《中国居民营养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居民平均每人日钙摄入量仅为388.8毫克,要知道,人一天需要的钙是800毫克。并且①,大概也就是15%,更多的钙实际上是被当成废物排泄了。

如果有维生素D在,情况就不一样了。它俩是“兄弟”,一起摄入,吸收率能翻倍。②?有一些可能被变成骨细胞“砌”到了骨头里;有一些可能变成了结石;还有一些逛游一圈,无所事事,最后又排泄了。怎么才能让它沉积到骨骼里呢?这就需要一种神奇的营养素——维生素K,它能指引着血液中的钙精准地沉积到骨骼上。要想不缺钙,饮食均衡是前提,多吃一些富含钙质的食物,像鸡蛋、牛奶和肉类。另外,③增加吸收率,刺激骨骼增加钙的利用度。

21.下列句子中的“像"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像”,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许久许久,我俩也像入睡了一样,停止了一切的思念和情绪。

B.张伯伯,我要像您一样,做革命的螺丝钉,拧在哪里就在哪里发光。

C.这些石头,像莲花瓣、老人、卧虎;有的侧身探海,有的怒目相向。

D.像水稻这样的一朵花只结一粒种子的“单颖果作物”,利用杂种优势必然制种困难。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当下,人们每到一个餐厅或酒店,最关心的就是WIFI链接密码;大家习惯了“刷手机”,往往静不下来看书,下棋,聊天……似乎没办法专注地做事。那么,身处网络时代,我们该如何保持专注力呢?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B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意在肯定《解放日报》社论的写法"错误,原文为“苏联进行那么大的反侵略战争,斯大林在七月三日发表了一篇演说,还只有我们《解放日报》一篇社论那样长。要是我们的老爷写起来,那就不得了,起码得有几万字”,可见比较的目的是突出斯大林演说的简短。故选B。

2.A【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只因乡下人不具备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错误,由原文第2段可知,乡下人的“愚”,主要是“乡下人在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上是不及城市里人多的"和“因为他们不识字”造成的。选项表述不全面。

故选A。

3.C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借助文法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错误,原文“文法和艺术就在减少文字的‘走样’”,说明只是减少“词不达意"的现象,并不能解决这一问题。

B.“它与表情、动作等一样,都属于……”错误,“特殊语言"属于声音象征体系的一部分,由原文“表情、动作,因为在面对面的情境中,有时比声音更容易传情达意”可知,表情动作并不属于声音象征体系。

D.“如今古代语汇丧失生命力,已经没有利用的价值"错误,根据“写文章做演说倒可以不看读者不看听众吗”可知,延安城墙上的标语对古文字使用不当,只是说明使用古代语言“要看对象”,古文字没有用对场合,但并不能因此否定整个古代语汇,古代语言中依然有生命力部分,值得我们借鉴学习。故选C。

4.①首先指出党八股的第一条罪状——空话连篇,言之无物,②接着批判“长而空”的危害,③然后又指出“短而空"也不好,④最后得出结论——文章最重要的是要言之有物(最要反对的是言之无物的文章)。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论证思路的能力。

文段第一句“党八股的第一条罪状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指出党八股的第一条罪状——空话连篇,言之无物;

接着写道,“长而且空,群众见了就摇头,哪里还肯看下去呢?只好去欺负幼稚的人,在他们中间散布坏影响,造成坏习惯"文章太长了,有谁来看呢”,批判“长而空"的危害;

然后又说“长而空不好,短而空就好吗?也不好”,指出“短而空"也不好;

最后得出结论“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看情形办理,文章和演说也是这样。我们反对的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八股调……最不应该、最要反对的是言之无物的文章。演说也是一样,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演说,是必须停止的”,文章最重要的是要言之有物(最要反对的是言之无物的文章)。

5.①论证方法丰富。“在延安城墙上,曾经看见过这样一个标语……"运用举例论证,增强论证的说服力。“语言无味,像个瘪三”运用了比喻论证,通俗易懂,生动形象,易于被人接受。

②运用了并列式结构,层次清晰,条理分明。第一段“党八股的第三条罪状是:无的放矢,不看对象”,第二段“党八股的第四条罪状是:语言无味,像个瘪三”,分别分析党八股的两条罪状。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B【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因为他心中对古建禄充满了不舍,不想加快速度"理解错误,从上下文来看,主要原因是天寒地冻,环境恶劣,而他身负重伤,身体极度虚弱。

故选B。

7.B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为后文惨烈的战斗埋下伏笔”错误,伏笔是前文中某个片段为下文所做的提示或暗示,并在事件发展的另一阶段与之呼应的一种表现手法,本处是战争发展的一个阶段,不是伏笔。

故选B。

8.①这是发生在朝鲜汉江的一场血战,“血"字体现战斗的惨烈,文章主人公在汉江战斗中流血牺牲;②表现出志愿军战士不畏强敌、视死如归的铁血精神。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小说标题含义的能力。①标题“汉江血”的“血"字,意味着志愿军战士在战争中流血牺牲;②结合注释以及“敌兵们不能断定江面上趴卧的是死人还是活人到底出了什么事,如果那是个志愿军”等处可知,这场战役发生在朝鲜,“血"字体现战斗的惨烈;③同时,在这场战役中,志愿军战士表现出了视死如归的高尚精神风貌,“血”字体现了志愿军战士不畏强敌、视死如归的铁血精神。

9.①从主旨看,本文表现的是战友情和不怕牺牲的英雄主义精神;《百合花》表现了战争年代崇高纯洁的人际关系,歌颂了人性美。②从手法看,本文正面描写了激烈、残酷的战争场面;《百合花》精心描绘日常生活片段,从侧面表现战争场景。③从选材看,本文选取了战争生活中的一个横断面表现主题;《百合花》通过几件平凡小事对主题深入挖掘。④从语言看,本文似英雄诗篇,语言生动、质朴、真挚,呈现出“悲壮"之美;《百合花》语言清新自然,具有浓厚的抒彩。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理解及分析的能力。

两篇小说的比较阅读可以从小说主旨、人物形象、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手法、艺术效果、语言风格等角度来分析。虽然都是战争题材,但是《汉江血》表现的是战友情和不怕牺牲的英雄主义精神,《百合花》表现了战争年代崇高纯洁的人际关系,军民鱼水情,这是从主旨的不同点来分析。《汉江血》选取了战争生活中的一个横断面表现主题,《百合花》主要是通过军人到百姓家借被子这几件小事对主题深入挖掘,这是从选材的角度来分析。《汉江血》正面描写了激烈、残酷的战争场面,表现战争的残酷无情,表达作者的厌战情感,《百合花》描绘日常生活片段,没有正面描写战争的惨烈,从侧面表现战争场景。《汉江血》的语言生动、质朴、真挚,呈现出战士英勇顽强的“悲壮”之美;《百合花》语言清新自然,如同百合花,具有浓厚的抒彩。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BDI11.C12.B13.D

14.(1)这只是在文字句义上寻求,所以读不懂。

(2)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

(3)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凡是不明白、行不通的,必须返回自身内心上去体会,就能通。

“明不得"与“行不去”两句结构相同,构成并列关系的句式,其间断开,选B;

“行不去"是主谓结构,后面断开;“须”作状语修饰后面的谓语,属于下一个句子,其前断开,选D;

“须反在自心上"是状语,“体当”作谓语,其后断开,选I。故选BDI。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

绝:横渡

12.B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两者都用作动词。懂得;亲近。句意:读不懂书。/亲近贤臣。

B.错误。间断;参与。句意:就没有时间可以间断。/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C.正确。句意:必须有一个彻底清除的决心。/马上纠正。

D.正确。句意: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都强调初学者应‘静心学习’"错误。文本二节选荀子的《劝学》,意在强调学习必须积累、持之以恒、用心专一。故选D。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穿求”,搜寻、寻求;“故”,所以;“不明”,不懂。

(2)跂:踮起登高:登到高处博见:看得广阔

(3)定语后置句,上:向上下:向下

参考译文:

文本一:

(陆澄)问:“读不懂书,怎么办?"先生说:“这只是在文字句义上寻求,所以读不懂。像这样,还不如去学旧时(程朱)的学问。他们倒是读得多,也解释得通。只是他们求学虽然讲得很清楚明白,但终生没有什么收获,必须在心体上用功夫。凡是不明白、行不通的,必须返回自身内心上去体会,就能通。因为《四书》《五经》说的不过就是这心体,这心体就是所谓的道,心体明就是道明,再没有别的。这是求学的关键所在。”一天,(师生)探讨做学问的功夫。先生说:“教导人做学问,不能偏执于一种教法。(人在)刚开始学习时心思不专,精力不集中,其(心中)考虑的大多是人的本能欲望方面的事。所以先教他静坐安定思绪。时间久了,等待他心意稍微安定(的时候)。(这时还)只是教他悬空静处,像槁木死灰,也没有什么用,必须教他审察克制私欲邪念。审察克制私欲邪念的功夫,就没有时间可以间断,好比铲除盗贼,必须有一个彻底清除的决心。闲来无事的时候,要将好色、贪财、求名的私欲逐一省察,务必要拔去病根,使它永不复起,这才叫痛快。就好比猫捉老鼠,一边用眼睛盯着,一边用耳朵听着,私心妄念一起,马上纠正。态度必须坚决,不能姑息纵容,不能给它方便,不能窝藏它,不能放它生路,这才算是真真切切地下苦功,才能够将私欲扫除干净。等到没有任何私欲可以克制的时候,自然可以端端正正地坐着。虽然《周易》上说:‘天下何思何虑?’但这不是初学的功夫,初学的时候,必然有思虑。时时刻刻反省体察,时时刻刻克己复礼,自己治理自己,就是思诚,心中所思都是天理,等到心中天理浑全,那就达到‘何思何虑’的境界了。"

文本二:

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小题。

15.D

16.①颈联直接抒情,表达了诗人对仕宦生活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或隐逸生活)的向往。②尾联写诗人希望与友人相聚,无奈一年又将结束,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和时光流逝之慨。

【解析】15.本题综合考查鉴赏诗歌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D项,“景中蕴含浓浓的思乡之情”理解错误,这首诗没有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然后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并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最后有条理的按照题目要求整理出答案即可。“田野兴偶动,衣冠情久厌"表达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向往。“田野”指田园,“衣冠"借代官场,“厌”字表现了作者对官场的厌倦之情。“吾生可携手,叹息岁将淹"表达对朋友的思念。“吾生可携手”照应诗题,抒发了对朋友的思念之情。对时光飞逝的慨叹。“岁将淹”,岁月蹉跎,令人惆怅。

【点睛】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的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17(1)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8-19小题。

形单影只/孤苦伶仃一蹴而就/一举成功五彩斑斓/色彩缤纷/五颜六色

19.D

20.①本体是有影响的科普作品。②相似点:好的科普作品和名画对人们的吸引、启迪相似。③效果:形象地说明了有影响的科普作品起到的巨大的效果。

【解析】

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依据前文“没有它们"可知,这里是假设科技创新“孤单”的存在,可用“形单影只"孤苦伶仃”等。形单影只:形容孤独一人,没有同伴。孤苦伶仃:孤单困苦,无依无靠。

第二空,依据前文“培育肥沃的土壤是一个长期而持续的过程"可知,这里是说科普工作不会轻而易举地一下成功。可用“一蹴而就”“一举成功"等。一蹴而就: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完成。一举成功:一下子就获得成功。

第三空,所填成语修饰颜料,再结合后文“从中选取自己心仪的一种或几种”可知,科学知识是众多的,那么将其比喻为“颜料"可用“五彩斑斓”“五颜六色"等修饰。五彩斑斓:指多种颜色错杂而繁多耀眼。五颜六色:形容颜色或品种繁多。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横线句子的语病有:

“创办……活动”搭配不当,可改为“举办……活动";

“青少年尤其是公众”不合逻辑,“尤其是”,在同类事物中突出强调某一种,应改为“公众尤其是青少年”。

修改全部正确的只有D。

故选D。

20.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修辞手法及其效果的能力。

依据前文“不同领域的科学知识如同(五颜六色)的颜料,不同的科普工作者会从中选取自己心仪的一种或几种,绘成风格奇异的图画,呈现在公众面前"可知,“画”比喻科普作品,而“名画"则是比喻“有影响力的”或“有震撼力"的科普作品。

二者的相似点是都能吸引人、震撼人心、启迪思考。

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有影响的科普作品起到的巨大的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C

22.①钙的吸收率太低②摄入的钙会去哪呢③还要补充维生素等营养素

【解析】

2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原文的“像”是比喻词。

A.表情状。B.表比较。C.是比喻词。D.表列举。

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结合上下文“我国居民平均每人日钙摄入量仅为388.8毫克,要知道,人一天需要的钙是800毫克"大概也就是15%,更多的钙实际上是被当成废物排泄了”,推断①处是说人体对钙的吸收不足,可以填入“钙的吸收率太低"之类的内容。

第二空,结合下文“有一些可能被变成骨细胞“砌”到了骨头里;有一些可能变成了结石……”,是回答人体吸收钙的去处,再结合前面的问号,可以推断②处可以填入“摄入的钙会去哪呢”之类的内容。

第三空,结合上文“这就需要一种神奇的营养素一一维生素K,它能指引着血液中的钙精准地沉积到骨骼上"多吃一些富含钙质的食物,像鸡蛋、牛奶和肉类。另外……”和下文“增加吸收率,刺激骨骼增加钙的利用度”,推断③处是说要通过补充维生素K营养物质来促进对钙的吸收,可以填入“还要补充维生素等营养素”之类的内容。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当下,人们每到一个餐厅或酒店,最关心的就是WIFI链接密码;大家习惯了“刷手机”,往往静不下来看书,下棋,聊天……似乎没办法专注地做事。那么,身处网络时代,我们该如何保持专注力呢?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材料解读

1.“当下,人们每到一个餐厅或酒店,最关心的就是WIFI链接密码”这一句话说明当下的人们对网络有一种依赖心理,有“断网焦虑”,到哪里都担心和网络断联。

2.“大家习惯了‘刷手机’,往往静不下来看书,下棋,聊天……似乎没法专注地做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