级重点中学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_第1页
级重点中学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_第2页
级重点中学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_第3页
级重点中学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_第4页
级重点中学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级重点中学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高2023级高二上期10月月考语文参考答案

1.D(A项,“先秦诸子认为物质财富并不是幸福的重要内容"错,材料一原文是“先秦诸子认为,物质财富对幸福来说并非不重要”。B项,“以‘平天下’为根本目标"无中生有。材料一原文说的是“《礼记·大学》明确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个人发展放在‘平天下’这样一个宏阔的视野里来看待”。C项,“危害程度小于资源占有幸福观"理解有误,原文并没有将两种幸福观的危害程度进行比较。故选D。)

2.D(D项,“要想真正提高国民的幸福指数,就必须把幸福感的提升纳入政府的施政目标,采用一定的标准进行评比”说法错误。材料三说“评判幸福固然很难”,因此说“采用一定的标准进行评比”并不现实。故选D。)

3.C(“必然会导致心理上的恶性循环"扩大了范围。根据材料二原文“把物质欲望的满足作为唯一追求,必然会导致这样的恶性循环”可知,只有“把物质欲望的满足作为唯一追求"才会必然导致心理上的恶性循环。)

4.B(材料二举出了我国公民持有的两种不正确的幸福观,一种是资源占有幸福观,另一种把幸福看作是感性欲望(物质欲望)的满足,材料二否定了这两种幸福观,分析了其危害,指出其已经导致和可能导致人生与社会问题。所以,材料二最后得出结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状态就是人的幸福状态。A项,国家推出的“精准扶贫”政策,主要是改善老百姓的物质生活,不能体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C项,考上好大学,将来有好工资,也是物质方面的满足,也不能支撑材料二的观点。D项,提高工资待遇,仍然是停留在物质层面,也不符合材料二的观点。B项,符合材料二的观点,可以作为论据。故选B。)

5.(1)不沉溺于物质享受,追求精神快乐;(2)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考量;(3)敢于担当,奉献社会;(4)努力奋斗,实现人生价值;(5)让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生活充满乐趣;(6)享受到社会公平、自由;(7)手中的权利能够约束政府的权力;等等。(答出三点即可,一点2分。)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和个性化阅读文本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题目要求,然后通读全文,知道各个材料是从什么角度述说的中心话题,与要求回答的问题有什么关联最后筛选出关联部分,进行分析作答。本题题干是“请结合材料和生活实际,简要概括新时代的我们如何才能做个幸福的人?”,首先要在文本中找出答题区间。材料一在第二段非常明确地提出“不沉溺于物质享受,追求精神快乐”的“幸福"的看法;材料一第三段提出“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考量”的“幸福"的看法;材料一第四段提出“以坚守志向为快乐,以责任担当为幸福”的“幸福"的看法;据材料二最后一段“幸福的真实含义是什么?就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能通过努力奋斗逐使其人性闪耀善和美的光辉,人格完善而高尚,个性获得健康而丰富的发展,生活充满乐趣、充满创意和充满魅力。显然,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状态就是人的幸福状态"可以得出,幸福就是努力奋斗,实现人生价值;幸福就是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生活充满乐趣;据材料三最后一段“机会不公平就是一种不幸福,不能给人以稳定预期人就会有不幸福感”可以得出,幸福就是享受到社会公平、自由;据“幸福感的评判权要掌握在公众手中。虽然有评判权的公众不一定能说清楚什么是幸福,但如果公众手中的权利无法约束政府的权力,那公众一定不幸福"可以得出幸福就是手中的权利能够约束政府的权力。

6.B(“表现了老兵和爷爷的勇敢”错误。由原文“却见毫无战斗经验的爷爷还站在路中央,愣愣地东看西看,老兵扔了手中的棍子"可知,表现的是爷爷毫无战斗经验,而不是勇敢。

故选B。)

7.A(“全部运用动作描写”错误。“眼睛不再浑浊"不是动作描写,而是神态描写。)

8.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爱护群众、严格的自律精神。

②不惧磨难、团结互助、勇往直前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③救助战友和群众、甘于牺牲奉献的精神。

9.①题目交代了主人公和特殊天气情况。

②用爷爷修饰“雷雨天”,突出了“雷雨天"对爷爷的特殊意义。

③“爷爷的雷雨天”是全文的线索,可以让读者迅速抓住全文主要内容。

④本文主要故事情节发生在“雷雨天”,这种恶劣的环境烘托了爷爷和红军战士的英雄形象,以它为题目有利于读者把握主题。

【导语】小说通过战争记忆和现实的交织,刻画了爷爷这一复杂而感人的人物形象,表现了战争的残酷、红军的坚韧和地方群众的朴实无畏。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爷爷对长征精神的执着和坚守,展现了普通人对革命的深刻理解和认同,情节紧凑,情感真挚,富有感染力。

【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的能力。

爷爷“把随身带的干粮和腊肉、土酒,挂在路边的树上”,“那兵没接过东西,对几个小兵说了些山南海北爷爷听不太懂的土话”,可见,这支队伍不拿群众的东西,有严格的自律精神。

结合“他们态度和蔼,相扶相助,在那样连日阴雨、缺粮少药的境况下,依然说笑、哼歌”“老兵大喊一声:隐蔽!话到手到,他一把将身边的一个小兵推到了几步外的小石砬子旁"他们白天急行军,晚上宿山洞,绕开溪流、暗沼、沟壑,奔走在弯曲的羊肠小道上,但是因为兵员有伤,他们并不能快速前进”等分析,他们相扶相助,遇到困难的时候,依然说笑、哼歌;白天行军,晚上住山洞;遇到危险时候,不顾一切救助他人,这是一支有不惧磨难、团结互助、勇往直前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队伍。

结合“却见毫无战斗经验爷爷还站在路中央,愣愣地东看西看,老兵扔了手中的棍子,急步蹿到爷爷身后,一个‘猛虎扑食’,将爷爷结结实实地压在身下,两人就势滚进了路边的草丛"那次轰炸牺牲了七人,年龄最大的是拉棍老兵,38岁;最小的扛锅小鬼,仅15岁”“老兵大喊一声:隐蔽!话到手到,他一把将身边的一个小兵推到了几步外的小石砬子旁"等分析,老兵在情急之下救助战友和爷爷,急步蹿到爷爷身后,一个‘猛虎扑食’,将爷爷结结实实地压在身下,他们有甘于牺牲奉献的精神。

【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结合“阴沉沉的天空,响起一声炸雷”“几道闪电劈过,夜空忽明忽暗,雷声如高山撒落下了巨石隆隆作响"第三天下午,狂风大作,天空墨黑,乌云盖顶,电闪雷鸣中,有两架飞机向他们直冲下来”“爷爷的病基本好了,但遇雷电、发烧、劳累等情形,还时有复发"等分析,“雷雨天”交待了小说故事发生的特殊天气情况,“爷爷"交代了小说的主人公。

从人物刻画上看,“几道闪电劈过,夜空忽明忽暗。爷爷举起枪,如临大敌。老奎叔突然神色一凛,扯住爷爷的胳膊,压低声音说:‘有敌情,伤员们已经撤了’”“老小孩一样的爷爷,是乡人的话题、乡人的至宝。每当爷爷病发,知根知底的寨里乡邻们,都会十分默契地主动配合"每当雷雨天气时,爷爷的言行及乡邻的“配合”,再现了当年他身手矫健、慷慨大度、不避艰险为红军带路的英雄形象及人们对他的景仰,以此为题,丰富了人物形象,突出了“雷雨天"对爷爷的特殊意义。

从情节安排上看,“不好,有敌情!快,杉木林”“这时候的爷爷,眼睛不再浑浊,脚步不再迟滞,迅速拎上猎枪,我则伸手抓过两把雨伞,打开角门,跟在爷爷身后,冲入夜色之中"一片弹片钻进了爷爷右脑,经当地名医瞿老山人竭力抢救,爷爷幸存了下来,但从此,爷爷的思维就停滞在了炮火硝烟中”,当年“爷爷"为给北上的红军带路,遭遇敌军轰炸,右脑重伤,直到现在,每逢雷雨天气,他总会回忆起当年的战火硝烟,以此为题,不仅设置了悬念,而且串联了情节,是全文的线索。

从主题上来看,以此为题,告诫人们,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许许多多的革命烈士用生命换来的,珍惜现在,不忘历史。更不能忘记那个年代的鱼水情深,时时刻刻保持着对英雄前辈的尊重与敬仰,有利于读者快速把握主题。

10.CEF(解析:夫民不知子父讼之不善者久矣,是则上过。上有道,是人亡矣。)

11.B(解析:两个“就”都是靠近。“童子升而游焉”,兼语词,在这里;“就有道而正焉”,语气词。两个“俾"都是使,让。“治国之道若何”,治理:“家齐而后国治”,天下太平。)

12.B(解析:“意识到了自身君德的贫乏”错误,贫是没有财富的意思。)

13.(1)(执政者)自己亲身实行了还有百姓不服从,随后再用刑罚惩治他们(用刑罚等待他们犯罪),这样百姓就知道什么是罪过了。(躬行,(执政者)亲身实行;不从,百姓不服从:俟,惩罚.等待:状语后置句式,各1分。)

(2)就在当天,周文王就打开粮仓和钱库,用来赈济年老丧偶、没有儿女的人和失去父母的孤儿。(是日,当天:发,打开;振,救济,躲济,各1分;鳏寡孤独,语意1分。)

14.同:都强调爱民和富民。(2分)异:孔子更强调教化。(1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国家政治有三类:王道的政治教化百姓,霸道的政治威慑百姓,强权的政治胁迫百姓。这三种政治各有施行的意义,但以教化百姓为可贵。季康子向孔子问道:“如果用诛杀不守道义的人来成就有道义的人,怎么样?"孔子说:“你执政,哪里用得着诛杀的手段?你想要行善,那么百姓也会善良的。君子的德行是风,小民的德行是草;草上的风一定会使草倒伏。”鲁国有父子互相告状的,季康子说:“杀掉他们。"孔子说:“不能杀死他们。百姓不懂得父子互相告状不对己经很久了,这是在上执政者的过错。(如果)执政者遵循正道,这样的人就没有了。”季康子说:“治理百姓要把孝道作为根本,如今杀掉一人来羞辱那些不孝之人,不也可以吗?"孔子说:“不教导就杀人,这是滥杀无辜。三军大败,不能行杀伐;刑狱没有整顿好,就不能用刑罚;执政者宣示的教化,应该自己首先实行它,那么百姓就会像顺从风向一样地服从:(执政者)自己亲身实行了还有百姓不服从,随后再用刑罚惩治他们(用刑罚等待他们犯罪),这样百姓就知道什么是罪过了。那七尺高的墙,人们不能跨越。(可是)七百尺高的山,小孩子都能爬上去游玩.因为那是缓延的斜坡。现在仁义衰落已经很久了,能说人们不会超越界限吗?《讨经》上说:‘要使人们不迷失方向。’从前君主引导他的百姓而不让他们速失方向,因此威严非常却不轻易发展,(虽)有刑罚却(往往)放置不用。”告状的人听到这些话后,就请求不再上告了。

材料二:

鲁哀公向孔子询问为政治国的事,孔子回答说:“为政的目的在于让百姓富裕而且长寿。"鲁哀公问:“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减轻赋税百姓就会富足,没有争斗的事百姓就远离了犯罪,远离了犯罪就会长寿。"鲁哀公说:“像这样,那我就会贫穷了。”孔子说:“《诗经》上说:‘和乐平易的君主,是百姓的父母。’没有见过孩子富足了而父母却贫穷的。"周文王问吕望(太公)说:“如何治理天下?”吕望(太公)回答说:“行王道的国家使百姓富足,行霸道的国家使武士富足。仅能保存自己的国家使大夫富足,即将灭亡的国家使仓库富足。"周文王听后说:“讲得好。”吕望(太公)又回答说:“好事隔夜却不实行是不吉利的。"就在当天。周文王就打开粮仓和钱库,用来赈济年老丧偶、没有儿女的人和失去父母的孤儿。周武王向太公询问:“治国的根本方法是怎样的?”太公回答说:“治国的根本方法,不过是爱护百姓罢了。"周武王又问:“怎样爱护百姓呢?”太公回答说:“使他们得利而不爱损害,使他们(农事)成功而不遭败坏,使他们能够生存而不被杀戮,给他们衣食而不掠夺他们,使他们欢乐而不受痛苦,使他们高兴而不生怨怒。这就是治国的根本方法。驱使百姓的原则,不过是爱护他们罢了。百姓失去了他们的职业,就是损害了他们;农作物不能按时耕种收获,就是毁坏他们的生活;对有罪的人加重惩罚.就是杀害他们:加重赋税,就是掠夺他们;徭役繁多而使民力疲惫,就是使他们痛苦:使他们劳苦父侵抚他们,就是使他们愤怒。"

15.C(“以教导了众多弟子的孔子为榜样,将来做一名教育家,培养出众多优秀人才”错误。根据“十五男儿志,三千弟子行。曾参与游夏,达者得升堂”,意思是十五岁的男儿怀抱志向,你要能够成为像孔子的三千弟子中的一员那样优秀的人才。像曾参与子游、子夏一样,学问技艺能够升堂入室。可知诗人运用孔子及其弟子的典故,希望宗武学习榜样,努力上进。)

1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①掌握诗歌技巧,学习诗歌知识。“觅句新知律”意思是宗武觅句摊书,刚刚掌握诗歌音律技巧;“试吟青玉案"意思是你也应当试着吟诵张衡《四愁诗》那样的古诗,可见要求宗武不仅要学诗,古体诗也要有所涉猎。

②熟读儒家经书,汲取古人智慧。“应须饱经术,已似爱文章”,意思是教导宗武应当饱学经书,精通术数,酷爱文章,以丰富自己的学识。

③注重德行的提高,不要贪图享受。“曾参与游夏”,根据注释,曾参以孝行称;“莫羡紫罗囊”,意为不要羡慕谢玄玩香囊一类的嬉戏;“暇日从时饮”,意思是闲暇时候要按照时节饮酒,不可过量。可知杜甫要求宗武规范自己的行为,像先贤一样做个德行高尚的人。

④有志于学,志存高远。“十五男儿志,三千弟子行。曾参与游夏,达者得升堂”,意思是十五岁的男儿怀抱志向,你要能够成为像孔子的三千弟子中的一员那样优秀的人才。可知,希望儿子树立远大的志向是其教育内容之一。(每点2分,答到任意两点即得满分)

17(1)鸣琴垂拱,不言而化。(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3)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4)暴霜露斩荆棘

18.C【解析】文中加点的“就”,表示动作情况早已发生。A项,表示加强肯定和确认。B项,承接前提、前因等。C项,表示动作情况早已发生。D项,表示在某种条件或情况下自然怎么样。

19.①耳熟能详②声名鹊起(初露锋芒初露头角崭露头角名扬四海举世闻名)(成语符合语境即可)【解析】第①处,结合后文“大咖”可知,人们对这些作家是熟悉的,故此处可填“耳熟能详"。“耳熟能详”,听得久了,熟悉了,也就能够详尽地说出来。第②处,结合“29岁以《且听风吟》"可知,此处应强调的是作家村上春树29岁已有了一定影响,引起人们的关注.故此处可填“声名鹊起”或“崭露头角"名扬四海”“举世闻名"。“声名鹊起”,形容声望名誉一下子陡然提高。“崭露头角”,崭,高出:比喻突出地显露出才能和本领。

20.③删掉“包括”或在“等"后添加“在内的”:⑥把“他们将"改为“让他们”(“请他们")。(指出序号1分,修改正确1分,共4分)

21.①感性层面的情绪感受②并非唯一方面③在钱财上总觉得比上不足(由于对钱财贪得无厌)(每点2分)

22.①经济(物质)富裕(财富丰盈充足);②社会公平(公正);③心态(精神)良好。(错一点扣1分,错亮点扣3分)

23.审题:三则材料,看似构成思辨性的两个对立面,实则是统一的,都指向吃苦精神,即长征精神。材料一越来越多的人参加重走长征路的活动,目的是践行、弘扬长征精神;材料二说“没苦硬吃”引热议,暗含一个问题:我们现在生活在幸福中,还要不要吃苦?材料三直接引用余华《活着》里的话,对上述问题作出了理性回答:苦难不应该被美化或视为一种值得追求的目标。相反,苦难是生活中无法避免的一部分,我们只能通过磨练意志来应对。这段话不仅揭示了苦难的本质,也提醒人们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时,应保持理性和坚韧的态度,不被苦难所击垮,通过坚持和努力去克服困难,寻找生命中的光明和希望。

参考题目:

尊重苦难接续奋斗2.涵养吃苦精神奏响青春华章3.苦有千百种精神永传承

4.以长征薪火点亮精彩人生5.吃苦非宗旨奋斗才是真6.弘扬吃苦精神铸我青春壮志万州二中高2023级高二上期月考语文试题

命题人:曹文华审题人:谭庆华

试卷共10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

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幸福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生活状态。早在我国先秦时期,孔子、老子、孟子、墨子等就

对幸福做了大量论述,形成了深刻的幸福观。2000多年来,先秦诸子的幸福观被许许多多

中国人奉为立身准则和处世圭臬。今天,先秦诸子的幸福观对我们认识什么是幸福、怎样

实现幸福仍然有着重要启示意义。

不沉溺于物质享受,追求精神快乐。先秦诸子认为,物质财富对幸福来说并非不重要,

但相比较而言,精神快乐更是幸福所必需的。因此,他们主张对物质财富、生死寿夭、贵

贱达穷、外在环境持淡泊态度,应该更加注重心灵的知足,关注那些符合人之本性、来自

内心的幸福。老子认为,“知足之足,常足矣”,淡泊名利、顺性无为才是幸福的最高境

界。孔子认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他对安贫乐

道的弟子高度赞赏。孟子认为,人生幸福的真谛是“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

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庄子认为,幸

福并非享乐的感觉,而是心灵的顿悟与超越,“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喜怒通四时,与

物有宜而莫知其极”。在先秦诸子看来,真正认清了幸福的本质,领略了精神的高贵,就

不会沉溺于物质享受,而会自觉修身行道。今天,这些观点对于丰富人的心灵世界、提升

人的精神境界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考虑。《礼记·大学》明确提出“格物、

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个人发展放在“平天下”这样一个

宏阔的视野里来看待。孟子提出“与民同乐"的幸福观,强调幸福的“共同性”。荀子认

为,“圣也者,尽伦者也;王也者,尽制者也;两尽者,足以为天下极矣"。“尽伦”就是

形成理想人格以实现个体幸福,“尽制"就是心怀天下为社会谋福利。老子认为,“圣人

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强调与别人分享快乐可以使自己更快乐,

为别人奉献才能体现自己的幸福。墨子认为,造成社会动荡不安的根源是“众人之不爱”,

高二语文第1页共10页

实现幸福的根本途径是“兼爱”,也就是将爱无私地散播于全社会。这种反对自私自利,

主张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的幸福观,对当下社会形成和弘扬正确的

幸福观具有重要意义。

以坚守志向为快乐,以责任担当为幸福。孟子主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

不能屈"。在先秦诸子看来,一个人即使生计维艰也不能见利忘义,丧失操守,不能因为

外在诱惑而丧失气节,不能因为外在压力而改变主见。只有这样,才有真正的快乐、真正

的幸福。先秦许多思想家始终以心中的幸福标准要求自己,即使时运不济、屡遭困顿也不

改志向,而是坚忍不拔地去努力实现自己的抱负,因为他们念念不忘的是天下百姓的幸福。

这实际上体现了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责

任意识与担当精种。正因为有着强烈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他们才会苦读圣贤之书,深

究经世济民之道,积极为百姓的幸福谋利解难,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尽职尽责,做到“鞠

躬尽瘁、死而后已”。这种为天下人幸福勇于担当奉献的责任意识,在今天仍值得大力传

承与弘扬。

(摘编自《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探寻幸福真谛》)

材料二:

在我国公众持有的各种幸福观中,有两种十分流行。一种可谓之为资源占有幸福观,

它把幸福等同于占有资源(金钱、财富、权力等),认为占有的社会资源越多越幸福。另一

种把幸福看作是感性欲望(物质欲望)的满足,以为感性欲望越是得到满足、获得的享受越

多越是幸福。这种物质享受幸福观比前一种幸福观更为流行,为更多的人所奉行。

这两种幸福观自古以来就存在,它们虽然在人性中有其根源,但受到市场经济利益驱

动机制的激发,从过去的羞羞答答走向了今天的大胆直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谋求利益

最大化成为人们行为的普遍动机。所有社会资源本身都是利益,而且可以作为带来更大利

益的资本。于是,在不少人那里,占有资源便不再是作为幸福的必要条件,而成为人生的

目标,成为自我实现的标志。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后果是消费主义盛行。市场主体为

了获得更多的利润,不断刺激和开发人们的消费欲望,给人们欲望的满足提供了目不暇接、

花样翻新的产品和服务。在这种消费主义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很容易以为欲望得到越多满

足、得到越高层次的满足就越幸福。于是,物质享受幸福观便流行起来。

资源占有幸福观和物质享受幸福观都是偏颇的幸福观,已经导致和可能导致人生与社

会问题。

资源占有幸福观最大的问题是会导致人生异化,即将作为幸福条件的占有资源当作了

幸福本身,并受控于占有欲,从而损害人生和社会。占有一定的资源是人生幸福的必要条

件,但它只是幸福的条件而不是幸福本身。一旦将资源占有当作人生目的加以追求,当作

幸福本身,那么占有欲望就会不断膨胀,最后充斥整个心灵,人不再是自己生活的主人,

而成为不断膨胀的贪欲的奴隶。

物质享受幸福观的问题不在于追求物质享受,而在于仅局限于此而忽视了人的其他需

要的满足,这容易导致心理问题。人的需要或欲望有不同的层次,物质需要是人的最低层

次的需要。除此之外,人还有情感的需要、社会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等。所

高二语文第2页共10页

有这些需要都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心理才能平衡与和谐,否则就会产生心理问题,甚

至会患上抑郁症之类的心理疾病。把物质欲望的满足作为唯一追求,必然会导致这样的恶

性循环;欲望得不到满足会感到痛苦、郁闷、愤懑,得到满足又会感到无聊,于是又会追

求更多、更强烈的欲望的满足,如此循环往复,直至心灵不能承受欲望之重。

如果我们不能将幸福理解为社会资源的占有或物质欲望的满足,那么我们应当如何理

解幸福呢或者说,幸福的真实含义是什么就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自由而全面发展的

人能通过努力奋斗逐步使其人性闪耀善和美的光辉,亚里士多德就认为幸福是“德性最完

满的运用和实现活动"人格完善而高尚,个性获得健康而丰富的发展,生活充满乐趣、充

满创意和充满魅力。显然,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状态就是人的幸福状态。

(节选自江畅《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幸福观》)

材料三:

最近相继召开的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会议,纷纷透出“幸福”信号,构建幸

福城市、提高国民幸福指数被各地列为主要奋斗目标。它意味着不少地方正从见物不见人

的GDP崇拜,逐步向见物更见人的“以人为本"转变。

对于提升公众幸福感,如果政府和公众对幸福的理解有差异甚至有天壤之别,会不会

出现政府所致力于提升的幸福,不过是强加于公众但实质上公众并不能感受到的“幸福”

呢要解决这样的矛盾,其实没那么难。评判幸福固然很难,但评判不幸福却很容易。比

如说,机会不公平就是一种不幸福,不能给人以稳定预期人就会有不幸福感,等等。我们

不敢肯定什么是幸福,但我们肯定有能力消除这些不幸福因素。当越来越多的导致不幸福

的因素被消灭,幸福感必然会有所提升。更重要的是,对幸福感的评判权要掌握在公众手

中。虽然有评判权的公众不一定能说清楚什么是幸福,但如果公众手中的权利无法约束政

府的权力,那公众一定不幸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先秦诸子认为物质财富并不是幸福的重要内容,而精神层面的快乐则是必须的,是

更应该看重的内容。

B.“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中提出的观

点说明个人的发展终究要以“平天下”为根本目标。

C.物质享受幸福观把物质欲望的满足当作幸福,错误地以为获得物质享受越多就越幸

福,但其危害程度小于资源占有幸福观。

D.作者认为,幸福不是社会资源的占有或物质欲望的满足,而是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

一个人如果达到这一状态,就是幸福的。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幸福的看法有不少相似之处,但谈论的角度不完全相同。

B.孟子主张人生幸福的真谛是“三乐”,在丰富人的心灵世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方

面有重要意义。

C.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少人把占有更多资源当作人生目标与自我实现的标志。

D.要想真正提高国民的幸福指数,就必须把幸福感的提升纳入政府的施政目标,采用

高二语文第3页共10页

一定的标准进行评比。

3.下列对材料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采用总分的结构以及例证法、引证法等多种论证方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不

仅层层深入,论述很有条理;而且增添了文章的文化色彩,增强了文章的论证力量。

B.先秦诸子认为,只有认清幸福的本质,领略精神的高贵,才能自觉修身行道。

C.追求物质欲望满足的人,必然会导致心理上的恶性循环,让心灵不堪重负。

D.将资源占有当作幸福本身和人生目的来追求的人,会成为贪欲的奴隶。

4.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政府积极推进“精准扶贫”政策,改善老百姓的生活,老百姓就会幸福。

B.让个体通过奋斗实现人生价值,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生活快乐,就是幸福。

C.孩子考上一个好的大学,将来有一个好工资,家庭就会幸福。

D.大幅度提高国民的工资待遇,国民就会幸福。

5.请结合材料和生活实际,简要概括新时代的我们如何才能做个幸福的人?(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爷爷的雷雨天

郑俊华

咔嚓!晚饭刚上桌,阴沉沉的天空,响起一声炸雷。

爷爷腾地从饭桌旁站起来,一把拉起我:不好,有敌情!快,杉木林!

这时候的爷爷,耳朵突然支棱起来,眼睛不再浑浊,脚步不再迟滞,迅速拎上猎枪,

我则伸手抓过一把雨伞,打开角门,跟在爷爷身后,冲入夜色之中。

家里老房改造时,我主张,跨院的角门继续保留,因为爷爷,他喜欢!

我和爷爷冲下堤坝,绕过一棵棵百年老松,继续向前摸。

护林的老奎叔慢悠悠地迎面走来。我忙递了个眼神过去:老奎叔,什么情况?

几道闪电劈过,夜空忽明忽暗,雷声如高山撒落下了巨石隆隆作响。爷爷举起枪,如

临大敌。老奎叔突然神色一凛,扯住爷爷的胳膊,压低声音说:有敌情,伤员们已经撤了!

爷爷也压低声音:撤哪儿去了?

你家!

快回去,快!爷爷掉过枪口,消失在夜色里……

当年,爷爷还是个身手矫健的青年猎手,我们黑山寨周围的大山,就是爷爷的猎场。

大山的山洞、沟谷、古树、悬崖,没有他不知道的,就连那些拧犄角的羊肠小道,也都是

他和他的几个猎手兄弟踩出来的。爷爷天天穿梭在山林中……

那年的一个午后,大山里来了一支队伍,大都面黄肌瘦,一袭破旧的灰色衣裤,裹腿

打得还算结实;清一色的草鞋,经过荆条子的再三缠裹。再一细看,二三十人的队伍,几

乎每个人都有伤,或头部、或腿部、或胳膊。灰白色绷带渗着血迹。山林赶路,这队人马

显然已经很疲惫。

爷爷抄小道赶在他们前面,把随身带的干粮和腊肉、土酒,挂在路边的树上。一大兜,

高二语文第4页共10页

很醒目,他们一眼就发现了。

几个小兵如获至宝,争相过去取下来,拿到一个头缠绷带、手拄木棍的兵跟前。那兵

年纪看起来比小兵大,性格沉稳。爷爷当时想,他一定是他们的长官。

那兵没接过东西,对几个小兵说了些山南海北爷爷听不太懂的土话。

后面的事情就简单了。爷爷从树后转出来,把小兵重新挂回树上的兜子取下,郑重地

交给了那拄棍的兵。那兵也不是军官,就是伤比较重的老兵。

他们始终没说自己是什么部队,爷爷也没有多问。他们态度和蔼,相扶相助,在那样

连日阴雨、缺粮少药的境况下,依然说笑、哼歌。

爷爷喜欢上了这些人。

他当夜回了趟家,没跟家人透露一点儿消息,扛着家里的糙米、土酒、狍子肉和全部

的草药,从屋后跨院的角门溜走了。

爷爷是十天后,被后山罗家寨的瞿爷爷带人抬回家的。

多年后我们才知道,那次爷爷是准备凭着自己山里通的优势,把这支与大部队走散的

小队伍送过山去。

他们白天急行军,晚上宿山洞,绕开溪流、暗沼、沟壑,奔走在弯曲的羊肠小道上,

但是因为兵员有伤,他们并不能快速前进。

第三天下午,狂风大作,天空墨黑,乌云盖顶,电闪雷鸣中,有两架飞机向他们直

冲下来。

老兵大喊一声:隐蔽!话到手到,他一把将身边的一个小兵推到了几步外的小石砬子

旁,正想就地趴倒,却见毫无战斗经验的爷爷还站在路中央,愣愣地东看西看,老兵扔了

手中的棍子,急步蹿到爷爷身后,一个“猛虎扑食”,将爷爷结结实实地压在身下,两人

就势滚进了路边的草丛。不过一息之间,空中落下三枚炸弹,把离他们几步远的羊肠小道,

炸成了几尺深的断崖。

那次轰炸牺牲了七人,年龄最大的是拄棍老兵,38岁;最小的扛锅小鬼,仅15岁。

鹰嘴岩下的杉木林,堆起了一地坟茔,远远望去,一个个的土包令人难受。

一片弹片钻进了爷爷右脑,经当地名医瞿老山人竭力抢救,爷爷幸存了下来,但从此,

爷爷的思维就停滞在了炮火硝烟中。

有一年,爷爷被请到县里,拿回了个红本本。村里人这才知道当年他遇到的队伍,是

北上长征的红军。

那片坟茔成了爷爷的根据地,年轻时打猎,年老时护林、修坟,差不多每天必到。爷

爷最得意的一句口头禅就是:三天怎么了?那咱也是长征队伍的人!

时间是一剂良药,几十年过去,爷爷的病基本好了,但遇雷电、发烧、劳累等情形,

还会复发。

猎枪交公后,木工活儿娴熟的老爸,做了把一模一样的老式木头猎枪。

爷爷自是喜出望外。

老小孩一样的爷爷,是乡人的话题、乡人的至宝。每当爷爷病发,知根知底的寨里乡

邻们,都会十分默契地主动配合。

高二语文第5页共10页

当豆大的雨点落地时,我和爷爷已拐进了跨院的角门……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爷爷年轻时是一个身手矫健的猎手,非常熟悉黑山寨周围的大山,天天在山林中

打猎,可见他能遇到红军并帮助他们,并非偶然。

B.炸弹将羊肠小道炸成了断崖,这处场面描写惊心动魄,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凶险,

也表现了老兵和爷爷的勇敢,形象鲜活感人。

C.轰炸使得红军队伍牺牲了七个人,爷爷也不幸受伤,经历过枪林弹雨的爷爷没有

忘记曾经的生死与共,他将护坟当成了一生的事业。

D.爷爷的事迹感动了寨里的人,“我”要求新家留角门,老爸做老式木头猎枪,寨

里的人配合演戏,大家都对爷爷怀有爱和敬意。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耳朵突然支棱起来,眼睛不再浑浊,脚步不再迟滞”,全部运用动作描写,表

现了爷爷对周围环境的高度警惕,也营造了紧张气氛。

B.“我”配合爷爷演打仗的戏的情节在文中多有照应,比如“我"给老奎叔递眼神,

老奎叔心领神会,对爷爷说伤员们撤到了“你家”。

C.“那咱也是长征队伍的人!"感叹语气的使用表现了爷爷的自豪,红军队伍作风

优良是其自豪的原因之一。

D.小说情节设置得紧凑、巧妙,开篇直接进入情境,吸引了读者,把读者拉入紧张

的战争氛围中,引出对故事来龙去脉的追述。

8.阅读全文,概括这支红军队伍表现出了哪些令人赞叹的精神品质。(5分)

9.这篇小说的题目颇具特色,请结合全文分析其妙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政有三品:王者之政化之,霸者之政威之,强者之政胁之,夫此三者各有所施,而化

之为贵矣。季孙问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曰:“子为政,焉用杀?

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上之风必偃。"鲁有父子讼者,

康子曰:“杀之。”孔子曰:“未可杀也。夫民不知子父讼之不善者久矣是则上过也上有

道是人亡矣。"康子曰:“夫治民以孝为本,今杀一人以戮不孝,不亦可乎?”孔子曰:

“不教而诛之,是虐杀不辜也。三军大败,不可诛也;狱讼不治,不可刑也;上陈之教,

而先服之,则百姓从风矣;躬行不从,而后俟之以刑,则民知罪矣。夫一仞之墙,民不能

逾,百仞之山,童子升而游焉.,凌迟故也。今是仁义之凌迟久矣,能谓民弗逾乎。《诗》

曰:‘俾民不迷。’昔者君子导其百姓不使迷,是以威厉而不试,刑错而不用也。"于是

高二语文第6页共10页

讼者闻之,乃请无讼。

材料二:

鲁哀公问政于孔子,对曰:“政在使民富且寿。”哀公曰:“何谓也?"孔子曰:“薄

赋敛则民富,无事则远罪,远罪则民寿。”公曰:“若是,则寡人贫矣。"孔子曰:“《诗》

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未见其子富而父母贫者也。”文王问于吕望[注]曰:“为

天下若何?"对曰:“王国富民,霸国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亡道之国富仓府。”文王

曰:“善。"对曰:“宿善不祥。”是日也,发其仓府,以振鳏寡孤独。武王问于太公曰:

“治国之道若何?"太公对曰:“治国之道,爱民而已。”曰:“爱民若何?"曰:“利

之而勿害,成之勿败,生之勿杀,与之勿夺,乐之勿苦,喜之勿怒。此治国之道。使民之

义也,爱之而已矣。民失其所务,则害之也;农失其时,则败之也;有罪者重其罚,则杀

之也;重赋敛者,则夺之也;多徭役以罢民力,则苦之也;劳而扰之,则怒之也。”

(材料一、二均节选自《说苑·政理》,有删改)

【注】吕望,即姜子牙,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又称太公望、吕尚,商末周初

政治家、军事家。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

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夫民不知A子父讼之B不善者久矣C是则上D过E上有道F是G人亡矣。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与“金就砺则利”(《劝学》)两句中的“就"字含义相

同。

B.“百仞之山,童子升而游焉”与“就有道而正焉"两句中的“焉”字含义相同。

C.“俾民不迷"与“俾入邑庠”(《促织》)两句中的“俾"字含义相同。

D.“治国之道若何”与“家齐而后国治"(《大学》)两句中的“治”字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管理国家不能威慑、胁迫百姓,孔子告诫季康子不要随意杀害父子互讼的当事人,

而要让他们知罪并服从。

B.孔子告诫为政要薄赋,使百姓远离犯罪,鲁哀公从中意识到了自身君德的贫乏,

而孔子也对他进行了安慰。

C.文王认同吕望的治国策略,接着吕望劝说他好事隔夜实行是不吉利的,敦促文王

马上实行,文王听从了劝谏。

D.吕望认为使百姓得利而不受损害,给百姓衣食而不掠夺他们,不耽误农时,不加

重赋税等是君王治国之道。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躬行不从,而后俟之以刑,则民知罪矣。

(2)是日也,发其仓府,以振鳏寡孤独。

14.两则材料中,孔子和吕望都阐发了治国之道,他们的角度有何异同?请简要概括。

(3分)

高二语文第7页共10页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小题。

又示宗武①

杜甫

觅句新知律,摊书解满床。试吟青玉案,莫羡紫罗囊②。

暇日从时饮,明年共我长。应须饱经术,已似爱文章。

十五男儿志,三千弟子行。曾参与游夏③,达者得升堂。

[注]①本诗作于大历三年(768年),时诗人在夔州。宗武,杜甫次子,时年十五岁。

②《晋书·谢玄传》:“玄少好佩紫罗香囊,安患之,而不欲伤其意,因戏赌取,即焚之。"

③曾参、子游、子夏,皆孔子弟子。曾参以孝行称,子游、子夏以文学称。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四句中“青玉案”代指古诗,“紫罗囊"则运用谢玄的典故,以配饰象征对

物质享受的追求。

B.诗人写宗武即将与自己一样高,也开始爱读文章,透露出他看到儿子成长时的欢

喜与欣慰。

C.诗人劝勉儿子,以教导了众多弟子的孔子为榜样,将来做一名教育家,培养出众

多优秀人才。

D.本诗用语朴素自然,如话家常,通俗易懂却也语重心长,符合诗人“示宗武”的

创作目的。

16.杜甫借本诗对宗武进行了恳切的教导,其教育内容主要有哪些方面?请简要说明。

(4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1)《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期望达到的理想政治境界是:,__________________。

(2)习近平总书记鼓励青年人要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要承担起实现强国梦的重大

责任,正如曾子在《论语·泰伯》中所说的“,"。

(3)《春江花月夜》中通过比喻和侧面烘托表现月光洁白明亮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

(4)苏洵《六国论》中表示,哪怕是尺寸之地,也是先祖们经过“___,

___________"获得的,极其不易。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高二语文第8页共10页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2023年10月5日,挪威作家约恩·福瑟获得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①算上本次的获

奖者。②自1901年以来,③已有包括马尔克斯、海明威、秦戈尔、莫言等120位作家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